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1 淨土三經的高下
--------------------------------------------------------------------------------------------------------------------------------------------
一提到聲震東方佛土的淨土宗,我們馬上就會想到名揚幾千年來的阿彌陀佛,以及佛教徒們愛念的《阿彌陀經》;至於淨土三經的其餘二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的光彩卻似乎被《阿彌陀經》所掩蓋。
同為釋迦隨緣敷演的經論,也有鐘鼎山林之分當然,除了—分(上穴下目)不可測的運數之外,還有一些現實的客觀因素。
《阿彌陀經》所舉示的只一個「執持名號」,再加上「—心不亂」,臨命終時就可乘風歸去,飄向蓮花池 畔,倘徉在鳥語花香之間。這種言論,不但動聽而且引人入勝。
至於早在曹魏時期傳人的無量壽經,當然也包含了淨土修持的無上法門,和彌陀經同樣言簡意賅。雖然它修持的重點同樣是「執持名號」,但對於極樂世界的來龍去脈、風土人情還作了一番詳盡的介紹,或許因此,在行持上反不如彌陀經予人以濃縮深刻的印象吧!
再看劉宋時代傳人的《觀無量》壽佛經,整本經的重點在於十六種觀想法門,涵蓋了大小二乘、顯密雙融的修持,堪稱極樂要道。然而行行復行行的十六道門戶。不免使人敬而遠之。
於是,只靠一聲阿彌陀佛便了事的阿彌陀經,就好像是一本萬利的如意算盤而大受歡迎了。果然這把算盤比較靈光嗎?且讓我們從淨土宗的興衰概況看起。
唐宋以前大概經濟思想尚未發達,修習淨土的多半肯老老實實地作工夫,觀無量壽佛經的十六種修觀的方法,當然也是他們把本修行的柱杖,從神僧傳、神尼傳、高僧傳以及其他史料中我們不難看出他們的虛心篤行。
或許是天道好還,或許是自求多福,他們的耕耘終於獲得了成果。魏晉南北朝時期,不僅淨土宗,其他各宗各派的修行人,即生證果的也都有相當可觀的數字。
唐宋以後,美麗的禪宗大興,人們好逸惡勞,禪 宗裡的口頭禪曰漸滋長,淨土裡的口頭佛也逐漸蔓延。到了今天,阿彌陀佛的聲威不僅時歷千餘年,而且廠被海內外。阿彌陀佛四個字好像成了萬靈丹。「只要念句佛號,罪業即可消掉,死後極樂報到。」本著這種觀念,阿彌陀經大行其道,阿彌陀佛如果有靈,不知是喜是憂?
《阿彌陀經》真是把如意算盤嗎?可以說是,也可重以說不是。
當然,它所標舉的方法非常簡單,只要「念阿彌陀佛」就行了,但是要念到一心不亂,心心唸唸都掛著阿彌陀佛,念到茶裡也是它;飯裡也是它,這件事容易嗎?我們不妨試一試,一試之下我們不難發現這顆心的交情之廣,好客之深,心裡雜念一波未平數波又起,要想「萬緣放下,制心一處」「萬年一念,一念萬年」地念著阿彌陀佛怎麼做得到?
看來簡單的阿彌陀經,修持起來竟然如此棘手,那就再看看<十六觀經》吧!-要用這顆雜念紛飛的心把虛無縹緲的極樂世界觀想得「如於鏡中,自見面像」,又怎麼做得到呢?
許多人以為修「淨土」,只要有口無心地吟吟佛號就行,果真如此;觀無量壽經的「十六觀」這套複雜的修法就不會誕生,華嚴會上普賢菩薩也就不會引領大大小小數不盡的菩薩們回向淨土,以為華嚴海會圓滿的謝幕曲。由此可見這座世外桃源頗有一番道理。
--------------------------------------------------------------------------------------------------------------------------------------------
一提到聲震東方佛土的淨土宗,我們馬上就會想到名揚幾千年來的阿彌陀佛,以及佛教徒們愛念的《阿彌陀經》;至於淨土三經的其餘二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的光彩卻似乎被《阿彌陀經》所掩蓋。
同為釋迦隨緣敷演的經論,也有鐘鼎山林之分當然,除了—分(上穴下目)不可測的運數之外,還有一些現實的客觀因素。
《阿彌陀經》所舉示的只一個「執持名號」,再加上「—心不亂」,臨命終時就可乘風歸去,飄向蓮花池 畔,倘徉在鳥語花香之間。這種言論,不但動聽而且引人入勝。
至於早在曹魏時期傳人的無量壽經,當然也包含了淨土修持的無上法門,和彌陀經同樣言簡意賅。雖然它修持的重點同樣是「執持名號」,但對於極樂世界的來龍去脈、風土人情還作了一番詳盡的介紹,或許因此,在行持上反不如彌陀經予人以濃縮深刻的印象吧!
再看劉宋時代傳人的《觀無量》壽佛經,整本經的重點在於十六種觀想法門,涵蓋了大小二乘、顯密雙融的修持,堪稱極樂要道。然而行行復行行的十六道門戶。不免使人敬而遠之。
於是,只靠一聲阿彌陀佛便了事的阿彌陀經,就好像是一本萬利的如意算盤而大受歡迎了。果然這把算盤比較靈光嗎?且讓我們從淨土宗的興衰概況看起。
唐宋以前大概經濟思想尚未發達,修習淨土的多半肯老老實實地作工夫,觀無量壽佛經的十六種修觀的方法,當然也是他們把本修行的柱杖,從神僧傳、神尼傳、高僧傳以及其他史料中我們不難看出他們的虛心篤行。
或許是天道好還,或許是自求多福,他們的耕耘終於獲得了成果。魏晉南北朝時期,不僅淨土宗,其他各宗各派的修行人,即生證果的也都有相當可觀的數字。
唐宋以後,美麗的禪宗大興,人們好逸惡勞,禪 宗裡的口頭禪曰漸滋長,淨土裡的口頭佛也逐漸蔓延。到了今天,阿彌陀佛的聲威不僅時歷千餘年,而且廠被海內外。阿彌陀佛四個字好像成了萬靈丹。「只要念句佛號,罪業即可消掉,死後極樂報到。」本著這種觀念,阿彌陀經大行其道,阿彌陀佛如果有靈,不知是喜是憂?
《阿彌陀經》真是把如意算盤嗎?可以說是,也可重以說不是。
當然,它所標舉的方法非常簡單,只要「念阿彌陀佛」就行了,但是要念到一心不亂,心心唸唸都掛著阿彌陀佛,念到茶裡也是它;飯裡也是它,這件事容易嗎?我們不妨試一試,一試之下我們不難發現這顆心的交情之廣,好客之深,心裡雜念一波未平數波又起,要想「萬緣放下,制心一處」「萬年一念,一念萬年」地念著阿彌陀佛怎麼做得到?
看來簡單的阿彌陀經,修持起來竟然如此棘手,那就再看看<十六觀經》吧!-要用這顆雜念紛飛的心把虛無縹緲的極樂世界觀想得「如於鏡中,自見面像」,又怎麼做得到呢?
許多人以為修「淨土」,只要有口無心地吟吟佛號就行,果真如此;觀無量壽經的「十六觀」這套複雜的修法就不會誕生,華嚴會上普賢菩薩也就不會引領大大小小數不盡的菩薩們回向淨土,以為華嚴海會圓滿的謝幕曲。由此可見這座世外桃源頗有一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