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命雙修萬神圭旨
元 集
大道說
金臺玉局繞丹雲,上有真人稱老君。八十一化長生訣,五千餘言不朽文。
六經刪定古文章,洙泗源深教澤長。繼往開來參造化,大成至聖文宣王。
陀羅門啟真如出,圓覺海中光慧日。靈山會上說真言,滿舌蓮花古文佛。
(三聖圖)
庖羲上聖,畫八卦以示人,使萬世之下,知有養生之道。
廣成子謂黃帝曰:至陰肅肅,至陽赫赫。赫赫發乎地,肅肅出乎天。我為汝遂於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陽之原也;為汝入於穹冥之門矣,至彼至陰之原也。
軒轅再拜曰:廣成子之謂天矣。
周公繇易曰:君子終日乾乾。
孔子翼曰:終日乾乾,反復道也。
夫道也者,位天地、育萬物,曰道;揭日月、生五行,曰道;多於恒河沙數,曰道;孤則獨無一侶,曰道;直入鴻蒙而還歸溟滓,曰道;善集造化而頡超聖凡,曰道;目下機境未兆而突而靈通,曰道;眼前生殺分明而無能逃避,曰道;處卑污而大尊貴,曰道;居幽暗而極高明,曰道;細人刹塵,曰道;大包天地,日道:從無入有,曰道;作佛成仙,曰道。佛經五千四十八卷,也說不到了處;中庸三十三章,也說不到窮處;道德五千餘言,也說不到極處。道也者,果何謂也?一言以定之,曰炁也。
原夫一炁蟠集,溟溟滓滓,窅窅莫測,氤氳活動,含靈至妙,是為太乙,是為未始之始。始也,是為道也,故曰無始。
夫天地之有始也,一炁動盪,虛無開合,雌雄感召,黑白交凝,有無相射,混混沌沌,沖虛至聖,包元含靈,神明變化,恍惚立報,是為太易,是為有始之始。始也,是謂道生一也,是曰元始。
夫天地之太極也,一炁斯析,真宰自判,交映羅列,萬靈肅護,陰陽判分,是為太極,是謂一生二也,是曰虛黃。
陰陽既判,天地位焉,人乃育焉,是謂二生三也,是曰混元。
陽之清者,升上而煥麗也,則日月星辰在焉。故天左運,三光右旋。陽之清者,騰上而會于陽也,故風雲動而雷雨作焉。陰之濁者,重滯而就地也,則海嶽奠峙而五穀草木昌焉。故岩岫出雲,山澤通氣。陰陽之氣閉而不通也,則雪霜結而凍冰焉。陰之濁者,積冱而下凝也,穴岩幽藏而深邃,故五穀八石以錯雜焉。天地之中,陰陽正氣之所交也,聖人焉,仙佛焉,庶民焉,賢愚壽夭,實所宰焉。胎卵濕化,無所息焉。是為六合也,是謂三生萬物也。
人稟氤氳之氣而生,而長至於二八之年。則九三之陽乃純。當是時也,豈非上德之大人乎?忽天一朝,謀報渾敦之德者至,乃日鑿一竅,則九三之陽,蹄驟奔蹶,而去之六二之中矣。由是乾不能純,而破於離;坤有所含,而實於坎。
若夫至聖神人,能知道體太極之所以判,能知死生根本之所以始,能知乾坤陰陽之所以乘,能知天地玄牡之所以交,是以法乾坤之體,效坎離之用,振陰陽之柄,過生死之關,取坎中之陽,填離中之陰,離陰既實,則複純白為乾矣。
斯時補足乾元,複全渾敦,以全親之所生,以全天之所賦,是為囫囫圇圇一個完人也。再加向上功夫,精進不怠,則盆丹成而聖胎圓,聖胎圓而真人現。真人出現,變化無窮,隱顯莫測,而與鐘、呂、王、馬並駕,亦又何難?
奈何世人不明此道,盛不知養,衰不知救,日復一日,陽盡陰純,死而為鬼。故紫陽真人曰:嗟夫!人身難得,光陰易遷,罔測修短,安逃業報?不自及早省悟,唯只甘分待終。若臨期一念有差,立墮三塗惡轍,則動經塵劫,無有出期。當此之時,雖悔何及?
故三教聖人,以性命學開方便門,教人熏修,以脫生死。
儒家之教,教人順性命以還造化,其道公。
禪宗之教,教人幻性命以超大覺,其義高。
老氏之教,教人修性命而得長生,其旨切。
教雖分三,其道一也。
儒之聖教曰:安汝止,欽厥止,艮其止,止其方,緝熙敬止,在止至善。黃中通理,正位居體,思不出位,立不易方,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渾然在中,粹然至善。誠盡處腔子,裏樂處方寸。神明之舍,道義之門,活潑潑地,樂在其中。肫肫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天下歸仁,退藏於密,保思何慮之天,不識不知之地。難以悉紀,要而言之,無非為此性命之道也。
道之玄教曰:玄牝之門,天地之根,生身處,複命關,金丹之母,玄關之竅,凝結之所,呼吸之根。甲乙壇,戊己門,心源性海,靈府靈台蓬萊島。朱砂鼎、偃月爐、神室,氣穴、土釜、穀神、靈根、把柄、坎離交媾之鄉,千變萬化之祖,生死不相關之地,鬼神覷不破之機。難以悉紀,要而言之,無非為此性命之道也。
釋之禪教曰:不二法門、甚深法界、虛空藏、寂滅海、真實地、總持門。彼岸、淨土、真境心他極樂國。如來藏、舍利子、菩薩地、光明藏、圓覺海、般若岸、法王城、西方、天堂、空中、真際、這個、三摩地、華藏海,陀羅尼門、不動道場、波羅蜜地,難以悉紀。要而言之,無非為此性命之道也。
儒曰:存心養性。道曰:修心煉性。釋曰:明心見性。心性者,本體也。
懦之執中者,執此本體之中也。道之守中者,守此本體之中也。釋之空中者,本體之中本洞然而空也。
道之得一者,得此本體之一也。釋之歸一者,歸此本體之一也。儒之一貫者,以此本體之一而貫之也。
餘於是而知:不執中、不一貫,其成聖而孔子乎?不守中,不得一,其能玄而老子乎?不空中、不歸一,其能禪而釋迦乎?唯此本體。以其虛空無朕,強名曰中;以其霹出端倪,強名曰一。言而中即一之藏也,一即中之用也。
故天得此而天天,地得此而地地,人得此而人人。而天地人之大道,原於此也。
皇得此而皇皇,帝得此而地地,王得此而王王。而皇帝王之大道,原於此也。
聖得此而聖聖,玄得此而玄玄,禪得此而禪禪。而聖玄禪之大道,原於此也。
帝皇之得道者,若羲農、黃帝焉。仕隱而得道者,如老、莊、關令焉。侯王而得道者,若子房、淮南焉。山岩而得道者,若鐘、呂、希夷焉。
道之在天地間,成仙作佛者,歷歷不可以指數也。伏睹總仙之傳,始知自古以來沖舉者十萬餘人,拔宅者八千餘處。奇若子晉之驂鸞、琴高之控鯉,壽若李脫之八百、安期之三千。或住世而留形,或厭世而屍解。複有道成而隱,但為身謀,不肯遺名於世間者、豈勝道哉?是以深山妙窟,代不乏人,或隱或顯,寧具知乎?
古之王公大人,折節下士,只為有道存爾。周子曰:天地間,至尊者道,至貴者德,至難得者人。人而至難得者,道德有於身而已矣。
先哲云:人身難得今已得,大道難明今已明。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世人不明此身虛幻,是四大假合之物耳。速如水上之漚,瞬若石中之火。人壽雖曰百年,迨其七十,固亦稀矣。
今以有限易摧之身,日逐無涯不測之事。一息不來,倏然長往,命未告終,真靈已歿於別殼矣。當斯之時,雖榮居極品,祿享千鐘,家豐無價之珠,室富傾城之美,悉皆拋下,非已有也。所有與于偕行者,平昔所作罪業而已。故曰: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
回光集雲:千年鐵樹開花易,一失人身再複難。
悟真篇雲:試問堆金等山嶽,無常買得不來麼?
呂純陽雲:萬劫千生得個人,須知前世種來因。速覺悟,出迷津,莫使輪回受苦辛。
張紫陽雲:休教燭被風吹滅,六道輪回莫怨天。
三夏斯語,能不恤然失乎?
夫人欲免輪回,而不墮於世綱者,莫若修煉金丹,為升天之靈梯,超凡之徑路也。其道至簡至易,雖愚昧小人得而行之,亦立躋聖域。奈何世之修真者,志道而不專精,專精而不勤久,是以學者眾而成者寡也。
尚書曰:知之非艱,行之唯艱。
道經曰:上士聞道,勤而行之。聞而不行,道安能成?
陳泥丸曰:我昔修行得真訣,晝夜功夫無斷絕。一朝行滿人不知,四面皆成夜光闕。
馬丹陽曰:師恩深重終難報,誓死環牆煉至真。
二公念生死事大,無常迅速,發勇猛心,辨精進力,若不立此大志,安能脫樊籠,而超霄漢者哉?
呂祖有雲:辛勤二三年,快活千萬劫。
蓋天有時而傾,地有時而陷,山有時而推,海有時而竭。唯道成之後,乘飛龍,駕紫霧,翱翔天外,逍遙虛空,數不得而限之,命不得而拘之,真常本體,無有盡時,回顧世間之樂,何樂如之?
嘗稽道德經曰:雖珙壁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此予道之所由作也。
性命說
夫學之大,莫大於性命。性命之說,不明於世之久矣。
何謂之性?元始真如,一靈炯炯是也。
何謂之命?先天至精,一炁氤氳是也。
然有性,便有命;有命,便有性。性命原不可分。但以其在天,則謂之命;在人,則謂之性。性命實非有兩。況性無命不立,命無性不存,而性命之理,又渾然合一者哉。
故易曰: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中庸曰:天命之謂命。此之謂也。
乃玄門專以氣為命,以修命為宗,以水府求玄立教。故詳言命而略言性,是不知性也,究亦不知命。
禪家專以神為性,以修性為宗,以離宮修定立教。故詳言性而略言命,是不知命也,究亦不知性。
豈知性命本不相離,道釋原無二致。神氣雖有二用,性命則當雙修也哉。
賢人之學,存心以養性,修身以立命。聖人之學,盡性而至命。
謂性者神之始,神本於性,而性則未始神,神所由以靈。命者氣之始,氣本於命,而命則未始氣,氣所由以生。
身中之精,寂然不動。蓋剛健中正,純粹精者存,乃性之所寄也,為命之根矣。
心中之神,感而遂通。蓋喜、怒、哀、懼、愛、惡欲者存,乃命之所寄也,為性之樞矣。
性而心也,而一神之中炯。命而身也,而一氣之周流。故身心,精神之舍也。而精神,性命之根也。
性之造化,系手心。命之造化,系乎身。見解知識,出於心哉。思慮念想,心役性也。舉動應酬,出於身哉。語默視聽,身累命也。
命有身累,則有生死。性受心役,則有去來。有生死,不能至命也。有去來,不能盡性也。
故盈天地間,皆是生氣,參贊兩間,化育萬物。其命之流行,而不息者乎?蓋生之理,具於命也。盈天地間,皆是靈覺,明光上下,照臨日月。未始性,而能性我之性者,性之始也。未始命,而能命我之命者,命之始也。
天竅圓而藏性,地竅方而藏命。稟虛靈以成性,中天地以立命。性成命立,其中有神。命蒂元氣,性根元神。潛神於心,聚氣於身。其中有道。
性有氣質之性,有天賦之性;命有分定之命,有形氣之命。
君子修天賦之性,克氣質之性;修形氣之命,付分定之命。分言之,則二;合言之,則一。其中有理。
是以神不離氣,氣不離神,吾身之神氣合,而後吾身之性命見矣。性不離命,命不離性,吾身之性命合,而後吾身未始性之性、未始命之命見矣。未始性之性、未始命之命,是吾之真性命也。我之真性命,即天地之真性命,亦即虛空之真性命也。
故聖賢持戒定慧而虛其心,煉精氣神而保其身。身保則命基永固,心虛則性體常明。性常明則無來無去,命永固則何死何生。況死而去者,僅僅形骸耳。而我之真性命,則通晝夜、配天地,徹古今者,何嘗少有泯滅也哉。
嘗觀之草木焉,歸根複命,而性在其中矣。性而神也,則花。花而實也,而命又在其中矣。自形中之神,以入神中之性,此之謂歸根複命。
又嘗譬之男女媾精焉,而一點之善,落於子宮者,氣合之而為命也,而性即存於其間。其即一陰一陽之相搏,而一點落于黃中之中以成性。乃妙合而凝,不測之神乎?此之謂性命妙合。
奈妙合之道不明,修世者遺命,且並率性之竅妙,不得而知之,矧能煉之乎?非流於狂蕩,則失於空寂,不知其命,末後何歸。修命者遺性,且並造命之功夫,不得而知之,知能守之乎?
非執於有作,則失于無為。不知其性,劫運何逃?即二氏之初,亦豈如是乎?
吾聞釋迦生於西方,亦得金丹之道,是性命兼修,為最上乘法,號曰金仙。
呂祖亦曰:只知性,不知命,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祖性不修丹,萬劫陰靈難入聖。
豈但如今之導引者流,而以形骸為性命焉已哉。又豈但如今煉神煉氣者流,而以神氣為性命焉己哉。又豈但如今修性修命者流,而以性命為性命焉己哉。是皆不唯無益於性命,而且有害於性命。不得性命之真,良可歎也。
故嘗論之,人在母腹,呼吸相會,是以母之性命為性命,而非自為性命。至於出胞斷蒂,而後自為性命,然亦非真常之性命也。必於自為性命中,而養成乾元面目,露出一點真靈。
形依形,形不壞;神依性,神不滅。知性而盡性,盡性而至命。乃所謂虛空本體,無有盡時。天地有壞,這個不壞,而能重立性命,再造乾坤者也。
故道家不知此,則謂之傍門;釋氏不知此,則謂之外道,又焉能合天地之德,而與太虛同體哉?噫!至此而性命之說,無餘旨矣。
死生說
大眾好生惡死,以莫識死生故。生從何來,死從何去。徒在生前,賓士謀作,致大虧生道,不得逍遙。故於死後,渺茫淪落,不戡破死門,竟墮輪轉。
元 集
大道說
金臺玉局繞丹雲,上有真人稱老君。八十一化長生訣,五千餘言不朽文。
六經刪定古文章,洙泗源深教澤長。繼往開來參造化,大成至聖文宣王。
陀羅門啟真如出,圓覺海中光慧日。靈山會上說真言,滿舌蓮花古文佛。
(三聖圖)
庖羲上聖,畫八卦以示人,使萬世之下,知有養生之道。
廣成子謂黃帝曰:至陰肅肅,至陽赫赫。赫赫發乎地,肅肅出乎天。我為汝遂於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陽之原也;為汝入於穹冥之門矣,至彼至陰之原也。
軒轅再拜曰:廣成子之謂天矣。
周公繇易曰:君子終日乾乾。
孔子翼曰:終日乾乾,反復道也。
夫道也者,位天地、育萬物,曰道;揭日月、生五行,曰道;多於恒河沙數,曰道;孤則獨無一侶,曰道;直入鴻蒙而還歸溟滓,曰道;善集造化而頡超聖凡,曰道;目下機境未兆而突而靈通,曰道;眼前生殺分明而無能逃避,曰道;處卑污而大尊貴,曰道;居幽暗而極高明,曰道;細人刹塵,曰道;大包天地,日道:從無入有,曰道;作佛成仙,曰道。佛經五千四十八卷,也說不到了處;中庸三十三章,也說不到窮處;道德五千餘言,也說不到極處。道也者,果何謂也?一言以定之,曰炁也。
原夫一炁蟠集,溟溟滓滓,窅窅莫測,氤氳活動,含靈至妙,是為太乙,是為未始之始。始也,是為道也,故曰無始。
夫天地之有始也,一炁動盪,虛無開合,雌雄感召,黑白交凝,有無相射,混混沌沌,沖虛至聖,包元含靈,神明變化,恍惚立報,是為太易,是為有始之始。始也,是謂道生一也,是曰元始。
夫天地之太極也,一炁斯析,真宰自判,交映羅列,萬靈肅護,陰陽判分,是為太極,是謂一生二也,是曰虛黃。
陰陽既判,天地位焉,人乃育焉,是謂二生三也,是曰混元。
陽之清者,升上而煥麗也,則日月星辰在焉。故天左運,三光右旋。陽之清者,騰上而會于陽也,故風雲動而雷雨作焉。陰之濁者,重滯而就地也,則海嶽奠峙而五穀草木昌焉。故岩岫出雲,山澤通氣。陰陽之氣閉而不通也,則雪霜結而凍冰焉。陰之濁者,積冱而下凝也,穴岩幽藏而深邃,故五穀八石以錯雜焉。天地之中,陰陽正氣之所交也,聖人焉,仙佛焉,庶民焉,賢愚壽夭,實所宰焉。胎卵濕化,無所息焉。是為六合也,是謂三生萬物也。
人稟氤氳之氣而生,而長至於二八之年。則九三之陽乃純。當是時也,豈非上德之大人乎?忽天一朝,謀報渾敦之德者至,乃日鑿一竅,則九三之陽,蹄驟奔蹶,而去之六二之中矣。由是乾不能純,而破於離;坤有所含,而實於坎。
若夫至聖神人,能知道體太極之所以判,能知死生根本之所以始,能知乾坤陰陽之所以乘,能知天地玄牡之所以交,是以法乾坤之體,效坎離之用,振陰陽之柄,過生死之關,取坎中之陽,填離中之陰,離陰既實,則複純白為乾矣。
斯時補足乾元,複全渾敦,以全親之所生,以全天之所賦,是為囫囫圇圇一個完人也。再加向上功夫,精進不怠,則盆丹成而聖胎圓,聖胎圓而真人現。真人出現,變化無窮,隱顯莫測,而與鐘、呂、王、馬並駕,亦又何難?
奈何世人不明此道,盛不知養,衰不知救,日復一日,陽盡陰純,死而為鬼。故紫陽真人曰:嗟夫!人身難得,光陰易遷,罔測修短,安逃業報?不自及早省悟,唯只甘分待終。若臨期一念有差,立墮三塗惡轍,則動經塵劫,無有出期。當此之時,雖悔何及?
故三教聖人,以性命學開方便門,教人熏修,以脫生死。
儒家之教,教人順性命以還造化,其道公。
禪宗之教,教人幻性命以超大覺,其義高。
老氏之教,教人修性命而得長生,其旨切。
教雖分三,其道一也。
儒之聖教曰:安汝止,欽厥止,艮其止,止其方,緝熙敬止,在止至善。黃中通理,正位居體,思不出位,立不易方,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渾然在中,粹然至善。誠盡處腔子,裏樂處方寸。神明之舍,道義之門,活潑潑地,樂在其中。肫肫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天下歸仁,退藏於密,保思何慮之天,不識不知之地。難以悉紀,要而言之,無非為此性命之道也。
道之玄教曰:玄牝之門,天地之根,生身處,複命關,金丹之母,玄關之竅,凝結之所,呼吸之根。甲乙壇,戊己門,心源性海,靈府靈台蓬萊島。朱砂鼎、偃月爐、神室,氣穴、土釜、穀神、靈根、把柄、坎離交媾之鄉,千變萬化之祖,生死不相關之地,鬼神覷不破之機。難以悉紀,要而言之,無非為此性命之道也。
釋之禪教曰:不二法門、甚深法界、虛空藏、寂滅海、真實地、總持門。彼岸、淨土、真境心他極樂國。如來藏、舍利子、菩薩地、光明藏、圓覺海、般若岸、法王城、西方、天堂、空中、真際、這個、三摩地、華藏海,陀羅尼門、不動道場、波羅蜜地,難以悉紀。要而言之,無非為此性命之道也。
儒曰:存心養性。道曰:修心煉性。釋曰:明心見性。心性者,本體也。
懦之執中者,執此本體之中也。道之守中者,守此本體之中也。釋之空中者,本體之中本洞然而空也。
道之得一者,得此本體之一也。釋之歸一者,歸此本體之一也。儒之一貫者,以此本體之一而貫之也。
餘於是而知:不執中、不一貫,其成聖而孔子乎?不守中,不得一,其能玄而老子乎?不空中、不歸一,其能禪而釋迦乎?唯此本體。以其虛空無朕,強名曰中;以其霹出端倪,強名曰一。言而中即一之藏也,一即中之用也。
故天得此而天天,地得此而地地,人得此而人人。而天地人之大道,原於此也。
皇得此而皇皇,帝得此而地地,王得此而王王。而皇帝王之大道,原於此也。
聖得此而聖聖,玄得此而玄玄,禪得此而禪禪。而聖玄禪之大道,原於此也。
帝皇之得道者,若羲農、黃帝焉。仕隱而得道者,如老、莊、關令焉。侯王而得道者,若子房、淮南焉。山岩而得道者,若鐘、呂、希夷焉。
道之在天地間,成仙作佛者,歷歷不可以指數也。伏睹總仙之傳,始知自古以來沖舉者十萬餘人,拔宅者八千餘處。奇若子晉之驂鸞、琴高之控鯉,壽若李脫之八百、安期之三千。或住世而留形,或厭世而屍解。複有道成而隱,但為身謀,不肯遺名於世間者、豈勝道哉?是以深山妙窟,代不乏人,或隱或顯,寧具知乎?
古之王公大人,折節下士,只為有道存爾。周子曰:天地間,至尊者道,至貴者德,至難得者人。人而至難得者,道德有於身而已矣。
先哲云:人身難得今已得,大道難明今已明。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世人不明此身虛幻,是四大假合之物耳。速如水上之漚,瞬若石中之火。人壽雖曰百年,迨其七十,固亦稀矣。
今以有限易摧之身,日逐無涯不測之事。一息不來,倏然長往,命未告終,真靈已歿於別殼矣。當斯之時,雖榮居極品,祿享千鐘,家豐無價之珠,室富傾城之美,悉皆拋下,非已有也。所有與于偕行者,平昔所作罪業而已。故曰: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
回光集雲:千年鐵樹開花易,一失人身再複難。
悟真篇雲:試問堆金等山嶽,無常買得不來麼?
呂純陽雲:萬劫千生得個人,須知前世種來因。速覺悟,出迷津,莫使輪回受苦辛。
張紫陽雲:休教燭被風吹滅,六道輪回莫怨天。
三夏斯語,能不恤然失乎?
夫人欲免輪回,而不墮於世綱者,莫若修煉金丹,為升天之靈梯,超凡之徑路也。其道至簡至易,雖愚昧小人得而行之,亦立躋聖域。奈何世之修真者,志道而不專精,專精而不勤久,是以學者眾而成者寡也。
尚書曰:知之非艱,行之唯艱。
道經曰:上士聞道,勤而行之。聞而不行,道安能成?
陳泥丸曰:我昔修行得真訣,晝夜功夫無斷絕。一朝行滿人不知,四面皆成夜光闕。
馬丹陽曰:師恩深重終難報,誓死環牆煉至真。
二公念生死事大,無常迅速,發勇猛心,辨精進力,若不立此大志,安能脫樊籠,而超霄漢者哉?
呂祖有雲:辛勤二三年,快活千萬劫。
蓋天有時而傾,地有時而陷,山有時而推,海有時而竭。唯道成之後,乘飛龍,駕紫霧,翱翔天外,逍遙虛空,數不得而限之,命不得而拘之,真常本體,無有盡時,回顧世間之樂,何樂如之?
嘗稽道德經曰:雖珙壁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此予道之所由作也。
性命說
夫學之大,莫大於性命。性命之說,不明於世之久矣。
何謂之性?元始真如,一靈炯炯是也。
何謂之命?先天至精,一炁氤氳是也。
然有性,便有命;有命,便有性。性命原不可分。但以其在天,則謂之命;在人,則謂之性。性命實非有兩。況性無命不立,命無性不存,而性命之理,又渾然合一者哉。
故易曰: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中庸曰:天命之謂命。此之謂也。
乃玄門專以氣為命,以修命為宗,以水府求玄立教。故詳言命而略言性,是不知性也,究亦不知命。
禪家專以神為性,以修性為宗,以離宮修定立教。故詳言性而略言命,是不知命也,究亦不知性。
豈知性命本不相離,道釋原無二致。神氣雖有二用,性命則當雙修也哉。
賢人之學,存心以養性,修身以立命。聖人之學,盡性而至命。
謂性者神之始,神本於性,而性則未始神,神所由以靈。命者氣之始,氣本於命,而命則未始氣,氣所由以生。
身中之精,寂然不動。蓋剛健中正,純粹精者存,乃性之所寄也,為命之根矣。
心中之神,感而遂通。蓋喜、怒、哀、懼、愛、惡欲者存,乃命之所寄也,為性之樞矣。
性而心也,而一神之中炯。命而身也,而一氣之周流。故身心,精神之舍也。而精神,性命之根也。
性之造化,系手心。命之造化,系乎身。見解知識,出於心哉。思慮念想,心役性也。舉動應酬,出於身哉。語默視聽,身累命也。
命有身累,則有生死。性受心役,則有去來。有生死,不能至命也。有去來,不能盡性也。
故盈天地間,皆是生氣,參贊兩間,化育萬物。其命之流行,而不息者乎?蓋生之理,具於命也。盈天地間,皆是靈覺,明光上下,照臨日月。未始性,而能性我之性者,性之始也。未始命,而能命我之命者,命之始也。
天竅圓而藏性,地竅方而藏命。稟虛靈以成性,中天地以立命。性成命立,其中有神。命蒂元氣,性根元神。潛神於心,聚氣於身。其中有道。
性有氣質之性,有天賦之性;命有分定之命,有形氣之命。
君子修天賦之性,克氣質之性;修形氣之命,付分定之命。分言之,則二;合言之,則一。其中有理。
是以神不離氣,氣不離神,吾身之神氣合,而後吾身之性命見矣。性不離命,命不離性,吾身之性命合,而後吾身未始性之性、未始命之命見矣。未始性之性、未始命之命,是吾之真性命也。我之真性命,即天地之真性命,亦即虛空之真性命也。
故聖賢持戒定慧而虛其心,煉精氣神而保其身。身保則命基永固,心虛則性體常明。性常明則無來無去,命永固則何死何生。況死而去者,僅僅形骸耳。而我之真性命,則通晝夜、配天地,徹古今者,何嘗少有泯滅也哉。
嘗觀之草木焉,歸根複命,而性在其中矣。性而神也,則花。花而實也,而命又在其中矣。自形中之神,以入神中之性,此之謂歸根複命。
又嘗譬之男女媾精焉,而一點之善,落於子宮者,氣合之而為命也,而性即存於其間。其即一陰一陽之相搏,而一點落于黃中之中以成性。乃妙合而凝,不測之神乎?此之謂性命妙合。
奈妙合之道不明,修世者遺命,且並率性之竅妙,不得而知之,矧能煉之乎?非流於狂蕩,則失於空寂,不知其命,末後何歸。修命者遺性,且並造命之功夫,不得而知之,知能守之乎?
非執於有作,則失于無為。不知其性,劫運何逃?即二氏之初,亦豈如是乎?
吾聞釋迦生於西方,亦得金丹之道,是性命兼修,為最上乘法,號曰金仙。
呂祖亦曰:只知性,不知命,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祖性不修丹,萬劫陰靈難入聖。
豈但如今之導引者流,而以形骸為性命焉已哉。又豈但如今煉神煉氣者流,而以神氣為性命焉己哉。又豈但如今修性修命者流,而以性命為性命焉己哉。是皆不唯無益於性命,而且有害於性命。不得性命之真,良可歎也。
故嘗論之,人在母腹,呼吸相會,是以母之性命為性命,而非自為性命。至於出胞斷蒂,而後自為性命,然亦非真常之性命也。必於自為性命中,而養成乾元面目,露出一點真靈。
形依形,形不壞;神依性,神不滅。知性而盡性,盡性而至命。乃所謂虛空本體,無有盡時。天地有壞,這個不壞,而能重立性命,再造乾坤者也。
故道家不知此,則謂之傍門;釋氏不知此,則謂之外道,又焉能合天地之德,而與太虛同體哉?噫!至此而性命之說,無餘旨矣。
死生說
大眾好生惡死,以莫識死生故。生從何來,死從何去。徒在生前,賓士謀作,致大虧生道,不得逍遙。故於死後,渺茫淪落,不戡破死門,竟墮輪轉。
寂然 在 周三 9月 16, 2009 10:34 am 作了第 5 次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