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1 靜坐姿勢——七支坐法
--------------------------------------------------------------------------------------------------------------------------------------------
一、靜坐與七支坐法
定力的修持為成就一切事業的基礎。依佛法來說,習定是內學外學的共法。修定的工夫則須由禪定的修習中獲得,而所有禪定的法門當先從靜坐入門。
中國的佛、儒、道三家及印度的婆羅門、瑜伽等的靜坐姿勢,綜合歷來的相傳,約有九十六種之多,其中包括各種姿勢與方法。佛法通常採用的姿勢為毗盧遮那佛的七支坐法為準則,又簡稱它為跏趺坐,俗名盤足坐法。
二、七支坐法的要點
所謂七支坐法,就是指肢體的七種要點,包括足、背脊、肩、手、頭、眼、舌等七部位。
l、雙足跏趺(雙盤足)。如果不能雙盤,便用單盤。或把左足放在右足上面,叫做如意坐。或把右足放在左足上面,叫做金剛坐。開始習坐,單盤也不可能時,也可以把兩腿交叉架住。
2、背脊樑直豎。腰部自然挺立.胸部舒展,身體衰弱或有病的,初步不可太過拘泥直豎,更不可過分用力,功夫到了,自然挺直。
3、左右兩手環結在丹田(小腹之下)下面,自平放於胯骨部分。兩手心向上,把右手背平放在左手手心上面,兩個大拇指輕輕相拄,這叫做「結手印」.這種手勢,也叫做三昧印(就是定印的意思)。若左手在右手上面,則稱為彌陀印。
4、左右兩肩稍微平開,使其平整適度為止,不可過分沉肩(身+單)背。
5、頭正,後腦稍微向後收_正。前顎內收(不是低頭),稍微壓住頸部左右兩條大動脈管的活動即可。
6、眼正平視。。上視易生散亂儀態近傲慢,下視易生昏沉。雙目微張,似閉還開。目光隨意確定在座前三步或五步遠處。但初步習坐者,以閉跟為宜,功夫到了自然成微張狀。
7、舌頭微舐抵上顎(二門牙後),猶如還未生長牙齒嬰兒酣睡時的狀態。如有口水時,宜慢慢嚥下。
三、靜坐的環境與注意事項
l、靜坐時空氣必須流通.但是不能讓風直接吹到身上,以避免將來得風濕病。
2、靜坐時光線不能太暗,否則容易昏沉;光線也不能太強,否則容易散亂。
3、氣候涼冷的時候,要把兩腰和後腦蓋覆暖和,即使熱天打坐,亦不可使膝蓋裸露,不要在冷氣房或電風扇下打坐。
4、靜坐的地方以乾燥的石巖、木板或塌塌米(厚疊的草蓆)最佳,但仍須敷陳適度厚軟的坐墊。
5、初學靜坐時,多半無法雙盤.則以單盤為宜。單盤時臀部必須加坐墊。坐墊的高矮依各人身體狀況而定,總以舒適為原則。如果坐墊太高或太矮t都會使神經緊張。坐墊的軟硬程度也必須適中,否則影響靜坐的心情與效果。
6、凡在靜坐時,最好微帶笑容.因為人在笑時神經自然會全部放鬆。
7、初學靜坐者,不可以吃過飽飯就打坐,以免影響消化不良。肚子餓時可以打坐,但過度飢餓時則不可.以免分散心神。
8、初學靜坐者,不要勉強坐太久。以時間短、次數多為原則。
9、初學靜坐者開始時,可以對著鏡子調整自己的姿勢但不要望著鏡子靜修。坐好之後,上體緩緩向前俯曲,再恢復原姿,然後頭部自然緩慢上下擺動,以正其身。
10.去掉一切束縛,如手錶、眼鏡等物。
四、有關七支坐法的傳說
根據佛經上的記載,這種七支坐法,早巳失傳。後來有五百羅漢,修持多年,始終不能入定。雖然知道從遠古以來,便有這種靜坐入定的坐姿,但始終不得要領。有一次在雪山探處,他們發現一群猴子。利用這種方法坐禪。因此照樣學習,便由此證道而得阿羅漢果。這個神話似的傳說,相傳已久,不必加以考證。總之,它是台於生物天然法則,那是毋庸置疑的。而且這種姿勢,大體來說,很像胎兒在母胎中的姿勢,安詳而寧謐。
--------------------------------------------------------------------------------------------------------------------------------------------
一、靜坐與七支坐法
定力的修持為成就一切事業的基礎。依佛法來說,習定是內學外學的共法。修定的工夫則須由禪定的修習中獲得,而所有禪定的法門當先從靜坐入門。
中國的佛、儒、道三家及印度的婆羅門、瑜伽等的靜坐姿勢,綜合歷來的相傳,約有九十六種之多,其中包括各種姿勢與方法。佛法通常採用的姿勢為毗盧遮那佛的七支坐法為準則,又簡稱它為跏趺坐,俗名盤足坐法。
二、七支坐法的要點
所謂七支坐法,就是指肢體的七種要點,包括足、背脊、肩、手、頭、眼、舌等七部位。
l、雙足跏趺(雙盤足)。如果不能雙盤,便用單盤。或把左足放在右足上面,叫做如意坐。或把右足放在左足上面,叫做金剛坐。開始習坐,單盤也不可能時,也可以把兩腿交叉架住。
2、背脊樑直豎。腰部自然挺立.胸部舒展,身體衰弱或有病的,初步不可太過拘泥直豎,更不可過分用力,功夫到了,自然挺直。
3、左右兩手環結在丹田(小腹之下)下面,自平放於胯骨部分。兩手心向上,把右手背平放在左手手心上面,兩個大拇指輕輕相拄,這叫做「結手印」.這種手勢,也叫做三昧印(就是定印的意思)。若左手在右手上面,則稱為彌陀印。
4、左右兩肩稍微平開,使其平整適度為止,不可過分沉肩(身+單)背。
5、頭正,後腦稍微向後收_正。前顎內收(不是低頭),稍微壓住頸部左右兩條大動脈管的活動即可。
6、眼正平視。。上視易生散亂儀態近傲慢,下視易生昏沉。雙目微張,似閉還開。目光隨意確定在座前三步或五步遠處。但初步習坐者,以閉跟為宜,功夫到了自然成微張狀。
7、舌頭微舐抵上顎(二門牙後),猶如還未生長牙齒嬰兒酣睡時的狀態。如有口水時,宜慢慢嚥下。
三、靜坐的環境與注意事項
l、靜坐時空氣必須流通.但是不能讓風直接吹到身上,以避免將來得風濕病。
2、靜坐時光線不能太暗,否則容易昏沉;光線也不能太強,否則容易散亂。
3、氣候涼冷的時候,要把兩腰和後腦蓋覆暖和,即使熱天打坐,亦不可使膝蓋裸露,不要在冷氣房或電風扇下打坐。
4、靜坐的地方以乾燥的石巖、木板或塌塌米(厚疊的草蓆)最佳,但仍須敷陳適度厚軟的坐墊。
5、初學靜坐時,多半無法雙盤.則以單盤為宜。單盤時臀部必須加坐墊。坐墊的高矮依各人身體狀況而定,總以舒適為原則。如果坐墊太高或太矮t都會使神經緊張。坐墊的軟硬程度也必須適中,否則影響靜坐的心情與效果。
6、凡在靜坐時,最好微帶笑容.因為人在笑時神經自然會全部放鬆。
7、初學靜坐者,不可以吃過飽飯就打坐,以免影響消化不良。肚子餓時可以打坐,但過度飢餓時則不可.以免分散心神。
8、初學靜坐者,不要勉強坐太久。以時間短、次數多為原則。
9、初學靜坐者開始時,可以對著鏡子調整自己的姿勢但不要望著鏡子靜修。坐好之後,上體緩緩向前俯曲,再恢復原姿,然後頭部自然緩慢上下擺動,以正其身。
10.去掉一切束縛,如手錶、眼鏡等物。
四、有關七支坐法的傳說
根據佛經上的記載,這種七支坐法,早巳失傳。後來有五百羅漢,修持多年,始終不能入定。雖然知道從遠古以來,便有這種靜坐入定的坐姿,但始終不得要領。有一次在雪山探處,他們發現一群猴子。利用這種方法坐禪。因此照樣學習,便由此證道而得阿羅漢果。這個神話似的傳說,相傳已久,不必加以考證。總之,它是台於生物天然法則,那是毋庸置疑的。而且這種姿勢,大體來說,很像胎兒在母胎中的姿勢,安詳而寧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