性命雙修.成就佛心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性命雙修.成就佛心

修性即修心性,修命是續長生 (物格.知至.意誠.心正.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


您沒有登錄。 請登錄註冊

福慧雙修:第一義締與菩薩行的人生

向下  內容 [第1頁(共1頁)]

1福慧雙修:第一義締與菩薩行的人生 Empty 福慧雙修:第一義締與菩薩行的人生 周五 11月 09, 2012 10:35 am

陳志玄


版主
版主

菩薩行的人生

摘要
人間的第一導師釋迦摩尼佛留下十二部八萬藏經,成正覺五十年中種種說法。種種教示。化度一切機類眾生。撫慰開示教導眾生,引領我們人生的路徑。『為令眾生離一切苦得究竟樂』。佛陀具足圓明,華嚴世界六相圓融。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諸佛菩薩的神通妙用。慈航普渡為了救度苦海眾生。諸佛菩薩的慈悲又如何為捲縮在陰暗面載浮載沉的受苦受難者打開下一道門?

凡夫成佛。第一義諦。出自「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拈華品第二」佛言:『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總持任持。凡夫成佛。第一義諦。今方付屬摩訶迦葉』。人生要有何因緣才能再來一次,得聞正法登上法船?我們可以有這樣的機緣嗎?

在業障繫縛難捨難離的困境中,如何離苦得樂?佛陀的智慧具足圓明就像一盞明燈,去暗除疑,照亮我們的真心,給我們光明的希望。謹就以下兩項分別說明學佛的關鍵與佛陀思想的重要性。一、打開人生的下一道門;二、生活中的菩薩行。願持諸佛微妙法,光顯一切菩提行。

關鍵詞:佛、菩薩行、經、教、教外、法、如是、菩提、法華、華嚴、心、性、覺、圓覺。

緒言

中國佛教宗派教門繁多,中華文化儒宗思想也融入其中。佛、菩薩、祖師、宗師、聖、賢、哲人以各自的修習因緣貢獻了珍貴的智慧心血。以一佛乘而言,三諦圓融是佛陀在「法華經」顯明表示凡夫都能成就佛道的妙法思想。可是卻仍然有八種難境之下的有情不得遇佛,不聞正法(佛說淨度三昧經卷第二) 。有善根因緣得聞佛法,得以修行,是多麼的殊勝。佛陀在「法華經從地湧出品」說:我實成佛以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也就是說佛陀常在這世間說法以一切眾生成佛為止。佛陀的各種示現:五百世的忍辱仙人、菩提樹下證道成佛、千百億化身的佛、天上的法會、人間的法會,留給我們可以依循的軌跡,譬如做人做事、修天修福、明心明德、見性見道、悟空悟道、度人度己、傳法嗣法、是法此法、以心示中、唯識唯心、是心是佛、凡夫成佛第一義諦。八萬藏經解我們八萬四千煩惱,四諦萬法示眾生六度萬行菩薩。佛法不二,三乗歸一,圓融具足,具足圓明。佛菩薩以出世的心回到世間教化說法,令是法不絕於惡濁末世之中,只要因緣成熟,凡夫也可見到此心。

依據「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拈華品第二」,摩訶迦葉回朔歷生累劫修道過程,發菩提心、成阿羅漢、入菩薩道、成大乘道、得近如來一切種智。如是妙智皆從凡夫久遠心來。其久遠心。等諸佛心。是為法身。是名成佛。得見是心。非在言教理解文字之中。維摩結經指出大乘頓教此心是佛是不經次第位階。並非靠著修三昧;也不限定於感果賢聖才能成就;凡夫因緣成熟時也有機會見到此心。摩訶迦葉:「因緣熟時凡夫即見。是故佛道傳於凡夫人中不絕。…有此法故。傳佛道象不結於末世。」理可以頓悟,事必須漸修。心即是佛,如若已經識得本心,即可分辨什麼是虛假法。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摩訶迦葉昔遇佛。出家修行。偏執厭惡生死。唯一所求為涅槃。了空理修無為。不求是法。不知是法。難行苦行。多年作勞。得阿羅漢。於多年中。所有難行苦行。一番作為。卻徒勞無功。無法成佛。一直等到摩訶迦葉在大靈鷲山見佛拈花微笑,得是真空法。其相正空。而性不空。其體無為。而性圓滿。因而感嘆「此法實難遭者。誠是直道。誠是妙道。」「一切眾生唯依是法。當得成佛。」「因有法故,實相無相微妙法門,傳佛道相不結於末法濁惡世中;若無此法,唯有感果賢聖得道,而無凡夫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得佛道者。若然於末法濁惡世中。證果人者。千萬人中。無有一人。」即使在末法濁惡世中,因為有實相無相微妙法門這一條直道妙道路徑,所以才有凡夫得道證果的機會。這就是凡夫成佛第一義諦。這個重要的關鍵真是值得我們仔細的去思索、理解。若不然,我們是否會錯失了佛陀的真意、佛陀的妙法?

綜觀眾生有種種界,各依己界堅固守持,無法出離。淨者說淨,空者說空。修淨土淨念佛,修禪定了空理。藉著佛的力量達到了念佛三昧可以達到正心、禪定、止的境界;另一方面,修禪定若只是依靠自己的力量、根基,有可能禪定的境界很難達到,甚至越修禪定慾望躍升,難以清淨,導致五十陰魔障伺機而動。這可能是因為禪定是難修的法門,若不得法,只靠自力是難以達到究竟的。即使利根如摩訶迦葉,雖然修成阿羅漢,在靈鷲山法會上得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之後,方才讚嘆「一切眾生唯依是法。當得成佛。」假使修淨土同時修禪定,不要劃清界限,有自力也有佛力,有真心也有正法,成就的機會是不是會多一些?依據淨空法師講無量壽經:『普賢菩薩』代表淨密不二、『文殊師利菩薩』代表禅淨不二。彌勒菩薩是繼承釋迦牟尼佛的,其他諸佛也是弘揚跟釋迦牟尼佛一樣的法門。
摩訶迦葉在得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之前禪定的境界已經高超達阿羅漢果,了空理即或不如解空第一須菩提,但在大靈鷲山法會八萬四千人天大眾見佛拈花微笑,心領神會,破顏微笑唯獨摩訶迦葉一位而已。因緣如此,出自「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拈華品第二」,佛言:「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總持任持。凡夫成佛。第一義諦。今方付屬摩訶迦葉」。「佛告諸比丘。如來今者不久滅度。汝等比丘皆悉能依摩訶迦葉。入大乘門。修行佛道。」

摩訶迦葉得到正法眼藏涅槃妙心是真空法。那是什麼法呢?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拈華品第二」: 爾時摩訶迦葉。歡喜踊躍。為佛作禮。而白佛言。世尊此法實難遭者。誠是直道。誠是妙道。我昔遇佛。出家修行。偏厭生死。唯求涅槃。但修無為。不求是法。但了空理。不知是法。難行苦行。多年作勞。得阿羅漢。思之誠難。今日如來。最上妙示。唯剎那事。非年非劫。非難妙易。令我成佛。無有疑惑。雖非實至劫數成時。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紫磨金色。妙覺成佛。實知法身。是心是佛。三世諸佛。一軀妙體。今思已前。於多年中。難行苦行。是勞無功。亦多年中。求空無為。皆虛假法。更非實法。今日見得是真空法。其相正空。而性不空。其體無為。而性圓滿。一切眾生唯依是法。當得成佛。佛告摩訶迦葉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汝於未來。當得成佛。

經上說其相正空,似乎是說空相。真空法雖是空相;而性不空。那又是什麼性呢?佛告摩訶迦葉:「無有餘法。唯一心性。佛。過去諸佛。現在諸佛。未來諸佛。已說今說當入而已。一切諸佛。依一心性。已成說佛道。現成佛道。當成佛道。一切眾生亦復如是。」

原來這性是如來本性,一切諸佛與眾生依靠著這一心性有已經成佛道、有現今成佛道、有將來當成佛道的。這性的本體無作無為;然而這性具足圓滿,已成就現成就當成就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眾生凡夫得此真空法依著這唯一心性也當成就佛道。再沒有其他的法可以有如此成就,正法眼藏涅槃妙心,這唯一心性、是真空法是直道是妙道,是凡夫成佛的唯一路徑。佛不妄言,如佛所說,我們凡夫入大乘門、修行佛道、證佛道果應是可以期待的。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止,舍利弗,不須復說。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稀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佛所成就第一稀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這第一稀有難解之法是什麼呢?如前面所述「無有餘法。唯一心性而已。」再也沒有其他的法了,唯一心性而已。所以這第一稀有難解之法就是這唯一心性而已。只有佛與佛之間共通能持總持此一究竟菩提,徹底了悟知見體用三界十方諸法實相。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即所謂諸法。我們要了解、知道、見到、體會、妙用諸法實相,別無他法,只有這第一稀有難解之法,「無有餘法。唯一心性而已。」

妙法蓮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然善男子!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自從是來,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亦於餘處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導利眾生。』也就是說:佛陀常到這世間說法導立眾生,以一切眾生成佛為止。眾生成佛都可能做到,打開人生的下一道門、出離困境、打破瓶頸、走向較利樂的人生,可以從法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進入,「大佛頂首楞嚴經第四會剛藏折攝會」也教導我門善則攝授,惡則折服的方法。從邏輯而言,既然凡夫修成佛道是可能的;修成佛道自然是比較困難;生活中的菩薩行比較簡單做到。生活中的菩薩行也許可以效法學習「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漸次建立我們修行的資糧。假使人生重來一次,聰明的我們要往哪裡去呢?

佛告阿難云:「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若能修真心、不用諸妄想,往如來的路上行去,向佛學習,度己化人,善常安樂,人生遺憾的事情可能會減少一些。「妙法蓮華經從地踊出品第十五」:如來安樂少病少惱!。既然凡夫都有機會成佛,若消極的認同命運,可能不是最好人生路徑。其實認同命運與創造命運不相違背,命運的建立可藉由修習菩薩道轉依報,依報隨著正報轉。色心相雜便起眾生正報內色,想相為身,想即妄心,相即妄色,色心和合五蘊具備而成五蘊眾生。若能一心被精進鎧、發堅固意、於經、教、法、行學習諸佛智慧,收攝六根、清淨六塵、悟入五蘊十八界、心性之中,以自在之力、奮迅之力、大勢之力、六度萬行進入菩薩修行的境界。我們的命會有機會運行在萬善同歸的康莊大道上。更進一步,若因緣成熟而得明師指引,有可能凡夫成佛第一義諦並不是遙不可及的想法而已。

一、打開人生的下一道門
緣由一場「人本基金會關懷弱勢」的演講。有一原住民學生被誤解故意不交作業,弱勢又遭受苦難,受盡苦楚鞭韃。連同父母也因而蒙受不白之冤,被誤認為因窮困而向老師及校方敲詐,母親由於憤恨難當,竟想以結束生命,作無言的抗議,洗刷自己的清白。看著銀幕上投射著不堪入目的照片:一個小孩被打得紫烏黑青的屁股…。更多不堪入目的照片、不堪說出口的問題,經由講師強力的放送在校園當中。講師是法律專業出身,他認為法律是人道的最高精神。強調以法律及拉布條抗議解決了一些社會問題,解救了一些在陰暗面受苦受難、無法出離的可憐人。

我非常感佩人本基金會濟弱扶危的精神。也很感嘆:這麼困難的問題怎麼由這麼少的一群人(人本基金會)在處理著?人道的最高精神真的是法律嗎?一個事件的兩面:加害人與被害人事實上都是可憐人。因為沒有佛法的加被、沒有善神的護法,加害人與被害人都陷落在一個泥沼裡面、無法出離。與事件相關的家人,因為無智慧無地位無權勢,無一切依靠,只有尋死或墮入怨恨的深淵、也無法出離。
若有緣聽聞佛法,藉著佛菩薩的智慧,也許我們可以開啟人生的下一道門,讓自己打破智慧瓶頸、克服人生困境,拔自己的苦痛,也讓身邊的家人減輕負擔,有機會利益眾生、走向更好的人生路徑。以下謹摘錄「法蓮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的一些經文,以期造福於有緣信解之人,出離苦難得到安樂。

普賢菩薩以神通力守護「法華經」。在「法蓮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有經文如下。「若有人受持讀誦解其義趣。是人命終為千佛授手。令不恐怖不墮惡趣。即往兜率天上彌勒菩薩所。」「世尊於後五百歲濁惡世中。其有受持是經典者。我當守護除其衰患令得安隱。使無伺求得其便者。」
「是人若行若立讀誦此經。我爾時乘六牙白象王。與大菩薩眾俱詣其所。而自現身。供養守護安慰其心。亦為供養法華經故。」

「有如是等功德利益。是故智者應當一心自書若使人書。受持讀誦正憶念如說修行。有正憶念有福德力。是人不為三毒所惱。亦復不為嫉妒我慢邪慢增上慢所惱。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賢之行。」「普賢。若於後世。受持讀誦是經典者。是人不復貪著衣服臥具飲食資生之物。所願不虛。亦於現世得其福報。」

普賢菩薩是大乘佛教行願的象徵,是實踐菩薩道的行為典範,以普賢的行願加上文殊菩薩的智慧,就是把行願和理論結合在一起,如此則能究竟圓滿大乘佛。在大乘佛教裡,文殊常與普賢菩薩侍佛左右。文殊在左,代表智、慧、證;普賢侍右,代表理、定、行,二者共詮如來理智、定慧、行證的完備圓滿,而三者則共稱為「華嚴三聖」。

「大乘無量壽經」:又有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彌勒菩薩。及賢劫中一切菩薩。皆來集會。『普賢菩薩』代表淨密不二。佛法裡面,十個宗派裡頭有密宗。密宗的祖師是普賢菩薩。密宗的傳承是龍樹菩薩。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六百年,龍樹菩薩出現在這個世間,他是初地菩薩,他在南天開鐵塔,打開之後,見到金剛薩埵,也叫金剛手菩薩,把這個密法傳給他,他以後就傳下來了。金剛手菩薩,也就是金剛薩埵,是普賢菩薩的化身,所以普賢菩薩在密宗裡面,就稱為金剛薩埵。第二品裡面「德遵普賢」,「華嚴經」: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密宗到最後也歸向淨土。

『文殊師利菩薩』代表禅淨不二。禅宗達摩祖師傳來的,不是六度裡的禅定,是六度裡的般若波羅蜜。你看《六祖壇經》,六祖一開口就教大家,「總念摩诃般若波羅蜜多」。所以禅宗是修般若波羅蜜多的。文殊師利菩薩代表,這是宗門裡的本尊,普賢是密宗裡面的本尊,統統導歸淨土。

『彌勒菩薩』,彌勒菩薩代表的是當來傳承。釋迦牟尼佛之後,其他諸佛弘揚什麼法門?是不是跟釋迦牟尼佛一樣,也弘揚這個法門?沒錯,彌勒菩薩就是繼承釋迦牟尼佛的。釋迦牟尼佛是賢劫第四尊佛,彌勒是第五尊,所以是當來承傳,也承傳這個法門。為什麼?這個法門是第一法門。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以此法門,度眾生成佛道。

或許成佛的目標太高遠;不過,我們可以打開人生的下一道門,修普賢行受持讀誦「法華經」。若能如此,普賢菩薩會守護我們,除我們的衰患,令我們得安隱、無伺求、得便利。不但如此,如勸發品所說,我們將於現世得到福報。那麼我們將能離苦得樂,走向更好的人生路徑。

二、生活中的菩薩行

佛化身到世上做人,但所行所作都是想方法利益人,不會害人。利人者佛,害人者魔。

二○一二年七月十二日星期四「聯合報」:
大愛老榮民,一天花300,一捐3000萬。

老榮民呂振誠悉數捐出超過三千萬的財產,照顧清寒榮民遺孤及創世基金會的植物人。老榮民呂振誠的作為是利益他人,行的是菩薩道。如同得到表揚的屏東阿婆陳樹菊,受到舉世讚揚。這兩位長者心境高遠,清淨明體,有著菩薩心腸。是生活中菩薩行的典範。

回億著母親所講的「含珠不吐不能昇天」的故事。故事中的主角所行的也是菩薩道。一位孝子聽聞遠方某處深山廟宇有一位神仙,對人們的所求,皆能令人隨心滿願。因為母親多年以來,眼睛失明。孝子就告訴母親要前去求藥,以治療母親多年的眼疾。路上首先遇到一個果園主人,他煩惱著果園的果樹為什麼無法長出果實。果園主人聽到孝子要前往神仙處,就拜託孝子幫他詢問神仙,他的果園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孝子就答應了果園主人的要求。重新啟程上路,孝子又碰到一位老翁。老翁一直煩惱著他的小女兒,十六歲了,卻仍然不能開口說話。老翁知道孝子要前往神仙處,也拜託他幫忙問神仙,怎麼樣才能使他的女兒開口說話?孝子毫不猶豫的接受了老翁的請託。繼續上路,孝子遇上了一個麻煩,他必須渡過一個常使人溺斃的江河。他滿心苦惱,不知如何是好。這時河裡翻起大浪,有一龍從河裡出現。它告訴孝子願意載他過河,不過希望孝子幫它詢問神仙:為什麼它已修成多年,卻無法昇天?孝子答應了龍的請託,龍也幫孝子渡過了河。終於,孝子來到了目的地,見到了神仙。當他想要開口問時,神仙告訴孝子,最多他只回答三個問題,而且最後想到的問題要最先提出來問。孝子非常為難,如此一來,他就無法詢問有關母親的眼疾如何治療。雖然如此,孝子受人所託忠人之事,同時也不願意說謊。所以最終他只問到了三個答案。一、含珠不吐,不能昇天。二、遇見狀元就能講話。三、地底下都是黃金,所以果樹不能結果實。

這位老實的孝子雖然沒有得到治療母親眼疾的方法。卻得到龍所吐出的龍珠。老翁的女兒見到了孝子,意外的竟然能開口了,原來這孝子命中註定高中狀元。果園的主人得知了地下的秘密,便成了非常富有。孝子得到了果園主人的答謝,也得了一筆財富。而孝子的母親因為龍珠的關係,眼睛完全恢復了光明。孝子不但中了狀元,也娶了老翁的女兒為妻。

多麼圓滿的一則故事。孝子的困境,順理成章的圓滿的解決了。雖然他並未把自己的利益排在第一位,他的心中沒有懊惱、沒有懷疑、隨順教導,冥冥之中,自然受到善神的擁護。好像他有什麼所求,皆能隨心滿願。其實這不正是從他的心中所流露出來依報嗎?

母年一百歲,長憂八十兒,欲知恩愛斷,命盡始分離。

依據「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經上說,佛陀告訴阿難尊者說:如果是男子,在世的時候,多有進出伽藍佛寺,聽講佛經戒律,禮拜三寶(佛陀、佛法、僧眾),口念佛的名號,所以他的骨骸,顏色比較白而且比較重;世間的女人,大多短缺理智與腦力,容易沉溺於感情,把生男育女的事情,認為是她的天賦職責。每生一個小孩,都要依賴母乳來養活這嬰孩的生命,乳汁是由血液變成的,每一個小孩都吸吮了母體中比八斛四斗還要多的白乳,所以母體憔悴消瘦,死後骨骸現出黑色,它的重量也比較輕。

阿難尊者聽聞了佛陀的話,心裏痛楚得有如刀割一般,垂下眼淚悲傷哭泣的稟白佛陀說:「世尊呀!母親的大恩大德,應該怎樣才能報答呢?」

佛陀又告訴阿難尊者說:「我觀察到很多眾生,雖然傳承了做為人子的品格,良心善行卻受愚癡蒙蔽,不思念父母爹娘,於生育兒女有大恩德,不產生恭敬父母的心,忘了父母的恩德又違背了人子的道義,沒有仁愛慈悲的心腸,忤逆不孝不順從父母。

父母把嬰孩撫養成少年、成年壯大,教導處世的禮節義理,為兒女完成婚姻嫁娶,幫助孩子經營事業謀生,多方謀求資財和業務,提攜子女並荷負重擔,實在非常艱難辛苦。雖然受苦幾百倍,也未嘗說起自己對兒女的恩惠。

為人子拿著錢財美食,供給自己的妻子兒女,忘了所有的疲倦辛勞,但卻冷落父母,甚而對父母或長輩的瞋怒呵責,完全沒有一點畏懼尊重。或者又有女兒還未嫁出去的時候,都很孝順親生父母;結婚以後,不孝之心反而增加,對自己老家親生父母骨肉,卻疏遠遺忘。父母的大恩大德,無法計量沒有邊際;反過來,兒女不孝的罪愆,卻很難陳述完了。」

大眾弟子聽聞了佛陀所說父母的大恩大德,都垂下眼淚悲傷的哭泣,心裏深深的生起慚愧心,大家共同稟白佛陀說:世尊,我們今天都是不孝罪很深的人,究竟要怎樣才能報答得了父母深重的恩德呢?
佛陀告訴弟子們說:「想要報答得了父母的深恩,應該為自己父母書寫這一本經典,為父母讀誦這一本經典,在佛前為父母懺悔一切罪愆,為父母皈依素食持齋受戒,為父母布施行善救濟孤苦貧困,來修增父母福壽,為父母供養三寶,如果能夠像這樣去做,就可以叫做孝順的子女;不做這些善行的人,就是不孝子,將來必定是墮地獄的人。」

佛陀告訴阿難尊者說:「忤逆不孝父母的人,命終體壞時,就墮入阿鼻無間地獄去飽受苦刑。這是因為前生在世的時候犯了殺害父親、殺害母親、殺害證了阿羅漢果的聖者、破壞佛寺和合的僧眾、損傷佛身使佛流血等五種大逆不道和不孝,所以受到這重罪苦刑。」

佛陀告訴弟子們說:「想要真正報答得了父母的大恩,最好就是為父母書寫印造這一部經典!能夠印造這部經典一本,就能遇見一位佛;能夠印造十本,就能遇見十位佛;能夠印造一百本,就能遇見一百位佛;能夠印造一千本,就能遇見一千位佛;能夠印造一萬本,就能遇見一萬位佛。這些孝順而善心的人,因為印造佛經所得功德力量的緣故,這些諸佛們,都會恒常來用慈光照護,立即使這些人和生育他們的父母,都能生到天上,享受著各種快樂,而脫離地獄的罪苦。」

世間父母照顧子女的心如同佛菩薩照顧眾生一般。若要比喻做菩薩行也不為過。佛陀教導我們要為父母書寫、讀誦經典,在佛前為父母懺悔一切罪愆,為父母皈依、素食、持齋、受戒,為父母布施、行善、救濟孤苦貧困,來修增父母福壽,還要為父母供養三寶,才可以叫做孝順的子女。佛陀所說的這一些孝行,是具有恭敬心、慈悲心、智慧心的子女才會行出來的。換句話說,佛陀是在教導我們用恭敬心、慈悲心、智慧心去行孝。這不正是人生必修的菩薩行嗎?不僅如此,這些孝順且善心的人,因為印造佛經所得功德力量的緣故,獲得諸佛恒常慈光照護,使這些人和生育他們的父母,都能生到天上,享受著各種快樂,而脫離地獄的罪苦。這是多麼殊勝啊!佛陀以經教傳我們正思惟、正孝行,也明示孝行是一條離苦得樂、脫離罪苦的路徑。佛陀對眾生說法,百般照護眾生。我們若能悟入這樣的心性於萬一,即是開啟了足下的菩薩行,我們將因而獲益,常得慈光照護。

佛在「圓覺經普賢品第二」傳了一個夢幻修法。「善男子,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猶如空華從空而有,幻華雖滅,空性不壞。眾生幻心,還依幻滅,諸幻盡滅,覺心不動。」

一切眾生種種幻化,那又如何修行呢?佛說這個幻化的本身皆生如來圓覺妙心,在此夢幻境界中即是自心自性圓覺妙心。一切如夢如幻,但是,空性沒有壞,不生不滅,不增不減。這幻化之心從哪裡來?到哪裡去?「金剛經」上說:無所從來,亦無所去。「諸幻盡滅,覺心不動」,幻化滅了,覺心卻沒有動過,本來如如不動。佛說:「諸幻盡滅,覺心不動。」依此修行,就可成就了。

普賢菩薩是講修行的,什麼是修行呢?是找個茅棚?還是找個清淨的地方?或者說我要閉關?
大菩薩的入世修行好像比較困難!在人世間做個賢妻良母或者是做個盡責的好父親好丈夫,擔負妻子兒女的痛苦,而且要咬緊牙根有苦都不說,一切如夢如幻,於此痛苦中,一心清淨,不起惡念,處處利他利人,這是不是修行?這是不是進入了普賢菩薩的「諸幻盡滅、覺心不動」的修行法門。

「善男子,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由堅執持遠離心故,心如幻者,亦復遠離。」

佛告訴普賢菩薩,一切修大乘道的菩薩們以及末世眾生如何修行呢?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一切修行,包括持戒、修定、修慧,這些都是虛妄境界。一切眾生本來在定,本來清淨,有什麼戒呢?本來不動,有什麼定呢?本來如夢如幻,有什麼慧呢?還說這個如法,那個不如法。你本來無法,一切皆空,還需要什麼法?一切都遠離、放下?是不是放下那個空的境界也要放下?

換句話說,我們學佛要現實一點。無論是世間或出世間的學問,假如與我們的身心性命不相關,沒有利益,這個學問是不會恆久存在的。世間一切之學問及宗教,都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例如:佛經專為度脫我們的煩惱而存在。假使研究佛經,只了解其中道理,口口聲聲都是佛學專有名詞,學問也很高深,而沒有從自己的身心之中去求證,而沒有在日常做人之間去體會,那是不是失去了學佛的目標?

「一切菩薩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此一切菩薩乃指初地、二地......到十地菩薩,我們應當警惕到一切眾生以及菩薩沒有大徹大悟以前,沒有證得自性本來之前,都落在幻像虛妄之中。

「得無所離,即除諸幻。」

這八個字是離幻境界的結論。最後達到無所離,放下放到無所放,空到無所空,即除諸幻,而到了真實不壞的金剛般若波羅蜜?

在「楞嚴經」上也有一段與此同樣的道理,阿難與佛研究討論心在哪裡?七處證心,八還辯見。心在身內?身外?在生理神經裡?在見明見暗的作用上?在思惟上?心在身體中間?或說一切無著就是心?這些都被佛所否定,如此反復辯論了七次。最後,佛罵了阿難,佛在教育的時候也同樣發脾氣,不過,佛經裡形容得漂亮,「咄哉阿難」只此四個字,實際上佛也是瞪起眼睛,拍了桌子,大罵:阿難,你真笨!

七處證心以後是八還辯見,再一次尋找心性在哪裡?佛說把光明還給陽光,把黑暗還給夜色,通達還給門窗,障礙還給牆壁,觀察還給意識思想,空間還給虛空,昏暗還給塵霧,清明還給晴朗。把這些都還掉了,但是,有一個還不掉的。

例如我們把眼睛挖出來捐給人家,這個挖出來的眼珠本身能不能看見東西?不能。這個能見之性乃是我們的心性,這個是還不掉的,這個還不掉的是什麼?就是自己,所以「楞嚴經」上講:「諸可還者,自然非汝。不汝還者,非汝而誰?」

這個還不掉的就是你的自性。我們被自己虛幻不實的的思想、感覺、情緒等所矇騙了一輩子,唯有一個東西是始終沒有變易或衰老的。「譬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以幻修幻,亦復如是,諸幻滅盡,不入斷滅。」

以一個木頭在另一個木頭上快速轉動,可以鑽出火來,火再引燃木頭,木頭燒完了,火也沒有了。若是怕煩惱拼命打坐來空妄想,但是又空不掉?念佛嘛!南無阿彌陀佛也不行?那麼去唸個咒,求佛菩薩供養你!圓滿吉祥!這樣忙一輩子能成佛嗎?這就是鑽木取火,灰飛煙滅。終其一生是否落在假法修行當中?是否如佛所說:這一切都是以幻修幻。生命就像灰飛煙滅一樣,火引燃木頭,木頭燒完了,火也沒有了。

「善男子,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
南懷瑾先生說:這一段非常重要,此是禪宗心印,也是密宗的大手印,普賢如來、金剛薩埵心法。
「知幻即離」,妄念自己走掉了,不用你再去除妄想,不必再用個什麼方法去除他,「不作方便」,不必再另外用方法了。「離幻即覺」,離開了妄念幻想,這就是如來覺性。知性不空,如來覺性,「亦無漸次」,不管你修不修,不分初地二地三地......十地,也無階次、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分別,本來一切眾生具有佛性,自性是佛,此即是佛,此即是淨土。

「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離諸幻。」

佛又重新吩咐,告訴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要依此修行,要懂得這四句話「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這樣才能永離顛倒妄想夢幻空花。

到這裡,佛已經傳完了法,把金剛薩埵之心法傳給了普賢菩薩。

學佛容易行願難,悟了道以後,要發起慈悲心,而且要做得到。天天坐在家裡的佛堂裡講慈悲,你慈悲了誰?那是人家慈悲了你。行菩薩道要具備大願力,所以普賢菩薩所代表的坐騎是象,印度的象等於是沙漠中的駱駝,背負一切重擔,替人類做最勞累的工作,行菩薩道乃是為眾生挑起他們的苦難。

慈悲行願,發心做好事,事情做好了,有可能人家還誹謗你,說你是為了名為了利。聽到這些,不要太在乎。任勞任怨,任勞容易,任怨則難,行菩薩道要任勞任怨。

那麼,普賢菩薩何以能夠做到?因為他曉得埋怨也好,恭敬也好,一切如夢如幻。他不受騙,罵我,誤會我,我不生氣;讚美我,恭敬我,我也不會高興,這些都如夢如幻。所以,佛對代表大行大願的普賢菩薩傳夢幻法門,其用意即在此。

「諸幻悉皆離,如木中生火,木盡火還滅。」
「覺則無漸次、方便亦如是。」

覺悟是沒有等第漸次的,悟了,一步就到了。不是今天悟一點,明天又悟一點,不是今天用功就進步一點,明天不用功就退步了。一切修行的法門並不存在高低的問題,若能諸幻悉皆離,遠離假法,唯心與性,是心是佛,那就是圓覺?

普賢菩薩在佛法中代表行願。所謂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行為,從內在起心動念的心行,到外在的行為。「普賢行願品」十大行願王,正是行願的王,值得我們我們學習效法。

一、「禮敬諸佛」。因為眾生都是未來佛,所以對每一個眾生 都應該禮敬。耐得起別人的壞臉色、壞言語、壞聲音,不改變自己的禮敬、自己的慈悲歡喜。禮敬諸佛要念念相續,要沒有疲厭的感覺。要能善於護持、護念自己禮敬諸佛的心。這是恭敬心的培養。

二、「稱贊如來」。就是稱贊眾生的佛性,本有的性德。眾生都有佛性,我們很真誠的稱贊如來佛性。還有經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也就是贊歎佛的無量光無量壽、無量清淨、慈悲喜捨。

三、「廣修供養」。用清淨身、口、意,物質、精神,來供大眾,供養諸佛,乃至一切眾生。最重要的是,一切所行皆用廣大的歡喜心來供養。

四、「懺悔業障」。真正的懺悔就是知道錯了,永遠不再犯,會很歡喜的改進過失。

五、「隨喜功德」。我們只深心真誠,慶喜有功德者,早成佛道,廣度眾生。見賢思齊,有德者都是我們學習的對象。

六、「請轉法輪」。這是請自己內心的佛來轉法輪。常常在內心起作用,運用自如。常轉法輪,讓自己讓別人看了都很歡喜

七、「請佛住世」。當我們內心的貪念、生氣、愚癡,這些煩惱生起來可能說是我們內心的佛滅度了;而如果戒定慧生起來的時候,就是佛又出世了。所以請佛住世,也就是保持戒定慧,常在心中,我們平常人動不動就愛發脾氣,就容易起貪心,處處都不明因果。當我們生氣的時候可說我們的歡喜佛、慈悲佛就滅度了。歡喜佛能夠常常住世,不起貪嗔癡常常保持佛在心頭,這就是請佛住世的大願啊!

八、「常隨佛學」。就是經常跟隨佛學習,佛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佛怎麼說,我們就怎麼說。只要聽到一句佛法,就盡心盡力的把它實行出來。不要光說不練,要認真去做,而且做得非常的歡喜。

九、「恆順眾生」。每一個人都有對自我的執著,認為自己是對的,是好的,所以不肯順從別人。恆順眾生就是要轉變,消除掉我們自我的堅固執著。有的人雖然能力很好,但是一開口就是拂逆別人的意思,一開口就和人唱反調,好象要唱反調才能夠表示自己比別人高一籌,其實這只有表現自己的「我執」堅固,沒有包容性。菩薩的心很柔軟,包容性很大,就象海能夠容納百川,也能夠隨順眾生,因為隨順就給人歡喜、給人方便就能夠隨順眾生、教化眾生。心地、言語都非常的柔軟,讓大家都歡喜接受。

十、「普皆回向」。就是從第一願到第九願所修的功德,完全的回向給眾生,希望眾生同生極樂國,一起成就佛道。在生活中,念一句阿彌陀佛,也是回向的一個好方式。

「善男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大願具足圓滿。若諸菩薩。於此大願。隨順趣入。則能成熟一切眾生。則能隨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則能成滿普賢菩薩諸行願海。」「或復有人。以深信心。於此大願。受持讀誦。乃至書寫一四句偈。速能除滅五無間業。所有世間身心等病。種種苦惱。乃至佛剎極微塵數一切惡業。皆得銷除。」「是故若人誦此願者。行於世間。無有障礙。如空中月出於雲翳。諸佛菩薩之所稱讚。一切人天皆應禮敬。一切眾生悉應供養。」「7若聞若信此大願王。受持讀誦。廣為人說。…是諸人等。於一念中。所有行願。皆得成就。所獲福聚無量無邊。能於煩惱大苦海中。拔濟眾生。令其出離。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三、結語

佛、祖師、菩薩是我們學習的對象。無上甚深微妙法是有步驟、可以依循修習,凡夫也可以成佛。三藏十二部經,因緣設教只為度化眾生,引導我們一條見性成佛的路徑。人生的下一道門要正確的打開,這正確的門是一條學佛的門道;若仍然誤入歧途,輪迴種子不斷,業障不消,清淨身語意是不可得的。沒有智慧、般若,人生的菩薩行是無法進行的;緣由於我們顛倒妄想、流浪生死,所思、所做、所行並非從真性自用,念念常愚,命似懸絲,著竟生滅起,只緣心迷,不能自悟。假使人生再來一次,希望是乘願而來,度盡眾生;而不是業重果報所依。我們的命運累生累世輪轉,年年、月月、日日變化,它依循的軌道是我們日日夜夜一點一滴辛苦打照起來的。我們無明無知、自縛在命運的鎖鏈中。佛、祖師、菩薩以經教行法行傳世,不僅告知我們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還明白的宣告:人人可以成佛。我們覺得人生辛苦嗎?命運坎坷嗎?人生還能再來一次嗎?還有下一道門嗎?三教千經萬典,世界科技整合,宗教文化融合,都為了我們更美好的人生而建立。我們有佛菩薩的胸襟嗎?有佛菩薩的修行嗎?有佛菩薩的智慧嗎?這正是我們要學習的課業。最起碼我們需要達到修習位,也就是出到菩提。不但已發菩提心,至通達位,還要把見性菩提更進一步出到人間,利益眾生,以度化眾生為己任。這不就是聖賢仙佛菩薩的行願嗎?謹以此自勉,求教問道,願賢者不吝賜教,是為荷!

此篇文章從南懷瑾老居士所講的「圓覺經普賢品第二」引述了一些觀念,也從「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拈華品第二」我明白了學佛的關鍵,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唯一心性而已。佛陀的慈悲,不令正法結絕於惡濁末世之中,因而有凡夫成佛第一義諦。流傳至今。

最後我要感恩的是 上天與我的父母,給我ㄧ個很好的環境,讓我有機會修道、聽聞佛法。每一位我的家人、朋友,我感謝你們。阿彌佗佛!善哉!善哉!
謹以我所整理的這篇文章,分享有緣,讓我們更有信心,走在學佛修道的路上,共勉之。願持諸佛微妙法,光顯一切菩提行。

回頂端  內容 [第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