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是不共法,修禪定打坐作功夫這是共法。共法,是什麼意思?共有的。譬如雙腿盤腿打坐作功夫等等,修定之學,甚至於四禪八定都是共法。怎麼共法?不只你出家人,佛教比丘、比丘尼就是和尚、尼姑會有這個本事,其他的外道任何宗教都有。譬如天主教,老的天主教講不講打坐呢?講打坐。天主教的打坐你們沒有看過,我當年在成都的時候,還有一個法國的神父,他打坐得非常好。他們打坐,是一個亭子,自己做的,警察站崗電話亭那個樣子,這些天主教的神父要修持進去打坐,身上掛一個念珠。天主教的念珠也可以說從印度文化這樣過來。穿個黑袍子坐進去,亭子一關就坐在那裡。我們叫閉關,把門關起來修行,天主教叫避靜。我常常笑他,你們,沒有辦法,給佛教,翻譯名詞都不對,避天了靜就進入鬧的地方,佛教的閉關是中國文化《易經》上來的,你們怕叫閉關,那有什麼關係呢,叫做避靜,避靜(指點寫黑板的同學),天主教叫避靜。避了靜就不對囉,就是要找鬧了,這個翻譯都是問題。
他們天主教在我們這有坐得很好的時候,有一個…這個法國神父就告訴我,他坐得好的時候,自己就覺到升天了,會離開坐位兩、三寸。我說,你有這個本事,坐得很好,其實是安那般那氣的作用,自己就離開坐位升起來。我說,那不能再升了,他說不能動念,一動念我現在,嗯,升起來,咚,屁股又坐在位子上了,動了心,就不行了。這是介紹前人經驗給你們聽。不動念呢,慢慢氣充滿,他自己又浮起來。所以講到定法是共法,譬如基督教、天主教跪下來的禱告,實際上,上帝、主阿阿門,「阿門」,念,嗡埃實際上是這樣翻過去,跪下來,禱告禮拜,這些都是共法,等於我們中國的儒家的。
你看我們中國古代的帝王、聖賢坐在那裡,一定要端容正坐,這個也就是打坐的姿勢之一,你真這個樣子做到,一天不動,就算你有定力,行嗎,這也是一種打坐的方法。是中國儒家傳統從祖宗來,所以你看我們看祖宗上輩畫個容,那個時候沒有照像,靠畫畫,這樣坐著,後來我呀,我年輕好奇問過老一輩子,你畫了容沒有,叫畫「容」,容貌這個「容」,那個時候還沒有照像。畫過,他說我畫了,留給後人,畫容好苦埃我說怎麼苦呢?頭髮梳好,衣服穿好,坐在那裡,一個畫家在畫面,下面,就是寫真,真的就是照你這樣畫。他說要好幾天哪,那個畫家叫你坐到不動,不要動,就不能動埃頭也不敢歪,就給他畫,他畫到這一邊,叫你臉過去,不要動,你就要這樣看到,永遠不能動(頭部動作)。給他畫,這是「畫容」,我們在學藝術叫「寫真」,寫下來真實的樣子,以前叫「畫容」。我們到香港古董店看看,很多古董店,前一輩子人做大官的,那個尊容夫婦一對,都掛在人家那裡做古董賣,所以世界上什麼地位,什麼了不起,都是騙自己的,誰知道留下來那個給人家做畫畫,做生意在賣呢,有什麼意思。…有什麼意思。講這些道理,歸到打坐的範圍是共法。佛法的「不共法」在哪裡,不是打坐功夫,打坐共法當然……
所以人家有許多人說,學佛的人,那個人有功夫,一聽外道,就罵人了。好像佛法,我的佛法是最高,當然我的頭也剃得最光,跟人家不同。我說你想想看,外道都會,你怎麼不會呢?既然你那麼高的人,外道都會的本事,你怎麼不會呢?應該會埃成佛,佛能通一切法,佛能窮萬法之源,佛的他的智慧成就那麼大。通一切法,窮萬法源,根源都知道,外道會的,佛都會,就是你的佛法,我會的外道們做不到,這是佛法的偉大,就在這裡。那麼世界上的共法,定的境界大家會,你不會就不行囉,所以我們要把定的原理,告訴大家,自己修持之路,懂了這個原理慢慢去實踐。我們講修行,修行,換一句話來說,這個修持的原理懂了,自己去實踐,做到了,才是真正的修行,所以修行是把這一套學理變成實踐之學問,這個就是修持之路。
我們現在講「禪定」,在佛學裡頭舊的翻譯,一個固定的名稱,叫四禪八定。四種禪配合下面四種定,叫四禪八定。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大家都知道吧,都知道,四禪。這個看起來四禪八定,都是佛法同外道的共法,共有法。初禪定,名稱,舊的翻譯,叫離生喜樂。二禪,叫定生喜樂。三禪叫離喜得樂。四禪捨念清淨。這四個禪定境界,也就是功夫境界,修佛法同外道共有的功夫境界。也就是學佛的,念佛也好,參禪也好,修密宗也好,修止觀也好,共同會到達,真正對了,幾乎有相同之處,到達這個層次,這個程度,這個層次。但是不管外道,佛法內道,不管是什麼。
好像今天的世界,今天社會。不管你西藏、東藏啊,隨便那裡,那一個人修持能夠達到初禪,離生喜樂的,因為我這個人啊,孤陋寡聞,沒有看見過。以我的標準,也是佛法的標準。初禪定,第一步這是共法哦。現在的彌勒菩薩告訴我們,講的更清楚一點,這一段,就是我們吃中飯以前講到,你們那一本《瑜伽師地論》,二百七十吧,是不是,三百七十,三百七十(問別人頁數)。現在他的翻譯,三百七十這一頁。靜慮者,他翻成靜慮就是禪定。謂四靜慮,四個階段。
一、初禪定,從離生「有尋有伺」靜慮,就是離。古代的翻譯,鳩摩羅什法師那個時候的翻譯,離生喜樂。簡單明瞭,清清楚楚。玄奘法師的翻譯,也簡單明瞭,清清楚楚,又加了一點註解。初禪從離生,沒有用喜樂兩個字了,有尋有伺,初禪就是說你靜坐在那裡,還在尋找呢。有沒有達到定的境界,那麼有尋有伺這個尋找,我用現代話比方,等於你拿一個電線的插頭。插頭在哪裡呀,試一試,不對,沒有插上……這裡,這裡(插插頭的動作)「有尋有伺」,咚,一下插上了,這個伺,有尋有伺。那麼從真實的翻譯,我們大家尤其青年同學們,你們讀佛學院都聽過了,離生喜樂,初禪都會講了。我們現在懇切的,真實的,很踏實的討論一下,不管你念佛也好,打坐也好,或有沒有打坐都沒有關係。你初步的修養,到達了離生喜樂的境界,有沒有?假使沒有,我們也學道學佛,或者進入佛門,換句話,你沒有得到佛法的享受耶。
所以自己的,凡夫的思想、情緒,身心都改變不了,只要達到初禪的境界之一,身心,身體,整個的肉體,包括裡頭的氣脈,包括精神思想,乃至個性作風都會改變,自然會改變。初禪境界,你注意「離」,為什麼加一個離生喜樂?脫離原來舊有的習慣,同時由精神跟肉體的作用,慢慢修養到最高處,有脫離之感,有解脫之感。換句話說,精神、身體有昇華的境界,就昇華了。那麼有離,有脫離之感,而生出來什麼呢?喜樂。不要隨便看喜樂,你一看就懂了,多用腦筋想想。「喜」心理的狀況,心理每一天最苦的環境,最髒的地方,最不如意的事,嘿……自然會喜歡的,沒有事,彌勒菩薩這個相一樣,每天咧個嘴都在笑的。打你一個耳光,嘿……你手痛了沒有?對不起啊,不要把你手痛了。罵你一聲,也嘿嘿,對不起啊,對不起啊,不要生氣。就會這樣。這是比方,有脫離之感。生出來生理、心理,都在轉化。離生,喜,心境都在喜悅境界裡頭。「樂」,生理感覺的狀態。你看我們一個人,活著每一天,自己也很健康的人,你覺得自己有快樂嗎?不見得,不是裡頭難過,就是那裡眼睛不對,再不是牙齒痛,就是兩個腿盤久了,腿又麻,又酸。說打坐禪定很樂,盤腿我的媽媽,好苦哦,一點樂都沒有,離生喜樂,我只有今生受苦啊,也得也初禪的一部分了。兩個腿盤著,叫我坐在那裡半天不動,沒有得離生喜樂,得個現生受罪,對不對?這一定都得了的,就沒有達到初禪,有脫離之感。喜樂,樂的狀態,我告訴你,所以修密宗講氣脈通了,什麼道家叫奇經八脈通了。
他們天主教在我們這有坐得很好的時候,有一個…這個法國神父就告訴我,他坐得好的時候,自己就覺到升天了,會離開坐位兩、三寸。我說,你有這個本事,坐得很好,其實是安那般那氣的作用,自己就離開坐位升起來。我說,那不能再升了,他說不能動念,一動念我現在,嗯,升起來,咚,屁股又坐在位子上了,動了心,就不行了。這是介紹前人經驗給你們聽。不動念呢,慢慢氣充滿,他自己又浮起來。所以講到定法是共法,譬如基督教、天主教跪下來的禱告,實際上,上帝、主阿阿門,「阿門」,念,嗡埃實際上是這樣翻過去,跪下來,禱告禮拜,這些都是共法,等於我們中國的儒家的。
你看我們中國古代的帝王、聖賢坐在那裡,一定要端容正坐,這個也就是打坐的姿勢之一,你真這個樣子做到,一天不動,就算你有定力,行嗎,這也是一種打坐的方法。是中國儒家傳統從祖宗來,所以你看我們看祖宗上輩畫個容,那個時候沒有照像,靠畫畫,這樣坐著,後來我呀,我年輕好奇問過老一輩子,你畫了容沒有,叫畫「容」,容貌這個「容」,那個時候還沒有照像。畫過,他說我畫了,留給後人,畫容好苦埃我說怎麼苦呢?頭髮梳好,衣服穿好,坐在那裡,一個畫家在畫面,下面,就是寫真,真的就是照你這樣畫。他說要好幾天哪,那個畫家叫你坐到不動,不要動,就不能動埃頭也不敢歪,就給他畫,他畫到這一邊,叫你臉過去,不要動,你就要這樣看到,永遠不能動(頭部動作)。給他畫,這是「畫容」,我們在學藝術叫「寫真」,寫下來真實的樣子,以前叫「畫容」。我們到香港古董店看看,很多古董店,前一輩子人做大官的,那個尊容夫婦一對,都掛在人家那裡做古董賣,所以世界上什麼地位,什麼了不起,都是騙自己的,誰知道留下來那個給人家做畫畫,做生意在賣呢,有什麼意思。…有什麼意思。講這些道理,歸到打坐的範圍是共法。佛法的「不共法」在哪裡,不是打坐功夫,打坐共法當然……
所以人家有許多人說,學佛的人,那個人有功夫,一聽外道,就罵人了。好像佛法,我的佛法是最高,當然我的頭也剃得最光,跟人家不同。我說你想想看,外道都會,你怎麼不會呢?既然你那麼高的人,外道都會的本事,你怎麼不會呢?應該會埃成佛,佛能通一切法,佛能窮萬法之源,佛的他的智慧成就那麼大。通一切法,窮萬法源,根源都知道,外道會的,佛都會,就是你的佛法,我會的外道們做不到,這是佛法的偉大,就在這裡。那麼世界上的共法,定的境界大家會,你不會就不行囉,所以我們要把定的原理,告訴大家,自己修持之路,懂了這個原理慢慢去實踐。我們講修行,修行,換一句話來說,這個修持的原理懂了,自己去實踐,做到了,才是真正的修行,所以修行是把這一套學理變成實踐之學問,這個就是修持之路。
我們現在講「禪定」,在佛學裡頭舊的翻譯,一個固定的名稱,叫四禪八定。四種禪配合下面四種定,叫四禪八定。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大家都知道吧,都知道,四禪。這個看起來四禪八定,都是佛法同外道的共法,共有法。初禪定,名稱,舊的翻譯,叫離生喜樂。二禪,叫定生喜樂。三禪叫離喜得樂。四禪捨念清淨。這四個禪定境界,也就是功夫境界,修佛法同外道共有的功夫境界。也就是學佛的,念佛也好,參禪也好,修密宗也好,修止觀也好,共同會到達,真正對了,幾乎有相同之處,到達這個層次,這個程度,這個層次。但是不管外道,佛法內道,不管是什麼。
好像今天的世界,今天社會。不管你西藏、東藏啊,隨便那裡,那一個人修持能夠達到初禪,離生喜樂的,因為我這個人啊,孤陋寡聞,沒有看見過。以我的標準,也是佛法的標準。初禪定,第一步這是共法哦。現在的彌勒菩薩告訴我們,講的更清楚一點,這一段,就是我們吃中飯以前講到,你們那一本《瑜伽師地論》,二百七十吧,是不是,三百七十,三百七十(問別人頁數)。現在他的翻譯,三百七十這一頁。靜慮者,他翻成靜慮就是禪定。謂四靜慮,四個階段。
一、初禪定,從離生「有尋有伺」靜慮,就是離。古代的翻譯,鳩摩羅什法師那個時候的翻譯,離生喜樂。簡單明瞭,清清楚楚。玄奘法師的翻譯,也簡單明瞭,清清楚楚,又加了一點註解。初禪從離生,沒有用喜樂兩個字了,有尋有伺,初禪就是說你靜坐在那裡,還在尋找呢。有沒有達到定的境界,那麼有尋有伺這個尋找,我用現代話比方,等於你拿一個電線的插頭。插頭在哪裡呀,試一試,不對,沒有插上……這裡,這裡(插插頭的動作)「有尋有伺」,咚,一下插上了,這個伺,有尋有伺。那麼從真實的翻譯,我們大家尤其青年同學們,你們讀佛學院都聽過了,離生喜樂,初禪都會講了。我們現在懇切的,真實的,很踏實的討論一下,不管你念佛也好,打坐也好,或有沒有打坐都沒有關係。你初步的修養,到達了離生喜樂的境界,有沒有?假使沒有,我們也學道學佛,或者進入佛門,換句話,你沒有得到佛法的享受耶。
所以自己的,凡夫的思想、情緒,身心都改變不了,只要達到初禪的境界之一,身心,身體,整個的肉體,包括裡頭的氣脈,包括精神思想,乃至個性作風都會改變,自然會改變。初禪境界,你注意「離」,為什麼加一個離生喜樂?脫離原來舊有的習慣,同時由精神跟肉體的作用,慢慢修養到最高處,有脫離之感,有解脫之感。換句話說,精神、身體有昇華的境界,就昇華了。那麼有離,有脫離之感,而生出來什麼呢?喜樂。不要隨便看喜樂,你一看就懂了,多用腦筋想想。「喜」心理的狀況,心理每一天最苦的環境,最髒的地方,最不如意的事,嘿……自然會喜歡的,沒有事,彌勒菩薩這個相一樣,每天咧個嘴都在笑的。打你一個耳光,嘿……你手痛了沒有?對不起啊,不要把你手痛了。罵你一聲,也嘿嘿,對不起啊,對不起啊,不要生氣。就會這樣。這是比方,有脫離之感。生出來生理、心理,都在轉化。離生,喜,心境都在喜悅境界裡頭。「樂」,生理感覺的狀態。你看我們一個人,活著每一天,自己也很健康的人,你覺得自己有快樂嗎?不見得,不是裡頭難過,就是那裡眼睛不對,再不是牙齒痛,就是兩個腿盤久了,腿又麻,又酸。說打坐禪定很樂,盤腿我的媽媽,好苦哦,一點樂都沒有,離生喜樂,我只有今生受苦啊,也得也初禪的一部分了。兩個腿盤著,叫我坐在那裡半天不動,沒有得離生喜樂,得個現生受罪,對不對?這一定都得了的,就沒有達到初禪,有脫離之感。喜樂,樂的狀態,我告訴你,所以修密宗講氣脈通了,什麼道家叫奇經八脈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