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講
內容提要
偽經之辯
楞嚴經的密因
心與緣
七處征心
八還辨見
五十陰魔
色陰
大家要做筆記,我統統要看,而且看過以後,要改過、批過。做筆記第一可鞭策自己,不願寫的更要寫,勉而為之去試試看,可以改一改自己的習氣。不願寫的,犯了一種毛病,認為自己的東西不值得一寫,太謙虛了。另一種是不屑一寫,又太傲慢了。我勸大家要寫,尤其是年輕的,對於修養,這是最大的一種磨練。同時規定寫日記、心得報告。最好兩本輪流,一本交給我看,一本在你那裏。
請大家特別注意,我們討論修證佛法的課程,每次所引用的佛經經文,以及我所說的,都要能于心地上來體會,千萬不要變成佛經是佛經;我的話仍是我的話;自己還是自己,那樣就無多大利益了。再一點請大家注意,千萬不要聽課時打坐,如果能夠一面作禪定功夫;一面又能夠做筆記;又能夠聽清楚,那麼就差不多有一點基礎了。但是普通人,心是不能二用的。稍稍有一點靜定功夫的人,不要說禪定,一心可以十用,甚至百用。也就是六祖所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這並不困難,六根的確可以並用。不過,假如你沒有這種禪定功夫的話,還是老老實實專心的聽課。
上次講修證法門的事相,四加行的情形,有很多同學反映說,第一次聽下來,沒有抓住中心,還未入流,也沒有一個綱要。若照我原訂的綱要,真正上路也是要個把月以上。今天把要講的前後順序變換一下,先發楞嚴經講義。
現在先把楞嚴經所列舉的修證功夫告訴大家,可以馬上著手體會。學術界的朋友們,尤其研究佛學的學者,千萬要注意,有人把楞嚴經、圓覺經、大乘起信論、四十二章經等,皆視為偽經。這個觀念是從考據來的,因此造成佛學界的一些人,對這些經典,好象根本不屑一顧。但是我敢冒昧地說:書生之見不足道也。
現在把這種種現象的前因後果,大略說明一下。中國文化到了清朝,漢學興起,分義理、辭章、考據、記聞。站在中國文化的立場,西洋的哲學包括在義理中;站在西洋文化的立場,我們的義理包括在哲學中,各人的立場不同,觀念就不同。唐詩、宋詞是辭章之學,每個時代的文化,都有其代表性。比如漢文章、魏晉書法、唐詩、宋詞、元曲、明小說、清對聯等。
辭章之學不談,清儒欲特別提出義理之學。這是因為宋朝理學興起,只談心性性命之學。到了清朝的儒學家們,對於這些性命之學頗為反感,因而走向實際的考證學問。稱為“漢學”。現在的外國人,稱中國所有的學問都為漢學,根本上這種稱法是錯誤的,而我們也跟著稱自己的學問為漢學,實在就更可笑了。
考據只是一種形式科學,認為這些經典是偽經的,就是由考據而來,其中的權威就是梁啟超。但是,梁啟超對佛學只懂一些皮毛,應該算是外行,他認為這些經典的文筆太好,不像是印度的文章,故而認為是中國人偽造的。但我認為從內容來看,這些經典不是偽經,所以這些考據是有問題的。
我們再來談有關楞嚴經的第二個問題:這本經起首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包含了修行作功夫的大秘密在內。除此之外,真正修證的密因再沒有其他的了。不過幾十年來,我還沒有碰到過一個對本經真正有研究,真正能找出楞嚴經修證方法的人,實際上,在這本經典中,由凡夫到修證成佛都講到了。懂得文字的人,一看就懂,可是多數的人,都被這本經的優美文字騙住了,反而沒有看懂內容。
楞嚴經裏面有一個重點,也是一個大秘密,就是修證的方法。實際上,見地、修證、行願三者不可缺一。真有了見地,修證一定做得到;真正修證做到了,行願也一定做到了。有一點缺陷都是不對的。
我的話象下雨一樣,不限定對某一個人說,而每一個人都有份,你是得利或不得利,完全看你自己。這本經典見地、修證、行願都在內,我慢慢幫大家挑出來。
楞嚴經開始“七處征心,八還辨見”,佛與阿難的對話,問“心”在哪里?往返討論了七點,心不在內,不在外,也不在中間,然後佛告訴阿難,心在哪里。
楞嚴經卷一:
佛告阿難,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如
惡叉聚,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
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
猶如煮沙,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雲何二種,阿
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
為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
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
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
他說我們為什麼自己不能明心見性?因為無始以來,我們生命中有一個東西在作用,就是攀緣心,一個念頭接一個念頭。因為我們的思想不能停止,就是睡覺時、睡夢中,還是在思想,這個叫攀緣心。一般人錯把這個攀緣心認為是“心”,等於西洋哲學家笛卡兒所說的:“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在只是普通人的思想觀念,但卻錯了,不是本“心”。要怎麼樣才對呢?
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佛說的這個心是現象,是本體所起的作用。生命的本心、本能叫菩提,又叫本體,它所發出的現象是分段的,像電波一樣的跳動的。你不要去抓住這種現象,要回轉來認識那個本體。
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識精元明包括了唯識的識,精是真精神,原來靈明的這一點,就是你那個能夠知覺,能夠感覺靈靈明明的那個東西。這個東西是什麼呢?能生諸緣,這個東西在裏面一動,我們思想念頭一動,心裏一感覺,外面就起作用了。
什麼是緣?我講的話是緣,發出聲來你聽得到是緣,我這樣一句接一句講,你聽的觀念跟著走,就是攀緣。
現在大家坐在這裏,人多了,身體覺得熱,就是裏面的識精元明,對外面的熱量起感應,心裏頭就感到很熱很悶,這是與熱的緣發生感覺,能生諸緣。
緣所遺者,如禪宗所講“萬緣放下”,外緣都丟開了,所剩下的那一個,就是有個丟不掉的東西。比如大家坐在這裏,感到兩腿、膀子不舒服,這是緣。什麼緣?體緣,身體上的反應作用,同“你”沒有關係。那個知道身體不舒服,腿不舒服,那個既不在腿,也不在膀子,除掉緣以後所剩下來的,緣所遺者——就是這四個字,本來那個東西,外緣都丟掉了以後,剩下的那個東西。
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一切都是那個東西變動出來的,所以眾生顛倒,一味的跟著萬緣去跑,而在六道中輪回、生死中打滾。這是正面的,還不是它的密法,這裏頭反面的還沒有講。
我常提醒大家,當你一上座,兩腿一盤,那一刹那是不是非常好?但坐好以後,就不對勁了,為什麼?因為坐好以後,就覺得自己在打坐,覺得氣也不對,身體也不對,而剛盤上腿的那一刹那,倒有點像萬緣放下,什麼都不管的味道。等腿盤好了,什麼都在想,又想成道,又想威儀端正,又想不要打妄想,妄想來了又要趕掉它,趕掉後,又想……唉!何必趕掉它,趕了以後又是妄想,反正都是坐在那裏搞鬼。
其實只要外緣自然地放下,剩下來的那個沒有動過的,就是那個緣所遺者,佛就那麼直接的指示給我們,因為把這個搞迷糊了,所以枉入諸趣,就只有在六道中輪轉了。
我們再來討論八還辨見。
“見”是什麼?現在我們一般人打坐,坐起來是什麼現象呢?就是楞嚴經上所講的:色雜妄想,想相為身,聚緣內搖,趣外奔逸,昏擾擾相,以為心性。
佛說一切眾生都找不到這個心,為什麼?因為色雜妄想,生理反應跟著心理的妄想,起交互作用,然後在裏頭想相為身。其實我們這個身體之中還有一個軀體,就是自己思想所聚成的自己。比如剛才有一個同學講,本來不好的身體,在外面跑了一趟就變好了,可見心理作用就是這個道理。這個心裏有一個由妄想形成的軀體,你那思想本身,就是這色身裏頭的內胎子。那個思想聚合一些外緣,變成你身體裏的一個軀體。
所以聚緣內搖,就是把外緣的思想啦、情緒啦等等,所有的東西聚攏來,當你打坐坐在那裏時,就是這四個字,聚緣內搖,象筒子裏滾出棉花糖一樣,越滾越多,心裏頭亂得很,猶如開運動會一般。
趣外奔逸,念頭向外亂跑,然後眼睛閉著,昏擾擾相,昏頭昏腦的,轟隆轟隆坐個把鐘頭,叫做“參禪”,把這個樣子以為心性。豈不知這不是真心,犯這樣大的錯誤,還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所以認識不清楚,還以為自己在修道,還以為心在這個身體上。如果心在身體上,那麼你死了時,心不是就找不出來了嗎?
佛把這些話講的明明白白的。
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鹹是妙明真心中物。他說,阿難,你們就不曉得,打坐時開眼、閉眼都沒有關係,不要守著身體。你們就不知道,以身體為中心,擴大至整個虛空,整個太空都在你的“心”裏頭。那麼這個軀體又是什麼呢?想相為身而已啊!這就是見地。
現在在座有許多老修行,功夫做得不錯了,你們在打坐時,有沒有守著身體在轉呢?若沒有,是不是見地已達到了外洎山河虛空大地,鹹是妙明真心中物的境界呢?
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唯認一浮漚體,目為全潮,窮盡瀛渤。
佛說我們眾生那個本體,如大海一般,不知比太平洋大多少,你的身體在那裏不過是一小點,我們反而把那個大的拋棄了,只守著那一小點,認為這個身體就是我們的生命。大家都抓住這一小點在搞,聚緣內搖,如搖棉花糖一般,越搖越大。禪宗祖師雲門說:“乾坤之內,宇宙之間,中有一寶,秘在形山”,事實上,這個外洎虛空山河大地的妙明真心就在你身上,只是被色身及其他業力——色雜妄想蓋住了,要把它找出來。現在講了楞嚴經,是不是都懂了?你都體會了沒有?“外如虛空”,是不是參究了?證到了?要作功夫證到才行。
一邊抄筆記,一邊聽我講,注意!如何修持到六根並用,一心清淨,這才是學禪。美國及日本的禪宗,專門參究那些公案及話頭,野鴨子飛過來。飛過去,那個與禪有啥相干?那只是教育法上偶然的一點機趣而已。又如惠明問六祖:師父,五祖告訴你些什麼秘密呢?六祖說:哪里有什麼秘密!密,不在我這裏,在你那裏。這句話就是個大秘密。
楞嚴經裏,佛講這內外七處都不是心,佛說以你自己為本心,向外面擴展,擴大到整個虛空,都是你心裏頭的東西。換句話說,內外七處也都是心,懂了吧?這是如來的密因,你們大家都沒參出來。但內外七處都是什麼心?是心的用,不是心的本體。起用的時候,是他身體的色身、報應身的作用;歸體的時候,就是法身的清淨。
雲門說:“乾坤之內,宇宙之間,中有一寶,秘在形山,拈燈籠向佛殿裏,將山門來燈籠上,作麼生?”將外面的燈籠拿到大殿裏做得到,把山門拿來放在燈籠上,做不做得到?這是禪師的說法,他在那裏亂說,這個那個,那個這個的,像演電視一樣,結果看一看在座,大家沒一個懂,只好自己再說了,“逐物意移”,又說“雲起雷興”。
中國的文化,講出來就是文章,所以出家人要注意,把文學底子搞好。雲門的意思是——唉!可惜,我講一句,你們的心便向外面跑了。這就是楞嚴經裏趣外奔逸的意思。雲門祖師說了上面那些話以後,看看大家,沒有人懂,於是說:“雲起雷興。”他看學生們答不出來,所以只好代他們答了。
再引用雪竇禪師的話:“我有一寶,就在裏頭,抓不出來,分不開。”他作了一首詩:
看看看 古岸何人把釣竿
雲冉冉 水漫漫 明月蘆花君自看
看!不是向外看,是向內看自己。有人站在古岸頭上,想度你上岸,你不上鉤,沒辦法。禪的境界是,當你萬緣放下,把身心都丟開以後的那個東西。明月下面看蘆花,蘆花是白的,月亮也是白的,白對白的,還有什麼?一片都是白,空空洞洞,要你去找。
又如臨濟禪師上堂說法:“赤肉團上,有一無位真人,常從汝等面門出入,未證據者看看。”這就是說,你們找不到這個無位真人的人,還不懂的人,拿出來看看。這個時候有個出家人站出來說:“如何是無位真人?”臨濟禪師聽他一說,下座抓住他說:“道!道!”也就是說:你說!你說!“其僧擬議”
——那出家人想說時,臨濟禪師放手歎道:“無位真人是什麼幹矢橛。”說完了就走回方丈室去了。這就叫上堂法語。看禪宗公案,要像看電視劇一樣,把整個身心投入了去看,不能死讀。
內容提要
偽經之辯
楞嚴經的密因
心與緣
七處征心
八還辨見
五十陰魔
色陰
大家要做筆記,我統統要看,而且看過以後,要改過、批過。做筆記第一可鞭策自己,不願寫的更要寫,勉而為之去試試看,可以改一改自己的習氣。不願寫的,犯了一種毛病,認為自己的東西不值得一寫,太謙虛了。另一種是不屑一寫,又太傲慢了。我勸大家要寫,尤其是年輕的,對於修養,這是最大的一種磨練。同時規定寫日記、心得報告。最好兩本輪流,一本交給我看,一本在你那裏。
請大家特別注意,我們討論修證佛法的課程,每次所引用的佛經經文,以及我所說的,都要能于心地上來體會,千萬不要變成佛經是佛經;我的話仍是我的話;自己還是自己,那樣就無多大利益了。再一點請大家注意,千萬不要聽課時打坐,如果能夠一面作禪定功夫;一面又能夠做筆記;又能夠聽清楚,那麼就差不多有一點基礎了。但是普通人,心是不能二用的。稍稍有一點靜定功夫的人,不要說禪定,一心可以十用,甚至百用。也就是六祖所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這並不困難,六根的確可以並用。不過,假如你沒有這種禪定功夫的話,還是老老實實專心的聽課。
上次講修證法門的事相,四加行的情形,有很多同學反映說,第一次聽下來,沒有抓住中心,還未入流,也沒有一個綱要。若照我原訂的綱要,真正上路也是要個把月以上。今天把要講的前後順序變換一下,先發楞嚴經講義。
現在先把楞嚴經所列舉的修證功夫告訴大家,可以馬上著手體會。學術界的朋友們,尤其研究佛學的學者,千萬要注意,有人把楞嚴經、圓覺經、大乘起信論、四十二章經等,皆視為偽經。這個觀念是從考據來的,因此造成佛學界的一些人,對這些經典,好象根本不屑一顧。但是我敢冒昧地說:書生之見不足道也。
現在把這種種現象的前因後果,大略說明一下。中國文化到了清朝,漢學興起,分義理、辭章、考據、記聞。站在中國文化的立場,西洋的哲學包括在義理中;站在西洋文化的立場,我們的義理包括在哲學中,各人的立場不同,觀念就不同。唐詩、宋詞是辭章之學,每個時代的文化,都有其代表性。比如漢文章、魏晉書法、唐詩、宋詞、元曲、明小說、清對聯等。
辭章之學不談,清儒欲特別提出義理之學。這是因為宋朝理學興起,只談心性性命之學。到了清朝的儒學家們,對於這些性命之學頗為反感,因而走向實際的考證學問。稱為“漢學”。現在的外國人,稱中國所有的學問都為漢學,根本上這種稱法是錯誤的,而我們也跟著稱自己的學問為漢學,實在就更可笑了。
考據只是一種形式科學,認為這些經典是偽經的,就是由考據而來,其中的權威就是梁啟超。但是,梁啟超對佛學只懂一些皮毛,應該算是外行,他認為這些經典的文筆太好,不像是印度的文章,故而認為是中國人偽造的。但我認為從內容來看,這些經典不是偽經,所以這些考據是有問題的。
我們再來談有關楞嚴經的第二個問題:這本經起首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包含了修行作功夫的大秘密在內。除此之外,真正修證的密因再沒有其他的了。不過幾十年來,我還沒有碰到過一個對本經真正有研究,真正能找出楞嚴經修證方法的人,實際上,在這本經典中,由凡夫到修證成佛都講到了。懂得文字的人,一看就懂,可是多數的人,都被這本經的優美文字騙住了,反而沒有看懂內容。
楞嚴經裏面有一個重點,也是一個大秘密,就是修證的方法。實際上,見地、修證、行願三者不可缺一。真有了見地,修證一定做得到;真正修證做到了,行願也一定做到了。有一點缺陷都是不對的。
我的話象下雨一樣,不限定對某一個人說,而每一個人都有份,你是得利或不得利,完全看你自己。這本經典見地、修證、行願都在內,我慢慢幫大家挑出來。
楞嚴經開始“七處征心,八還辨見”,佛與阿難的對話,問“心”在哪里?往返討論了七點,心不在內,不在外,也不在中間,然後佛告訴阿難,心在哪里。
楞嚴經卷一:
佛告阿難,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如
惡叉聚,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
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
猶如煮沙,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雲何二種,阿
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
為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
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
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
他說我們為什麼自己不能明心見性?因為無始以來,我們生命中有一個東西在作用,就是攀緣心,一個念頭接一個念頭。因為我們的思想不能停止,就是睡覺時、睡夢中,還是在思想,這個叫攀緣心。一般人錯把這個攀緣心認為是“心”,等於西洋哲學家笛卡兒所說的:“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在只是普通人的思想觀念,但卻錯了,不是本“心”。要怎麼樣才對呢?
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佛說的這個心是現象,是本體所起的作用。生命的本心、本能叫菩提,又叫本體,它所發出的現象是分段的,像電波一樣的跳動的。你不要去抓住這種現象,要回轉來認識那個本體。
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識精元明包括了唯識的識,精是真精神,原來靈明的這一點,就是你那個能夠知覺,能夠感覺靈靈明明的那個東西。這個東西是什麼呢?能生諸緣,這個東西在裏面一動,我們思想念頭一動,心裏一感覺,外面就起作用了。
什麼是緣?我講的話是緣,發出聲來你聽得到是緣,我這樣一句接一句講,你聽的觀念跟著走,就是攀緣。
現在大家坐在這裏,人多了,身體覺得熱,就是裏面的識精元明,對外面的熱量起感應,心裏頭就感到很熱很悶,這是與熱的緣發生感覺,能生諸緣。
緣所遺者,如禪宗所講“萬緣放下”,外緣都丟開了,所剩下的那一個,就是有個丟不掉的東西。比如大家坐在這裏,感到兩腿、膀子不舒服,這是緣。什麼緣?體緣,身體上的反應作用,同“你”沒有關係。那個知道身體不舒服,腿不舒服,那個既不在腿,也不在膀子,除掉緣以後所剩下來的,緣所遺者——就是這四個字,本來那個東西,外緣都丟掉了以後,剩下的那個東西。
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一切都是那個東西變動出來的,所以眾生顛倒,一味的跟著萬緣去跑,而在六道中輪回、生死中打滾。這是正面的,還不是它的密法,這裏頭反面的還沒有講。
我常提醒大家,當你一上座,兩腿一盤,那一刹那是不是非常好?但坐好以後,就不對勁了,為什麼?因為坐好以後,就覺得自己在打坐,覺得氣也不對,身體也不對,而剛盤上腿的那一刹那,倒有點像萬緣放下,什麼都不管的味道。等腿盤好了,什麼都在想,又想成道,又想威儀端正,又想不要打妄想,妄想來了又要趕掉它,趕掉後,又想……唉!何必趕掉它,趕了以後又是妄想,反正都是坐在那裏搞鬼。
其實只要外緣自然地放下,剩下來的那個沒有動過的,就是那個緣所遺者,佛就那麼直接的指示給我們,因為把這個搞迷糊了,所以枉入諸趣,就只有在六道中輪轉了。
我們再來討論八還辨見。
“見”是什麼?現在我們一般人打坐,坐起來是什麼現象呢?就是楞嚴經上所講的:色雜妄想,想相為身,聚緣內搖,趣外奔逸,昏擾擾相,以為心性。
佛說一切眾生都找不到這個心,為什麼?因為色雜妄想,生理反應跟著心理的妄想,起交互作用,然後在裏頭想相為身。其實我們這個身體之中還有一個軀體,就是自己思想所聚成的自己。比如剛才有一個同學講,本來不好的身體,在外面跑了一趟就變好了,可見心理作用就是這個道理。這個心裏有一個由妄想形成的軀體,你那思想本身,就是這色身裏頭的內胎子。那個思想聚合一些外緣,變成你身體裏的一個軀體。
所以聚緣內搖,就是把外緣的思想啦、情緒啦等等,所有的東西聚攏來,當你打坐坐在那裏時,就是這四個字,聚緣內搖,象筒子裏滾出棉花糖一樣,越滾越多,心裏頭亂得很,猶如開運動會一般。
趣外奔逸,念頭向外亂跑,然後眼睛閉著,昏擾擾相,昏頭昏腦的,轟隆轟隆坐個把鐘頭,叫做“參禪”,把這個樣子以為心性。豈不知這不是真心,犯這樣大的錯誤,還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所以認識不清楚,還以為自己在修道,還以為心在這個身體上。如果心在身體上,那麼你死了時,心不是就找不出來了嗎?
佛把這些話講的明明白白的。
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鹹是妙明真心中物。他說,阿難,你們就不曉得,打坐時開眼、閉眼都沒有關係,不要守著身體。你們就不知道,以身體為中心,擴大至整個虛空,整個太空都在你的“心”裏頭。那麼這個軀體又是什麼呢?想相為身而已啊!這就是見地。
現在在座有許多老修行,功夫做得不錯了,你們在打坐時,有沒有守著身體在轉呢?若沒有,是不是見地已達到了外洎山河虛空大地,鹹是妙明真心中物的境界呢?
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唯認一浮漚體,目為全潮,窮盡瀛渤。
佛說我們眾生那個本體,如大海一般,不知比太平洋大多少,你的身體在那裏不過是一小點,我們反而把那個大的拋棄了,只守著那一小點,認為這個身體就是我們的生命。大家都抓住這一小點在搞,聚緣內搖,如搖棉花糖一般,越搖越大。禪宗祖師雲門說:“乾坤之內,宇宙之間,中有一寶,秘在形山”,事實上,這個外洎虛空山河大地的妙明真心就在你身上,只是被色身及其他業力——色雜妄想蓋住了,要把它找出來。現在講了楞嚴經,是不是都懂了?你都體會了沒有?“外如虛空”,是不是參究了?證到了?要作功夫證到才行。
一邊抄筆記,一邊聽我講,注意!如何修持到六根並用,一心清淨,這才是學禪。美國及日本的禪宗,專門參究那些公案及話頭,野鴨子飛過來。飛過去,那個與禪有啥相干?那只是教育法上偶然的一點機趣而已。又如惠明問六祖:師父,五祖告訴你些什麼秘密呢?六祖說:哪里有什麼秘密!密,不在我這裏,在你那裏。這句話就是個大秘密。
楞嚴經裏,佛講這內外七處都不是心,佛說以你自己為本心,向外面擴展,擴大到整個虛空,都是你心裏頭的東西。換句話說,內外七處也都是心,懂了吧?這是如來的密因,你們大家都沒參出來。但內外七處都是什麼心?是心的用,不是心的本體。起用的時候,是他身體的色身、報應身的作用;歸體的時候,就是法身的清淨。
雲門說:“乾坤之內,宇宙之間,中有一寶,秘在形山,拈燈籠向佛殿裏,將山門來燈籠上,作麼生?”將外面的燈籠拿到大殿裏做得到,把山門拿來放在燈籠上,做不做得到?這是禪師的說法,他在那裏亂說,這個那個,那個這個的,像演電視一樣,結果看一看在座,大家沒一個懂,只好自己再說了,“逐物意移”,又說“雲起雷興”。
中國的文化,講出來就是文章,所以出家人要注意,把文學底子搞好。雲門的意思是——唉!可惜,我講一句,你們的心便向外面跑了。這就是楞嚴經裏趣外奔逸的意思。雲門祖師說了上面那些話以後,看看大家,沒有人懂,於是說:“雲起雷興。”他看學生們答不出來,所以只好代他們答了。
再引用雪竇禪師的話:“我有一寶,就在裏頭,抓不出來,分不開。”他作了一首詩:
看看看 古岸何人把釣竿
雲冉冉 水漫漫 明月蘆花君自看
看!不是向外看,是向內看自己。有人站在古岸頭上,想度你上岸,你不上鉤,沒辦法。禪的境界是,當你萬緣放下,把身心都丟開以後的那個東西。明月下面看蘆花,蘆花是白的,月亮也是白的,白對白的,還有什麼?一片都是白,空空洞洞,要你去找。
又如臨濟禪師上堂說法:“赤肉團上,有一無位真人,常從汝等面門出入,未證據者看看。”這就是說,你們找不到這個無位真人的人,還不懂的人,拿出來看看。這個時候有個出家人站出來說:“如何是無位真人?”臨濟禪師聽他一說,下座抓住他說:“道!道!”也就是說:你說!你說!“其僧擬議”
——那出家人想說時,臨濟禪師放手歎道:“無位真人是什麼幹矢橛。”說完了就走回方丈室去了。這就叫上堂法語。看禪宗公案,要像看電視劇一樣,把整個身心投入了去看,不能死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