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命雙修.成就佛心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性命雙修.成就佛心

修性即修心性,修命是續長生 (物格.知至.意誠.心正.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


您沒有登錄。 請登錄註冊

在家-出家修行的不同在那裡

向下  內容 [第1頁(共1頁)]

1在家-出家修行的不同在那裡 Empty 在家-出家修行的不同在那裡 周四 3月 29, 2012 5:22 pm

leksongsupa

leksongsupa
版主
版主

佛教有在家、出家等七眾弟子,在家、出家學佛本來不分。不過,在家修行往往無法如出家修行那樣專精、方便,因為在家生活有五欲塵勞,有妻子兒女等種種的束縛、障礙。因此,在家憂悲煩惱比較多,出家生活清淨、寂靜;在家生活增長煩惱,出家是減少煩惱;在家以執取為樂,出家以出離為樂;在家修行成就小法,出家學佛成就大法;在家魔難比較多,出家能令魔王恐怖;在家多放逸,出家少放逸;在家多奸巧,出家修行,心地容易質直;在家多憂苦,出家多慈悲;在家以財力為寶,出家以功德為寶。

在《大寶積經》卷廿八,對在家與出家生活作了如下的比較:

出家:清淨、解脫、無求、富有、成大法、魔憂、正直、寂靜、慈悲、不放逸、積功、出污泥。
在家:染污、束縛、多欲、貧苦、成小業、魔喜、諂曲、憒鬧、多瞋、多放逸、取財、溺污泥。
在家有無量過患,出家有無量功德。經典裡說,在娑婆世界裡最好的是:第一是見佛,第二是聞法,第三是出家,第四是悟道。所以,清朝順治皇帝曾作詩讚歎說:「黃金白玉非為貴,唯有袈裟披肩難。」又說:「朕為大地山河主,不及僧家半日閒。」由此可知,出家生活比在家好,出家的修行比在家的修行容易成就。

不過說到出家,也不一定要剃髮披染才叫做出家。身心都出家固然很好,心出家,身沒有出家,也很可貴。所謂「熱鬧場中作道場」,能在煩惱裡面,轉煩惱為菩提,才是重要的。例如《勝鬘經》中的勝鬘夫人:「雖處王宮,不著欲樂;身居富貴,常修佛法。」在家,一樣可以參禪念佛,一樣可以修行悟道;功行到家的時候,一樣可以勘破生死,一樣能夠解脫自在。例如傅大士、龐居士,都是典型的例子。所以,六祖大師才說,在家也可以修行。當然,能出家更好,《大智度論》提到:「孔雀雖有色嚴身,不如鴻鵠能高飛;白衣雖有富貴力,不如出家功德勝。」因此,能夠出家修行最好,但是,如果在家修行,也能像出家人一樣發出離心,雖居世俗,心在山林,雖過五欲的生活,心在清淨的梵行,如此則在家修行者和出家又有甚麼分別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惠能大師怎樣指示他人修行?
關於這一個問題,在〈決疑品〉有一首「無相頌」,已經把六祖大師對於修行的看法指示得非常清楚。

無相頌說:「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參禪?」心能平等,持不持戒都不是嚴重的問題。但是,心要平等,這又談何容易?所謂心平,就是要了悟生佛平等。眾生和佛在理體上是平等的,因為佛性人人本具,因此又謂「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生佛在本性上是平等的,是凡聖不二的,只是覺悟上有時間的先後不同,於是有聖凡之分。其次,要認識空有平等。一般人的觀念,認為空的不是有,有的不是空,我們把空有分成二邊,把有無劃了一道鴻溝。然而在真理裡面,空即是有,有即是空。所以,《般若心經》說:「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懂得空有平等,就能認識諸法不斷不常,即知佛陀的法身和應身是本體和現象,法身沒有去來,故名「如來」,即如如不動而來教化眾生的意思。此外,一多平等。一和多是沒有差別的,一就是多,多就是一,一生萬法,萬法歸一,「一」蘊藏「無限」。所以,世間萬法,自性本空,你能了解到自性本空,心才能平;心平則沒有分別,沒有大小,沒有糾紛,沒有瞋惱,行為自然就不會踰越規矩,因此六祖大師說「心平何勞持戒」。相同的,如果你行為耿直,參不參禪,又有甚麼關係呢?

在無相頌裡又說:「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你懂得感恩,必然會孝養父母,你懂得仁義,必定上下互相愛憐。
「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你懂得謙讓,對於長幼、尊卑,自然能和睦相處;你懂得忍耐,一切不如意事自然不會斤斤計較,則能止惡無喧。

「若能鑽木出火,淤泥定生紅蓮。」我們從表相上看木頭、石頭,那裡有火?但是鑽木可以生火,鑿石可以取火,因為木頭、石頭裡面有火的性能。正如每個人皆有佛性,雖然看不到,但不是沒有。因為眾生皆有佛性,如果懂得修行的話,雖然是五欲塵勞的娑婆世界,一樣可以建設淨土,正如汙泥可以生長出清淨的蓮花一樣。

「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良藥苦口利於病,然而一般人卻寧願吃包著糖衣的毒藥;忠言逆耳利於行,但是凡夫的習性總愛聽諂媚的甜言蜜語。平時,父母、師長、長官苦口婆心地勸誡,往往視為馬耳東風,其實這才是治病療疾的良方。越不歡喜聽的話,其實都是對我們最忠誠的勸告。

「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菜根譚》說:「蓋世功德,抵不了一個矜字;彌天罪過,當不得一個悔字。」佛經也說:「不怕煩惱起,只怕覺照遲。」一個人不怕犯錯,只怕知過不改,如果能夠每天不斷地反省,不斷地檢討,不斷地改過,就表示是有智慧的人。反之,假如護短,處處都隱藏自己的過失,必定不能進步,也非賢者之舉。

「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所謂修行,不一定侷限在佛堂裡禮佛、誦經、拜懺,才叫修行;重要的是,日常生活中能夠常行饒益眾生的事,這就是最好的修行。佛道,也不一定要花錢布施,布施只是做功德,尤其有相的布施,只能求得人天福報;唯有轉有相的布施為無相的功德,才能與佛道相應。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心外求玄?若能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六祖大師告訴我們這一首無相頌,如果我們真能依此修行的話,所謂天堂,何必要到其他的地方去找呢?天堂就在我們的目前。所以,能隨遇而安,到處都是天堂,心裡有佛,處處都是清淨的樂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吾人如何來修行?

說到修行,過去中國儒家講究修身養性;修行包括修身與修心。在佛教裡面,不管是那一個階層的人,都應該要修行。即使你不想成佛作祖,但是,你總應該要做一個好人,要做一個好人,就應該修行。
那麼,我們究竟要怎樣修行?我從下列幾個方面來做說明。

1.從時間上來說修行

修行不一定要到深山裡,也不一定要閉關修行,更不一定要晝夜二十四小時不停的修行。每天只要利用零碎的幾分鐘時間,就可以修行。例如早晨醒來,先不要急著下床,可以床上禪坐五分鐘;如果不懂得坐禪,只要靜靜地坐著,或者觀想,或者念佛。如果早晨不方便,晚上臨就寢之前,也可以在床上或地板上打坐五分鐘,只要雙腿一盤,眼睛微閉,精神集中,意志統一,慢慢地會有一種安詳、自在、舒服、愉快的感覺,會讓身心清涼、昇華、曠達。如果五分鐘不夠,可以進步到十分鐘、半小時,乃至一小時。

這種修行,對於增加健康、增強信心、力量,有很大的助益。所以,我們不要開口閉口就說:「我沒有時間。」其實生活再忙,總要有休息的時間,利用休息的時間,就可以靜心打坐,也可以參禪悟道。甚至忙著作事的時候,也是修行,如百丈禪師說,搬柴運水,都可以參禪。因此,不怕沒有時間,只怕無心,如果有心修行,時間是隨我們自己支配的,就看我們如何去利用、把握了。

2.從內容上來說修行

一般人常說:「沒有人指導,我不會修行。」其實修行並不是很困難的事,即以淨土宗念佛而言,只要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或者「南無觀世音菩薩」,就是修行。念佛,如果能念到一心不亂,那就是禪。拜佛也是修行,平常在家裡的佛像前,或是祖先牌位前,都可以禮拜,都可以修行。其實,修行也不一定侷限在念佛、坐禪,其他諸如看經、閱讀書刊,做種種的功德,這些都是修行。只要有心,所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那就是修行。

3.居家生活的修行

在家庭生活裡,父母、兄弟、姊妹、夫妻,眷屬很多,在眷屬裡面也可以修行。例如,人我相處,人倫道德,大家互相尊重、互相幫助,那就是修行。在家庭裡面,離開不了感情的生活;感情,不是只有夫妻之情,你可以把夫妻的感情推廣開來,去孝順父母、和睦兄弟姊妹,去幫助親戚朋友,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就是修行。甚至,做一個在家居士,還要有金錢的生活,正因為有金錢的生活,金錢上也可以修行。例如你有金錢,可以多做一點善事,諸如急難救助、教育興學等。社會上需要愛心,需要幫助的苦難人士很多,用金錢布施,也可以修行。或者我沒有金錢,但我慈悲、不貪心,這也是修行。乃至平常說話讚美人,或是說正直的話,所謂「不妄語、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這就是修行。此外,在家生活都有工作,都有職業,如果身為教員,就盡心把學生教好;身為警察,就認真地執行任務,除暴安良;身為公務員者,所謂「公事門中好修行」,所以,在職業裡也可以修行。

4.一般的修行:
說到一般的修行,我們可以用布施來修行,不管是金錢上的布施、知識上的布施,或是語言上的布施、服務上的布施,都是修行。其次,持戒也可以修行,持戒就是守法,佛教提倡持戒,就是倡導守法的精神。因此,凡是法律上所不允許的事,不合乎佛法的事,絕對不做,這就是持戒,就是修行。
忍辱也可以修行,有時候遇見不如意的事,看到不如意的人,聽到不如意的話,我們正好「忍一口氣,風平浪靜」,能忍受屈辱,就是有修行的力量。此外,例如結緣、修福、修慧、梵行,乃至讀經、參禪、弘法、念佛、寫作等,都可以修行。而經典裡也有十法行,即:書寫、供養、施他、諦聽、宣說、受持、開演、諷誦、思惟、修習等,都可以修行。修行可以完成我們的人格、道德,所以只要我們依照六祖大師的指示,在日常生活中落實修行,完成人格,這也就是太虛大師所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人道完成,還怕佛道不能成就嗎?

.經文

師示眾云:「善知識!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大眾勿迷,言定慧別。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若識此義,即是定慧等學。諸學道人!莫言先定發慧,先慧發定各別,作此見者,法有二相。口說善語,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內外一如,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於諍;若諍先後,即同迷人。不斷勝負,卻增我法,不離四相 善知識!定慧猶如何等?猶如燈光,有燈即光,無燈即闇。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用,名雖有二,體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復如是。」

師示眾云:「善知識!一行三昧*者,於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是也。《淨名經》云:『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莫心行諂曲,口但說直,口說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於一切法勿有執著。迷人著法相,執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動,妄心不起,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無情,卻是障道因緣。

善知識!道須通流,何以卻滯?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為自縛。若言常坐不動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卻被維摩詰*訶。善知識!又有人教坐,看心觀靜,不動不起,從此置功。迷人不會,便執成顛,如此者眾,如是相教,故知大錯。」

師示眾云:「善知識!本來正教無有頓漸*,人性自有利鈍*。迷人漸修,悟人頓契。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即無差別,所以立頓漸之假名。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相者,於相而離相;無念者,於念而無念;無住者,人之本性。於世間善惡好醜,乃至冤之與親,言語觸刺欺爭之時,並將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繫縛*;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為本。

善知識!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能離於相,則法體清淨,此是以無相為體。

善知識!於諸境上心不染,曰無念。於自念上,常離諸境,不於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一念絕即死,別處受生,是為大錯。學道者思之!若不識法意,自錯猶可,更誤他人,自迷不見,又謗佛經,所以立無念為宗。

善知識!云何立無念為宗?只緣口說見性迷人,於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見,一切塵勞妄想從此而生。自性本無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說禍福,即是塵勞邪見,故此法門立無念為宗。

善知識!無者,無何事?念者,念何物?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無,眼耳色聲當時即壞。

善知識!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經云:『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註釋

定慧:定,止息散亂心,使歸於靜寂的禪定力,稱為定力。也就是不論遭遇任何境地,均能如如不動的禪定力。慧,即修習八正道、諸波羅蜜等,而顯現的真實智慧。
四相:指《金剛經》所說,眾生對個體身心所錯執的四種相。又作四見、我人四相、識境四相。即:我相,眾生於五蘊法中,妄計我、我所為實有;人相,眾生於五蘊法中,妄計我生於人道為人,而異於其餘諸道;眾生相,眾生於五蘊法中,妄計我依色、受、想、行、識五蘊和合而生;壽者相,眾生於五蘊法中,妄計我受一期(從生至死)的壽命,長短不一,因人而異。

一行三昧:指心專注於一行而修習的正定。又作真如三昧、一相三昧、一相莊嚴三摩地。一行三昧又分為二,即:理之一行三昧,乃定心觀法界平等一相的三昧;事之一行三昧,即一心念佛的念佛三昧。
宴坐:又作燕坐。安身正坐的意思。

維摩詰:又作無垢稱、淨名。佛陀的在家弟子。為中印度毗舍離城的長者。雖在俗塵,然精通大乘佛教教義。據《維摩經》記載,他曾方便示病,為探病的比丘、菩薩說大乘法義。

頓漸:不依次第,快速到達覺悟的教法,稱為頓教;依順序漸進,經長時間修行而覺悟者,稱為漸教。

利鈍:受教修道的素質速疾而生妙解,稱為利根。根機遲鈍者,稱為鈍根,又作下根。在佛道修證上,根機的利、鈍,影響其進趣的遲速與證果的勝劣。

繫縛:煩惱的異名。指眾生的身心為煩惱、妄想或外界事物所束縛而失去自由,長時流轉於生死之中。

惠能大師對大眾開示說:「善知識!我這個法門,是以定慧為根本。大家不要誤以為定慧有別。定和慧是一體的,不是兩個。定是慧的體,慧是定的用,當在發慧的時候,定就在慧中;當在入定的時候,慧也就在定中。如果明白這個道理,就是定慧均等修持。因此,各位修學佛道的人,不要說『先定才能發慧,或先慧才能入定』這種分別的話。持這種見解,就表示法有二相。口中雖說著好話,心中卻不存善念;徒然有定和慧的名稱,卻不能定慧等持。如果心與口都是善的,內與外都是一如,定和慧就能均等了。自我開悟,自我修持,不在於諍辯;如果爭論先後,那就和癡迷的人一樣。如果不能斷除勝負之心,必將增長我執法執,自不能遠離『我、人、眾生、壽者』四相的執著。
善知識!定慧就像甚麼呢?就像燈光,有了燈就有光明,沒有燈就黑暗。燈是光的體,光是燈的用,名稱雖然有兩個,體性本來就是同一個。定和慧也是如此。」

惠能大師對大眾開示說:「善知識!所謂一行三昧,就是能在一切處,無論行住坐臥都能心行正直。《淨名經》說:『直心就是道場,直心就是淨土。』不要只在口頭上說正直,心卻諂媚邪曲;不要口說一行三昧而心行不直。只要心行正直,不要在一切法上有所執著。愚迷的人執著法相,執著一行三昧,開口就說常常靜坐不動,不起妄想雜念,這就是一行三昧。作這種見解的人,就如同沒有情識的木石一樣,其實正是障礙修道的因緣。

善知識!道是要通流,為何反生滯礙呢?心不滯礙於法相,道就能通流;心若執著法相,那就叫作繭自縛。如果說常坐不動就是一行三昧的話,就像舍利弗在林中靜坐,卻遭到維摩詰的訶斥。善知識!還有人教人靜坐,看住自己的心,觀想靜止,身體不動,心念不起,從這裡下功夫。愚迷之人不懂佛法大意,便在這上面執著,反而成為顛倒,像這樣的人很多。如此教導別人,這是極大的錯誤。」

惠能大師對大眾開示說:「善知識!正教本來沒有頓漸的分別,只因人的根性有利鈍的不同。愚迷的人漸次修行,覺悟的人頓然契悟。如果能夠識得自己本心,見到自己的本性,就沒有差別了。因此,立有『頓漸』的假名。

善知識!我這個法門,自從上代祖師以來,首先建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所謂無相,就是處一切相而離一切相;所謂無念,就是雖念而不執著於念;所謂無住,就是我人的本來自性。對於世間的善、惡、好、醜,乃至冤家至親,有言語的冒犯、諷刺,或欺凌紛爭的時候,都一概視為虛空幻相,不會想到報復仇害。在念念之中,不尋思過去的境界。如果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能斷絕,就叫作繫縛;在一切法上,念念不住著,這樣就沒有繫縛,這就是以無住為本。

善知識!外離一切相,就叫作無相。能離於一切相,則自性法體自然清淨,這就是以無相為體。

善知識!在一切境上,心能不被外境所染污,就叫作無念。在自己的心念上,要常遠離一切外境,不要在境界上起心動念。但是,如執著於甚麼也不想,把念頭全部斷絕,一念斷絕就死,一樣還要到別處去受生輪迴,這是極大的錯誤。學道的人應該好好的想一想,如果不認識佛法大意,自己錯了還罷了,卻又再誤導他人;自己愚迷不見真理,又毀謗佛經。所以要建立無念為宗。

善知識!為何立無念為宗呢?只因為那些口頭說見性而心猶執迷的人,在外境上仍有所念,有所念就會起邪見,一切塵勞妄想就從此產生。菩提自性本無一法可得,如果以為有所得而妄說禍福,這就是塵勞邪見。所以這個法門要建立無念為宗。

善知識!所謂無,無的是甚麼事呢?所謂念,念的是甚麼東西呢?所謂無,就是無差別相,無一切妄見塵勞的心;所謂念,就是念真如自性。真如就是念的體,念就是真如的用。真如自性能起念,不是眼耳鼻舌等器官能念。真如本有自性,所以能隨緣起念;真如如果沒有自性,眼色耳聲當下就會消失散壞。

善知識!真如自性隨緣起念時,六根雖然有見聞覺知,但是真如自性不會染著萬境而能恆常自在。所以《淨名經》說:『善能分別一切法相,於第一義諦如如不動。』
Suspect Arrow Suspect Arrow Suspect Arrow Suspect Arrow cherry cherry cherry

回頂端  內容 [第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