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命雙修.成就佛心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性命雙修.成就佛心

修性即修心性,修命是續長生 (物格.知至.意誠.心正.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


您沒有登錄。 請登錄註冊

觀心-萬緣放下-南懷瑾老師開示

向下  內容 [第1頁(共1頁)]

1觀心-萬緣放下-南懷瑾老師開示 Empty 觀心-萬緣放下-南懷瑾老師開示 周一 9月 14, 2009 2:49 pm

泊客

泊客
將官
將官

  南懷瑾老師開示:觀心--萬緣放下

  莫以有得心企求無所得法

  大家要注意的是,所謂菩提,拿真正的佛法,或用中文一句話來表達,就是如何「明心見性」。

  其實不只佛法如此,世界上一切的宗教、哲學,乃至於科學,徹底而言,都有這個共同目標。在此大家都是中國人,又是學佛的,把「明心見性」這一句話往往聽得理所當然,習以為常,久而久之,反而搞得糊里糊塗了,以致未能「好學深思」、「追根究底」,其實這四個字本以包括了世界上的一切宗教、哲學、科學的真髓。換句話說,它涵蓋了一切世間的學問,關鍵太重要了。

  本院的同學,在這一個月嚴格的靜修下來,加上過去幾年的修學基礎,現在對於這一個佛法菩提正確修行之路,已有較清楚的認識,曉得要「明心見性」,或顯或密、或漸或頓等等,應該如何入手。

  至於遠從中、南部拚命趕來參加的諸位居士們,大部分是宗教徒。然而,宗教和佛法是有差別的哦!你們以有所求之心而來,求個什麼呢?無非求菩薩保佑、靠他力加被,希望自己得益罷了。這種觀念,同做生意、求名求利的觀念沒有兩樣,等於找個富貴人家做為靠山,賴其權勢討些便宜而已。這絕不是真正學佛所應有的心態。這是一般宗教的心理。宗教是依他性的,不管找個上帝也好,覓個佛陀也罷,都在尋找一個對我有利的物件,就好像做生意謀利生財一樣,自己有了煩惱和痛苦、畏生死、怕困難,萬事解決不了,便想把一切交給另外一個超越的力量來承擔,大家試想想看,這是真正的佛法嗎?佛法會是這樣嗎?!

  再說你念佛想往生西方,往生西方又所為何來?只因佛說西方有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在那裡成佛了,而我們這個世界上的人,智慧不夠,根基淺,業力重,你發願死後往生彼處留學,將來可明心見性,成就菩提。但那是個方便法門,往生後仍有大事在啊!千萬不可以錯認那是學佛的終點

  再進一步說眾生各個的心理想法不同,你喜歡跟張先生交往,我覺得李大爺不錯,他卻看王老哥特別順眼,因緣喜好,千差萬別,所以,有人相信這個菩薩,有人相信那個如來,各依所願,各自追隨。因此密宗就產生了許多應機的辦法:想成佛又想發財,那不要緊!我有財神法,既要無上菩提,又要不離男女兩性的關係,好哇!我有雙修法。又想這樣,又想那樣,世出世間的好處都想佔盡,沒問題,我有八萬四千各式各樣的法門。甚至干了壞事,怕下地獄,還有閻羅王的修法。這是密宗的度生方便。然而我們學佛,一句話千萬要記住,古來祖師大德所說的一句話:「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因為眾生有那麼多心性的不同,所以佛法也就產生那麼多差別的接引法門,但是其一切法門的根源究竟在哪裡,卻又是不能不細察的。

  作學生與兒子最好

  你們一般學佛、學道的,為了身體健康而刻意專修脈的,甚至以道家、密宗的打通任、督二脈、中脈、衝脈等等這些名堂,大作標榜,以此為道;或者以此騙人,求名求利,這是修道人的本色嗎?我如果要賣這一套,早就發大財了。此外再加上一般人「好為人師」的毛病,這種修道學佛的動機與行為,早就離譜得很,去道日遠了。我再次聲明,我不是你們的老師,我一輩子不做人師,你們客氣是你們的事。我有個願望,一輩子居「學人之位」,永遠當學生。我也常常告訴年輕人說,人生有兩件事最快樂,那就是一輩子做人家的兒子,一輩子做人家的學生。可是,我們做不到。現在,我在這個座位上,不得已權且充當一下老師,下了座,你就是你,我就是我;你們的恭敬謙虛,那是你們的道德。你們學佛,先要懂得把這些心態檢點清楚,認對路頭,那才談得上修道這回事。

  氣脈不是道

  氣脈之學是密宗和道家最注重的。但是大家要知道,我們這個身體活著本來就有氣脈,你執持氣脈,到死的時候氣斷了,脈停了,還有個什麼氣脈不氣脈的呢!那是道嗎?那不過是個方便法門罷了,在修道 的過程中;給你玩玩而已,終究要捨棄的。若知見不正,以此為道,懵懵懂懂地去迷糊人家,盲人眼目,那罪過就大了。大丈夫於平常待人處事,「欺騙」二字都在所不為,何況學佛之第一等事,那就更不能如此了。

  觀心

  從這個星期開始,我們將繼續前四期的用功,你們通通注意,所有的法門都擺下,走心地法門的路線。我給你們大家講一個新時代的禪宗法門,注意!從現在起,都如此去用功,無論打坐也好、走路也好、睡覺也好、吃飯也好,乃至上廁所拉屎、屙尿,就是觀心。怎麼觀呢?我們現在坐在這裡,還活著,有一口氣存在,就會有思想;這個思想,我常常講,只不過是個平常心理罷了,極其自然。所謂觀心,其實你也不要觀什麼,也不要參什麼話頭,也不要念什麼佛,或者作什麼觀想。你作觀想,也是你的心裡在想,你參話頭,也是你的心在參;你感覺氣脈動,也是你的心在動。一切都是你的心意識在作怪,不管你玩什麼花樣,無非這個思想、這個心念的起用

  你現在不要把心收回來,也不要放出去,兩腳一盤,姿勢正確,時間坐久了,氣脈一定發動。發動無所謂,不理它!身體和氣脈不是道啊!肉體總歸要死的。你要修道,肉體不死可不可以呢?可以!但那不是大家所能夠得到的。所以,要緊先把心地了了丟開人事的一切糾葛,千般俗物一起放下,這個思想,這個心念,你不要去壓制它,不要去放任它,每一個思想、念頭都可以清請楚楚地知道。

  並且,於此念頭的起落,勉強可分成三節,譬如:「啪」(師大力拍案一記)聽到啦?!這個聲音,一下沒有了,過去的已經過去了,而未來的還沒有來。那麼你這個心念呢?不在外、不在內、也不在中間很自然的擺著。假使還有個思想,這又是個前念,如電光火石般的過去了!而未來還是沒有來。你的心就依目前這個樣子平正地擺著,就那麼把它看清楚就是了!如此慢慢的連續七天安詳自然地看清楚它。這個念頭過去了,過去不追;未來的未到,不去引發;而現在呢?不屬空也不屬有,很自然輕鬆地坦然而住。如果身上氣脈動了,那是感覺,感覺即是思想,別理它。感覺就感覺吧!不必丟掉它,你丟不掉的;也不要抓它,根本是抓不住的。你要睡,你就坐著讓它睡好了,睡也是心念在睡啊!睡夠了,它自然會醒來,醒也是心念在醒嘛!如此如此,不即不離,每一個心念悠然而逝,絲絲心念了無蹤跡!

  「過去已過去,未來猶莫算」,這是誰說的話呀?!(書院同學答:懶殘禪師。)

  怎麼講的啊?(書院同學答:「兀然無事無改換,無事何須論一段;直心無散亂,他事不須斷;過去已過去,未來猶莫算。」)

  下一句呢?(書院同學答:「兀然無事坐,何曾有人喚?」)

  對啊!「過去已過去」,這個念頭過去了,你講過就過去了,什麼都沒有。「未來猶莫算」,沒有來的就是沒有來,你去想它幹什麼呢?明天還有明天在嗎?算不定明天我已不在世間,何必掛慮明天呢?甚至連下一秒鐘我都不管,算不定一下就死啦!那也沒怎麼樣嘛!

  「過去已過去,未來猶莫算;兀然無事坐,......」同學接著念:「何曾有人喚?」不錯!就是這樣,坦然無所牽掛坐在這裡,什麼都無所謂;也不修道,也不成佛;佛都不做,亦不做凡夫,魔更別談,就是就是如此那麼無為、安泰、單純。再來,「何曾有人喚?」(同學念:「向外覓功夫,總是癡頑漢。」)

  對啊!你另外想找個東西、得一個境界,那就走樣啦!我們第一步且先就這樣行去。走也好、坐也好,隨時隨地作到「直心是道場」。直心哪裡去找呢?!坦然而住就是!「坦然而住」只是一句方便話,切莫不要住啊!你要住在那裡?別又作繭自縛了。有一個住的境界豈不又執著一個念!此念本空,無所謂住與不住。「過去已過去,未來猶莫算」。未來它還沒有來,當我們說個「來了」,「來了」已成過去。在這中間,又有什麼散亂?!什麼叫昏沉?!那是小乘方便的說法,散亂也是一念過去了,昏沉也是一念過去了!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你們不要說學佛,平常連讀書都不通的。孔子不也是一位大有成就的修行人嗎?他早就對你說:「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他在河邊,對學生們說:你看吧!水在流,看到沒有?每一個念頭、思想,都像流水一樣,一個浪潮接一個浪潮地過去了。同時也告訴顏回:「回也!交臂非故。」這個人從我前面過來,我要過去,兩人在路上碰面了;一來一往,彼此交臂,兩個膀子這麼一碰,「非故」就不是原來那一下子。前一秒鐘早就不知其如之何了,所以他有「逝者如斯」之歎,一切如河水遷流,剎那不住。妄念如流水不斷地來來去去,來時於你何礙?去了於你又何損?驚鴻一瞥,一下不又沒了?「江水東流去不回」,如此坦然而住便是了。

  你看自己心性之流,它在亂流啊!無休無止。然後,輕輕地看著、看著!慢慢、慢慢地,突然「通」一下!把它切斷了。前念已是,到了這步田地,就後念不起,當體即空即淨,一切便無不成就了。

  你們求氣脈,只要如此修去,氣脈自然就來,不要給氣脈騙了。身上任督二脈通了,可以長生不老。你的心性愈定,氣脈自然就愈通,有何稀奇?氣脈動了,就糊里糊塗跟著氣脈走,那不是個大笨蛋嗎?雖曰「坦然而住」,但念頭還真有所住嗎?別忘了金剛經有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當如此住,不住而住,住而不住

  現在開始,我們修這個心地法門。我講的話都是如「筏喻」者,如鳥掠長空,過去的就過去了!你聽了,記住了死死地放在心裡,那你又中毒了,你只要有一句話留在心裡中,此心已經被攪亂了。過去了就過去了,未來何足掛懷;心無所住而生其心,心無所住是悠然而住,無為而住,無所謂住與不住。不要以為自己打坐,是在修道,那是自欺欺人,終無所得,這又何苦呢?

  坦然而住

  (行香時,師將香板一拍)開示云:
  何謂打七?為什麼要打七?就是把自己無始以來的心念、雜念、亂想、妄想,通通打下去;怎麼打法?那就是「坦然而住」!沒有另外一個方法可尋。你要把它空了,那又加了一個方法了,這是頭上安頭,自找麻煩。

  此心本來清靜,妄想原自虛幻,無所謂真不真、妄不妄,往者已矣,來者渺渺,如此行、住、坐、臥,都放開它,但不刻意驅逐它,也不壓制它,坦然而住,這是最初步的辦法,最初步也就是最高深的。世間上的道理,最平實的即是最偉大的;最偉大必然平實,有什麼花樣就都不是了。大家可以邊走邊站,或急或緩,不著諸相,忘記自己的一切--年齡、地位、錢財、名利,乃至求悟道、求氣脈通等等鬼念頭,一概丟掉。那麼瀟瀟灑灑坦然而住,一絲不掛,安然行去。但是,你們不要看那麼簡單,最初的就是最後的;而其中一步步的成就,正如金剛經所說的:「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步步自有不同。

  你們現在是剛開始起步而已,先作初步的訓練。大家一生中,平常都在忙;不是外形忙,是心太忙,都是庸人自擾,自找麻煩。不要另尋一個安詳寧靜的境界,當下即是頂天立地,四顧無人,單單一個我,那麼自在,那麼坦然。如此行、如此坐、如此立、如此臥,不拘任何形式,自然而修,修而不修。你看那個老闆!又轉頭、又亂想,東張西望,好奇得很,好像看戲一樣。唉!他此心不能安,所以定不下來,其實,「道在平常日用間」,一點也沒什麼稀奇的。走(大眾行香)

  邁開步子,手甩手,兩個肩膀放鬆,把胸襟放開,活動的弧度要大;年輕力壯的、想走快的,就走中間來。轉過去啊!雖然在走,卻忘其所走,(良久)「啪」(香板擊地)這一槌板子之下,眾流截斷,不但身體定下,心裡也安下;站到,卻忘其所站;無我,坐也無我,站也無我,如此去體會,我們休息兩分鐘,要喝水、上洗手間的,方便以後,立刻上座。

  學問之道在求放心

  (休息後大眾上座畢)。師云:有的人腿已盤不住,沒關係,放腿。但是,我們常住的同學那就不然,不可馬虎。想想世間的功名富貴、男女愛慾等等,什麼叫做「感情」、「情緒」的。那些都是廢話,都是我們人類妄加形容的名詞,其實就是這種「心」在作怪。而治心之學,基本的起步,不管哪個宗教、哪種哲學怎麼講法,老老實實的莫過於孟子。孟子講的治心之學,那是他的經驗之談,他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中國的文化講的是學問,不是知識。人嘛!都認不得自己的心,不知道如何做人,因此就要「學」。不懂!向老前輩請教、向同學請教,即「問」,古人勉強為「問學」,改名為學問,那是宋朝以後的事,而唐宋以來,就叫做「道學問」。

  活在這個人生的大道上,要多問、多聽。問了聽了做什麼?不是當知識用,耍花樣的。知識愈多,妄想愈多,因而亂七八糟的事也多,痛苦也大。你以為知識是好東西啊?世間上的壞蛋,知識份子居多。知識份子看不起人家笨,可是往往笨人倒是規規矩矩的!那麼,孟子說:「學問之道無他」,沒有第二條路:「求其放心而已」,就真的把「學問之道」說的清清楚楚、簡簡單單了。

  後來的儒家們解釋放心,說:我們這個心,是亂七八糟的向外放了,像鄉下農家,雞啊、鴨啊、牛啊,早上起來就給放在外面去亂跑了。因此,修心如同一個個流蕩在外的雞、鴨、牛等等家畜,將它趕回來,要把在外面賓士的心求回來。求回哪裡呢?朱熹說:「放在腔子裡。」心腔子就是心窩子,這裡怎麼放呀!?

  我們人這個心臟,依佛學來講是個肉團心,只是個器官組織。只有鴨蛋那麼大。你一輩子,放了那麼多事在裡面,那不要把心臟爆炸了嗎?難怪現在許多人都死於心臟病;並且,天天要求這外散的精神思慮一直鎖在心臟裡面,那不會心肌閉塞嗎?!

  放下

  其實,「求其放心而已」這句話很簡單,那就是「放下」!孟子是有這個意思的,並不是把放開的心求回來,安在腔子裡;而是不即不離各安本位,如同早晨跟大家講的,我們的心分成三段:「過去已過去」,過去心已經過去了;「未來猶莫算」,未來還沒有來,不必算計;現在呢?你一邊聽話,一邊聲音早已沒有了,心裡好好的,很清靜、很安祥,自然就不求而放心了嘛!這是初步。

  你們這些外來的同學一年能有個機會參加打七,也算是蠻好,可是學佛修道,一年這麼七天一下就算有了交代了嗎?其他三百五十八天,通常在外面亂七八糟、顛三倒四的,行嗎?--放下!放下!端容正坐,膝蓋頭要蓋住。今天是正月初二,在家的道友們,在家裡吃了一肚子葷,又忙了半天,精神都不夠,早晨又起得早,全在昏沉中;道還沒有修成,便一副可憐兮兮的摸樣,就讓你們放香一個鐘頭,吃了飯,早點休息,下午二點正式開始。至於本院同學,能用功的還是照舊。可是不論放不放參,大家心都不要散亂,尤其諸位,花個幾天時間,推開許多雜務,跑到這裡來,也不簡單。既來之就要安之,若還擺不下、放不下,那又何苦呢?否則外面好玩得很,倒不如乾脆去玩個夠。所以,趕快放下!萬緣放下!

2觀心-萬緣放下-南懷瑾老師開示 Empty 觀心-萬緣放下(end)-南懷瑾老師開示 周一 9月 14, 2009 3:12 pm

泊客

泊客
將官
將官

  善養平旦之氣

  下午(行香時,師以香板擊地一聲):
  坐著站著都是一樣,這一板下去,截斷眾流,更無掛礙。板子一響,人一站,自己整個妄想頓斷;不要聽到板子響,就回頭看看有什麼把戲,如此雜念不又來了嗎?

  一切宗教、哲學,世間出世間的學問,變換許多的名堂花樣,無非是「治心之學」而已。「治」是政治的「治」,治理國家的「治」,「心」,良心的心。心怎麼治?心不能定,天南地北胡思亂想,此想可作很多分類,想高遠之事、想哲學論理之事,姑稱做「理性」,雖曰「理性」,那只是表面較少情緒性的煩惱而已,嚴格來說,同屬妄想煩惱邊事。甚至你們一年一年來此搞了六、七天的靜修,就想成佛成道,那也是騙鬼、唬人的糊塗夢,亦是妄想煩惱,千萬別跟自己過不去了。

  因此,今年絕對不准那些稀裡糊塗的學生參加,他們平常顛倒,胡搞一氣,現在又想拚命鑽回來。但是究竟鑽回來幹什麼呢?——「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你放開了,不就蠻好嗎?何必硬鑽進來這裡挨罵呢?!一切亂七八糟的心思都放掉,善的惡的一概不管,放掉了,正念之心自然現前,就這麼容易,不假功用,不需他求,本來就在這裡!可是這個心,孟子他老人家講了老實話,方法都告訴你了,理論上容易,真要求回來,沒有智慧,也是很難做到的啊!

  我們這個心連帶有個夥伴,,它專門幫忙作怪,中國人叫作「氣」。古代謂之「氣」,也就是我們生命的活力。這個東西真是要了命,它來了,心就跟著它跑。平常人奈它不得。《西遊記》中,豬八戒一上場,糊里糊塗的七情六慾,便到處惹禍,好生討厭,氣之於心就有如此的味道。因此,孟子說:「養其夜氣」,什麼是夜氣?就是半夜睡醒,一覺醒來,心境很清明,寂然不動,安安詳詳的那一個氣,那一個境界。

  人多半在半夜睡醒,眼睛尚未張開的那一剎那,絲毫不起日常其他的雜亂思想,此即「夜氣」得到適當的安養。所以孟子很重視善養「平旦之氣」。「平旦」,是指天未亮、剛剛亮時。此時人這一覺才睡醒,眼神未睜,心中坦然,無所掛慮,身體好像不屬於自己,人躺在被窩子裡很舒適,懶得移動,懶得出來,嗨!這是心中無念的一種境象,你說是睡嗎?醒了!醒了嗎?此身又若有若無,好像無我,舒坦極了。

  我們年輕的時候,一覺睡得安穩。渾身舒服,早晨要起來讀書,卻想鑽在被窩裡頭睡懶覺,那個味道,就是「平旦之氣」所形成一種生理心理調和的現象。另外,孟子因學生公孫丑問,如果孟子能幹到齊國卿相的高位,動不動心?孟子乃說他自己「四十不動心」。這些都是與我們修養有關的重要課題。

  那麼,孟子講修心養性,講得最好的是哪裡?就是「盡心篇」所說的「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謂神。」這一段將養氣與盡心合在一起,立了六個修學的程式。

  像我們現在打七,大家做到了「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了嗎?你真的一心向道、以「道」為法喜嗎?大家在這裡,慢慢從動中靜中去體會,以無所得之心,讓此心不向外馳求,自然而然安住本位。「可欲之謂善」,就是心中法喜充滿,一心向道,行住坐臥,待人處事,無不合於道,教你丟也丟不掉。並且,「有諸己之謂信」,「有諸己」的「己」,就是自己;你無為的功夫做得好,自然身心安祥,感覺輕安,「有諸己」,那種知道相應的初步現象到自己的身上來了,這是「之謂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有了消息,而自己也親身體會,能夠自信自肯。

  這是開始的第一、第二步,到這裡行嗎?---「充實之謂美」,由此仍須更進一步,身體充實,氣機充實、心也充實,同時見地也到了。「充實」這個境界,天上地下,什麼學問自然而知,無師而知,「不思而得,不勉而中」,無所不通。我平常不是跟你們講,我真的讀書比你們多嗎?我讀每部書象讀小說一樣,翻過去就知道,讀了前面曉得後面,平常拿到書一翻,以前讀過的。幾時讀過?也可說是前輩子讀的,但那又怎麼來的呢?「充實」而來。乃至還要擴而充之,達到「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的境界,這個光輝不是你頂上放光,身上放光,而是心中的光明智慧,自己通達了,無所局限。接著下一步更不要講了,你們不懂。「大而化之之謂聖」儒家講聖,等於佛家講佛一樣,也就是心。然後,「聖而不可知之謂神」,那便到了不可思議的極致境界。

  不可為而為

  你不要看我們孟夫子,好像一天到晚想做官,到處亂跑,到處求人。不簡單哪!他寧可給人家罵,認為他在攀權附勢、求名求利,其實他正有一副悲天憫人、救世利眾之心。在那局勢紛紛、戰事頻頻的亂世,人們都忘了心之根本,行不由徑,這實在令人看不下去了,所以才自討沒趣,東西奔走各國之間,大聲疾呼,盡一份心。這麼來說,儒家的聖人,可也不比佛家簡單呢!否則孔子跟孟子難道是那麼不知天高地厚、那麼笨嗎?連這一點都還看不通,好像那各種狗在街上跑失了,找不到家,變成野狗,灰頭土臉地,連大便都吃不到,到處人家喊打,「慼慼惶惶如喪家之犬」;沒有人養、沒有人要,冬天到了還要給宰來燉狗肉吃。孔孟就是專幹這種事,他們走這個路子,所為何來?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也。他們也曉得這個時代、這個世界救不了,但是救得了也好救不好也好,就是那個樣子,不改其志,拚命地叫!拚命地喊!你們不要睡啊!醒醒啊!房子要倒了啊!不要亂搞啊!可是講了硬是不聽,不聽,你把我殺了也沒關係,人反正要死,何足懼哉!白居易的詩句說得好:「飽暖饑寒何足道?此身長短是虛空」,活得久、活得短都是一樣;路上埋屍、同壽終正寢又有何差別呢?所以,你看看我們的老祖宗、前輩聖人的行處,那比一般宗教主義還難,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這正是菩薩的偉大行願!

  頂天立地大丈夫

  總而言之,做人的第一步,要從「治心之學」行起。於此,若以佛法來說,那更高明一層了。這個心到底怎麼治呢?佛在《金剛經》已將之分成三段告訴你:「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不可得中就是這麼得!怎麼講,?過去已過去,未來還沒來,現在--「啪」(師以香板擊地),沒有了!一切放心,這就是平旦之氣,不就好好的嗎?「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就在這一下,「啪」--又擊香板一聲,這一聲過後車水依舊車水,馬龍依舊馬龍,房子仍是房子,我還是我,頂天立地,了不相干

  死生最難忘

  耶穌要殉道前,告訴他的門徒:「今天你們都要為我的緣故離棄我。」結果彼得出來保證他忠心耿耿,絕不如此。但是耶穌卻對彼得說:「我告訴你,今天晚上雞叫以前,你會三次不承認我。」後來耶穌被釘上十字架上,徒弟彼得跑去看,旁邊的人問:「你是耶穌一夥的?」彼得嚇死了,說:「我不是,我不是」,走了,到了院子門口;旁人又靠攏來問:「你是不是耶穌的徒弟?」「我根本不認識那個人!」又跑掉了。過了一陣子,又有人來問同樣問題,彼得仍然賭咒他加以否認,後來雞啼了,才想起耶穌先前所說的預言,慚愧地哭了起來。這不太沒有出息了嗎?大丈夫頂天立地,生死是本分事,有何了不起?問你是不是耶穌的徒弟?「是」!「那你犯罪,釘十字架」。「不行,請把我倒轉過來釘,我沒有資格同我師父一樣。」這就對了,生死原來如此嘛!

  信得過佛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今天第一步就從這裡下手,不要用力,也不要再聽人家鬼話了。你老老實實坐著,兩腳一盤,頭腦、身上混亂的氣血一概下沉,等於水渾濁了,把它擺在那裡,時間久了,慢慢自然澄清。你身內的種種病症隨著生命本能的逐漸恢復,一路一路產生各種身心的反應變化,所以腿會發麻、腰酸背痛等等,難過極了,這之間所包含的一套科學和醫學的道理相當複雜。等到渣子沉到底了以後,把渣子通通一倒,變成清水了,身心也就健康了

  打坐就是那麼簡單。什麼氣脈發動、任督二脈通了,鬼話!還有人想花錢去買個便宜、求其速成。有個朋友問我說:「老師,我去不去啊?要七千塊錢。」我說:「你有錢你去,這有什麼關係?!」這是真的?假的?我說:「也不真,也不假。」這不很沒智慧嗎?靜極了,必生動,因此這個生命的本能就起來了,可祛除你的百病。生命的本能強得很,靜極必動,動了,本身氣脈自然暢通,何必你故意通它?而且還要花那些錢啊!?不過,話說回來,我當年也是上這個當的,不知走了多少路、花了多少錢、磕過多少頭,最後摸清楚了,我說:「去你的!我都知道。」嗨!不磕這個頭、不走冤枉路,就不知道,因為自己會信不過。這就是孟子說的:「有諸己之謂信」,自己對自己信不過,那有什麼辦法呢?人很可憐,難得自信,真信得過,你就是聖賢、就是佛。走啊!(行香)

  年輕的走大步,速度慢的走內圈、第三圈都可以,外圈走大點,再接下去——「一念不生全體現」——行、住、坐、臥,都是道,人在道中行,自己不知道,道在目前人不識,就這麼簡單!不要聽人家亂騙了,誰教你要來打七,要上我的當。(香板啪一聲!)大小便、喝茶、方便三分鐘,馬上到十一樓上座。

  耶穌在哭泣

  平常一切,不要求神,也不求佛,就求自己。不必用功,不必用心,平常心就是道。我講話,你聽話,過去了,過去不追,不再回憶,心也沒跑掉。不回憶,不追逐,本性原來在此。未來還沒有來,現在——當體即空;空不是沒有,本來清淨,不要另外求個清淨。這些《金剛經》都已經說了,全是老實話,沒有騙人。你看耶穌,那些麻瘋病患者和盲人來找他,往往摸以下衣袍,病就好了,趕快俯伏在面前說:「主啊!感謝你」。但是耶穌卻說:「起來,去吧!你的信心治好了你。」信什麼?孟子講:「有諸己之謂信」,信你自己,這不明明白白的嗎?後世許多教徒們亂解釋他們的宗教,後來有人看不過去,寫了一本書《耶穌在哭泣》,等於耶穌在喊冤枉:「我不是那麼講的。」別說耶穌,你們年輕不懂事,在外面傳我的話,經常傳錯,因此造成了許多誤解,被人誣吧,我聽了也喊冤枉。這樣是做學生的本分嗎?所以我說我到現在沒有一個學生!

  我最近寫了首詩:「此身猶是孤飛鶴,雲遠山高又一天」,真的沒有學生,你們大家是我的朋友,我一輩子不做老師,現在是演戲,你們要我扮演這個角色,我只好順著你們。不管怎樣,這些都是空話,聽過了,就算了,「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禪秘要法之一

  大家坐在那裡不要挺腰,自之然然平穩而坐,此心平靜,從尾閭骨,就是肛門第一塊骨頭上來第九、第十節之間,中醫稱做命門的,只要稍稍一帶,不要太作意。自然心氣歸元。這是個秘密,也是白骨觀「禪秘要法」裡的一個秘訣。功夫上,注意此想腰骨,乃至胸骨、眉間三處的道理,洪醫師在這裡,有機會請他試驗一下,大家都懂了,於此關鍵把握得好,可助陽氣還元,返老還童。

  然而,不要聽了便以為這個是道。這只是方法而已。道是心。你們打坐久了,往往腰就挺起來,那是因為氣向上浮,氣浮起來,心就不能凝定了,所以依此法,輕輕一帶,氣自然下沉,心情自然平靜。然而不可過分用力執著,否則,那是在練身體,又偏離修道之路了。

  七天一陽來復,所以靜修以七天為期是有道理的。陽氣回籠那一刻,把握住了,便是長生不老之藥。平常人年紀大了彎腰駝背,都是背上,腰脊間軟骨突出來了,因為它氣虛了,一節一節脫開,你看機器的鋼釘、螺絲、環扣等零件用久了,就鬆了,一節一節脫開,我們的身體狀況,亦同此理。(引馨聲響)
  (節自《十方》雜誌三卷一期「寒假禪七散記」導師開示)

回頂端  內容 [第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