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講
內容提要
參話頭
觀心法門
三際托空
再說臨濟四料簡
永嘉說三身
禪與指月錄
生死問題
溈仰的對答
夾山悟道
上次談到,一般人提起禪宗,就提到參話頭。其實,參話頭是禪宗發展到宋元之際,不得已而產生的一個辦法。怎麼叫不得已呢?因為唐宋以後,走修持路線的人,能真正證果的,實在太少了,主要原因就是禪宗的流行。尤其到了宋代以後,口頭禪太多,嘴上講道理個個會,打機鋒、說轉語,個個行,但是離禪卻越來越遠,因此產生了參話頭。
所謂話頭就是問題、疑問。比如“生從哪里來,死向何處去?”,“父母未生我前,我在哪里?”,“狗子還有佛性也無?”,“什麼叫佛?”,雲門法師答曰:“幹狗屎。”為何雲門祖師這麼說?又比如:“無夢無想時,主人公何在?”你說:“我睡著了。”那麼,睡著時,你在哪里?這時如果有人一刀把你殺死,你到哪里去了?
這些問題分成兩種,一種是“有義語”,有道理可解釋的;一種是“無義語”,沒有道理可解釋的。參話頭是拿你平生最懷疑的問題來參究,不要管佛學字面上的解釋。這也就是止觀法門,但比普通的止觀好,因為所有的懷疑集中到一點。什麼妄想都起不來,一個問題沒有解決,其他都解決不了。
在過去禪堂裏,有些人參話頭如瘋了一樣,參到什麼都不知道,什麼妄想雜念都沒有了,專一話題,就是止。等碰到一個機會,突然打開了以後,這個問題整個解決,這就是觀。
但參話頭流行了以後,禪宗就更衰落了。當年在大陸,因參話頭而得神經病的很多。現代人腦筋太複雜,問題已經太多了,若再加上參話頭這樁事,不瘋才怪!
真正的禪宗很簡單,五代以前的祖師,就是用“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作為觀心的方法,人人做得到。初步先曉得人有思想、有念頭,比如別人講話,我們聽到話,這是一個觀念,一個念頭,這個念頭隨著別人的話講過了,我們聽的作用也過去了。
我們靜坐時觀心,這人“心”,不是明心見性的心,這個心代表思想,以及煩惱的念頭,這人念頭一來。比如:阿福下午要來看我,三點鐘來,我準備請他上咖啡館。這樣正是三四個念頭過去了。算了,請他喝杯茶就可以了,或是吃一碗擔擔麵。不來最好了,太麻煩了,我又沒錢……念頭一個個跳來跳去,這個心就是這個樣子。
我們要看清楚,當前面一個念頭跑掉,而後面一個念頭還沒來時,中間有段空空洞洞的,保持中間這個空,就叫觀心法門,這樣就先做到了第一步。
念頭是生滅法,佛經上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最樂。。行就是一切作為。心裏的作用也是行。大家打起坐來,收攝六根,觀察這個念頭,不要壓制它,也不要做功夫,只看到這個念頭過去了。比如念南無阿彌陀佛,一聲南無阿彌陀佛,它不會停留住,念念遷流。前一個念頭流走了,後一個念頭還沒有來以前,這個中間就是“現在念”,現在念本來沒有,清清淨淨,能夠這樣,越持久越好。拿教理來講,就是觀空法門。
中間這一段空,天臺宗及禪宗,稱其為三際托空。前際的念頭過去,後際的念頭沒有來。現在這個念頭,當下是空的。比如我們講“現在”,立刻過去了,沒有了,當下就空了。金剛經上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得心不可得。中間是空的,如果講一個中際,立刻又落入一個前際。
學佛走的路子有兩個:一是加,一是減。使你空掉就是減,其他宗的修法,如密宗修法都是加。密宗修法是,自己前面擺供燈,還有香花啦、水啦、果啦,一天忙到晚。然後戴上帽子,穿上法衣,坐在那裏觀想佛像,嘴裏又念咒,手上搖鈴,握杵,放下來又結手印,搞了半天,一身大汗,三個鐘頭過去了,然後放下休息。
密宗的修持方法很多,想發財,有財神法;要升官,有升官法;要兒子,有送子法;要早點死,有頗哇法。給你加上半天,加累了,只好休息,還是三際托空。
現代人心太複雜,空不掉,只好用加法,加到你挑不動了,只好放下,就成功了,就是這個道理。
禪宗既不給你加,也不給你減。要我們看清楚這個心念,本來空的,還要找什麼!何必要找個明心見性呢!我們本來就很明的,因為有個佛法,反而把我們弄得不明了,不要找,放下來就是了,很簡單,很自然。
三際托空就是禪嗎?不是的。什麼道理?因為這時只是意識狀態把它空掉。其實只要上坐以後,大聲地“呸!”一聲,就沒有了,空了,這是密宗的大法門。我當年學這一聲呸,花了十幾萬塊,方法是:第一步先坐好,端正、調息,“呸”一聲,完了。
當然我們不行,呸一下,只是幾秒鐘沒有念頭,過後念頭又來了,來了再呸!後來就不行了,再呸也趕不走了,這就是凡夫。世人愛假不愛真,“莫將容易得,便作等閒看。”
上面這個道理,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因這句話而悟道。舉個例子:我們聽到別人講話,心不是生了嗎?話聽完了,我們的心也就丟開了,本來無所住而生其心嘛,何必守個心呢!
如果能做到念念看清楚就行了,不須修個什麼氣功,打個什麼坐,求個什麼道。有本事的人就那麼信,沒有本事再來!初步能保持三際托空的境界就好了。
指月錄卷七記載,有位元樓子和尚,有一天從歌樓下走過,聽到樓上有人唱歌聲道:“你既無心,我也休”。當時他正在系鞋帶,聽到這句歌聲,就悟了。悟了什麼?我們本來無心,每一句話講過了,都沒有留在那裏,你既無心,我便休,算了!也是空的道理。
三際托空雖然還沒到家,但將三際截斷,一直保持下去,也幾乎沒有人能做到。原因是對“能”與“所”,認識不清楚,這個問題,以後介紹唯識時再談。
其次關於參話頭的問題,這個時代,參話頭實在不合適,還是走觀心法門,比較平實、容易。要用參話頭的方法,不如修止觀、修定。其實悟後的人,沒有悟的人,都可以起修,這個問題,到作結論時,會告訴大家。
不過,參話頭也有參話頭的好處,以前我的老師袁煥仙先生,在四川閉關時,與我談到這個問題。他說當時打七的人真可憐,禪堂中一百多人,打一百天禪七,三個多月不能說話,同時也沒什麼道理可聽,真不得了。而後我的老師給我看幾首“香豔體”的詩,說念佛參禪照這個方法講最好,其中一首是:
漫言楚漢事由天 兒戲功名本偶然
且付河山鞍轡外 一鞭紅照出風前
學佛用功,要有皇帝都不當、天下都可丟的氣派。學佛的人口口談空,步步行有,名、利、兒女、妻子,一切都要,一個都丟不開。“一鞭紅照”,是學釋迦牟尼佛半夜偷走,騎匹馬去出家的行徑。
去馬聲從竹外過 誰家紅粉照顏酡
傳車幾度呼難去 絕妙相關你我他
這就是豔體詩,描寫有家小姐非常漂亮,把人迷住了,站在那裏傻了——形容參話頭,真用功到了絕妙相關你我他就好了。“你”就是話頭,或者一句阿彌陀佛,“我”坐在這裏,“他”妄念又來了。說不打坐嘛,覺得滿有味道,實在有一點影子,有一點功夫來了。說入定嘛,定不下去。那麼不定下去,不修好了,不修又捨不得,是有一點影子。可是修嘛,妄念又截不斷——絕妙相關你我他,怎麼辦?
我們都在這裏頭轉,不一定是男女之間,世間的事總丟不開。再過兩年、三年,兒女就安排好了,再來修吧!這也是絕妙相關你我他。丟嘛丟不掉,道理上曉得應該丟,要走了,後面也在叫:起駕了。有些人學佛,愛到處聽課,叫他好好用功嘛,又不上路,也是絕妙相關你我他。
肩輿排共柳溪東 劍影釵光亂夕紅
多少遊絲羈不住 捲簾人在畫圖中
三際托空也是這個境界,這時所有的妄念跑來跑去,留不住了。當時好像是悟了,又沒徹底,不悟嘛,的確有點味道。就像我們把窗簾拉起來,只能看到那邊的人影,看不到真人。說沒有,是他,但是你又把捉不住,“捲簾人在畫圖中。”
參話頭能到達這樣是初步。但仍屬於意識狀態。為什麼?因為還有一個“你”,你曉得身體坐在這裏,身體就是一念,五陰都是一念,你能夠了意識的這一面,三際托空清淨,但是你的感受狀態還在,解脫不了。
什麼氣脈流通啦,河車在轉啦,就是感覺狀態在自我搗鬼,沒有把五陰一念空掉。
有許多人修到很清淨,但身體一身是病,說他沒有功夫嘛,很定,心裏空空洞洞,但幾十年連病都轉不了。真到臨死時,那一念空不了,就跟著昏沉下去,那麼他所得的一念清淨,老實說是唯物的,是隨著身體健康來的。這樣靠得住嗎?不可能。
上次大略講到臨濟禪師的四料簡,現在再加以說明。臨濟禪師的四料簡,是教育方法,也是我們用功、瞭解自己的方法,同時是告訴我們三乘——聲聞、緣覺、菩薩道的修持方法。
“至晚小參曰:有時奪人不奪境,有時奪境不奪人,有時人境兩俱奪,有時人境俱不奪。克符問:如何是奪人不奪境?”
克符是輔助臨濟開宗的,臨濟當時只有三十幾歲,不敢開宗。黃檗說:你去,自有人幫忙。一個克符,一個普化和尚,都是臨濟的老前輩,都是悟了道的。
這兩個老前輩給他當輔導,故意問錯話,臨濟棒子就打過去了,兩人乖乖地挨打,大家一看,兩個有道的人都聽他的,自然沒有話說,這樣就把臨濟給捧出來了。所以學問道德高,沒人捧還是沒有辦法,矮子是要人抬轎子的。
克符看這一班人不吭一聲,就只好故意問了:如何是奪人不奪境?
師曰:“煦日發生鋪地錦,嬰兒垂發白如絲”,這是當時的教育,出口成詩,在當時還算是白話的。什麼叫奪人不奪境?比如“呸”的一聲,三際托空。做得好的人,身體都忘了,很清淨地在那裏。我們當中也有些人,瞎貓撞到死老鼠。這堂課是講給有這種經驗的人聽的,這是四加行裏頭比較中心的。人忘了,境界還是有,功夫真做到這樣,不論是道家、淨土、禪宗都不容易。
這個奪人的境界,如春天的太陽,照在萬物上,生機蓬勃。人的外形儘管有衰老,自性的清明卻沒有動過,永遠保持這個境界,這是奪人不奪境。由凡夫到小乘定的境界,守住一個空,形體儘管變動。這個東西沒有變。
符曰:“如何是奪境不奪人?”師曰:“王令已行天下遍,將軍塞外絕煙塵。”境界沒有了,我還是我,山還是山,水還是水,這時心中沒有煩惱、沒有妄念,即百丈禪師說的:“靈光獨耀,迥脫根塵”,自性本性,清明自在,一個命令下去,整個天下太平。心裏頭沒有戰亂,沒有念頭,但是我還是我,沒有境界。這時才真算有點入門的樣子。
符曰:“如何是人境兩俱奪?”師曰:“並汾信絕,獨處一方。”每句話都答得很夠文學氣味。時當晚唐、五代,軍閥割據,山西、河北各據一方,彼此交通封鎖,不相往來,內外隔絕了。各人獨霸一方,也就是小乘羅漢境界,只守著一個空,如達摩祖師告訴二祖: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這是人境兩俱奪。
符曰:“如何是人境俱不奪?”師曰:“王登寶殿,野老謳歌。”我還是我。像我們,學了幾十年佛,搞了半天,一點境界都沒有,這也是人境俱不奪。可見臨濟禪師的這個人境俱不奪,不是凡夫境界,而是佛,是大徹大悟,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一切現成,不要修的。
臨濟禪師的日常教育法,也不外這四句的範圍。有時某人學問特別好,到他那兒,他卻說:“不是的”,把你駁得一點理由都沒有,使你覺得很窩囊,這就是奪境不奪人。
有時又說你學問蠻好,可惜功夫沒有到,還是挨駡,這也是奪境不奪人。
有時兩樣都不是,搞得你沒路走,人境兩俱奪。
有時揍你一頓,人境俱不奪。
臨濟宗的教育方法,靈活而不固定。
我特別要提醒大家,禪宗是有流弊的,所以大家要同時參考天臺宗的修持方法,以及密宗黃教宗喀巴大師著的菩提道次第廣論,還有永嘉禪師的永嘉禪宗集。
這位永嘉禪師,把天臺宗與禪宗的精華加以綜合,明白地指出,由凡夫到成佛,一定要修到“三身成就”——法身、報身、化身圓滿。
證得法身,有斷德,能斷除一切煩惱、一切習氣。
報身也叫自受用身,自己受用。比如我們有一個身體在,是因法身的無明而轉化所生,是報身。如果悟了道,修成功了,就轉成自受用身。自己具有五種神通,智慧圓滿,有五種妙用。有智德,有大智慧福報。
化身是他化二身,為一切眾生化身千百億,教化度人。他化二身有大恩德,大慈大悲。
永嘉禪師又說:
法身不癡即般若,般若無著即解脫,解脫寂滅即法身。
般若無著即解脫,解脫寂滅即法身,法身不癡即般若。
解脫寂滅即法身,法身不癡即般若,般若無著即解脫。
當我們修證法身時,要注意,不要癡迷,許多人執著空的境界,人我皆空一直定下去,往往會貪戀其中。憨山大師講“荊棘叢中下足易,月明簾下轉身難”,在清淨境界裏,做不到轉身入世。所以做到法身不癡,就是般若,是大智慧。
永嘉禪師在永嘉禪宗集中,分十章來敍述見地、功夫與行願,其中第八的簡示偏圓,及第九的正修止觀兩篇,尤其須仔細研究。
內容提要
參話頭
觀心法門
三際托空
再說臨濟四料簡
永嘉說三身
禪與指月錄
生死問題
溈仰的對答
夾山悟道
上次談到,一般人提起禪宗,就提到參話頭。其實,參話頭是禪宗發展到宋元之際,不得已而產生的一個辦法。怎麼叫不得已呢?因為唐宋以後,走修持路線的人,能真正證果的,實在太少了,主要原因就是禪宗的流行。尤其到了宋代以後,口頭禪太多,嘴上講道理個個會,打機鋒、說轉語,個個行,但是離禪卻越來越遠,因此產生了參話頭。
所謂話頭就是問題、疑問。比如“生從哪里來,死向何處去?”,“父母未生我前,我在哪里?”,“狗子還有佛性也無?”,“什麼叫佛?”,雲門法師答曰:“幹狗屎。”為何雲門祖師這麼說?又比如:“無夢無想時,主人公何在?”你說:“我睡著了。”那麼,睡著時,你在哪里?這時如果有人一刀把你殺死,你到哪里去了?
這些問題分成兩種,一種是“有義語”,有道理可解釋的;一種是“無義語”,沒有道理可解釋的。參話頭是拿你平生最懷疑的問題來參究,不要管佛學字面上的解釋。這也就是止觀法門,但比普通的止觀好,因為所有的懷疑集中到一點。什麼妄想都起不來,一個問題沒有解決,其他都解決不了。
在過去禪堂裏,有些人參話頭如瘋了一樣,參到什麼都不知道,什麼妄想雜念都沒有了,專一話題,就是止。等碰到一個機會,突然打開了以後,這個問題整個解決,這就是觀。
但參話頭流行了以後,禪宗就更衰落了。當年在大陸,因參話頭而得神經病的很多。現代人腦筋太複雜,問題已經太多了,若再加上參話頭這樁事,不瘋才怪!
真正的禪宗很簡單,五代以前的祖師,就是用“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作為觀心的方法,人人做得到。初步先曉得人有思想、有念頭,比如別人講話,我們聽到話,這是一個觀念,一個念頭,這個念頭隨著別人的話講過了,我們聽的作用也過去了。
我們靜坐時觀心,這人“心”,不是明心見性的心,這個心代表思想,以及煩惱的念頭,這人念頭一來。比如:阿福下午要來看我,三點鐘來,我準備請他上咖啡館。這樣正是三四個念頭過去了。算了,請他喝杯茶就可以了,或是吃一碗擔擔麵。不來最好了,太麻煩了,我又沒錢……念頭一個個跳來跳去,這個心就是這個樣子。
我們要看清楚,當前面一個念頭跑掉,而後面一個念頭還沒來時,中間有段空空洞洞的,保持中間這個空,就叫觀心法門,這樣就先做到了第一步。
念頭是生滅法,佛經上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最樂。。行就是一切作為。心裏的作用也是行。大家打起坐來,收攝六根,觀察這個念頭,不要壓制它,也不要做功夫,只看到這個念頭過去了。比如念南無阿彌陀佛,一聲南無阿彌陀佛,它不會停留住,念念遷流。前一個念頭流走了,後一個念頭還沒有來以前,這個中間就是“現在念”,現在念本來沒有,清清淨淨,能夠這樣,越持久越好。拿教理來講,就是觀空法門。
中間這一段空,天臺宗及禪宗,稱其為三際托空。前際的念頭過去,後際的念頭沒有來。現在這個念頭,當下是空的。比如我們講“現在”,立刻過去了,沒有了,當下就空了。金剛經上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得心不可得。中間是空的,如果講一個中際,立刻又落入一個前際。
學佛走的路子有兩個:一是加,一是減。使你空掉就是減,其他宗的修法,如密宗修法都是加。密宗修法是,自己前面擺供燈,還有香花啦、水啦、果啦,一天忙到晚。然後戴上帽子,穿上法衣,坐在那裏觀想佛像,嘴裏又念咒,手上搖鈴,握杵,放下來又結手印,搞了半天,一身大汗,三個鐘頭過去了,然後放下休息。
密宗的修持方法很多,想發財,有財神法;要升官,有升官法;要兒子,有送子法;要早點死,有頗哇法。給你加上半天,加累了,只好休息,還是三際托空。
現代人心太複雜,空不掉,只好用加法,加到你挑不動了,只好放下,就成功了,就是這個道理。
禪宗既不給你加,也不給你減。要我們看清楚這個心念,本來空的,還要找什麼!何必要找個明心見性呢!我們本來就很明的,因為有個佛法,反而把我們弄得不明了,不要找,放下來就是了,很簡單,很自然。
三際托空就是禪嗎?不是的。什麼道理?因為這時只是意識狀態把它空掉。其實只要上坐以後,大聲地“呸!”一聲,就沒有了,空了,這是密宗的大法門。我當年學這一聲呸,花了十幾萬塊,方法是:第一步先坐好,端正、調息,“呸”一聲,完了。
當然我們不行,呸一下,只是幾秒鐘沒有念頭,過後念頭又來了,來了再呸!後來就不行了,再呸也趕不走了,這就是凡夫。世人愛假不愛真,“莫將容易得,便作等閒看。”
上面這個道理,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因這句話而悟道。舉個例子:我們聽到別人講話,心不是生了嗎?話聽完了,我們的心也就丟開了,本來無所住而生其心嘛,何必守個心呢!
如果能做到念念看清楚就行了,不須修個什麼氣功,打個什麼坐,求個什麼道。有本事的人就那麼信,沒有本事再來!初步能保持三際托空的境界就好了。
指月錄卷七記載,有位元樓子和尚,有一天從歌樓下走過,聽到樓上有人唱歌聲道:“你既無心,我也休”。當時他正在系鞋帶,聽到這句歌聲,就悟了。悟了什麼?我們本來無心,每一句話講過了,都沒有留在那裏,你既無心,我便休,算了!也是空的道理。
三際托空雖然還沒到家,但將三際截斷,一直保持下去,也幾乎沒有人能做到。原因是對“能”與“所”,認識不清楚,這個問題,以後介紹唯識時再談。
其次關於參話頭的問題,這個時代,參話頭實在不合適,還是走觀心法門,比較平實、容易。要用參話頭的方法,不如修止觀、修定。其實悟後的人,沒有悟的人,都可以起修,這個問題,到作結論時,會告訴大家。
不過,參話頭也有參話頭的好處,以前我的老師袁煥仙先生,在四川閉關時,與我談到這個問題。他說當時打七的人真可憐,禪堂中一百多人,打一百天禪七,三個多月不能說話,同時也沒什麼道理可聽,真不得了。而後我的老師給我看幾首“香豔體”的詩,說念佛參禪照這個方法講最好,其中一首是:
漫言楚漢事由天 兒戲功名本偶然
且付河山鞍轡外 一鞭紅照出風前
學佛用功,要有皇帝都不當、天下都可丟的氣派。學佛的人口口談空,步步行有,名、利、兒女、妻子,一切都要,一個都丟不開。“一鞭紅照”,是學釋迦牟尼佛半夜偷走,騎匹馬去出家的行徑。
去馬聲從竹外過 誰家紅粉照顏酡
傳車幾度呼難去 絕妙相關你我他
這就是豔體詩,描寫有家小姐非常漂亮,把人迷住了,站在那裏傻了——形容參話頭,真用功到了絕妙相關你我他就好了。“你”就是話頭,或者一句阿彌陀佛,“我”坐在這裏,“他”妄念又來了。說不打坐嘛,覺得滿有味道,實在有一點影子,有一點功夫來了。說入定嘛,定不下去。那麼不定下去,不修好了,不修又捨不得,是有一點影子。可是修嘛,妄念又截不斷——絕妙相關你我他,怎麼辦?
我們都在這裏頭轉,不一定是男女之間,世間的事總丟不開。再過兩年、三年,兒女就安排好了,再來修吧!這也是絕妙相關你我他。丟嘛丟不掉,道理上曉得應該丟,要走了,後面也在叫:起駕了。有些人學佛,愛到處聽課,叫他好好用功嘛,又不上路,也是絕妙相關你我他。
肩輿排共柳溪東 劍影釵光亂夕紅
多少遊絲羈不住 捲簾人在畫圖中
三際托空也是這個境界,這時所有的妄念跑來跑去,留不住了。當時好像是悟了,又沒徹底,不悟嘛,的確有點味道。就像我們把窗簾拉起來,只能看到那邊的人影,看不到真人。說沒有,是他,但是你又把捉不住,“捲簾人在畫圖中。”
參話頭能到達這樣是初步。但仍屬於意識狀態。為什麼?因為還有一個“你”,你曉得身體坐在這裏,身體就是一念,五陰都是一念,你能夠了意識的這一面,三際托空清淨,但是你的感受狀態還在,解脫不了。
什麼氣脈流通啦,河車在轉啦,就是感覺狀態在自我搗鬼,沒有把五陰一念空掉。
有許多人修到很清淨,但身體一身是病,說他沒有功夫嘛,很定,心裏空空洞洞,但幾十年連病都轉不了。真到臨死時,那一念空不了,就跟著昏沉下去,那麼他所得的一念清淨,老實說是唯物的,是隨著身體健康來的。這樣靠得住嗎?不可能。
上次大略講到臨濟禪師的四料簡,現在再加以說明。臨濟禪師的四料簡,是教育方法,也是我們用功、瞭解自己的方法,同時是告訴我們三乘——聲聞、緣覺、菩薩道的修持方法。
“至晚小參曰:有時奪人不奪境,有時奪境不奪人,有時人境兩俱奪,有時人境俱不奪。克符問:如何是奪人不奪境?”
克符是輔助臨濟開宗的,臨濟當時只有三十幾歲,不敢開宗。黃檗說:你去,自有人幫忙。一個克符,一個普化和尚,都是臨濟的老前輩,都是悟了道的。
這兩個老前輩給他當輔導,故意問錯話,臨濟棒子就打過去了,兩人乖乖地挨打,大家一看,兩個有道的人都聽他的,自然沒有話說,這樣就把臨濟給捧出來了。所以學問道德高,沒人捧還是沒有辦法,矮子是要人抬轎子的。
克符看這一班人不吭一聲,就只好故意問了:如何是奪人不奪境?
師曰:“煦日發生鋪地錦,嬰兒垂發白如絲”,這是當時的教育,出口成詩,在當時還算是白話的。什麼叫奪人不奪境?比如“呸”的一聲,三際托空。做得好的人,身體都忘了,很清淨地在那裏。我們當中也有些人,瞎貓撞到死老鼠。這堂課是講給有這種經驗的人聽的,這是四加行裏頭比較中心的。人忘了,境界還是有,功夫真做到這樣,不論是道家、淨土、禪宗都不容易。
這個奪人的境界,如春天的太陽,照在萬物上,生機蓬勃。人的外形儘管有衰老,自性的清明卻沒有動過,永遠保持這個境界,這是奪人不奪境。由凡夫到小乘定的境界,守住一個空,形體儘管變動。這個東西沒有變。
符曰:“如何是奪境不奪人?”師曰:“王令已行天下遍,將軍塞外絕煙塵。”境界沒有了,我還是我,山還是山,水還是水,這時心中沒有煩惱、沒有妄念,即百丈禪師說的:“靈光獨耀,迥脫根塵”,自性本性,清明自在,一個命令下去,整個天下太平。心裏頭沒有戰亂,沒有念頭,但是我還是我,沒有境界。這時才真算有點入門的樣子。
符曰:“如何是人境兩俱奪?”師曰:“並汾信絕,獨處一方。”每句話都答得很夠文學氣味。時當晚唐、五代,軍閥割據,山西、河北各據一方,彼此交通封鎖,不相往來,內外隔絕了。各人獨霸一方,也就是小乘羅漢境界,只守著一個空,如達摩祖師告訴二祖: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這是人境兩俱奪。
符曰:“如何是人境俱不奪?”師曰:“王登寶殿,野老謳歌。”我還是我。像我們,學了幾十年佛,搞了半天,一點境界都沒有,這也是人境俱不奪。可見臨濟禪師的這個人境俱不奪,不是凡夫境界,而是佛,是大徹大悟,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一切現成,不要修的。
臨濟禪師的日常教育法,也不外這四句的範圍。有時某人學問特別好,到他那兒,他卻說:“不是的”,把你駁得一點理由都沒有,使你覺得很窩囊,這就是奪境不奪人。
有時又說你學問蠻好,可惜功夫沒有到,還是挨駡,這也是奪境不奪人。
有時兩樣都不是,搞得你沒路走,人境兩俱奪。
有時揍你一頓,人境俱不奪。
臨濟宗的教育方法,靈活而不固定。
我特別要提醒大家,禪宗是有流弊的,所以大家要同時參考天臺宗的修持方法,以及密宗黃教宗喀巴大師著的菩提道次第廣論,還有永嘉禪師的永嘉禪宗集。
這位永嘉禪師,把天臺宗與禪宗的精華加以綜合,明白地指出,由凡夫到成佛,一定要修到“三身成就”——法身、報身、化身圓滿。
證得法身,有斷德,能斷除一切煩惱、一切習氣。
報身也叫自受用身,自己受用。比如我們有一個身體在,是因法身的無明而轉化所生,是報身。如果悟了道,修成功了,就轉成自受用身。自己具有五種神通,智慧圓滿,有五種妙用。有智德,有大智慧福報。
化身是他化二身,為一切眾生化身千百億,教化度人。他化二身有大恩德,大慈大悲。
永嘉禪師又說:
法身不癡即般若,般若無著即解脫,解脫寂滅即法身。
般若無著即解脫,解脫寂滅即法身,法身不癡即般若。
解脫寂滅即法身,法身不癡即般若,般若無著即解脫。
當我們修證法身時,要注意,不要癡迷,許多人執著空的境界,人我皆空一直定下去,往往會貪戀其中。憨山大師講“荊棘叢中下足易,月明簾下轉身難”,在清淨境界裏,做不到轉身入世。所以做到法身不癡,就是般若,是大智慧。
永嘉禪師在永嘉禪宗集中,分十章來敍述見地、功夫與行願,其中第八的簡示偏圓,及第九的正修止觀兩篇,尤其須仔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