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 集
性命雙修萬神圭旨第一節口訣
涵養本原救護命寶
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盡在心源。
千聖一心,萬古一道。天君泰然,百體從今。
作如是觀清淨處,照無色界幾千層。
真心一點原於此,無聲無滅無終始。精神合道自長生,精神真不死。
眾妙應須無以觀,更將有向竅門看。可明物母明明說,兩顆明珠轉三盤。
菩提本性本如如,萬法通兮透太虛。自有靈明開般若,機緘露處現真如。
默默無言微更微,無言之內有真機。自家竅妙自家會,萬里青天一鶴飛。秘密藏,腔子裏,朱砂鼎,赤龍精,神明之舍,道義之門,何思何慮之天,不識不知之地;止其所,自在處,光明藏,天玄女,靈明之竅,活潑潑地,虛靈不昧之神,色空不二之物。
真汞,丹元,神水,日魂,主翁,天君,靈臺,靈關、丹臺;金烏,玉液,靈府,朱汞,姹女,守靈,赤水,靈山,乾馬
(涵養本原圖)
(內附退藏沐浴、玉液煉形二法)
欲修長生,須識所生之本;欲求不死,當明不死之人。故曰:認得不死人,方才人不死。那不死的人,道家呼為鐵漢,釋氏喚作金剛,即世人本來妙覺真心是也。
此心靈靈不昧、了了常知,其體不生不滅,其相無去無來。究之,於先天地之先,莫知其始;窮之,於後天地之後,莫知其終。高而無上,廣不可極;淵而無下,深不可測。乾坤依此而覆載,日月依此而照臨,虛空依此而寬廣,萬靈依此而變通。
三教大聖,教人修道,是修這個;成仙成佛,也是這個;戴角披毛,也是這個。
聖凡二路,由此而分。出生死,再無別途;登涅槃,唯此一法。然世間萬匯,未有一物不被無常所吞,獨有這個,無生滅可縛,無色相可窺,端端正正,停停當當,分分曉曉的,而人不悟其所本來也。
不悟者何,為有妄心。何為妄心?蓋為一切眾生從無始已來,迷卻真心,不自覺知,故受輪轉,枉入諸趣,原夫真心無妄,性智本明,妙湛元精。由妄瞥起,俄然晦昧,則失彼元精,枯湛發知,故轉智為識,形中妄心,名之曰識。
心本無知,由識故知;性本無性,由識故生。生身種子,萌孽於茲,開有漏華,結生死果。今人妄認方寸中,有個昭昭靈靈之物,渾然與物同體,便以為元神在是。殊不知此即死死生生之識神,劫劫輪回之種子耳。
故景岑雲:學道之人不悟真,只為從前認識神,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喚作本來人。
嗟夫!世人以奴為主而不知,認賊為子而不覺。是以世尊教人:先斷無始輪回根本者此也。此根既斷,則諸識無依,複我元初常明本體。
然而大道茫茫,當從何處下手?是以齊襟必舉領,整網要提綱。昔尹師指出:修行正路一條。教人打從源頭上做起。若源頭潔淨,天理時時現前,識念自然污染不得。譬如昊日當空,魍魎滅跡,此一心地法門,是古今千聖不易之道。
故老子曰:若夫修道,先觀其心。觀心之法,妙在靈關一竅。人自受生感氣之初,稟天地一點元陽,化生此竅,以藏元神。其中空空洞洞。至虛至明,乃吾人生生主宰。真所謂有之則生,無之則死,生死盛衰,皆由這個。
儒曰:靈台。
道曰:靈關。
釋曰:靈山。
三教同一法門,總不外此靈明一竅。
釋教曰: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論其所也。
玄教曰:大道根莖識者稀,常人日用孰能知,為君指出神仙窟,一竅彎彎似月眉。論其形也。
蓋此竅乃神靈之台,秘密之府。真淨、明妙、虛散、靈通、卓然而獨存者也。眾生之本原,故曰心地。諸佛之所得,故曰菩提。交徹融融,故曰法界,寂靜常樂,故曰涅槃。不濁不漏,故曰清淨。不妄不變,故曰真如。離過絕非,故曰佛性。護善遮惡,故曰總持。隱覆含攝,故曰如來藏。超越玄秘,故曰密嚴國。統眾德而大備,爍群昏而獨照,故曰圓覺。其實皆一竅也。背之則凡,順之則聖。迷之則生死始,悟之則輪回息。
欲息輪回,莫若體乎至道。欲體至道,莫若觀照本心。應須音眼虛鑒,常教朗月輝明,每向定中慧照。時時保得此七情未發之中,時時全得此八識未染之體。外息諸緣,內絕諸妄。含眼光,凝耳韻,調鼻息,緘舌氣,四肢不動,使眼耳鼻舌身之五識,各返其根,則精神魂魄意之五靈各安其位。
二六時中,眼常要內觀此竅,耳常要逆聽此竅,至於舌准常要對著此竅,運用施為念念不離此竅,行住坐臥心心常在此竅。不可刹那忘照,率爾相違,神光一出便收來,造次弗離常在此。即子思所謂不可須臾離者是也。
先存之以虛其心,次忘之以廓其量,隨處隨時,無礙自在,正合龍虎經雲:至妙之要,先存後忘。此又口訣中之口訣也。
然要進除六識,尤在知所先後。意雖為六識之主帥,眼實為五賊之先鋒。故古德雲:心是樞機,目為盜賊。欲伏其心,先攝其目。蓋弩之發動在機,心之緣引在目。機不動則弩住,目不動則心住。
陰符經曰:機在目。
道德經曰:不見可欲,而心不亂。
魯論曰:非禮勿視。
朱子曰:制於外所以養其中也。
金笥寶籙曰:眼乃神通玄牝門,抑之於眼使歸心。
眼守此竅不離,即如來正法眼,合涅槃心之秘旨,故楞嚴經雲: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又觀經觀心品雲:三界之中,以心為主。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畢竟沉淪。
道德首章雲:常有欲以觀其僥者,觀此竅也。常無欲以觀其妙者,觀此竅中之妙也。
昔黃帝三月內觀者,觀此也。
太上亦曰:吾從無量劫來,觀心得道,乃至虛無。
觀心非易,止念尤難。是以念頭起處,系人生死之根。
古仙雲:大道教人先止念,念頭不住亦徒然。
圓覺經雲:居一切時,不起妄念于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
起信論雲:心若馳散,即便攝來,令往正念,念起即覺,覺之即無,修行妙門,唯在於此。
虛靖天師雲: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起是病,不續是藥。
當知妄念起於識根,對境成妄,實非有體。在眾生時,智劣識強,但名為識。當佛地時,智強識劣,但名為智。只轉其名,不轉其體。初一心源廓然妙湛,由知見立知,妄塵生起,故有妄念。若知見無見,則智性真淨,複還妙湛,洞徹精了,而意念消。
意念既消,自六識而下莫不皆消。即文殊所謂一根既返元,六根成解脫。既無六根,則無六塵 e 既無六塵,則無六識。既無六識,則無輪回種子。既無輪回種子,則我一點真心獨立無依,空空蕩蕩,光光淨淨,而萬劫常存,永不生滅矣。
此法直指人心,一了百當。何等直截,何等簡易。但能培養本原,觀照本竅,久則油然心新,浩然氣暢,凝然不動,寂然無思,豁然知空,了然悟性。此所謂皮膚剝落盡,一真將次見矣。
工夫至此,自然精神朗發,智慧日生,心性靈通,隱顯自在。自然有一段清靜闔辟之機,自然有一段飛躍活動之趣。自然有一點元陽真炁從中而出,降黃庭,入土釜,貫尾閭,穿夾脊,上沖天穀,下達曲江,流通百脈,灌溉三田,驅逐一身百竅之陰邪,滌蕩五臟六腑之濁穢。如服善見王之藥,眾病鹹消。若奏獅子筋之弦,群音頓絕。所以雲:一心療萬病,不假藥方多。
是知一切諸聖,皆從此心方便門入,得成祖佛,為人天之師。凡夫不能證者,由不識自心故。故曰:海枯終見底,人死不知心。六道群蒙皆此門出,曆千劫而不返,一何痛哉。
所以諸怫驚入火宅,祖師特地西來,乃至千聖悲嗟,皆為不達唯心出要道耳。
如寶藏論雲:夫天地之內,宇宙之間,中有一寶,秘在形山,識物靈照,內外空然,寂寞難見,其謂玄玄。巧出於紫微之表,用在於虛無之間。端化不動,獨而無雙。聲出妙響,色吐華容。窮睹無所,寄號空空。唯留其聲,不見其形。唯留其功,不見其容。幽明朗照,物理虛通。森羅寶印,萬象真宗。其為也形,其寂也冥。本淨非瑩,法爾圓成。光照日月,德越太清。萬物無作,一切無名。轉變天地,自在縱橫。恒沙妙用,混沌而成。誰聞不喜,誰聞不驚。如何以無價之寶,隱于陰人之坑。哀哉!哀哉!其為自輕。悲哉!悲哉!晦何由明?其寶也煥煥煌煌,朗照十方,間寂無物,應用堂堂。應聲應色,應陰應陽。奇物無根,妙用常存。瞬目不見,側耳不聞。其本也冥,其化也形。其為也聖,其用也靈。可為大道之真精,其精甚靈,萬有之因。凝然常住,與道同倫。
天下最親,莫過心也。百姓之用,而不知心;如魚在海,而不知水。故佛經雲:一切眾生,從曠劫來,迷列本心,不自覺悟。妄認四大為身、緣慮為心。譬如百千大海不認,但認一小浮漚。以此迷中複迷,妄中起妄,隨境流轉,離目生情。取十萬端,無時暫暇。至使起惑造業,迴圈六道,密網自圍,不能得出。究竟冥初皆一妄迷真之咎耳。
故靈潤曰:妄情牽引何時了,辜負靈台一點光。夫靈台一點光者,即真如靈知心也。最玄最妙,通聖通靈。極高明,極廣大。化萬法之王,為群有之體。堅徹三界,橫亙十方。自混飩未辟之前,而已曾有。雖天地既壞以後,而未嘗無。一切境界,皆是心光。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故曰:三界唯心。
迷人心外求法,至人見境是心。境即是心之境,心即是境之心。對境不迷,逢緣不動,能所互成,一體無異。若能達境,唯心便是。悟心成道,覺盡無始,妄念攝境歸心,出纏真如,離垢解脫,永合清淨本然,則不更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如金出礦,終不更染塵泥;似木成灰,豈有再生枝木。一得永得,盡未來際,永脫樊籠,長居聖域矣。
雖然,此最上一乘大道,若根器利者,一超直入如來地。若根器鈍者,將如之何?必由下學而上達的功夫,漸次引入法門可也。使之行一步,自有一步效驗,升一級,自有一級規模。亦是行遠自邇,登高自卑之意。
若不知入門下手功夫,安能遽到了手極則地位?若未能盡心,而安能知性?未能明心,而安能見性?夫明心盡心之要者,時以善法扶助自心,時以赤水潤澤自心,時以境界淨治自心,時以精進堅固自心,時以忍辱坦蕩自心,時以覺照潔白自心,時以智慧明利自心,時以佛知見開發自心,時以佛平等廣大自心。
故知明心是生死海中之智楫,盡心是煩惱病中之良醫。若昧此心,則永劫輪回而遺失真性;若明此心,則頓起生死而圓證涅槃。始終不出此心,離此心別無玄妙矣。後面雖有次第工夫,不過是成就這個而已。
噫!莫看易了,至人難遇,口訣難聞。故張平叔雲:只為丹經無口訣,教君何處結靈胎?殊不知經中口訣自載,大都秘母言子,不肯分開說破,使人湊泊不來。況多為譬辭隱語,使學者眩目惑心,以致中途退步。餘甚憫之,今將丹經梵典中之口訣,—一指出,留與後人,為破昏黑的照路燈,辨真偽的試金石。
性命雙修萬神圭旨第一節口訣
涵養本原救護命寶
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盡在心源。
千聖一心,萬古一道。天君泰然,百體從今。
作如是觀清淨處,照無色界幾千層。
真心一點原於此,無聲無滅無終始。精神合道自長生,精神真不死。
眾妙應須無以觀,更將有向竅門看。可明物母明明說,兩顆明珠轉三盤。
菩提本性本如如,萬法通兮透太虛。自有靈明開般若,機緘露處現真如。
默默無言微更微,無言之內有真機。自家竅妙自家會,萬里青天一鶴飛。秘密藏,腔子裏,朱砂鼎,赤龍精,神明之舍,道義之門,何思何慮之天,不識不知之地;止其所,自在處,光明藏,天玄女,靈明之竅,活潑潑地,虛靈不昧之神,色空不二之物。
真汞,丹元,神水,日魂,主翁,天君,靈臺,靈關、丹臺;金烏,玉液,靈府,朱汞,姹女,守靈,赤水,靈山,乾馬
(涵養本原圖)
(內附退藏沐浴、玉液煉形二法)
欲修長生,須識所生之本;欲求不死,當明不死之人。故曰:認得不死人,方才人不死。那不死的人,道家呼為鐵漢,釋氏喚作金剛,即世人本來妙覺真心是也。
此心靈靈不昧、了了常知,其體不生不滅,其相無去無來。究之,於先天地之先,莫知其始;窮之,於後天地之後,莫知其終。高而無上,廣不可極;淵而無下,深不可測。乾坤依此而覆載,日月依此而照臨,虛空依此而寬廣,萬靈依此而變通。
三教大聖,教人修道,是修這個;成仙成佛,也是這個;戴角披毛,也是這個。
聖凡二路,由此而分。出生死,再無別途;登涅槃,唯此一法。然世間萬匯,未有一物不被無常所吞,獨有這個,無生滅可縛,無色相可窺,端端正正,停停當當,分分曉曉的,而人不悟其所本來也。
不悟者何,為有妄心。何為妄心?蓋為一切眾生從無始已來,迷卻真心,不自覺知,故受輪轉,枉入諸趣,原夫真心無妄,性智本明,妙湛元精。由妄瞥起,俄然晦昧,則失彼元精,枯湛發知,故轉智為識,形中妄心,名之曰識。
心本無知,由識故知;性本無性,由識故生。生身種子,萌孽於茲,開有漏華,結生死果。今人妄認方寸中,有個昭昭靈靈之物,渾然與物同體,便以為元神在是。殊不知此即死死生生之識神,劫劫輪回之種子耳。
故景岑雲:學道之人不悟真,只為從前認識神,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喚作本來人。
嗟夫!世人以奴為主而不知,認賊為子而不覺。是以世尊教人:先斷無始輪回根本者此也。此根既斷,則諸識無依,複我元初常明本體。
然而大道茫茫,當從何處下手?是以齊襟必舉領,整網要提綱。昔尹師指出:修行正路一條。教人打從源頭上做起。若源頭潔淨,天理時時現前,識念自然污染不得。譬如昊日當空,魍魎滅跡,此一心地法門,是古今千聖不易之道。
故老子曰:若夫修道,先觀其心。觀心之法,妙在靈關一竅。人自受生感氣之初,稟天地一點元陽,化生此竅,以藏元神。其中空空洞洞。至虛至明,乃吾人生生主宰。真所謂有之則生,無之則死,生死盛衰,皆由這個。
儒曰:靈台。
道曰:靈關。
釋曰:靈山。
三教同一法門,總不外此靈明一竅。
釋教曰: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論其所也。
玄教曰:大道根莖識者稀,常人日用孰能知,為君指出神仙窟,一竅彎彎似月眉。論其形也。
蓋此竅乃神靈之台,秘密之府。真淨、明妙、虛散、靈通、卓然而獨存者也。眾生之本原,故曰心地。諸佛之所得,故曰菩提。交徹融融,故曰法界,寂靜常樂,故曰涅槃。不濁不漏,故曰清淨。不妄不變,故曰真如。離過絕非,故曰佛性。護善遮惡,故曰總持。隱覆含攝,故曰如來藏。超越玄秘,故曰密嚴國。統眾德而大備,爍群昏而獨照,故曰圓覺。其實皆一竅也。背之則凡,順之則聖。迷之則生死始,悟之則輪回息。
欲息輪回,莫若體乎至道。欲體至道,莫若觀照本心。應須音眼虛鑒,常教朗月輝明,每向定中慧照。時時保得此七情未發之中,時時全得此八識未染之體。外息諸緣,內絕諸妄。含眼光,凝耳韻,調鼻息,緘舌氣,四肢不動,使眼耳鼻舌身之五識,各返其根,則精神魂魄意之五靈各安其位。
二六時中,眼常要內觀此竅,耳常要逆聽此竅,至於舌准常要對著此竅,運用施為念念不離此竅,行住坐臥心心常在此竅。不可刹那忘照,率爾相違,神光一出便收來,造次弗離常在此。即子思所謂不可須臾離者是也。
先存之以虛其心,次忘之以廓其量,隨處隨時,無礙自在,正合龍虎經雲:至妙之要,先存後忘。此又口訣中之口訣也。
然要進除六識,尤在知所先後。意雖為六識之主帥,眼實為五賊之先鋒。故古德雲:心是樞機,目為盜賊。欲伏其心,先攝其目。蓋弩之發動在機,心之緣引在目。機不動則弩住,目不動則心住。
陰符經曰:機在目。
道德經曰:不見可欲,而心不亂。
魯論曰:非禮勿視。
朱子曰:制於外所以養其中也。
金笥寶籙曰:眼乃神通玄牝門,抑之於眼使歸心。
眼守此竅不離,即如來正法眼,合涅槃心之秘旨,故楞嚴經雲: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又觀經觀心品雲:三界之中,以心為主。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畢竟沉淪。
道德首章雲:常有欲以觀其僥者,觀此竅也。常無欲以觀其妙者,觀此竅中之妙也。
昔黃帝三月內觀者,觀此也。
太上亦曰:吾從無量劫來,觀心得道,乃至虛無。
觀心非易,止念尤難。是以念頭起處,系人生死之根。
古仙雲:大道教人先止念,念頭不住亦徒然。
圓覺經雲:居一切時,不起妄念于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
起信論雲:心若馳散,即便攝來,令往正念,念起即覺,覺之即無,修行妙門,唯在於此。
虛靖天師雲: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起是病,不續是藥。
當知妄念起於識根,對境成妄,實非有體。在眾生時,智劣識強,但名為識。當佛地時,智強識劣,但名為智。只轉其名,不轉其體。初一心源廓然妙湛,由知見立知,妄塵生起,故有妄念。若知見無見,則智性真淨,複還妙湛,洞徹精了,而意念消。
意念既消,自六識而下莫不皆消。即文殊所謂一根既返元,六根成解脫。既無六根,則無六塵 e 既無六塵,則無六識。既無六識,則無輪回種子。既無輪回種子,則我一點真心獨立無依,空空蕩蕩,光光淨淨,而萬劫常存,永不生滅矣。
此法直指人心,一了百當。何等直截,何等簡易。但能培養本原,觀照本竅,久則油然心新,浩然氣暢,凝然不動,寂然無思,豁然知空,了然悟性。此所謂皮膚剝落盡,一真將次見矣。
工夫至此,自然精神朗發,智慧日生,心性靈通,隱顯自在。自然有一段清靜闔辟之機,自然有一段飛躍活動之趣。自然有一點元陽真炁從中而出,降黃庭,入土釜,貫尾閭,穿夾脊,上沖天穀,下達曲江,流通百脈,灌溉三田,驅逐一身百竅之陰邪,滌蕩五臟六腑之濁穢。如服善見王之藥,眾病鹹消。若奏獅子筋之弦,群音頓絕。所以雲:一心療萬病,不假藥方多。
是知一切諸聖,皆從此心方便門入,得成祖佛,為人天之師。凡夫不能證者,由不識自心故。故曰:海枯終見底,人死不知心。六道群蒙皆此門出,曆千劫而不返,一何痛哉。
所以諸怫驚入火宅,祖師特地西來,乃至千聖悲嗟,皆為不達唯心出要道耳。
如寶藏論雲:夫天地之內,宇宙之間,中有一寶,秘在形山,識物靈照,內外空然,寂寞難見,其謂玄玄。巧出於紫微之表,用在於虛無之間。端化不動,獨而無雙。聲出妙響,色吐華容。窮睹無所,寄號空空。唯留其聲,不見其形。唯留其功,不見其容。幽明朗照,物理虛通。森羅寶印,萬象真宗。其為也形,其寂也冥。本淨非瑩,法爾圓成。光照日月,德越太清。萬物無作,一切無名。轉變天地,自在縱橫。恒沙妙用,混沌而成。誰聞不喜,誰聞不驚。如何以無價之寶,隱于陰人之坑。哀哉!哀哉!其為自輕。悲哉!悲哉!晦何由明?其寶也煥煥煌煌,朗照十方,間寂無物,應用堂堂。應聲應色,應陰應陽。奇物無根,妙用常存。瞬目不見,側耳不聞。其本也冥,其化也形。其為也聖,其用也靈。可為大道之真精,其精甚靈,萬有之因。凝然常住,與道同倫。
天下最親,莫過心也。百姓之用,而不知心;如魚在海,而不知水。故佛經雲:一切眾生,從曠劫來,迷列本心,不自覺悟。妄認四大為身、緣慮為心。譬如百千大海不認,但認一小浮漚。以此迷中複迷,妄中起妄,隨境流轉,離目生情。取十萬端,無時暫暇。至使起惑造業,迴圈六道,密網自圍,不能得出。究竟冥初皆一妄迷真之咎耳。
故靈潤曰:妄情牽引何時了,辜負靈台一點光。夫靈台一點光者,即真如靈知心也。最玄最妙,通聖通靈。極高明,極廣大。化萬法之王,為群有之體。堅徹三界,橫亙十方。自混飩未辟之前,而已曾有。雖天地既壞以後,而未嘗無。一切境界,皆是心光。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故曰:三界唯心。
迷人心外求法,至人見境是心。境即是心之境,心即是境之心。對境不迷,逢緣不動,能所互成,一體無異。若能達境,唯心便是。悟心成道,覺盡無始,妄念攝境歸心,出纏真如,離垢解脫,永合清淨本然,則不更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如金出礦,終不更染塵泥;似木成灰,豈有再生枝木。一得永得,盡未來際,永脫樊籠,長居聖域矣。
雖然,此最上一乘大道,若根器利者,一超直入如來地。若根器鈍者,將如之何?必由下學而上達的功夫,漸次引入法門可也。使之行一步,自有一步效驗,升一級,自有一級規模。亦是行遠自邇,登高自卑之意。
若不知入門下手功夫,安能遽到了手極則地位?若未能盡心,而安能知性?未能明心,而安能見性?夫明心盡心之要者,時以善法扶助自心,時以赤水潤澤自心,時以境界淨治自心,時以精進堅固自心,時以忍辱坦蕩自心,時以覺照潔白自心,時以智慧明利自心,時以佛知見開發自心,時以佛平等廣大自心。
故知明心是生死海中之智楫,盡心是煩惱病中之良醫。若昧此心,則永劫輪回而遺失真性;若明此心,則頓起生死而圓證涅槃。始終不出此心,離此心別無玄妙矣。後面雖有次第工夫,不過是成就這個而已。
噫!莫看易了,至人難遇,口訣難聞。故張平叔雲:只為丹經無口訣,教君何處結靈胎?殊不知經中口訣自載,大都秘母言子,不肯分開說破,使人湊泊不來。況多為譬辭隱語,使學者眩目惑心,以致中途退步。餘甚憫之,今將丹經梵典中之口訣,—一指出,留與後人,為破昏黑的照路燈,辨真偽的試金石。
寂然 在 周三 9月 16, 2009 12:26 pm 作了第 3 次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