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命雙修.成就佛心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性命雙修.成就佛心

修性即修心性,修命是續長生 (物格.知至.意誠.心正.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


您沒有登錄。 請登錄註冊

大智度論-龍樹菩薩造-卷第一至卷第十

向下  內容 [第1頁(共1頁)]

凡塵

凡塵
版主
版主

大智度論卷第一
        龍樹菩薩造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緣起論

  智度大道佛善來,智度大海佛窮底,智度相義佛無礙,稽首智度無等佛。
  有無二見滅無餘,諸法實相佛所說,常住不壞淨煩惱,稽首佛所尊重法。
  聖眾大海行福田,學無學人以莊嚴,後有愛種永已盡,我所既滅根已除;
  已捨世間諸事業,種種功德所住處,一切眾中最為上,稽首真淨大德僧。
  一心恭敬三寶已,及諸救世彌勒等;智慧第一舍利弗,無諍空行須菩提。
  我今如力欲演說,大智彼岸實相義,願諸大德聖智人,一心善順聽我說!


  問曰:佛以何因緣故,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諸佛法不以無事及小因緣而自發言,譬如須彌山王,不以無事及小因緣而動。今有何等大因緣故,佛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答曰:佛於三藏中,廣引種種諸喻,為聲聞說法,不說菩薩道。唯中阿含本末經中,佛記彌勒菩薩:汝當來世,當得作佛,號字彌勒;亦不說種種菩薩行。佛今欲為彌勒等,廣說諸菩薩行,是故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復次,有菩薩修念佛三昧,佛為彼等欲令於此三昧得增益故,說般若波羅蜜經。如般若波羅蜜初品中說:佛現神足,放金色光明,遍照十方如恆河沙等世界,示現大身,清淨光明,種種妙色滿虛空中。佛在眾中,端正殊妙,無能及者。譬如須彌山王,處於大海。諸菩薩見佛神變,於念佛三昧倍復增益,以是事故,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復次,菩薩初生時,放大光明,普遍十方,行至七步,觀察四方,作師子吼而說偈言:

  我生胎分盡,是最末後身;我已得解脫,當復度眾生。

  作是誓已,身漸長大,欲捨親屬,出家修道。中夜起觀,見諸妓直后妃綵女,狀若臭屍。即命車匿,令鞁白馬,夜半踰城,行十二由旬,到跋伽婆仙人所住林中,以刀剃髮,持上妙寶衣,貿麤布僧伽梨。於尼連禪河側,六年苦行,日食一麻,或食一米等。而自念言:是處非道!爾時,菩薩捨苦行處,到菩提樹下,坐金剛處。魔王將十八億萬眾來壞菩薩,菩薩以智慧功德力故,降魔眾已,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時三千大千世界主梵天王,名式棄,及色界諸天等,釋提桓因及欲界諸天等,并四天王,皆詣佛所,勸請世尊初轉法輪。亦是菩薩念本所願,及大慈大悲故,受請說法。諸法甚深者,般若波羅蜜是;是故佛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復次,有人疑佛不得一切智,所以者何?諸法無量無數,云何一人能知一切法?佛住實相清淨如虛空,無量無數,般若波羅蜜法中,自發誠言:我是一切智人,欲斷一切眾生疑;以是故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復次,有眾生應得度者,以佛大功德智慧無量,難知難解故,為惡師所惑,心沒邪法,不入正道。為是輩人起大慈心,以大悲手拔之,令入佛道;是故自現最妙功德,出大神力。如般若波羅蜜初品中說:佛入三昧王三昧,從三昧起,以天眼觀十方世界,舉身毛孔皆笑,從其足下千輻輪相,放六百千萬億種種色光明,從足指上至肉髻,處處各放六百千萬億種種色光明,普照十方無量無數如恆河沙等諸佛世界,皆令大明。佛欲宣示一切諸法實相,斷一切眾生疑結故,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復次,有惡邪人,懷嫉妒意,誹謗言:佛智慧不出於人,但以幻術惑世。斷彼貢高邪慢意故,現無量神力,無量智慧力,於般若波羅蜜中,自說我神德無量,三界特尊,為一切覆護;若一發惡念,獲罪無量;發一淨信,受人天樂,必得涅槃果。

  復次,欲令人信受法故,言我是大師,有十力、四無所畏,安立聖主住處,心得自在,能師子吼,轉妙法輪,於一切世界最尊最上。

  復次,佛世尊欲令眾生歡喜故,說是般若波羅蜜經言:汝等應生大喜!何以故?一切眾生入邪見網,為異學惡師所惑,我於一切惡師邪網中得出。十力大師,難可值見,汝今已遇,我隨時開發三十七品等諸深法藏,恣汝採取。

  復次,一切眾生為結使病所煩惱,自有生死已來,無人能治此病者,常為外道惡師所誤。我今出世為大醫王,集諸法藥,汝等當服,是故佛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復次,有人念言:佛與人同,亦有生死,實受飢渴、寒熱、老病。佛欲斷彼意故,說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示言:我身不可思議,梵天王等諸天祖父,於恒河沙等劫中,欲思量我身,尋究我聲,不能測度,況我智慧三昧?如偈說:

  諸法實相中,諸梵天王等,一切天地主,迷惑不能了!
  此法甚深妙,無能測量者,佛出悉開解,其明如日照。


  又如佛初轉法輪時,應持菩薩從他方來,欲量佛身,上過虛空無量佛剎,到華上世界,見佛身如故。而說偈言:

  虛空無有邊,佛功德亦爾;設欲量佛身,唐勞不能盡!
  上過虛空界,無量諸佛土,見釋師子身,如故而不異!
  佛身如金山,演出大光明,相好自莊嚴,猶如春華敷。


  如佛身無量,光明、音響亦復無量,戒、定、慧等諸佛功德,皆悉無量。如密跡經中三密,此中應廣說。

  復次,佛初生時,墮地行七步,口自發言,言竟便默,如諸嬰孩,不行不語,乳哺三年,諸母養育,漸次長大。然佛身無數,過諸世間,為眾生故,現如凡人。凡人生時,身分諸根及其意識未成就故,身四威儀:坐、臥、行、住,言談語默,種種人法,皆悉未了;日月歲過,漸漸習學,能具人法。今佛云何生便能語能行,後更不能?此事可怪!當知,但以方便力故,現行人法,如人威儀,令諸眾生信於深法。若菩薩生時,便能行能語,世人當作是念:今見此人,世未曾有,必是天、龍、鬼、神,其所學法,必非我等所及。何以故?我等生死肉身,為結使業所牽,不得自在,如此深法,誰能及之?以此自絕,不得成賢聖法器。為是人故,於嵐毗尼園中生。雖即能至菩提樹下成佛,以方便力故,而現作孩童、幼稚、少年、成人;於諸時中,次第而受嬉戲、術藝、服御、五欲,具足人法。漸見老、病、死苦,生厭患心,於夜中半,踰城出家,到鬱特伽阿羅羅仙人所,現作弟子而不行其法。雖以常用神通,自念宿命,迦葉佛時持戒行道,而今現修苦行六年求道。菩薩雖主三千大千世界,而現破魔軍,成無上道。隨順世法故,現是眾變。今於般若波羅蜜中,現大神通智慧力故。諸人當知佛身無數,過諸世間。

  復次,有人應可度者,或墮二邊;或以無智故,但求身樂;或有為道故,修著苦行。如是人等,於第一義中,失涅槃正道。佛欲拔此二邊,令入中道,故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復次,分別生身、法身,供養果報故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如舍利塔品中說。

  復次,欲說阿鞞跋致,阿鞞跋致相故。

  復次,欲說魔幻、魔偽、魔事故。

  復次,為當來世人,供養般若波羅蜜因緣故;又欲授三乘記[卄/別]故,說是般若波羅蜜經。如佛告阿難:我般涅槃後,此般若波羅蜜當至南方,從南方至西方,後五百歲當至北方。是中多有信法善男子、善女人,種種華香、纓絡,幢旛、伎樂,燈明、珍寶,以財物供養。若自書,若教人書,若讀誦、聽說,正憶念、修行,以法供養。是人以是因緣故,受種種世間樂;末後世時,得三乘,入無餘涅槃。如是等觀諸品中因緣事故,說般若波羅蜜經。

  復次,佛欲說第一義悉檀相故,說是般若波羅蜜經。有四種悉檀:一者、世界悉檀;二者、各各為人悉檀;三者、對治悉檀;四者、第一義悉檀。四悉檀中,總攝一切十二部經,八萬四千法藏,皆是實,無相違背。佛法中實,有以世界悉檀故實,有以各各為人悉檀故實,有以對治悉檀故實,有以第一義悉檀故實。云何名世界悉檀?有法從因緣和合故有,無別性。譬如車,轅、輻、軸、輞等和合故有,無別車也。人亦如是,五眾和合故有,無別人也。

  問曰:如佛說:我以清淨天眼,見諸眾生死此生彼,隨善惡業受果報:善業者生天人中,惡業者墮三惡道。

  復次,經言:一人出世,多人蒙慶,福樂饒益,佛世尊也。如法句中說:神自能救神,他人安能救!神自行善智,是最能自救。如瓶沙王迎經中佛說:凡人不聞法,凡人著於我。又佛二夜經中說:佛從得道夜,至般涅槃夜,是二夜中間所說經教,一切皆實不顛倒。若實無人者,佛云何說人等?答曰:人等世界故有,第一義故無。如:如、法性、實際,世界故無,第一義故有。人等亦如是,第一義故無,世界故有。所以者何,五眾因緣有故有人。譬如乳,色、香、味、觸因緣有故有;若乳實無,乳因緣亦應無。今乳因緣實有故,乳亦應有;非如一人第二頭、第三手,無因緣而有假名。如是等相,名為世界悉檀相。云何名各各為人悉檀?觀人心行而為說法,於一事中,或聽或不聽。如經中所說:雜報業故,雜生世間,得雜觸,得雜受。更有破群那經中說:無人得觸,無人得受。

  問曰:此二經云何通?答曰:以有人疑後世,不信罪福,作不善行,墮斷滅見;欲斷彼疑,捨彼惡行,欲拔彼斷見故,說雜生世間,得雜觸,得雜受。是破群那計有我有神,墮計常中。破群那問佛言:大德!誰受?若佛說某甲某甲受,便墮計常中,其人我見倍復牢固,不可移轉,是以不說有受者、觸者。如是等相,名為各各為人悉檀。云何名對治悉檀?有法,對治則有,實性則無。譬如重、熱、膩、酢、鹹藥草飲食等,於風病中名為藥,於餘病非藥;若輕、冷、甘、苦、澀藥草飲食等,於熱病名為藥,於餘病非藥;若輕、辛、苦、澀、熱藥草飲食等,於冷病中名為藥,於餘病非藥。佛法中治心病亦如是:不淨觀思惟,於貪欲病中,名為善對治法;於瞋恚病中,不名為善,非對治法。所以者何?觀身過失,名不淨觀;若瞋恚人觀過失者,則增益瞋恚火故。思惟慈心,於瞋恚病中,名為善對治法;於貪欲病中,不名為善,非對治法。所以者何?慈心於眾生中求好事,觀功德;若貪欲人求好事,觀功德者,則增益貪欲故。因緣觀法,於愚癡病中,名為善對治法;於貪欲、瞋恚病中,不名為善,非對治法。所以者何?先邪觀故生邪見,邪見即是愚癡。

  問曰:佛法中說十二因緣甚深,如說:佛告阿難:是因緣法甚深,難見難解,難覺難觀,細心巧慧人乃能解。愚癡人於淺近法,猶尚難解,何況甚深因緣?今云何言愚癡人應觀因緣法?答曰:愚癡人者,非謂如牛羊等愚癡;是人欲求實道,邪心觀故生種種邪見。如是愚癡人,當觀因緣,是名為善對治法。若行瞋恚、貪欲人,欲求樂,欲惱他,於此人中,非善非對治法。不淨、慈心思惟,是二人中,是善是對治法。何以故?是二觀能拔瞋恚、貪欲毒刺故。

  復次,著常顛倒眾生,不知諸法相似相續有;如是人觀無常,是對治悉檀法,非第一義。何以故?一切諸法自性空故。如偈說言:

  無常見有常,是名為顛倒;空中無無常,何處見有常?

  問曰:一切有為法,皆無常相應,是第一義。所以者何?一切有為法,生、住、滅相,前生、次住、後滅故,云何言無常非實?答曰:有為法不應有三相。何以故?三相不實故。若諸法生、住、滅是有為相者,今生中亦應有三相,生是有為法故;如是一一處亦應有三相,是則無窮,住、滅亦如是。若諸生、住、滅各更無生、住、滅者,不應名有為法。何以故?有為法相無故。以是故,諸法無常,非第一義悉檀。

  復次,若一切實性無常,則無行業報。何以故?無常名生滅失故,譬如腐種子不生果。如是則無行業,無行業云何有果報?今一切賢聖法有果報,善智之人所可信受,不應言無。以是故,諸法非無常性。如是等無量因緣說,不得言諸法無常性。一切有為法無常,苦、無我等亦如是。如是等相,名為對治悉檀。云何名第一義悉檀?一切法性,一切論議語言,一切是法非法,一一可分別破散;諸佛、辟支佛、阿羅漢所行真實法,不可破,不可散。上三悉檀中所不通者,此中則通。

  問曰:云何通?答曰:所謂通者,離一切過失,不可變易,不可勝。何以故?

  除第一義悉檀,諸餘論議,諸餘悉檀,皆可破故。如眾義經中偈說:

  各各自依見,戲論起諍競,知此為知實,不知為謗法。
  不受他法故,是則無智人;諸有戲論者,悉皆是無智。
  若依自見法,而生諸戲論,若是為淨智,無非淨智者。


  於此三偈中,佛說第一義悉檀相。所謂世間眾生自依見,自依法,自依論議,而生諍競;戲論即諍競本,戲論依諸見生。如偈說:

  有受法故有諸論,若無有受何所論?有受無受諸見等,是人於此悉已除。

  行者能如實知此者,於一切法,一切戲論,不受不著,不見是實,不共諍競,能知佛法甘露味。若不爾者,則謗法。若不受他法,不知不取,是無智人。如是則諸有戲論者,皆是無智。何以故?各各不相受法故。所謂有人自謂法第一實淨,餘人法妄語不淨。譬如世間治法,刑罰殺戮,種種不淨,世間人信受行之,以為真淨;於餘出家善聖人中,是最為不淨。外道出家人法,五熱中一腳立,拔髮等,尼揵子輩以為妙慧,餘人說此為癡法。如是等種種外道出家、白衣婆羅門法,各各自以為好,餘皆妄語。是佛法中亦有犢子比丘說:如四大和合有眼法,如是五眾和合有人法。犢子阿毗曇中說:五眾不離人,人不離五眾,不可說五眾是人,離五眾是人,人是第五不可說法藏中所攝。說一切有道人輩言:神人、一切種、一切時、一切法門中求不可得;譬如兔角龜毛常無。

  復次,十八界,十二入,五眾實有自性,而人此中不攝。更有佛法中方廣道人言:一切法不生不滅,空無所有,譬如兔角龜毛常無。如是等一切論議師輩,自守其法,不受餘法,此是實,餘者妄語。若自受其法,自法供養,自法修行,他法不受、不供養為作過失。若以是為清淨得第一義利者,則一切無非清淨。何以故?彼一切自受法故。

  問曰:若諸見皆有過失者,第一義悉檀何者是?答曰:一切語言道斷,心行處滅,遍無所依,不示諸法,無初、無中、無後,不盡、不壞,是名第一義悉檀。如摩訶衍義偈中說:

  語言盡竟,心行亦訖;不生不滅,法如涅槃。
  說諸行處,名世界法;說不行處,名第一義。


  一切實一切非實,及一切實亦非實;一切非實非不實,是名諸法之實相。

  如是等處處經中說第一義悉檀。是義甚深,難見難解;佛欲說是義故,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復次,欲令長爪梵志等大論議師,於佛法中生信故,說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有梵志號名長爪,更有名先尼、婆蹉、衢多羅,更有名薩遮加、摩揵提等。是閻浮提大論議師輩言:一切論可破,一切語可壞,一切執可轉故,無有實法可信可恭敬者。如舍利弗本末經中說:舍利弗舅摩訶俱絺羅,與姊舍利論議不如。俱絺羅思惟念言:非姊力也,必懷智人,寄言母口。未生乃爾,及生長大,當如之何?思惟是已,生憍慢心,為廣論議故,出家作梵志。入南天竺國,始讀經書。諸人問言:汝志何求?學習何經?長爪答言:十八種大經,盡欲讀之。諸人語言:盡汝壽命,猶不能知一,何況能盡?長爪自念:昔作憍慢,為姊所勝,今此諸人復見輕辱。為是二事故,自作誓言:我不翦爪,要讀十八種經盡;人見爪長,因號為長爪梵志。是人以種種經書智慧力,種種譏刺是法是非法是應是不應,是實是不實,是有是無,破他論議。譬如大力狂象,搪[抨-平+突]蹴蹋,無能制者。如是長爪梵志以論議力,摧伏諸論師已,還至摩伽陀國王舍城那羅聚落,至本生處,問人言:我姊生子,今在何處?有人語言:汝姊子者,適生八歲,讀一切經書盡;至年十六,論議勝一切人;有釋種道人姓瞿曇,與作弟子。長爪聞之,即起憍慢,生不信心,而作是言:如我姊子聰明如是,彼以何術,誘誑剃頭作弟子?說是語已,直向佛所。爾時,舍利弗初受戒半月,佛邊侍立,以扇扇佛。長爪梵志見佛,問訊訖,一面坐。作是念:一切論可破,一切語可壞,一切執可轉,是中何者是諸法實相?何者是第一義?何者性?何者相?不顛倒?如是思惟,譬如大海水,欲盡其涯底,求之既久,不得一法實可以入心者。彼以何論議道而得我姊子?作是思惟已,而語佛言:瞿曇!我一切法不受。佛問長爪:汝一切法不受,是見受不?佛所質義,汝已飲邪見毒,今出是毒氣,言一切法不受,是見毒汝受不?爾時,長爪梵志,如好馬見鞭影即覺,便著正道;長爪梵志亦如是,得佛語鞭影入心,即棄捐貢高,慚愧低頭。如是思惟:佛置我著二處負門中:若我說是見我受,是負處門麤,故多人知,云何自言一切法不受,今言是見我受?此現前妄語,是麤負處門,多人所知。第二負處門細,我不受之,以不多人知故。作是念已,答佛言:瞿曇!一切法不受;是見亦不受。佛語梵志:汝不受一切法,是見亦不受,則無所受,與眾人無異,何用貢高而生憍慢?如是長爪梵志不能得答,自知墮負處,即於佛一切智中起恭敬,生信心。自思惟:我墮負處,世尊不彰我負,不言是非,不以為意;佛心柔軟,是第一清淨處;一切語論處滅,得大甚深法,是可恭敬處;心淨第一,無過佛者。佛說法斷其邪見故,即於坐處得遠塵離垢,於諸法中得法眼淨。是時,舍利弗聞是語,得阿羅漢。是長爪梵志便出家作沙門,得大力阿羅漢。若長爪梵志不聞般若波羅蜜氣分,離四句第一義相應法,小信尚不得,何況得出家道果?如欲導引如是等大論議師利根人故,說是般若波羅蜜經。

  復次,諸佛有二種說法:一者、觀人心隨可度;二者、觀諸法相。今佛欲說諸法實相故,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如說相不相品中,諸天子問佛:是般若波羅蜜甚深,云何作相?佛告諸天子:空則是相,無相、無作相、無生滅相、無行之相,常不生、如性相、寂滅相等。

  復次,有二種說法:一者、諍處;二者、不諍處。諍處,如餘經中已說;今欲說無諍處故,說般若波羅蜜經。有相、無相,有物、無物,有依、無依,有對、無對,有上、無上,世界、非世界,如是等二種法門亦如是。

  問曰:佛大慈悲心,但應說無諍法,何以說諍法,答曰:無諍法皆是無相,常寂滅不可說;今說布施等,及無常苦空等諸法,皆為寂滅無戲論故。利根者知佛意,不起諍;鈍根者不知佛意,取相著心起諍,故名諍。此般若波羅蜜,諸法畢竟空故,無諍處;若畢竟空可得可諍者,不名畢竟空。畢竟空,有無二事皆滅故。是故般若波羅蜜名無諍處。

  復次,餘經中多以三種門說諸法:所謂善門,不善門,無記門;今欲說非善門、非不善門、非無記門諸法相故,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學法、無學法、非學非無學法;見諦斷法、思惟斷法、無斷法;可見有對,不可見有對、不可見無對;上、中、下法;小、大、無量法;如是等三法門亦如是。

  復次,餘經中隨聲聞法說四念處,於是比丘觀內身三十六物,除欲貪病;如是觀外身,觀內外身。今欲以異法門說四念處故,說般若波羅蜜經。如所說:菩薩觀內身,於身不生覺觀,不得身,以無所得故。如是觀外身,觀內外身,於身不生覺觀,不得身,以無所得故。於身念處中觀身而不生覺觀,是事甚難。三念處亦如是。四正勤、四如意足、四禪、四諦、如是等種種四法門,亦如是。

  復次,餘經中佛說五眾,無常、苦、空、無我相;今欲以異法門說五眾故,說般若波羅蜜經。如佛告須菩提:菩薩色是常行,不行般若波羅蜜;受、想、行、識是常行,不行般若波羅蜜;色無常行,不行般若波羅蜜;受、想、行、識無常行,不行般若波羅蜜。五受眾、五道,如是等種種五法亦如是。餘六、七、八、等,乃至無量門等種種法門亦如是。如摩訶般若波羅蜜無量無邊,說般若波羅蜜因緣,亦無量無邊。是事廣故,今略說摩訶般若波羅蜜因緣竟。

    釋初品中如是我聞一時

  ﹝經﹞如是我聞、一時,

  ﹝論﹞問曰:諸佛經何以故初稱如是語?答曰: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如是者,即是信也。若人心中有信清淨,是人能入佛法;若無信,是人不能入佛法。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信者言是事如是。譬如牛皮未柔,不可屈折,無信人亦如。是譬如牛皮已柔,隨用可作,有信人亦如是。

  復次,經中說信為手,如人有手,入寶山中,自在能取;若無手,不能有所取。有信人亦如是,入佛法無漏根、力、覺、道、禪定寶山中,自在所取。無信如無手,無手人入寶山中,則不能有所取。無信亦如是,入佛法寶山,都無所得。佛自念言:若人有信,是人能入我大法海中,能得沙門果,不空剃頭染衣。若無信,是人不能入我法海中,如枯樹不生華實,不得沙門果,雖剃頭染衣,讀種種經,能難能答,於佛法中空無所得。以是故,如是義在佛法初,善信相故。

  復次,佛法深遠,更有佛乃能知。人有信,雖未作佛,以信力故能入佛法。如梵天王請佛初轉法輪,以偈請曰:

  閻浮提先出,多諸不淨法;願開甘露門,說諸清淨道!

  佛以偈答:

  我法甚難得,能斷諸結使;三有愛著心,是人不能解!

  梵天王白佛:大德!世界中智,有上、中、下。善軟直心者,易可得度,是人若不聞法者,退墮諸惡難中。譬如水中蓮華,有生有熟,有水中未出者,若不得日光則不開。佛亦如是,佛以大慈悲憐愍眾生,故為說法。佛念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法,皆度眾生為說法,我亦應爾。如是思惟竟,受梵天王等諸天請說法,以偈答曰:

  我今開甘露味門,若有信者得歡喜;於諸人中說妙法,非惱他故而為說。

  佛此偈中,不說布施人得歡喜,亦不說多聞、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人得歡喜,獨說信人。佛意:如是法第一甚深微妙,無量無數不可思議,不動不倚不著,無所得法,非一切智人則不能解。是故佛法中信力為初,信力能入,非布施、持戒等能初入佛法。如偈曰:

  世間人心動,愛著福果報;而不好福因,求有不求滅。
  先聞邪見法,心著而深入;我是甚深法,無信云何解?


  如提婆達大弟子俱迦離等,無信法故墮惡道中。是人無信,於佛法自以智慧求不能得。何以故?佛法甚深故。如梵天王教俱迦離說偈:

  欲量無量法,智者豈應量?無量法欲量,此人自覆沒!

  復次,如是義者,若人心善直信,是人可聽法,若無是相則不解。如所說:

  專視聽法如渴飲,一心入於語義中;踊躍聞法心悲喜,如是之人應為說。

  復次,如是義在佛法初,現世利、後世利、涅槃利,諸利根本,信為大力。

  復次,一切諸外道出家,心念我法微妙,第一清淨。如是人自歎所行法,毀訾他人法,是故現世鬥諍相打,後世墮地獄,受種種無量苦。如偈說:

  自法愛染故,毀訾他人法;雖持戒行人,不脫地獄苦!

  是佛法中,棄捨一切愛,一切見,一切吾我憍慢,悉斷不著。如筏喻經言:汝等若解我筏喻法,是時善法應棄捨,何況不善法?佛自於般若波羅蜜,不念不倚,何況餘法有倚著者?以是故,佛法初稱如是。佛意如是:我弟子無愛法,無染法,無朋黨,但求離苦解脫,不戲論諸法相。如說阿陀婆耆經摩揵提難偈言:

  決定諸法中,橫生種種想,悉捨內外滅,云何當得道?

  佛答曰:

  非見聞覺知,非持戒所得,亦非不見聞,非不持戒得。
  如是論悉捨,亦捨我我所,不取諸法相,如是可得道。


  摩揵提

  問曰:

  若不見聞等,非持戒所得,亦非不見聞,非不持戒得,如我心觀察,持啞法得道!

  佛答曰:

  汝依邪見門,我知汝癡道;汝不見妄想,汝爾時自啞!

  復次,我法真實,餘法妄語,我法第一,餘法不實,是為鬥諍本。今如是義,示人無諍法,聞他所說,說人無咎。以是故,諸佛經初稱如是。略說如是義竟。

  我者,今當說。

  問曰:若佛法中言一切法空,一切無有吾我,云何佛經初言如是我聞?答曰:佛弟子等雖知無我,隨俗法說我,非實我也。譬如以金錢買銅錢,人無笑者。何以故?賣買法應爾故。言我者亦如是,於無我法中而說我,隨世俗故不應難。如天問經中偈說:

  阿羅漢比丘,諸漏已永盡,於最後邊身,能言吾我不?

  佛答曰:

  阿羅漢比丘,諸漏已永盡,於最後邊身,能言有吾我。

  世界法中說我,非第一義。以是故,諸法空無我而說我,無咎。

  復次,世界語言有三根本:一者邪,二者慢,三者名字。是中二種不淨,一種淨。一切凡人三種語:邪、慢、名字;見道學人二種語:慢、名字;諸漏盡人用一種語,名字。內心雖不違實法,而隨世界人共傳是語故,除世邪見,順俗無諍。

  復次,若人著無我相言是實,餘妄語,是人應難:汝一切法實相無我,云何言如是我聞?今諸佛弟子,於一切法空無所有,是中心不著,亦不著諸法實相,何況無我法中心著?以是故,不應難言何以說我。如中論中偈說:

  若有所不空,應當有所空,不空尚不得,何況得於空?
  凡人見不空,亦復見於空,不見見無見,是實名涅槃。
  不二安隱門,能破諸邪見;諸佛所行處,是名無我法。略說我義竟。

  聞者,今當說。

  問曰:聞者云何聞?用耳根聞耶?用耳識聞耶?用意識聞耶?若耳根聞,耳根無覺知故不應聞。若耳識聞,耳識一念不能分別,亦不應聞。若意識聞,意識亦不能聞。何以故?先五識識五塵,然後意識識;意識不能識現在五塵,唯識過去未來五塵。若意識能識現在五塵者,盲聾人亦應識聲色。何以故意識不破故。答曰:非耳根能聞聲,亦非耳識,亦非意識。是聞聲事,從多因緣和合故得聞聲,不得言一法能聞聲。何以故?耳根無覺故,不應聞聲;識無色無對無處故,亦不應聞聲;聲無覺亦無根故,不能知聲。爾時,耳根不破,聲在可聞處,意欲聞。情、塵、意和合故耳識生,隨耳識即生意識,能分別種種因緣得聞聲。以是故,不應作是難。雖聞聲,佛法中亦無有一法能作、能見、能知。如偈說:

  有業亦有果,無作業果者,此第一甚深,是法佛所說。

  雖空亦不斷,相續亦不常,罪福亦不失,如是法佛說。略說聞法竟。

  一者,今當說。

  問曰:佛法中數、時等法實無,陰、入、界所不攝故,何以言一時?答曰:隨世俗故有一時,無有咎。如畫泥木等作天像,念天故禮拜無咎。說一時亦如是,雖實無一時,隨俗說一時無咎。

  問曰:不應無一時。佛自說言:一人出世,多人得樂,是者何人?佛世尊也。亦如偈說:

  我行無師保,志一無等侶,積一行得佛,自然通聖道。

  如是等佛處處說一,應當有一。

  復次,一法和合故,物名為一。若實無一法,何以故一物中一心生,非二非三?二物中二心生,非一非三?三物中三心生,非二非一?若實無諸數,一物中應二心生,二物中應一心生;如是等三、四、五、六、皆爾。以是故,定知一物中有一法,是法和合故,一物中一心生。答曰:若一與物一,若一與物異,二俱有過。

  問曰:若一有何過?答曰:若一、瓶、是一義,如因提梨、釋迦、亦是一義。若爾者,在在有一,處處應皆是瓶;譬如在在有因提梨,亦應處處有釋迦。今衣等諸物皆應是瓶,一、瓶、一故。如是處處一,皆是瓶。如瓶、衣等悉是一物,無有分別。

  復次,一、是數法,瓶、亦應是數法。瓶體有五法,一亦應有五法。瓶、有色有對,一、亦應有色有對。若在在一,不名為瓶,今不應瓶、一、一!若說一不攝瓶,若說瓶亦應不攝一瓶、一、不異故。又復欲說一,應說瓶,欲說瓶,應說一,如是則錯亂。

  問曰:一中過如是,異中有何咎?答曰:若一與瓶異,瓶則非一;若瓶與一異,一則非瓶。若瓶與一合,瓶名一者,今一與瓶合,何以不名一為瓶?是故不得言瓶異一。

  問曰:雖瓶與一合故,瓶為一,然一不作瓶。答曰:諸數初一,一與瓶異;以是故瓶不作一,一無故多亦無。何以故?先一後多故。如是異中,一亦不可得。以是故,二門中求一法不可得,不可得故,云何陰、界、入攝?但佛弟子隨俗語名為一,心實不著,知數法名字有。以是故,佛法中言一時、一人、一師、不墮邪見咎。略說一竟。

  時者,今當說。

  問曰:天竺說時名有二種:一名迦羅;二名三摩耶。佛何以不言迦羅而言三摩耶?答曰:若言迦羅,俱亦有疑。

  問曰:輕易說故,應言迦羅,迦羅二字,三摩耶三字,重語難故。答曰:除邪見故,說三摩耶,不言迦羅。有人言:一切天地好醜皆以時為因,如時經中偈說:

  時來眾生熟,時至則催促,時能覺悟人,是故時為因。
  世界如車輪,時變如輪轉,人亦如車輪,或上而或下。


  更有人言:雖天地好醜一切物非時所作,然時是不變因,是實有。時法細故,不可見、不可知,以華實等果故可知有時。往年今年,久近遲疾,見此相,雖不見時,可知有時。何以故?見果知有因故。以是故有時法,時法不壞故常。答曰:如泥丸是現在時,塵土是過去時,瓶是未來時。時相常故,過去時不作未來時;汝經書法,時是一物,以是故,過去時不作未來時,亦不作現在時,雜過故。過去時中亦無未來時,以是故無未來時;現在時亦如是。

  問曰:汝受過去塵土時,若有過去時,必應有未來時,以是故實有時法。答曰:汝不聞我先說,未來時瓶,過去時塵土。未來時不作過去時,未來時相中是未來時,云何名過去時?以是故,過去時亦無。

  問曰:何以故無時?必應有時。現在有現在相,過去有過去相,未來有未來相。答曰:若爾,一切三世時有自相,應盡是現在時,無過去、未來時。若有未來,不名未來,應名已來。以是故,是語不然!

  問曰:過去時、未來時非現在相行,過去時過去相行,未來時未來相行。以是故,各各法相有時。答曰:若過去過去,則破過去相;若過去不過去,則無過去相。未來時亦如是。以是故,時法不實,云何能生天地好醜及華果等諸物?

  如是等種種除邪見故,不說迦羅時,說三摩耶。見陰界入生滅,假名為時,無別時。所謂方、時、離、合,一、異、長、短等名字,出凡人心著,謂是實有法;以是故,除捨世界名字語言法。

  問曰:若無時,云何聽時食、遮非時食是戒?答曰:我先已說世界名字法有,時非實法,汝不應難!亦是毗尼中結戒法,是世界中實;非第一實法相,吾我法相實不可得故;亦為眾人瞋訶故,亦欲護佛法使久存,定弟子禮法故;諸佛世尊結諸戒,是中不應求:有何實?有何名字等!何者相應?何者不相應?何者是法如是相?何者是法不如是相?以是故,是事不應難!

  問曰:若非時食、時藥、時衣,何以不言三摩耶而說迦羅?答曰:此毗尼中說,白衣不得聞,外道何由得聞而生邪見!餘經通皆得聞,故說三摩耶。三摩耶者假名,令其不生邪見。又佛法中多說三摩耶,少說迦羅,少故不應難。略說如是、我聞、一時,五字別義竟。



凡塵 在 周日 10月 04, 2009 4:38 pm 作了第 3 次修改

凡塵

凡塵
版主
版主

大智度論卷第二
        龍樹菩薩造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釋初品中總說如是我聞

  如是我聞,今當總說。

  問曰:若諸佛一切智人,自然無師,不隨他教,不受他法,不用他道,不從他聞而說法,何以言如是我聞?答曰:如汝所言,佛一切智人,自然無師,不應從他聞法而說。佛法非但佛口說者是,一切世間真實善語,微妙好語,皆出佛法中。如佛毗尼中說:何者是佛法?佛法有五種人說:一者、佛自口說,二者、佛弟子說,三者、仙人說,四者、諸天說,五者、化人說。

  復次,如釋提桓因得道經,佛告憍尸迦:世間真實善語,微妙好語,皆出我法。如讚佛偈中說:

  諸世善語,皆出佛法,善說無失,無過佛語。
  餘處雖有,善無過語,一切皆是,佛法之餘。
  諸外道中,設有好語,如蟲食木,偶得成字。
  初中下法,自共相破,如鐵出金,誰當信者?
  如伊蘭中,牛頭栴檀;如苦種中,生甘美果。
  設能信此,是人則信,外經書中,自出好語。
  諸好實語,皆從佛出,如栴檀香,出摩梨山,
  除摩梨山,無出栴檀。如是除佛,無出實語。


  復次,如是我聞,是阿難等佛大弟子輩說,入佛法相故,名為佛法。如佛般涅槃時,於俱夷那竭國薩羅雙樹間,北首臥,將入涅槃。爾時,阿難親屬愛未除,未離欲故,心沒憂海,不能自出。爾時,長老阿尼盧豆語阿難:汝守佛法藏人,不應如凡人自沒憂海!一切有為法,是無常相,汝莫愁憂!又佛手付汝法,汝今愁悶,失所受事。汝當問佛:佛涅槃後,我曹云何行道?誰當作師?惡口車匿,云何共住?佛經初首作何等語?如是種種未來事,應問佛。阿難聞是事,悶心小醒,得念道力助,於佛末後臥床邊,以此事問佛。佛告阿難:若今現前,若我過去後,自依止,法依止,不餘依止。云何比丘自依止、法依止、不餘依止?於是比丘觀內身,常念一心智慧,勤修精進,除世間貪愛;外身、內外身觀,亦如是;受、心、法念處,亦復如是。是名比丘自依止、法依止、不餘依止。從今日,解脫戒經即是大師;如解脫戒經說身業、口業,應如是行。車匿比丘,我涅槃後,如梵法治;若心濡伏者,應教刪陀迦旃延經,即可得道。我三阿僧祇劫所集法寶藏,是藏初應作是說: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方某國土、某處林中。何以故?過去諸佛經初皆稱是語,未來諸佛經初亦稱是語,現在諸佛末後般涅槃時亦教稱是語。今我般涅槃後,經初亦應稱如是、我聞,一時。是故當知是佛所教,非佛自言如是我聞。佛一切智人、自然無師故,不應言我聞。若佛自說如是我聞,有所不知者,可有此難。阿難問佛,佛教是語,是弟子所言如是我聞,我無有咎。

  復次,欲令佛法久住世間故,長老摩訶迦葉等諸阿羅漢問阿難:佛初何處說法?說何等法?阿難答: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波羅柰國仙人鹿林中,為五比丘說是苦聖諦。我本不從他聞,法中正憶念,得眼智明覺。是經,是中應廣說。如集法經中說:佛入涅槃時,地六種動,諸河反流;疾風暴發,黑雲四起,惡雷掣電,雹雨驟墮,處處星流;師子惡獸哮吼喚呼;諸天、世人皆大號咷。諸天、人等皆發是言:佛取涅槃,一何疾哉!世間眼滅!當是時間,一切草木藥樹,華葉一時剖裂;諸須彌山王盡皆傾搖,海水波揚,地大震動,山崖崩落;諸樹摧折,四面煙起,甚大可畏。陂池江河盡皆擾濁;彗星晝出。諸人啼哭,諸天憂愁,諸天女等[口+郁]咿哽咽,涕淚交流。諸學人等默然不樂,諸無學人念有為諸法一切無常。如是天、人、夜叉、羅剎、揵闥婆、甄陀羅、摩[目+侯]羅伽及諸龍等,皆大憂愁。諸阿羅漢度老病死海,心念言:

  已度凡人恩愛河,老病死券已裂破;見身篋中四大蛇,今入無餘滅涅槃!

  諸大阿羅漢各各隨意,於諸山林流泉谿谷,處處捨身而般涅槃;更有諸阿羅漢於虛空中飛騰而去。譬如鴈王現種種神力,令眾人心信清淨,然後般涅槃。六欲天乃至遍淨天等,見諸阿羅漢皆取滅度,各心念言:佛日既沒,種種禪定解脫智慧弟子,先亦滅度。是諸眾生有種種淫怒癡病,是法藥師輩今疾滅度,誰當治者?無量智慧大海中生弟子蓮華,今已乾枯;法樹摧折,法雲散滅,大智象王既逝,象子亦隨去,法商人過去,從誰求法寶?如偈說:

  佛已永寂入涅槃,諸滅結眾亦過去;世界如是空無智,癡冥道增智燈滅!

  爾時,諸天禮摩訶迦葉足說偈言:

  耆年欲恚慢已除,其形譬如紫金柱;上下端嚴妙無比,目明清淨如蓮華!

  如是讚已,白大迦葉言:大德迦葉!仁者知不?佛法船欲破,法城欲頹,法海欲竭,法幢欲倒,法燈欲滅;說法人欲去,行道人漸少,惡人力轉盛,當以大慈建立佛法!爾時大迦葉心如大海,澄靜不動,良久而答:汝等善說!實如所言,世間不久無智盲冥。於是大迦葉默然受請。爾時,諸天禮大迦葉足,忽然不現,各自還去。是時,大迦葉思惟:我今云何使是三阿僧祇劫難得佛法而得久住!如是思惟竟,我知是法可使久住,應當結集修妒路、阿毗曇、毗尼,作三法藏。如是佛法可得久住,未來世人可得受行。所以者何?佛世世勤苦慈愍眾生故,學得是法,為人演說;我曹亦應承用佛教,宣揚開化。是時,大迦葉作是語竟,往須彌山頂,撾銅揵椎,說此偈言:

  佛諸弟子!若念於佛,當報佛恩,莫入涅槃!

  是揵椎音,大迦葉語聲,遍至三千大千世界,皆悉聞知。諸有弟子得神力者,皆來集會大迦葉所。爾時,大迦葉告諸會者:佛法欲滅,佛從三阿僧祇劫種種勤苦,慈愍眾生,學得是法。佛般涅槃已,諸弟子知法、持法、誦法者,皆亦隨佛滅度;法今欲滅,未來眾生甚可憐愍,失智慧眼,愚癡盲冥;佛大慈悲愍傷眾生,我曹應當承用佛教,須待結集經藏竟,隨意滅度。諸來眾會,皆受教住。爾時,大迦葉選得千人,除去阿難,盡皆阿羅漢,得六神通,得共解脫,無疑解脫;悉得三明,禪定自在,能逆順行諸三昧,皆悉無礙。誦讀三藏,知內外經書,諸外道家十八種大經,盡亦讀知;皆能論議,降伏異學。

  問曰:是時,有如是等無數阿羅漢,何以止選取千人,不多取耶?答曰:頻婆娑羅王得道,八萬四千官屬亦各得道。是時,王教敕宮中,常設飯食,供養千人;阿闍世王不斷是法。爾時大迦葉思惟言:若我等常乞食者,當有外道強來難問,廢闕法事;今王舍城常設飯食,供給千人,是中可住結集經藏。以是故,選取千人,不得多取。是時,大迦葉與千人俱,到王舍城耆闍崛山中。告語阿闍世王:給我等食,日日送來,今我等結集經藏,不得他行。是中夏安居三月,初十五日說戒時,集和合僧。大迦葉入禪定,以天眼觀,今是眾中,誰有煩惱未盡應逐出者!唯有阿難一人不盡,餘九百九十九人諸漏已盡,清淨無垢。大迦葉從禪定起,眾中手牽阿難出,言:今清淨眾中結集經藏,汝結未盡,不應住此!是時,阿難慚恥悲泣,而自念言:我二十五年隨侍世尊,供給左右,未曾得如是苦惱;佛實大德,慈悲含忍。念已,白大迦葉言:我能有力,久可得道;但諸佛法,阿羅漢者不得供給左右使令;以是故,我留殘結不盡斷耳。大迦葉言:汝更有罪!佛意不欲聽女人出家,以汝殷勤勸請,佛聽為道;以是故,佛之正法,五百歲而衰微,是汝突吉羅罪!阿難言:我憐愍瞿曇彌,又三世諸佛法皆有四部眾,我釋迦文佛云何獨無!大迦葉復言:佛欲涅槃時,近俱夷那竭城,背痛,四疊漚多羅僧敷臥。語汝言:我須水,汝不供給,是汝突吉羅罪!阿難答言:是時,五百乘車,截流而渡,令水渾濁,以是故不取。大迦葉復言:正使水濁,佛有大神力,能令大海濁水清淨,汝何以故不與?是汝之罪,汝去作突吉羅懺悔!大迦葉復言:佛問汝:若有人四神足好修,可住壽一劫,若減一劫;佛四神足好修,欲住壽一劫,若減一劫。汝默然不答。問汝至三,汝故默然。汝若答佛:佛四神足好修,應住一劫,若減一劫。由汝故,令佛世尊早入涅槃,是汝突吉羅罪!阿難言:魔蔽我心,是故無言;我非惡心而不答佛。大迦葉復言:汝與佛疊僧伽梨衣,以足蹈上,是汝突吉羅罪。阿難言:爾時,有大風起,無人助我捉衣,時風吹來墮我腳下,非不恭敬,故蹈佛衣。大迦葉復言:佛陰藏相,般涅槃後以示女人,是何可恥?是汝突吉羅罪!阿難言:爾時,我思惟,若諸女人見佛陰藏相者,便自羞恥女人形,欲得男子身,修行佛相,種福德根;以是故,我示女人,不為無恥而故破戒。大迦葉言:汝有六種突吉羅罪,盡應僧中悔過!阿難言:諾!隨長老大迦葉及僧所教!是時,阿難長跪合手,遍袒右肩,脫革屣,六種突吉羅罪懺悔。大迦葉於僧中,手牽阿難出,語阿難言:斷汝漏盡,然後來入;殘結未盡,汝勿來也!如是語竟,便自閉門。爾時,諸阿羅漢議言:誰能結集毗尼法藏者?長老阿泥盧豆言:舍利弗是第二佛,有好弟子,字憍梵缽提,柔軟和雅,常處閑居,住心寂宴,能知毗尼法藏;今在天上尸利沙樹園中住,遣使請來。大迦葉語下座比丘:汝次應僧使。下座比丘言;僧有何使?大迦葉言:僧使汝至天上尸利沙樹園中,憍梵缽提阿羅漢住處。是比丘歡喜踊躍受僧敕命,白大迦葉言:我到憍梵缽提阿羅漢所,陳說何事?大迦葉言:到已,語憍梵缽提:大迦葉等漏盡阿羅漢,皆會閻浮提,僧有大法事,汝可疾來!是下座比丘頭面禮僧,右遶三匝;如金翅鳥,飛騰虛空,往到憍梵缽提所,頭面作禮,語憍梵缽提言:軟善大德!少欲知足,常在禪定!大迦葉問訊有語:今僧有大法事,可疾下來,觀眾寶聚。是時,憍梵缽提心疑,語是比丘言:僧將無鬥諍事喚我耶?無有破僧者不?佛日滅度耶?是比丘言:實如所言,大師佛已滅度。憍梵缽提言:佛滅度太疾,世間眼滅!能逐佛轉法輪將,我和尚舍利弗今在何所?答曰:先入涅槃。憍梵缽提言:大師法將,各自別離,當可柰何!摩訶目伽連今在何所?是比丘言:是亦滅度。憍梵缽提言:佛法欲散,大人過去,眾生可愍。問:長老阿難今何所作?是比丘言:長老阿難,佛滅度後憂愁啼哭,迷悶不能自喻。憍梵缽提言:阿難懊惱,由有愛結,別離生苦。羅[目+侯]羅復云何?答言:羅[目+侯]羅得阿羅漢故,無憂無愁,但觀諸法無常相。憍梵缽提言:難斷愛已斷,是以無憂愁。憍梵缽提言:我失離欲大師,於是尸利沙樹園中住,亦何所為!我和尚大師皆已滅度,我今不能復下閻浮提,住此般涅槃。說是言已,入禪定中,踊在虛空,身放光明,又出水火,手摩日月,現種種神變;自心出火燒身,身中出水四道,流下至大迦葉所。水中有聲,說此偈言:

  憍梵缽提稽首禮,妙眾第一大德僧;聞佛滅度我隨去,如大象去象子隨!

  爾時,下座比丘持衣缽還僧。是時中間,阿難思惟諸法,求盡殘漏;其夜坐禪經行,殷勤求道。是阿難智慧多,定力少,是故不即得道;定智等者,乃可速得。後夜欲過,疲極偃息,卻臥就枕;頭未至枕,廓然得悟,如電光出,暗者見道。阿難如是入金剛定,破一切諸煩惱山;得三明、六神通、共解脫,作大力阿羅漢。即夜到僧堂門,敲門而喚。大迦葉問言:敲門者誰?答言:我是阿難。大迦葉言:汝何以來?阿難言:我今夜得盡諸漏。大迦葉言:不與汝開門,汝從門鑰孔中來!阿難答言:可爾!即以神力從門鑰孔中入,禮拜僧足懺悔,大迦葉莫復見責!大迦葉手摩阿難頭言:我故為汝,使汝得道;汝無嫌恨,我亦如是,以汝自證。譬如手畫虛空,無所染著,阿羅漢心亦如是,一切法中得無所著;復汝本坐。是時,僧復議言:憍梵缽提已取滅度,更有誰能結集經藏?長老阿尼盧豆言:是長老阿難,於佛弟子中,常侍近佛,聞經能持,佛常歎譽;是阿難能結集經藏。是時,長老大迦葉摩阿難頭言:佛囑累汝,令持法藏,汝應報佛恩!佛在何處最初說法?佛諸大弟子能守護法藏者,皆以滅度,唯汝一人在。汝今應隨佛心,憐愍眾生故,集佛法藏。是時,阿難禮僧已,坐師子座。時大迦葉說此偈言:

  佛聖師子王,阿難是佛子,師子座處坐,觀眾無有佛。
  如是大德眾,無佛失威神,如空無月時,有宿而不嚴。
  汝大智人說,汝佛子當演,何處佛初說,今汝當布現!


  是時,長老阿難一心合掌,向佛涅槃方如是說:

  佛初說法時,爾時我不見;如是展轉聞,佛在波羅柰,
  佛為五比丘,初開甘露門;說四真諦法,苦集滅道諦。
  阿若憍陳如,最初得見道;八萬諸天眾,皆亦入道跡!

  是千阿羅漢聞是語已,上昇虛空,高七多羅樹。皆言無常力大,如我等眼見佛說法,今乃言我聞!便說偈言:

  我見佛身相,猶如紫金山,妙相眾德滅,唯有名獨存。
  是故當方便,求出於三界,勤集諸善根,涅槃最為樂!


  爾時,長老阿泥盧豆說此偈言:

  咄世間無常!如水月芭蕉,功德滿三界,無常風所壞!

  爾時,大迦葉復說此偈:

  無常力甚大,愚智貧富貴,得道及未得,一切無能免!
  非巧言妙寶,非欺誑力諍,如火燒萬物,無常相法爾。


  大迦葉語阿難:從轉法輪經至大般涅槃,集作四阿含:增一阿含,中阿含,長阿含,相應阿含。是名修妒路法藏。諸阿羅漢更問誰能明了集毗尼法藏,皆言長老憂波利,於五百阿羅漢中持律第一,我等今請。即請言:起,就師子座處坐!佛在何處初說毗尼結戒?憂波利受僧教,師子座處坐,說: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毗舍離。爾時,須鄰那迦蘭陀長者子初作淫欲,以是因緣故,結初大罪。二百五十戒義作三部,七法、八法、比丘尼、毗尼、增一、憂波利問、雜部、善部;如是等八十部,作毗尼藏。諸阿羅漢等復思惟:誰能明了集阿毗曇藏?念言:長老阿難,於五百阿羅漢中,解修妒路義第一,我等今請。即請言:起,就師子座處!坐佛在何處初說阿毗曇?阿難受僧教,師子座處坐,說: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婆提城。爾時,佛告諸比丘:諸有五怖、五罪、五怨,不除不滅,是因緣故,此生中身、心受無量苦;復後世墮惡道中。諸有無此五怖、五罪、五怨,是因緣故,今生種種身、心受樂;後世生天上樂處。何等五怖應遠?一者殺生,二者盜,三者邪淫,四者妄語,五者飲酒。如是等名為阿毗曇藏。三法藏集竟,諸天、鬼神、諸龍、天女,種種供養,雨天華香、幢蓋、天衣,供養法故。於是說偈:

  憐愍世界故,集結三法藏;十力一切智,說智無明燈!

  問曰:八乾度阿毗曇、六分阿毗曇等,從何處出?答曰:佛在世時,法無違錯;佛滅度後,初集法時,亦如佛在。佛後百年,阿輸迦王作般闍於瑟大會,諸大法師論議異故,有別部名字。從是以來,展轉至姓迦旃延婆羅門道人,智慧利根,盡讀三藏內外經書,欲解佛法故,作發智經八乾度,初品是世間第一法。後諸弟子,為後人不能盡解八乾度故,作鞞婆沙。有人言:六分阿毗曇中,分別世處分(此是樓炭經作六分中第三分),是目揵連作;六分中初分八品,四品是婆須蜜菩薩作,四品是罽賓阿羅漢作;餘五分是諸論議師所作。有人言:佛在時,舍利弗解佛語故作阿毗曇;後犢子道人等讀誦,乃至今名為舍利弗阿毗曇。摩訶迦旃延,佛在時,解佛語作[虫+昆]勒([虫+昆]勒此言篋藏也),乃至今行於南天竺。諸論議師,皆是廣解佛語故。如說五戒:五戒幾有色,幾無色?幾可見,幾不可見?幾有對,幾無對?幾有漏,幾無漏?幾有為,幾無為?幾有報,幾無報?幾善,幾不善?幾有記,幾無記?七使:欲染使,瞋恚使,有愛使,憍慢使,無明使,見使,疑使。是七使幾欲界繫,幾色界繫,幾無色界繫?幾見諦斷,幾思惟斷?幾見苦斷,幾見集斷,幾見盡斷,幾見道斷?幾遍使,幾不遍使?十智:法智,比智,世智,他心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盡智,無生智。是十智幾有漏,幾無漏?幾有為,幾無為?幾有漏緣,幾無漏緣?幾有為緣,幾無為緣?幾欲界緣,幾色界緣,幾無色界緣?幾不繫緣?幾無礙道中修,幾解脫道中修?四果:得時、幾得幾失?如是等分別一切法,亦名阿毗曇。為阿毗曇三種:一者、阿毗曇身及義,略說三十二萬言。二者、六分,略說三十二萬言。三者、[虫+昆]勒,略說三十二萬言。是為阿毗曇。略說如是我聞總義竟。

    釋初品中婆伽婆

  ﹝經﹞婆伽婆、

  ﹝論﹞釋曰:云何名婆伽婆?婆伽婆者,婆伽言德,婆言有,是名有德。

  復次,婆伽名分別,婆名巧,巧分別諸法總相別相,故名婆伽婆。

  復次,婆伽名名聲,婆名有,是名有名聲,無有得名聲如佛者。轉輪聖王、釋、梵、護世者,無有及佛,何況諸餘凡庶!所以者何?轉輪聖王與結相應,佛已離結;轉輪聖王沒在生、老、病、死泥中,佛已得度;轉輪聖王為恩愛奴僕,佛已永離;轉輪聖王處在世間曠野災患,佛已得離;轉輪聖王處在無明暗中,佛處第一明中;轉輪聖王若極多領四天下,佛領無量諸世界;轉輪聖王財自在,佛心自在;轉輪聖王貪求天樂,佛乃至有頂樂亦不貪著;轉輪聖王從他求樂,佛內心自樂。以是因緣,佛勝轉輪聖王。諸餘釋、梵、護世者,亦復如是,但於轉輪聖王小勝。

  復次,婆伽名破,婆名能,是人能破淫怒癡故,稱為婆伽婆。

  問曰:如阿羅漢、辟支佛,亦破淫怒癡,與佛何異?答曰:阿羅漢、辟支佛雖破三毒,氣分不盡;譬如香在器中,香雖去,餘氣故在。又如草木薪火燒煙出,炭灰不盡,火力薄故;佛三毒永盡無餘,譬如劫盡火燒須彌山,一切地都盡,無煙無炭。如舍利弗瞋恚餘習,難陀淫欲餘習,畢陵伽婆蹉慢餘習。譬如人被鎖,初脫時行猶不便。時佛從禪起經行,羅[目+侯]羅從佛經行,佛問羅[目+侯]羅何以羸瘦?羅[目+侯]羅說偈答佛:

  若人食油則得力,若食酥者得好色,食麻滓菜無色力,大德世尊自當知!

  佛問羅[目+侯]羅:是眾中誰為上座?羅[目+侯]羅答:和尚舍利弗。佛言:舍利弗食不淨食。爾時,舍利弗轉聞是語,即時吐食,自作誓言:從今日不復受人請。是時,波斯匿王、長者須達多等,來詣舍利弗所,語舍利弗:佛不以無事而受人請;大德舍利弗復不受請,我等白衣云何當得大信清淨?舍利弗言:我大師佛言,舍利弗食不淨食,今不得受人請。於是波斯匿等至佛所,白佛言:佛不常受人請,舍利弗復不受請,我等云何心得大信?願佛敕舍利弗還受人請!佛言:此人心堅,不可移轉。佛爾時,引本生因緣:昔有一國王為毒蛇所齧,王時欲死,呼諸良醫令治蛇毒。時諸醫言:還令蛇[口+數],毒氣乃盡。是時諸醫各設咒術,所齧王蛇即來王所。諸醫積薪然火,敕蛇還[口+數]汝毒,若不爾者,當入此火!毒蛇思惟:我既吐毒,云何還[口+數]?此事劇死!思惟定心,即時入火。爾時毒蛇,舍利弗是。世世心堅,不可動也。

  復次,長老畢陵伽婆蹉常患眼痛,是人乞食,常渡恆水,到恆水邊彈指言:小婢住莫流!水即兩斷,得過乞食。是恆神到佛所白佛:佛弟子畢陵伽婆蹉,常罵我言小婢住莫流!佛言:畢陵伽婆蹉懺謝恆神,畢陵伽婆蹉即時合手語恆神言:小婢莫瞋!今懺謝汝!是時,大眾笑之,云何懺謝而復罵耶?佛語恆神:汝見畢陵伽婆蹉合手懺謝不?懺謝無慢而有此言,當知非惡。此人五百世來,常生婆羅門家,常自憍貴,輕賤餘人,本來所習,口言而已,心無憍也。如是諸阿羅漢雖斷結使,猶有餘氣。如諸佛世尊,若人以刀割一臂,若人以栴檀香泥一臂,如左右眼,心無憎愛,是以永無習氣。栴闍婆羅門女帶盂謗佛,於大眾中言:汝使我有身,何以不憂?與我衣食,為爾無羞,誑惑餘人!是時五百婆羅門師等,皆舉手唱言:是!是!我曹知此事。是時,佛無異色,亦無慚色。此事即時彰露,地為大動,諸天供養,散眾名華,讚歎佛德,佛無喜色。

  復次,佛食馬麥,亦無憂慼;天王獻食,百味具足,不以為悅,一心無二。如是等種種飲食、衣服、臥具,讚訶、輕敬等種種事中,心無異也。譬如真金,燒鍛打磨,都無增損。以是故,阿羅漢雖斷結得道,猶有習氣,不得稱婆伽婆。

  問曰:婆伽婆止有此一名,更有餘名?答曰:佛功德無量,名號亦無量;此名取其大者,以人多識故。復有名多陀阿伽陀,云何名多陀阿伽陀?如法相解;如法相說;如諸佛安隱道來,佛亦如是來,更不去至後有中,是故名多陀阿伽陀。復名阿羅訶,云何名阿羅訶?阿羅名賊,訶名殺,是名殺賊。如偈說:

  佛以忍為鎧,精進為鋼甲,持戒為大馬,禪定為良弓,
  智慧為好箭,外破魔王軍,內滅煩惱賊,是名阿羅訶。


  復次,阿名不,羅訶名生,是名不生。佛心種子,後世田中不生無明糠脫故。

  復次,阿羅訶名應受供養,佛諸結使除盡,得一切智慧故,應受一切天地眾生供養,以是故,佛名阿羅訶。復名三藐三佛陀,云何名三藐三佛陀?三藐名正,三名遍,佛名知,是言正遍知一切法。

  問曰:云何正遍知?答曰:

  知苦如苦相,知集如集相,知滅如滅相,知道如道相。

  是名三藐三佛陀。

  復次,知一切諸法實不壞相,不增不減。云何名不壞相?心行處滅,言語道斷,過諸法如涅槃相不動。以是故,名三藐三佛陀。

  復次,一切十方諸世界名號,六道所攝眾生名號;眾生先世因緣,未來世生處;一切十方眾生心相,諸結使,諸善根,諸出要;如是等一切諸法悉知,是名三藐三佛陀。復名鞞侈遮羅那三般那,秦言明行足。云何名明行足?宿命、天眼、漏盡,名為三明。

  問曰:神通、明有何等異?答曰:直知過去宿命事,是名通;知過去因緣行業,是名明。直知死此生彼,是名通;知行因緣,際會不失,是名明。直盡結使,不知更生不生,是名通;若知漏盡,更不復生,是名明。是三明,大阿羅漢、大辟支佛所得。

  問曰:若爾者,與佛有何等異?答曰:彼雖得三明,明不滿足,佛悉滿足,是為異。

  問曰:云何不滿足?云何滿足?答曰:諸阿羅漢、辟支佛宿命智,知自身及他人,亦不能遍;有阿羅漢知一世,或二世、三世,十、百、千、萬劫,乃至八萬劫,過是以往不能復知,是故不滿。天眼明未來世亦如是。佛一念中生、住、滅時,諸結使分,生時如是,住時如是,滅時如是。苦法忍、苦法智中所斷結使,悉覺了知如是結使解脫,得爾所有為法解脫,得爾所無為法解脫,乃至道比忍見諦道十五心中。諸聲聞、辟支佛所不覺知,時少疾故。如是知過去眾生、因緣、漏盡,未來、現在亦如是。行名身業、口業,唯佛身、口業具足;餘皆有失,是故名明行足。復名修伽陀:修秦言好,伽陀或言去,或言說,是名好去好說。好去者,於種種諸深三摩提,無量諸大智慧中去,如偈說:

  佛一切智為大車,八正道行入涅槃。

  是名好去。好說者,如諸法實相說,不著法愛說。觀弟子智慧力:是人正使一切方便神通智力化之亦無如之何;是人可度,是疾、是遲;是人應是處度;是人應說布施,或說持戒,或說涅槃;是人應說五眾、十二因緣、四諦等諸法,則能入道。如是等種種知弟子智力而為說法,是名好說。復名路迦憊:路迦秦言世,憊名知,是名知世間。

  問曰:云何知世間?答曰:知二種世間:一眾生,二非眾生。及如實相知世間、世間因、世間滅、出世間道。

  復次,知世間,非如世俗知,亦非外道知;知世間無常故苦,苦故無我。

  復次,知世間非有常非無常,非有邊非無邊,非去非不去,如是相亦不著,清淨常不壞相如虛空,是名知世間。復名阿耨多羅,秦言無上。

  問曰:云何無上?答曰:涅槃法無上,佛自知是涅槃,不從他聞;亦將導眾生令至涅槃。如諸法中涅槃無上,眾生中佛亦無上。

  復次,持戒、禪定、智慧,教化眾生,一切無有與等者,何況能過?故言無上。

  復次,阿名無,耨多羅名答。一切外道法、可答可破,非實清淨故;佛法不可答、不可破,出一切語言道,亦實清淨故。以是故名無答。復名富樓沙曇藐婆羅提:富樓沙秦言丈夫,曇藐秦言可化,婆羅提言調御師,是名可化丈夫調御師。佛以大慈大智故,有時軟美語,有時苦切語,有時雜語,以此調御令不失道。如偈說:

  佛法為車弟子馬,實法寶主佛調御,若馬出道失正轍,如是當治令調伏。
  若小不調輕法治,好善成立為上道,若不可治便棄捨,以是調御為無上。


  復次,調御師有五種:初父母兄姊親里,中官法,下師法,今世三種法治;後世閻羅王治;佛以今世樂、後世樂及涅槃樂利益,故名師。上四種法治人,不久畢壞,不能常實成就。佛成人以三種道,常隨道不失,如火自相不捨乃至滅。佛令人得善法,亦如是至死不捨。以是故,佛名可化丈夫調御師。

  問曰:女人,佛亦化令得道,何以獨言丈夫?答曰:男尊女卑故,女從男故,男為事業主故。

  復次,女人有五礙:不得作轉輪王,釋天王,魔天王,梵天王,佛;佛以是故不說。

  復次,若言佛為女人調御師,為不尊重。若說丈夫,一切都攝。譬如王來,不應獨來,必有侍從。如是說丈夫,二根、無根及女盡攝,以是故,說丈夫。用是因緣故,佛名可化丈夫調御師。復名舍多提婆魔[少/兔]舍喃:舍多秦言教師,提婆言天,魔[少/兔]舍喃言人,是名天人教師。云何名天人教師?佛示導是應作,是不應作,是善是不善。是人隨教行,不捨道法,得煩惱解脫報,是名天人師。

  問曰:佛能度龍、鬼、神等墮餘道中生者,何以獨言天人師?答曰:度餘道中生者少,度天人中生者多。如白色人,雖有黑黶子,不名黑人,黑少故。

  復次,人中結使薄,厭心易得,天中智慧利。以是故,二處易得道,餘道中不爾。

  復次,言天則攝一切天,言人則攝一切地上生者。何以故?天上則天大,地上則人大,是故說天則天上盡攝,說人則地上盡攝。

  復次,人中得受戒律儀,見諦道、思惟道及諸道果。或有人言:餘道中不得。或有人言:多少得。天人中易得多得,以是故,佛為天人師。

  復次,人中行樂因多,天中樂報多;善法是樂因,樂是善法報。餘道中因報少,以是故,佛為天人師。復名佛陀,秦言知者。知何等法?知過去、未來、現在,眾生數、非眾生數,有常、無常等一切諸法。菩提樹下了了覺知,故名為佛陀。

  問曰:餘人亦知一切諸法,如摩醯首羅天,秦言大自在,八臂,三眼,騎白牛。如韋紐天,秦言遍聞,四臂,捉貝持輪,騎金翅鳥。如鳩摩羅天,秦言童子,是天擎雞持鈴,捉赤旛,騎孔雀;皆是諸天大將。如是等諸天,各各言大,皆稱一切智:有人作弟子,學其經書,亦受其法,言是一切智。答曰:此不應一切智,何以故?瞋恚憍慢心著故。如偈說:

  若彩畫像及泥像,聞經中天及讚天,如是四種諸天等,各各手執諸兵仗。
  若力不如畏怖他,若心不善恐怖他,此天定必若怖他,若少力故畏於他。
  是天一切常怖畏,不能除卻諸衰苦。有人奉事恭敬者,現世不免沒憂海。
  有人不敬不供養,現世不妨受福樂。當知虛誑無實事,是故智人不屬天。
  若世間中諸眾生,業因緣故如循環,福德緣故生天上,雜業因緣生人中。
  世間行業屬因緣,是故智者不依天!


  復次,是三天,愛之則欲令得一切願,惡之則欲令七世滅。佛不爾,菩薩時,若怨家賊來欲殺,尚自以身肉、頭目、髓腦而供養之,何況得佛?佛不惜身時,以是故,獨佛應當受佛名字;應當歸命佛,以佛為師,不應事天。

  復次,佛有二事:一者、大功德神通力;二者、第一淨心,諸結使滅。諸天雖有福德神力,諸結使不滅故,心不清淨,心不清淨故,神力亦少;聲聞、辟支佛雖結使滅,心善清淨,福德薄故力勢少。佛二法滿足,故勝一切人;餘人不勝一切人。婆伽婆名有德,先已說。復名阿娑摩,秦言無等。復名阿娑摩娑摩,秦言無等等。復名路迦那他,秦言世尊。復名波羅伽,秦言度彼岸。復名婆檀陀,秦言大德。復名尸梨伽那,秦言厚德。如是等無量名號。父母名字悉達陀,秦言成利。得道時,知一切諸法,是名為佛,應受諸天世人供養。如是得名大德、厚德。如是種種,隨德立名。

  問曰:汝愛剎利種淨飯王子,字悉達陀,以是故汝而大稱讚言一切智,一切智人無也!答曰:不爾!汝惡邪故妒瞋佛,作妄語,實有一切智人。何以故?佛一切眾生中,身色顏貌,端正無比,相德明具,勝一切人。小人見佛身相,亦知是一切智人,何況大人?如放牛譬喻經中說:摩伽陀國王頻婆娑羅,請佛三月及五百弟子。王須新乳酪酥,供養佛及比丘僧。語諸放牛人,來近處住,日日送新乳酪酥。竟三月,王憐愍此放牛人,語言:汝往見佛,還出放牛。諸放牛人往詣佛所,於道中自共論言:我等聞人說佛是一切智人,我等是下劣小人,何能別知實有一切智人!諸婆羅門好喜酥酪,常常來往諸放牛人所作親厚,放牛人由是聞婆羅門種種經書名字。故言四韋陀經中治病法,鬥戰法,星宿法,祠天法,歌舞、論議難問法,是等六十四種世間技藝,淨飯王子廣學多聞,若知此事不足為難。其從生以來不放牛,我等以放牛祕法問之,若能解者,實是一切智人。作是論已,前入竹園,見佛光明照於林間。進前覓佛,見坐樹下,狀似金山,如酥投火,燄煥大明,有似鎔金,散竹林間上,紫金光色,視之無厭,心大歡喜,自相謂言:

  今此釋師子,一切智有無,見之無不喜,此事亦已足。光明第一照,顏貌甚貴重,身相威德備,與佛名相稱。相相皆分明,威神亦滿足。福德自纏絡,見者無不愛;圓光身處中,觀者無厭足!若有一切智,必有是功德。一切諸彩畫,寶飾莊嚴像,欲比此妙身,不可以為喻!能滿諸觀者,令得第一樂,見之發淨信,必是一切智!

  如是思惟已,禮佛而坐。問佛言:放牛人有幾法成就,能令牛群蕃息?有幾法不成就,令牛群不增,不得安隱?佛答言:有十一法,放牛人能令牛群蕃息。何等十一?知色,知相,知刮刷,知覆瘡,知作煙,知好道,知牛所宜處,知好度濟,知安隱處,知留乳,知養牛主。若放牛人知此十一法,能令牛群蕃息。比丘亦如是,知十一法,能增長善法。云何知色?知黑、白、雜色。比丘亦如是,知一切色皆是四大,四大造。云何知相?牛吉不吉相,與他群合,因相則識。比丘亦如是,見善業相,知是智人;見惡業相,知是愚人。云何刮刷?為諸蟲飲血,則增長諸瘡;刮刷則除害,則悅澤。比丘亦如是,惡邪覺觀蟲飲善根血,增長心瘡;除則安隱。云何覆瘡?若衣草葉以防蚊虻惡刺。比丘亦如是,以正觀法,覆六情瘡,不令煩惱貪欲、瞋恚惡蟲刺棘所傷。云何知作煙?除諸蚊虻,牛遙見煙,則來趣向屋舍。比丘亦如是,所聞而說,除諸結使蚊虻,以說法煙,引眾生入於無我實相空舍中。云何知道?知牛所行來去好惡道。比丘亦如是,知八聖道能至涅槃,離斷常惡道。云何知牛所宜處?能令牛蕃息少病。比丘亦如是,說佛法時,得清淨法喜,諸善根增盛。云何知度濟?知易入易渡,無波浪惡蟲處。比丘亦如是,能至多聞比丘所問法;說法者知前人心利鈍,煩惱輕重,令人好濟,安隱得度。云何知安隱處?知所住處無虎狼、師子,惡蟲、毒獸。比丘亦如是,知四念處,安隱無煩惱惡魔毒獸;比丘入此,則安隱無患。云何留乳?犢母愛念犢子故與乳,以留殘乳故犢母歡喜,則續有不竭,牛主及放牛人,日日有益。比丘亦如是,居士白衣給施衣食,當知節量,不令罄竭,則檀越歡喜,信心不絕,受者無乏。云何知養牛主?護大特牛,能守牛群故,應養護不令羸瘦,飲以麻油,飾以纓絡,標以鐵角,摩刷稱嗟等。比丘亦如是,眾僧中有威德大人,護益佛法,摧伏外道,能令八眾得種諸善根;隨其所宜恭敬供養等。放牛人聞此語已,如是思惟:我等放牛人所知不過三四事,放牛師輩遠不過五六事,今聞此說,歎未曾有!若知此事,餘亦皆爾,實是一切智人,無復疑也。是經,此中應廣說。以是故,知有一切智人。

  問曰:世間不應有一切智人,何以故?無見一切智人者。答曰:不爾!不見有二種,不可以不見故便言無。一者、事實有,以因緣覆故不見。譬如人姓族初,及雪山斤兩,恆水邊沙數,有而不可知。二者、實無故不見,譬如第二頭第三手,無因緣覆而不可見。如是一切智人,因緣覆故汝不見,非無一切智人。何等是覆因緣?未得四信,心著惡邪,汝以是因緣覆故,不見一切智人。

  問曰:所知處無量故,無一切智人。諸法無量無邊,多人和合尚不能知,何況一人?以是故,無一切智人!答曰:如諸法無量,智慧亦無量無數無邊,如函大蓋亦大,函小蓋亦小。

  問曰:佛自說佛法,不說餘經。若藥方、星宿、算經、世典,如是等法;若是一切智人,何以不說?以是故,知非一切智人。答曰:雖知一切法,用故說,不用故不說;有人問故說,不問故不說。

  復次,一切法略說有三種:一者、有為法;二者、無為法;三者、不可說法;此三已攝一切法。

  問曰:十四難不答故,知非一切智人。何等十四難?世界及我常;世界及我無常;世界及我亦有常亦無常;世界及我亦非有常亦非無常;世界及我有邊;無邊;亦有邊亦無邊;亦非有邊亦非無邊;死後有神去後世;無神去後世;亦有神去亦無神去;死後亦非有神去亦非無神去後世;是身是神;身異神異。若佛一切智人,此十四難何以不答?答曰:此事無實故不答。諸法有常,無此理;諸法斷,亦無此理;以是故,佛不答。譬如人問搆牛角得幾斗乳,是為非問,不應答。

  復次,世界無窮,如車輪無初無後。

  復次,答此無利有失,墮惡邪中。佛知十四難,常覆四諦諸法實相。如度處有惡蟲,不應將人度;安隱無患處,可示人令度。

  復次,有人言:是事非一切智人不能解,以人不能知,故佛不答。

  復次,若人無言有,有言無,是名非一切智人;一切智人有言有,無言無。佛有不言無,無不言有,但說諸法實相,云何不名一切智人?譬如日不作高下,亦不作平地,等一而照。佛亦如是,非有作無,非無作有,常說實智慧光照諸法。如一道人問佛言:大德!十二因緣,佛作耶?他作耶?佛言:我不作十二因緣,餘人亦不作。有佛無佛,生因緣老死,是法常定住。佛能說是生因緣老死,乃至無明因緣諸行。

  復次,十四難中若答有過罪。若人問:石女黃門兒,長短好醜何類?此不應答,以無兒故。

  復次,此十四難,邪見非實,佛常以真實,以是故,置不答。

  復次,置不答,是為答。有四種答:一、決定答,如佛第一涅槃安隱;二、解義答;三、反問答;四、置答。此中佛以置答。汝言無一切智人,有是言而無義,是大妄語。實有一切智人,何以故?得十力:知處非處故,知因緣業報故,知諸禪定解脫故,知眾生根善惡故,知種種欲解故,知種種世間無量性故,知一切住處道故,先世行處憶念知故,天眼分明得故,知一切漏盡故。淨不淨分別知故,說一切世界中上法故,得甘露味故,得中道,故知一切法若有為若無為實相故,永離三界欲故。如是種種因緣故,佛為一切智人。

  問曰:有一切智人,何等人是?答曰:是第一大人,三界尊,名曰佛。如讚佛偈說:

  頂生轉輪王,若日月燈明;釋迦貴族種,淨飯王太子。
  生時動三千,須彌山海水;為破老病死,哀愍故生世。
  生時行七步,光明滿十方;四觀發大音,我生胎分盡。
  成佛說妙法,大音振法鼓;以此覺眾生,世間無明睡。
  如是等種種,希有事已出;諸天及世人,見之皆歡喜!
  佛相莊嚴身,大光滿月面;一切諸男女,視之無厭足!
  生身乳哺力,勝萬億香象;神足力無上,智慧力無量。
  佛身大光明,照耀佛身表;佛在光明中,如月在光裏。
  種種惡毀佛,佛亦無惡想;種種稱譽佛,佛亦無喜想。
  大慈視一切,怨親等無異;一切有識類,咸皆知此事。
  忍辱慈悲力,故能勝一切;為度眾生故,世世受勤苦。
  其心常一定,為眾作利益;智慧力有十,無畏力有四。
  不共有十八,無量功德藏;如是等無數,希有功德力。
  如師子無畏,破諸外道法;轉無上梵輪,度脫諸三界。


  是名為婆伽婆。婆伽婆義無量,若廣說則廢餘事,以是故略說。



凡塵 在 周日 10月 04, 2009 4:01 pm 作了第 1 次修改

凡塵

凡塵
版主
版主

大智度論卷第三
        龍樹菩薩造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釋初品中住王舍城

  ﹝經﹞住王舍城

  ﹝論﹞問曰:何以不直說般若波羅蜜法,而說佛住王舍城?答曰:說方、時、人,令人心生信故。云何名住?四種身儀:坐、臥、行、住,是名住王舍城。又以怖魔軍眾,自令弟子歡喜入種種諸禪定故,在是中住。

  復次,三種住:天住、梵住、聖住。六慾天住法,是為天住;梵天等乃至非有想非無想天住法,是名梵住;諸佛、辟支佛、阿羅漢住法,是名聖住。是三住法中住聖住法。憐愍眾生故,住王舍城。

  復次,布施、持戒、善心三事故名天住;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故名梵住;空、無相、無作,是三三昧名聖住。聖住法,佛於中住。

  復次,四種住:天住、梵住、聖住、佛住。三住如前說。佛住者,首楞嚴等諸佛無量三昧,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一切智等種種諸慧,及八萬四千法藏度人門。如是等種種諸佛功德,是佛所住處,佛於中住。略說住竟。

  王舍城者,

  問曰:如舍婆提、迦毗羅、波羅柰大城,皆有諸王舍,何以故獨名此城為王舍?答曰:有人言:是摩伽陀國王有子,一頭、兩面、四臂,時人以為不祥,王即裂其身首,棄之曠野;羅剎女鬼名闍羅,還合其身而乳養之。後大成人,力能并兼諸國,王有天下;取諸國王萬八千人,置此五山中,以大力勢治閻浮提,閻浮提人因名此山為王舍城。

  復次,有人言:摩伽陀王先所住城,城中失火,一燒一作,如是至七,國人疲役。王大憂怖,集諸智人問其意故。有言應易處,王即更求住處,見此五山周匝如城,即作宮殿於中止住,以是故名王舍城。

  復次,往古世時,此國有王名婆藪,心厭世法,出家作仙人。是時,居家婆羅門,與諸出家仙人共論議。居家婆羅門言:經書云:天祀中應殺生噉肉。諸出家仙人言:不應天祀中殺生噉肉。共諍云云。諸出家婆羅門言:此有大王出家作仙人,汝等信不?諸居家婆羅門言:信。諸出家仙人言:我以此人為證,後日當問。諸居家婆羅門即以其夜,先到婆藪仙人所,種種問已,語婆藪仙人:明日論議,汝當助我。如是明旦論時,諸出家仙人問婆藪仙人:天祀中應殺生噉肉不?婆藪仙人言:婆羅門法,天祀中應殺生噉肉。諸出家仙人言:於汝實心云何?應殺生噉肉不?婆藪仙人言:為天祀故,應殺生噉肉;此生在天祀中死故,得生天上。諸出家仙人言:汝大不是!汝大妄語!即唾之言:罪人滅去!是時,婆藪仙人尋陷入地沒踝,是初開大罪門故。諸出家仙人言:汝應實語,若故妄語者,汝身當陷入地中。婆藪仙人言:我知為天故殺生噉肉無罪。即復陷入地至膝,如是漸漸稍沒,至腰至頸。諸出家仙人言:汝今妄語,得現世報!更以實語者,雖入地下,我能出汝,令得免罪。爾時,婆藪仙人自思惟言:我貴重人,不應兩種語。又婆羅門四韋陀法中,種種因緣讚祀天法。我一人死,當何足計!一心言:應天祀中殺生噉肉無罪。諸出家仙人言:汝重罪人,摧去不用見汝!於是舉身沒地中。從是以來,乃至今日,常用婆藪仙人王法,於天祀中殺生。當下刀時言:婆藪殺汝!婆藪之子名曰廣車,嗣位為王,後亦厭世法,而復不能出家。如是思惟:我父先王出家,生入地中,若治天下,復作大罪,我今當何以自處?如是思惟時,聞空中聲言:汝若行見難值希有處,汝應是中作舍住!作是語已,便不復聞聲。未經幾時,王出田獵,見有一鹿走疾如風,王便逐之而不可及;遂逐不止,百官侍從無能及者。轉前見有五山周匝峻固,其地平正,生草細軟,好華遍地,種種林木,華果茂盛,溫泉浴池,皆悉清淨。其地莊嚴,處處有散天華、天香,聞天伎樂。爾時,乾闥婆伎適見王來,各自還去。是處希有,未曾所見,今我正當在是中作舍住。如是思惟已,群臣百官尋跡而到。王告諸臣:我前所聞空中聲言:汝行若見希有難值之處,汝應是中作舍住!我今見此希有之處,我應是中作舍住。即捨本城,於此山中住。是王初始在是中住,從是已後,次第止住。是王先起造立宮舍,故名王舍城。略說王舍城竟。

  ﹝經﹞耆闍崛山中。

  ﹝論﹞耆闍名鷲,崛名頭。

  問曰:何以名鷲頭山?答曰:是山頂似鷲,王舍城人見其似鷲故,共傳言鷲頭山,因名之為鷲頭山。

  復次,王舍城南尸陀林中,多諸死人,諸鷲常來噉之,還在山頭,時人便名鷲頭山。是山五山中最高大,多好林水,聖人住處。

  問曰:已知耆闍崛山義,佛何以故住王舍城?諸佛法普慈一切,如日照萬物,無不蒙明。如漚祇尼大城,富樓那跋檀大城,阿藍車多羅大城,弗迦羅婆多大城,如是等大城,多人豐樂而不住;何故多住王舍城、舍婆提大城?波羅柰、迦毗羅婆、瞻婆、婆(婆字應作娑字)翅多、拘睒鞞、鳩樓城等,雖有住時;多住王舍城、舍婆提。云何知多住二處?見佛諸經多在二城說,少在餘城。答曰:佛雖大慈等及,以漚祇尼等諸大城,是邊國故不住;又彌離車地,弊惡人多,善根未熟故。如偈說:

  如日光等照,華熟則時開,若華未應敷,則亦不強開。
  佛亦復如是,等心而說法,善根熟則敷,未熟則不開。
  以是故世尊,住三種人中,利智善根熟,結使煩惱薄。


  復次,知恩故,多住王舍城,舍婆提城。

  問曰:云何知恩故多住二城?答曰:憍薩羅國是佛所生地。如佛答頻婆娑羅王偈說:

  有妙好國土,在於雪山邊,豐樂多異寶,名曰憍薩羅。
  日種釋諸子,我在是中生,心厭老病死,出家求佛道。


  又是憍薩羅國主波斯匿王,住舍婆提大城中;佛為法主,亦住此城,二主應住一處故,多住舍婆提。

  復次,是憍薩羅國,佛生身地,知恩故,多住舍婆提。

  問曰:若知恩故多住舍婆提者,迦毗羅婆城近佛生處,何不多住?答曰:佛諸結盡,無復餘習,近諸親屬,亦無異想;然釋種弟子多未離欲,若近親屬,則染著心生。

  問曰:何以不護舍婆提弟子,而多住舍婆提?答曰:迦毗羅婆弟子多。佛初還國,迦葉兄弟千比丘,本修婆羅門法,苦行山間,形容憔悴。父王見之,以此諸比丘不足光飾世尊,即選諸釋貴人子弟,兼人少壯,戶遣一人,強令出家。其中有善心樂道,有不樂者,此諸比丘不應令還本生處。舍婆提弟子輩不爾,以是故,佛多住舍婆提,不多住迦毗羅婆。

  復次,出家法,應不近親屬,親屬心著,如火如蛇。居家婆羅門子為學問故,尚不應在生處,何況出家沙門!

  復次,舍婆提城大,迦毗羅婆不爾。舍婆提城九億家,是中若少時住者,不得度多人,以是故多住。

  復次,迦毗羅婆城中佛生處,是中人已久習行,善根熟,利智慧,是中佛少時說法,不須久住,度已而去。舍婆提人,或初習行,或久習行;或善根熟,或善根未熟;或利根,或不利根。多學種種經書故,研心令利,入種種邪見網中,事種種師,屬種種天。雜行人多,以是故佛住此久。如治癰師,知癰已熟,破出膿,與藥而去;若癰未熟,是則久住塗熨。佛亦如是,若弟子善根熟,教化已更至餘處;若可度弟子善根未熟,則須久住。佛出世間,正為欲度眾生,著涅槃境界安隱樂處,是故多住舍婆提,不多住迦毘羅婆。佛於摩伽陀國尼連禪河側,漚樓頻螺聚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就法身故,多住王舍城。

  問曰:已知多住王舍城、舍婆提因緣,於此二城,何以多住王舍城?答曰:以報生地恩故,多住舍婆提,一切眾生皆念生地。如偈說:

  一切論議師,自愛所知法,如人念生地,雖出家猶諍。

  以報法身地恩故,多住王舍城,諸佛皆愛法身。如偈說:

  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皆供養法,師敬尊重。

  法身於生身勝故,二城中多住王舍城。

  復次,以坐禪精舍多故,餘處無有。如竹園、鞞婆羅跋恕、薩多般那求呵、因陀世羅求呵、薩簸恕魂、直迦缽婆羅。耆闍崛五山中有五精舍,竹園在平地,餘國無此多精舍。舍婆提一處,祇桓精舍;更有一處,摩伽羅母堂,更無第三處。波羅柰斯國一處,鹿林中精舍,名梨師槃陀那。毗耶離二處;一名摩訶槃。二名獼猴池岸樓舍。鳩睒彌一處,名劬師羅園。如是諸國,或一處有精舍,或空樹林;以王舍城多精舍,坐禪人所宜,故多住此。

  復次,是中有富那羅等六師,自言我是一切智人,與佛為對;及長爪梵志,婆蹉姓、拘迦那大等,皆外道大論議師;及長者尸利崛多,提婆達多、阿闍世等,是佛怨家,不信佛法,各懷妒嫉!有是人輩故,佛多住此。譬如毒草生處,近邊必有良藥。又如偈說:

  譬如師子,百獸之王;為小蟲吼,為眾所笑。
  若在虎狼,猛獸之中,奮迅大吼,智人所可。


  諸論議師如猛虎,在此眾中無所畏;大智慧人多見聞,在此眾中最第一。

  以是大智多聞人皆在王舍城故,佛多住王舍城。

  復次,頻婆娑羅王到伽耶祀舍中迎佛,及餘結髮千阿羅漢。是中佛為王說法,得須陀洹道,即請佛言:願佛及僧就我王舍城,盡形壽受衣被、飯食、臥具、醫藥,給所當得。佛即受請,是故多住王舍城。

  復次,閻浮提四方中,東方為數始,以日出故:次第南方、西方、北方。東方之中,摩伽陀國最勝。摩伽陀國中,王舍城最勝,是中有十二億家。佛涅槃後,阿闍世王以人民轉少故,捨王舍大城。其邊更作一小城,廣長一由旬,名波羅利弗多羅,猶尚於諸城中最大,何況本王舍城!

  復次,是中人多聰明,皆廣學多識,餘國無此。

  復次,佛豫知有人應得度者,待時、待處、待人乃能得道。是釋提桓因及八萬諸天,應在摩伽陀石室中得道。是故佛多住王舍城。

  復次,摩伽陀國豐樂,乞食易得,餘國不如。以三因緣故:一者、頻婆娑羅王約敕宮中常作千比丘食;二者、樹提伽雖人中生,常受天樂,又多富貴諸優婆塞;三者、阿波羅羅龍王善心受化,作佛弟子,除世饑饉故,常降好雨,是故國豐。如佛涅槃後,長老摩訶迦葉欲集法,思惟何國豐樂,乞食易得,疾得集法。如是思惟已,憶王舍城中,頻婆娑羅王約敕常設千比丘食。頻婆娑羅王雖死,此法不斷,是中食易得,易可集法,餘處無如是常供。若行乞食時,諸外道來共論議,若共論議,集法事廢;若不共論,便言諸沙門不如我。如是思惟,擇取最上千阿羅漢,將就耆闍崛山,集結經藏。如阿含及毗尼中說,言毗耶離國,時亦有飢餓。如降難陀婆難陀龍王經中說,舍婆提國飢餓;餘諸國亦時時有飢餓;摩伽陀國中無是事,以是故知摩伽陀國豐樂,乞食易得。

  復次,王舍城在山中閑靜,餘國精舍平地故,多雜人入出,來往易故不閑靜。又此山中多精舍,諸坐禪人、諸聖人皆樂閑靜,多得住山;佛是聖人、坐禪人主,是故多住王舍城。

  問曰:若住王舍城,可爾。何以不多住竹園,而多住耆闍崛山?答曰:我已答,聖人、坐禪人樂閑靜處。

  問曰:餘更有四山,鞞婆羅跋恕等,何以不多住而多在耆闍崛山?答曰:耆闍崛山於五山中最勝故。云何勝?耆闍崛山精舍近城,而山難上,以是故雜人不來;近城故,乞食不疲。以是故,佛多在耆闍崛山中,不在餘處。

  復次,長老摩訶迦葉,於耆闍崛山集三法藏,可度眾生。度竟,欲隨佛入涅槃;清朝著衣持缽,入王舍城乞食已,上耆闍崛山,語諸弟子:我今日入無餘涅槃。如是語已,入房結跏趺坐,諸無漏禪定自熏身。摩訶迦葉諸弟子入王舍城,語諸貴人:知不?尊者摩訶迦葉,今日入無餘涅槃。諸貴人聞是語,皆大愁憂言:佛已滅度,摩訶迦葉持護佛法,今日復欲入無餘涅槃!諸貴人、諸比丘,晡時皆共集耆闍崛山。長老摩訶迦葉晡時從禪起,入眾中坐,讚說無常。說一切有為法,因緣生故無常;本無今有,已有還無故無常。因緣生故無常,無常故苦,苦故無我,無我故,有智者不應著我我所;若著我我所,得無量憂愁苦惱。一切世界中,心應厭求離欲。如是種種說世界中苦,開導其心,令入涅槃。說此語竟,即著從佛所得僧伽梨,持衣缽捉杖,如金翅鳥現,上昇虛空,四種身儀:坐、臥、行、住,一身現無量身,滿東方世界,於無量身還為一身:身上出火,身下出水;身上出水,身下出火。南、西、北方亦如是。眾心厭世,皆歡喜已,於耆闍崛山頭,與衣缽俱,作是願言:令我身不壞,彌勒成佛,我是骨身還出,以此因緣度眾生。如是思惟已,直入耆闍崛山石頭中,如入軟泥;入已,山還合。後人壽八萬四千歲,身長八十尺時,彌勒佛出;佛身長百六十尺,佛面二十四尺,圓光十里。是時眾生聞彌勒佛出,無量人逐佛出家。佛在大眾中,初說法時,九十九億人得阿羅漢道,六通具足;第二大會,九十六億人得阿羅漢道;第三大會,九十三億人得阿羅漢道。自是已後,度無數人。爾時,人民久後懈厭。彌勒佛見眾人如是,以足指扣開耆闍崛山。是時長老摩訶迦葉骨身,著僧伽梨而出,禮彌勒足;上昇虛空,現變如前,即於空中滅身而般涅槃。爾時,彌勒佛諸弟子怪而問言:此是何人?似人而小,身著法衣,能作變化!彌勒佛言:此人是過去釋迦文尼佛弟子,名摩訶迦葉,行阿蘭若,少欲知足,行頭陀,比丘中第一,得六神通、共解脫大阿羅漢。彼時人壽百年,少出多減,以是小身能辦如是大事。汝等大身利根,云何不作如是功德?是時諸弟子皆慚愧,發大厭心;彌勒佛隨眾生心,為說種種法。有人得阿羅漢、阿那含、斯陀含、須陀洹;有種辟支佛善根;有得無生法忍,不退菩薩;有得生天人中受種種福樂。以是故,知是耆闍崛山福德吉處,諸聖人喜住處。佛為諸聖人主,是故佛多住耆闍崛山。

  復次,耆闍崛山,是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住處;如富樓那經中說:佛語富樓那:若使三千大千世界劫燒若更生,我常在此山中住。一切眾生以結使纏縛,不作見佛功德,以是故不見我。

  復次,耆闍崛山清淨鮮潔處,三世佛及諸菩薩更無是處,是故多住耆闍崛山。

  復次,諸摩訶衍經,多在耆闍崛山中說,餘處說少。何以故?是中清淨有福德閑靜故;一切三世諸佛行處,十方諸菩薩亦讚歎恭敬此處;諸天、龍、夜叉、阿修羅、迦留羅、乾闥婆、甄陀羅、摩[目+侯]羅伽等大力眾神,守護供養恭敬是處。如偈說:

  是耆闍崛山,諸佛所住處,聖人所止息,覆蔭一切故。

  眾苦得解脫,唯有真法存。

  復次,是中十方無量智慧福德力大菩薩,常來見釋迦牟尼佛,禮拜恭敬聽法故,佛說諸摩訶衍經,多在耆闍崛山。諸摩訶衍經,般若為大,云何不住耆闍崛山?略說耆闍崛山竟。

    釋初品中共摩訶比丘僧

  ﹝經﹞共摩訶比丘僧

  ﹝論﹞共名一處、一時、一心、一戒、一見、一道、一解脫,是名為共摩訶比丘僧。摩訶秦言大,或多,或勝。云何大?一切眾中上故,一切障礙斷故,天王等大人恭敬故,是名為大。云何多?數至五千,故名為多。云何勝?一切九十六種外道論議,能破故名勝。

  云何名比丘?比丘名乞士,清淨活命故,名為乞士。如經中說:舍利弗入城乞食,得已,向壁坐食。是時有梵志女,名淨目,來見舍利弗,問舍利弗言:沙門汝食耶?答言:食。淨目言:汝沙門下口食耶?答言:不!仰口食耶?不!方口食耶?不!四維口食耶?不!淨目言:食法有四種,我問汝,汝言不;我不解,汝當說。舍利弗言:有出家人,合藥、種榖、植樹等不淨活命者,是名下口食。有出家人觀視星宿、日月、風雨、雷電、霹靂,不淨活命者,是名仰口食。有出家人曲媚豪勢,通使四方,巧言多求,不淨活命者,是名方口食。有出家人學種種咒術,卜算吉凶,如是等種種不淨活命者,是名四維口食。姊!我不墮是四不淨食中,我用清淨乞食活命。是時淨目聞說清淨法食,歡喜信解。舍利弗因為說法,得須陀洹道。如是清淨乞食活命,故名乞士。

  復次,比名破,丘名煩惱,能破煩惱,故名比丘。

  復次,出家人名比丘,譬如胡、漢、羌、虜,各有名字。

  復次,受戒時自言:我是某甲比丘,盡形壽持戒,故名比丘。

  復次,比名怖,丘名能,怖魔王及魔人民。當出家剃頭著染衣受戒,是時魔怖。何以故怖?魔王
言:是人必得入涅槃;如佛說:有人能剃頭著染衣,一心受戒,是人漸漸斷結,離苦入涅槃。云何名僧伽?僧伽秦言眾,多比丘一處和合,是名僧伽。譬如大樹叢聚,是名為林;一一樹不名為林,除一一樹亦無林。如是一一比丘不名為僧,除一一比丘亦無僧,諸比丘和合故僧名生。是僧四種:有羞僧,無羞僧,啞羊僧,實僧。云何名有羞僧?持戒不破,身、口清淨,能別好醜,未得道,是名有羞僧。云何名無羞僧?破戒,身、口不淨,無惡不作,是名無羞僧。云何名啞羊僧?雖不破戒,鈍根無慧,不別好醜,不知輕重,不知有罪無罪;若有僧事,二人共諍,不能斷決,默然無言。譬如白羊,乃至人殺,不能作聲,是名啞羊僧。云何名實僧?若學人,若無學人,住四果中,行四向道,是名實僧。是中二種僧,可共百一羯磨,說戒、受歲,種種得作。是中實聲聞僧六千五百。菩薩僧二種:有羞僧,實僧;聲聞一種,謂實僧。以是實僧故,餘皆得名僧,以是故名僧。

  ﹝經﹞大數五千分

  ﹝論﹞云何名大數?少過少減,是名為大數。云何名分?多眾邊取一分,是名分。是諸比丘,千萬眾中取一分五千人,以是故名五千分。

  ﹝經﹞皆是阿羅漢論云何名阿羅漢?阿羅名賊,漢名破,一切煩惱賊破,是名阿羅漢。

  復次,阿羅漢一切漏盡,故應得一切世間諸天人供養。

  復次,阿名不,羅漢名生,後世中更不生,是名阿羅漢。

  ﹝經﹞諸漏已盡,

  ﹝論﹞三界中三種漏已盡無餘,故言漏盡也。

  ﹝經﹞無復煩惱,

  ﹝論﹞一切結、使、流、愛、扼、縛、蓋、見、纏等斷除故,名無煩惱也。

  ﹝經﹞心得好解脫,慧得好解脫。

  ﹝論﹞問曰:何以說心得好解脫,慧得好解脫?答曰:外道離欲人,一處一道心得解脫,非於一切障法得解脫。以是故,阿羅漢名心得好解脫,慧得好解脫。

  復次,諸阿羅漢二道心得解脫:見諦道,思惟道;以是故名心得好解脫。學人心雖得解脫,非好解脫。何以故?有殘結使故。

  復次,諸外道等助道法不滿,若行一功德,若行二功德,求道不能得。如人但布施求清淨;如人祀天,言能脫憂衰,能得常樂國中生;亦更有言八清淨道:一、自覺,二、聞,三、讀經,四、畏內苦,五、畏大眾生苦,六、畏人、天苦,七、得好師,八、布施;但說第八名清淨道。

  復次,有外道但布施、持戒說清淨,有但布施、禪定說清淨,有但布施、求智慧說清淨。如是等種種道不具足,若無功德,若少功德說清淨。是人雖一處心得解脫,不名好解脫,涅槃道不滿足故。如偈說:

  無功德人不能渡,生老病死之大海;少功德人亦不渡,善行道法佛所說。

  是中應說須跋陀梵志經:須跋陀梵志,年百二十歲,得五神通,阿那跋達多池邊住。夜夢見一切人失眼,裸形,冥中立,日墮、地破,大海水竭,大風起吹須彌山破散。覺已恐怖,思惟言:何以故爾?我命欲盡?若天地主欲墮?猶豫不能自了,以有此惡夢故。先世有善知識天,從上來下,語須跋陀言:汝莫恐怖!有一切智人名佛,後夜半當入無餘涅槃,是故汝夢不為汝身。是時,須跋陀明日到拘夷那竭國,樹林中見阿難經行,語阿難言:我聞汝師說新涅槃道,今日夜半當取滅度!我心有疑,請欲見佛,決我所疑。阿難答言:世尊身極,汝若難問,勞擾世尊。須跋陀如是重請至三,阿難答如初。佛遙聞之,敕語阿難:聽須跋陀梵志來前,自在難問,是吾末後共談,最後得道弟子。是時須跋陀得前見佛,問訊世尊已,於一面坐。如是念:諸外道輩,捨恩愛財寶出家,皆不得道,獨瞿曇沙門得道。如是念竟,即問佛言:是閻浮提地六師輩,各自稱言我是一切智人,是語實不?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我始年十九,出家學佛道,我出家已來,已過五十歲。
  淨戒禪智慧,外道無一分,少分尚無有,何況一切智?


  若無八正道,是中無第一果,第二、第三、第四果;若有八正道,是中有第一果,第二、第三、第
四果。須跋陀!是我法中有八正道,是中有第一道果,第二、第三、第四道果。餘外道法皆空,無道、無果、無沙門,無婆羅門。如是我大眾中,實作師子吼!須跋陀梵志聞是法,得阿羅漢道。思惟言:我不應佛後般涅槃。如是思惟竟,在佛前結跏趺坐,自以神力,身中出火燒身而取滅度。以是故,佛言無功德、少功德,是助道法不滿,皆不得度。佛說一切功德具足故,能度弟子。譬如小藥師,以一種藥、二種藥,不具足故,不能差重病;大藥師輩,具足眾藥,能差諸病。

  問曰:若一切三界煩惱離故,心得解脫,何以故佛言染愛離,心得解脫?答曰:愛能繫閉心有大力,以是故說;不說餘煩惱,愛斷餘則斷。

  復次,若人言王來,知必有將從,染愛亦如是。又如捉巾一頭,餘則盡隨,愛染亦如是,愛斷則知餘煩惱皆已斷。

  復次,諸結使皆屬愛、見:屬愛煩惱覆心;屬見煩惱覆慧。如是愛離故,屬愛結使亦離,得心解脫。如是無明離故,屬見結使亦離,得慧解脫。

  復次,是五千阿羅漢,應不退法,得無生智,以是故言心得好解脫,慧得好解脫,不退故。退法阿羅漢得時解脫,如劬提迦等,雖得解脫,非好解脫,以退法故。

  ﹝經﹞心調柔軟。

  ﹝論﹞若有恭敬供養,瞋恚罵詈撾打者,心等無異;若得珍寶、瓦石,視之一等;若有持刀斫截手足,有持栴檀塗身,亦等無異。

  復次,淫欲、瞋恚、憍、慢、疑、見,根本已斷故,是謂心調柔軟。

  復次,是諸阿羅漢,欲染處不染,應瞋處不瞋,癡處不癡,守護六情,以是故名心調柔軟。如偈說:

  人守護六情,如好馬善調;如是實智人,諸天所敬視。

  諸餘凡人輩,不能守護六情,欲、瞋、慢、癡、疑者不斷故,不名調柔,如惡弊馬。以是故,諸阿羅漢名心調柔軟。

  ﹝經﹞摩訶那伽。

  ﹝論﹞摩訶言大,那名無,伽名罪。阿羅漢諸煩惱斷,以是故名大無罪。

  復次,那伽或名龍,或名象。是五千阿羅漢,諸阿羅漢中最大力,以是故言如龍如象。水行中龍力大,陸行中象力大。

  復次,如善調象王,能破大軍,直入不迴,不畏刀杖,不難水火,不走不退,死至不避。諸阿羅漢亦復如是,修禪定智慧故,能破魔軍及諸結使賊。罵詈、撾打、不悔、不恚;老死水火,不畏不難。

  復次,如大龍王從大海出,起於大雲,遍覆虛空,放大電光,明照天地,注大洪雨,潤澤萬物。諸阿羅漢亦復如是,禪定智慧大海水中出,起慈悲雲,潤及可度,現大光明,種種變化,說實法相,雨弟子心,令生善根。

  ﹝經﹞所作、已辦。

  ﹝論﹞問曰:云何名所作?云何名已辦?答曰:信、戒、定、捨等諸善法得故,名為所作;智慧、精進、解脫等諸善法得故,是名已辦。二法具足滿故,名所作已辦。

  復次,諸煩惱有二種:一種屬愛,一種屬見。屬愛煩惱斷故名所作;屬見煩惱斷故名已辦。

  復次,色法善見故名所作;無色法善見故名已辦。可見、不可見,有對、無對等二法亦如是。

  復次,不善、無記法斷故名所作;善法思惟故名已辦。聞、思慧成就故名所作;修慧成就故名已辦。種種三法亦如是。

  復次,煖法、頂法、忍法、世間第一法得故名所作;苦法忍等諸無漏善根得故名已辦。見諦道得故名所作;思惟道得故名已辦。學道得故名所作;無學道得故名已辦。心解脫得故名所作;慧解脫得故名已辦。漏盡故名所作;得共解脫故名已辦。一切結使除故名所作;得非時解脫故名已辦。自益利竟故名所作;利益他人故名已辦。如是等所作已辦義,自在說。

  ﹝經﹞棄擔能擔。

  ﹝論﹞五眾麤重常惱故,名為擔。如佛所說:何謂擔?五眾是擔。諸阿羅漢此擔已除,以是故言棄擔。能擔者,是佛法中二種功德擔應擔:一種自利益,二種益利他。一切諸漏盡、不悔解脫等諸功德,是名自利益;信、戒、捨、定、慧等諸功德能與他人,是名利益他人。是諸阿羅漢,自擔、他擔能擔,故名能擔。

  復次,譬如大牛壯力,能勝重載。此諸阿羅漢亦復如是,得無漏根、力、覺、道,能擔佛法大事擔,以是故諸阿羅漢名能擔。

  ﹝經﹞逮得己利。

  ﹝論﹞云何名己利?云何非己利?行諸善法,是名己利;諸餘非法,是名非己利。

  復次,信、戒、捨、定、慧等諸功德,一切財寶勝故,今世後世常得樂故,能到甘露城故,三因緣故是名己利。如信品中偈說:

  若人得信慧,是寶最第一;諸餘世財利,不及是法寶!

  復次,若人今世得樂,後世得樂,及得涅槃常樂,是名己利,餘非己利。如偈說:

  世知種種無道法,與諸禽獸等無異。當求正智要道法,得脫老死入涅槃!

  復次,八正道及沙門果,是名諸阿羅漢己利。是五千阿羅漢得道及果,二事俱得,故名己利,以是故言逮得已利。

  ﹝經﹞盡諸有結。

  ﹝論﹞三種有:欲有、色有、無色有。云何欲有?欲界繫業取因緣,後世能生,亦是業報,是名欲有。色有、無色有亦如是,是名為有。結盡者,結有九結:愛結、恚結、慢結、癡結、疑結、見結、取結、慳結、嫉結。是結使盡及有,是有盡及結使,以是故名有結盡。

  問曰:諸阿羅漢結使應永盡,得一切煩惱離故;有不應盡。何以故?阿羅漢未滅度時,眼根等五陰、十二入、十八界諸有成就故。答曰:無所防!是果中說因。如佛語檀越施食時,與五事:命、色、力、樂、辯。食不能令人得五事,有人大得飲食而死;有人得少許食而活食。為五事因,是故佛言施食與五事。如偈說:

  斷食死無疑,食者死未定;以是故佛說,施食與五事。

  亦如人食百斤金,金不可食,金是食因,故言食金。佛言女人為戒垢,女人非戒垢,是戒垢因故,言女人為戒垢。如人從高處墮未至地,言此人死,雖未死,知必死故,言此人死。如是諸阿羅漢結使已盡,知有必當盡故,言有結盡。

  ﹝經﹞以正智得解脫。

  ﹝論﹞如摩揵提梵志弟子,舉其尸著床上,舁行城市中多人處,唱言:若有眼見摩揵提尸者,是人皆得清淨道,何況禮拜供養者?多有人信其言。諸比丘聞是語,白佛言:世尊!是事云何?佛說偈言:

  小人眼見求清淨,如是無智無實道,諸結煩惱滿心中,云何眼見得淨道?
  若有眼見得清淨,何用智慧功德寶?眼見求淨無是事,智慧功德乃為淨。


  以是故,言正智得解脫。

  問曰:諸阿羅漢所作已辦,更不求進,何以故?常在佛邊,不餘處度眾生?答曰:一切十方眾生,雖盡應供養佛,阿羅漢受恩重故,應倍供養。所以者何?是阿羅漢從佛得成,受無量功德,知結使斷,信心轉多,是故諸大德阿羅漢,佛邊受功德樂味,供養恭敬,報佛恩故,在佛邊住。諸阿羅漢圍遶佛故,佛德益尊。如梵天人遶梵天王;如三十三天遶釋提桓因;如諸鬼神遶毗沙門王;如諸小王遶轉輪聖王;如病人病愈住大醫邊。如是諸阿羅漢住在佛邊,諸阿羅漢圍遶供養故,佛德益尊。

  問曰:若諸阿羅漢所作已辦,逮得己利,不須聽法,何以故說般若波羅蜜時,共五千阿羅漢?答曰:諸阿羅漢雖所作已辦,佛欲以甚深智慧法試。如佛問舍利弗,如波羅延經阿耆陀難中偈說:

  種種諸學人,及諸數法人,是人所行法,願為如實說!

  是中,云何學人?云何數法人?爾時,舍利弗默然。如是三問,三默。佛示義端,告舍利弗:有生不?舍利弗答:大德!有生。有生者,欲為滅有為生法故,名學人;以智慧得無生法故,名數法人。是經,此中應廣說。

  復次,若有漏,若無漏,諸禪定未得故欲得,已得欲令堅深故,諸阿羅漢佛邊聽法。

  復次,現前樂故,如難陀迦經中說:以今世樂故聽法。

  復次,諸阿羅漢在佛邊聽法,心無厭足,如[虫+昆]盧提迦經中說:舍利弗語[虫+昆]盧提迦:我法中聽法無厭。

  復次,如佛大師,自一心從弟子邊聽法,不應難言阿羅漢所作已辦,何以聽法?譬如飽滿人得好食,猶尚更食,云何飢渴人而言不應食!以是故,諸阿羅漢雖所作已辦,常在佛邊聽法。

  復次,佛住解脫法中,諸阿羅漢亦住解脫法中,住法相應,眷屬莊嚴。如栴檀譬喻經中說:有栴檀林,伊蘭圍之;有伊蘭林,栴檀圍之,有栴檀,栴檀以為叢林;有伊蘭,伊蘭自相圍遶。佛諸阿羅漢,亦復如是。佛住善法解脫中,諸阿羅漢亦住善法解脫中,住法相應,眷屬莊嚴。佛以大眾圍遶,如須彌山王,十寶山圍遶:如白香象王,白香象圍遶;如師子王,師子眾圍遶。佛亦如是,佛為世間無上福田,與諸弟子圍遶共住。

  ﹝經﹞唯除阿難在學地,得須陀洹。

  ﹝論﹞問曰:何以言唯除阿難?答曰:上所讚諸阿羅漢,阿難不在其數。何以故?以在學地,未離欲故。

  問曰:大德阿難第三師,大眾法將,種涅槃種已無量劫,常近佛,持法藏,大德利根,何以至今未離欲作學人?答曰:大德阿難本願如是:我於多聞眾中最第一,亦以諸佛法,阿羅漢所作已辦,不應作供給供養人;以其於佛法中能辦大事,煩惱賊破,共佛在解脫床上坐故。

  復次,長老阿難種種諸經,聽、持、誦利、觀故智慧多,攝心少;二功德等者,可得漏盡道。以是故,長老阿難是學人須陀洹。

  復次,貪供給世尊故,是阿難為佛作供給人;如是念:若我早取漏盡道,便遠世尊,不得作供給人。以是故,阿難雖能得阿羅漢道,自制不取。

  復次,處、時、人未合故。何等處?能集法千阿羅漢未在耆闍崛山,是為處。世尊過去時未到。長老婆耆子不在。以是故,長老阿難漏不盡。要在世尊過去,集法眾合,婆耆子說法譏諫;三事合故,得漏盡道。

  復次,大德阿難厭世法少,不如餘人。是阿難世世王者種,端正無比,福德無量;世尊近親,常侍從佛,必有此念:我佛近侍,知法寶藏,漏盡道法,我不畏失。以是事故,不大殷勤盡漏。

  問曰:大德阿難名,以何因緣?是先世因緣?是父母作字?是依因緣立名?答曰:先世因緣,亦父母作名,亦依因緣立字。

  問曰:云何先世因緣?答曰:釋迦文佛先世作瓦師,名大光明。爾時有佛名釋迦文,弟子名舍利弗、目犍連、阿難,佛與弟子俱到瓦師舍一宿。爾時,瓦師布施草坐,燈明,石蜜漿,三事供養佛及比丘僧。便發願言:我於當來老、病、死、惱五惡之世作佛,如今佛名釋迦文;我弟子名字,亦如今佛弟子。以佛願故,得字阿難。

  復次,阿難世世立願,我在釋迦文佛弟子多聞眾中,願最第一,字阿難。

  復次,阿難世世忍辱除瞋,以是因緣故,生便端正。父母以其端正,見者皆歡喜故,字阿難。阿難者,秦言歡喜,是為先世因緣字。云何父母作字?昔有日種王名師子頰,其王有四子:其第一名淨飯,二名白飯,三名斛飯,四名甘露飯。有一女,名甘露味。淨飯王有二子:悉達陀,難陀。白飯王有二子:跋提、提沙。斛飯王有二子:提婆達多、阿難。甘露飯王有二子:摩訶男、阿泥盧豆。甘露味女有一子,名施婆羅。是中悉達多菩薩漸漸長大,棄轉輪聖王位,夜半出家,往漚樓鞞羅國中尼連禪河邊,六年苦行。是時淨飯王愛念子故,常遣使問訊,欲知消息:我子得道不?若病?若死?使來白王:菩薩唯有皮骨筋相連持,身命甚微弱!若今日、若明日,不復久也。王聞其言,甚大愁念,沒憂惱海。我子既不作轉輪王,又不得作佛,一何衰苦,無所得而死!如是憂惱,荒迷憒塞。是時菩薩棄苦行處,食百味乳糜,身體充滿;於尼連禪水中洗浴已,至菩提樹下,坐金剛處而自誓言:要不破此結跏趺坐,成一切智;不得一切智,終不起也。是時,魔王將十八億眾到菩薩所,敢與菩薩決其得失。菩薩智慧力故,大破魔軍,魔不如而退。自念菩薩叵勝,當惱其父。至淨飯王所,詭言:汝子今日後夜已了。王聞此語,驚怖墮床,如熱沙中魚。王哭而言:

  阿夷陀虛言,瑞應亦無驗,得利之吉名,一切無所獲!

  是時,菩提樹神大歡喜,持天曼陀羅華,至淨飯王所,說偈言:

  汝子已得道,魔眾已破散;光明如日出,普照十方土!
  歡喜得大利,解脫一切苦;今得轉法輪,無所不清淨!

  王言:前有天來言汝子已死;汝今來言壞魔得道;二語相違,誰可信者?樹神又言:實不妄語。前天者詭言已死,是魔懷嫉,故來相惱。今日諸天、龍神華香供養,空中懸繒;汝子身出光明,遍照天地。王聞其言,於一切苦惱心得解脫。王言:我子雖捨轉輪聖王,今得法轉輪王,定得大利,無所失也。心大歡喜。是時斛飯王家使來,白淨飯王言:貴弟生男。王心歡喜言:今日大吉,是歡喜日!語來使言:是兒當字為阿難。是為父母作字。云何依因緣立名?阿難端正清淨,如好明鏡,老少好醜,容貌顏狀,皆於身中現。其身明淨,女人見之,欲心即動,是故佛聽阿難著覆肩衣。是阿難能令他人見者心眼歡喜,故名阿難。於是造論者讚言:

  面如淨滿月,眼若青蓮華;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難心!能令人心眼,見者心歡喜;諸來求見佛,通現不失宜!

  如是阿難雖能得阿羅漢道,以供養佛故,自不盡漏。以此大功德故,雖非無學、在無學數中,雖未離欲、在離欲數中,以是故數為五千,以實未是阿羅漢故,言唯除阿難。

    別釋初品中三眾義

  ﹝經﹞復有五百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皆見聖諦。

  ﹝論﹞問曰:何以諸比丘五千,餘三眾各五百?答曰:女人多短智慧,煩惱垢重,但求喜樂;愛行多故,少能斷結使,得解脫證。如佛說是因緣起法,第一甚深難得:一切煩惱盡、離欲得涅槃,倍復難見。以是故,女人不能多得,不如比丘。優婆塞、優婆夷,有居家故心不淨,不能盡漏,正可得四聖諦,作學人。如偈說:

  孔雀雖有色嚴身,不如鴻雁能遠飛;白衣雖有富貴力,不如出家功德勝!

  以是故,諸比丘尼雖出家棄世業,智慧短,是故有五百阿羅漢比丘尼。白衣二眾,居家事遽故,得道者少。亦各五百。

  問曰:如五千阿羅漢皆讚,三眾何以不讚?答曰:大眾已讚,則知餘亦讚。

  復次,若別讚,外道輩當訶言:何以讚比丘尼!生誹謗故。若讚白衣,當言為供養故,以是故不讚。

  問曰:諸餘摩訶衍經,佛與大比丘眾俱,或八千人,或六萬十萬人俱。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諸經中第一大。如囑累品中說:餘經悉忘失,其罪少少,失般若波羅蜜一句,其罪大多。以是故,知般若波羅蜜經第一大。是第一經中當第一大會,何以故聲聞眾數少,止有比丘五千、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各五百?答曰:以是大經甚深難解故,聲聞眾少。譬如王有真寶,不示凡人,示大人信愛者。如王謀議時,與諸大臣信愛智人共論,諸餘小臣則不得入。

  復次,是六千五百人盡得道,雖不盡解甚深般若波羅蜜,皆能信,得無漏四信故。餘經聲聞眾雖大多雜,不盡得道。

  復次,是中先讚千萬阿羅漢中,擇取最勝五千人;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亦爾。勝者難得,故不多。



凡塵 在 周日 10月 04, 2009 4:00 pm 作了第 1 次修改

凡塵

凡塵
版主
版主

大智度論卷第四
        龍樹菩薩造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釋初品中菩薩

  ﹝經﹞復有菩薩摩訶薩。

  ﹝論﹞問曰:若從上數,應先菩薩,次第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菩薩次佛故,若從下數,應先優婆夷,次第優婆塞、比丘尼、比丘、菩薩。今何以先說比丘,次三眾,後說菩薩?答曰:菩薩雖應次佛,以諸煩惱未盡故,先說阿羅漢。諸阿羅漢智慧雖少而已成熟,諸菩薩智慧雖多而煩惱未盡,是故先說阿羅漢。佛法有二種:一、祕密,二、顯示。顯示中,佛、辟支佛、阿羅漢,皆是福田,以其煩惱盡無餘故。祕密中,說諸菩薩得無生法忍,煩惱已斷,具六神通,利益眾生。以顯示法故,前說阿羅漢,後說菩薩。

  復次,菩薩以方便力,現入五道,受五欲,引導眾生;若在阿羅漢上,諸天世人當生疑怪,是故後說。

  問曰:在阿羅漢後可爾,何以反在優婆塞、優婆夷後?答曰:四眾雖漏未盡,盡在不久故,通名聲聞眾。若於四眾中間說菩薩者,則不便。如比丘尼得無量律儀故,應次比丘後,在沙彌前;佛以儀法不便故,在沙彌後。此諸菩薩亦如是,雖應在學人三眾上,以不便故,在後說。

  復次,有人言:菩薩功德智慧超殊阿羅漢、辟支佛,是故別說。

  問曰:聲聞經中但說四眾,此中何以別說菩薩眾?答曰:有二種道:一、聲聞道,二、菩提薩埵道。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若說四眾,當知是求聲聞道者;若別說菩薩摩訶薩眾,當知是求佛道者。以是故聲聞法中,經初無佛在某處某處住,爾所菩薩俱;但言佛某處某處住,與爾所比丘俱。如說:佛在波羅柰,與五比丘俱;佛在伽耶國中,與千比丘俱;佛在舍婆提,與五百比丘俱。如是種種經初,不說與菩薩若干人俱。

  問曰:諸菩薩二種:若出家,若在家。在家菩薩,總說在優婆塞、優婆夷中;出家菩薩,總說在比丘、比丘尼中;今何以故別說?答曰:雖總在四眾中,應當別說。何以故?是菩薩必墮四眾中,有四眾不墮菩薩中。何者是?有聲聞人,辟支佛人,有求生天人,有求樂自活人,此四種人不墮菩薩中。何以故?是人不發心言我當作佛故。

  復次,菩薩得無生法忍故,一切名字生死相斷,出三界不墮眾生數中。何以故?聲聞人得阿羅漢道,滅度已尚不墮眾生數中,何況菩薩?如波羅延經優波尸難中偈說:

  已滅無處更出不?若已永滅不出不?既入涅槃常住不?唯願大智說其實!

  佛答:

  滅者即是不可量,破壞因緣及名相,一切言語道已過,一時都盡如火滅。

  如阿羅漢一切名字尚斷,何況菩薩能破一切諸法,知實相、得法身而不斷耶?以是故,摩訶衍四眾中,別說菩薩。

  問曰:何以故大乘經初,菩薩眾、聲聞眾兩說,聲聞經獨說比丘眾,不說菩薩眾?答曰:欲辯二乘義故,佛乘及聲聞乘。聲聞乘狹小,佛乘廣大;聲聞乘自利自為,佛乘益一切。

  復次,聲聞乘多說眾生空,佛乘說眾生空、法空。如是等種種分別三乘,分別說是二道故,摩訶衍經聲聞眾、菩薩眾兩說。如讚摩訶衍偈中說:

  得此大乘人,能與一切樂,利益以實法,令得無上道!
  得此大乘人,慈悲一切故,頭目以布施,捨之如草木!
  得此大乘人,護持清淨戒,如犛牛愛尾,不惜身壽命!
  得此大乘人,能得無上忍,若有割截身,視之如斷草!
  得此大乘人,精進無厭惓,力行不休息,如抒大海者!
  得此大乘人,廣修無量定,神通聖道力,清淨得自在!
  得此大乘人,分別諸法相,無壞實智慧,是中已具足!
  不可思議智,無量悲心力,不入二法中,等觀一切法。
  驢馬駝象乘,雖同不相匹;菩薩及聲聞,大小亦如是。
  大慈悲為軸,智慧為兩輪,精進為快馬,戒定以為銜,
  忍辱心為鎧,總持為轡勒,摩訶衍人乘,能度於一切!


  問曰:如聲聞經初但說比丘眾,摩訶衍經初何以不但說菩薩眾?答曰:摩訶衍廣大,諸乘諸道皆入摩訶衍;聲聞乘狹小,不受摩訶衍。譬如恆河不受大海,以其狹小故;大海能受眾流,以其廣大故。摩訶衍法亦如是,如偈說:

  摩訶衍如海,小乘牛跡水;小故不受大,其喻亦如是。

  以是故,小乘眾不受菩薩。

  問曰:何等名菩提?何等名薩埵?答曰:菩提名諸佛道,薩埵名或眾生,或大心。是人諸佛道功德盡欲得,其心不可斷不可破,如金剛山,是名大心。如偈說:

  一切諸佛法,智慧及戒定,能利益一切,是名為菩提。
  其心不可動,能忍成道事,不斷亦不破,是心名薩埵。


  復次,稱讚好法名為薩,好法體相名為埵。菩薩心自利利他故,度一切眾生故,知一切法實性故,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故,為一切賢聖之所稱讚故,是名菩提薩埵。所以者何?一切諸法中,佛法最第一;是人欲取是法故,為賢聖所讚歎。

  復次,如是人為一切眾生脫生、老、死、故索佛道,是名菩提薩埵。

  復次,三種道皆是菩提:一者、佛道,二者、聲聞道,三者、辟支佛道。辟支佛道、聲聞道雖得菩提,而不稱為菩提;佛功德中菩提稱為菩提,是名菩提薩埵。

  問曰:齊何來名菩提薩埵?答曰:有大誓願,心不可動,精進不退;以是三事,名為菩提薩埵。

  復次,有人言:初發心作願,我當作佛度一切眾生;從是已來,名菩提薩埵。如偈說:

  若初發心時,誓願當作佛,已過諸世間,應受世供養。

  從初發心到第九無礙,入金剛三昧中,是中間名為菩提薩埵。是菩提薩埵有兩種:有鞞跋致,有阿鞞跋致;如退法、不退法阿羅漢。阿鞞跋致菩提薩埵,是名實菩薩;以是實菩薩故,諸餘退轉菩薩皆名菩薩。譬如得四道人,是名實僧:以實僧故,諸未得道者皆得名僧。

  問曰:云何知是菩薩鞞跋致、阿鞞跋致?答曰:般若波羅蜜阿鞞跋致品中,佛自說阿鞞跋致相,如是相是退轉,如是相是不退轉。

  復次,若菩薩一法得好修好念,是名阿鞞跋致菩薩。何等一法?常一心集諸善法。如說:諸佛一心集諸善法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次,有菩薩得一法,是阿鞞跋致相。何等一法?正直精進。如佛問阿難:阿難!汝說精進?如是,世尊!阿難!汝讚精進?如是,善逝!阿難!常行、常修、常念精進,乃至令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經廣說。

  復次,若得二法,是時是阿鞞跋致相。何等二法?一切法實知空;亦念不捨一切眾生;如是人名為阿鞞跋致菩薩。

  復次,得三法:一者、若一心作願欲成佛道,如金剛不可動不可破;二者、於一切眾生,悲心徹入骨髓;三者、得般舟三昧,能見現在諸佛,是時名阿鞞跋致。

  復次,阿毗曇中,迦旃延尼子弟子輩言:何名菩薩?自覺復能覺他,是名菩薩。必當作佛,是名菩薩。菩提名漏盡人智慧,是人從智慧生,智慧人所護,智慧人所養故,是名菩薩。又言:發阿鞞跋致心,從是已後名菩薩。又言:若離五法得五法,是名菩薩。何謂五法?離三惡道,常生天上、人間;離貧窮下賤,常得尊貴;離非男法,常得男子身;離諸形殘缺陋,諸根具足;離捨喜忘,常憶宿命,得是宿命智慧,常離一切惡法,遠捨惡人,常求道法,攝取弟子;如是名為菩薩。又言:從種三十二相業已來,是名菩薩。

  問曰:何時種三十二相業因緣?答曰:過三阿僧祇劫,然後種三十二相業因緣。

  問曰:幾時名阿僧祇?答曰:天人中能知算數法;極數不能知,是名一阿僧祇。如一一名二,二二名四,三三名九,十十名百,十百名千,十千名萬,千萬名億,千萬億名那由他,千萬那由他名頻婆,千萬頻婆名迦他,過迦他名阿僧祇。如是數三阿僧祇:若行一阿僧祇滿,行第二阿僧祇;第二阿僧祇滿,行第三阿僧祇。譬如算數法,算一乃至算百,百算竟,還至一。如是菩薩一阿僧祇過,還從一起。初阿僧祇中,心不自知我當作佛不作佛;二阿僧祇中,心雖能知我必作佛,而口不稱我當作佛;三阿僧祇中,心了了自知得作佛,口自發言,無所畏難,我於來世當作佛。釋迦文佛從過去釋迦文佛,到罽那尸棄佛,為初阿僧祇;是中菩薩永離女人身。從罽那尸棄佛至然燈佛,為二阿僧祇;是中菩薩七枚青蓮華供養然燈佛,敷鹿皮衣,布髮掩泥,是時然燈佛便授其記,汝當來世作佛名釋迦牟尼。從然燈佛至毗婆尸佛,為第三阿僧祇;若過三阿僧祇劫,是時菩薩種三十二相業因緣。

  問曰:三十二相業,何處可種?答曰:欲界中,非色、無色界;於欲界五道,在人道中種;於四天下,閻浮提中種,非拘耶尼、鬱怛羅越、弗婆提。唯在閻浮提,於男子身種,非女人;佛出世時種,佛不出世不得種;緣佛身得種,緣餘不得種。

  問曰:是三十二相業,於身業、口業、意業,何業種?答曰:意業種,非身、口業。何以故?是意業利故。

  問曰:意業有六識,是三十二相業,為是意識種?是五識種?答曰:是意識,非五識。何以故?五識不能分別,以是故意識種。

  問曰:何相初種?答曰:有人言:足安立相先種,何以故?先安立,然後能種餘相。有人言:紺青眼相初種,得此眼相大慈觀眾生。雖有是語,不必爾也。若相因緣和合時,便是初種。

  問曰:一思種?為多思種?答曰:三十二思種三十二相,一一思種一一相,一一相百福德莊嚴。 

  問曰:幾許名一福德?答曰:有人言:業報轉輪聖王,於四天下受福樂得自在,是名一福德。如是百福成一相。復有人言:作釋提桓因,於二天中得自在,是名一福。復有人言:作他化自在天王,於欲界中得自在,是名一福。復有人言:除補處菩薩,餘一切眾生所得福報,是名一福。復有人言:天地劫盡,一切眾生共福德故,三千大千世界報立,是名一福。復有人言:是福不可量,(不)可以譬喻知:如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眾生,皆盲無目,有一人能治令差,是為一福。一切人皆被毒藥,一人能治令差;一切人應死,一人能救之令脫;一切人破戒,破正見,一人能教令得淨戒、正見;如是等為一福。復有人言:是福不可量,不可譬喻。是菩薩入第三阿僧祇中,心思大行,種是三十二相因緣。以是故,是福無能量,唯佛能知。

  問曰:菩薩幾時能種三十二相?答曰:極遲百劫,極疾九十一劫。釋迦牟尼菩薩九十一大劫行辦三十二相。如經中言:過去久遠,有佛名弗沙。時有二菩薩:一名釋迦牟尼,一名彌勒。弗沙佛欲觀釋迦牟尼菩薩心純淑未?即觀見之,知其心未純淑,而諸弟子心皆純淑。又彌勒菩薩心已純淑,而弟子未純淑。是時弗沙佛如是思惟:一人之心易可速化,眾人之心,難可疾治。如是思惟竟,弗沙佛欲使釋迦牟尼菩薩疾得成佛,上雪山上,於寶窟中入火定。是時,釋迦牟尼菩薩作外道仙人,上山採藥。見弗沙佛坐寶窟中,入火定,放光明。見已,心歡喜信敬,翹一腳立,叉手向佛,一心而觀,目未曾眴,七日七夜,以一偈讚佛:

  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界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

  七日七夜諦觀世尊,目未曾眴,超越九劫,於九十一劫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問曰:若釋迦牟尼菩薩聰明多識,能作種種好偈,何以故七日七夜一偈讚佛?答曰:釋迦牟尼菩薩貴其心思,不貴多言。若更以餘偈讚佛,心或散亂,是故七日七夜以一偈讚佛。

  問曰:釋迦牟尼菩薩,何以心未純淑而弟子純淑?彌勒菩薩心純淑,而弟子未純淑?答曰:釋迦牟尼菩薩,饒益眾生心多,自為身少故;彌勒菩薩多為己身,少為眾生故。

  從鞞婆尸佛至迦葉佛,於其中間九十一大劫,種三十二相業因緣竟,六波羅蜜滿。何等六?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

  問曰:檀波羅蜜云何滿?答曰:一切能施,無所遮礙,乃至以身施時,心無所惜。譬如尸毗王以身施鴿。釋迦牟尼佛本身作王,名尸毗。是王得歸命救護陀羅尼,大精進,有慈悲心,視一切眾生,如母愛子。時世無佛,釋提桓因命欲終,自念言:何處有佛一切智人?處處問難,不能斷疑,知盡非佛,即還天上,愁憂而坐。巧變化師毗首羯磨天

  問曰:天主何以愁憂?答曰:我求一切智人不可得,以是故愁憂。毗首羯磨言:有大菩薩,布施、持戒、禪定、智慧具足,不久當作佛。帝釋以偈答曰:

  菩薩發大心,魚子菴樹華,三事因時多,成果時甚少!

  毗首羯磨答曰:是優尸那種尸毗王,持戒、精進、大慈、大悲,禪定、智慧,不久作佛。釋提桓因語毗首羯磨:當往試之,知有菩薩相不?汝作鴿,我作鷹,汝便佯怖入王腋下,我當逐汝。毗首羯磨言:此大菩薩,云何以此事惱!釋提桓因說偈言:

  我亦非惡心,如真金應試;以此試菩薩,知其心定不。

  說此偈竟,毗首羯磨即自變身作一赤眼赤足鴿,釋提桓因自變身作一鷹;急飛逐鴿,鴿直來入王腋底,舉身戰怖,動眼促聲。

  是時眾多人,相與而語曰:是王大慈仁,一切宜保護。
  如是鴿小鳥,歸之如入舍;菩薩相如是,作佛必不久。

  是時鷹在近樹上,語尸毗王;還與我鴿,此我所受!王時語鷹:我前受此,非是汝受;我初發意時受此,一切眾生皆欲度之。鷹言:王欲度一切眾生,我非一切耶?何以獨不見愍而奪我今日食?王答言:汝須何食?我作誓願,其有眾生來歸我者,必救護之。汝須何食,亦當相給。鷹言:我須新殺熱肉。王念言:如此難得,自非殺生,何由得也!我當云何殺一與一!思惟心定,即自說偈:

  是我此身肉,恆屬老病死,不久當臭爛,彼須我當與。

  如是思惟已,呼人持刀,自割股肉與鷹。鷹語王言:王雖以熱肉與我,當用道理,令肉輕重得與鴿等,勿見欺也!王言持稱來!以肉對鴿,鴿身轉重,王肉轉輕。王令人割二股,亦輕不足;次割兩踹、兩臗、兩乳、頸、脊、舉身肉盡,鴿身猶重,王肉故輕。是時近臣內戚,安施帳幔,卻諸看人;王今如此,無可觀也!尸毗王言:勿遮諸人,聽令入看!而說偈言:

  天人阿脩羅,一切來觀我!大心無上志,以求成佛道。
  若有求佛道,當忍此大苦;不能堅固心,則當息其意。


  是時,菩薩以血塗手,攀稱欲上,定心以身盡以對鴿。鷹言:大王!此事難辦,何用如此?以鴿還我!王言:鴿來歸我,終不與汝。我喪身無量,於物無益,今欲以身求易佛道。以手攀稱,爾時,菩薩肉盡筋斷,不能自制,欲上而墮。自責心言:汝當自堅,勿得迷悶!一切眾生墮憂苦大海,汝一人立誓欲渡一切,何以怠悶!此苦甚少,地獄苦多,以此相比,於十六分猶不及一,我今有智慧、精進、持戒、禪定,猶患此苦,何況地獄中人無智慧者?是時菩薩一心欲上,復更攀稱,語人扶我,是時菩薩心定無悔。諸天、龍王、阿脩羅、鬼、神、人民皆大讚言:為小鳥乃爾,是事希有!即時天地為六種震動,大海波揚,枯樹生華,天降香雨及散名華,天女歌讚必得成佛。是時四方神仙皆來讚言:是真菩薩,必早成佛!鷹語鴿言:眾試如此,不惜身命,是真菩薩!即說偈言:

  慈悲地中生,一切智樹牙,我曹當供養,不應施憂惱!

  毗首羯磨語釋提桓因言:天主!汝有神力,可令此王身得平復。釋提桓因言:不須我也。此王自作誓願,大心歡喜,不惜身命,感發一切令求佛道。帝釋語人王言:汝割肉辛苦,心不惱沒耶?王言:我心歡喜,不惱不沒。帝釋言:誰當信汝心不沒者?是時菩薩作實誓願:我割肉血流,不瞋不惱,一心不悶以求佛道者,我身當即平復如故。即出語時,身復如本。人天見之,皆大悲喜,歎未曾有。此大菩薩必當作佛,我曹應當盡一心供養。願令早成佛道,當念我等!是時釋提桓因、毗首羯磨,各還天上。如是等種種相,是檀波羅蜜滿。

  問曰:尸羅波羅蜜云何滿?答曰:不惜身命,護持淨戒,如須陀須摩王,以劫磨沙波陀大王故,乃至捨命不犯禁戒。昔有須陀須摩王,是王精進持戒,常依實語。晨朝乘車,將諸綵女入園遊戲。出城門時,有一婆羅門來乞,語王言:王是大福德人,我身貧窮,當見愍念,賜[(句-口)@亡]少多!王語言:諾!敬如來告,當相布施,須我出還。作此語已,入園澡浴嬉戲。時有兩翅王,名曰鹿足,空中飛來,於綵女中捉王將去,譬如金翅鳥海中取龍。諸女啼哭,號慟一園;驚城內外,搔擾悲惶。鹿足負王,騰躍虛空,至所住山,置九十九諸王中。須陀須摩王涕零如雨,鹿足語言:大剎利王!汝何以啼如小兒?人生有死,合會有離。須陀須摩王答言:我不畏死,自恨失信。我從生已來,初不妄語。今日晨朝出門時,有一婆羅門來從我乞,我時許言還當布施。不慮無常,孤負彼心,自招欺罪,是故啼耳!鹿足王言:汝意欲爾,畏此妄語,聽汝還去七日,布施婆羅門訖便來還。若過七日不還,我有翅力,取汝不難。須陀須摩王得還本國,恣意布施,立太子為王,大會人民懺謝之言:我智不周物,治多不如法,當見忠恕!如我今日身非己有,正爾還去。舉國人民及諸親戚,叩頭留之。願王留意,慈蔭此國,勿以鹿足鬼王為慮也!當設鐵舍奇兵,鹿足雖神,不畏之也!王言:不得爾也!而說偈言:

  實語第一戒,實語昇天梯,實語為大人,妄語入地獄。

  我今守實語,寧棄身壽命,心無有悔恨。

  如是思惟已,王即發去,到鹿足王所。鹿足遙見,歡喜而言:汝是實語人,不失信要。一切人皆惜身命,汝從死得脫,還來赴信,汝是大人!爾時、須陀須摩王讚實語:實語是為人,非實語非人。如是種種讚實語,訶妄語。鹿足聞之,信心清淨。語須陀須摩王言:汝好說此,今相放捨,汝得解脫。九十九王亦布施汝,隨意各還本國。如是語已,百王各得還去。如是等種種相,是為尸羅波羅蜜滿。

  問曰:羼提波羅蜜云何滿?答曰:若人來罵,撾捶割剝,支解奪命,心不起瞋。如羼提比丘為迦梨王截其手、足、耳、鼻,心堅不動。

  問曰:毗梨耶波羅蜜云何滿?答曰:若有大心勤力,如大施菩薩為一切故;以此一身,誓抒大海,令其乾盡,定心不懈。亦如讚弗沙佛,七日七夜翹一腳,目不眴。

  問曰:禪波羅蜜云何滿?答曰:如一切外道禪定中得自在。又如尚闍梨仙人,坐禪時無出入息,鳥於螺髻中生子,不動不搖,乃至鳥子飛去。

  問曰:般若波羅蜜云何滿?答曰:菩薩大心思惟分別,如劬嬪陀婆羅門大臣,分閻浮提大地作七分。若干大城、小城、聚落村民,盡作七分。般若波羅蜜如是。

  是菩薩六波羅蜜滿,在迦葉佛所作弟子,持淨戒,行功德,生兜率天上。

  問曰:菩薩何以生兜率天上,而不在上生、不在下生;是大有福德,應自在生?答曰:有人言:因緣業熟,應在是中生。

  復次,下地中結使厚濁,上地中結使利,兜率天上結使不厚不利,智慧安隱故。

  復次,不欲過佛出世時故;若於下地生命短,壽終時佛未出世;若於上地生命長,壽未盡復過佛出時;兜率天壽,與佛出時會故。

  復次,佛常居中道故。兜率天於六天及梵之中,上三下三;於彼天下生中國,中夜降神,中夜出迦毗羅婆國,行中道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中道為人說法,中夜入無餘涅槃。好中法故,中天上生。如是菩薩兜率天上生竟。以四種觀人間:一者、觀時,二者、觀土地,三者、觀種姓,四者、觀生處。云何觀時?時有八種,佛出其中:第一、人長壽八萬四千歲時;第二、人壽七萬歲;第三、人壽六萬歲;第四、人壽五萬歲;第五、人壽四萬歲;第六、人壽三萬歲;第七、人壽二萬歲;第八、人壽百餘歲。菩薩如是念:人壽百歲,佛出時到;是名觀時。云何觀土地?諸佛常在中國生,多金銀寶物,飲食豐美,其土清淨。云何觀種姓?佛生二種姓中,若剎利,若婆羅門。剎利種勢力大故,婆羅門種智慧大故。隨時所貴者,佛於中生。云何觀生處?何等母人能懷那羅延力菩薩?亦能自護淨戒?如是觀竟,唯中國迦毗羅婆淨飯王后能懷菩薩。如是思惟已,於兜率天下,不失正慧入於母胎。

  問曰:何以故一切菩薩末後身從天上來,不從人中來?答曰:乘上道故,六道之中天道最上。

  復次,天上下時,種種瑞應未曾所有;若從人道,人道不能有此。

  復次,人敬重天故。

  問曰:一切人以垢心有相續入母胎,一切邪慧相應,云何名菩薩正慧入母胎?答曰:有人言:有相續時,一切眾生邪慧心入母胎,菩薩憶念不失故,名正慧入母胎。中陰中住則知中陰住,入胎時知入胎,歌羅邏時知住歌羅邏(受胎七日赤白精和合時也),頞浮陀(二七時如繭胞狀也)時知住頞浮陀,伽那時知住伽那(三七日時如凝酪名也),五皰時知住五皰,出生時知出生;是中憶念不失,是名正慧入母胎。

  復次,餘人在中陰住時,若男於母生欲染心,此女人與我從事,於父生瞋恚;若女,於父生染欲心,此男子與我從事,於母生瞋恚。如是瞋恚心、染欲心,菩薩無此。菩薩先已了知是父,是母,是父母能長養我身,我依父母生身,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淨心念父母相續入胎,是名正慧入母胎。是菩薩滿十月,正慧不失念。出胎,行七步,發口言:是我末後身。乃至將示相師,汝觀我子實有三十二大人相不?若有三十二相具足者,是應有二法:若在家當為轉輪聖王,若出家當成佛。諸相師言:地天太子實有三十二大人相,若在家者當作轉輪王;若出家者當成佛。王言:何等三十二?相師答言:一者、足下安平立相:足下一切著地,間無所受,不容一鍼。二者、足下二輪相:千輻輞轂,三事具足,自然成就,不待人工,諸天工師毗首羯磨,不能化作如是妙相。

  問曰:何以故不能?答曰:是毗首羯磨諸天工師,不隱沒智慧,是輪相善業報;天工師生報得智慧,是輪相行善根智慧得;是毗首羯磨一世得是智慧,是輪相從無量劫智慧生。以是故,毗首羯磨不能化作,何況餘工師?三者、長指相:指纖長端直,次第[月+庸]好,指節參差。四者、足跟廣平相。五者、手足指縵網相:如雁王張指則現,不張則不現。六者、手足柔軟相:如細劫波毳,勝餘身分。七者、足趺高滿相:以足蹈地,不廣不狹。足下色如赤蓮華,足指間網及足邊色如真珊瑚,指爪如淨赤銅,足趺上真金色,足趺上毛青毗琉璃色。其足嚴好,譬如雜寶屐,種種莊飾。八者、伊泥延[月+耑]相:如伊泥延鹿王[月+耑],隨次[月+庸]纖。九者、正立手摩膝相:不俯不仰,以掌摩膝。十者、陰藏相:譬如調善象寶、馬寶。

  問曰:若菩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諸弟子何因緣見陰藏相?答曰:為度眾人決眾疑故,示陰藏相。復有人言:佛化作馬寶、象寶,示諸弟子言:我陰藏相亦如是。十一者、身廣長等相:如尼拘盧陀樹,菩薩身臍為中,四邊量等。十二者、毛上向相:身有諸毛,生皆上向而靡。十三者、一一孔一毛生相:毛不亂,青琉璃色,毛右旋上向。十四者、金色相。

  問曰:何等金色?答曰:若鐵在金邊則不現,今現在金比佛在時金則不現,佛在時金比閻浮那金則不現,閻浮那金比大海中轉輪聖王道中金沙則不現,金沙比金山則不現,金山比須彌山金則不現,須彌山金比三十三諸天纓絡金則不現,三十三諸天纓絡金比炎摩天金則不現,炎摩天金比兜率陀天金則不現,兜率陀天金比化自在天金則不現,化自在天金比他化自在天金則不現,他化自在天金比菩薩身色則不現。如是色,是名金色相。十五者、丈光相:四邊皆有一丈光,佛在是光中端嚴第一,如諸天諸王寶光明淨。十六者、細薄皮相:塵土不著身,如蓮華葉不受塵水。若菩薩在乾土山中經行,土不著足;隨藍風來,吹破土山令散為塵,乃至一塵不著佛身。十七者、七處平滿相:兩手、兩足、兩肩、項中,七處皆平滿端正,色淨勝餘身體。十八者、兩腋下平滿相:不高不深。十九者、上身如師子相。二十者、大身直身相:於一切人中,身最大而直。二十一者、肩圓好相:一切治肩無如是者。二十二者、四十齒相:不多不少,餘人三十二齒,身三百餘骨,頭骨有九;菩薩四十齒,頭有一骨。菩薩齒骨多,頭骨少;餘人齒骨少,頭骨多。以是故,異於人身。二十三者、齒齊相:諸齒等,無麤無細,不出不入。齒密相,人不知者,謂為一齒,齒間不容一毫。二十四者、牙白相:乃至勝雪山王光。二十五者、師子頰相:如師子獸中王平廣頰。二十六者、味中得上味相。有人言:佛以食著口中,一切食皆作最上味。何以故?是一切食中有最上味因故。無是相人,不能發其因故,不得最上味。復有人言:若菩薩舉食著口中,是時咽喉邊兩處流注甘露,和合諸味,是味清淨故,名味中得上味。二十七者,大舌相:是菩薩大舌,從口中出,覆一切面分乃至髮際;若還入口,口亦不滿。二十八者、梵聲相:如梵天王五種聲,從口出:一、甚深如雷;二、清徹遠聞,聞者悅樂;三、入心敬愛;四、諦了易解;五、聽者無厭。菩薩聲音亦如是,五種聲從口中:出迦陵毗伽聲相,如迦陵毗伽鳥聲可愛;鼓聲相,如大鼓音深遠。二十九者、真青眼相:如好青蓮華。三十者、牛眼[目+妾]相:如牛王眼[目+妾],長好不亂。三十一者、頂髻相:菩薩有骨髻,如拳等,在頂上。三十二者、白毛相:白毛眉間生,不高不下,白淨右旋,舒長五尺。相師言:地天太子三十二大人相如是,菩薩具有此相。

  問曰:轉輪聖王有三十二相,菩薩亦有三十二相,有何差別?答曰:菩薩相者,有七事勝轉輪聖王相。菩薩相者:一、淨好;二、分明;三、不失處;四、具足;五、深入;六、隨智慧行,不隨世間;七、隨遠離。轉輪聖王相不爾。

  問曰:云何名相?答曰:易知故名相,如水異火,以相故知。

  問曰:菩薩何以故三十二相不多不少?答曰:有人言:佛以三十二相莊嚴身者,端正不亂故。若少者身不端正,若多者佛身相亂;是三十二相端正不亂,不可益,不可減,猶如佛法不可增、不可減,身相亦如是。

  問曰:菩薩何以故以相嚴身?答曰:有人見佛身相,心得淨信,以是故以相嚴身。

  復次,諸佛以一切事勝故,身色、威力,種姓、家屬,智慧、禪定、解脫,眾事皆勝;若佛不莊嚴身相,是事便少。

  復次,有人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住是身中,若身相不端嚴,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住此身中。譬如人欲取豪貴家女,其女遣使語彼人言:若欲娶我者,當先莊嚴房室,除卻汙穢,塗治香熏,安施床榻,被蓐綩綖,幃帳幄幔,旛蓋華香,必令嚴飾,然後我當到汝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復如是,遣智慧使,未來世中到菩薩所言:若欲得我,先修相好以自莊嚴,然後我當住汝身中;若不莊嚴身者,我不住也。以是故,菩薩修三十二相自莊嚴身,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是時,菩薩漸漸長大,見老病死苦,厭患心生,夜半出家,六年苦行,食難陀婆羅門女益身十六功德石蜜乳糜。食竟,菩提樹下破萬八千億鬼兵魔眾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問曰:得何功德故名為佛?答曰:得盡智,無生智故,名為佛。復有人言:得佛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三達無礙,三意止;一者、受教敬重,佛無喜;二者、不受教不敬重,佛無憂;三者、敬重不敬重,心無異。大慈、大悲、三十七道品,一切諸法總相別相悉知故,故名為佛。

  問曰:何以故未得佛道名為菩薩,得佛道不名為菩薩?答曰:未得佛道,心愛著求,欲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是故名菩薩;已成佛道,更得佛種種異大功德故,更有異名名為佛。譬如王子未作王,名為王子;已作王,不復名王子。既為王,雖是王子,不名王子;菩薩亦如是,未得佛道,名為菩薩,已得佛道,名為佛。聲聞法中,迦旃延尼子弟子輩,說菩薩相義如是。

  摩訶衍人言:是迦旃延尼子弟子輩,是生死人,不誦不讀摩訶衍經,非大菩薩!不知諸法實相,自以利根智,於佛法中作論議,諸結使、智、定、根等於中作義,尚處處有失,何況欲作菩薩論議?譬如少力人,跳小渠尚不能過,何況大河?於大河中則知沒失。

  問曰:云何失?答曰:上言三阿僧祇劫過名為菩薩。三阿僧祇中,頭、目、髓、腦布施,心無有悔,是阿羅漢、辟支佛所不能及。如昔菩薩為大薩陀婆,渡大海水,惡風壞船。語眾賈人:捉我頭髮手足,當渡汝等。眾人捉已,以刀自殺。大海水法不停死尸,即時疾風吹至岸邊。大慈如是而言非者,誰是菩薩?第二阿僧祇劫行滿,未入第三阿僧祇時,於然燈佛所受記為佛,即時上昇虛空,見十方佛,於虛空中立,讚然燈佛。然燈佛言:汝過一阿僧祇劫,當得作佛,名釋迦牟尼。得記如是,而言爾時未是菩薩,豈非大失!迦旃延尼子弟子輩言:三阿僧祇劫中未有佛相,亦無種佛相因緣,云何當知是菩薩?一切法先有相,然後可知其實,若無相則不知。摩訶衍人言:受記為佛,上昇虛空,見十方佛,此非大相耶?為佛所記當得作佛,得作佛者此是大相,捨此大相而取三十二相!三十二相,轉輪聖王亦有,諸天魔王亦能化作此相。難陀、提婆達等皆有三十相;婆跋隸婆羅門有三相,摩訶迦葉婦有金色相;乃至今世人亦各各有一相、二相:若青眼、長臂、上身如師子;如是等種種或多或少,汝何以重此相?何經中言三阿僧祇劫中菩薩不種相因緣?如難陀澡浴鞞婆尸佛,願得清淨端正;於辟支佛塔,青黛塗壁,作辟支佛像,因而作願,願我恆得金色身相;又作迦葉佛塔中級;以此三福因緣,世世受樂,處處所生,恆得端嚴。是福之餘,生迦毗羅婆釋種中,為佛弟子,得三十大人相,清淨端正,出家得阿羅漢道。佛說於五百弟子中,難陀比丘端正第一。此相易得,云何言於九十一大劫中種,餘一生中得?是為大失!汝言初阿僧祇劫中,不知當作佛,不作佛;二阿僧祇劫中,知當作佛,不自稱說;三阿僧祇劫中,知得作佛,能為人說,佛何處說是語?何經中有是語?若聲聞法三藏中說?若摩訶衍中說?迦旃延尼子弟子輩言:雖佛口三藏中不說,義理應爾,阿毗曇鞞婆沙菩薩品中如是說。答曰:摩訶衍中說:初發心是時知我當作佛。如阿遮羅菩薩於長手佛邊初發心時,乃至金剛坐處成佛道,於其中間,顛倒不淨心不生。如首楞嚴三昧中四種菩薩,四種受記:有未發心而授記;有適發心而授記;有於前授記,他人盡知,己身不知;有於前授記,他人己身盡知。汝云何言於二阿僧祇劫,知受記而不自稱說?

  復次,佛言無量阿僧祇劫作功德,欲度眾生,何以故言於三阿僧祇劫?三阿僧祇劫有量有限。

  問曰:摩訶衍中雖有此語,我亦不都信。答曰:是為大失!是佛真法,佛口所說,汝無反復!汝從摩訶衍中出生,云何言我不都信?

  復次,摩訶衍論議,此中應廣說。

  復次,說是三十二相業因緣,欲界中種,非色、無色界中種。無色界以無身無色,是三十二相是身莊嚴故,無色界中不得種可爾,色界中何以不得種?色界中大有諸梵王,常請佛初轉法輪,是智慧清淨,能求佛道,何以言不得種三十二相因緣?又言人中得種非餘道,如婆伽度龍王十住菩薩,阿那婆達龍王七住菩薩,羅[目+侯]阿脩羅王亦是大菩薩,復何以言餘道不得種三十二相因緣?汝言人中閻浮提種,鬱怛羅越不可種,有義,彼中人無吾我,著樂不利根故。劬陀尼、弗婆提二處,福德、智慧、壽命勝閻浮提,何以不得種?

  復次,汝言一思種一相,是心彈指頃六十生滅,一心中不住,是一心中無力不住,不能分別,云何能種大人相?此大人相不應不了心得種,以是故,多思和合能種一相。如重物一人不能擔,必須多人力。如是種相,要得大心多思和合,爾乃得種。以是故,名百福相。百大心思種,是名百福相,不應一思種一相。餘事尚不得一思種一事,何況百福相!何以故言釋迦文尼菩薩心未純淑,弟子心純淑;彌勒菩薩心純淑,弟子心未純淑?是語何處說?三藏中、摩訶衍中無是事,此言自出汝心。汝但見釋迦文尼菩薩於寶窟中見弗沙佛,七日七夜以一偈讚:彌勒菩薩亦種種讚弗沙佛,但阿波陀經中不說,汝所不知。無因緣故,汝便謂彌勒弟子心未純淑,如是皆為違失!汝言菩薩一切物能施,無所愛惜,如尸毗王為鴿故,割肉與鷹,心不悔恨。如以財寶布施,是名下布施;以身布施,是名中布施;種種施中心不著,是為上布施。汝何以讚中布施為檀波羅蜜滿?此施雖心大多慈悲,有知智慧,有不知智慧。如人為父母親屬不惜身,或為主不惜身,以是故,知為鴿不惜身,是中布施。

  問曰:菩薩為一切眾生,為父為主者,為一切人故,以是故非直不惜身為檀波羅蜜滿。答曰:雖為一切眾生,是心不清淨,不知己身無吾我;不知取者無人無主;不知所施物實性,不可說一,不可說異。於是三事心著,是為不清淨,於世界中得福報,不能直至佛道。如說般若波羅蜜中三事不可得,亦不著,是為具足檀波羅蜜滿。如是乃至般若波羅蜜能分大地、城郭、聚落作七分,是為般若波羅蜜滿。是般若波羅蜜無量無邊,如大海水,諸天、聖人、阿羅漢、辟支佛,乃至初行菩薩,尚不能知其邊涯,十地住菩薩乃能知,云何汝言能分大地、城郭、聚落作七分,是名般若波羅蜜滿?是事是算數法,能分地是世俗般若波羅蜜中少許分,譬如大海水中一渧兩渧。實般若波羅蜜名三世諸佛母,能示一切法實相。是般若波羅蜜無來處,無去處,一切處求不可得。如幻、如響、如水中月,見便失。諸聖人憐愍故,雖一相,以種種名字,說是般若波羅蜜諸佛智慧寶藏,汝言大失!汝言四種觀:觀時、觀土地、觀種族、觀生處。人壽八萬歲佛出,七、六、五、四、三、二萬歲中佛出,世人壽百歲是佛出時。若諸佛常憐愍眾生,何以止八種時中出世,餘時不出?佛法不待時,如好藥服時便差病,佛法亦如是不待時。

  問曰:雖菩薩憐愍眾生,諸佛不待時,過八萬歲人長壽、多樂,染愛等結使厚,根鈍,非可化時。若百歲後,人短壽,苦多,瞋恚等諸結使更厚。此樂時、苦時,非得道時,以是故佛不出世。答曰:諸天壽出千萬歲,有先世因緣,雖多樂,染愛厚,能得道,何況人中不大樂?三十六種不淨,易可教化,以是故,人壽過八萬歲佛應出。是中人無病心樂故,人皆利根福德;福德利根故,應易得道。
  復次,師子鼓音王佛時,人壽十萬歲;明王佛時,人壽七百阿僧祇劫;阿彌陀佛國,人壽無量阿僧祇劫,汝云何言過八萬歲佛不出世?
  問曰:摩訶衍經有此事,我法中無十方佛,唯過去釋迦文尼、拘陳若等一百佛,未來彌勒等五百佛。答曰:摩訶衍論中,種種因緣說三世十方佛。何以故?十方世界有老、病、死,淫、怒、癡等,以是故佛應出其國。如經中說:無老、病、死、煩惱者,諸佛則不出世。

  復次,多病人應有多藥師。汝等聲聞法,長阿含中毗沙門王以偈白佛:稽首去、來、現在諸佛,亦復歸命釋迦文佛。汝經說過去、未來、現在諸佛,言稽首;釋迦文尼佛,言歸命。以此故知現在有餘佛。若無餘國佛,何以故前稽首三世佛,後別歸命釋迦文尼佛?此王未離欲,在釋迦文尼佛所得道,敬愛心重故歸命,於餘佛所直稽首。

  問曰:佛口說一世間無一時二佛出,亦不得一時二轉輪王出,以是故,不應現在有餘佛。答曰:雖有此言,汝不解其義。佛說一三千大千世界中,無一時二佛出,非謂十方世界無現在佛也。如四天下世界中,無一時二轉輪聖王出,此大福德人,無怨敵共世故,以是故四天下一轉輪聖王。佛亦如是,於三千大千世界中,亦無二佛出。佛及轉輪聖王,經說一種,汝何以信餘四天下更有轉輪聖王,而不信餘三千大千世界中更有佛?
  復次,一佛不能得度一切眾生,若一佛能度一切眾生者,可不須餘佛,但一佛出。如諸佛法,度可度眾生已而滅,如燭盡火滅,有為法無常性空故;以是故,現在應更有餘佛。

  復次,眾生無量,苦亦無量,是故應有大心菩薩出,亦應有無量佛出世度諸眾生。

  問曰:如經中說:無量歲中佛時時出,譬如漚曇婆羅樹華時時一出。若十方佛充滿,佛便易出易得,不名為難值!答曰:不爾!為一大千世界中,佛無量歲時時出,不言一切十方世界中難。亦為罪人不知恭敬,不勤精進求道,以是故語言:佛無量歲時時一出。又此眾生眾多罪報故,墮惡道中,無量劫尚不聞佛,何況見佛?以是人故,言佛出世難。

  問曰:若現在十方多有諸佛菩薩,今一切眾生罪惡苦惱,何以不來度之?答曰:眾生無量阿僧祇劫罪垢深厚,雖有種種餘福,無見佛功德故不見佛。如偈說:

  好福報未近,衰罪未除卻,現前不能見,大德有力人。
  大德諸聖人,心亦無分別,慈悲一切人,一時欲令度。
  眾生福德熟,智慧根亦利,若為現度緣,即時得解脫。
  譬如大龍王,隨願雨眾雨,罪福隨本行,各各如所受。


  問曰:若自有福德,自有智慧,如是人佛能度;若無福德、智慧,佛不度。若爾者,自有福德、智慧,不待佛度!答曰:此福德、智慧,從佛因緣出。若佛不出世,諸菩薩以十善因緣,四無量意,後世罪福報,種種因緣教導。若無菩薩,有種種經中說:人得此法,行福德因緣。

  復次,人雖有福德、智慧,若佛不出世,是世界中受報,不能得道;若佛出世,乃能得道,是為大益。譬如人雖有目,日不出時,不能有所見,要須日明,得有所見,不得言我有眼,何用日為!如佛說內外因緣,能生正見:一、從他聞法;二、內自如法思惟。福德事故能生善心,利根智慧故,能如法思惟,以是知從佛得度。如是等種種,多有違錯!欲作般若波羅蜜論議故,不能復廣論餘事。

凡塵

凡塵
版主
版主

大智度論卷第五
        龍樹菩薩造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釋初品中摩訶薩埵

  ﹝經﹞摩訶薩埵。

  ﹝論﹞問曰:云何名摩訶薩埵?答曰:摩訶名大,薩埵名眾生,或名勇心,此人心能為大事,不退不還大勇心故,名為摩訶薩埵。

  復次,摩訶薩埵者,於多眾生中最為上首故,名為摩訶薩埵。

  復次,多眾生中起大慈大悲,成立大乘,能行大道,得最大處故,名摩訶薩埵。

  復次,大人相成就故,名摩訶薩埵。摩訶薩埵相者,如讚佛偈中說:

  唯佛一人獨第一,三界父母一切智,於一切等無與等,稽首世尊希有比!

  凡人行惠為己利,求報以財而給施,佛大慈仁無此事,怨親憎愛以等利!

  復次,必能說法破一切眾生及己身大邪見、大愛慢、大我心等諸煩惱故,名為摩訶薩埵。

  復次,眾生如大海,無初、無中、無後;有明知算師,於無量歲計算,不能盡竟。如佛語無盡意菩薩:譬如十方一切世界,乃至虛空邊際,合為一水,令無數無量眾生,共持一髮取一渧而去,更有無央數眾生,如前共持一髮取一渧而去,如是令彼大水悉盡無餘,眾生故不盡。以是眾生等無邊、無量、不可數、不可思議,盡能救濟,令離苦惱,著於無為安隱樂中。有此大心,欲度多眾生故,名摩訶薩埵。如不可思議經中,漚舍那優婆夷語須達那菩薩言:諸菩薩摩訶薩輩,不為度一人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亦非為二、三乃至十人故,非百、非千、非萬、非十萬、非百萬,非一億十百千萬乃至億億。非為阿由他億眾生故發心,非那由他億,非阿耶陀眾生故,非頻婆羅,非歌歌羅,非阿歌羅,非簸婆羅,非摩婆羅,非波陀,非多婆,非鞞婆呵,非怖摩,非念摩,非阿婆迦,非摩伽婆,非毗羅伽,非僧伽摩,非毗薩羅,非謂閻婆,非鞞闍迦,非鞞盧呵,非鞞跋帝,非鞞迦多,非兜羅,非阿婆羅那,非他婆羅,非鞞婆那婆,非藐寫,非鈍那耶寫,非醯婆羅,非鞞婆羅,非薩遮多,非阿跋伽陀,非鞞施陀,非泥婆羅,非醯梨浮陀,非波摩陀夜,非比初婆,非阿犁浮陀,非阿犁薩寫,非醯云迦,非度於多,非呵樓那,非摩樓陀,非叉夜,非烏羅多,非末殊夜摩,非三摩陀,非毗摩陀,非波摩陀,非阿滿陀羅,非婆滿多羅,非摩多羅,非醯兜末多羅,非鞞摩多羅,非波羅多羅,非尸婆多羅,非醯羅,非為羅,非提羅,非忮羅,非翅羅,非尸羅,非斯羅,非波羅,非彌羅,非婆羅羅,非迷樓,非企盧,非摩屠羅,非三牟羅,非阿婆夜,非劍摩羅,非摩摩羅,非阿達多,非醯樓,非鞞樓婆,非迦羅跋,非呵婆跋,非鞞婆跋,非婆婆,非阿羅婆,非娑婆婆羅,非迷羅浮羅,非摩遮羅,非陀摩羅,非婆摩陀,非尼伽摩,非阿跋多,非泥提舍,非阿叉夜,非三浮陀,非婆摩摩,非阿婆陀,非漚波羅,非波頭摩,非僧佉,非伽提,非漚波伽摩,非阿僧祇,非阿僧祇阿僧祇,非無量,非無量無量,非無邊,非無邊無邊,非無等,非無等無等,非無數,非無數無數,非不可計,非不可計不可計,非不可思議,非不可思議不可思議,非不可說,非不可說不可說,非為一國土微塵等眾生故發心,非為二、三至十百千萬億千萬億阿由他、那由他,乃至不可說不可說國土微塵等眾生故發心。非為一閻浮提微塵等眾生故發心,非為拘陀尼,鬱怛羅越,弗婆提微塵等眾生故發心。非為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微塵等眾生故發心,非為二、三至十百千萬億阿由他、那由他、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三千大千世界微塵等眾生故發心。非為供養供給一佛故發心,乃至非為供養供給不可說不可說諸佛故發心;非為供養供給一國土微塵等諸佛故發心,乃至非為供養供給不可說不可說三千大千世界微塵等諸佛故發心。非為淨一佛土故發心,乃至非為淨不可說不可說三千大千世界微塵等佛土故發心。非為受持一佛法故發心,乃至非為受持不可說不可說三千大千世界微塵等佛法故發心。非為令一三千大千世界中佛種不斷故發心,乃至非為令不可說不可說三千大千世界微塵等三千大千世界中佛種不斷故發心。非為分別知一佛願故發心,乃至非為分別知不可說不可說三千大千世界微塵等佛願故發心。非為莊嚴一佛土故發心,乃至非為莊嚴不可說不可說三千大千世界微塵等佛土故發心。非為分別知一佛會弟子眾故發心,乃至非為分別知不可說不可說三千大千世界微塵等佛會弟子眾故發心。非為持一佛法輪故發心,乃至非為持不可說不可說三千大千世界微塵等佛法輪故發心。非為知一人諸心故,非為知一人諸根故,非為知一三千大千世界中諸劫次第相續故,非為分別斷一人諸煩惱故發心;乃至非為分別斷不可說不可說三千大千世界微塵等人諸煩惱故發心。是諸菩薩摩訶薩願言:盡教化一切十方眾生,盡供養供給一切十方諸佛,願令一切十方諸佛土清淨,心堅受持一切十方諸佛法,分別知一切諸佛土故,盡知一切諸佛弟子眾故;分別知一切眾生諸心故,知斷一切眾生諸煩惱故,盡知一切眾生諸根故,諸菩薩發心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等十門為首,乃至百千萬億阿僧祇門,是為道法門,菩薩應知、應入!略說如是諸菩薩實道。一切諸法皆入皆知,智慧知故,一切佛土菩薩道中莊嚴故。漚舍那言:善男子!我願如是:自有世界已來一切眾生盡清淨,一切煩惱悉斷。須達那言:是何解脫?漚舍那答言:是名無憂安隱幢。我知此一解脫門,不知諸菩薩大心如大海水,一切諸佛法能持能受。諸菩薩心不動,如須彌山;諸菩薩如藥王,能除一切諸煩惱;諸菩薩如日,能除一切暗;諸菩薩如地,能含受一切眾生;諸菩薩如風,能益一切眾生;諸菩薩如火,能燒一切外道諸煩惱;諸菩薩如雲,能雨法水;諸菩薩如月,福德光明能照一切;諸菩薩如釋提桓因,守護一切眾生。是菩薩道法甚深,我云何能盡知!以是諸菩薩生大願,欲得大事,欲至大處故,名摩訶薩埵。

  復次,是般若波羅蜜經中,摩訶薩埵相,佛自說如是如是相,是摩訶薩埵相。舍利弗、須菩提、富樓那等諸大弟子各各說。彼品,此中應廣說。

    釋初品中菩薩功德

  ﹝經﹞皆得陀羅尼及諸三昧,行空、無相、無作,已得等忍。

  ﹝論﹞問曰:何以故以此三事次第讚菩薩摩訶薩?答曰:欲出諸菩薩實功德故,應讚則讚,應信則信;以一切眾生所不能信甚深清淨法讚菩薩。

  復次,先說菩薩摩訶薩名字,未說所以為菩薩摩訶薩,以得諸陀羅尼,三昧及忍等諸功德故,名為菩薩摩訶薩。

  問曰:已知次第義,何以名陀羅尼?云何陀羅尼?答曰:陀羅尼,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者,集種種善法,能持令不散不失。譬如完器盛水,水不漏散。能遮者,惡不善根心生,能遮令不生;若欲作惡罪,持令不作,是名陀羅尼。是陀羅尼,或心相應,或心不相應;或有漏,或無漏;無色不可見無對;一持、一入、一陰攝;(法持法入行陰)九智知;(除盡智)一識識;(一意識)阿毗曇法陀羅尼義如是。

  復次,得陀羅尼菩薩,一切所聞法,以念力故,能持不失。

  復次,是陀羅尼法,常逐菩薩,譬如間日瘧病;是陀羅尼不離菩薩,譬如鬼著;是陀羅尼常隨菩薩,如善不善律儀。

  復次,是陀羅尼持菩薩,不令墮二地坑。譬如慈父愛子,子欲墮坑,持令不墮。

  復次,菩薩得陀羅尼力故,一切魔王、魔民、魔人無能動,無能破,無能勝。譬如須彌山,凡人口吹不能令動。

  問曰:是陀羅尼有幾種?答曰:是陀羅尼甚多。有聞持陀羅尼,得是陀羅尼者,一切語言諸法,耳所聞者,皆不忘失。復有分別知陀羅尼,得是陀羅尼者,諸眾生、諸法,大小好醜,分別悉知。如偈說:

  諸象馬金,木石諸衣,男女及水,種種不同。
  諸物名一,貴賤理殊,得此總持,悉能分別。


  復有入音聲陀羅尼,菩薩得此陀羅尼者,聞一切語言音,不喜不瞋。若一切眾生如恆河沙等劫,惡言罵詈,心不憎恨。

  問曰:菩薩諸漏未盡,云何能如恆河沙等劫忍此諸惡?答曰:我先言:得此陀羅尼力故能爾。

  復次,是菩薩雖未盡漏,大智利根,能思惟除遣瞋心。作是念:若耳根不到聲邊,惡聲著誰?又如罵聲,聞便直過,若不分別,誰當瞋者?凡人心著吾我,分別是非而生恚恨。

  復次,若人能知語言隨生隨滅,前後不俱,則無瞋恚。亦知諸法內無有主,誰罵誰瞋?若有人聞殊方異語,此言為好,彼以為惡,好惡無定,雖罵不瞋。若有人知語聲無定,則無瞋喜。如親愛罵之,雖罵不恨;非親惡言,聞則生恚。如遭風雨,則入舍持蓋;如地有刺,則著靴鞋;大寒然火,熱時求水;如是諸患,但求遮法而不瞋之。罵詈諸惡,亦復如是,但以慈悲息此諸惡,不生瞋心。

  復次,菩薩知諸法不生不滅,其性皆空。若人瞋恚罵詈,若打若殺,如夢如化,誰瞋誰罵?

  復次,若有人如恆河沙等劫眾生,讚歎供養,衣食、臥具、醫藥、華香、纓絡,得忍菩薩其心不動,不喜不著。

  問曰:已知菩薩種種不瞋因緣,未知實讚功德而亦不喜?答曰:知種種供養恭敬,是皆無常;今有因緣故,來讚歎供養;後更有異因緣則瞋恚,若打若殺,是故不喜。

  復次,以我有功德智慧故,來讚歎供養,是為讚歎功德,非讚我也,我何以喜?

  復次,是人自求果報故,於我所作因緣,供養我作功德。譬如人種榖,溉灌修理,地亦不喜。

  復次,若人供養我,我若喜受者,我福則薄,於他亦少,是故不喜。

  復次,菩薩觀一切法如夢如響,誰讚誰喜?我於三界中未得脫,諸漏未盡,未得佛道,云何得讚而喜?若應喜者,唯佛一人;何以故?一切功德都已滿故。是故菩薩得種種讚歎、供養、供給,心不生喜。如是等相,名為入音聲陀羅尼。復有名寂滅陀羅尼,無邊旋陀羅尼,隨地觀陀羅尼,威德陀羅尼,華嚴陀羅尼,淨音陀羅尼,虛空藏陀羅尼,海藏陀羅尼,分別諸法地陀羅尼,明諸法義陀羅尼。如是等略說五百陀羅尼門,若廣說則無量。以是故,言諸菩薩皆得陀羅尼。

  諸三昧者,三三昧:空、無作、無相。有人言:觀五陰無我、無我所,是名為空;住是空三昧,不為後世故起三毒,是名無作;緣離十相法:五塵、男、女、生、住、滅故,是名無相。有人言:住是三昧中,知一切諸法實相,所謂畢竟空,是名空三昧。知是空已無作,云何無作?不觀諸法若空若不空,若有若無等。如佛說法句中偈:

  見有則恐怖,見無亦恐怖;是故不著有,亦復不著無。

  是名無作三昧。云何無相三昧?一切法無有相,一切法不受不著,是名無相三昧。如偈說:

  言語已息,心行亦滅,不生不滅,如涅槃相。

  復次,十八空,是名空三昧;種種(五道:生有、本有、死有、中有、業)有中心不求,是名無作三昧;一切諸相破壞不憶念,是名無相三昧。

  問曰:有種種禪定法,何以故獨稱此三三昧?答曰:是三三昧中,思惟近涅槃故,令人心不高不下,平等不動,餘處不爾。以是故,獨稱是三三昧。餘定中或愛多,或慢多,或見多;是三三昧中第一實義實利,能得涅槃門。以是故,諸禪定法中,以是三定法為三解脫門。亦名為三三昧,是三三昧實三昧故,餘定亦得名定。

  復次,除四根本禪,從未到地乃至有頂地,名為定,亦名三昧,非禪;四禪亦名定,亦名禪,亦名三昧;諸餘定亦名定,亦名三昧:如四無量、四辯、六通、八背捨、八勝處、九次第定、十一切處等諸定法。復有人言:一切三昧法有二十三種。有言:六十五種。有言:五百種。摩訶衍最大故,無量三昧,所謂遍法性莊嚴三昧,能照一切三世法三昧,不分別知觀法性底三昧,入無底佛法三昧,如虛空無底無邊照三昧,如來力行觀三昧,佛無畏莊嚴力嚬呻三昧,法性門旋藏三昧,一切世界無礙疾遍月三昧,遍莊嚴法雲光三昧;菩薩得如是等無量三昧。

  復次,般若波羅蜜摩訶衍義品中,略說則有一百八三昧:初名首楞嚴三昧,乃至虛空、不著不染三昧;廣說則無量三昧。以是故,說諸菩薩得諸三昧,行空、無相、無作者。  問曰::前言菩薩得諸三昧,何以故復言行空、無相、無作?答曰:前說三昧名,未說相,今欲說相,是故言行空、無作、無相。若有人行空、無相、無作,是名得實相三昧。如偈說:

  若持戒清淨,是名實比丘;若有能觀空,是名得三昧。
  若有能精進,是名行道人;若有得涅槃,是名為實樂。


  已得等忍者,

  問曰:云何等?云何忍?答曰:有二種等:眾生等,法等。忍亦二種:眾生忍,法忍。云何眾生等?一切眾生中,等心、等念、等愛、等利,是名眾生等。

  問曰:慈悲力故,於一切眾生中應等念,不應等觀。何以故?菩薩行實道,不顛倒,如法相;云何於善人、不善人、大人、小人及畜生,一等觀?不善人中實有不善相,善人中實有善相,大人、小人,人及畜生亦爾。如牛相牛中住,馬相馬中住,牛相非馬中,馬相非牛中,馬不作牛故。眾生各各相,云何一等觀而不墮顛倒?答曰:若善相不善相是實,菩薩應墮顛倒;何以故?破諸法故。以諸法非實善相、非實不善相,非多相、非少相,非人、非畜生,非一、非異;以是故,汝難非也。如說諸法相偈:

  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去不來;
  因緣生法,滅諸戲論,佛能說是,我今當說。


  復次,一切眾生中,不著種種相,眾生相,空相,一等無異;如是觀,是名眾生等。若人是中心等無礙,直入不退,是名得等忍。得等忍菩薩,於一切眾生不瞋不惱,如慈母愛子。如偈說:

  觀聲如呼響,身行如鏡像;如此得觀人,云何而不忍?

  是名眾生等忍。云何名法等忍?善法、不善法,有漏、無漏,有為、無為等法,如是諸法入不二法門,入實法相門,如是入竟。是中深入諸法實相時,心忍直入,無諍無礙,是名法等忍。如偈說:

  諸法不生不滅,非不生非不滅,亦不生滅,非不生滅,亦非不生滅,非非不生滅。(此二行偈舊刻分開為四句)

  已得解脫(於邪見得離故言解脫),空、非空(於空不取故言非)是等悉捨,滅諸戲論,言語道斷,深入佛法,心通無礙,不動不退,名無生忍,是助佛道初門。以是故,說已得等忍。

  ﹝經﹞得無礙陀羅尼。

  ﹝論﹞問曰:前已說諸菩薩得陀羅尼,今何以復說得無礙陀羅尼?答曰:無礙陀羅尼最大故。如一切三昧中,三昧王三昧最大,如人中之王;如諸解脫中無礙解脫;如是一切諸陀羅尼中,無礙陀羅尼大,以是故重說。

  復次,先說諸菩薩得陀羅尼,不知是何等陀羅尼。有小陀羅尼,如轉輪聖王、仙人等所得;聞持陀羅尼,分別眾生陀羅尼,歸命救護不捨陀羅尼;如是等小陀羅尼,餘人亦有。是無礙陀羅尼,外道、聲聞、辟支佛、新學菩薩皆悉不得;唯無量福德智慧大力諸菩薩,獨有是陀羅尼,以是故別說。

  復次,是菩薩輩自利已具足,但欲益彼,說法教化無盡,以無礙陀羅尼為根本。以是故,諸菩薩常行無礙陀羅尼。

  ﹝經﹞悉是五通。

  ﹝論﹞如意、天眼、天耳、他心智、自識宿命。云何如意?如意通有三種:能到、轉變、聖如意。能到有四種:一者、身能飛行,如鳥無礙;二者、移遠令近,不往而到;三者、此沒彼出;四者、一念能至。轉變者,大能作小,小能作大,一能作多,多能作一,種種諸物皆能轉變。外道輩轉變,極久不過七日;諸佛及弟子轉變自在,無有久近。聖如意者,外六塵中不可愛不淨物,能觀令淨;可愛淨物,能觀令不淨;是聖如意法,唯佛獨有。是如意通,從四如意足生;是如意足通等,色緣故次第生,不可一時得。天眼通者,於眼得色界四大造清淨色,是名天眼。天眼所見,自地及下地六道中眾生諸物,若近若遠,若麤若細諸色,無不能照。是天眼有二種:一者、從報得;二者、從修得。是五通中天眼從修得,非報得;何以故?常憶念種種光明得故。有人言:是諸菩薩輩得無生法忍力故,六道中不攝,但為教化眾生故,以法身現於十方三界中;未得法身菩薩,或修得,或報得。

  問曰:是諸菩薩功德,勝阿羅漢、辟支佛,何以故讚凡夫所共小功德天眼,不讚諸菩薩慧眼、法眼、佛眼?答曰:有三種天:一、假號天;二、生天;三、清淨天。轉輪聖王、諸餘大王等,是名假號天;從四天王天,乃至有頂生處,是名生天;諸佛、法身菩薩、辟支佛、阿羅漢,是名清淨天。是清淨天修得天眼,是謂天眼通;佛、法身菩薩清淨天眼,一切離欲五通凡夫所不能得;聲聞、辟支佛亦所不得。所以者何?小阿羅漢小用心,見一千世界;大用心,見二千世界。大阿羅漢小用心,見二千世界;大用心,見三千大千世界。辟支佛亦爾。是名天眼通。云何名天耳通?於耳得色界四大造清淨色,能聞一切聲:天聲、人聲、三惡道聲。云何得天耳通修得?常憶念種種聲,是名天耳通。云何識宿命通?本事常憶念:日月年歲至胎中,乃至過去世中,一世、十世、百世、千萬億世,乃至大阿羅漢、辟支佛知八萬大劫;諸大菩薩及佛知無量劫,是名識宿命通。云何名知他心通?知他心若有垢,若無垢;自觀心生、住、滅時,常憶念故得。

  復次,觀他人喜相、瞋相、怖相、畏相,見此相已,然後知心,是為他心智初門。是五通略說。

  ﹝經﹞言必信受。

  ﹝論﹞天、人、龍、阿修羅等,及一切大人,皆信受其語,是不綺語報故。諸綺語報者,雖有實語,一切人皆不信受。如偈說:

  有墮餓鬼中,火焰從口出,四向發大聲,是為口過報!
  雖復多聞見,在大眾說法,以不誠信業,人皆不信受。
  若欲廣多聞,為人所信受,是故當至誠,不應作綺語!


  ﹝經﹞無復懈怠。

  ﹝論﹞懈怠,破在家人財利、福利,破出家人生天樂、涅槃樂。在家、出家名聲俱滅,大失大賊,無過懈怠。如偈說:

  懈怠沒善心,癡暗破智明,妙願皆為滅,大業亦已失!

  以是故,說無復懈怠。

  ﹝經﹞已捨利養、名聞。

  ﹝論﹞是利養法如賊,壞功德本。譬如天雹,傷害五榖,利養、名聞亦復如是,壞功德苗,令不增長。如佛說譬喻:如毛繩縛人,斷膚截骨;貪利養人斷功德本,亦復如是。如偈說:

  得入栴檀林,而但取其葉;既入七寶山,而更取水精;
  有人入佛法,不求涅槃樂,反求利供養,是輩為自欺!
  是故佛弟子,欲得甘露味,當棄捨雜毒,勤求涅槃樂!
  譬如惡雹雨,傷害於五榖;若著利供養,破慚愧頭陀。
  今世燒善根,後世墮地獄;如提婆達多,為利養自沒。


  以是故,言已捨利養、名聞。

  ﹝經﹞說法無所悕望。

  ﹝論﹞大慈憐愍,為眾說法,不為衣食、名聲、勢力故說;大慈悲故,心清淨故,得無生法忍故。如偈說:

  多聞辯慧巧言語,美說諸法轉人心,自不如法行不正,譬如雲雷而不雨。
  博學多聞有智慧,訥口拙言無巧便,不能顯發法寶藏,譬如無雷而小雨。
  不廣學問無智慧,不能說法無好行,是弊法師無慚愧,譬如小雲無雷雨。
  多聞廣智美言語,巧說諸法轉人心,行法心正無所畏,如大雲雷澍洪雨。
  法之大將持法鏡,照明佛法智慧藏,持誦廣宣振法鈴,如海中船渡一切。
  亦如蜂王集諸味,說如佛言隨佛意,助佛明法度眾生,如是法師甚難值!


  ﹝經﹞度甚深法忍。

  ﹝論﹞云何甚深法?十二因緣,是名甚深法。如佛告阿難:是十二因緣法甚深,難解難知!
  復次,依過去,未來世生六十二邪見網永離,是名甚深法。如佛語比丘:凡夫無聞,若欲讚佛,所讚甚少,所謂若讚戒清淨,若讚離諸欲。若能讚是甚深難解難知法,是為實讚佛。是中,梵網經應廣說。

  復次,三解脫門,是名甚深法。如佛說般若波羅蜜中,諸天讚言:世尊!是法甚深!佛言:甚深法者,空則是義,無作、無相則是義。

  復次,解一切諸法相實,不可破不可動,是名甚深法。

  復次,除內心想智力,但定心諸法清淨實相中住。譬如熱氣盛,非黃見黃;心想智力故,於諸法轉觀,是名淺法。譬如人眼清淨無熱氣,如實見黃是黃;如是除內心想智力,慧眼清淨,見諸法實相。譬如真水精,黃物著中則隨作黃色,青、赤、白色皆隨色變。心亦如是,凡夫人內心想智力故,見諸法異相。觀諸法實相,非空非不空,不有非不有;是法中深入不轉,無所罣礙,是名度深法忍。度名得甚深法,具足滿,無所礙,得度彼岸,是名為度。

  ﹝經﹞得無畏力。

  ﹝論﹞諸菩薩四無所畏力成就,

  問曰:如菩薩所作未辦,未得一切智,何以故說得四無所畏?答曰:無所畏有二種:菩薩無所畏,佛無所畏。是諸菩薩雖未得佛無所畏,得菩薩無所畏,是故名為得無畏力。

  問曰:何等為菩薩四無所畏?答曰:一者、一切聞能持故,得諸陀羅尼故,常憶念不忘故,眾中說法無所畏。二者、知一切眾生欲解脫因緣,諸根利鈍,隨其所應而為說法故,菩薩在大眾中說法無所畏。三者、不見若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有來難問,令我不能如法答者:不見如是少許相故,於眾中說法無所畏。四者一切眾生聽受問難;隨意如法答,能巧斷一切眾生疑故。菩薩在大眾中說法無所畏。

  ﹝經﹞過諸魔事。

  ﹝論﹞魔有四種:一者、煩惱魔;二者、陰魔;三者、死魔;四者、他化自在天子魔。是諸菩薩得菩薩道故,破煩惱魔;得法性身故,破陰魔;得道、得法性身故,破死魔;常一心故,一切處心不著故,入不動三昧故,破他化自在天子魔。以是故,說過諸魔事。

  復次,是般若波羅蜜覺魔品中,佛自說魔業、魔事,是魔業、魔事盡已過故,是名已過魔事。

  復次,除諸法實相,餘殘一切法,盡名為魔;如諸煩惱、結、使,欲、縛、取、纏,陰、界、入,魔王、魔民、魔人,如是等盡名為魔。

  問曰:何處說欲縛等諸結使名魔?答曰:雜藏經中,佛說偈語魔王:

  欲是汝初軍,憂愁軍第二,飢渴軍第三,愛軍在第四,
  第五眠睡軍,怖畏軍第六,疑為第七軍,含毒軍第八,
  第九軍利養,著虛妄名聞,第十軍自高,輕慢於他人。
  汝軍等如是,一切世間人,及諸一切天,無能破之者。
  我以智慧箭,修定智慧力,摧破汝魔軍,如坏瓶沒水。
  一心修智慧,以度於一切;我弟子精進,常念修智慧,
  隨順如法行,必得至涅槃。汝雖不欲放,到汝不到處!
  是時魔王聞,愁憂即滅去;是魔惡部黨,亦復沒不現!


  是名諸結使魔。

  問曰:五眾、十八界、十二入,何處說是魔?答曰:莫拘羅山中,佛教弟子羅陀:色眾是魔,受、想、行、識亦如是。

  復次,若欲作未來世作色身,是為動處;若欲作無色身,是亦為動處;若欲作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身,是為一切動處。動是魔縛,不動則不縛,從惡得脫。此中說眾、界、入,是魔;自在天子魔,魔民、魔人即是魔,不須說。

  問曰:何以名魔?答曰:奪慧命,壞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為魔。諸外道人輩言:是名欲主,亦名華箭,亦名五箭,破種種善事。佛法中名為魔羅,是業是事,名為魔事。是何等魔事?如覺魔品中說。

  復次,人展轉世間受苦樂,結使因緣,亦魔王力因緣;是魔名諸佛怨讎,一切聖人賊,破一切逆流人事,不喜涅槃,是名魔。是魔有三事:戲笑語言,歌舞邪視,如是等從愛生;縛打鞭拷,刺割斫截,如是等從瞋生;炙身、自凍,拔髮、自餓,入火、赴淵、投巖,如是等從愚癡生。又大過失不淨,染著世間,皆是魔事。憎惡利益,不用涅槃及涅槃道,亦是魔事。沒大苦海,不自覺知。如是等無量,皆是魔事。已棄已捨,是為過諸魔事。

  ﹝經﹞一切業障悉得解脫。

  ﹝論﹞一切惡業得解脫,是名業障得解脫,

  問曰:若三種障:煩惱障、業障、報障;何以捨二障,但說業障?答曰:三障中業力最大故;積集諸業,乃至百千萬劫中,不失、不燒、不壞,與果報合時不亡。是諸業能久住,和合時與果報;如榖草子在地中,得時節而生,不失不壞。是諸佛一切智,第一尊重,如須彌山王,尚不能轉是諸業,何況凡人!如偈說:

  生死輪載人,諸煩惱結業,大力自在轉,無人能禁止。
  先世業自作,轉為種種形,業力為最大,世界中無比!
  先世業自在,將人受果報,業力故輪轉,生死海中迴。
  大海水乾竭,須彌山地盡,先世因緣業,不燒亦不盡。
  諸業久和集,造者自逐去,譬如債物主,追逐人不置。
  是諸業果報,無有能轉者,亦無逃避處,非求哀可免。
  三界中眾生,追之不暫離,如珂梨羅刺,是業佛所說。
  如風不入實,水流不仰行,虛空不受害,無業亦如是。
  諸業無量力,不逐非造者;果報時節來,不亡亦不失。
  從地飛上天,從天入雪山,從雪山入海,一切處不離。
  常恆隨逐我,無一時相捨,直至無失時,如星流趣月。


  以是故,說一切諸業障悉得解脫。

  ﹝經﹞巧說因緣法。

  ﹝論﹞十二因緣生法,種種法門能巧說煩惱、業、事,次第展轉相續生,是名十二因緣。是中無明、愛、取三事,名煩惱;行、有二事,名業;餘七分,名事。是十二因緣,初二過去世攝,後二未來世攝,中八現前世攝。是略說三事:煩惱,業,苦;是三事展轉更互為因緣:是煩惱業因緣,業苦因緣,苦苦因緣,苦煩惱因緣,煩惱業因緣,業苦因緣,苦苦因緣,是名展轉更互為因緣。過去世一切煩惱,是名無明。從無明生業,能作世界果,故名為行。從行生垢心,初身因,如犢子識母,自相識故,名為識。是識共生無色四陰,及是所住色,是名名色。是名色中生眼等六情,是名六入。情、塵、識合,是名為觸。從觸生受。受中心著,是名渴愛。渴愛因緣求,是名取。從取後世因業,是名有。從有還受後世五眾,是名生。從生五眾熟壞,是名老死。老死生憂、悲、哭、泣,種種愁惱,眾苦和合集。若一心觀諸法實相清淨,則無明盡,無明盡故行盡,乃至眾苦和合集皆盡。是十二因緣相,如是能方便不著邪見,為人演說,是名為巧。

  復次,是十二因緣觀中,斷法愛,心不著,知實相,是名為巧。如說般若波羅蜜不可盡品中,佛告須菩提:癡如虛空不可盡,行如虛空不可盡,乃至眾苦和合集如虛空不可盡。菩薩當作是知!作是知者,為捨癡際,應無所入。作是觀十二因緣起者,則為坐道場,得薩婆若。

  ﹝經﹞從阿僧祇劫已來,發大誓願。

  ﹝論﹞阿僧祇義,菩薩義品中已說。劫義,佛譬喻說:四十里石山,有長壽人百歲過,持細軟衣一來拂拭,令是大石山盡,劫故未盡。四十里大城,滿中芥子,不[既/木]令平;有長壽人百歲過,一來取一芥子,芥子盡,劫故不盡。菩薩如是無數劫,發大正願度脫眾生。願名大心要誓,必度一切眾生,斷諸結使,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為願。

  ﹝經﹞顏色和悅,常先問訊,所語不麤。

  ﹝論﹞瞋恚本拔故,嫉妒除故,常修大慈、大悲、大喜、大捨故,四種邪語斷故,得顏色和悅。如偈說:

  若見乞道人,能以四種待;初見好眼視,迎逆敬問訊,
  床座好供養,充滿施所欲;布施心如是,佛道如在掌。
  若能除四邪,口過妄語毒,兩舌惡綺語,得大美果報。
  善軟人求道,欲度諸眾生,除四邪口業,譬如馬有轡!


  ﹝經﹞於大眾中得無所畏。

  ﹝論﹞大德故,堅實功德智慧故,得最上辯陀羅尼故,於大眾中得無所畏。如偈說:

  內心智德薄,外善以美言;譬如竹無內,但示有其外。
  內心智德厚,外善以法言;譬如妙金剛,中外力具足。


  復次,無畏法成就故,端正、貴族、大力,持戒、禪定、智慧、語議等皆成就,是故無所畏。以是故,於大眾中無所畏。如偈說:

  少德無智慧,不應處高座,如豺見師子,竄伏不敢出。
  大智無所畏,應處師子座,譬如師子吼,眾獸皆怖畏!


  無量無邊智慧福德力集,故無所畏。如偈說:

  若人滅眾惡,乃至無小罪,如是大德人,無願而不滿。
  是人大智慧,世界中無惱,是故如此人,生死涅槃一。


  復次,獨得菩薩無所畏故,如毗那婆那王經中說。菩薩獨得四無所畏,如先說。

  ﹝經﹞無數億劫說法巧出。

  ﹝論﹞不放逸等諸善根,自身好修。是諸菩薩,非一世、二、三世,乃至無量阿僧祇劫集功德智慧。如偈說:

  為眾生故發大心,若有不敬而慢者,其罪甚大不可說,何況而復加惡者!

  復次,是菩薩無數無量劫中,修身、修戒、修心、修慧;生滅縛解中,自了了知諸法實相。有三種解:聞解,義解,得解。種種說法門中,無所罣礙,皆得說法方便、智慧波羅蜜。是諸菩薩所說,如聖人語,皆應信受。如偈說:

  有慧無多聞,是不知實相;譬如大暗中,有目無所見。
  多聞無智慧,亦不知實相;譬如大明中,有燈而無目。
  多聞利智慧,是所說應受;無聞亦無智,是名人身牛。


  問曰:應言無數億劫巧說法,復何以言出?答曰:於無智人中,及弟子中說法易;若多聞利智善論議人中說法難。若小智法師,是中退縮;若大學多聞,問難中大膽欣豫,一切眾中有大威德。如天會經中偈說:

  面目齒光明,普照於大會;映奪諸天光,種種皆不現。

  以是故,名為無數億劫巧說法中能得出。

凡塵

凡塵
版主
版主

大智度論卷第六
        龍樹菩薩造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釋初品中十喻

  ﹝經﹞解了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虛空、如響、如揵闥婆城、如夢、如影、如鏡中像、如化。

  ﹝論﹞是十喻,為解空法故。

  問曰:若一切諸法空如幻,何以故諸法有可見、可聞、可嗅、可嘗、可觸、可識者?若實無所有,不應有可見乃至可識。

  復次,若無而妄見者,何以不見聲、聞色?若皆一等空無所有,何以有可見、不可見者?如一指第一甲無,第二甲亦無,何以不見第二甲,獨見第一甲?以是故,知第一甲實有,故可見,第二甲實無,故不可見。答曰:諸法相雖空,亦有分別可見、不可見。譬如幻化象、馬及種種諸物,雖知無實,然色可見,聲可聞,與六情相對,不相錯亂。諸法亦如是,雖空而可見、可聞,不相錯亂。如德女經說:德女白佛言:世尊!如無明內有不?佛言:不!外有不?佛言:不!內外有不?佛言:不!世尊!是無明從先世來不?佛言:不!從此世至後世不?佛言:不!是無明有生者滅者不?佛言:不!有一法定實性,是名無明不?佛言:不!爾時,德女復白佛言:若無明無內,無外,亦無內外,不從先世至今世,今世至後世,亦無真實性者,云何從無明緣行乃至眾苦集?世尊!譬如有樹,若無根者,云何得生莖節枝葉華果?佛言:諸法相雖空,凡夫無聞無智故,而於中生種種煩惱,煩惱因緣,作身、口、意業,業因緣作後身,身因緣受苦受樂。是中無有實作煩惱,亦無身、口、意業,亦無有受苦樂者。譬如幻師,幻作種種事,於汝意云何?是幻所作內有不?答言:不!外有不?答言:不!內外有不?答言:不!從先世至今世,今世至後世不?答言:不!幻所作有生者滅者不?答言:不!實有一法是幻所作不?答言:不!佛言:汝頗見頗聞幻所作伎樂不?答言:我亦聞亦見。佛問德女:若幻空,欺誑無實,云何從幻能作伎樂?德女白佛言:世尊!是幻相法爾,雖無根本而可聞見。佛言:無明亦如是,雖不內有,不外有,不內外有;不先世至今世,今世至後世;亦無實性,無有生者、滅者,而無明因緣諸行生,乃至眾苦集。如幻息,幻所作亦息;無明亦爾,無明盡,行亦盡,乃至眾苦集皆盡。

  復次,是幻譬喻示眾生,一切有為法空不堅固;如說:一切諸行如幻,欺誑小兒,屬因緣,不自在,不久住。是故說諸菩薩知諸法如幻。如焰者,焰以日光風動塵故,曠野中如野馬,無智人初見謂為水。男相、女相亦如是,結使煩惱日光諸行塵,邪憶念風,生死曠野中轉,無智慧者謂為一相,為男、為女,是名如焰。

  復次,若遠見焰,想為水,近則無水相。無智人亦如是,若遠聖法,不知無我,不知諸法空,於陰、界、入性空法中,生人相、男相、女相;近聖法,則知諸法實相,是時虛誑種種妄想盡除。以是故,說諸菩薩知諸法如焰。

  如水中月者,月在虛空中,影現於水;實法相月,在如、法性、實際虛空中;凡人心水中有我、我所相現。以是故,名如水中月。

  復次,如小兒見水中月,歡喜欲取,大人見之則笑。無智人亦如是,身見故,見有吾我;無實智故,見種種法;見已歡喜,欲取諸相;男相、女相等;諸得道聖人笑之。如偈說:

  如水中月焰中水,夢中得財死求生;有人於此實欲得,是人癡惑聖所笑!

  復次,譬如靜水中見月影,擾水則不見。無明心靜水中,見吾我、憍慢諸結使影;實智慧杖擾心水,則不見吾我等諸結使影。以是故,說諸菩薩知諸法如水中月。

  如虛空者,但有名而無實法;虛空非可見法,遠視故,眼光轉見縹色。諸法亦如是,空無所有,人遠無漏實智慧故,棄實相,見彼我、男女,屋舍,城郭等種種雜物心著。如小兒仰視青天,謂有實色,有人飛上極遠而無所見,以遠視故,謂為青色。諸法亦如是,以是故,說如虛空。

  復次,如虛空性常清淨,人謂陰曀為不淨。諸法亦如是,性常清淨,淫欲、瞋恚等曀故,人謂為不淨。如偈說:

  如夏月天雷電雨,陰雲覆曀不清淨;凡夫無智亦如是,種種煩惱常覆心。
  如冬天日時一出,常為昏氣雪陰曀;雖得初果第二道,猶為欲染之所蔽。
  若如春天日欲出,時為陰雲所覆曀;雖離欲染第三果,餘殘癡慢猶覆心。
  若如秋日無雲曀,亦如大海水清淨;所作已辦無漏心,羅漢如是得清淨。


  復次,虛空無初、無中、無後,諸法亦如是。

  復次,如摩訶衍中,佛語須菩提:虛空無前世,亦無中世,亦無後世,諸法亦如是。彼經,此中應廣說。是故說諸法如虛空。

  問曰:虛空實有法,何以故?若虛空無實法者,若舉若下,若來若往,若屈若申,若出若入等,有所作應無有,以無動處故。答曰:若虛空法實有,虛空應有住處,何以故?無住處則無法;若虛空在孔中住,是為虛空在虛空中住,以是故,不應孔中住;若在實中住,是實非空,則不得住,無所受故。

  復次,汝言住處是虛空,如石壁實中無有住處,若無住處則無虛空,以虛空無住處,故無虛空。

  復次,無相故無虛空;諸法各各有相,相有故知有法。如地堅相,水濕相,火熱相,風動相,識識相,慧解相,世間生死相,涅槃永滅相,是虛空無相故無。

  問曰:虛空有相,汝不知故言無,無色處是虛空相。答曰:不爾!無色是名破色,更無異法,如燈滅。以是故,無有虛空相。

  復次,是虛空法無,何以故?汝因色故,以無色處是虛空相。若爾者,色未生時,則無虛空相。

  復次,汝謂色是無常法,虛空是有常法;色未有時,應先有虛空法,以有常故。若色未有,則無無色處;若無無色處,則無虛空相;若無相則無法,以是故虛空但有名而無實。諸法亦如是,但有假名而無實,以是故,諸菩薩知諸法如虛空。

  如響者,若深山狹谷中,若深絕澗中,若空大舍中;若語聲,若打聲,從聲有聲,名為響。無智人謂為有人語聲,智者心念是聲無人作,但以聲觸故名為響;響事空,能誑耳根。如人欲語時,口中風名憂陀那,還入至臍,觸臍響出,響出時觸七處退,是名語言。如偈說:

  風名憂陀那,觸臍而上去;是風七處觸,項及齗齒脣,
  舌咽及以胸,是中語言生。愚人不解此,惑著起瞋癡;
  中人有智慧,不瞋亦不著,亦復不愚癡,但隨諸法相。
  曲直及屈伸,去來現語言,都無有作者。是事是幻耶?
  為機關木人?為是夢中事?我為熱氣悶,有是為無是?
  是事誰能知?是骨人筋纏,能作言語聲,如鎔金投水。


  以是故,言諸菩薩知諸法如響。

  如揵闥婆城者,日初出時,見城門樓櫓宮殿,行人出入,日轉高轉滅;此城但可眼見而無有實,是名揵闥婆城。有人初不見揵闥婆城,晨朝東向見之,意謂實樂;疾行趣之,轉近轉失,日高轉滅;飢渴悶極,見熱氣如野馬,謂之為水,疾走趣之,轉近轉滅;疲極困厄,至窮山狹谷中,大喚啼哭,聞有響應,謂有居民,求之疲極而無所見;思惟自悟,渴願心息。無智人亦如是,空眾、界、入中,見吾我及諸法,淫瞋心著,四方狂走,求樂自滿,顛倒欺誑,窮極懊惱;若以智慧知無我無實法者,是時顛倒願息。

  復次,揵闥婆城非城,人心想為城;凡夫亦如是,非身想為身,非心想為心。

  問曰:一事可知,何以多喻?答曰:我先已答,是摩訶衍如大海水,一切法盡攝;摩訶衍多因緣故,多譬喻無咎。

  復次,是菩薩甚深利智故,種種法門,種種因緣,種種喻,壞諸法;為人解故,應多引喻。

  復次,一切聲聞法中,無揵闥婆城喻,有種種餘無常喻:色如聚沫,受如泡,想如野馬,行如芭蕉,識如幻;及幻網經中空譬喻。以是揵闥婆城喻異故,此中說。

  問曰:聲聞法中以城喻身,此中何以說揵闥婆城喻?答曰:聲聞法中,城喻眾緣實有,但城是假名;揵闥婆城眾緣亦無,如旋火輪,但惑人目。聲聞法中為破吾我故,以城為喻;此中菩薩利根深入諸法空中故,以揵闥婆城為喻。以是故說如揵闥婆城。如夢者,如夢中無實事,謂之有實,覺已知無而還自笑。人亦如是,諸結使眠中,實無而著,得道覺時,乃知無實,亦復自笑;以是故言如夢。

  復次,夢者眠力故,無法而見;人亦如是,無明眠力故,種種無而見有,所謂我、我所,男、女等。

  復次,夢中無喜事而喜,無瞋事而瞋,無怖事而怖;三界眾生亦如是,無明眠故,不應瞋而瞋,不應喜而喜,不應怖而怖。

  復次,夢有五種:若身中不調,若熱氣多,則多夢見火,見黃、見赤;若冷氣多,則多見水、見白;若風氣多,則多見飛、見黑;又復所聞見事多思惟念故,則夢見;或天與夢,欲令知未來事故。是五種夢,皆無實事而妄見。人亦如是,五道中眾生,身見力因緣故,見四種我:色陰是我,色是我所,我中色,色中我。如色,受、想、行、識亦如是:四五二十,得道實智慧覺已,知無實。

  問曰:不應言夢無實,何以故?識心得因緣便生;夢中識有種種緣,若無此緣,云何生識?答曰:無也!不應見而見,夢中見人頭有角,或夢見身飛虛空,人實無角,身亦不飛,是故無實。

  問曰:實有人頭,餘處亦實有角,以心惑故,見人頭有角。實有虛空,亦實有飛者,以心惑故,自見身飛,非無實也。答曰:雖實有人頭,雖實有角,但人頭生角者,是妄見。

  問曰:世界廣大,先世因緣,種種不同;或有餘國,人頭生角,或一手一足,有一尺人,有九尺人,人有角何所怪?答曰:若餘國人有角可爾,但夢見此國所識人有角,則不可得。

  復次,若人夢見虛空邊、方邊、時邊,是事云何有實?何處無虛空、無方、無時?以是故,夢中無而見有。汝先言無緣云何生識?雖無五塵緣,自思惟念力轉故,法緣生。若人言有二頭,因語生想,夢中無而見有,亦復如是。諸法亦爾,諸法雖無而可見、可聞、可知。如偈說:

  如夢如幻,如揵闥婆;一切諸法,亦復如是。

  以是故,說諸菩薩知諸法如夢。

  如影者,影但可見而不可捉;諸法亦如是,眼情等見聞覺知,實不可得。如偈說:

  是實智慧,四邊叵捉;如大火聚,亦不可觸;法不可受,亦不應受。

  復次,如影映光則現,不映則無;諸結煩惱遮正見光,則有我相、法相影。

  復次,如影人去則去,人動則動,人住則住。善惡業影亦如是,後世去時亦去,今世住時亦住,報不斷故,罪福熟時則出。如偈說:

  空中亦逐去,山石中亦逐,地底亦隨去,海水中亦入!

  處處常隨逐,業影不相離。以是故,說諸法如影。

  復次,如影空無,求實不可得;一切法亦如是,空無有實。

  問曰:影空無有實,是事不然!何以故?阿毗曇說:云何名色入?青、黃、赤、白、黑、縹、紫、光、明、影等,及身業三種作色,是名可見色入;汝云何言無?

  復次,實有影,有因緣故:因為樹,緣為明,是二事合有影生,云何言無?若無影,餘法因緣有者,亦皆應無!

  復次,是影色,可見長短、大小、麤細、曲直,形動影亦動,是事皆可見,以是故應有。答曰:影實空無,汝言阿毗曇中說者,是釋阿毗曇義人所作;說一種法門,人不體其意,執以為實。如鞞婆沙中說:微塵至細,不可破,不可燒,是則常有!復有三世中法,未來中出至現在,從現在入過去,無所失,是則為常!又言諸有為法,新新生滅不住。若爾者,是則為斷滅相!何以故?先有今無故。如是等種種異說,違背佛語,不可以此為證。影今異於色法,色法生必有香、味、觸等,影則不爾,是為非有。如瓶二根知:眼根、身根;影若有,亦應二根知,而無是事。以是故,影非有實物,但是誑眼法,如捉火[火+曹],疾轉成輪,非實。若影是有物,應可破可滅;影終不壞,以是故空。

  復次,影屬形,不自在故空,雖空而心生眼見。以是故,說諸法如影。

  如鏡中像者,如鏡中像非鏡作,非面作,非執鏡者作,亦非自然作,亦非無因緣。何以非鏡作?若面未到,鏡則無像,以是故非鏡作。何以非面作?無鏡則無像。何以非執鏡者作?無鏡、無面則無像。何以非自然作?若未有鏡,未有面,則無像;像待鏡、待面然後有。以是故非自然作。何以非無因緣?若無因緣應常有;若常有,若除鏡、除面、亦應自出;以是故非無因緣。諸法亦如是,非自作,非彼作,非共作,非無因緣。云何非自作?我不可得故,一切因生法不自在故,諸法屬因緣故,是以非自作。亦非他作者,自無故他亦無,若他作則失罪福力。他作有二種:若善、若不善;若善應與一切樂,若不善應與一切苦。若苦樂雜,以何因緣故與樂?以何因緣故與苦?若共,有二過故,自過、他過。若無因緣生苦樂,人應常樂,離一切苦;若無因緣,人不應作樂因,除苦因;一切諸法必有因緣,愚癡故不知。譬如人從木求火,從地求水,從扇求風;如是等種種各有因緣。是苦樂,和合因緣生:先世業因,今世若好行、若邪行緣,從是得苦樂;是苦樂種種因緣,以實求之,無人作,無人受,空五眾作,空五眾受。無智人得樂,淫心愛著,得苦生瞋恚;是樂滅時,更欲求得。如小兒見鏡中像,心樂愛著,失已破鏡求索,智人笑之;失樂更求,亦復如是,亦為得道聖人所笑。以是故,說諸法如鏡中像。

  復次,如鏡像實空,不生不滅,誑惑人眼;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空不實,不生不滅,誑惑凡夫人眼。

  問曰:鏡中像從因緣生,有面、有鏡、有持鏡人、有明,是事和合故像生;因是像生憂喜,亦作因,亦作果,云何言實空不生不滅?答曰:從因緣生,不自在故空;若法實有,是不應從因緣生。何以故?若因緣中先有,因緣無所用;若因緣中先無,因緣亦無所用。譬如乳中若先有酪,是乳非酪,因酪先有故;若先無酪,如水中無酪,是乳亦非因;若無因而有酪者,水中何以不生酪?若乳是酪因緣,乳亦不自在,亦從因緣生;乳從牛有,牛從水草有,如是無邊,皆有因緣。以是故因緣中果,不得言有,不得言無,不得言有無,不得言非有非無。諸法從因緣生,無自性,如鏡中像。如偈說:

  若法因緣生,是法性實空;若此法不空,不從因緣有。
  譬如鏡中像,非鏡亦非面,亦非持鏡人,非自非無因。
  非有亦非無,亦復非有無,此語亦不受,如是名中道。


  以是故,說諸法如鏡中像。

  如化者,十四變化心:初禪二:欲界、初禪;二禪三:欲界、初禪、二禪;三禪四:欲界、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五:欲界、初禪、二禪、三禪、四禪。是十四變化心,作八種變化:一者、能作小乃至微塵;二者、能作大乃至滿虛空;三者、能作輕乃至如鴻毛;四者、能作自在:能以大為小,以長為短,如是種種;五者、能有主力(有大力人無數下,故言有主力);六者、能遠到;七者、能動地;八者、隨意所欲盡能得:一身能作多,多身能作一;石壁皆過,履水蹈虛,手捫日月;能轉四大:地作水,水作地,火作風,風作火,石作金,金作石。是變化復有四種:欲界藥草、寶物、幻術能變化諸物;諸神通人力故,能變化諸物;天龍鬼神輩得生報力故,能變化諸物;色界生報、修定力故,能變化諸物。如化人無生、老、病、死,無苦無樂,亦異於人生;以是故空無實。一切諸法亦如是,皆無生、住、滅,以是故,說諸法如化。

  復次,化生先無定物,但以心生,便有所作,皆無有實;人身亦如是,本無所因,但從先世心,生今世身,皆無有實。以是故,說諸法如化。如變化心滅則化滅;諸法亦如是,因緣滅果亦滅,不自在;如化事雖實空,能令眾生生憂苦、瞋恚,喜樂、癡惑;諸法亦如是,雖空無實,能令眾生起歡喜、瞋恚、憂怖等。以是故,說諸法如化。

  復次,如變化生法,無初、無中、無後,諸法亦如是,如變化,生時無所從來,滅亦無所去,諸法亦如是。

  復次,如變化相,清淨如虛空,無所染著,不為罪福所汙;諸法亦如是,如法性,如如,如真際,自然常淨。譬如閻浮提四大河,一河有五百小河屬,是水種種不淨,入大海中皆清淨。

  問曰:不應言變化事空。何以故?變化心亦從修定得,從此心作種種變化,若人若法;是化有因有果,云何空?答曰:如影中已答,今當更答:此因緣雖有,變化果空。如口言無所有,雖心生口言,不可以心口有故,所言無所有便是有:若言有第二頭,第三手,雖從心口生,不可言有頭、有手。如佛說:觀無生,從有生得脫;依無為,從有為得脫;雖觀無生法無,而可作因緣,無為亦爾;變化雖空,亦能生心因緣。譬如幻、燄等九譬喻雖無,能生種種心。

  復次,化事於六因、四緣中求不可得,是中六因、四緣不相應故空。

  復次,空不以不見為空,以其無實用故言空。以是故,言諸法如化。

  問曰:若諸法十譬喻皆空無異者,何以但以十事為喻,不以山河石壁等為喻?答曰:諸法雖空而有分別,有難解空,有易解空,今以易解空喻難解空。

  復次,諸法有二種:有心著處,有心不著處,以心不著處解心著處。

  問曰:此十譬喻,何以是心不著處?答曰:是十事不久住,易生易滅,以是故,是心不著處。

  復次,有人知十喻,誑惑耳目法,不知諸法空,故以此喻諸法。若有人於十譬喻中心著,不解種種難論,以此為有,是十譬喻不為其用,應更為說餘法門。

  問曰:若諸法都空,不生不滅,是十譬喻等種種譬喻,種種因緣論議,我已悉知為空;若諸法都空,不應說是喻;若說是喻,是為不空。答曰:我說空,破諸法有;今所說者,若說有,先已破;若說無,不應難!譬如執事比丘舉手唱言:眾皆寂靜;是為以聲遮聲,非求聲也。以是故,雖說諸法空,不生不滅,愍念眾生故,雖說非有也。以是故,說諸法如化。(上八字是衍文應刪。)

  ﹝經﹞得無礙無所畏。

  ﹝論﹞種種眾、界、入因緣中,心無礙無盡無滅,是為無礙無所畏。
  問曰:如先說諸菩薩於無量眾中無所畏,今何以更說無礙無所畏?答曰:先說無所畏因,今說無所畏果。於諸大眾乃至菩薩眾中,說法無盡,論議無減,心無疑難,已得無礙無所畏故。

  復次,如先說於無量眾中無所畏,不知以何等力故無畏,以是故,更說無所畏,以得無礙力故。

  問曰:若諸菩薩亦有無礙無所畏,佛與菩薩有何等異?答曰:如我先說,諸菩薩自有無所畏力故,於諸法中無所畏,非佛無所畏。

  復次,無礙法有二種:一者、一切處;二者、非一切處。非一切處者,如入一經書,乃至百千經書中無礙;若入一眾、若入百千眾中無所畏。諸菩薩亦如是,自智慧中無礙,非佛智慧。如佛放缽時,五百阿羅漢及彌勒等諸菩薩皆不能取。諸菩薩亦如是,自力中無礙,佛智慧力中有礙。以是故,說諸菩薩得無礙無所畏。

  ﹝經﹞悉知眾生心行所趣,以微妙慧而度脫之。

  ﹝論﹞問曰:云何悉知眾生心行?答曰:知眾生心種種法中處處行,如日光遍照,菩薩悉知眾生心行有所趣向而教之。言一切眾生趣,有二種:一者、心常求樂;二者、智慧分別,能知好惡。汝莫隨著心,當隨智慧,當自責心;汝無數劫來,集諸雜業而無厭足,而但馳逐世樂,不覺為苦。汝不見世間貪樂致患,五道受生,皆心所為,誰使爾者?汝如狂象蹈踖殘害,無所拘制,誰調汝者!若得善調,則離世患。當知處胎不淨,苦厄猶如地獄;既生在世,老病死苦,憂悲萬端;若生天上,當復墮落;三界無安,汝何以樂著?如是種種訶責其心,誓不隨汝,是為菩薩知眾生心行。
  問曰:云何名以微妙慧而度脫之?是中云何名微妙慧?云何名麤智慧?答曰:世界巧慧,是名麤智慧;行施、戒、定,是名微妙慧。

  復次,布施智是為麤慧,戒,定智是名微妙慧。

  復次,施戒智是為麤慧,禪,定智是名微妙慧。

  復次,禪定智是為麤慧,無猗禪是名微妙慧。

  復次,取諸法相是為麤慧,於諸法相不取不捨,是名微妙慧。

  復次,破無明等諸煩惱,得諸法相,是名麤慧;入如法相者,譬如真金不損不失,亦如金剛不破不壞;又如虛空無染無著,是名微妙慧。如是等無量微妙慧,菩薩自得,復教眾生。以是故,說諸菩薩悉知眾生心行所趣,以微妙慧而度脫之。

  ﹝經﹞意無罣礙。

  ﹝論﹞云何名意無罣礙?菩薩於一切怨、親、非怨非親人中,等心無有礙。

  復次,一切世界眾生中,若來侵害,心不恚恨;若種種恭敬,亦不喜悅。如偈說:

  諸佛菩薩,心不愛著;外道惡人,心不憎恚。

  如是清淨心,名為意無罣礙。

  復次,於諸法中心無礙。

  問曰:是菩薩未得佛道,未得一切智,云何於諸法中心無礙?答曰:是菩薩得無量清淨智慧故,於諸法中心無礙。

  問曰:諸菩薩未得佛道故,不應有無量智;有殘結故,不應有清淨智。答曰:是諸菩薩,非三界中結業肉身,皆得法身自在,過老病死;憐愍眾生故,在世界中行;為莊嚴佛土,教化眾生;已得自在,欲成佛能成。

  問曰:如法身菩薩,則與佛無異,何以名為菩薩?何以禮佛聽法?若與佛異,云何有無量清淨智?答曰:是菩薩雖為法身,無老病死,與佛小異。譬如月十四日,眾人生疑,若滿若不滿;菩薩亦如是,雖能作佛,能說法,然未實成佛。佛如月十五日,滿足無疑。

  復次,無量清淨有二種:一者、實有量,於不能量者謂之無量。譬如海水,如恒河沙等,人不能量,名為無量;於諸佛菩薩,非為無量。菩薩無量清淨智亦復如是,於諸天人及聲聞、辟支佛所不能量,名為無量智;菩薩得無生道時,諸結使斷故,得清淨智。

  問曰:若爾時已斷諸結,成佛時復何所斷?答曰:是清淨有二種:一者、得佛時餘結都盡,得實清淨;二者、菩薩捨肉身得法身時,斷諸結清淨。譬如一燈能除諸暗,得有所作,更有大燈,倍復明了。佛及菩薩斷諸結使,亦復如是;菩薩所斷,雖曰已斷,於佛所斷猶為未盡。是名得無量清淨智故,於諸法中意無罣礙。

  ﹝經﹞大忍成就。

  ﹝論﹞問曰:先已說等忍、法忍,今何以故復說大忍成就?答曰:此二忍增長,名為大忍。

  復次,等忍在眾生中一切能忍;柔順法忍於深法中忍。此二忍增長作證,得無生忍;最後肉身,悉見十方諸佛化現在前於空中坐,是名大忍成就。譬如聲聞法中:煖法增長名為頂法,頂法增長名為忍法,更無異法增長為異。等忍、大忍,亦復如是。

  復次,有二種忍:生忍、法忍。生忍名眾生中忍,如恒河沙劫等眾生種種加惡,心不瞋恚;種種恭敬供養,心不歡喜。

  復次,觀眾生無初,若有初則無因緣,若有因緣則無初;若無初亦應無後,何以故?初後相待故;若無初、後,中亦應無。如是觀時,不墮常、斷二邊,用安隱道觀眾生,不生邪見,是名生忍。甚深法中心無罣礙,是名法忍。

  問曰:何等甚深法?答曰:如先甚深法忍中說。

  復次,甚深法者,於十二因緣中展轉生果,因中非有果,亦非無果,從是中出,是名甚深法。

  復次,入三解脫門:空、無相、無作,則得涅槃常樂故,是名甚深法。

  復次,觀一切法:非空非不空,非有相非無相,非有作非無作;如是觀中,心亦不著,是名甚深法。如偈說:

  因緣生法,是名空相,亦名假名,亦說中道。
  若法實有,不應還無,今無先有,是名為斷。
  不常不斷,亦不有無,心識處滅,言說亦盡。


  於此深法信心無礙,不悔不沒,是名大忍成就。

  ﹝經﹞如實巧度。

  ﹝論﹞有外道法,雖度眾生,不如實度;何以故?種種邪見結使殘故。二乘雖有所度,不如所應度:何以故?無一切智,方便心薄故。唯有菩薩能如實巧度。譬如渡師,一人以浮囊草[木+伐]渡之,一人以方舟而渡,二渡之中相降懸殊;菩薩巧度眾生亦如是。

  復次,譬如治病,苦藥鍼灸,痛而得差;如有妙藥名蘇陀扇陀,病人眼見,眾疾皆癒;除病雖同,優劣法異。聲聞、菩薩教化度人,亦復如是:苦行頭陀,初、中、後夜,勤心坐禪,觀苦而得道,聲聞教也。觀諸法相,無縛無解,心得清淨,菩薩教也。如文殊師利本緣:文殊師利白佛:大德!昔我先世過無量阿僧祇劫,爾時有佛名師子音王,佛及眾生壽十萬億那由他歲,佛以三乘而度眾生。國名千光明,其國中諸樹皆七寶成,樹出無量清淨法音:空、無相、無作,不生、不滅無所有之音,眾生聞之,心解得道。時師子音王佛初會說法,九十九億人得阿羅漢道,菩薩眾亦復如是。是諸菩薩,一切皆得無生法忍,入種種法門,見無量諸佛,恭敬供養,能度無量無數眾生,得無量陀羅尼門,能得無量種種三昧。初發心新入道門菩薩,不可稱數。是佛土無量莊嚴,說不可盡。時佛教化已訖,入無餘涅槃;法住六萬歲,諸樹法音亦不復出。爾時,有二菩薩比丘:一名喜根,二名勝意。是喜根法師,容儀質直,不捨世法,亦不分別善惡。喜根弟子聰明樂法,好聞深義;其師不讚少欲知足,不讚戒行頭陀,但說諸法實相清淨。語諸弟子:一切諸法淫欲相、瞋恚相、愚癡相,此諸法相即是諸法實相,無所罣礙;以是方便,教諸弟子入一相智。時諸弟子於諸人中無瞋無悔,心不悔故得生忍,得生忍故得法忍,於實法中不動如山。勝意法師持戒清淨,行十二頭陀,得四禪、四無色定。勝意諸弟子鈍根多求,為分別是淨是不淨,心即動轉。勝意異時入聚落中,至喜根弟子家,於坐處坐:讚說持戒、少欲、知足,行頭陀行,閑處禪寂。訾毀喜根言:是人說法教人入邪見中,是說淫欲、瞋恚、愚癡,無所罣礙相,是雜行人,非純清淨。是弟子利根得法忍,問勝意言:大德!是淫欲法,名何等相?答言:淫欲是煩惱相。問言:是淫欲煩惱,在內耶?在外耶?答言:是淫欲煩惱不在內,不在外;若在內,不應待外因緣生;若在外,於我無事,不應惱我。居士言:若淫欲煩惱非內、非外,非東、西、南、北、四維、上、下來,遍求實相不可得,是法即不生不滅;若無生滅,空無所有,云何能作煩惱?勝意聞是語已,其心不悅,不能加答,從座而起。說如是言:喜根多誑眾人著邪道中。是勝意菩薩未學音聲陀羅尼,聞佛說便歡喜,聞外道語便瞋恚;聞三不善則不歡悅,聞三善則大歡喜;聞說生死則憂,聞涅槃則喜。從居士家至林樹間,入精舍中,語諸比丘:當知喜根菩薩虛誑,多令人入惡邪中。何以故?其言淫、恚、癡相及一切諸法,皆無礙相。是時,喜根作是念:此人大瞋,為惡業所覆,當墮大罪!我今當為說甚深法,雖今無所得,為作後世佛道因緣。是時喜根集僧,一心說偈:

  淫欲即是道,恚癡亦如是;如此三事中,無量諸佛道。
  若有人分別,淫怒癡及道,是人去佛遠,譬如天與地。
  道及淫怒癡,是一法平等;若人聞怖畏,去佛道甚遠。
  淫法不生滅,不能令心惱,若人計吾我,淫將入惡道。
  見有無法異,是不離有無;若知有無等,超勝成佛道。


  說如是等七十餘偈時,三萬諸天子得無生法忍,萬八千聲聞人,不著一切法故皆得解脫。是時,勝意菩薩身即陷入地獄,受無量千萬億歲苦!出生人中,七十四萬世常被誹謗,無量劫中不聞佛名。是罪漸薄,得聞佛法,出家為道而復捨戒,如是六萬二千世常捨戒;無量世中作沙門,雖不捨戒,諸根暗鈍。是喜根菩薩於今東方過十萬億佛土作佛,其土號寶嚴,佛號光踰日明王。爾時,勝意比丘,我身是也。我觀爾時受是無量苦。文殊師利復白佛:若有人求三乘道,不欲受諸苦者,不應破諸法相而懷瞋恚。佛問文殊師利:汝聞諸偈,得何等利?答言:我聞此偈,得畢眾苦,世世得利根智慧,能解深法,巧說深義,於諸菩薩中最為第一。如是等,名巧說諸法相,是名如實巧度。

凡塵

凡塵
版主
版主

大智度論卷第七
        龍樹菩薩造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釋初品中佛世界願

  ﹝經﹞願受無量諸佛世界。

  ﹝論﹞諸菩薩見諸佛世界無量嚴淨,發種種願。有佛世界都無眾苦,乃至無三惡之名者;菩薩見已,自發願言:我作佛時,世界無眾苦,乃至無三惡之名,亦當如是。有佛世界七寶莊嚴,晝夜常有清淨光明,無有日月;便發願言:我作佛時,世界常有嚴淨光明,亦當如是。有佛世界一切眾生皆行十善,有大智慧,衣被飲食,應念而至;便發願言:我作佛時,世界中眾生,衣被飲食,亦當如是。有佛世界純諸菩薩,如佛色身三十二相,光明徹照,乃至無有聲聞、辟支佛名,亦無女人;一切皆行深妙佛道,遊至十方,教化一切;便發願言:我作佛時,世界中眾生,亦當如是。如是等無量佛世界種種嚴淨,願皆得之;以是故,名願受無量諸佛世界。

  問曰:諸菩薩行業清淨,自得淨報,何以要須立願然後得之?譬如田家得榖,豈復待願?答曰:作福無願,無所標立,願為導御,能有所成。譬如銷金,隨師而作,金無定也。如佛所說:有人修少施福,修少戒福,不知禪法;聞人中有富樂人,心常念著,願樂不捨,命終之後,生富樂人中。復有人修少施福,修少戒福,不知禪法;聞有四天王天處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專念色欲,化來從已)、他化自在天(此天他化色欲,與之行欲,展轉如是,故名他化自在),心常願樂,命終之後,各生其中;此皆願力所得。菩薩亦如是、修淨世界願,然後得之。以是故知,因願受勝果。

  復次,莊嚴佛界事大,獨行功德不能成故,要須願力。譬如牛力雖能挽車,要須御者,能有所至;淨世界願,亦復如是,福德如牛,願如御者。

  問曰:若不作願,不得福耶?答曰:雖得不如有願,願能助福,常念所行,福德增長。

  問曰:若作願得報,如人作十惡,不願地獄,亦不應得地獄報?答曰:罪福雖有定報,但作願者修少福,有願力故得大果報。如先說罪中報苦,一切眾生皆願得樂,無願苦者,是故不願地獄。以是故,福有無量報,罪報有量。有人言:最大罪在阿鼻地獄,一劫受報:最大福在非有想非無想處,受八萬大劫報。諸菩薩淨世界願,亦無量劫,入道得涅槃,是為常樂。

  問曰:如泥梨品中,謗般若波羅蜜罪,此間劫盡,復至他方泥梨中。何以言最大罪受地獄中一劫報?答曰:佛法為眾生故,有二道教化:一者、佛道;二者、聲聞道。聲聞道中作五逆罪人,佛說受地獄一劫;菩薩道中破佛法人,說此間劫盡復至他方受無量罪。聲聞法最第一福,受八萬劫;菩薩道中大福,受無量阿僧祇劫。以是故福德須願,是名願受無量諸佛世界。

  ﹝經﹞念無量佛土,諸佛三昧,常現在前。

  ﹝論﹞無量佛土,名十方諸佛土。念佛三昧,名十方三世諸佛,常以心眼見,如現在前。

  問曰:云何為念佛三昧?答曰:念佛三昧有二種:一者、聲聞法中,於一佛身,心眼見滿十方。二者、菩薩道,於無量佛土中,念三世十方諸佛。以是故言,念無量佛土,諸佛三昧,常現在前。

  問曰:如菩薩三昧種種無量,何以故讚是菩薩念佛三昧常現在前?答曰:是菩薩念佛故,得入佛道中,以是故,念佛三昧常現在前。

  復次,念佛三昧能除種種煩惱及先世罪;餘諸三昧,有能除淫不能除瞋,有能除瞋不能除淫,有能除癡不能除淫、恚,有能除三毒不能除先世罪。是念佛三昧,能除種種煩惱、種種罪。

  復次,念佛三昧有大福德,能度眾生;是諸菩薩欲度眾生,諸餘三昧無如此念佛三昧福德,能速滅諸罪者。如說昔有五百估客,入海採寶;值摩伽羅魚王開口,海水入中,船去駛疾。船師問樓上人:汝見何等?答言:見三日出,白山羅列,水流奔趣,如入大坑。船師言:是摩伽羅魚王開口,一是實日,兩日是魚眼,白山是魚齒,水流奔趣是入其口。我曹了矣!各各求諸天神以自救濟!是時諸人各各求其所事,都無所益。中有五戒優婆塞,語眾人言:吾等當共稱南無佛,佛為無上,能救苦厄!眾人一心同聲,稱南無佛。是魚先世是佛破戒弟子,得宿命智,聞稱佛聲,心自悔悟,即便合口,船人得脫。以念佛故,能除重罪,濟諸苦厄,何況念佛三昧。

  復次,佛為法王,菩薩為法將,所尊所重,唯佛世尊,是故應常念佛。

  復次,常念佛,得種種功德利。譬如大臣,特蒙恩寵,常念其主;菩薩亦如是,知種種功德、無量智慧,皆從佛得,知恩重故,常念佛。汝言云何常念佛,不行餘三昧者,今言常念,亦不言不行餘三昧,行念佛三昧多故言常念。

  復次,先雖說空、無相、無作三昧,未說念佛三昧,是故今說。

  ﹝經﹞能請無量諸佛。

  ﹝論﹞請有二種:一者、佛初成道,菩薩夜三、晝三,六時禮請;遍袒右肩,合掌言:十方佛土無量諸佛初成道時,未轉法輪;我某甲請一切諸佛,為眾生轉法輪,度脫一切。二者、諸佛欲捨無量壽命入涅槃時,菩薩亦夜三時、晝三時、遍袒右肩,合掌言:十方佛土無量諸佛;我某甲請令久住世間,無央數劫,度脫一切,利益眾生。是名能請無量諸佛。

  問曰:諸佛之法,必應說法廣度眾生,其法自應爾,何以須請?若於目前面請諸佛則可,今十方無量佛土諸佛,亦不目見,云何可請?答曰:諸佛雖必應說法,不待人請,請者亦應得福。如大國王雖多美膳,有人請者,必得恩福,錄其心故。又如慈心,念諸眾生,令得快樂,眾生雖無所得,念者大得其福。請佛說法,亦復如是。

  復次,有諸佛無人請者,便入涅槃而不說法。如法華經中多寶世尊,無人請故,便入涅槃。後化佛身及七寶塔,證說法華經故,一時出現。亦如須扇多佛,弟子本行未熟,便捨入涅槃,留化佛一劫以度眾生。今是釋迦文尼佛,得道後五十七日,寂不說法;自言:我法甚深,難解難知!一切眾生縛著世法,無能解者;不如默然入涅槃樂。是時,諸菩薩及釋提桓因、梵天王諸天,合掌敬禮,請佛為諸眾生初轉法輪。佛時默然受請,後到波羅柰鹿林中轉法輪。如是,云何言請無所益!

  復次,佛法等視眾生,無貴無賤,無輕無重;有人請者,為其請故便為說法。雖眾生不見佛,佛常見其心,亦聞彼請;假令諸佛不聞不見,請佛亦有福德,何況佛悉聞見而無所益?

  問曰:既知請佛有益,何以正以二事請?答曰:餘不須請,此二事要必須請;若不請而說,有外道輩言:體道常定,何以著法,多言多事?以是故,須請而說。若有人言:若知諸法相,不應貪壽,久住世間而不早入涅槃,以是故須請。若不請而說,人當謂佛愛著於法,欲令人知。以是故,要待人請而轉法輪。諸外道輩自著於法,若請若不請而自為人說。佛於諸法不著不愛,為憐愍眾生故,有請佛說者,佛便為說,諸佛不以無請而初轉法輪。如偈說:

  諸佛說何實,何者是不實,實之與不實,二事不可得。
  如是真實相,不戲於諸法,憐愍眾生故,方便轉法輪。


  復次,佛若無請而自說法者,是為自顯自執法,應必答十四難。今諸天請佛說法,但為斷老、病、死無戲論處,是故不答十四難無咎。以是因緣,須請而轉法輪。

  復次,佛在人中生,用大人法故,雖有大悲,不請不說;若不請而說,外道所譏。以是故,初要須請。又復外道宗事梵天,梵天自請,則外道心伏。

  復次,菩薩法,晝三時,夜三時,常行三事:一者、清旦遍袒右肩,合掌禮十方佛;言我某甲若今世,若過世無量劫,身、口、意惡業罪,於十方現在佛前懺悔,願令滅除,不復更作。中、暮,夜三亦如是。二者、念十方三世諸佛所行功德,及弟子眾所有功德,隨喜勸助。三者、勸請現在十方諸佛初轉法輪,及請諸佛久住世間無量劫,度脫一切。菩薩行此三事,功德無量,轉近得佛,以是故須請。

  ﹝經﹞能斷種種見、纏及諸煩惱。

  ﹝論﹞見有二種:一者常;二者斷。常見者,見五眾常,心忍樂;斷見者,見五眾滅,心忍樂。一切眾生,多墮此二見中。菩薩自斷此二,亦能除一切眾生二見,令處中道。復有二種見:有見、無見。復有三種見:一切法忍,一切法不忍,一切法亦忍亦不忍。復有四種見:世間常,世間無常,世間亦常亦無常,世間亦非常亦非無常。我及世間有邊、無邊,亦如是。有死後如去,有死後不如去,有死後如去不如去,有死後亦不如去亦不不如去。復有五種見:身見、邊見、邪見、見取、戒取。如是等種種諸見,乃至六十二見斷。如是諸見,種種因緣生,種種智門觀,種種師邊聞;如是種種相,能為種種結使作因,能與眾生種種苦,是名種種見。見義,後當廣說。纏者,十纏:瞋纏,覆罪纏、睡纏、眠纏、戲纏、掉纏、無慚纏、無愧纏、慳纏、嫉纏。

  復次,一切煩惱結繞心故,盡名為纏。煩惱者,能令心煩,能作惱故,名為煩惱。煩惱有二種:內著,外著。內著者,五見、疑、慢等;外著者,淫、瞋等;無明內外共。復有二種結:一、屬愛;二、屬見。復有三種:屬淫,屬瞋,屬癡。是名煩惱。纏者,有人言十纏,有人言五百纏。煩惱名一切結使:結有九,使有七,合為九十八結。如迦旃延子阿毗曇義中說:十纏,九十八結,為百八煩惱。犢子兒阿毗曇中,結使亦同:纏有五百。如是諸煩惱,菩薩能種種方便自斷,亦能巧方便斷他人諸煩惱。如佛在時,三人為伯、仲、季;聞毗耶離國淫女人,名菴羅婆利;舍婆提有淫女人,名須蔓那;王舍城淫女人,名優缽羅槃那。有三人各各聞人讚三女人端正無比,晝夜專念,心著不捨,便於夢中夢與從事。覺已心念:彼女不來,我亦不往,而淫事得辦。因是而悟:一切諸法皆如是耶?於是往到[風+(拔-手)]陀婆羅菩薩所,問是事。[風+(拔-手)]陀婆羅答言:諸法實爾,皆從念生。如是種種為此三人方便巧說諸法空,是時三人即得阿鞞跋致。是諸菩薩亦復如是,為諸眾生種種巧說法,斷諸見、纏、煩惱。是名能斷種種見、纏及諸煩惱。

  ﹝經﹞遊戲出生百千三昧。

  ﹝論﹞諸菩薩禪定心調,清淨智慧方便力故,能生種種諸三昧。何等為三昧?善心一處住不動,是名三昧。復有三種三昧:有覺有觀,無覺有觀,無覺無觀三昧。復有四種三昧:欲界繫三昧,色界繫三昧,無色界繫三昧,不繫三昧。是中所用菩薩三昧,如先說於佛三昧中未滿,勤行勤修故,言能出生。

  問曰:諸菩薩何以故,出生遊戲是百千種三昧?答曰:眾生無量,心行不同,有利有鈍;於諸結使,有厚有薄;是故菩薩行百千種三昧,斷其塵勞。譬如為諸貧人欲令大富,當備種種財物,一切備具,然後乃能濟諸貧者。又復如人欲廣治諸病,當備種種眾藥,然後能治。菩薩亦如是,欲廣度眾生故,行種種百千三昧。

  問曰:但當出生此三昧,何以故復遊戲其中?答曰:菩薩心生諸三昧,欣樂出入自在,名之為戲,非結愛戲也。戲名自在,如師子在鹿中,自在無畏故,名為戲。是諸菩薩於諸三昧有自在力,能出能入,亦復如是。餘人於三昧中,能自在入,不能自在住,自在出;有自在住,不能自在入、自在出;有自在出,不能自在住、自在入;有自在入、自在住,不能自在出;有自在住、自在出,不能自在入。是諸菩薩能三種自在故,言遊戲出生百千三昧。

  ﹝經﹞諸菩薩如是等種種無量功德成就。

  ﹝論﹞諸菩薩如是等無量功德成就者,是諸菩薩共佛住,欲讚其功德,無量億劫不可得盡。以是故,言無量功德成就。

  ﹝經﹞其名曰:[風+(拔-手)]陀婆羅菩薩(秦言善守),剌那那伽羅菩薩(秦言寶積),導師菩薩,那羅達菩薩,星得菩薩,水天菩薩,主天菩薩,大意菩薩,益意菩薩,增意菩薩,不虛見菩薩,善進菩薩,勢勝菩薩,常勤菩薩,不捨精進菩薩,日藏菩薩,不缺意菩薩,觀世音菩薩,文殊尸利菩薩(秦言妙德),執寶印菩薩,常舉手菩薩,彌勒菩薩。如是等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諸菩薩摩訶薩,皆是補處紹尊位者。

  ﹝論﹞如是等諸菩薩,共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

  問曰:如是菩薩眾多,何以獨說二十二菩薩名?答曰:諸菩薩無量千萬億,說不可盡,若都說者,文字所不能載。

  復次,是中二種菩薩:居家、出家。善守等十六菩薩,是居家菩薩;[風+(拔-手)]陀婆羅居士菩薩,是王舍城舊人;寶積王子菩薩,是毗耶離國人;星得長者子菩薩,是瞻波國人;導師居士菩薩,是舍婆提國人;那羅達婆羅門菩薩,是彌梯羅國人;水天優婆塞菩薩。慈氏,妙德菩薩等,是出家菩薩。觀世音菩薩等,從他方佛土來。若說居家,攝一切居家菩薩;出家、他方亦如是。

  問曰:善守菩薩有何殊勝,最在前說?若最大在前,應說遍吉、觀世音、得大勢菩薩等;若最小在前,應說肉身初發意菩薩等。答曰:不以大,不以小,以善守菩薩是王舍城舊人,白衣菩薩中最大。佛在王舍城欲說般若波羅蜜,以是故最在前說。

  復次,是善守菩薩,無量種種功德,如般舟三昧中,佛自現前讚其功德。

  問曰:若彌勒菩薩應稱補處,諸餘菩薩何以復言紹尊位者?答曰:是諸菩薩,於十方佛土,皆補佛處。

    釋初品中三昧

  ﹝經﹞爾時,世尊自敷師子座,結跏趺坐,直身繫念在前,入三昧王三昧,一切三昧悉入其中。

  ﹝論﹞問曰:佛有侍者及諸菩薩,何以故自敷師子座?答曰:此是佛所化成,欲以可適大眾,以是故,阿難不能得敷。

  復次,佛心化作,故言自敷。

  問曰:何以名師子座?為佛化作師子,為實師子來,為金銀木石作師子耶?又師子非善獸故,佛所不須,亦無因緣,故不應來!答曰:是號名師子,非實師子也。佛為人中師子,佛所坐處,若床若地,皆名師子座。譬如今者國王坐處,亦名師子座。

  復次,王呼健人,亦名人師子;人稱國王,亦名人師子。又如師子,四足獸中,獨步無畏,能伏一切。佛亦如是,於九十六種道中,一切降伏無畏故,名人師子。

  問曰:多有坐法,佛何以故唯用結跏趺坐?答曰:諸坐法中,結跏趺坐最安隱,不疲極;此是坐禪人坐法,攝持手足,心亦不散。又於一切四種身儀中,最安隱。此是禪坐,取道法坐,魔王見之,其心憂怖。如此坐者,出家人法,在林樹下結跏趺坐,眾人見之皆大歡喜,知此道人必當取道。如偈說:

  若結跏趺坐,身安入三昧;威德人敬仰,如日照天下。
  除睡懶覆心,身輕不疲懈;覺悟亦輕便,安坐如龍蟠。
  見畫跏趺坐,魔王亦愁怖,何況入道人,安坐不傾動。


  以是故,結跏趺坐。

  復次,佛教弟子應如是坐,有外道輩,或常翹足求道,或常立,或荷足,如是狂狷,心沒邪海,形不安隱;以是故,佛教弟子結跏趺直身坐。何以故直身?心易正故,其身直坐,則心不懶;端心正意,繫念在前,若心馳散,攝之令還。欲入三昧故,種種馳念皆亦攝之;如此繫念,入三昧王三昧。云何名三昧王三昧?是三昧於諸三昧中最第一自在,能緣無量諸法;如諸人中王第一,王中轉輪聖王第一;一切天上天下佛第一。此三昧亦如是,於諸三昧中最第一。

  問曰:若以佛力故,一切三昧皆應第一,何以故獨稱三昧王為第一?答曰:雖應以佛神力故,佛所行諸三昧皆第一,然諸法中應有差降。如轉輪聖王眾寶,雖勝一切諸王寶,然此珍寶中自有差別,貴賤懸殊。是三昧王三昧,何定攝?何等相?有人言:三昧王三昧名為自在相,善五眾攝,在第四禪中。何以故?一切諸佛於第四禪中行見諦道,得阿那含,即時十八心中得佛道;在第四禪中捨壽,於第四禪中起,入無餘涅槃。第四禪中有八生住處,背捨,勝處,一切入,多在第四禪中;第四禪名不動,無遮禪定法。欲界中諸欲遮禪定心,初禪中覺觀心動,二禪中大喜動,三禪中大樂動,四禪中無動。

  復次,初禪火所燒,二禪水所及,三禪風所至,四禪無此三患;無出入息,捨念清淨。以是故,王三昧應在第四禪中,如好寶物,置之好藏。更有人言:佛三昧誰能知其相?一切諸佛法,一相無相,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餘三昧尚不可量,不可數,不可思議,何況三昧王三昧!如此三昧,唯佛能知。如佛神足、持戒,尚不可知,何況三昧王三昧!

  復次,三昧王三昧,一切諸三昧皆入其中故,名三昧王三昧。譬如閻浮提,眾川萬流皆入大海;亦如一切人民皆屬國王。

  問曰:佛一切智無所不知,何以故入此三昧王三昧,然後能知?答曰:欲明智慧從因緣生故,止外道六師輩言:我等智慧一切時常有常知故。以是故,言佛入王三昧故知,不入則不知。

  問曰:若如是者,佛力減劣!答曰:入是三昧王三昧時,不以為難,應念即得;非如聲聞、辟支佛、諸小菩薩,方便求入。

  復次,入是三昧王三昧中,令六神通通徹十方,無限無量。

  復次,佛入三昧王三昧,種種變化,現大神力。若不入三昧王三昧而現神力者,有人心念:佛用幻力、咒術力,或是大力龍神,或是天,非是人。何以故?一身出無量身,種種光明變化故,謂為非人。斷此疑故,佛入三昧王三昧。

  復次,佛若入餘三昧中,諸天、聲聞、辟支佛或能測知;雖言佛神力大而猶可知,敬心不重。以是故,入三昧王三昧中,一切諸眾聖,乃至十住菩薩不能測知;不知佛心何所依,何所緣。以是故,佛入三昧王三昧。

  復次,佛有時放大光明,現大神力;如生時,得道時,初轉法輪時,諸天聖人大集和合時,若破外道時,皆放大光明。今欲現其殊特故,放大光明,令十方一切天人眾生,及諸阿羅漢、辟支佛、菩薩皆得見知。以是故,入三昧王三昧。

  復次,光明神力,有下、中、上;咒術、幻術能作光明變化,下也;諸天龍神報得光明神力,中也;入諸三昧,以今世功德心力,放大光明,現大神力,上也。以是故,佛入三昧王三昧。

  問曰:如諸三昧各各相,云何一切三昧悉入其中?答曰:得是三昧王三昧時,一切三昧悉得故,言悉入其中。是三昧力故。一切諸三昧皆得,無量無數,不可思議。以是故,名為入。

  復次,入是三昧王三昧中,一切三昧欲入即入。

  復次,入是三昧王三昧,能觀一切三昧相,如山上觀下。

  復次,佛入是三昧王三昧中,能觀一切十方世界,亦能觀一切眾生。以是故,入三昧王三昧。

  ﹝經﹞爾時,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以天眼觀視世界,舉身微笑。

  ﹝論﹞問曰:云何世尊入三昧王三昧,無所施作,而從定起,觀視世界?答曰:佛入是三昧王三昧,一切佛法寶藏,悉開悉看。是三昧王三昧中觀已,自念:我此法藏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然後從三昧安詳而起,以天眼觀眾生,知眾生貧苦。此法藏者從因緣得,一切眾生皆亦可得,但坐癡冥,不求不索。以是故,舉身微笑。

  問曰:佛有佛眼、慧眼、法眼,勝於天眼,何以用天眼觀視世界?答曰:肉眼所見不遍故;慧眼知諸法實相;法眼見是人以何方便,行何法得道;佛眼名一切法現前了了知。今天眼緣世界及眾生,無障無礙,餘眼不爾。慧眼、法眼、佛眼雖勝,非見眾生法;欲見眾生,唯以二眼:肉眼、天眼。以肉眼不遍,有所障故,用天眼觀。

  問曰:今是眼在佛,何以名為天眼?答曰:此眼多在天中,天眼所見,不礙山壁樹木。若人精進、持戒、禪定行力得,非是生分。以是故,名為天眼。

  復次,人多貴天,以天為主,佛隨人心,以是故名為天眼。

  復次,天有三種:名天、生天、淨天。名天,天王、天子是也。生天,釋、梵諸天是也。淨天,佛、辟支佛、阿羅漢是也。淨天中尊者,是佛;今言天眼,亦無咎也。天眼觀視世界者,以世界眾生,常求安樂而更得苦;心著吾我,是中實無吾我。眾生常畏苦而常行苦,如盲人求好道,反墮深坑。如是等種種觀已,舉身微笑。

  問曰:笑從口出,或時眼笑,今云何言一切身笑?答曰:佛,世界中尊得自在,能令一切身如口、如眼,故皆能笑。

  復次,一切毛孔皆開,故名為笑;由口笑歡喜故,一切毛孔皆開。

  問曰:佛至尊重,何以故笑?答曰:如大地,不以無事及小因緣而動;佛亦如是,若無事及小因緣,則不笑,今大因緣故,一切身笑。云何為大?佛欲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無央數眾生當續佛種,是為大因緣。

  復次,佛言:我世世曾作小蟲、惡人,漸漸集諸善本,得大智慧;今自致作佛,神力無量,最上最大。一切眾生亦可得爾,云何空受勤苦而墮小處,以是故笑。

  復次,有小因大果,小緣大報。如求佛道,讚一偈,一稱南無佛,燒一捻香,必得作佛;何況聞知諸法實:不生不滅、不不生不不滅,而行因緣業亦不失!以是事故笑。

  復次,般若波羅蜜相,清淨如虛空,不可與,不可取。佛種種方便,光明神德,欲教化一切眾生,令心調柔,然後能信受般若波羅蜜。以是故,因笑放光。笑有種種因緣;有人歡喜而笑,有人瞋恚而笑,有輕人而笑,有見異事而笑,有見可羞恥事而笑,有見殊方異俗而笑,有見希有難事而笑。今是第一希有難事:諸法相不生不滅,真空無字無名,無言無說;而欲作名立字,為眾生說,令得解脫,是第一難事。譬如百由旬大火聚,有人負乾草,入火中過,不燒一葉,是為甚難。佛亦如是,持八萬法眾名字草,入諸法實相中,不為染著火所燒,直過無礙,是為甚難,以是難事故笑。如是種種希有難事,故舉身微笑。

    釋初品中放光

  ﹝經﹞從足下千輻相輪中,放六百萬億光明。

  ﹝論﹞問曰:佛何以故先放身光?答曰:上笑因緣中已答,今當更說:有人見佛無量身,放大光明,心信清淨恭敬故,知非常人。

  復次,佛欲現智慧光明初相故,先出身光,眾生知佛身光既現,智慧光明亦應當出。

  復次,一切眾生常著欲樂,五欲中第一者色;見此妙光,心必愛著,捨本所樂;令其心漸離欲,然後為說智慧。

  問曰:其餘天人亦能放光,佛放光明,有何等異?答曰:諸天人雖能放光,有限有量;日月所照,唯四天下;佛放光明,滿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中出,遍至下方。餘人光明,唯能令人歡喜而已;佛放光明,能令一切聞法得度,以是為異。

  問曰:如一身中,頭為最上,何以故先從足下放光?答曰:身得住處,皆由於足。

  復次,一身中雖頭貴而足賤,佛不自貴光,不為利養,以是故於賤處放光。

  復次,諸龍、大蛇、鬼神,從口中出光,毒害前物,若佛口放光明,眾生怖畏,是何大光!復恐被害,是故從足下放光。

  問曰:足下六百萬億光明,乃至肉髻,是皆可數;三千大千世界尚不可滿,何況十方?答曰:此身光是諸光之本,從本枝流無量無數。譬如迦羅求羅蟲,其身微細,得風轉大,乃至能吞食一切。光明亦如是,得可度眾生,轉增無限。

  ﹝經﹞足十指、兩踝、兩●、兩膝、兩髀、腰、脊、腹、背、臍、心、胸德字、肩、臂、手十指、項、口、四十齒、鼻兩孔、兩眼、兩耳、白毫相、肉髻。各各放六百萬億光明。

  ﹝論﹞問曰:足下光明能照三千大千及十方世界,何用身分各各放六百萬億光明?答曰:我先言足下光明照下方,餘方不滿,是故更放身分光明。有人言:一切身分,足為立處故最大,餘不爾;是故佛初放足下六百萬億光明以示眾生。如三十二相中,初種足下安住相;一切身分皆有神力。

  問曰:依何三昧,依何神通,依何禪定中放此光明?答曰:三昧王三昧中放此光明;六通中如意通,四禪中第四禪,放此光明。第四禪中火勝處,火一切入,此中放光明。

  復次,佛初生時,初成佛時,初轉法輪時,皆放無量光明滿十方;何況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時而不放光?譬如轉輪聖王珠寶,常有光明照王軍眾,四邊各一由旬。佛亦如是,眾生緣故,若不入三昧,恒放常光。何以故?佛眾法寶成故。經從是諸光,出大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從三千大千世界,遍照東方如恒河沙等諸世界,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若有眾生遇斯光者,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論﹞問曰:如火相上燄,水相下潤,風相旁行;是光明火氣應當上去,云何遍滿三千大千世界及十方世界?答曰:光明有二種:一者、火氣,二者、水氣。日珠火氣,月珠水氣;火相雖燄上,而人身中火,上下遍到。日火亦爾,是故夏月地水盡熱。以是故,知火不皆上。

  復次,是光明佛力故,遍至十方。譬如強弓遣箭,隨所向至。

  問曰:何以先照東方,南、西、北後?答曰:以日出東方為上故,佛隨眾生意,先照東方。

  復次,俱有一難,若先照南方,當言何以不先照東、西、北方?若先照西方、北方,亦爾。

  問曰:光明幾時當滅?答曰:佛用神力,欲住便住,捨神力便滅。佛光如燈,神力如脂,若佛不捨神力,光不滅也。

  ﹝經﹞光明出過東方如恆河沙等世界,乃至十方,亦復如是。(依論意此經文應接前段。)

  ﹝論﹞問曰:云何為三千大千世界?答曰:佛雜阿含中分別說:千日,千月,千閻浮提,千瞿陀尼,千鬱怛羅越,千弗婆提;千須彌山,千四天王天處,千三十三天,千夜摩天,千兜率陀天,千化自在天,千他化自在天,千梵世天,千大梵天,是名小千世界;名周利。以周利千世界為一,一數至千,名二千中世界。以二千中世界為一,一數至千,名三千大千世界。初千小,二千中,第三名大千。千千重數,故名大千;二過復千,故言三千;是合集名。百億日月乃至百億大梵天,是名三千大千世界一時生、一時滅。有人言:住時一劫,滅時一劫,還生時一劫。是三千大千世界,大劫亦三種破:水、火、風;小劫亦三種破:刀、病、飢。此三千大千世界在虛空中:風上水,水上地,地上人。須彌山有二天處:四天處,三十三天處。餘殘夜摩天等,福德因緣七寶地,風舉空中;乃至大梵天,皆七寶地,皆在風上。是三千大千世界光明遍照,照竟,餘光過出,照東方如恒河沙等諸世界;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問曰:是光遠照,云何不滅?答曰:光明以佛神力為本,本在故不滅。譬如龍泉,龍力故水不竭。是諸光明,以佛心力故,遍照十方,中間不滅。

  問曰:如閻浮提中種種大河,亦有過恒河者,何以常言恒河沙等?答曰:恒河沙多,餘河不爾。

  復次,是恒河,是佛生處,遊行處,弟子眼見,故以為喻。

  復次,佛出閻浮提,閻浮提四大河,北邊出,入四方大海中。北邊雪山中,有阿那婆達多池;是池中有金色七寶蓮華,大如車蓋。阿那婆達多龍王,是七住大菩薩。是池四邊有四水流:東方象頭,南方牛頭,西方馬頭,北方師子頭。東方象頭出恒河,底有金沙;南方牛頭出辛頭河,底亦有金沙;西方馬頭出婆叉河,底亦有金沙;北方師子頭出私陀河,底亦有金沙。是四河皆出北山:恒河出北山入東海,辛頭河出北山入南海,婆叉河出北山入西海,私陀河出北山入北海。是四河中,恒河最大;四遠諸人經書,皆以恒河為福德吉河,若入中洗者,諸罪垢惡皆悉除盡。以人敬事此河,皆共識知故,以恒河沙為喻。

  復次,餘河名字喜轉,此恒河世世不轉。以是故,以恒河沙為喻,不取餘河。

  問曰:恒河中沙,為有幾許?答曰:一切算數所不能知,唯有佛及法身菩薩能知其數。佛及法身菩薩,一切閻浮提中微塵生滅多少,皆能數知,何況恒河沙?如佛在祇桓外林中樹下坐,有一婆羅門來到佛所問佛:此樹林有幾葉?佛即時便答:有若干數。婆羅門心疑,誰證知者?婆羅門去至一樹邊,取一樹上少葉藏還,問佛:此樹林定有幾葉?即答:今少若干葉;如其所取語之。婆羅門知已,心大敬信,求佛出家,後得阿羅漢道。以是故,知佛能知恒河沙數。

  問曰:有幾許人值佛光明,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值光明便得道者,佛有大慈,何以不常放光明,令一切得道?何須持戒、禪定、智慧,然後得道?答曰:眾生種種因緣得度不同:有禪定得度者,有持戒說法得度者,有光明觸身而得度者。譬如城有多門入處,各各至處不異。有人光明觸身而得度者,有若見光明,若觸身不得度者。

  ﹝經﹞爾時,世尊舉身毛孔,皆亦微笑而放諸光,遍照三千大千世界,復至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若有眾生遇斯光者,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論﹞問曰:上已舉身微笑,今何以故復一切毛孔皆笑?答曰:舉身微笑是麤分,今一切毛孔皆笑是細分。

  復次,先舉身微笑,光明有數,今一切毛孔皆笑,有光明而無數。

  復次,先舉身光明所未度者,今值毛孔光明,即便得度。譬如搖樹取果,熟者前墮;若未熟者,更復後搖。又如捕魚,前網不盡,後網乃得。笑因緣,如上說。

凡塵

凡塵
版主
版主

大智度論卷第八
        龍樹菩薩造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釋初品中放光之餘

  ﹝經﹞爾時世尊以常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亦至東方如恒河沙等諸佛世界,乃至十方亦復如是,若有眾生遇斯光者。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論﹞問曰:上已舉身微笑及放毛孔光明:今何以復放常光而照十方?答曰:有人見異光明,謂非佛光,見佛常光轉大。心則歡喜,此實佛光,便必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問曰:云何為常光?答曰:佛身四邊各一丈光明,菩薩生便有此,是三十二相之一,名為丈光相。

  問曰:佛何以故光常一丈而不多?答曰:一切諸佛常光無量,常照十方世界,釋迦牟尼佛神通身光無量。或一丈、百丈、千丈、萬億、乃至滿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十方,如諸佛常法。但於五濁世,為眾生少德,少智故,受一丈光明;若受多光,今眾生薄福鈍根,目不堪其明。如人見天身,眼則失明,以光盛眼微故,若眾生利根福重,佛則為之現無量光明。

  復次,有人見佛常光,歡喜得度。譬如國王以常食之餘,賜諸群下,得者大喜。佛亦如是,有人見佛種種餘光,心不歡喜,見佛常光,必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經﹞爾時,世尊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熙怡微笑。從其舌根出無量千萬億光,是一一光化成千葉金色寶華。是諸華上,皆有化佛結跏趺坐,說六波羅蜜;眾生聞者,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至十方如恒河沙等諸佛世界,皆亦如是。

  ﹝論﹞問曰:如佛世尊大德尊重,何以故出廣長舌,似如輕相?答曰:上三種放光,照十方眾生令得度脫。今欲口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摩訶般若波羅蜜甚深,難解難知,難可信受;是故出廣長舌為證。舌相如是,語必真實。如昔一時,佛於舍婆提國受歲竟,阿難從佛遊行諸國,欲到婆羅門城。婆羅門城王知佛神德,能化眾生,感動群心,今來到此,誰復樂我?便作制限:若有與佛食、聽佛語者,輸五百金錢。作制限後,佛到其國;將阿難持缽入城乞食,城中眾人皆閉門不應,佛空缽而出。是時,一家有一老使人,持破瓦器,盛臭潘澱,出門棄之。見佛世尊空缽而來,老使人見佛相好,金色白毫,肉髻丈光,缽空無食。見已思惟;如此神人,應食天廚,今自降身持缽行乞,必是大慈愍一切故;信心清淨,欲好供養,無由如願。慚愧白佛:思欲設供,更不能得,今此弊食,佛須者可取!佛知其心信敬清淨,伸手以缽受其施食;佛時即笑,出五色光,普照天地,還從眉間相入。阿難合掌長跪白佛:唯然!世尊!今笑因緣,願聞其意!佛告阿難:汝見老女人信心施佛食不?阿難言:見。佛言:是老女人施佛食故,十五劫中天上人間受福快樂,不墮惡道;後得男子身,出家學道,成辟支佛,入無餘涅槃。爾時,佛邊有一婆羅門立,說偈言:

  汝是日種剎利姓,淨飯國王之太子,而以食故大妄語,如此臭食報何重?

  是時,佛出廣長舌,覆面上至髮際。語婆羅門言:汝見經書頗有如此舌人而作妄語不?婆羅門言:若人舌能覆鼻,言無虛妄,何況乃至髮際?我心信佛,必不妄語;不解小施,報多如是!佛告婆羅門:汝頗曾見世所希有難見事不?婆羅門言:見!我曾共婆羅門道中行,見一尼拘盧陀樹,蔭覆賈客五百乘車,蔭猶不盡,是謂希有難見事也!佛言:此樹種子,其形大小?答言:大如芥子三分之一。佛言:誰當信汝言者,樹大乃爾,而種子甚小!婆羅門言:實爾!世尊!我眼見之,非虛妄也。佛言:我亦如是,見老女人淨信心施,得大果報,亦如此樹,因少報多;又是如來福田良美之所致也。婆羅門心開意解,五體投地,悔過向佛:我心無狀,愚不信佛。佛為種種說法,得初道果;即時舉手大發聲言:一切眾人,甘露門開,如何不出!城中一切諸婆羅門,皆送五百金錢與王,迎佛供養;皆言得甘露味,誰當惜此五百金錢!眾人皆去,制限法破。是婆羅門王,亦共臣民歸命佛法,城中人一切皆得淨信。如是佛出廣長舌相,為不信者故。

  問曰:如為婆羅門出舌相覆面,今舌相光明,何以乃至三千大千世界?答曰:覆面髮際,為小信故;今為般若波羅蜜大事興故,廣長舌相覆三千大千世界。

  問曰:是一城中人,盡得見此覆面舌相,猶尚為難;何況今說摩訶般若波羅蜜,一切大會,此及他方無量眾集而得盡見?又以人目所睹,不過數里,今言遍三千大千世界,無乃大而難信!答曰:佛以方便借其神力,能令一切皆見舌相覆此三千大千世界。若不加神力,雖復十住亦不知佛心;若加神力,乃至畜生能知佛心。如般若波羅蜜後品中說:一切眾人皆見阿[門@(人/(人+人))]佛會,與眼作對。亦如佛說阿彌陀佛世界種種嚴淨,阿難言:唯願欲見!佛時即令一切眾會,皆見無量壽佛世界嚴淨。見佛舌相,亦復如是。佛以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已,然後便笑。笑因緣,如上說。

  問曰:前已出舌相光明,今何以故舌根復放光明?答曰:欲令一切得重信故;又以舌相色如珊瑚,金光明淨,共相發起,故復放光。

  復次,是諸光明,變成千葉金色寶華;從舌相出此千葉金色寶華,光明徹照,如日初出。

  問曰:何以故光明中變化作此寶華?答曰:佛欲坐故。

  問曰:諸床可坐,何必蓮華?答曰:床為世界白衣坐法。又以蓮華軟淨,欲現神力,能坐其上令不壞故;又以莊嚴妙法座故;又以諸華皆小,無如此華香淨大者。人中蓮華,大不過尺;漫陀耆尼池,及阿那婆達多池中蓮華,大如車蓋;天上寶蓮華,復大於此,是則可容結跏趺坐。佛所坐華,復勝於此百千萬倍;又如此蓮華臺,嚴淨香妙可坐。

  復次,劫盡燒時,一切皆空;眾生福德因緣力故,十方風至,相對相觸,能持大水;水上有一千頭人,二千手足,名為韋紐;是人臍中出千葉金色妙寶蓮華,其光大明,如萬日俱照;華中有人結跏趺坐,此人復有無量光明,名曰梵天王;此梵天王心生八子、八子生天地人民;是梵天王於諸淫瞋已盡無餘。以是故言:若有人修禪淨行,斷除淫欲。名為行梵道,佛轉法輪,或名法輪,或名梵輪。是梵天王坐蓮華上,是故諸佛隨世俗故,於寶華上結跏趺坐,說六波羅蜜。聞此法者,必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問曰:釋迦文尼佛,化作無量千萬億諸佛,云何一時能說法耶?如阿毗曇說:一時無二心,若化佛語時,化主應默;化主語時,化亦應默;云何一時皆說六波羅蜜?答曰:如此說者,外道及聲聞變化法耳。如佛變化,無量三昧力不可思議,是故佛自語時,無量千萬億化佛亦一時皆語。又諸外道及聲聞化,不能作化;如佛世尊化復作化,諸外道及聲聞,滅後不能留化;如佛世尊身滅度後,復能留化如佛無異。

  復次,阿毗曇中,一時無二心;今佛亦如是,當化語時,亦不有心;佛心念化,欲令化語,即便皆語。

  問曰:佛今欲說般若波羅蜜,何以令化佛說六波羅蜜?答曰:是六波羅蜜及般若波羅蜜,一法無異。是五波羅蜜,不得般若波羅蜜,不名波羅蜜。如檀波羅蜜不得般若波羅蜜,沒在世界有盡法中,或得阿羅漢,辟支佛道般涅槃。若得般若波羅蜜共合,是名波羅蜜,能至佛道。以是故,般若波羅蜜與六波羅蜜,一法無異,般若波羅蜜有二種:一者、莊嚴,二者、未莊嚴。如人著好纓絡莊嚴其身,有人不著,名未莊嚴。亦如國王將諸營從,是名王來;若無營從,是名獨身。如是東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乃至十方亦爾。

  問曰:若佛有如是大神力,無數千萬億化佛,乃至十方說六波羅蜜,度脫一切,應盡得度,不應有殘!答曰:有三障:三惡道中眾生,不能解知;人中天上,若大小,若大老,若大病;及上無色、無想天,皆不能聞、不能知。

  問曰:諸能聞、能知者,何以不皆得道?答曰:是亦不應盡得道。何以故?結使業障故:有人於結使重,常為結使覆心,以是故不盡得道。

  問曰:當今十方諸佛,亦應遣化說六波羅蜜,我等亦無三障,何以不聞?答曰:當今眾生,生在惡世,則入三障中!生在佛後,不善業報,或有世界惡罪業障,或有厚重結使障。墮在佛後,人多為厚重結使所障:或淫欲薄而瞋恚厚,瞋恚薄而淫欲厚,淫欲薄而愚癡厚,愚癡薄而瞋恚厚;如是等展轉互有厚薄。是結使障故,不聞不知化佛說法,不見諸佛光明,何況得道!譬如日出,盲人不見,便謂世間無有日月,日有何咎!又如雷電震地,聾人不聞聲,聲有何過!今十方諸佛常說經法,常遣化佛至十方世界說六波羅蜜,罪業盲聾故,不聞法聲;以是故不盡聞見。雖復聖人有大慈心,不能令皆聞皆見。若罪欲滅,福將生者,是時乃得見佛聞法。

  ﹝經﹞爾時,世尊故在師子座,入師子遊戲三昧,以神通力感動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

  ﹝論﹞問曰:此三昧何以名師子遊戲?答曰:譬如師子搏鹿,自在戲樂;佛亦如是,入此三昧,能種種迴轉此地,令六反震動。

  復次,師子遊戲,譬如師子戲日,諸獸安隱;佛亦如是,入是三昧時,震動三千大千世界,能令三惡眾生一時得息,皆得安隱。

  復次,佛名人師子,師子遊戲三昧,是佛戲三昧也。入此三昧時,令此大地六種震動,一切地獄惡道眾生,皆蒙解脫,得生天上,是名為戲。

  問曰:佛何以入此三昧?答曰:欲動三千大千世界,出三惡道眾生,著二善道中故。

  復次,上三種變化,出自佛身,人或信心不深;今動大地,欲令眾生知佛神力無量,能令外物皆動,信淨心喜,皆得離苦。

  問曰:有諸阿羅漢及諸天亦能動地,何以獨言是佛神力?答曰:諸阿羅漢及諸天,不能具足動,唯佛世尊能令大地六種震動。

  問曰:佛何以故震動三千大千世界?答曰:欲令眾生知一切皆空無常故。有諸人言:大地及日月、須彌、大海,是皆有常;是以世尊六種動地,示此因緣,令知無常。

  復次,如人欲染衣,先去塵土;佛亦如是,先令三千世界眾生見佛神力,敬心柔軟,然後說法,是故六種動地。云何六種動?

  ﹝經﹞東涌西沒,西涌東沒;南涌北沒,北涌南沒;邊涌中沒,中涌邊沒。

  ﹝論﹞問曰:何以故正有六種動?答曰:地動有上、中、下。下者、二種動:或東涌西沒,或南北,或邊中。中者、有四:或東、西、南、北,或東、西、邊、中,或南,北、邊、中。上者、六種動。有種種因緣令地大動,如佛告阿難:八因八緣,令地震動,如別說。

  復次,有人言:四種地動:火動,龍動,金翅鳥動,天王動。二十八宿,月月一周繞:若月至昴宿、張宿、氐宿、婁宿、室宿、胃宿,是六種宿中,爾時地動若崩,是動屬火神;是時無雨,江河枯竭,年不宜麥,天子凶,大臣受殃。若柳宿、尾宿、箕宿、壁宿、奎宿、危宿,是六種宿中,爾時,地動若崩,是動屬龍神;是時無雨,江河枯竭,年不宜麥,天子凶,大臣受殃。若參宿、鬼宿、星宿、軫宿、亢宿、翼宿、是六種宿中,爾時,若地動若崩,是動屬金翅鳥;是時無雨,江河枯竭,年不宜麥,天子凶,大臣受殃。若心宿、角宿、房宿、女宿、虛宿、井宿、畢宿、觜宿、斗宿,是九種宿中,爾時地動若崩,是動屬天帝;是時安隱風雨,宜五榖,天子吉,大臣受福,萬民安隱。

  復次,地動因緣有小有大,有動一閻浮提,有動四天下,一千、二千、三千大千世界。小動以小因緣故:若福德人若生若死,一國地動,是為小動。大動大因緣故:如佛初生時,初成佛時,將滅度時,三千大千世界皆為震動,是為大動。今佛欲大集眾生故,令此地六動震動。

  復次,般若波羅蜜中授諸菩薩記,當得作佛;佛為天地大主,是時地神大喜,我今得主,是故地動。譬如國主初立,臣民喜慶,皆稱萬歲,踊躍歌舞。

  復次,三千大千世界眾生福德因緣故,有此大地山河樹木一切眾物,而眾生不知無常!是故佛以福德智慧大力,動此世界眾生福德,令知微薄,一切磨滅,皆歸無常。(四種地動中,二十八宿,只有二十七,少一「牛」宿。)

  ﹝經﹞地皆柔軟,令眾生和悅。

  ﹝論﹞問曰:地動,云何能令眾生心得和悅?答曰:心隨身故,身得樂事,心則欣悅。悅者,共住之人及便身之具,能令心悅。今以是三千大千世界雜惡眾生,其心麤獷,無有善事;是故世尊動此大地,令皆柔軟,心得利益。譬如三十三天王歡樂園中,諸天入者,心皆柔軟,歡樂和悅,麤心不生;若阿脩羅起兵來時,都無鬥心。是時釋提婆那民,將諸天眾入麤澀園中;以此園中樹木華實,氣不和悅,麤澀惡故,諸天人眾鬥心即生。佛亦如是,以此大地麤澀弊惡故,變令柔軟,使一切眾生心得喜悅。又如咒術藥草熏人鼻時,恚心便生,即時鬥諍。復有咒術藥草令人心和悅歡喜,敬心相向咒術草藥尚能如此,何況三千大千世界地皆柔軟?

  ﹝經﹞是三千大千世界中地獄餓鬼、畜生及八難處,即時解脫,得生天上,從四天王天處乃至他化自在天。

  ﹝論﹞問曰:若佛入師子遊戲三昧,能令地獄、餓鬼、畜生及餘八難皆得解脫,生四天處乃至他化自在天者,復何用修福行善,乃得果報?答曰:此如上說,福德多者,見光得度;罪垢深者,地動乃度。譬如日出照蓮華池,熟者先開,生者未敷。佛亦如是,先放光明,福熟智利,先得解脫;其福未熟,智心不利,是故未得。佛大慈悲,等度一切,無憎愛也。亦如樹果,人動其樹,熟者先墮;佛亦如是,是三千大千世界如樹,動之者佛;先度者果熟,未度者果生。

  問曰:何以故善心因緣生欲界天,不生色界及無色界?答曰:佛欲度此眾生令得道證;無色界中以無身故,不可為說法;色界中則無厭心,難可得道,禪樂多故,慧心則鈍。

  復次,佛以神通感,動令此三千大千世界地皆柔軟,眾生心信得歡喜故,生欲界天;不得四禪及四空定故,不得生色、無色界。

  問曰:五陰,無常、空、無我,云何生天人中?誰死誰生者?答曰:是事,讚菩薩品中已廣說,今當略答:汝言五眾無常、空、無我者,是般若波羅蜜中五陰,無有常無常、有空無空、有我無我。若如外道求索實我,是不可得;但有假名,種種因緣和合而有有,此名字。譬如幻人相殺,人見其死;幻術令起,人見其生;生死名字,有而無實。世界法中實有生死,實相法中無有生死。

  復次,生死人有生死,不生死人無生死。何以故?不生死人以大智慧能破生相。如偈說:

  佛法相雖空,亦復不斷滅;雖生亦非常,諸行業不失。
  諸法如芭蕉,一切從心生;若知法無實,是心亦復空。
  若有人念空,是則非道行;諸法不生滅,念有故失相。
  有念墮魔網,無念則得出;心動故非道,不動是法印。


  ﹝經﹞是諸天人自識宿命,皆大歡喜,來詣佛所,頭面禮佛足,卻住一面。

  ﹝論﹞問曰:諸天生時,有三事自知:知所來處,知所修福田處,知本所作福德。是人生時,無此三事,云何識宿命?答曰:人道不定,或有識者,或不識者。

  復次,假佛神力,則識宿命。

  問曰:諸天有報五神通,自識宿命,能到佛所;人雖蒙佛神力,得知宿命,所住處遠,云何能至佛所?答曰:或有人生報得神通,如轉輪王、聖人等,或有人假佛神力。

  問曰:人生十月,三年乳哺,十歲後能自出。今蒙佛威神,三惡、八難皆得解脫,生天、人中,即至佛所。天則可爾,人法未成,云何得來?答曰:五道生法,各各不同:諸天、地獄皆化生;餓鬼二種生;若胎、若化生;人道、畜生四種生;卵生、濕生、化生、胎生。卵生者,如毗舍佉、彌伽羅母三十二子;(毗舍佉母人,生三十二卵,卵剖生三十二男,皆為力士;彌伽羅大兒字也,此母人得三道。)如是等名卵生人。濕生者,如揜羅婆利淫女,頂生轉輪聖王;如是等名濕生。化生者,如佛與四眾遊行,比丘尼眾中,有比丘尼名阿羅婆,地中化生;及劫初生時,人皆化生;如是等名為化生。胎生者,如常人生。化生人即時長大,能到佛所。有人報得神通故,能到佛所。

  復次,佛借神力故,能到佛所。

  ﹝經﹞如是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地皆六種震動;一切地獄、餓鬼、畜生及餘八難處,即時解脫,得生天上,齊第六天。

  ﹝論﹞問曰:三千大千世界無量無數,眾生甚多,何以復及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眾生?答曰:佛力無量,雖度三千大千世界眾生,猶以為少,以是故復及十方。

  問曰:若釋迦文尼佛以大神力廣度十方,復何須餘佛?答曰:眾生無量,不一時熟故。又眾生因緣各各不同,如聲聞法中說:舍利弗因緣弟子,除舍利弗,諸佛尚不能度,何況餘人?

  復次,今但說東方一恒河沙等,不說若二、三、四乃至千萬億恒河沙等諸世界。又以世界無邊無量,若有邊有量,眾生可盡。以是故,十方無量世界,諸佛應度。

  ﹝經﹞爾時,三千大千世界眾生,盲者得視,聾者得聽,啞者能言,狂者得正,亂者得定,裸者得衣,飢渴者得飽滿,病者得瘉,形殘者得具足。

  ﹝論﹞問曰:眾生苦患有百千種,若佛神力,何以不遍令得解脫?答曰:一切皆救,今但略說麤者;如種種結使,略說為三毒。

  問曰:但言盲者得視則足,何以故言生盲?答曰:生盲者,先世重罪故;重罪者,猶尚能令得視,何況輕者?

  問曰:云何先世重罪而令生盲?答曰:若破眾生眼,若出眾生眼;若破正見眼,言無罪福,是人死墮地獄,罪畢為人,從生而盲。若復盜佛塔中火珠,及諸燈明;若阿羅漢、辟支佛塔珠及燈明;若餘福田中奪取光明。如是等種種先世業因緣故失眼。今世若病、若打故失眼,是今世因緣。

  復次,九十六種眼病,闍那迦藥王所不能治者,唯佛世尊能令得視。

  復次,先令得視,復令得智慧眼。聾者得聽,亦如是。

  問曰:若有生盲,何以不說生聾?答曰:多有生盲,生聾者少,是故不說。

  問曰:以何因緣故聾?答曰:聾者是先世因緣:師父教訓,不受不行而反瞋恚,以是罪故聾。

  復次,截眾生耳,若破眾生耳;若盜佛塔、僧塔、諸善人福田中揵椎、鈴、貝及鼓,故得此罪。如是等種種先世業因緣。今世因緣,若病、若打,如是等是今世因緣得聾。

  問曰:啞者不能言,作何等罪故啞?答曰:先世截他舌,或塞其口,或與惡藥令不得語;或聞師教、父母教敕,斷其語,非其教;或作惡邪人,不信罪福破正語;受地獄罪出,生世為人,啞不能言。如是種種因緣故啞。

  問曰:狂者得正,云何為狂?答曰:先世作罪,破他坐禪,破坐禪舍,以諸咒術咒人令瞋鬥諍淫欲;今世諸結使厚重。如婆羅門失其稻田,其婦復死,即時狂發,裸形而走。又如翅舍伽憍曇比丘尼,本白衣時,七子皆死,大憂愁故,失心發狂。有人大瞋不能自制,成大癡狂;有愚癡人惡邪故,以灰塗身,拔髮裸形,狂癡食糞;有人若風病、若熱病,病重成狂;有人惡鬼所著;或有人癡,飲雨水而狂。如是失心,如是種種名為狂。得見佛故,狂即得正。

  問曰:亂者得定,狂則是亂,以何事別?答曰:有人不狂而心多散亂,志如獼猴,不能專住,是名亂心。復有遽務[匆/心][匆/心],心著眾事,則失心力,不堪受道。

  問曰:亂心有何因緣?答曰:善心轉薄,隨逐不善,是名心亂。

  復次,是人不觀無常,不觀死相,不觀世空;愛著壽命,計念事務,種種馳散,是故心亂。

  復次,不得佛法中內樂,外求樂事,隨逐樂因,是故心亂。如是亂人得見佛故,其心得定。

  問曰:先言狂者得正,今言裸者得衣,除狂云何更有裸?答曰:狂有二種:一者、人皆知狂;二者、惡邪故自裸,人不知狂。如說:南天竺國中有法師,高座說五戒義,是眾中多有外道來聽。是時國王難曰:若如所說,有人施酒及自飲酒,得狂愚報,當今世人應狂者多,正者少;而今狂者更少,不狂者多,何以故爾?是時諸外道輩言:善哉!斯難甚深!是禿高座,必不能答,以王利智故。是時法師以指指諸外道,而更說餘事,王時即解。諸外道語王言:王難甚深,是不知答,恥所不知,而但舉指更說餘事。王語外道:高座法師指答已訖,將護汝故,不以言說;向者指汝,言汝等是狂,狂不少也。汝等以灰塗身,裸形無恥,以人髑髏盛糞而食;拔頭髮,臥刺上,倒懸熏鼻;冬則入水,夏則火炙。如是種種所行非道,皆是狂相。

  復次,汝等法以賣肉賣鹽,即時失婆羅門法;於天祠中得牛布施,即時賣之,自言得法;牛則是肉,是誑惑人,豈非失耶!又言:入吉河水中,罪垢皆除,是為罪福無因無緣。賣肉、賣鹽此有何罪?入吉河水中言能除罪,若能除罪,亦能除福,誰有吉者?如此諸事,無因無緣,強為因緣,是則為狂。如是種種狂相,皆是汝等;法師將護汝故,指而不說。是名為裸形狂。

  復次,有人貧窮無衣,或弊衣襤褸,以佛力故,令其得衣。

  問曰:飢者得飽,渴者得飲,云何飢渴?答曰:福德薄故,先世無因,今世無緣,是故飢渴。

  復次,是人先世奪佛、阿羅漢、辟支佛食,及父母所親食;雖值佛世,猶故飢渴,以罪重故。

  問曰:今有惡世生人得好飲食,值佛世生而更飢渴;若罪人不應生值佛世,若福人不應生惡世,何以故爾?答曰:業報因緣,各各不同。或有人有見佛因緣,無飲食因緣;或有飲食因緣,無見佛因緣。譬如黑蛇而抱摩尼珠臥;有阿羅漢人乞食不得。又如迦葉佛時,有兄弟二人出家求道;一人持戒、誦經、坐禪;一人廣求檀越,修諸福業。至釋迦文佛出世;一人生長者家,一人作大白象,力能破賊。長者子出家學道,得六神通阿羅漢,而以薄福,乞食難得。他日持缽入城乞食,遍不能得;到白象廄,見王供象種種豐足。語此象言:我之與汝,俱有罪過。象即感結,三日不食。守象人怖,求覓道人,見而問言:汝作何咒,令王白象病不能食?答言:此象是我先身時弟,共於迦葉佛時出家學道。我但持戒、誦經、坐禪,不行布施;弟但廣求檀越作諸布施,不持戒,不學問。以其不持戒、誦經、坐禪故,今作此象;大修布施故,飲食備具,種種豐足。我但行道,不修布施故,今雖得道,乞食不能得。以是事故,因緣不同,雖值佛世,猶故飢渴。

  問曰:此諸眾生云何飽滿?答曰:有人言:佛以神力變作食,令得飽滿。復有人言:佛光觸身,令不飢渴。譬如:如意摩尼珠,有人心念,則不飢渴,何況值佛!病者得愈,病有二種:先世行業報故,得種種病。今世冷熱風發故,亦得種種病。今世病有二種:一者、內病,五臟不調,結堅宿疾。二者、外病,奔車逸馬,堆壓墜落,兵刃刀仗,種種諸病。

  問曰:以何因緣得病?答曰:先世好行鞭杖、拷掠、閉繫,種種惱故,今世得病。現世病,不知將身,飲食不節,臥起無常;以是事故,得種種諸病。如是有四百四病,以佛神力故,令病者得瘉。如說:佛在舍婆提國,有一居士請佛及僧於舍飯食,佛住精舍迎食。有五因緣:一者、欲入定,二者、欲為諸天說法,三者、欲遊行觀諸比丘房,四者、看諸病比丘,五者、若未結戒欲為諸比丘結戒。是時佛持戶排,入諸比丘房,見一比丘病苦,無人瞻視,臥大小便,不能起居。佛問比丘:汝何所苦?獨無人看!比丘答言:大德!我性懶,他人有病,初不看視,是故我病,他亦不看!佛言:善男子!我當看汝。時釋提婆那民盥水,佛以手摩其身。摩其身時,一切苦痛即皆除瘉,身心安隱。是時,世尊安徐扶此病比丘起,將出房澡洗著衣,安徐將入,更與敷蓐令坐。佛語病比丘:汝久來不勤求未得事令得,未到事令到,未識事令識,受諸苦患,如是方當更有大苦痛!比丘聞已,心自思念:佛恩無量,神力無數,以手摩我,苦痛即除,身心快樂!以是故,佛以神力令病者得瘉。形殘者得具足,云何名形殘?若有人先世破他身,截其頭,斬其手足,破種種身分;或壞佛像,毀佛像鼻,及諸賢聖形像;或破父母形像。以是罪故,受形多不具足。

  復次,不善法報,受身醜陋。若今世被賊,或被刑戮,種種因緣,以致殘毀。或風寒熱病,身生惡瘡,體分爛壞,是名形殘!蒙佛大恩,皆得具足。譬如祇桓中奴,字犍抵(犍抵,此言續)是波斯匿王兄子;端正勇健,心性和善。王大夫人見之心著,即微呼之,欲令從己。犍抵不從,夫人大怒,向王讒之,反狀其罪。王聞,即節節解之,棄於塚間;命未絕頃,其夜虎、狼、羅剎來欲食之。時佛到其邊,光明照之,身即平復,其心大喜,佛為說法,即得三道;佛牽其手將至祇桓。是人言:我身已破已棄,佛續我身,今當盡此形壽,以身布施佛及比丘僧。明日波斯匿王聞如是事,來至祇桓,語犍抵言:向汝悔過!汝實無罪,枉相刑害,今當與汝分國半治。犍抵言:我已厭矣,王亦無罪!我宿世殃咎,罪報應爾!我今以身施佛及僧,不復還也。如是若有眾生形殘不具足者,蒙佛光明即時平復。是故言:乃至形殘皆得具足,蒙佛光明,即時平復。

  ﹝經﹞一切眾生皆得等心相視:如父如母、如兄如弟、如姊如妹、亦如親親及善知識。是時,眾生等行十善業道,淨修梵行,無諸瑕穢,恬然快樂。譬如比丘入第三禪;皆得好慧,持戒自守,不嬈眾生。

  ﹝論﹞問曰:是諸眾生未離欲,無禪定,不得四無量心,云何得等心?答曰:是等,非禪中等,是於一切眾生中無怨無恚;以此等故,善心相視。

  復次,等心者,經中有言:云何等心?相視如父如母,是名等心。

  問曰:視一切眾生便是父母、兄弟、姊妹不?答曰:不也!見老者如父母,長者如兄,少者如弟,姊妹亦爾。等心力故,皆如親親。

  問曰:云何非父母言父母?乃至非親親言親親?不墮妄語耶!答曰:一切眾生無量世中,無非父母、兄弟、姊妹、親親者。

  復次,實相法中,無父母、兄弟;人著吾我,顛倒計故,名為父母、兄弟。今以善心力故,相視如父如母,非妄語也。

  復次,如人以義相親,非父事之為父,非母事之為母,兄弟、兒子亦復如是。如人有子行惡,黜而棄之;他姓善行,養以為子,如是相視,則為等心。如說偈:
  視他婦如母,見他財如火,一切如親親,如是名等見。

  是時,眾生等行十善業道者,身業道三種:不殺、不盜、不邪淫;口業道四種: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意業道三種:不貪、不惱害、不邪見。自不殺生,不教他殺,讚不殺者,見人不殺代其歡喜;乃至邪見亦有四種。

  問曰:後三業道非業,前七業道亦業,云何言十善業道?答曰:沒少從多故,通名業道。後三雖非業,能起業,又復為業故生,是故總名業道。淨修梵行,無諸瑕穢者。

  問曰:上說行十善業道,此理已足,今何以復言淨修梵行?答曰:有人行十善業道,不斷淫;今更讚此行梵天行,斷除淫欲故,言淨修梵行。無諸瑕穢者,行淫之人,身惡名臭,以是故讚斷淫人,言無諸瑕穢。恬然快樂者,

  問曰:此何等樂?答曰:是樂二種:內樂,涅槃樂。是樂不從五塵生,譬如石泉,水自中出,不從外來。心樂亦如是,行等心,修梵行,得十善業道,清淨無穢,是名內樂。

  問曰:此樂何界繫?欲界繫、色界、無色界繫耶?答曰:是樂欲界繫,亦不繫;非色、無色界繫。今言譬如比丘入第三禪;若是色界繫,不應言譬如比丘得第三禪;以是事故,知非色界繫。此欲界心生喜樂,一切滿身;譬如煖蘇漬身,柔軟和樂。不繫者,得般若波羅蜜相,觀諸法不生不滅,得實智慧,心無所著,無相之樂,是為不繫。

  問曰:佛言涅槃第一樂,何以言第三禪樂?答曰:二種樂:有受樂,有受盡樂。受盡樂,一切五陰盡更不生,是無餘涅槃樂。能除憂愁煩惱,心中歡喜,是名樂受;如是樂受滿足,在第三禪中。以是故言,譬如第三禪樂。

  問曰:初禪、二禪亦有樂受,何以故但言第三禪?答曰:樂有上、中、下:下者初禪,中者二禪,上者三禪。初禪有二種:樂根、喜根。五識相應樂根,意識相應喜根。二禪中意識相應喜根。三禪意識相應樂根。一切三界中,除三禪,更無意識相應樂根。是五識不能分別,不知名字相,眼識生如彈指頃,意識已生。以是故,五識相應樂根不能滿足樂,意識相應樂根能滿足樂,以是故,三禪中諸功德少,樂多故,無背捨、勝處、一切入。過是三禪更無樂,以是故言,譬如比丘入第三禪。一切眾生皆得好慧,持戒自守,不嬈眾生者。

  問曰:何以故次樂後,言皆得好慧?答曰:人未得樂,能作功德;既得樂已,心著樂多故,不作功德!是故樂後次第心得好慧。好慧者,持戒自守,不嬈眾生。

  問曰:持戒是名自守,亦名不嬈眾生,何以故復言自守不嬈眾生耶?答曰:身口善,是名持戒;檢心就善,是名自守,亦名不嬈眾生。一切諸功德,皆戒身、定身、慧身所攝。言好持戒,是戒身攝;好自守,是定身攝;不嬈眾生,禪中慈等諸功德,是慧身攝。

  問曰:亦無有人言不好持戒者,今何以言好持戒?答曰:有如婆羅門著世界法者言:捨家好持戒。是為斷種人。又以自力得財,廣作功德,如是有福。出家乞食,自身不給,何能作諸功德?如是為訶好持戒。亦有著世界治道人,訶好自守者言:人當以法治世,賞善罰惡,法不可犯,不捨尊親,立法濟世,所益者大,何用獨善其身,自守無事?世亂而不理,人急而不救!如是名為訶好自守。亦有人訶好不嬈眾生者言:有怨不能報,有賊不能擊,惡人不能治,有罪無以肅,不能卻患救難,默然無益,何用此為!如是為訶好不嬈眾生。如偈說:

  人而無勇健,何用生世間?親難而不救,如木人在地!

  如是等種種不善語,名為訶不嬈眾生。是諸天人皆得好慧,持戒自守,不嬈眾生,行是善法,身心安隱,無所畏難,無熱無惱,有好名善譽,人所愛敬,是為向涅槃門。命欲終時,見福心喜,無憂無悔。若未得涅槃,生諸佛世界,若生天上,以是故言:得好慧,持戒自守,不嬈眾生。

凡塵

凡塵
版主
版主

大智度論卷第九
        龍樹菩薩造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釋初品中現普身

  ﹝經﹞爾時,世尊在師子座上坐,於三千大千世界中其德特尊,光明色像威德巍巍,遍至十方如恒河沙等諸佛世界。譬如須彌山王,光色殊特,眾山無能及者。

  ﹝論﹞問曰:佛以何力故,於一切眾生中,其德特尊,光明威德巍巍,乃如是耶?如轉輪聖王、諸天、聖人,亦有大力光明威德,何以獨言佛德特尊?答曰:此諸賢聖雖有光明威德,有量有限。譬如眾星,日光既出,則沒不現。佛從無量阿僧祇劫,集大功德,一切具足;因緣大故,果報亦大,餘人無此。
  復次,佛世世修諸苦行,無量無數頭目、髓腦常施眾生,豈唯國財、妻子而已!一切種種戒,種種忍,種種精進,種種禪定,及無比清淨,不可壞不可盡智慧,世世修行,已具足滿。此果力故,得不可稱量殊特威神。以是故,言因緣大故,果報亦大。

  問曰:若佛神力無量,威德巍巍,不可稱說,何以故受九罪報:一者、梵志女孫陀利謗,五百阿羅漢亦被謗;二者、旃遮婆羅門女,繫木盂作腹謗佛;三者、提婆達推山壓佛,傷足大指;四者、迸木刺腳;五者、毗樓璃王興兵殺諸釋子,佛時頭痛;六者、受阿耆達多婆羅門請而食馬麥;七者、冷風動故脊痛;八者、六年苦行;九者、入婆羅門聚落乞食不得,空缽而還。復有冬至前後八夜,寒風破竹,索三衣禦寒;又復患熱,阿難在後扇佛。如是等世界小事,佛皆受之。若佛神力無量,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東方恒河沙等諸世界,南、西、北方、四維、上下,光明色像,威德巍巍,何以故受諸罪報?答曰:佛在人中生,有父母,受人身力,一指節力,勝千萬億那由他白象力;神通力無量無數,不可思議。是淨飯王子,厭老病死苦,出家得佛道,是人豈受罪報,為寒熱等所困?如佛神力不可思議,不可思議法中,何有寒熱諸患?

  復次,佛有二種身:一者、法性身,二者、父母生身。是法性身滿十方虛空,無量無邊,色像端正,相好莊嚴,無量光明,無量音聲,聽法眾亦滿虛空。此眾亦是法性身,非生死人所得見。常出種種身,種種名號,種種生處,種種方便度眾生;常度一切,無須臾息時。如是法性身佛,能度十方眾生。受諸罪報者,是生身佛;生身佛,次第說法如人法。以有二種佛故,受諸罪無咎。

  復次,佛即得道時,一切不善法盡斷,一切善法皆成就,云何今實有不善法報可受?但憐愍未來世眾生故,現方便受此諸罪。

  復次,如阿泥盧豆,與一辟支佛食故,受無量世樂,心念飲食,應意即得。何況佛世世割肉出髓以施眾生,而乞食不得,空缽而還?以是事故,知佛方便,為度眾生故,受此諸罪。云何方便憐愍未來世?五眾佛弟子施福薄故,乞種種自活之具不能得。諸白衣言:汝衣食不能得,有病不能除,何能得道以益於人?是五眾當答:我等雖無活身小事,有行道福德。我等今日眾苦,是先身罪報;今之功德,利在將來。我等大師佛入婆羅門聚落乞食,尚亦不得,空缽而還。佛亦有諸病,釋子畢罪時,佛亦頭痛,何況我等薄福下人?諸白衣聞已,瞋心則息,便以四種供養供給比丘,身得安隱,坐禪得道。是為方便故,非實受罪。如毗摩羅詰經中說:佛在毗耶離國,是時佛語阿難:我身中熱風氣發,當用牛乳,汝持我缽乞牛乳來!阿難持佛缽,晨朝入毗耶離,至一居士門下立。是時毗摩羅詰在是中行,見阿難持佛缽而立,問阿難:汝何以晨朝持缽立此?阿難答曰:佛身小疾,當用牛乳,故我到此。毗摩羅詰言:止!止!阿難!勿謗如來!佛為世尊,已過一切諸不善法,當有何病?勿使外道聞此麤語,彼當輕佛!便言佛自疾不能救,安能救人?阿難言:此非我意,面受佛敕,當須牛乳!毗摩羅詰言:此雖佛敕,是為方便,以今五惡之世故,以是像度脫一切。若未來世有諸病比丘,當從白衣求諸湯藥。白衣言:汝自疾不能救,安能救餘人?諸比丘言:我等大師猶尚有病,況我等身如草芥,能不病耶?以是事故,諸白衣等以諸湯藥供給比丘,使得安隱,坐禪行道,有外道仙人,能以藥草、咒術除他人病,何況如來一切智德,自身有病而不能除?汝且默然!持缽取乳,勿令餘人異學得聞知也。以是故,知佛為方便,非實病也。諸罪因緣,皆亦如是。以是故,言佛其德特尊,光明色像,威德巍巍。

  ﹝經﹞爾時,世尊以常身,示此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眾生。是時,首陀會天,梵眾天(應為梵世天),他化自在天,化自樂天,兜率陀天,夜摩天,三十三天,四天王天及三千大千世界,人與非人,以諸天華、天纓絡、天澤香、天末香、天青蓮華、赤蓮華、白蓮華、紅蓮華、天樹葉香、持詣佛所。

  ﹝論﹞問曰:佛何以故以常身示此三千大千世界中一切眾生?答曰:佛欲說摩訶般若波羅蜜,入三昧王三昧,從足下相輪光明,上至肉髻光炎大明。譬如劫盡燒時,諸須彌山王隨次然盡。是光明遍滿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十方恒河沙等諸佛世界,皆悉大明。眾生見者,畢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佛欲說般若波羅蜜初神力。第二、一切毛孔皆悉微笑。第三、放常光明,面各一丈。第四、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而笑。第五、入師子遊戲三昧,三千大千世界六反震動。第六、佛坐師子座,現最勝身,光明色像,威德巍巍。以此神力,感動眾生。其有信者,皆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中疑者,示常身,便得信解而各說言:今所見者,是佛真身。以佛力故,此三千大千世界中人,見佛常身,遠近無礙。是時,三千大千世界眾生,皆大歡喜言:此真是佛身!佛初生時,初成佛時,初轉法輪時,皆以此身;如是思惟,此真是佛身。

  問曰:何以故名為淨居天、梵世天?答曰:四禪有八種:五種是阿那含住處,是名淨居;三種凡夫聖人共住。過是八處,有十住菩薩住處,亦名淨居,號大自在天王。梵世天者,生處有三種:一者、梵眾天,諸小梵生處;二者、梵輔天,貴梵生處;三者、大梵天,是名中間禪生處。

  問曰:離欲是同,何以故有貴賤異處?答曰:初禪三種:下、中、上。若修下禪,生梵眾;若修中禪,生梵輔;若修上禪,生大梵。慈行亦如是。如妙眼師念言:我為眾人說法,皆生梵天中;我今不應與弟子同處,當修上慈,修上慈故,生大梵天中。

  復次,第一清淨心故,生大梵天中。

  問曰:何以故於四禪中但說初、後,不說中間?答曰:初門離欲難故,最後微妙難得故,中間易入故不說。

  復次,言梵世已攝色界,以第四禪第一妙故別說。

  復次,以人多識梵天,不識餘天,是故但說梵天。以淨居天常憐愍眾生,常勸請佛故。

  復次,佛說法聲至梵天;佛得道時,諸天展轉唱告,乃至淨居天。以是故,說初、後,不說中。

  復次,梵天近欲界故應聞,淨居天是色界主,是故應聞。譬如守門人識客;客至其主,主則識之,中間無事故不說。

  復次,二禪大喜,三禪大樂,喜、樂放逸,是故不說。

  問曰:何以名他化自在?答曰:此天奪他所化而自娛樂,故言他化自在。化自樂者,自化五塵而自娛樂,故言化自樂。兜率名知足天,夜摩名善分天,第二名三十三天,最下天是四天王諸天。須彌山高八萬四千由旬,上有三十三天城。須彌山邊有山,名由揵陀羅,高四萬二千由旬;此山有四頭,頭各有城,四天王各居一城。夜摩等諸天,七寶地在虛空中,有風持之令住;乃至淨居亦復如是。如是諸天見佛身清淨,大光明淨,持諸供具水陸諸華。陸地生華,須曼提為第一;水中生華,青蓮華為第一。若樹生華,若蔓生華,是諸名華,種種異色,種種香薰,各持天華來詣佛所。以此諸華,色好多香,柔軟細滑,是故以此為供養具。云何為天華?天華芬薰,香氣逆風。諸天纓絡,懸在佛上。天澤香以途佛地,天末香以散佛上。天蓮華青、赤、紅、白,何以無黃?黃屬火,火非水華所宜故。天寶蓮華,琉璃為莖,金剛為臺,閻浮那陀金為葉,柔軟且香;并天樹葉香,持詣佛所。

  問曰:若諸天供養,應持天華,人及非人,云何得天華?答曰:佛以神足放大光明,地六種震動,諸天雨種種妙華,滿三千大千世界,以供養佛;是人非人,或取此華而以供養。

  復次,天竺國法,名諸好物,皆名天物。是人華、非人華,雖非天上華,以其妙好故,名為天華。是故言人非人持諸天華,是則無咎。

  ﹝經﹞是諸天華乃至天樹葉香,以散佛上。

  ﹝論﹞問曰:何以以華散佛身上?答曰:恭敬供養故。又佛光照,皆遙見佛,心大歡喜。供養佛故,皆以諸華而散佛上。

  復次,佛於三界第一福田,以是故華散佛上。

  ﹝經﹞所散寶華,於此三千大千世界上,在虛空中,化成大臺。

  ﹝論﹞問曰:何以化作此臺在虛空中?答曰:所散華少而化為大臺,以示眾生因少果多。

  問曰:何以故臺在虛空中住而不墮落?答曰:佛以神力欲示眾生,令知佛為福田,得報不失,乃至成佛,其福不滅。

  ﹝經﹞是華臺四邊,垂諸纓絡,雜色華蓋,五色繽紛。是諸華蓋、纓絡,遍滿三千大千世界。

  ﹝論﹞問曰:若佛自有神力,何以因所散華而變為臺?答曰:欲令人心信清淨故,是人見所供養變成此臺,心大歡喜,因歡喜故,大得福德。

  ﹝經﹞以是華蓋、纓絡嚴飾故,此三千大千世界皆作金色,及十方如恒河沙等諸佛世界,皆亦如是。

  ﹝論﹞有人言:轉輪聖王四世界主,梵天王千世界主,佛三千大千世界主。是語非實,以是故佛所變化,乃至十方恒河沙等諸佛世界。

  ﹝經﹞爾時,三千大千世界及十方眾生,各各自念:佛獨為我說法,不為餘人。

  ﹝論﹞問曰:佛以一身示三千大千世界及十方,今諸眾生何以各各見佛在前說法?答曰:佛有二種神力:一者、一處坐說法,令諸眾生遠處皆見,遠處皆聞;二者、佛在一處說法,能令一一眾生,各自見佛在前說法;譬如日出影現眾水。

  復次,眾生不同:有人見佛身遍三千大千世界而得淨信;有人各各見佛在前說法,得心清淨,信樂歡喜。以是故,佛今各各在前而為說法。

  ﹝經﹞爾時,世尊在師子座,熙怡而笑,笑光遍照三千大千世界。以此光故,此間三千大千世界中眾生,皆見東方如恒河沙諸佛及僧;彼間如恒河沙等世界中眾生,皆見此間三千大千世界中釋迦牟尼佛及諸大眾。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論﹞問曰:佛上已多放光明,今以何故復放斯光?答曰:先放光明,各各有事,如先說。今以彼此眾會,兩未相見故,以光明神力,令彼此世界一切大會,兩得相見。

  問曰:如弟子中天眼第一,大阿羅漢長老阿泥盧豆,暫觀見小千世界,諦觀見二千世界;大辟支佛暫觀見二千世界,諦觀見三千大千世界。今一切人,云何能見東方恒河沙等諸佛世界?答曰:是佛神力令彼得見,非眾生力也。設阿羅漢及餘處辟支佛等,亦以佛力故,所見無限。譬如轉輪聖王飛行,一切營從及諸象馬眾畜,皆亦隨去。今佛神力故,眾生雖在遠處,亦得相見。又如般舟三昧力故,雖不得天眼,而見十方佛,眼耳(耳乃見字之形誤)無礙。亦如劫盡燒時,一切眾生自然皆得禪定、得天眼、天耳。佛以神力令一切眾生皆得遠見,亦復如是。爾時,世尊在師子座而笑,笑如先說,餘未說者今當說。

  問曰:此間眾生遠見彼方,是佛神力,彼間眾生亦見此方,是誰力耶?答曰:是釋迦牟尼佛力,令彼得見此間三千大千世界,及見釋迦牟尼佛,并一切眾會。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釋初品中十方諸菩薩來

  ﹝經﹞是時,東方過如恒河沙等諸佛世界,其世界最在邊,世界名多寶,佛號寶積,今現在為諸菩薩摩訶薩說般若波羅蜜。

  ﹝論﹞問曰:如佛所說一切世界,無量無邊,云何言其世界最在邊?最在邊者,是墮有邊相;若世界有邊,眾生應盡。何以故?無量諸佛,一一佛度無量阿僧祇眾生,令入無餘涅槃,更無新眾生,故者應盡!答曰:佛經雖言世界無量,此方便說,非是實教。如實無神,方便故說言有神。此十四難,世界有邊,無邊,俱為邪見。若無邊,佛不應有一切智。何以故?智慧普知,無物不盡,是名一切智。若世界無邊,是有所不盡;若有邊,如先說咎。此二俱邪見,何以故?依無邊以破有邊故。是多寶世界,非一切世界邊,是釋迦牟尼佛因緣眾生可應度者最在邊。譬如一國中最在邊,不言一閻浮提最在邊。若無邊,佛不應一切知者。如上佛義中答,佛智無量故應知,譬如函大故蓋亦大。

  問曰:世界名多寶,寶有二種:財寶、法寶。何等寶多,名為多寶世界?答曰:二種皆有。又多菩薩照法性等諸寶,言此寶大菩薩所有,以為寶冠。寶冠中皆見諸佛,又了達一切諸法之性。多故名為多寶。是中有佛名寶積,以無漏根、力、覺、道等法寶集故,名為寶積。

  問曰:若爾者,一切佛皆應號寶積,何以獨稱彼佛為寶積?答曰:雖一切諸佛皆有此寶,但彼佛即以此寶為名;如彌勒名為慈氏,諸佛雖皆有慈,但彌勒即以慈為名。

  復次,如寶華佛生時,一切身邊有種種華色光明故,名寶華太子。如然燈佛生時,一切身邊如燈故,名然燈太子,作佛亦名然燈。舊名錠光佛。寶積佛亦如是,應當初生時,亦多諸寶物生,或地生,或天雨種種寶集,故名為寶積。

  問曰:唯有釋迦牟尼一佛,無十方佛。何以故?是釋迦牟尼佛無量威力,無量神通,能度一切眾生,更無餘佛。如說:阿難一心思惟過去諸佛,寶華、然燈等皆生好世,壽命極長,能度一切眾生。今釋迦牟尼佛惡世生,壽命短,將無不能度一切弟子耶?如是心疑,佛時即知阿難心之所念,即以日出時,入日出三昧。爾時,佛身一切毛孔出諸光明,亦如日邊出諸光明,其光遍照閻浮提內;其明滿已,照四天下;照四天下滿已,照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滿已,照十方無量世界。爾時,世尊從臍邊出諸寶蓮華,如偈說:

  青光琉璃莖,千葉黃金色,金剛為華臺,琥珀為華飾。
  莖軟不麤曲,其高十餘丈,真青琉璃莖,在佛臍中立。
  其葉廣而長,白光間妙色,無量寶莊嚴,其華有千葉。
  妙華色如是,從佛臍中出。是四華臺上,寶座曜天日,
  一一諸寶座,座各有坐佛。如金山四首,光曜等如一。
  從四佛臍中,各出妙寶華;華上有寶座,其座各有佛。
  從是佛臍中,展轉出寶華,華華皆有座,座座各有佛。
  如是展轉化,乃至淨居天,若欲知近遠,當以譬喻說。
  有一大方石,縱廣如大山,從上放令下,直過無所礙。
  萬八千三百,八十有三歲,如是年歲數,爾乃得到地。
  於是兩中間,化佛滿其中,其光大盛明,踰於火日月。
  有佛身出水,亦有身出火,或復現經行,有時靜默坐,
  有佛行乞食,以此福眾生。或復說經法,有時放光明,
  或到三惡趣,冰暗火地獄。和氣濟寒冰,光明照暗獄,
  熱處施涼風,隨事救其苦,安之以無患,度之以法樂!


  如是種種方便,一時頓能度十方無量眾生;度眾生已,還入本處住佛臍中。爾時,世尊從日出三昧起,問阿難言:汝見此三昧神通力不?阿難白佛:唯然!已見!重白佛言:若佛住世,一日之中所度弟子、可滿虛空,何況在世八十餘年!以是故,言一佛功德神力無量,現化十方,無異佛也。

  復次,如佛所言,女人不得作轉輪聖王,不得作天帝釋,魔天王、梵天王,不得作佛。轉輪聖王不得一處並治,十力世尊亦無一世二佛。又佛說言:佛言不虛,世無二佛,一法難值,佛世尊也。無量億劫時時一有:是九十一劫中,三劫有佛。賢劫之前九十一劫,初有佛名鞞婆尸。(此言種種見。)第三十一劫中有二佛:一名尸棄,(此言火。)二名鞞恕婆附。(此言一切勝。)是賢劫中有四佛:一名迦羅鳩飧陀,二名迦那伽牟尼,莫此言金仙人也。)三名迦葉,四名釋迦牟尼。除此餘劫皆空無佛,甚可憐愍,若有十方佛,何以故言餘劫無佛,甚可憐愍?答曰:雖釋迦牟尼佛有無量神力,能變化作佛在十方說法,放光明度眾生,亦不能盡度一切眾生,墮有邊故,則無未來世佛故。然眾生不盡,以是故應更有餘佛。

  復次,汝言佛自說女人不得作五事,二轉輪聖王不得同時出世,佛亦如是。同時一世亦無二佛,汝不解此義。佛經有二義:有易了義,有深遠難解義。如佛欲入涅槃時,語諸比丘:從今日,應依法不依人,應依義不依語,應依智不依識,應依了義經不依未了義。依法者,法有十二部,應隨此法,不應隨人。依義者,義中無諍好惡、罪福、虛實故,語以得義,義非語也。如人以指指月,以示惑者,惑者視指而不視月。人語之言:我以指指月,令汝知之,汝何看指而不視月?此亦如是,語為義指,語非義也。以是故,不應依語。依智者,智能籌量分別善惡,識常求樂,不入正要,是故言不應依識。依了義經者,有一切智人,佛第一;一切諸經書中,佛法第一;一切眾中,比丘僧第一;布施得大富,持戒得生天,如是等是了義經。如說法師說法有五種利:一者、大富,二者、人所愛,三者、端正,四者、名聲,五者、後得涅槃,是為未了義。云何未了?施得大富,是為了了可解。說法無財施而言得富,得富者說法人種種讚施,破人慳心,亦自除慳,以是因緣得富,是故言未了。是多持經方便說,非實義。是經中佛雖言世無二佛俱出,不言一切十方世界;雖言世無二轉輪聖王,亦不言一切三千大千世界無,但言四天下世界中無二轉輪聖王。作福清淨故,獨王一世,無諸怨敵;若有二王,不名清淨。雖佛無嫉妒心,然以行業世世清淨故,亦不一世界有二佛出。百億須彌山,百億日月,名為三千大千世界。如是十方恒河沙三千大千世界,是名為一佛世界,是中更無餘佛,實一釋迦牟尼佛。是一佛世界中常化作諸佛,種種法門,種種身,種種因緣,種種方便,以度眾生。以是故,多持經中一時一世界無二佛,不言十方無佛。

  復次,如汝言:佛言一事難值,是佛世尊。又言九十一劫,三劫有佛,餘劫皆空無佛,甚可憐愍。佛為此重罪不種見佛善根人,說言佛世難值,如優曇波羅樹華,時時一有。如是罪人,輪轉三惡道,或在人天中,佛出世時,其人不見。如說舍衛城中九億家;三億家眼見佛,三億家耳聞,有佛而眼不見;三億家不聞、不見。佛在舍衛二十五年,而此眾生不聞、不見,何況遠者?

  復次,佛與阿難入舍衛城乞食,是時有一貧老母立在道頭,阿難白佛:此人可愍,佛應當度!佛語阿難:是無因緣!阿難言:佛往近之,此人見佛相好光明,發歡喜心,為作因緣。佛往近之,迴身背佛;佛從四邊往,便四向背佛,仰面上向;佛從上來,低頭下向;佛從地出,兩手覆眼不肯視佛。佛語阿難:復欲作何因緣?有如是人,無度因緣,不得見佛。以是故佛言:阿難!佛難得值,如優曇波羅樹華。譬如水雨雖多,處處易得,餓鬼常渴,不能得飲。汝言九十一劫,三劫有佛,為一佛世界故,不為一切餘諸世界。是處劫空無有佛出,甚可憐愍者,亦是此間一佛世界,非為一切餘諸世界也。以是故,知有十方佛。

  復次,聲聞法中有十方佛,汝自不解,如雜阿含經中說:譬如大雨連注,渧渧無間,不可知數,諸世界亦如是。我見東方無量世界,有成、有住、有壞,其數甚多,不可分別;如是乃至十方。是十方世界中無量眾生,有三種身苦:老、病、死;三種心苦:淫、瞋、癡;三種後世苦:地獄、餓鬼、畜生。一切世界皆有三種人:下、中、上。下人,著現世樂;中人,求後世樂;上人,求道,有慈悲心,憐愍眾生。有因緣,云何無果報?佛言:若無老、病、死,佛不出世。是人見老、病、死苦惱眾生,心中作願:我當作佛,以度脫之,拔其心病,濟後世苦。如是十方世界皆有佛出因緣,何以故獨言此間有佛,餘處無耶?譬如有人言:有木無火,有濕地而無水,是不可信。佛亦如是,眾生身有老、病、死苦,心有淫、瞋、癡病。佛為斷此三苦,令得三乘故出世。一切世界中皆有此苦,云何無佛?

  復次,盲人無量,而言唯須一醫,此亦不然。以是故,應更有十方佛。

  復次,長阿含中有經言:有鬼神王守北方,與眾多百千萬鬼神後夜到佛所,頭面禮佛足,一面住,放清淨光,普照祇桓,皆令大明;合掌讚佛,說此二偈:

  大精進人我歸命!佛二足中尊最上,智慧眼人能知見,諸天不解此慧事。
  過去未來今諸佛,一切我皆稽首禮!如是我今歸命佛,亦如恭敬三世尊。


  如是偈中有十方佛,鬼神王稽首三世佛,然後別歸命釋迦牟尼佛。若無十方現在佛,當應但歸命釋迦牟尼佛,不應言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是故知有十方佛。

  復次,過去世,有無量佛;未來世,亦有無量佛;以是故,現在亦應有無量佛。

  復次,若佛於聲聞法中,言有十方無數無量佛,眾生當言佛易可遇,不勤求脫。若不值此佛,當遇彼佛,如是懈怠不勤求度。譬如鹿未被箭時,不知怖畏,既被箭已,踔圍而出。人亦如是,有老、病、死苦,聞唯有一佛,甚難可遇,心便怖畏,勤行精進,疾得度苦。以是故,佛於聲聞法中不言有十方佛,亦不言無。若有十方佛,汝言無,得無限罪。若無十方佛而我言有,生無量佛想,得恭敬福。所以者何?善心因緣福德力大故,譬如慈心三昧力,觀一切眾生皆見受樂,雖無實益,以慈觀,故是人得無量福。十方佛想,亦復如是。若實有十方佛而言無,得破十方佛無量重罪。何以故?破實事故。肉眼人雖俱不知,但心信言有,其福無量,若實有佛而意謂無,其罪甚重!人自用心,尚應信有,何況佛自說摩訶衍中言實有十方佛而不信耶?

  問曰:若有十方無量諸佛及諸菩薩,今此眾生多墮三惡道中,何以不來?答曰:眾生罪重故,諸佛菩薩雖來不見。又法身佛常放光明,常說法,而以罪故不見、不聞。譬如日出,盲者不見;雷霆震地,聾者不聞。如是法身常放光明,常說法,眾生有無量劫罪垢厚重,不見、不聞。如明鏡淨水,照面則見,垢翳不淨,則無所見。如是眾生心清淨則見佛,若心不淨,則不見佛。今雖實有十方佛及諸菩薩來度眾生,而不得見。

  復次,如釋迦牟尼佛在閻浮提中,生在迦毗羅國,多遊行東天竺六大城。有時飛到南天竺,億耳居士舍,受供養;有時暫來北天竺月氏國,降阿波羅羅龍王;又至月氏國西,降女羅剎;佛在彼石窟中一宿,於今佛影猶在,有人就內看之則不見,出孔遙觀光明相如佛;有時暫飛至罽賓隸跋陀僊人山上,住虛空中,降此僊人。僊人言,我樂住此中,願佛與我佛髮、佛爪,起塔供養,塔於今現存。(此山下有離越寺,離越應云隸跋陀也。)人與佛同國而生,猶不遍見,何況異處?以是故,不可以不見十方佛故而言無也。

  復次,彌勒菩薩有大慈悲,而在天宮,不來此間;可以不來故,便謂無彌勒耶?彌勒近而不來,不以為怪,十方佛遠,何足怪也!

  復次,十方佛不來者,以眾生罪垢深重,不種見佛功德,是故不來。

  復次,佛知一切眾生善根熟,結使薄,然後來度。如偈說:

  諸佛先觀知有人,一切方便不可度,或有難度或易化,或復有遲或有疾。
  或以光明或神足,種種因緣度眾生;有欲作逆佛愍除,或欲作逆佛不遮。
  剛強難化用麤言,心柔易度用軟言;雖有慈悲平等心,知時智慧用方便。


  以是故,十方佛雖不來,不應言無。

  復次,佛智慧、力、方便、神通,舍利弗等大阿羅漢,大菩薩彌勒等尚不能知,何況凡人?

  復次,諸佛大菩薩,有時眾生恐懼急難,一心念,或時來度之。如大月氏西,佛肉髻住處國,一佛圖中,有人癩風病,來至遍吉菩薩像邊,一心自歸,念遍吉菩薩功德,願除此病!是時遍吉菩薩像,即以右手寶渠光明摩其身,病即除瘉。復一國中有一阿蘭若比丘,大讀摩訶衍,其國王常布髮令蹈上而過。有比丘語王言:此人摩訶羅,不多讀經,何以大供養如是?王言:我一日夜半欲見此比丘,即往到其住處,見此比丘在窟中讀法華經,見一金色光明人,騎白象,合掌供養,我轉近便滅。我即問大德,以我來故,金色光明人滅。比丘言:此即遍吉菩薩。遍吉菩薩自言:若有人讀誦法華經者,我當乘白象來教導之。我誦法華經故,遍吉自來。(遍吉法華經名為普賢。)復一國有一比丘,誦阿彌陀佛經,及摩訶般若波羅蜜。是人欲死時,語弟子言:阿彌陀佛與彼大眾俱來。即時動身自歸,須臾命終。命終之後,弟子積薪燒之,明日灰中見舌不燒。誦阿彌陀佛經故,見佛自來;誦般若波羅蜜故,舌不可燒。此皆今世現事,如經中說諸佛菩薩來者甚多。如是處處,有人罪垢結薄,一心念佛,信淨不疑,必得見佛,終不虛也。以是諸因緣故,知實有十方佛。

  ﹝經﹞爾時,彼世界有菩薩,名曰普明。

  ﹝論﹞菩薩義,如讚菩薩品中已說。

  問曰:云何名普明?答曰:其明常照一切世界,是故名普明。

  ﹝經﹞見此大光,見地大動,又見佛身;到寶積佛所白佛言:「世尊!今何因緣有此光明照於世間,地大震動,又見佛身?」

  ﹝論﹞地動,佛身光明,如先說。

  問曰:是普明菩薩,於諸菩薩中最尊第一、應自知因緣,何以問佛?答曰:是普明菩薩雖大,不能知諸佛智慧、神力,譬如月光雖大,日出則滅,以是故問佛。

  復次,菩薩常欲見佛,心無厭足,無因緣尚欲見佛,何況有大因緣?

  復次,是事不應疑!譬如犢子隨母,未足怪也。又如小王朝宗大王,法應爾故。諸大菩薩亦如是,得利大故,常欲隨佛。是菩薩見是事,心即覺知,是必大事;見無數無量世界,皆得相見,以是故問。

  復次,有人言:是菩薩自有神力能知,亦是釋迦牟尼佛力令知,但為諸小菩薩不知故問佛;諸小菩薩怖難未除,不能問佛,是故為之發問。是普明菩薩發其世界,與諸小男子、小女人俱,以是故知不能問佛。譬如大象能躄大樹,令諸小象得食枝葉,是故問佛:大德!何因何緣有此大光明,大地震動,又見佛身?

凡塵

凡塵
版主
版主

大智度論卷第十
        龍樹菩薩造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釋初品中十方諸菩薩來之餘

  ﹝經﹞寶積佛報普明言:「善男子!西方度如恆河沙等世界,有世界名娑婆,是中有佛,號釋迦牟尼,今現在欲為諸菩薩摩訶薩說般若波羅蜜,是其神力」。

  ﹝論﹞問曰:佛譬如須彌山,不為大海水波所動,今何以答普明?是則動相。攝心則無語,散心則有說。說法從覺觀生,覺觀麤事,佛不應有此麤事!答曰:佛雖入深禪定,不為世事所動,今以大慈悲心憐愍眾生,為之說法斷疑。如須彌山王,小風則不能動,若隨嵐風至則大動散。佛亦如是,有大慈悲風來,憐愍心動,散身無數,入五道教化眾生,或作天身乃至畜生。

  復次,佛實不動,常入禪定,先世福德因緣故,身遍出聲,應物如響。如天伎樂,自然發聲。又如摩尼珠,隨人所欲,種種與之;若欲衣被、飲食、醫藥,自恣所須,自然皆得。佛亦如是,從其身邊諸毛孔中自然有聲,隨心說法,是中佛無憶想,亦無分別。如說密跡金剛經中,佛有三密:身密、語密、意密。一切諸天人皆不解、不知。有一會眾生,或見佛身黃金色,白銀色,諸雜寶色;有人見佛身一丈六尺,或見一里、十里、百千萬億,乃至無邊無量遍虛空中,如是等名身密。語密者,有人聞佛聲一里,有聞十里,百千萬億無數無量遍虛空中;有一會中,或聞說布施,或有聞說持戒,或聞說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如是乃至十二部經、八萬法聚,各各隨心所聞,是名語密。是時目連心念,欲知佛聲近遠,即時以己神足力,去無量千萬億佛世界而息,聞佛音聲如近不異。所息世界,其佛與大眾方食。彼土人見目連立其缽緣,彼佛弟子問其佛言:此人頭蟲從何所來?著沙門被服而行!其佛報言:勿輕此人!此是東方過無量佛界,有佛名釋迦牟尼,此是彼佛神足弟子。彼佛問:目度伽略子!汝何以來此?目連答言:我尋佛音聲故來至此。彼佛告目連:汝尋佛聲,過無量億劫,不能得其邊際。

  復次,佛出世,為斷眾生疑故為說法,此不應難!汝不應問:日何以除暗?佛亦如是,不應問佛何以故答。

  問曰:諸佛等故,名為等覺,今何以稱言是彼神力?答曰:示無吾我,彼此滅嫉慢故。

  復次,世界有天,常求尊勝,憍慢法故,自言天地、人物,是我化作。如梵天王謂諸梵言:我作汝等。毗紐天言:世間有大富貴名聞人,皆是我身威德力分,我能成就世間,亦能破壞世間,世間威德皆是我作。有如是天破因緣法相;諸佛實語不壞因緣法相故,言是彼佛神力。

  ﹝經﹞是時,普明菩薩白寶積佛言:「世尊!我今當往見釋迦牟尼佛,禮拜、供養;及見彼諸菩薩摩訶薩紹尊位者,皆得陀羅尼及諸三昧,於諸三昧中而得自在」。

  ﹝論﹞問曰:若諸佛持戒、禪定、智慧、度人皆等,是普明菩薩何以欲來見釋迦牟尼佛?答曰:諸菩薩常欲見佛無厭足,聽法無厭足,見諸菩薩僧無厭足;諸菩薩於世間法皆以厭患,於上三事心無厭足。如手居士從淨居天來欲見佛,其身微細沒失,譬如消蘇,不得立地。佛語手居士:汝化作麤身,觀此地相!居士即如佛言,化作麤身,觀念地相,頭面禮佛足,一面立。佛問居士:汝幾事無厭生淨居天?答言:我三事無厭生淨居天:一、見佛供養無厭;二、聽法無厭;三、供給僧無厭。如佛在閻浮提,四部眾常隨逐佛,聽法、問法;是我淨居諸天,亦常從我聽法、問法。聲聞猶尚聽法無厭足,何況法性身菩薩?以是故,普明菩薩來見釋迦牟尼佛,及見此間諸菩薩摩訶薩紹尊位者。皆得陀羅尼及諸三昧,如先讚菩薩品中說。於諸三昧而得自在者,

  問曰:如佛一人,一切三昧中得自在,何以言菩薩亦一切三昧中得自在?答曰:有二種三昧:一者、佛三昧;二者、菩薩三昧。是諸菩薩於菩薩三昧中得自在,非佛三昧中。如說諸佛要集經中,文殊尸利欲見佛集,不能得到。諸佛各還本處,文殊尸利到諸佛集處,有一女人近彼佛坐入三昧,文殊尸利入,禮佛足已,白佛言:云何此女人得近佛坐而我不得?佛告文殊尸利:汝覺此女人,令從三昧起,汝自問之。文殊尸利即彈指覺之而不可覺,以大聲喚亦不可覺,捉手牽亦不可覺,又以神足動三千大千世界猶亦不覺。文殊尸利白佛言:世尊!我不能令覺。是時,佛放大光明照下方世界,是中有一菩薩名棄諸蓋,即時從下方出,來到佛所,頭面禮佛足,一面立。佛告棄諸蓋菩薩:汝覺此女人!即時彈指,此女從三昧起。文殊尸利白佛:以何因緣,我動三千大千世界不能令此女起?棄諸蓋菩薩一彈指,便從三昧起?佛告文殊尸利:汝因此女人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是女人因棄諸蓋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以是故,汝不能令覺。汝於諸佛三昧中功德未滿。是諸菩薩三昧中得自在,佛三昧中少多入,而未得自在故耳。

  ﹝經﹞佛告普明:「欲往隨意,宜知是時。」爾時,寶積佛以千葉金色蓮華,與普明菩薩而告之曰:「善男子!汝以此華散釋迦牟尼佛上。生彼娑婆世界諸菩薩,難勝難及,汝當一心遊彼世界!」

  ﹝論﹞問曰:佛何以言欲往隨意,宜知是時?答曰:佛於弟子愛斷故,於弟子中心不著故。

  復次,是菩薩未得一切智,未得佛眼故,心中少多有疑。謂釋迦牟尼佛功德大,所益或勝,是故語言欲往隨意。

  復次,是菩薩遙見釋迦牟尼佛身小,心生小慢,言彼佛不如。是故佛語:汝往莫觀佛身,勿念世界,但聽佛說法!

  復次,是世界離娑婆世界極遠,最在東邊。是菩薩聞釋迦牟尼佛所說諸法相,與寶積佛說諸法相正同;便言世界雖遠,法相不異,增益大信,心轉堅固。

  復次,先世因緣故,雖遠處生,應來聽法。譬如繩繫雀腳,雖復遠飛,攝之則還。

  復次,是娑婆世界中菩薩,見普明遠來聽法,便作是念:彼從遠來,況我生此世界中而不聽法?如是種種因緣,是故佛言欲往隨意,宜知是時。

  問曰:諸佛力等,更不求福,何故以華為信?答曰:隨世間法行故。如二國王力勢雖同,亦相贈遺。

  復次,示善軟心故,以華為信。世間法中,使從遠來,必應有信;佛隨世法,是故致信。

  復次,諸佛恭敬法故,供養於法,以法為師。何以故?三世諸佛,皆以諸法實相為師。

  問曰:何以不自供養身中法,而供養他法?答曰:隨世間法,如比丘欲供養法寶,不自供養身中法
,而供養餘持法、知法、解法者。佛亦如是,雖身中有法,而供養餘佛法。

  問曰:如佛不求福德,何以故供養?答曰:佛從無量阿僧祇劫中修諸功德,常行諸善,不但求報,敬功德故而作供養。如佛在時,有一盲比丘,眼無所見而以手縫衣,時鍼衽脫,便言:誰愛福德?為我衽鍼!是時佛到其所,語比丘:我是愛福德人,為汝衽來!是比丘識佛聲,疾起著衣禮佛足,白佛言:佛功德已滿,云何言愛福德?佛報言:我雖功德已滿,我深知功德因,功德果報,功德力,今我於一切眾生中得最第一。由此功德,是故我愛。佛為此比丘讚功德已,次為隨意說法。是比丘得法眼淨,肉眼更明。

  復次,佛雖功德已滿,更無所須,為教化弟子故,語之言:我尚作功德,汝云何不作?如技家百歲老公而舞,有人訶之言:老公年已百歲,何用是舞?公答:我不須舞,但欲教子孫故耳。佛亦如是,功德雖滿,為教弟子作功德故而作供養。

  問曰:若爾者,佛何以不自遙散釋迦牟尼佛上,而遣人供養?答曰:為此間諸菩薩信普明故。

  復次,佛所遣使,水、火、兵、毒,百千種害,終不能傷;道里懸遠,欲令安隱故。

  問曰:何故不以好寶深經,若佛菩薩寶言此寶諸天所不見能出種種妙物,如摩尼珠,故名佛寶也。為信,而以蓮華?蓮華小物,何足為信?答曰:佛不須物,佛寶、天寶尚亦不須,何況人寶?以不須故不遣,亦以佛自等有故不遣。深經亦爾。

  復次,諸經於佛則無甚深,甚深之稱,出自凡人,凡人所疑,於佛無礙;凡人所難,佛皆易之。

  復次,華香清妙,宜為供養。如人獻贈,必以異物。

  問曰:何故正以蓮華,不以餘物?答曰:供養唯以華香、旛蓋;華有二事,有色、有香。

  問曰:餘華亦有香、有色,何故唯以蓮華供養?答曰:如華手經中說:十方佛皆以華供養釋迦文佛。

  復次,蓮華有三種:一者、人華,二者、天華,三者、菩薩華。人華,大蓮華十餘葉;天華百葉;菩薩華千葉。彼世界中多有金色光明千葉蓮華;娑婆世界中雖有化華千葉,無水生者,以是故遣。是蓮華千葉金色,如上舌相中說。

  問曰:佛何以令普明以華散佛上?答曰:供養法,華香、旛蓋:旛蓋應上,乾香應燒,濕香應塗地,末香及華應散。

  問曰:何以不供奉而已,而自散上?答曰:自手供養是身業,軟言問訊是口業,能起身、口業是意業。是三業得功德牢固,與佛道作因緣。

  問曰:何以言汝當一心敬慎,娑婆世界中諸菩薩難及難勝?答曰:佛、辟支佛、阿羅漢一切諸賢聖,皆一心敬慎。魔若魔民,及內身結使,種種先世罪報,皆是賊;近此諸賊故,應一心敬慎。譬如入賊中行,不自慎護,為賊所得。以是故,言一心敬慎以遊彼界。

  復次,以人心多散,如狂如醉;一心敬慎,則是諸功德初門。攝心得禪,便得實智慧,得實智慧,便得解脫,得解脫便得盡苦。如是事,皆從一心得。如佛般涅槃後一百歲,有一比丘,名憂波[毛@匊],得六神通阿羅漢,當爾時世為閻浮提大導師。彼時有一比丘尼,年百二十歲,此比丘尼年少時見佛。憂波[毛@匊]來入其舍,欲問佛容儀,先遣弟子。弟子語比丘尼:我大師憂波[毛@匊],欲來見汝,問佛容儀。是時,比丘尼以缽盛滿麻油,著戶扇下試之,知其威儀詳審以不?憂波[毛@匊]入,徐排戶扇,麻油小棄。坐已,問比丘尼:汝見佛不?容貌何似?為我說之!比丘尼答:我爾時年少,見佛來入聚落,眾人言佛來,我亦隨眾人出,見光明便禮。頭上金釵墮地,在大暗林下,佛光明照之,幽隱皆見,即時得釵。我自是後,乃作比丘尼,憂波[毛@匊]更問:佛在世時,比丘威儀禮法何如?答曰:佛在時,六群比丘,無羞無恥,最是弊惡;威儀法則,勝汝今日。何以知之?六群比丘入戶,不令油棄。此雖弊惡,如比丘儀法,行、住、坐、臥,不失法則;汝雖是六神通阿羅漢,不如彼也。憂波[毛@匊]聞是語,大自慚愧!以是故,言一心敬慎。一心敬慎,善人相也。

  復次,何以故言一心敬慎?是菩薩難勝難及,難破難近?譬如大師子王,難勝難破;亦如白象王及龍王,如大火炎,皆難可近。是菩薩大福德智慧力故,若人欲勝欲破,是不可得,正可自破,是故言難近。

  問曰:一切大菩薩皆大功德,智慧利根,一切難近,何以獨言娑婆世界中菩薩難近?答曰:實如所言。但以多寶世界中菩薩遠來,見此世界不如,石沙穢惡,菩薩身小,一切眾事皆亦不如,必生輕慢,是故佛言一心敬慎,彼諸菩薩難近。

  復次,樂處生人多不勇猛,不聰明,少智慧。如鬱怛羅越人,以大樂故,無出家,無受戒;諸天中亦爾。是娑婆世界中,是樂因緣少,有三惡道,老、病、死,土地自活法難,以是故,易得厭心。見老、病、死至,心大厭患;見貧窮人,知先世因緣所致,心生大厭,以是故智慧利根。彼間菩薩,七寶世界,種種寶樹,心念飲食,應意即得,如是生厭心難,是故智慧不能大利。譬如利刀,著好飲食中,刀便生垢,飲食雖好而與刀不相宜;若以石磨之,脂灰瑩治,垢除刀利。是菩薩亦如是,生雜世界中,利智難近。如人少小勤苦,多有所能,亦多有所堪;又如養馬不乘,則無所任。

  復次,是娑婆世界中菩薩,多方便故難近,餘處不爾。如佛說:我自憶念宿世,一日施人千命。度眾生故,雖諸功德、六波羅蜜、一切佛事具足,而不作佛,恒以方便度脫眾生。以是事故,是娑婆世界中菩薩難近。

  ﹝經﹞爾時,普明菩薩從寶積佛受千葉金色蓮華,與無數出家、在家菩薩,及諸童男、童女,俱共發引。

  ﹝論﹞問曰:是普明菩薩大力神通故應能來,是出家、在家菩薩及諸童男、童女,云何自致?多寶世界最在東邊,道里悠遠,是自用力行?為寶積佛力?是普明菩薩力耶?為釋迦牟尼佛力?答曰:盡是四種人力。是出家、居家菩薩,或是不退五通成就菩薩,四如意足好修,先世釋迦牟尼佛因緣,亦自用己力,亦是普明菩薩力。何以故?是中力勢薄者,是普明菩薩力故得來。如轉輪聖王飛上天時,四種兵及諸宮觀、畜獸,一切皆飛;轉輪聖王功德大故,能令一切隨而飛從。此亦如是,力勢薄者,以普明菩薩力故皆亦得來。亦是寶積佛力,及釋迦牟尼光明照之。若自無力,但釋迦牟尼佛光明照之,亦應能來,何況有三?

  問曰:是普明菩薩,何不獨來而多將眾人?答曰:翼從所宜故。譬如國王出時,必有營從。

  復次,是普明菩薩,及釋迦牟尼佛因緣人故。所以者何?彼大眾中二眾共來,是故知有因緣者來,無因緣者住。

  問曰:是菩薩何以故與諸居家、出家,童男、童女俱來?答曰:佛弟子七眾:比丘、比丘尼、學戒尼、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優婆塞、優婆夷是居家,餘五眾是出家。出家、在家中更有二種:若大、若小;小者童男、童女,餘者為大。

  問曰:大者應行,小者何以能來?答曰:在功德,不在大、小,若失功德利,行不善法,雖老而小;若有功德利,行善法,雖小而大。

  復次,見此小者遠來,人見則歎:小而能爾,為法遠來!亦顯佛法小、大皆得奉行。外道法中,婆羅門得行其法,非婆羅門不得行;佛法無大、無小,無內、無外,一切皆得修行。譬如服藥,以除病為主,不擇貴賤大小。

  ﹝經﹞皆供養、恭敬、尊重、讚歎東方諸佛。

  ﹝論﹞問曰:若皆供養東方諸佛,諸佛甚多,何時當訖,得來此間?答曰:是諸菩薩非作人、天法供養,自行菩薩供養法。菩薩供養法,身入禪定,其身直進,從其身邊出無量身,化作種種供養之物,滿諸佛世界。譬如龍王行時,從身出水,普雨天下。

  問曰:此諸菩薩欲詣釋迦牟尼佛,何以中道供養諸佛?答曰:諸佛第一福田,若供養者得大果報。譬如人廣修田業,為多得榖故。諸菩薩見諸佛供養,得佛果報,是故供養。

  復次,菩薩常敬重於佛,如人敬重父母。諸菩薩蒙佛說法,得種種三昧,種種陀羅尼,種種神力,知恩故廣供養。如法華經中藥王菩薩,從佛得一切變現色身三昧,作是思惟:我當云何供養佛及法華三昧?即時飛到天上,以三昧力,雨七寶、華香。旛蓋,供養於佛。出三昧已,意猶不足。於千二百歲,服食眾香,飲諸香油,然後以天白氈纏身而燒。自作誓言:使我身光明,照八十恒河沙等佛世界!是八十恒河沙等世界中諸佛讚言:善哉!善哉!善男子!以身供養,是為第一!勝以國財妻子供養百千萬倍,不可以譬喻為比。於千二百歲,身然不滅。

  復次,是供養佛,得無量名聞福德利益,諸不善事皆悉滅除,諸善根得增長,今世後世常得供養報,久後得作佛。如是供養佛,得種種無量利,以是故,諸菩薩供養佛。

  ﹝經﹞持諸華香、纓絡、末香、澤香、燒香、塗香、衣服、幢蓋,向釋迦牟尼佛所。到已,頭面禮佛足,一面立。

  ﹝論﹞問曰:應言禮,何以名頭面禮足?答曰:人身中第一貴者頭,五情所著而最在上故:足第一賤,履不淨處,最在下故。是故以所貴禮所賤,貴重供養故。

  復次,有下、中、上禮:下者揖,中者跪,上者稽首;頭面禮足,是上供養。以是故佛毗尼中,下座比丘兩手捉上座兩足,以頭面禮。

  問曰:四種身儀:若坐、若立、若行、若臥。何以故一面立?答曰:為來故不應行,為恭敬供養故不應臥。此事易明,何足問耶?應問或坐、或立。坐者於供養不重,立者恭敬供養法重。

  復次,佛法中,諸外道出家及一切白衣,來到佛所皆坐。外道他法,輕佛故坐;白衣如客,是故坐;一切五眾身、心屬佛,是故立。若得道諸阿羅漢,如舍利弗、目連、須菩提等,所作已辦,是故聽坐,餘雖得三道,亦不聽坐,大事未辦,結賊未破故。譬如王臣,大有功勳故得坐。是諸菩薩中,雖有白衣,以從遠來供養佛故立。

  ﹝經﹞白佛言:「寶積如來致問世尊:少惱、少患、興居輕利,氣力安樂不?又以此千葉金色蓮華,供養世尊」。

  ﹝論﹞問曰:寶積佛一切智,何以方問訊釋迦牟尼佛,少惱、少患,興居輕利,氣力安樂不?答曰:諸佛法爾,知而故問。如毗尼中,達貳迦比丘作赤色瓦窟,佛見已知而故問:阿難!此作何物?阿難白佛:是陶家子出家,字達貳迦,作小草舍,常為放牛人所壞,三作三破,是故作此瓦舍。佛語阿難:破此瓦窟!何以故?外道輩當言,佛大師在時,漏處法出!如是等處處知而故問。

  復次,佛雖一切智,隨世界法,世人問訊,佛亦問訊,佛人中生,受人法,寒熱、生死與人等,問訊法亦應等。

  復次,世界中大貴、大賤,不應相問訊;佛力等故,應相問訊。

  復次,是多寶世界清淨莊嚴,佛身色像光明亦大,若不問訊,人謂輕慢。又復欲示佛世界身色光明,種種雖勝,智慧、神力俱等無異,是故問訊。

  問曰:何以問少惱、少病不?答曰:有二種病:一者、外因緣病;二者、內因緣病。外者,寒熱、飢渴、兵刃、刀杖,墮落、推壓,如是等種種外患,名為惱。內者,飲食不節,臥起無常,四百四病,如是等種種,名為內病。如此二病,有身皆苦,是故問少惱、少患不?

  問曰:何以不問無惱、無病,而問少惱、少患?答曰:聖人實知身為苦本,無不病時。何以故?是四大合而為身,地、水、火、風,性不相宜,各各相害。譬如疽瘡,無不痛時,若以藥塗,可得少瘥而不可得瘉。人身亦如是,常病常治,治故得活,不治則死。以是故,不得問無惱、無病。外患,常有風雨、寒熱為惱。復有身四儀:坐、臥、行、住,久坐則極惱,久臥、久住、久行皆惱。以是故,問少惱、少患。

  問曰:問少惱、少患則足,何以復言興居輕利?答曰:人雖病瘥,未得平復,以是故,問興居輕利。

  問曰:何以故言氣力安樂不?答曰:有人病瘥,雖能行步坐起,氣力未足,不能造事施為,攜輕舉重,故問氣力。有人雖病得瘥,能舉重攜輕,而未受安樂,是故問安樂不!

  問曰:若無病有力,何以未受安樂?答曰:有人貧窮、恐怖、憂愁,不得安樂,以是故,問得安樂不。

  復次,有二種問訊法:問訊身,問訊心。若言少惱、少患,興居輕利,氣力,是問訊身。若言安樂不,是問訊心。種種內、外諸病,名為身病;淫欲、瞋恚、嫉妒、慳貪、憂愁、怖畏等種種煩惱,九十八結,五百纏,種種欲願等,名為心病。是二病問訊故,言少惱、少病,興居輕利,氣力安樂不。

  問曰:人問訊則應爾,諸天尚不應如此問訊,何況於佛?答曰:佛身二種:一、神通變化身,二、父母生身。父母生身,受人法故,不如天,是故應如人法問訊。

  問曰:一切賢聖,心無所著,不貪身,不惜壽,不惡死,不悅生,若如是者,何用問訊?答曰:隨世界法故,受人法問訊。遣問訊,亦以人法。千葉金色蓮華,如上說。

  ﹝經﹞爾時,釋迦牟尼佛受是千葉金色蓮華已,散東方如恒河沙等諸世界中佛。

  ﹝論﹞問曰:佛無勝如,今何以故向東方諸佛散華供養?如佛初得道時,自念人無所尊,則事業不成,今十方天地誰可尊事者?我欲師而事之!是時,梵天王等諸天白佛:佛為無上,無過佛者。佛亦自以天眼觀三世十方天地中無勝佛者。心自念言:我行摩訶般若波羅蜜,今自致作佛,是我所尊,即是我師,我當恭敬供養尊事是法。譬如有樹名為好堅,是樹在地中百歲,枝葉具足,一日出生高百丈,是樹出已,欲求大樹以蔭其身。是時林中有神,語好堅樹言:世中無大汝者,諸樹皆當在汝蔭中。佛亦如是,無量阿僧祇劫,在菩薩地中生,一日於菩提樹下金剛座處坐,實知一切諸法相,得成佛道。是時自念:誰可尊事以為師者,我當承事恭敬供養。時梵天王等諸天白佛言:佛為無上,無過佛者。今何以故復供養東方諸佛?答曰:佛雖無上,三世十方天地中無過佛者,而行供養。供養有上、中、下;下於己者而供養之,是下供養;供養勝己,是上供養;供養與己等者,是中供養。諸佛供養,是中供養。如大愛道比丘尼,與五百阿羅漢比丘尼,一日中一時入涅槃,是時,諸得三道優婆塞,舉五百床;四天王舉佛乳母大愛道床;佛自在前擎香罏,燒香供養。佛語比丘:汝等助我供養乳母身!爾時,諸阿羅漢比丘,各各以神足力,到摩梨山上,取牛頭栴檀香薪,助佛作[卄/積],是為下供養。以是故,雖不求果而行等供養。

  復次,唯佛應供養佛,餘人不知佛德。如偈說:

  智人能敬智,智論則智喜;智人能知智,如蛇知蛇足!

  以是故,諸佛一切智,能供養一切智。

  復次,是十方佛,世世勸助釋迦牟尼佛。如七住菩薩,觀諸法空無所有,不生不滅。如是觀已,於一切世界中心不著,欲放捨六波羅蜜入涅槃。譬如人夢中作[木+伐],渡大河水,手足疲勞,生患厭想。在中流中夢覺,自念言:何許有河而可渡者?是時,勤心都放。菩薩亦如是,立七住中,得無生法忍,心行皆止,欲入涅槃。爾時,十方諸佛皆放光明,照菩薩身,以右手摩其頭,語言:善男子!勿生此心!汝當念汝本願,欲度眾生。汝雖知空,眾生不解,汝當集諸功德,教化眾生,莫入涅槃!汝未得金色身,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無量光明,三十二業。汝今始得一無生法門,莫便大喜!是時,菩薩聞諸佛教誨,還生本心,行六波羅蜜以度眾生。如是等初得佛道時,得是佐助。又佛初得道時,心自思惟:是法甚深,眾生愚蒙薄福,我亦五惡世生,念當云何?念已,我當於一法中作三分,分為三乘以度眾生。作是思惟時,十方諸佛皆現光明,讚言:善哉!善哉!我等亦在五惡世中,分一法作三分以度眾生。是時,佛聞十方諸佛語聲,即大歡喜,稱言:南無佛!如是十方佛處處勸助為作大利,知恩重故,以華供養十方佛。最上福德,無過此德。何以故?是華寶積佛功德力所生,非是水生華。普明是十住法身菩薩,送此華來,上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知十方佛是第一福田,故以供養,是福倍多。何以故?佛自供養佛故。佛法中有四種布施:一、施者清淨,受者不淨;二、施者不淨,受者清淨:三、施者清淨,受者亦淨;四、施者不淨,受者不淨。今施東方諸佛,是為二俱清淨,是福最大。以是故,佛自供養十方佛。

  問曰:一切聖人不受報果,後更不生,云何言是施福最大?答曰:是福雖無人受,其相自大;若有人受者,其報無量。諸聖人知有為法,皆無常、空故,捨入涅槃,是福亦捨。譬如燒金丸,雖眼見其好,不可以手觸,燒人手故。

  復次,如人有瘡,則須藥塗,若無瘡者,藥無所施。人有身亦如是,常為飢渴、寒熱所逼,亦如瘡發;以衣被、飲食、溫煖將適,如藥塗瘡。如愚癡人,為貪藥故,不用塗瘡;若其無瘡,藥亦無用。諸佛以身為瘡,捨放身瘡故,亦不受報藥。以是故,雖有大福,亦不受報。

  ﹝經﹞所散蓮華,滿東方如恒河沙等諸佛世界。

  ﹝論﹞問曰:華少而世界多,云何滿?答曰:佛神通力故,如上八種自恣變化法:大能令小,小能令大,輕能令重,重能令輕,自在無礙,隨意所到,能動大地,所願能辦。諸大聖人皆得是八種自在,是故佛能以少華,滿東方如恒河沙等世界。又復以示眾生未來福報,如此少華,滿東方世界。又勸東方菩薩,言植福於佛田中,所得果報,亦如此華彌滿無量;汝雖遠來,應當歡喜!遇此大福田,果報無量!

  ﹝經﹞一一華上,皆有菩薩結跏趺坐,說六波羅蜜。聞此法者,必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論﹞問曰:上佛以舌相光明,化作千葉寶華,一一華上皆有坐佛;今何以故一一華上,皆有坐菩薩?答曰:上是佛所化華,故有坐佛。此是普明菩薩所供養華,是故有坐菩薩。

  復次,上諸眾生應見坐佛得度,今此眾生應見坐菩薩得度,結跏趺坐,說六波羅蜜,聞此法者,必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先說。

  ﹝經﹞諸出家、在家菩薩,及諸童男、童女,頭面禮釋迦牟尼佛足,各以供養具,供養恭敬,尊重讚歎釋迦牟尼佛。是諸出家、在家菩薩,及諸童男、童女,各各以善根福德力故,得供養釋迦牟尼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

  ﹝論﹞如說偈:
  諸聖所來道,佛亦如是來;實相及所去,佛亦爾無異;
  諸聖如實語,佛亦如實說:以是故名佛,多陀阿伽度。
  忍鎧心堅固,精進弓力強,智慧箭勁利,破憍慢諸賊。
  應受天世人,一切諸供養,以是故名佛,以為阿羅訶。
  正知苦實相,亦實知苦集,知苦滅實相,亦知苦滅道。
  真正解四諦,定實不可變,是故十方中,號三藐三佛。
  得微妙三明,清淨行亦具,是故號世尊,鞞闍遮羅那。
  解知一切法,自得妙道去,或時方便說,愍念一切故。
  滅除老病死,令到安隱處,以是故名佛,以為修伽陀。
  知世所從來,亦知世滅道,以是故名佛,為路迦鞞陀。
  禪戒智等眼,無及況出上,以是故名佛,為阿耨多羅。
  大悲度眾生,軟善教調御,以是故名佛,富樓沙曇藐。
  智慧無煩惱,說最上解脫,以是故名佛,提婆摩菟舍。
  三世動不動,盡及不盡法,道樹下悉知,是故名為佛。


  ﹝經﹞南方度如恒沙等諸佛世界,其世界最在邊,世界名離一切憂,佛號無憂德,菩薩名離憂。西方度如恒河沙等諸佛世界,其世界最在邊,世界名滅惡,佛號寶山,菩薩名義意。北方度如恒河沙等諸佛世界,其世界最在邊,世界名勝,佛號勝王,菩薩名得勝。下方度如恒河沙等諸佛世界,其世界最在邊,世界名善,佛號善德,菩薩名華上。上方度如恒河沙等諸佛世界,其世界最在邊,世界名喜,佛號喜德,菩薩名德喜。如是一切,皆如東方。

  ﹝論﹞問曰:如佛法中,實無諸方名。何以故?諸五眾,十二入、十八界中所不攝,四法藏中亦無,說方是實法,因緣求亦不可得,今何以故此中說十方諸佛、十方菩薩來?答曰:隨世俗法所傳,故說方,求方實不可得。

  問曰:何以言無方?汝四法藏中不說,我六法藏中說。汝眾、入、界中不攝,我陀羅驃中攝。是方法,常相故,有相故,亦有亦常。如經中說:日出處是東方,日沒處是西方,日行處是南方,日不行處是北方。日有三分合:若前合,若今合,若後合。隨方日分,初合是東方,南方、西方亦如是。日不行處是無分。彼間此,此間彼,是方相;若無方,無彼、此,彼、此是方相而非方。答曰:不然!須彌山在四域之中,日繞須彌,照四天下:鬱怛羅越日中,是弗婆提日出,於弗婆提人是東方;弗婆提日中,是閻浮提日出,於閻浮提人是東方。是實無初,何以故?一切方皆東方,皆南方,皆西方,皆北方。汝言日出處是東方,日行處是南方,日沒處是西方,日不行處是北方,是事不然!

  復次,有處日不合,是為非方,無方相故。

  問曰:我說一國中方相,汝以四國為難,以是故,東方非無初。答曰:若一國中日與東方合,是為有邊,有邊故無常,無常故是不遍,以是故,方但有名而無實。

  ﹝經﹞爾時,是三千大千世界,皆成為寶,華遍覆地,懸繒旛蓋,香樹華樹,皆悉莊嚴。

  ﹝論﹞問曰:此誰神力令地為寶?答曰:是佛無量神力變化所為。有人咒術,幻法,及諸鬼神、龍王、諸天等能變少物;令三千大千世界皆為珍寶,餘人及梵天王皆所不能。佛入四禪中十四變化心,能令三千大千世界華香樹木,一切土地,皆悉莊嚴;一切眾生皆悉和同,心轉為善。何以故?莊嚴此世界,為說般若波羅蜜故。亦為十方諸菩薩客來,及諸天世人故莊嚴。如人請貴客,若一家請則莊嚴一家,一國主則莊嚴一國,轉輪聖王則莊嚴四天下,梵天王莊嚴三千大千世界。佛為十方無量恒河沙等諸世界中主,是諸他方菩薩及諸天世人客來故。亦為此彼眾人見此變化莊嚴,則生大心,生清淨歡喜心,從大心發大業,從大業得大報,受大報時更生大心,如是展轉增益,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是故,變此世界皆悉為寶。云何名寶?寶有四種:金、銀、毗琉璃、玻璃。更有七種寶:金、銀、毗琉璃、玻璃、硨磲、瑪瑙、赤真珠。(此珠極貴,非珊瑚也。)更復有寶:摩羅伽陀(此珠金翅鳥口邊出綠色,能辟一切毒也。)因陀尼羅,(天青珠。)摩訶尼羅,(大青珠。)缽摩羅伽,(赤光珠。)越闍,(金剛。)龍珠,如意珠,玉貝,珊瑚,琥珀等,種種名為寶。是寶有三種:有人寶、天寶、菩薩寶。人寶力少,唯有清淨光色,除毒、除鬼、除暗,亦除飢渴、寒熱種種苦事。天寶亦大、亦勝常,隨逐天身,可使令,可共語,輕而不重。菩薩寶勝於天寶,能兼有人寶、天寶事,又能令一切眾生知死此生彼因緣本末,譬如明鏡見其面像。

  復次,菩薩寶能出種種法音;若為首飾寶冠,則雨十方無量世界諸佛上:幢旛、華蓋種種供養之具以供養佛。又雨衣被、臥具、生活之物,種種眾事,隨眾生所須,皆悉雨之,給施眾生:如是等種種眾寶,以除眾生貧窮苦厄。

  問曰:是諸珍寶從何處出?答曰:金出山石沙赤銅中,真珠出魚腹中、竹中、蛇腦中,龍珠出龍腦中,珊瑚出海中石樹,玉貝出蟲甲中,銀出燒石,餘琉璃、玻璃等,皆出山窟中,如意珠出自佛舍利。若法沒盡時,諸舍利皆變為如意珠。譬如過千歲冰,化為玻璃珠。如是等諸寶,是人中常寶。佛所莊嚴一切世界,是最殊勝,諸天所不能得。何以故?是從大功德所生。種種華旛,如先說。香樹者,名阿伽樓,(蜜香樹。)多伽樓,(木香樹。)栴檀,如是等種種香樹。華樹名瞻蔔,(黃華樹。)阿輸迦,(無憂華樹。)婆訶迦羅,(赤華樹。)如是等種種華樹。

  ﹝經﹞譬如華積世界,普華世界,妙德菩薩,善住意菩薩,及餘大威神諸菩薩,皆在彼住。

  ﹝論﹞問曰:何以言譬如華積世界?答曰:彼世界常有淨華,此世界變化一時,故以喻也。譬喻法,以小喻大。如人面好,譬如滿月。

  問曰:更有十方諸清淨世界,如阿彌陀佛安樂世界等,何故但以普華世界為喻?答曰:阿彌陀佛世界,不如華積世界。何以故?法積比丘,佛雖將至十方觀清淨世界,功德力薄,不能得見上妙清淨世界,以是故,世界不如。

  復次,當佛變化此世界時,正與華積世界相似。以是故,言譬如華積世界。

  問曰:更有餘大菩薩,如毗摩羅鞊、觀世音、遍吉菩薩等,何以不言此諸菩薩在彼住,而但言文殊尸利、善住意菩薩,答曰:是遍吉菩薩,一一毛孔常出諸佛世界及諸佛菩薩,遍滿十方以化眾生,無適住處。文殊尸利分身變化入五道中,或作聲聞,或作緣覺,或作佛身,如首楞嚴三昧經中說。文殊尸利菩薩,過去世作龍種尊佛,七十二億世作辟支迦佛,是可言可說。遍吉菩薩不可量,不可說,住處不可知;若住應在一切世界中住,是故不說。

  復次,及諸大威神菩薩,亦應總說遍吉等諸大菩薩。

  ﹝經﹞爾時,佛知一切世界,若天世界,若魔世界,若梵世界;若沙門、婆羅門,若天、若揵闥婆、人、阿修羅等,及諸菩薩摩訶薩紹尊位者一切皆集。

  ﹝論﹞問曰:佛神力無量,一切十方眾生,若盡來在會者,一切世界應空;若不來者,佛無量神力有所不能!答曰:不應盡來,何以故?諸佛世界無邊無量,若盡來者,便為有邊。又復十方各各有佛,亦說般若波羅蜜。如般若波羅蜜四十三品中,十方面各千佛現,皆說般若波羅蜜。以是故不應盡來。

  問曰:若有十方諸佛,皆說般若波羅蜜,十方諸菩薩何以故來?答曰:如普明菩薩來章中已說,與釋迦牟尼佛因緣故來。

  復次,是諸菩薩本願故,若有說般若波羅蜜處,我當聽受、供養,是以遠來。欲以身力積功德故;亦以示諸眾生,我從遠來供養法故,云何汝在此世界而不供養?

  問曰:佛於法不著,何以故七現神力而令眾生大集?答曰:是般若波羅蜜甚深,難知難解,不可思議,是故廣集諸大菩薩,令新發意者心得信樂。譬如小人所語,不為人信,貴重大人,人必信受。

  問曰:何以故言若天世界,若魔世界,若梵世界?但應言天世界,人世界則足。何以故?十號中言天、人師,以是故應言天、人而已。答曰:諸天有天眼、天耳,利根智慧多,自知來,以是故言天世界。

  問曰:若天世界,已攝魔、梵,何以別說若魔、若梵?答曰:天中有三大主:釋提婆那民二處天主,魔王六欲天主,梵世界中梵天王為主。

  問曰:如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皆有主,何以但有三主?答曰:釋提婆那民依地住,佛亦依地住,常來佛所,大有名稱,人多識故。魔王常來嬈佛;又是一切欲界中主,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皆屬魔王。

  復次,天世界,則三界天皆攝是天中;一切欲界魔為主,是故別說。

  復次,魔常嬈佛,今來聽般若波羅蜜,餘人增益信故。

  問曰:色界中大有天,何以但言梵世界集?答曰:上諸天無覺觀,不喜散心,又難聞故。梵世界有四識,易聞故,又梵世界近故。

  復次,梵名離欲清淨,今言梵世界,已總說色界諸天。

  復次,餘天未有人民,劫初生時,梵天王獨在梵宮,寂寞無人。其心不悅而自生念:此間何以不生人民?是時光音天命盡者,應念來生。梵王便自生念:此諸天先無,隨我念故生,我能生此諸天。諸天是時亦各自念:我從梵王生,梵王是我父也。以是故,但說梵世界。

  復次,二禪、三禪、四禪天,於欲界見佛聽法,若勸助菩薩,眼識、耳識、身識,皆在梵世界中取。以是故,別說梵世界。

  問曰:何以故獨說諸沙門、婆羅門,不說國王及長者諸餘人眾?答曰:智慧人有二分:沙門、婆羅門。出家名沙門,在家名婆羅門。餘人心存世樂,是故不說。婆羅門多學智慧求福,出家人一切求道,是故但說沙門,婆羅門。在家中七世清淨,生滿六歲皆受戒,名婆羅門。是沙門、婆羅門中,有道德智慧,以是故說。

  問曰:先以說天世界,今何以復說天?答曰:天世界是四天王、忉利天;魔是他化自在天;梵是色界。今說天,是欲界中夜摩、兜率陀、化樂、愛身天等。愛身在六天上,形色絕妙,故言愛身。

  問曰:何以但說揵闥婆,不說諸餘鬼神及龍王?答曰:是揵闥婆是諸天伎人,隨逐諸天,其心柔軟,福德力小減諸天。諸鬼神,鬼神道中攝;龍王,畜生道中攝。甄陀羅亦是天伎,皆屬天,與天同住共坐,飲食伎樂皆與天同。是揵闥婆王名童籠磨。此言樹。是揵闥婆、甄陀羅,恒在二處住,常所居止在十寶山間;有時天上為諸天作樂,此二種常番休上下,人在四天下生,生有四種,極長壽乃至無量歲,極短壽乃至十歲。阿修羅惡心鬥諍而不破戒,大修施福,生在大海邊住,亦有城郭宮殿。是阿修羅王,名毗摩質多婆梨羅[目+侯]羅,如是等名阿修羅王。如說:一時,羅[目+侯]羅阿修羅王欲噉月,月天子怖,疾到佛所,說偈:

  大智精進佛世尊,我今歸命稽首禮!是羅[目+侯]羅惱亂我,願佛憐愍見救護!

  佛與羅[目+侯]羅而說偈言:

  月能照暗而清涼,是虛空中天燈明,其色白淨有千光,汝莫吞月疾放去!

  是時,羅[目+侯]羅怖懅流汗,即疾放月。波梨阿修羅王見羅[目+侯]羅惶怖放月,說偈

  問曰:

  汝羅[目+侯]羅何以故,惶怖戰慄疾放月?汝身流汗如病人,心怖不安乃如是!

  羅[目+侯]羅爾時說偈答曰:

  世尊以偈而敕我,我不放月頭七分,設得生活不安隱,以故我今放此月!

  波梨阿修羅王說此偈言:

  諸佛甚難值,久遠乃出世,說此清淨偈,羅[目+侯]即放月。

  問曰:何以不說地獄、畜生、餓鬼?答曰:地獄大苦,心亂不能受法;畜生愚癡覆心,不能受化;餓鬼為飢渴火燒身故,不得受法。

  復次,畜生、餓鬼中,少多有來聽法者,生福德心而已,不堪受道,是故不說。

  問曰:若爾者,揵闥婆,阿修羅亦不應說,何以故?鬼神道中已攝故。答曰:佛不說攝,今何以言攝?此是迦旃延子等說。如阿修羅力與天等,或時戰鬥勝天。揵闥婆是諸天伎,與天同受福樂,有智慧能別好醜,何以故不得受道法?如雜阿含天品中說:富那婆藪鬼神母,佛遊行宿其處。爾時,世尊說上妙法甘露,女男二人啼泣,母為說偈止之:

  汝鬱怛羅勿作聲,富那婆藪亦莫啼!我今聞法得道證,汝亦當得必如我。

  以是事故,知鬼神中有得道者。

  復次,摩訶衍中密跡金剛力士,於諸菩薩中勝,何況餘人?如屯崙摩甄陀羅王,揵闥婆王,至佛所彈琴讚佛,三千世界皆為震動,乃至摩訶迦葉不安其坐。如此人等,云何不能得道?如諸阿修羅王、龍王,皆到佛所,問佛深法,佛隨其問而答深義,何以言不能得道?

  問曰:於五道眾生中,佛是天人師,不說三惡道,以其無福,無受道分故。是諸龍、鬼,皆墮惡道中。答曰:佛亦不分明說五道,說五道者,是一切有部僧所說。婆蹉佛妒路部僧說有六道。

  復次,應有六道,何以故?三惡道一向是罪處,若福多罪少,是名阿修羅、揵闥婆等,生處應別。以是故,應言六趣。

  復次,三惡道亦有受道福,少故言無。及諸菩薩紹尊位者,如先說。

回頂端  內容 [第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