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命雙修.成就佛心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性命雙修.成就佛心

修性即修心性,修命是續長生 (物格.知至.意誠.心正.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


您沒有登錄。 請登錄註冊

正行助行(正助雙修)行門圓滿(普賢菩薩)十普行 (發心邪僻,不能入波羅蜜法門 )

向下  內容 [第1頁(共1頁)]

陳志玄


版主
版主

正行助行(正助雙修)行門圓滿(普賢菩薩)十普行2012/10/11

正行者,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助行者,包含五科目:三福、六和敬、三學、六度、普賢十大願王。
華嚴經出現品:「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無量壽經:「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證覺。」
普賢行願的本體、如來圓滿的果德,一定要修大行,福德才能圓滿。每一種行願皆與自性相應、週遍法界,都能廣攝一切行。古德將 普賢菩薩的行願具體歸納為十條,即十普如下列。
十普
一、 所求普:要求一切如來平等證故。
二、 所化普:教化法界無量無邊眾生。
三、 所斷普: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皆要斷,不留一絲ㄧ毫。
四、 事行普:日常生活中,無論大事、小事、點點滴滴,也要能稱法界,像菩薩一樣。
五、 理行普:一一行事皆與自性相應。
六、 無礙行普:理事無礙。
七、 融通行普:事事無礙。
八、 所起大用普:德用周遍法界。
九、 所行處普:橫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與自己身心無二無別。
十、 修行十普:從時間上說,念劫圓融。

世尊示現成佛時,在菩提樹下入定說『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說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念劫圓融的境界。時間與空間皆超越了,這是諸佛與大菩薩們所證得的不可思議解脫境界。

普賢十大願王
一、 禮敬諸佛:悉以清淨身語意業,常修禮敬。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以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恭敬心,看待一切人,禮敬諸佛。

二、 稱讚如來:稱讚與自性相應的善行,稱讚自己真如本性的性德。念佛即稱讚如來,念阿彌陀經、無量壽經、及一切聖人經典,即稱讚如來。

三、 廣修供養:廣修福報(財富、聰明智慧、健康長壽)及福德性(善根、般若、菩提性、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四、 懺悔業障:破我執證阿羅漢,破法執(明心見性) 證法身大士(菩薩果位)。念念為自己、增長我執,是惡、煩惱、無明。楞嚴經:「知見、立知,是無明本。」普賢菩薩:「我於過去、無始劫中,由貪、嗔、癡,發身、口、意,作諸惡業,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淨三業,遍於法界、極微塵剎,一切諸佛菩薩眾前,誠心懺悔,後不復造,恆住淨戒,願成一切功德。」

五、 隨喜功德:對治妒病。「諸佛如來,從初發心,為一切智,勤修福業,不惜身命。」難行能行,難修能修。成人之美,精進修學,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六、 請轉法輪:福慧雙修二足尊,究竟圓滿的智慧,莊嚴具足的福報,真實的信解行證,大藏經三種真實。真實之際、真實智慧、真實利益。法輪遞轉,弘法利生。如來、如如、如實、如法、如說修行,真如本性,利益人天。

七、 請佛住世:以真誠心、清淨心修持,無念為宗,依教奉行。真如本性即是如來。如來住世,三界同霑法益,法身光明照耀三塗。不捨眾生,發十種心,隨一一心,經於一切佛剎極微塵數劫,為欲利樂眾生,莫入涅槃。

八、 常隨佛學:常德行,習教事。尊師重道。學佛的初發心,精進不退。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要我們和他的老師毘盧遮那佛學習,即尊師重道不忘本。念佛念經,與自性相應,凡夫的心少了,氣質變了,與佛就更接近了。信解行證,要熟讀經典,起心動念有依準,才能常隨佛學。

華嚴三聖第一種說法:毘盧遮那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 。(即華嚴經所指華藏世界之三位聖者)

毘盧遮那佛 ( 釋迦牟尼佛法身的佛號 、 密宗至高無上的本尊 )

毘盧遮那佛:毘盧遮那意為遍一切處。謂佛之煩惱體淨,眾德悉備,身土相稱,遍一切處,能為色相所作依止,具無邊際真實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實性;即此自性,又稱法身。
普賢菩薩:「普」,即願行遍一切處;「賢」,即妙善之義。意為菩薩以菩提心所起之願行,遍及一切處所、利及一切眾生,平等、慈悲且具備眾德,故名普賢,又作遍吉菩薩。
文殊師利菩薩:文殊師利意為妙德。以其明見佛性,具足法身、般若、解脫三德,不可思議,故稱妙德。毘盧遮那佛理智完備,居中位;文殊菩薩主智門,立於毘盧遮那佛之左;普賢菩薩主理門,位於毘盧遮那佛之右。轉之則右為智,左為理時,顯示理智之涉入胎藏界曼陀羅。
普賢菩薩多以六牙白象為坐騎,與騎乘獅子的文殊菩薩,同為毘盧遮那佛之脅士,合稱為「華嚴三聖」。白象代表願行殷深,辛勤不倦;六牙,表示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慧智。象徵著普賢菩薩的篤實行履,恆以六度萬行的因花,莊嚴無上的佛果。
是故,文殊菩薩代表智慧,普賢菩薩代表大行。藉由智慧契入佛法妙理,繼之以大行,而得證悟清淨法身毘盧遮那佛。所以「華嚴三聖」意謂著如來解行並重,定慧雙修的圓滿教法。
華嚴經中以佛果為不可說,故以文殊、普賢二菩薩為說主,其中以能信之深心為文殊,所信之法界為普賢。蓋文殊勸修,成法身之本智;普賢大行,成差別智之行德。故以文殊、普賢配合毘盧遮那佛,共為華嚴三聖,利樂一切眾生。
華嚴三聖第二種說法:釋迦牟尼佛 、文殊菩薩、普賢菩薩 。(即華嚴經中現身說法之三位聖者--也就是三位主講教師)
釋迦牟尼佛
梵語 Sakyamuni 的音譯。佛教創始人。釋迦是部落的名稱,意思是「能」;「牟尼」可譯作 「文」,是一種尊稱,含有「仁、儒、寂默、忍」等義,意譯也可合成「能仁」、「能忍」、「能儒」、「能寂」等,意為釋迦族的聖人。
俗名悉達多,生於西元前五六六年,原是釋迦國的太子,二十九歲出家修道,從當時著名的沙門阿羅邏迦羅摩和烏陀迦羅摩子修習禪定。不久就達到他們所教導的一切,但這並不能滿足他的希求,經過六年的苦修,在一次夜晚的修禪中,他順次經歷禪那的四種境界,然後繼續集中精神,做最大的努力,就在那晚證悟了生命的真相,成就正覺。從此以後,他被稱為佛陀。並到處說法,組織僧團,直至西元前四八六年圓寂。簡稱為「釋迦」。
文殊菩薩
梵文 Manjusri。舊稱文殊師利,滿殊尸利,曼殊室利。古譯:妙德,妙首,普首,濡首,敬首。大日經曰:妙吉祥,文殊或曼殊是妙之意,師利或室利是頭、德、或吉祥之意。簡稱為文殊。
為佛陀釋迦牟尼的左脅侍。和佛陀,普賢菩薩合稱華嚴三聖。是佛陀的大弟子,智慧,辯才第一,為眾菩薩之首,象徵佛陀智慧的菩薩,稱「大智」。他和觀音「大悲」、地藏「大願」、普賢「大行」並稱四大菩薩。山西五臺山是文殊師利的道場。其外形為頂結五髻(代表大日如來的五智)、手持寶劍(表示智慧之利)、坐騎為一獅子(表示智慧的威猛)形。

普賢菩薩
梵文 Samantabhadra。音譯:三曼多跋陀羅,或譯普賢,遍吉。象徵佛陀理德、行德的菩薩與文殊菩薩之智德、證德相對。為佛陀釋迦牟尼的右脅侍。和佛陀、文殊菩薩合稱華嚴三聖。中國佛教的四大菩薩之一。其塑像多騎六牙白象,代表佛法的大悲力。普賢菩薩的道場在四川的峨嵋山。

九 恆順眾生: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若菩薩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破我執、修清淨心、平等心,為菩提、為眾生、為法界,真心現前,才能超越三界、成佛成菩薩。

十 普皆回向:願令眾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槃正路。


督攝六根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是口頭禪,要如何做到呢?依法而行,必有所證。大品經云:菩薩從初以來,住禪波羅蜜中,具足修一切佛法。乃至坐道場,成一切種智,起轉法輪,是名菩薩次第行,次第學,次第道。「摩訶衍」偈說:
禪為利智藏 功德之福田 禪如清淨水 能洗諸欲塵
禪為金剛鎧 能遮煩惱箭 雖未得無為 涅槃分已得
得金剛三昧 摧碎結始山 得六神通力 能度無量人
囂塵蔽天日 大雨能淹之 覺觀風動之 禪定能滅之

若諸佛成道,轉法輪,入涅槃,所有勝妙功德悉在禪中。說禪則攝一切,若說餘定則有所不攝,故禪名波羅蜜。「摩訶衍」偈說:
般若是一法 佛說種種名 隨諸眾生類 為之立異字
若人得般若 戲論心皆滅 譬如日出時 朝露一時失

「涅槃」中說:言佛性者,有五種名,亦名首楞嚴,亦名般若,亦名中道,亦名金剛三昧大涅槃。亦云:禪波羅蜜即是佛性。
普賢觀經偈說:
一切業障海 皆由妄想生 若欲懺悔者 端坐念實相
重罪如霜露 慧日能消除 是故至誠心 懺悔六情根

發心邪僻,不入波羅蜜法門
一、 為利養故,發心修禪,多屬發地獄心。
二、 邪偽心生,為名聞稱歎故,發心修禪,多屬發鬼神心。
三、 為眷屬故,發心修禪,多屬發畜牲心。
四、 為忌妒勝他故,發心修禪,多屬發修羅心。
五、 為畏惡道苦報、息諸不善業故,發心修禪,多屬發人心。
六、 為善心安樂故,發心修禪,多屬發六欲天心。
七、 為得勢力自在故,發心修禪,多屬發魔羅心。
八、 為得利智捷疾故,發心修禪,多屬發外道心。
九、 為生梵天處故修禪,此屬發色無色界心。
十、 為度老病死苦、疾得涅盤故,發心修禪,此屬發二乘心。

修禪方便:內方便;外方便。
外方便有五種:具五緣、訶五欲、棄五蓋、調五法、行五法。
具五緣:持戒清淨、衣食具足、閑居靜處、息諸緣務、得善知識。
訶五欲:訶色欲者、訶聲欲者、訶香欲者、訶味欲者、訶觸欲者。(苛責、遠離)
棄五蓋:貪慾蓋、嗔恚蓋、睡眠蓋、掉悔蓋、疑蓋。
棄掉悔者:身掉、口掉、心掉。
身掉者:身好遊走,諸雜戲謔,坐不暫安。
口掉者:好喜吟詠,諍競是非,無益談論及世俗言語等。
心掉者:心情放蕩,縱意攀援,思惟文藝、世間才技,諸惡覺觀等。
棄疑蓋者:以疑覆故,於諸法中不得定心。定心無故,於佛法中空無所獲。譬如人入寶山,若無有手,無所能取。
訶疑偈:如人在歧道 疑惑無所取 諸法實相中 疑亦復如是
疑故不勤求 諸法之實相 是疑從癡生 惡中之惡者
善不善法中 生死及涅槃 定時真有法 於中莫生疑
如若懷疑惑 死王獄吏縛 如師子搏鹿 不能得解脫
在世雖有疑 當隨妙善法 譬如觀歧道 利好者應逐

佛法之中,信為能入。若無信者,雖在佛法,終無所獲。如是等種種因緣,覺知疑過,當急棄之。
調五法者:調節飲食、調解睡眠,調身,調氣息,調心。
行五法者:欲、精進、念、巧慧、一心。
欲者:欲得初禪故,亦名為志,亦名為願,亦名為樂,是人內心志願好樂諸禪定故。
巧慧、一心:非智不禪,非禪不智。

內方便有五重:先明止門、明驗善惡根性、明安心法、明治病患、名覺魔事。
止為初門者,「制之ㄧ處,無事不辦。」
名魔事者:魔羅秦言殺者,奪行人功德之財,殺智慧命,故名魔羅。魔有四種:煩腦魔、陰入界魔、死魔、欲界天子魔。

誦修行二利願
勤修清淨波羅蜜 恆不忘失菩提心 滅除障垢無有餘 一切妙行皆成就
於諸惑業及魔境 世間道中得解脫 猶如蓮華不著水 亦如日月不住空

誦成熟眾生願
悉除一切惡道苦 等與一切群生樂 如是經於剎塵劫 十方利益恆無盡
我常隨順諸眾生 盡於未來一切劫 恆修普賢廣大行 圓滿無上大菩提

誦不離願
所有與我同行者 於一切處同集會 身口意業皆同等 一切行願同修學
所有益我善知識 為我顯示普賢行 常願與我同集會 於我常生歡喜心

誦供養願
願我常見諸如來 及諸佛子眾圍繞 於彼皆興廣大供 盡未來劫無疲厭
願持諸佛微妙法 光顯一切普賢行 究竟清淨普賢道 盡未來劫常修習

願同二聖
一切如來有長子 彼名號曰普賢尊 我今回向諸善根 願諸智行悉同彼
願身口意恆清淨 諸行剎土亦復然 如是智慧號普賢 願我與彼皆同等
我為徧淨普賢行 文殊師利諸大願 滿彼事業無盡餘 未來際劫恆無倦
我所修行無有量 獲得無量諸功德 安住無量諸行中 了達一切神通力
文殊師利勇猛智 普賢慧行亦復然 我今回向諸善根 隨彼一切常修行
三世諸佛所稱讚 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回向諸善根 為得普賢殊勝行

2正行助行(正助雙修)行門圓滿(普賢菩薩)十普行   (發心邪僻,不能入波羅蜜法門 ) Empty 修禪方便:內方便;外方便。 周日 6月 09, 2013 5:47 am

陳志玄


版主
版主

修禪方便:內方便;外方便。
外方便有五種:具五緣、訶五欲、棄五蓋、調五法、行五法。
具五緣:持戒清淨、衣食具足、閑居靜處、息諸緣務、得善知識。
訶五欲:訶色欲者、訶聲欲者、訶香欲者、訶味欲者、訶觸欲者。(苛責、遠離)
棄五蓋:貪慾蓋、嗔恚蓋、睡眠蓋、掉悔蓋、疑蓋。
棄掉悔者:身掉、口掉、心掉。
身掉者:身好遊走,諸雜戲謔,坐不暫安。
口掉者:好喜吟詠,諍競是非,無益談論及世俗言語等。
心掉者:心情放蕩,縱意攀援,思惟文藝、世間才技,諸惡覺觀等。
棄疑蓋者:以疑覆故,於諸法中不得定心。定心無故,於佛法中空無所獲。譬如人入寶山,若無有手,無所能取。
訶疑偈:如人在歧道 疑惑無所取 諸法實相中 疑亦復如是
疑故不勤求 諸法之實相 是疑從癡生 惡中之惡者
善不善法中 生死及涅槃 定時真有法 於中莫生疑
如若懷疑惑 死王獄吏縛 如師子搏鹿 不能得解脫
在世雖有疑 當隨妙善法 譬如觀歧道 利好者應逐

佛法之中,信為能入。若無信者,雖在佛法,終無所獲。如是等種種因緣,覺知疑過,當急棄之。
調五法者:調節飲食、調解睡眠,調身,調氣息,調心。
行五法者:欲、精進、念、巧慧、一心。
欲者:欲得初禪故,亦名為志,亦名為願,亦名為樂,是人內心志願好樂諸禪定故。
巧慧、一心:非智不禪,非禪不智。

內方便有五重:先明止門、明驗善惡根性、明安心法、明治病患、名覺魔事。
止為初門者,「制之ㄧ處,無事不辦。」
名魔事者:魔羅秦言殺者,奪行人功德之財,殺智慧命,故名魔羅。魔有四種:煩腦魔、陰入界魔、死魔、欲界天子魔。

回頂端  內容 [第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