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
---習禪錄影
身見最難忘
今天,變一變哦!和你們沒有關係,我要變。變什麼?修行之道。禪宗的事暫時放下,這種事我玩了幾十年。現在,我們需要的是漸修,漸修是禪的基本,也是修一切佛法的基本。
講到漸修,就想到大乘經典上說,佛與佛見面,就是佛際外交,彼此請安問好,怎麼說呢?「某某如來,少病少惱否?氣力安否?眾生易度否?」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兩點:第一點,我們的身體肉身是報身,有善報,有惡報,有不善不惡之報,一身都是業。肉身還在,就有生、老、病、死,就有病。隨時都在病中。你看,佛與佛見面,還問少病少惱否,氣力安否;第二個問題,眾生易度否?可見眾生都很難度。我們看孔子教孝,教仁,為什麼呢?社會上不孝不仁的人太多了。聖賢的一切教化,都是對病而施藥。那麼我們修行最難的,就是少病少惱,氣力安否;譬如,諸位在打坐的時候,感到腿酸腿麻,這也是病。感覺那裡氣動,都是病。
我們學佛的人,先要把「我見」忘掉。真正忘掉「我見」,已經快要成佛了。「我見」先不要管它。「身見」最難忘。所謂見,就是觀念。我們修行最難的,就是去掉身體的感受,去掉四大所發生的感受。如果真能夠去掉的話,四大空掉了,「身見」忘掉了,那「我見」去掉了一半,好辦了。我們現在最大的痛苦是身見。現在,先想辦法調整大家的「身見」。「我見」暫時擺在一邊。「身見」不但是難忘,眾生對身見看得很牢唷!你看世界上任何一個人,不管他是長得醜。長得美,或是長得矮的,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夠可愛,愛自己的身體。中國的禪師們叫身體為色殼子,每個人都很喜歡自己的色殼子。天大,地大,我大。月亮底下看影子,越看自己越偉大。誰能把肉身看開?太不容易了。有些人在理論上,觀念上可以看開。事實上,他身體上處處的感受很難辦。而且,我們可以看佛學、佛經的反面,你就更透徹瞭解了。大家都曉得有名的《金剛經》,《金剛經》就是要我們去掉「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壽者相,誰都希望維持自己色殼子的壽命。例如,有許多學道家、學密宗的人跟我談:「哎呀!道、佛法是好,太渺茫了。我們搞了半天,只要身體健康就很好了。」你說這話怎麼不對?很對。修了半天,身體到處是病,這是大問題。而眾生都有壽者相。我們以修行來講,先不要管悟道。我看還是修行要緊。我發現滿堂的男女老幼,在家出家,都在病中。除了身體的關係以外,就是自己的業力不能清淨。
聽
現在,以修行的路線來講。修行的第一步,也是一切佛法的基本,就是如何使自己的妄念停住,止於一。無論你是修淨土也好,修密宗也好,修止觀也好,有也好,空也好,都要先做到「止於一」的境界,一定要「止於一」。本來我想在這幾天裡面,把幾種要緊的修法,都導遊一遍,因為我是吃過苦頭來的,每一個宗派,每一個方法都去摸過,而且摸得很徹底。恐怕沒有時間了。現在綜合起來告訴大家修止的辦法。
在修止的中間,不管你是修哪一宗派,用哪一種方法,甚至於用參話頭的方法也可以。初步上座修止,最重要的先調身。現在不談理論,實際地體會一下。調身的第一步,先調氣。氣就是人身四大中的風大。哦!有些人不要中毒唷!假如你的境界超過這個階段,不要又回轉過來。自己當心啊!我第一天晚上就跟各位講過,我的話是放狗屁,聽了會中毒的。不聽又治不好病,會吃虧的。聽與不聽之間,自己善於選擇,與我無關。調身的第一步是調呼吸,呼吸怎麼調呢?調呼吸與做氣功是兩回事。氣功包括道家、佛家、密宗、瑜伽術,一共有兩三百種,不外乎在兩個鼻孔想辦法。我說不要做氣功,並不是說不要調氣。人有天然的呼吸。你一上座以後,萬事不管。呼吸粗、細、長、短都不要去管它,靜靜地聽著自己的呼吸。(聽,不是用耳朵去聽,而是聽其自然的聽。)不要去領導它,也不要拒絕它。慢慢地聽。你聽聽看,呼吸蠻好玩的,開始短促,慢慢深長。你不要認為我的功夫很好,不必搞這個玩意兒,錯嘍!要想少病少惱,即使是登地菩薩也還要修。因此,不要有增上慢心,一定要修。聽呼吸要不增不減,讓它自然。不過,在這中間有個毛病,叫你們聽呼吸,調呼吸。結果變成去管理感覺了。怎麼說呢?上座調呼吸,開始一兩下還聽著呼吸,但是,聽幾下以後,便去管身上的感覺了,念頭被生理上的感覺牽去了。這話很難體會,非在此間打過滾來的,不容易知道。你們等一下體會看看。呼吸一往一來是虛的,生理反應的感覺跟呼吸比起來,比較實在,比較堅固。而生理的感受就是我們業力的根本,很容易去抓住它。所以,只要聽自己呼吸往來,不要管身體上的感受,不要去控制呼吸。這是第一點,講到這裡為止。
第二點,假如你是修念佛的人,一邊聽呼吸,還念不念佛呢?或是唸咒子的人,還念不唸咒子呢?或是修別的法門的人,這些法門還用不用呢?當然用。怎麼說呢?你用耳根來聽呼吸,那個能知之性並沒有跟聽呼吸完全統一,假使能夠完全統一,那就是「心息相依」,密宗叫做「心風得自在者」。能做到如此,那相當高了,馬馬虎虎的神通都有了。談何容易啊!若真能得到「心息相依」,你就沒有時間動第二個念頭,而且,這個色殼子對你已不是障礙了,如鳥之出籠。但是,還沒有得道哦!若要做到呼吸沒有往來的感受,那四大要絕對的健康。據我看來,諸位臉上都有病容,身心都不夠健康。上座!
(啪!)不要控制呼吸。一切道理都不管。不要再下註解,在心裡又講許多道理,那又不能心息相依了。
要知道,修「心息相依」的法門,只是修止的初步。修心息相依,調息,由粗的呼吸,配合心性的注意力,變成很細的氣。慢慢的,氣充滿了。但是,不要有充滿的感覺,這是表達的話。很細的呼吸,變成很緩慢,很久很久才有一次呼吸。在這個階段,雜念妄想就比較少了,甚至感覺到雜念妄想完全沒有了。但是,你不要歡喜,這下到達了沒有妄念,空了。這樣一來,雜念妄想又來了,呼吸又來了。聽其自然。然後,再告訴你們如何走入止觀正定三昧之路。
出家的同參道友要注意,恐怕平常運動太少。要注意藥物、營養,要多運動。儘管在做工,那是勞動,不是運動。但是,若真要你們去運動,又懶的運動。假如你們以後一個人住茅棚專修的時候,要懂得運動,懂得調養自己的身體。
(此時,老師親身示範,教大家運動的體功。包括修九節佛風等氣功。)
我這個人是要刺激的,沒有刺激,連話都懶得講,有氣無力的。嘿!今天有一點刺激了,有一兩位象點樣子了,有一位可能成熟了,有一位半生半熟。有點刺激性的玩意兒還能玩玩,否則不能玩。
現在話分兩頭,言歸正傳。兩頭,哪兩頭呢?功夫方面來講,古人說:「打得念頭死,方得法身生。」我們打了兩天,不要說念頭打不死,什麼都打不死。世間法的習氣太牢固、太大了,都是毛病。怎麼能夠見道呢?所以,功夫方面好好用功。打七者,打死自己的雜念妄想,那麼,本性的法身就產生了。這是一頭。另一頭呢?另外一頭,有人進入了「這個」,懂得了就是「這個」嗎?唔!我一講你就懂了。給你開發快一點,早作成就,廣度眾生。
點 心
《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你在自己的境界上,哪裡有可得的心呢?偏偏要抓個心,在那裡玩心,都是妄用心。禪宗所謂的德山棒、臨濟喝、雲門餅、趙州茶。那位德山和尚,四川人,俗姓周,是專講《金剛經》的法師,還有著作《青龍疏鈔》,註解《金剛經》。後來,聽到下江(長江下遊湖南江西一帶)有禪宗,不必研究佛經,言下頓悟,明心見性,立地成佛。他一聽,哎呀!魔道!魔道!不得了,非去把他消滅不可。因此,挑起自己的著作就出川了。到了湖南,正是馬祖門下弘揚禪道的時候。路上餓了,他看到路旁有位老太婆賣點心,就進去了。誰知道這個老太婆是行家,看到這個和尚一表人才,相貌堂堂,一代宗師的樣子。老太婆留意了。德山一坐下來,就要點心吃。老太婆就問了:「你挑的是什麼書?」「《青龍疏鈔》,註解《金剛經》的。」「哦!原來你就是那位講解《金剛經》的大法師。」她說:「我的點心不賣,尤其是不賣給你。如果我問你問題,你答得出來,免費供養法師,否則,不賣。」德山一聽,火大了。「什麼問題你問嘛!」「你不是講《金剛經》嗎?《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不知道你點的是那一個心?」這下把他問倒了。這就是禪宗,一句話就把他問倒了,他傻了,南方的佛法有點道理,不敢亂來了。這一悶棍把他打悶起來了。
好了,到了江西,見了龍潭和尚。龍潭和尚也是馬祖會下的大禪師。德山就講了「久向龍潭,及乎到來,潭又不見,龍又不現。」意思是說龍潭和尚也沒有什麼了不起,也不過如此。龍潭和尚一聽,哦!這個樣子啊!「許子親到龍潭」。假如你真做到了,潭也不見,龍也不現,達到了空的境界,那才親到龍潭。恐怕你嘴巴講,你做不到哦!這又是一棍。後來,德山悟道了。把自己全部的著作,一把火燒了。講了兩句非常有名的話:「窮諸玄辯,若一毫置於太虛。竭世樞機,似一滴投於巨壑。」學問再好,邏輯再好,哲學思想再好,佛學再高,才具通天徹地,也只如一根毫毛置於太虛,這一點小玩意算什麼?有屁用?所以,認為自己著書立說,太渺小了,一把火燒掉了。後來,他不講經了,提倡禪宗。人家一問道,先打一棍子再說,所以叫「德山棒」。
夢 話
禪宗又叫心宗、達摩宗、般若宗。《般若經》是禪宗的要典。《般若經》替三藏十二部的佛法做了十個比喻:夢、幻、泡、影、水月、空花、露、電、芭蕉、陽焰。夢,我們做的夢,你說有沒有?真實不真實?在做夢的時候,真實得很呢!醒來以後,才曉得夢是假的。在做夢的時候,夢是有,並不是空幻,就是你們現在打坐所看到的各種黃的藍的紅的影像,當你看到幻的時候,幻是有的。等幻過了,你才曉得是假的。水月,水裡的月亮你說沒有嗎?卻有個月亮的樣子,但不是真色月亮。空花,在虛空中的花朵,虛空中哪裡有花朵。當你生了眼病的時候,前面有點毛毛的花,你說有沒有呢?有哇!但實際上沒有。露水,不能說沒有,可是,一下子就干了。泡,空氣進入水裡所起的水泡,你不能說沒有,可是,一下子又沒有了。影子,太陽底下的影子,是有,但是假的。電,不能說沒有,但電子根本空。芭蕉,是空心的,把芭蕉一層一層往裡面剝,剝完了,裡面沒有東西。陽焰、海市蜃樓,太陽在沙漠上所引起的樓颱風景,假的。但是,當你看到的時候,不能說沒有。這十個比喻很美。你看我們心中的色相,六根六塵都是如此,過來過去,如夢,抓不住的;如幻,不實在的。例如你們氣機發動了,不是發動,狗屁!那是講好聽的,哄你們的。我一講,你們也流行起來,這個發動,那個發動,什麼發動?馬達發動嗎?我們的身心境界,都是夢幻泡影,水月空花,如露亦如電。所以,你用不著去妄念,妄念本空。知道妄念起來的時候,妄念就跑了嘛!你還去管它幹什麼?所以,《圓覺經》告訴你:「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辯真實。」佛經都跟你說明了。什麼密宗、淨土、禪宗都給你說明了。在任何時間,不起妄想。妄想來了,怎麼辦呢?來了就來了,來了它會跑,用不著去趕它。「嘿!我把妄想掃掉了。」「糟了!這又是妄想。」所以,不要再加上另一個東西,就自然清淨。在清淨的時候,你不要想這是不是清淨?這是不是空?不要再加這些。佛經把入道和修行的方法都告訴你了。可是,後世人讀佛經,當成學問去研究、去註解。
本 來 如 此
剛才,跟你們講了《金剛經》和《圓覺經》的要點。現在,再跟你們講個簡單的。唐朝詩人白居易學佛學得蠻好,不算頂好。他把佛學的要義變成文學,作了一首詩,這是文字禪哦!他自己並不見得到了這個境界。但是,的確作得很好,這是屬於文字般若。他說:
須知諸相皆非相,若住無餘卻有餘。
言下忘言一時了,夢中說夢兩重虛。
空花豈得兼求果,陽焰如何更覓魚。
攝動是禪禪是動,不禪不動即如如。
「 須知諸相皆非相,若住無餘卻有餘。」無餘是無餘涅槃。若有個空的境界,已經不空。「言下忘言一時了」,懂了這個道理,馬上把這個道理也丟開,當下就了了。「夢中說夢兩重虛」,人生本來如夢,還告訴人家人生如夢,這不是在夢裡面說夢話嗎?「空花豈得兼求果」,妄念就是空花,偏偏要拿妄念去做功夫去求果,這不是慘了嗎?「陽焰如何更覓魚」,心中的妄念,一切境界都如陽焰一樣,是空的。看到一塘水,好像是水,哪裡是水?這裡面哪會有魚呢?「攝動是禪禪是動」,「把萬緣放下,不動心,這叫禪。」好!這又在動了,這還不是從妄想裡跑出來的。「不禪不動即如如」,既不求靜,也不求動。本來如此,很坦然很自然就在這個境界中,就是如如不動。
梅 子 熟 了
唐代有一位大梅和尚,言下頓悟。他是怎麼悟的?大梅和尚求道求佛法,去見馬祖,問:「什麼是佛?」馬祖說:「心即是佛。」大梅和尚從此就悟了道,走了。才不囉囉唆唆,什麼氣功、大手印、小手印的。禪宗就是如此,言下頓悟。大梅走了,跑到大梅山去。他這個大梅的名字就是這麼來的。馬祖聽說,就派了一個弟子,到大梅山去勘驗這個和尚。那麼,這個弟子就去到大梅山,告訴這個和尚說:「你受騙了,師父以前說心即是佛,可是,現在他不是這麼說了,變了,他說不是心,也不是佛。」大梅和尚聽了,笑一笑:「管他那個老和尚怎麼去騙人,我總是心即是佛。」這個弟子回來報告,馬祖高興極了,說:「梅子熟也。」就是說他成功了。
了 個 什 麼
好!再來給你們講一段。唐代六祖的弟子——永嘉大師,這和尚年紀很輕,不過,他先學天台宗的大止觀,看了《維摩經》而大徹大悟。後來見六祖之後,作了一首《證道歌》,全部的佛法都包括在裡面。永嘉大師原來是學天台修止觀的。自己修止觀,自己悟道了。學任何法門都可以悟道。他悟了道沒有老師印證。不過,他自己很有自信,曉得自己悟道了。有一天,碰到了一位道友——左-奚各-朗,兩人談了起來。他的朋友說:「老兄啊!你是見道了,不過,須要找個人印證。」他說:「現在天下哪有大善知識,我找誰去印證?」他的朋友叫他去找六祖看看。他就去了。到了廣東曹溪,見到六祖。六祖坐在哪裡。他繞六祖走了三圈。然後,叉手而立,不講話。六祖說:「出家人要有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你是哪兒來的?怎麼這麼傲慢?」他說:「生死事大,無常迅速。」絕不像我們,要問怎麼打坐?怎麼參話頭哦!六祖說:「你既然曉得這樣,何不去了生死?」他說:「那個體本無生死,還了個什麼?」六祖說:「如是,如是。」好!好!好!已經對了。六祖給他印證了。當時小和尚們一個個都愣了,怎麼回事?永嘉這才向六祖禮拜,然後準備要走。六祖就說:「你從浙江那麼遠走到廣州來,我說了一句話,說你對了,你就走了?路那麼遠,住一晚,再說。」永嘉大師就在那裡住了一晚,然後回來,這就是有名的「一宿覺」。
回來以後,作了一首有名的《證道歌》,把整個的佛法三藏十二部,變成文學化的東西。
證道歌
君不見絕學無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
五陰浮雲空去來,三毒水泡虛出沒。....
好了,先講這幾句。悟了道的人,那真是閒道人,心中無事。絕學無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用心去除妄想,這不是妄想嗎?想求一個真如境界,這不是妄想嗎?妄想本空,用不著你去除。所以說「不除妄想不求真」。無明,我們念頭妄想都是無明,那個能起無明的是什麼?就是佛性。這個幻化空身就是法身。不要另外找。「法身覺了無一物」,什麼是法身?本來空空洞洞,什麼都沒有,就是自性法身。你要是有個空空洞洞,那已經是有了。「本源自性天真佛」,這個就是佛,心即是佛。「五陰浮雲空去來」,你懂了這個以後,身心的色受想行識,如空中浮雲,就不怕妄念來了,不怕五陰了。貪嗔癡這三毒,不要去跟隨它,它本來是沒有東西的,所以說「三毒水泡虛出沒」。
這一篇文字真好,比《金剛經》、《般若經》什麼經典都好。所以說禪宗把真正的佛法心要,變成中國文化的佛法。我這麼一講,等於說了半部經。現在先休息一下。
現在一般人學禪講參公案。什麼叫「公案」?就是講古人悟道的因緣和經過。怎麼參公案呢?例如,剛才所講的,大梅和尚聽到了「心即是佛」,他就悟道了。這是什麼道理?為什麼大梅一聽就悟道了呢?我們聽了半天,把你打死了,都悟不了。
我們已經講了少數幾個公案。從達摩開始,到宋代之間,禪宗有一千七百多個重要公案。禪宗對中國文化影響非常大,隋唐以後,中國的政治、文學、藝術都受到了禪的影響。宋明理學有所謂學案,就是根據禪宗的公案而來的,語錄也是如此。
唐代的韓愈,人家都說他反對佛法。其實,不要冤枉他。韓愈那篇反對佛的文章,是針對當時的皇帝迎接舍利子而寫的。為了一顆舍利子,花了全國那麼多的經費。把那些錢用來做社會事業多好呢!老實講,如果我生在那個時候,可能也會寫。可惜,韓愈題目找錯了。實際上,韓愈並不是反對佛,只是反對宗教的過分形式化。他的主題沒有寫清楚。結果,搞的一塌糊塗,千古背了一個罪名。其實,韓愈後來還學禪呢!他和幾個和尚禪師都是好朋友。在他的文章全集裡都可以找到證據。
山頂獨立海底漫遊
再說宋朝的理學家,也講本性,明心見性。原則是根據韓愈的大弟子李翱作的《復性書》。後世的理學家講來講去,不出這一篇的範圍。那麼李翱的《復性書》怎麼作的?他是學禪的。他懂了以後,拿佛法的道理,弘揚了儒家。那麼,他又怎麼學禪的呢?
馬祖有個大弟子叫藥山禪師,在江西。講到禪,離不開江西、湖南。那時候學道的人,不是跑江西,就是跑湖南,和尚們都在江西、湖南之間走,叫做跑江湖。結果,到了後世,這個名稱變成社會上的術語。這位藥山禪師不准徒弟們看佛經。有一天,這位老和尚自己拿了一本佛經在看。徒弟過來一看,說:「師父啊!你在看經啊!平常你叫我們不要看經,你自己又在看經。」藥山禪師說:「你們看經呀,牛皮都看穿了,我看經遮遮眼而已。」這是真話,你看你們看書,連七號的小字都拚命看,用心用功啊!不但牛皮看穿了。眼睛都看近視了。那麼用神!藥山禪師是怕他們用後天的妄心思想去看,看了也沒用。他說遮遮眼,是功夫境界唷!兩隻眼睛對著書本,見而不見。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字不是字。神光回轉來,還在定中。著話不是隨便說的。
那時候,李翱的官位是刺史,等於現在的省主席。李翱聽說藥山禪師道行高的很,了不起。請了好幾次,藥山就是不肯去,李翱沒辦法,只好親自去廟裡。進了廟子,老和尚在看書,他就站後面。站了半天,老和尚故意頭都不回。小和尚著急了,說:「師父啊!刺史在這裡。」「哦!」就是這麼一聲,頭都不回。李翱個性急,胸襟狹小,氣量不大。這下他氣了,馬上拂袖便去,邊走邊講:「見面不如聞名。」這話很不客氣,等於我們說:「久聞大名,如雷貫耳,今日一見,不過如此。」老和尚這時後便講話了,他說:「刺史啊!何必貴耳而賤目?」你為什麼相信你的耳朵,而不相信你的眼睛呢?這就是禪宗的教育法,非要逗得你發脾氣,這也就是孔子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但是,也要李翱這種人。假如,我們現在的人呢?管你的!混蛋就混蛋。人家可不是這樣。老和尚點他一句,他就懂了。「何必貴耳而賤目?」李翱一聽,有道理。「師父!對不起。」然後就請問:「什麼是道?」老和尚仍然坐著,上面一指,下面一指。把李翱楞住了,他說:「師父啊!請你明白告訴我。」那麼,藥山禪師只好說:「雲在青天水在瓶。」李翱就跪下來了,他悟了。至於悟到什麼程度?等於我們之中,好幾個有點感受,有哭了的。你們不要聽到哭,就以為是悟了道。道還有半道,還有各種道的唷!「雲在青天水在瓶」,他是懂了,不過,沒有透徹。
李翱悟了以後,就皈依藥山禪師。同時寫了一首詩:
練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
我來問道無餘話,雲在青天水在瓶。
學禪是那麼輕鬆!那麼自在!可是說難,比死還難。怎麼叫作「雲在青天水在瓶」?你們說說看,我說「雲在青天茶在瓶」(老師面前有一杯茶),對不對?是不是一樣?什麼叫「雲在青天水在瓶」?就是清風明月,光風霽月,心中坦蕩蕩,也就是永嘉禪師的「本源自性天真佛」,就是本地風光。
李翱悟了道,等於你們在打七中間,一香板下來,是有這個境界。他是懂了,他問師父後面還有什麼事?怎麼說後面還有什麼事?意思就是說,我懂了這個,以後怎麼修行?悟了道,還要修道。懂了,還要修呀,藥山禪師告訴他那句話:「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萬緣放下,高高山頂立。了不起。可是,還要入世救眾生,入世行菩薩道。那苦得很,非要落下去不可。你看!地藏王菩薩自己到地獄去,這才是真正的菩薩道。若光會清高,不能入世,行什麼菩薩道?光曉得入世深深海底行,爬不上來,是地獄道!要能入世又能出世,「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
李翱了不起,還不滿足。再問還有沒有?還有一句「閨閣中物捨不得,便為滲漏」。就是說還有男女情慾存在,始終了不了。另外,閨閣可解釋為私心,不能做到大慈大悲,不能為公,還有一點私心,免談了,不能成道。但是,禪宗絕不用什麼佛經道理,只是用幾句文學境界的話表達出來,而且把佛經的道理都包括進去了。
因為藥山禪師講了「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現在學密宗的人,哎呀!高高山頂立,就是氣脈到了頭頂。道家的人說,那就是「三花聚頂,五氣朝元」。深深海底「行」,要海底發動(海底亦是穴道名),鬼話連篇,我的媽呀!天下事無話可說。你說怎麼辦呢?
另外,他又作了一首:
選得幽居愜野情,終年無送亦無迎。
有時直上孤峰頂,月下披雲嘯一聲。
這是一幅很美的畫面。你看!這種境界多美,多高,有時直上孤峰頂,月下披雲嘯一聲。據說藥山禪師有時跑到山上去長嘯一聲,聲聞數十里。氣功好得很,在武俠小說看來,那不得了!尤其從前面李翱悟道那首偈子,可以知道藥山禪師一定很瘦,又瘦又高,走路象白鶴一樣,所以才說他「練得身形似鶴形」,真是仙風道骨。
到了宋朝,有位居士張商英,作過宰相。他是個儒家。宋代的儒家都反對道家,反對佛家,佛道無緣。他的太太學問很好,尤其是學佛的。有一天,他看見《大藏經》裝訂得莊嚴華麗,很不高興地說:「我們對自己古聖先賢的書都沒有這麼鄭重。」於是打算寫「無佛論」。太太知道了就說:「既然無佛,還論什麼?應該是有佛論才對。」他聽了並不心服。恰巧一天到朋友家,看到《維摩經》,有句「此病非地大,亦不離地大」。感歎說:「胡人竟然也說出這等道理!」於是借回家。太太看了問:「什麼書?」他說是《維摩經》。太太就說:「好!你詳細看了之後,再寫『無佛論』吧!」結果,他看了以後,不但不寫「無佛論」,而且學佛了。後來徹悟了,成了道。這是居士成道的例子。
我本來說過要老老實實帶著大家修行做功夫,不要管什麼禪呀禪的,現在呢!有點禪味來了!有幾位很像樣了,我們禪一下,試試看。但是,不完全走禪宗的路線,還是從規矩修行來。尤其諸位年輕人要踏實,要規矩修為這一層的苦行。連我們的老闆,教主釋迦牟尼佛都經過了十二年的苦行,何況我們?若真要修行,還要苦行,要「深深海底行」,非要幾十年苦行不可。你們年輕的要注意唷!好好地修持,幾十年後看你們的啦!
妙 止 妙 觀
上午跟大家說過修止的方法。事實上,「止觀」與「禪」沒有什麼不同。禪也是止觀,止觀也是禪。所謂禪宗,並沒有什麼稀奇玄妙。為什麼禪宗上面有個「禪」字呢?就是必須從禪定來。沒有禪定,嘴巴玩幾句花樣,學了一點「雲在青天水在瓶」,「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青蛙撲通一下跳下水」,那是欺人之談。真正禪宗必須從止觀來,止觀、禪密統統不分。若站在止觀的立場來看,無論顯教、密教,各種宗派,都是止觀。
不過,禪的止觀和其它宗派所走的路線有點不同。什麼不同呢?譬如今天提出來的白居易那首詩:「攝動是禪禪是動,不禪不動即如如。」那個如如不動的,不管它有妄念無妄念。自己保留那個能生萬法如如不動的境界,自己知道有妄念無妄念。經常保持這個,但是不要有意去保持。只要能保持這個,就是「大止」,止的境界大。許多的妄念在這個境界裡,雖然像現在的蚊子飛來飛去,但是,它到底抵不住光明。天一亮了,這些蚊子趕快逃了,沒有落腳處的。禪是不是止呢?也求這個止。不過,禪的止,境界放得大。若要勉強分辨的話,普通各宗派的止,入手的境界放得小。其它的宗派止於一念,例如初步念佛就是止於一念。禪宗不用這一念,不用妄想把它留住,只要在理上認識透徹。就在這個不動不靜的如如境界中,動也無妨,動也是不動。你們現在有些人已經體會到這個影子了。影子也不錯唷!能夠找到影子,就一定能找到那個主人。就怕你連影子都找不到,如何能找到主人?
你就定在那裡,不要再去求那個。那麼,怎麼觀呢?不要另外想個辦法去觀。你知道在這個境界裡,而且知道妄想在這個境界裡生生滅滅,飛來飛去。你已經知道了。這一知,就是觀。所以,他的觀和天台密宗其它宗派不同。哪裡不同?放任自然,自然的觀。等於太陽出來了,有光明自然會照。既然是光,無有不照者。心光普照。什麼心光?再明白一點講,不管諸位有沒有悟道,我現在講話,你都明白,心頭明白得很,自然這就是心光,何必另外再去找一個心光。嘿!你這個心光認清楚了,暫時不去管它!假的當真的玩。慢慢的,久了以後,假的終歸是假的,它會壞掉的,一壞掉了,你的真光就呈現了。禪宗所走的路線,就是這麼妙!這麼自然!那些公案語錄只是給你作個參考,不要被口頭禪騙了,各有各的路。「丈夫自有沖天志,不向如來行處行。」
今晚小參,改作全體報告心得和感想。
(第二天到此結束。)
---阿輝師兄錄入
---習禪錄影
身見最難忘
今天,變一變哦!和你們沒有關係,我要變。變什麼?修行之道。禪宗的事暫時放下,這種事我玩了幾十年。現在,我們需要的是漸修,漸修是禪的基本,也是修一切佛法的基本。
講到漸修,就想到大乘經典上說,佛與佛見面,就是佛際外交,彼此請安問好,怎麼說呢?「某某如來,少病少惱否?氣力安否?眾生易度否?」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兩點:第一點,我們的身體肉身是報身,有善報,有惡報,有不善不惡之報,一身都是業。肉身還在,就有生、老、病、死,就有病。隨時都在病中。你看,佛與佛見面,還問少病少惱否,氣力安否;第二個問題,眾生易度否?可見眾生都很難度。我們看孔子教孝,教仁,為什麼呢?社會上不孝不仁的人太多了。聖賢的一切教化,都是對病而施藥。那麼我們修行最難的,就是少病少惱,氣力安否;譬如,諸位在打坐的時候,感到腿酸腿麻,這也是病。感覺那裡氣動,都是病。
我們學佛的人,先要把「我見」忘掉。真正忘掉「我見」,已經快要成佛了。「我見」先不要管它。「身見」最難忘。所謂見,就是觀念。我們修行最難的,就是去掉身體的感受,去掉四大所發生的感受。如果真能夠去掉的話,四大空掉了,「身見」忘掉了,那「我見」去掉了一半,好辦了。我們現在最大的痛苦是身見。現在,先想辦法調整大家的「身見」。「我見」暫時擺在一邊。「身見」不但是難忘,眾生對身見看得很牢唷!你看世界上任何一個人,不管他是長得醜。長得美,或是長得矮的,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夠可愛,愛自己的身體。中國的禪師們叫身體為色殼子,每個人都很喜歡自己的色殼子。天大,地大,我大。月亮底下看影子,越看自己越偉大。誰能把肉身看開?太不容易了。有些人在理論上,觀念上可以看開。事實上,他身體上處處的感受很難辦。而且,我們可以看佛學、佛經的反面,你就更透徹瞭解了。大家都曉得有名的《金剛經》,《金剛經》就是要我們去掉「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壽者相,誰都希望維持自己色殼子的壽命。例如,有許多學道家、學密宗的人跟我談:「哎呀!道、佛法是好,太渺茫了。我們搞了半天,只要身體健康就很好了。」你說這話怎麼不對?很對。修了半天,身體到處是病,這是大問題。而眾生都有壽者相。我們以修行來講,先不要管悟道。我看還是修行要緊。我發現滿堂的男女老幼,在家出家,都在病中。除了身體的關係以外,就是自己的業力不能清淨。
聽
現在,以修行的路線來講。修行的第一步,也是一切佛法的基本,就是如何使自己的妄念停住,止於一。無論你是修淨土也好,修密宗也好,修止觀也好,有也好,空也好,都要先做到「止於一」的境界,一定要「止於一」。本來我想在這幾天裡面,把幾種要緊的修法,都導遊一遍,因為我是吃過苦頭來的,每一個宗派,每一個方法都去摸過,而且摸得很徹底。恐怕沒有時間了。現在綜合起來告訴大家修止的辦法。
在修止的中間,不管你是修哪一宗派,用哪一種方法,甚至於用參話頭的方法也可以。初步上座修止,最重要的先調身。現在不談理論,實際地體會一下。調身的第一步,先調氣。氣就是人身四大中的風大。哦!有些人不要中毒唷!假如你的境界超過這個階段,不要又回轉過來。自己當心啊!我第一天晚上就跟各位講過,我的話是放狗屁,聽了會中毒的。不聽又治不好病,會吃虧的。聽與不聽之間,自己善於選擇,與我無關。調身的第一步是調呼吸,呼吸怎麼調呢?調呼吸與做氣功是兩回事。氣功包括道家、佛家、密宗、瑜伽術,一共有兩三百種,不外乎在兩個鼻孔想辦法。我說不要做氣功,並不是說不要調氣。人有天然的呼吸。你一上座以後,萬事不管。呼吸粗、細、長、短都不要去管它,靜靜地聽著自己的呼吸。(聽,不是用耳朵去聽,而是聽其自然的聽。)不要去領導它,也不要拒絕它。慢慢地聽。你聽聽看,呼吸蠻好玩的,開始短促,慢慢深長。你不要認為我的功夫很好,不必搞這個玩意兒,錯嘍!要想少病少惱,即使是登地菩薩也還要修。因此,不要有增上慢心,一定要修。聽呼吸要不增不減,讓它自然。不過,在這中間有個毛病,叫你們聽呼吸,調呼吸。結果變成去管理感覺了。怎麼說呢?上座調呼吸,開始一兩下還聽著呼吸,但是,聽幾下以後,便去管身上的感覺了,念頭被生理上的感覺牽去了。這話很難體會,非在此間打過滾來的,不容易知道。你們等一下體會看看。呼吸一往一來是虛的,生理反應的感覺跟呼吸比起來,比較實在,比較堅固。而生理的感受就是我們業力的根本,很容易去抓住它。所以,只要聽自己呼吸往來,不要管身體上的感受,不要去控制呼吸。這是第一點,講到這裡為止。
第二點,假如你是修念佛的人,一邊聽呼吸,還念不念佛呢?或是唸咒子的人,還念不唸咒子呢?或是修別的法門的人,這些法門還用不用呢?當然用。怎麼說呢?你用耳根來聽呼吸,那個能知之性並沒有跟聽呼吸完全統一,假使能夠完全統一,那就是「心息相依」,密宗叫做「心風得自在者」。能做到如此,那相當高了,馬馬虎虎的神通都有了。談何容易啊!若真能得到「心息相依」,你就沒有時間動第二個念頭,而且,這個色殼子對你已不是障礙了,如鳥之出籠。但是,還沒有得道哦!若要做到呼吸沒有往來的感受,那四大要絕對的健康。據我看來,諸位臉上都有病容,身心都不夠健康。上座!
(啪!)不要控制呼吸。一切道理都不管。不要再下註解,在心裡又講許多道理,那又不能心息相依了。
要知道,修「心息相依」的法門,只是修止的初步。修心息相依,調息,由粗的呼吸,配合心性的注意力,變成很細的氣。慢慢的,氣充滿了。但是,不要有充滿的感覺,這是表達的話。很細的呼吸,變成很緩慢,很久很久才有一次呼吸。在這個階段,雜念妄想就比較少了,甚至感覺到雜念妄想完全沒有了。但是,你不要歡喜,這下到達了沒有妄念,空了。這樣一來,雜念妄想又來了,呼吸又來了。聽其自然。然後,再告訴你們如何走入止觀正定三昧之路。
出家的同參道友要注意,恐怕平常運動太少。要注意藥物、營養,要多運動。儘管在做工,那是勞動,不是運動。但是,若真要你們去運動,又懶的運動。假如你們以後一個人住茅棚專修的時候,要懂得運動,懂得調養自己的身體。
(此時,老師親身示範,教大家運動的體功。包括修九節佛風等氣功。)
我這個人是要刺激的,沒有刺激,連話都懶得講,有氣無力的。嘿!今天有一點刺激了,有一兩位象點樣子了,有一位可能成熟了,有一位半生半熟。有點刺激性的玩意兒還能玩玩,否則不能玩。
現在話分兩頭,言歸正傳。兩頭,哪兩頭呢?功夫方面來講,古人說:「打得念頭死,方得法身生。」我們打了兩天,不要說念頭打不死,什麼都打不死。世間法的習氣太牢固、太大了,都是毛病。怎麼能夠見道呢?所以,功夫方面好好用功。打七者,打死自己的雜念妄想,那麼,本性的法身就產生了。這是一頭。另一頭呢?另外一頭,有人進入了「這個」,懂得了就是「這個」嗎?唔!我一講你就懂了。給你開發快一點,早作成就,廣度眾生。
點 心
《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你在自己的境界上,哪裡有可得的心呢?偏偏要抓個心,在那裡玩心,都是妄用心。禪宗所謂的德山棒、臨濟喝、雲門餅、趙州茶。那位德山和尚,四川人,俗姓周,是專講《金剛經》的法師,還有著作《青龍疏鈔》,註解《金剛經》。後來,聽到下江(長江下遊湖南江西一帶)有禪宗,不必研究佛經,言下頓悟,明心見性,立地成佛。他一聽,哎呀!魔道!魔道!不得了,非去把他消滅不可。因此,挑起自己的著作就出川了。到了湖南,正是馬祖門下弘揚禪道的時候。路上餓了,他看到路旁有位老太婆賣點心,就進去了。誰知道這個老太婆是行家,看到這個和尚一表人才,相貌堂堂,一代宗師的樣子。老太婆留意了。德山一坐下來,就要點心吃。老太婆就問了:「你挑的是什麼書?」「《青龍疏鈔》,註解《金剛經》的。」「哦!原來你就是那位講解《金剛經》的大法師。」她說:「我的點心不賣,尤其是不賣給你。如果我問你問題,你答得出來,免費供養法師,否則,不賣。」德山一聽,火大了。「什麼問題你問嘛!」「你不是講《金剛經》嗎?《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不知道你點的是那一個心?」這下把他問倒了。這就是禪宗,一句話就把他問倒了,他傻了,南方的佛法有點道理,不敢亂來了。這一悶棍把他打悶起來了。
好了,到了江西,見了龍潭和尚。龍潭和尚也是馬祖會下的大禪師。德山就講了「久向龍潭,及乎到來,潭又不見,龍又不現。」意思是說龍潭和尚也沒有什麼了不起,也不過如此。龍潭和尚一聽,哦!這個樣子啊!「許子親到龍潭」。假如你真做到了,潭也不見,龍也不現,達到了空的境界,那才親到龍潭。恐怕你嘴巴講,你做不到哦!這又是一棍。後來,德山悟道了。把自己全部的著作,一把火燒了。講了兩句非常有名的話:「窮諸玄辯,若一毫置於太虛。竭世樞機,似一滴投於巨壑。」學問再好,邏輯再好,哲學思想再好,佛學再高,才具通天徹地,也只如一根毫毛置於太虛,這一點小玩意算什麼?有屁用?所以,認為自己著書立說,太渺小了,一把火燒掉了。後來,他不講經了,提倡禪宗。人家一問道,先打一棍子再說,所以叫「德山棒」。
夢 話
禪宗又叫心宗、達摩宗、般若宗。《般若經》是禪宗的要典。《般若經》替三藏十二部的佛法做了十個比喻:夢、幻、泡、影、水月、空花、露、電、芭蕉、陽焰。夢,我們做的夢,你說有沒有?真實不真實?在做夢的時候,真實得很呢!醒來以後,才曉得夢是假的。在做夢的時候,夢是有,並不是空幻,就是你們現在打坐所看到的各種黃的藍的紅的影像,當你看到幻的時候,幻是有的。等幻過了,你才曉得是假的。水月,水裡的月亮你說沒有嗎?卻有個月亮的樣子,但不是真色月亮。空花,在虛空中的花朵,虛空中哪裡有花朵。當你生了眼病的時候,前面有點毛毛的花,你說有沒有呢?有哇!但實際上沒有。露水,不能說沒有,可是,一下子就干了。泡,空氣進入水裡所起的水泡,你不能說沒有,可是,一下子又沒有了。影子,太陽底下的影子,是有,但是假的。電,不能說沒有,但電子根本空。芭蕉,是空心的,把芭蕉一層一層往裡面剝,剝完了,裡面沒有東西。陽焰、海市蜃樓,太陽在沙漠上所引起的樓颱風景,假的。但是,當你看到的時候,不能說沒有。這十個比喻很美。你看我們心中的色相,六根六塵都是如此,過來過去,如夢,抓不住的;如幻,不實在的。例如你們氣機發動了,不是發動,狗屁!那是講好聽的,哄你們的。我一講,你們也流行起來,這個發動,那個發動,什麼發動?馬達發動嗎?我們的身心境界,都是夢幻泡影,水月空花,如露亦如電。所以,你用不著去妄念,妄念本空。知道妄念起來的時候,妄念就跑了嘛!你還去管它幹什麼?所以,《圓覺經》告訴你:「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辯真實。」佛經都跟你說明了。什麼密宗、淨土、禪宗都給你說明了。在任何時間,不起妄想。妄想來了,怎麼辦呢?來了就來了,來了它會跑,用不著去趕它。「嘿!我把妄想掃掉了。」「糟了!這又是妄想。」所以,不要再加上另一個東西,就自然清淨。在清淨的時候,你不要想這是不是清淨?這是不是空?不要再加這些。佛經把入道和修行的方法都告訴你了。可是,後世人讀佛經,當成學問去研究、去註解。
本 來 如 此
剛才,跟你們講了《金剛經》和《圓覺經》的要點。現在,再跟你們講個簡單的。唐朝詩人白居易學佛學得蠻好,不算頂好。他把佛學的要義變成文學,作了一首詩,這是文字禪哦!他自己並不見得到了這個境界。但是,的確作得很好,這是屬於文字般若。他說:
須知諸相皆非相,若住無餘卻有餘。
言下忘言一時了,夢中說夢兩重虛。
空花豈得兼求果,陽焰如何更覓魚。
攝動是禪禪是動,不禪不動即如如。
「 須知諸相皆非相,若住無餘卻有餘。」無餘是無餘涅槃。若有個空的境界,已經不空。「言下忘言一時了」,懂了這個道理,馬上把這個道理也丟開,當下就了了。「夢中說夢兩重虛」,人生本來如夢,還告訴人家人生如夢,這不是在夢裡面說夢話嗎?「空花豈得兼求果」,妄念就是空花,偏偏要拿妄念去做功夫去求果,這不是慘了嗎?「陽焰如何更覓魚」,心中的妄念,一切境界都如陽焰一樣,是空的。看到一塘水,好像是水,哪裡是水?這裡面哪會有魚呢?「攝動是禪禪是動」,「把萬緣放下,不動心,這叫禪。」好!這又在動了,這還不是從妄想裡跑出來的。「不禪不動即如如」,既不求靜,也不求動。本來如此,很坦然很自然就在這個境界中,就是如如不動。
梅 子 熟 了
唐代有一位大梅和尚,言下頓悟。他是怎麼悟的?大梅和尚求道求佛法,去見馬祖,問:「什麼是佛?」馬祖說:「心即是佛。」大梅和尚從此就悟了道,走了。才不囉囉唆唆,什麼氣功、大手印、小手印的。禪宗就是如此,言下頓悟。大梅走了,跑到大梅山去。他這個大梅的名字就是這麼來的。馬祖聽說,就派了一個弟子,到大梅山去勘驗這個和尚。那麼,這個弟子就去到大梅山,告訴這個和尚說:「你受騙了,師父以前說心即是佛,可是,現在他不是這麼說了,變了,他說不是心,也不是佛。」大梅和尚聽了,笑一笑:「管他那個老和尚怎麼去騙人,我總是心即是佛。」這個弟子回來報告,馬祖高興極了,說:「梅子熟也。」就是說他成功了。
了 個 什 麼
好!再來給你們講一段。唐代六祖的弟子——永嘉大師,這和尚年紀很輕,不過,他先學天台宗的大止觀,看了《維摩經》而大徹大悟。後來見六祖之後,作了一首《證道歌》,全部的佛法都包括在裡面。永嘉大師原來是學天台修止觀的。自己修止觀,自己悟道了。學任何法門都可以悟道。他悟了道沒有老師印證。不過,他自己很有自信,曉得自己悟道了。有一天,碰到了一位道友——左-奚各-朗,兩人談了起來。他的朋友說:「老兄啊!你是見道了,不過,須要找個人印證。」他說:「現在天下哪有大善知識,我找誰去印證?」他的朋友叫他去找六祖看看。他就去了。到了廣東曹溪,見到六祖。六祖坐在哪裡。他繞六祖走了三圈。然後,叉手而立,不講話。六祖說:「出家人要有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你是哪兒來的?怎麼這麼傲慢?」他說:「生死事大,無常迅速。」絕不像我們,要問怎麼打坐?怎麼參話頭哦!六祖說:「你既然曉得這樣,何不去了生死?」他說:「那個體本無生死,還了個什麼?」六祖說:「如是,如是。」好!好!好!已經對了。六祖給他印證了。當時小和尚們一個個都愣了,怎麼回事?永嘉這才向六祖禮拜,然後準備要走。六祖就說:「你從浙江那麼遠走到廣州來,我說了一句話,說你對了,你就走了?路那麼遠,住一晚,再說。」永嘉大師就在那裡住了一晚,然後回來,這就是有名的「一宿覺」。
回來以後,作了一首有名的《證道歌》,把整個的佛法三藏十二部,變成文學化的東西。
證道歌
君不見絕學無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
五陰浮雲空去來,三毒水泡虛出沒。....
好了,先講這幾句。悟了道的人,那真是閒道人,心中無事。絕學無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用心去除妄想,這不是妄想嗎?想求一個真如境界,這不是妄想嗎?妄想本空,用不著你去除。所以說「不除妄想不求真」。無明,我們念頭妄想都是無明,那個能起無明的是什麼?就是佛性。這個幻化空身就是法身。不要另外找。「法身覺了無一物」,什麼是法身?本來空空洞洞,什麼都沒有,就是自性法身。你要是有個空空洞洞,那已經是有了。「本源自性天真佛」,這個就是佛,心即是佛。「五陰浮雲空去來」,你懂了這個以後,身心的色受想行識,如空中浮雲,就不怕妄念來了,不怕五陰了。貪嗔癡這三毒,不要去跟隨它,它本來是沒有東西的,所以說「三毒水泡虛出沒」。
這一篇文字真好,比《金剛經》、《般若經》什麼經典都好。所以說禪宗把真正的佛法心要,變成中國文化的佛法。我這麼一講,等於說了半部經。現在先休息一下。
現在一般人學禪講參公案。什麼叫「公案」?就是講古人悟道的因緣和經過。怎麼參公案呢?例如,剛才所講的,大梅和尚聽到了「心即是佛」,他就悟道了。這是什麼道理?為什麼大梅一聽就悟道了呢?我們聽了半天,把你打死了,都悟不了。
我們已經講了少數幾個公案。從達摩開始,到宋代之間,禪宗有一千七百多個重要公案。禪宗對中國文化影響非常大,隋唐以後,中國的政治、文學、藝術都受到了禪的影響。宋明理學有所謂學案,就是根據禪宗的公案而來的,語錄也是如此。
唐代的韓愈,人家都說他反對佛法。其實,不要冤枉他。韓愈那篇反對佛的文章,是針對當時的皇帝迎接舍利子而寫的。為了一顆舍利子,花了全國那麼多的經費。把那些錢用來做社會事業多好呢!老實講,如果我生在那個時候,可能也會寫。可惜,韓愈題目找錯了。實際上,韓愈並不是反對佛,只是反對宗教的過分形式化。他的主題沒有寫清楚。結果,搞的一塌糊塗,千古背了一個罪名。其實,韓愈後來還學禪呢!他和幾個和尚禪師都是好朋友。在他的文章全集裡都可以找到證據。
山頂獨立海底漫遊
再說宋朝的理學家,也講本性,明心見性。原則是根據韓愈的大弟子李翱作的《復性書》。後世的理學家講來講去,不出這一篇的範圍。那麼李翱的《復性書》怎麼作的?他是學禪的。他懂了以後,拿佛法的道理,弘揚了儒家。那麼,他又怎麼學禪的呢?
馬祖有個大弟子叫藥山禪師,在江西。講到禪,離不開江西、湖南。那時候學道的人,不是跑江西,就是跑湖南,和尚們都在江西、湖南之間走,叫做跑江湖。結果,到了後世,這個名稱變成社會上的術語。這位藥山禪師不准徒弟們看佛經。有一天,這位老和尚自己拿了一本佛經在看。徒弟過來一看,說:「師父啊!你在看經啊!平常你叫我們不要看經,你自己又在看經。」藥山禪師說:「你們看經呀,牛皮都看穿了,我看經遮遮眼而已。」這是真話,你看你們看書,連七號的小字都拚命看,用心用功啊!不但牛皮看穿了。眼睛都看近視了。那麼用神!藥山禪師是怕他們用後天的妄心思想去看,看了也沒用。他說遮遮眼,是功夫境界唷!兩隻眼睛對著書本,見而不見。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字不是字。神光回轉來,還在定中。著話不是隨便說的。
那時候,李翱的官位是刺史,等於現在的省主席。李翱聽說藥山禪師道行高的很,了不起。請了好幾次,藥山就是不肯去,李翱沒辦法,只好親自去廟裡。進了廟子,老和尚在看書,他就站後面。站了半天,老和尚故意頭都不回。小和尚著急了,說:「師父啊!刺史在這裡。」「哦!」就是這麼一聲,頭都不回。李翱個性急,胸襟狹小,氣量不大。這下他氣了,馬上拂袖便去,邊走邊講:「見面不如聞名。」這話很不客氣,等於我們說:「久聞大名,如雷貫耳,今日一見,不過如此。」老和尚這時後便講話了,他說:「刺史啊!何必貴耳而賤目?」你為什麼相信你的耳朵,而不相信你的眼睛呢?這就是禪宗的教育法,非要逗得你發脾氣,這也就是孔子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但是,也要李翱這種人。假如,我們現在的人呢?管你的!混蛋就混蛋。人家可不是這樣。老和尚點他一句,他就懂了。「何必貴耳而賤目?」李翱一聽,有道理。「師父!對不起。」然後就請問:「什麼是道?」老和尚仍然坐著,上面一指,下面一指。把李翱楞住了,他說:「師父啊!請你明白告訴我。」那麼,藥山禪師只好說:「雲在青天水在瓶。」李翱就跪下來了,他悟了。至於悟到什麼程度?等於我們之中,好幾個有點感受,有哭了的。你們不要聽到哭,就以為是悟了道。道還有半道,還有各種道的唷!「雲在青天水在瓶」,他是懂了,不過,沒有透徹。
李翱悟了以後,就皈依藥山禪師。同時寫了一首詩:
練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
我來問道無餘話,雲在青天水在瓶。
學禪是那麼輕鬆!那麼自在!可是說難,比死還難。怎麼叫作「雲在青天水在瓶」?你們說說看,我說「雲在青天茶在瓶」(老師面前有一杯茶),對不對?是不是一樣?什麼叫「雲在青天水在瓶」?就是清風明月,光風霽月,心中坦蕩蕩,也就是永嘉禪師的「本源自性天真佛」,就是本地風光。
李翱悟了道,等於你們在打七中間,一香板下來,是有這個境界。他是懂了,他問師父後面還有什麼事?怎麼說後面還有什麼事?意思就是說,我懂了這個,以後怎麼修行?悟了道,還要修道。懂了,還要修呀,藥山禪師告訴他那句話:「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萬緣放下,高高山頂立。了不起。可是,還要入世救眾生,入世行菩薩道。那苦得很,非要落下去不可。你看!地藏王菩薩自己到地獄去,這才是真正的菩薩道。若光會清高,不能入世,行什麼菩薩道?光曉得入世深深海底行,爬不上來,是地獄道!要能入世又能出世,「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
李翱了不起,還不滿足。再問還有沒有?還有一句「閨閣中物捨不得,便為滲漏」。就是說還有男女情慾存在,始終了不了。另外,閨閣可解釋為私心,不能做到大慈大悲,不能為公,還有一點私心,免談了,不能成道。但是,禪宗絕不用什麼佛經道理,只是用幾句文學境界的話表達出來,而且把佛經的道理都包括進去了。
因為藥山禪師講了「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現在學密宗的人,哎呀!高高山頂立,就是氣脈到了頭頂。道家的人說,那就是「三花聚頂,五氣朝元」。深深海底「行」,要海底發動(海底亦是穴道名),鬼話連篇,我的媽呀!天下事無話可說。你說怎麼辦呢?
另外,他又作了一首:
選得幽居愜野情,終年無送亦無迎。
有時直上孤峰頂,月下披雲嘯一聲。
這是一幅很美的畫面。你看!這種境界多美,多高,有時直上孤峰頂,月下披雲嘯一聲。據說藥山禪師有時跑到山上去長嘯一聲,聲聞數十里。氣功好得很,在武俠小說看來,那不得了!尤其從前面李翱悟道那首偈子,可以知道藥山禪師一定很瘦,又瘦又高,走路象白鶴一樣,所以才說他「練得身形似鶴形」,真是仙風道骨。
到了宋朝,有位居士張商英,作過宰相。他是個儒家。宋代的儒家都反對道家,反對佛家,佛道無緣。他的太太學問很好,尤其是學佛的。有一天,他看見《大藏經》裝訂得莊嚴華麗,很不高興地說:「我們對自己古聖先賢的書都沒有這麼鄭重。」於是打算寫「無佛論」。太太知道了就說:「既然無佛,還論什麼?應該是有佛論才對。」他聽了並不心服。恰巧一天到朋友家,看到《維摩經》,有句「此病非地大,亦不離地大」。感歎說:「胡人竟然也說出這等道理!」於是借回家。太太看了問:「什麼書?」他說是《維摩經》。太太就說:「好!你詳細看了之後,再寫『無佛論』吧!」結果,他看了以後,不但不寫「無佛論」,而且學佛了。後來徹悟了,成了道。這是居士成道的例子。
我本來說過要老老實實帶著大家修行做功夫,不要管什麼禪呀禪的,現在呢!有點禪味來了!有幾位很像樣了,我們禪一下,試試看。但是,不完全走禪宗的路線,還是從規矩修行來。尤其諸位年輕人要踏實,要規矩修為這一層的苦行。連我們的老闆,教主釋迦牟尼佛都經過了十二年的苦行,何況我們?若真要修行,還要苦行,要「深深海底行」,非要幾十年苦行不可。你們年輕的要注意唷!好好地修持,幾十年後看你們的啦!
妙 止 妙 觀
上午跟大家說過修止的方法。事實上,「止觀」與「禪」沒有什麼不同。禪也是止觀,止觀也是禪。所謂禪宗,並沒有什麼稀奇玄妙。為什麼禪宗上面有個「禪」字呢?就是必須從禪定來。沒有禪定,嘴巴玩幾句花樣,學了一點「雲在青天水在瓶」,「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青蛙撲通一下跳下水」,那是欺人之談。真正禪宗必須從止觀來,止觀、禪密統統不分。若站在止觀的立場來看,無論顯教、密教,各種宗派,都是止觀。
不過,禪的止觀和其它宗派所走的路線有點不同。什麼不同呢?譬如今天提出來的白居易那首詩:「攝動是禪禪是動,不禪不動即如如。」那個如如不動的,不管它有妄念無妄念。自己保留那個能生萬法如如不動的境界,自己知道有妄念無妄念。經常保持這個,但是不要有意去保持。只要能保持這個,就是「大止」,止的境界大。許多的妄念在這個境界裡,雖然像現在的蚊子飛來飛去,但是,它到底抵不住光明。天一亮了,這些蚊子趕快逃了,沒有落腳處的。禪是不是止呢?也求這個止。不過,禪的止,境界放得大。若要勉強分辨的話,普通各宗派的止,入手的境界放得小。其它的宗派止於一念,例如初步念佛就是止於一念。禪宗不用這一念,不用妄想把它留住,只要在理上認識透徹。就在這個不動不靜的如如境界中,動也無妨,動也是不動。你們現在有些人已經體會到這個影子了。影子也不錯唷!能夠找到影子,就一定能找到那個主人。就怕你連影子都找不到,如何能找到主人?
你就定在那裡,不要再去求那個。那麼,怎麼觀呢?不要另外想個辦法去觀。你知道在這個境界裡,而且知道妄想在這個境界裡生生滅滅,飛來飛去。你已經知道了。這一知,就是觀。所以,他的觀和天台密宗其它宗派不同。哪裡不同?放任自然,自然的觀。等於太陽出來了,有光明自然會照。既然是光,無有不照者。心光普照。什麼心光?再明白一點講,不管諸位有沒有悟道,我現在講話,你都明白,心頭明白得很,自然這就是心光,何必另外再去找一個心光。嘿!你這個心光認清楚了,暫時不去管它!假的當真的玩。慢慢的,久了以後,假的終歸是假的,它會壞掉的,一壞掉了,你的真光就呈現了。禪宗所走的路線,就是這麼妙!這麼自然!那些公案語錄只是給你作個參考,不要被口頭禪騙了,各有各的路。「丈夫自有沖天志,不向如來行處行。」
今晚小參,改作全體報告心得和感想。
(第二天到此結束。)
---阿輝師兄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