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正觀略講
南懷瑾先生 講述
十方 記輯
(民國七十二年寒假期間,十方叢林書院學生屏息諸緣,入禪堂精進用功。南師懷公親為督導,並授「心經修證圓通法門」,眾等如飲醍醐。諸方聞訊,鹹盼共餐法味,遂輯錄以公同好。)
從普賢行入三摩地
你們在禪堂裡坐著用功,依照受日本佛教觀念影響的本省話,叫坐禪,即普通所謂靜坐。一堂靜坐,就是修一堂法,到底修個什麼法?──修禪定法。不然你木然不動坐著幹什麼!?但是,只顧坐著貪圖舒服,執著清淨,逃避現實,是不對的。
所以,現在告訴大家一個法門,普賢行願品的修法。修普賢法門第一要懺悔。每堂一上座,腿子收好,身心稍稍清淨一下,然後觀想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同時遍滿時間空間,傳法師尊亦遍滿十方三世,每一佛菩薩三寶面前都有我在禮拜懺悔。把懺悔的觀念情感統統歸納起來,一字一字自己思維清楚,不是嘴念,而是將生命整個投入心念中:「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不是念了算數,心念隨念隨想,自己有那些習氣雜念?都把它投入一念的誠敬而懺悔透澈,然後觀想也不觀想,只是一念虔誠,一念懺淨,一個法門就到底了。
第二要發願。我為大家作好四句發願文,每一上座都須如此,由懺悔而發願,否則難以相應:「未生善法當令生,未盡惡業今使盡」。內心裡尚未發生的善法善念,一切現在都讓它生起,而無始以來身心的惡業、雜染及煩惱,同時一刀兩斷不復造作。但不可隨便口念,心中應切實伺察,切實做到。
接著要觀想:「十方三世佛加護,迅速發起菩提心」。觀想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師尊三寶等等,遍滿過去現在未來無盡法界,慈悲庇護加持於我,使我能迅速生起無上菩提道心。
我們平常開了一門課「唯識與中觀研究」,現在則要講「般若與中觀正見」。最近一回,在本次寒假禪修以前,維摩經第十一菩薩行品提到釋迦牟尼佛與香積佛國的諸大菩薩說法,佛告訴我們,有個法門你們諸大菩薩必須修學,什麼法門呢?──「盡無盡法門」。
盡無盡法門 汝等當學
「盡」有頭有尾,「無盡」無始無終,無量無邊。佛說什麼是盡?──有為法,一切有為法都有到底的時候。什麼是無盡?──無為法,無量無邊無窮盡,亦無始處,亦無終處。我們需要知道,凡是有修有證,不論世間法出世間法,也不論顯教密教那一宗派,皆是有為法。有為法有些是佛法,有些是佛法與外道的共法。無為法則為佛法的正法。無為法,無修,無證,本來如是,一切眾生本來是佛。
但是,真的沒有法、沒有修、沒有證嗎?不是。無為法就是法、就是修、就是證。證得無為法便是證得涅槃之果,成佛。而涅槃畢竟無果也無佛。真正的大法,無上佛法,就是無為法,說一句無為法已經落在有為了。說也錯,不說也錯;定也錯,不定也錯。本自無為。
如果證得般若智慧,真證得了,喚作開悟,豁然大悟,即是悟了菩提,原來一切法本自無為,而一起用,皆是有為。大家注意!照密法來說,這樣明講,也就是傳法,但一般人的習氣,喜歡一種形相,喜歡神秘,不瞭解這樣說就是傳了一個大法。當然遇到蠢人笨人便非得有個形式不可,燒燒香,唸唸經,擺擺供養,鬧鬧熱熱,請人傳這麼一套法,然後用點淨水、香酒往頭上一倒,灌了頂啦。唉!當然,那樣亦是法,是方便,是助道,是加行。
心經為般若法門精髓
現在退而求其次,再講佛法的般若智慧,般若正見。你們都知道般若,也都會誦心經,今天就傳一個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修證圓通法門,但要以誠敬虔求的心情來聽,是依法,不要依我。能不能有所心得,看你們的福德智慧。
隨時在戒定慧中的人,沒有不成就的。拿著記錄簿,拿著筆也可入定。用時提起,不用就放下;如果這樣用功修持多好呢!然而人們在放下不用的時候「小人閒居為不善」,成了小人,妄想紛飛,那就不對了。
心經般若法門是大乘道六度最後成就的大法,所謂三世諸佛以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修般若無法成就。學佛不是迷信的信仰,那是普通宗教。學佛要你懷疑,要有問題,例如生死問題,自我問題等等。要你觀察透澈,而以智慧成就,不是迷信成就,這得靠般若。所以般若法門是佛法的中心點,漸次演變為法相唯識,乃是般若的發揮。般若法門因龍樹菩薩大加宏揚而光芒萬丈,即如中國的禪宗,有時也被稱為般若宗,另外更有一個別名──心宗,一切諸佛之心中心法。般若法門中大般若經有六百卷,都是告訴一切眾生如何以智慧成就法身解脫的法門。而金剛般若波羅密多經一卷,便是六百卷大般若經的濃縮精要,至於般若法門精髓的精髓,中心的中心,則是中譯習誦的二百六十個字的心經,加上題目總共二百七十個字。(編者註:本光碟中所收之《心經》,統計為二百六十一。)
先唸經題「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為什麼有這部經?是佛的大弟子舍利弗,問佛修持般若法門成就的方法,佛乃叫觀自在菩薩答覆這問題。舍利弗問,觀自在答,記錄下來成為經典流傳後世。過去我講過很多次,現在再來教大家做般若觀法,就是前面所提迅速發起菩提心。
首先要瞭解原經文字。「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是第一段,注意最後一句「度一切苦厄」。我們如果拿佛學的教理來研究,佛的一切說法,有兩條路線,其一始終以小乘四諦法「苦集滅道」為基礎,世間一切皆苦。煩惱也是苦,生死一大苦,有生必有死,生老病死等無不是苦。如何了苦?如何了脫?若不能了,怎麼才得了?除非得道,滅了所有妄想煩惱,滅了所有業力作用,方能解脫一切苦,離苦得樂。但是一切凡夫眾生以苦為樂,積集一切苦,拚命去追逐痛苦之事,當成現實之樂,所以佛說眾生顛倒。
如何了苦?首重觀想
般若經即以「苦集滅道」為基礎。因此,第一要知如何了苦?觀自在菩薩告訴舍利弗要「行」,就是修行,同我們大家一樣打坐,也就是修行的一個法門,行住坐臥隨時照管自己,才是修行。我們知道菩薩的名號代表他的修法,等於世間人取名字,有特別的意義。觀自在的意義著重在「觀」,隨時隨地,觀照起心動念,照管每個思想的起沒,但不是用眼睛去看,而是以自己的智慧去覺察它,這就是行的方法。
你們只曉得打坐,內心沒去觀察自己的心念,沒有觀心,等於呆坐。光坐在那裡昏昏沉沉,懵懵懂懂,與睡眠何異?!不對的,這樣不是修道,必須觀察自己起心動念。坐在那裡身體不管了,四肢不動,六根不用,正是休息,這肉體既已休息,已經很舒服,便不要再管它了。
這時內心要起觀,──觀,觀自在菩薩,觀自己一個人在起心動念,唸唸明瞭,譬如我現在在講話,大家在聽講,每一句話,每一個字,講的,聽的,自己觀察得清清楚楚;對了沒有?錯了沒有?該講不該講?善的惡的,是的非的,一一覺察無失,這是初步。觀自心在那裡?有人煩惱起來的時候,作不了主,觀也觀不了,被煩惱障礙,無明一起,睡意一來,隨境逐流,再也不知迴光返照。
密宗要人修觀想,其實,觀是觀,想是想。初步的觀即是想,這不是很簡單嗎!觀想,就是你須想像得出來,你念頭裡想,譬如畫家要畫一座山、一湖水,心一想念,便呈現出來,一山一水,如在目前。密宗修觀想也要將對眾主題想出來。觀和想相連,這是入門方法。可是,你們現在學這法門,老實講應在那裡觀呢?──先要在心頭起觀,肉體有形之心,兩個乳房中間,心窩子上下。觀心,先須輕輕的在心頭部位作觀,當然,思想不是由心臟而生,但是,你正好觀察心頭這一部份,此是正修行之路,別腦子空想妄想,也不要看光什麼了。初學者用此觀法,有時覺得心窩子這裡痛啊痛的,那是由於胃上食道管不乾淨的緣故。除非心臟原有疾病的,另須研究其他方便。
怎樣才是觀自在菩薩修行菩薩道的觀法呢?換言之,怎樣才是「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的觀行呢?你這樣從起心動念,慢慢起修,慢慢觀想,走路也好,做事也好,隨時不離心中自我觀照,等智慧功力深入以後,自己自性實相般若的智慧爆發了,就不是先前追求心念起動時的觀想智慧了。我們觀想的觀是妄心觀妄心,妄想觀妄想,雖然能觀的作用是理性的,但仍是妄想。審察自己心念,觀到功力深了,因緣成就時,自然呈現智慧德相。但觀自在菩薩雖然告訴我們行深般若波羅密多,卻也不是一觀就會,火候到了,起心動念,時時明白,個個清楚,來的時候不歡迎,念頭就跑掉了,去的時候不追求,不理它何處消失,如果觀行漸深,觀到妄心雜念,既不來也不去,正好,一段空靈,得「初住」休息之境。
照見五蘊皆空
唸唸都捨,捨掉,但捨不是壓制的妄造空境,只是隨起隨消。如此直修下去,最後真智實相般若必然現前。此時一點都不吃力,不必觀了,到達另一境界──「照見五蘊皆空」。五蘊皆空就是身也空,心也空,精神世界、物理世界一切都空,身心也無,感覺也無。空了,沒有了,並非死亡;空了,自己找自己的身心覺受都找不到,沒有腰酸腿麻等現象,意識心中如果還有個感覺,那是受陰,也要空掉;妄想有沒有?沒有了!想陰也空。
「照見五蘊皆空」,五蘊一了,什麼都了!無苦亦無樂,既無歡喜也無悲,實相般若自然呈現,見自性空性,不完了嗎!雖然如此,觀還是初步的修法。例如密宗的所謂觀想,或天台宗的所謂止觀的觀境,這觀字是用第六意識的思想妄心,也是分別的妄想妄心,都是由尋、伺,審察的心態入手。但觀的作用很重要,般若修法即從觀心開始修觀自在。
假如你求個神通、求個清淨、求個境界、求個氣脈通,都是意識妄念的欲求;你把這些觀念弄清楚,唸唸捨,捨即佈施,念頭來就丟開,隨便它是什麼念頭,包括佛法的心思都丟開。能唸唸佈施,自然持戒,起心動念,對與不對,善與惡,都拋掉,當然是戒了。能唸唸佈施,自然忍辱,忍即切斷念頭,合乎法忍。能唸唸佈施,自然精進;唸唸來則捨之,去也不追,自然是禪定。這六度都在觀心境界中,等到自性般若顯露,便照見身心內外一切皆空,都空無所有了。
小乘佛法如何禪修
小乘佛法的修持,對行者的心理狀況有個名稱叫「有覺有觀」。念佛也好,觀想也好,顯教也好,密宗也好,都是有覺有觀,有知覺,有感覺在觀想,心清淨與不清淨,身體舒不舒服感覺得到,這便是有覺有觀起修的境界。那麼修到了無覺,肉體感受沒有了,還有觀,是比較進一步的修行人,但觀的心念仍在。真做到了無覺無觀,感覺不存,更不必起觀,自然清淨,如此小乘的禪定修法才算有基礎。然而你要知道,這個清淨,它是心意識所顯現的清明境界,不過已經不錯了,如果由此繼續定慧等持修下去,即使不了菩提,也可證果。所以舊譯修觀方法「有覺有觀」。玄奘法師棄而不用,新譯「有尋有伺」。
「尋」的心理現況,一個念頭去接另一個念頭,一個思想去接另一個思想,就是尋的現象。「伺」,妄想念頭好像停止一樣,似乎不大用力,很靜,但其實還是念。古人譯為「有覺有觀」、「無覺有觀」、「無覺無觀」,彌勒菩薩在瑜伽師地論裡,談心理修持的狀態,提出三個程序,玄奘法師將之異譯「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這些心意識的心念變化過程形態,自己須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如此這般修持所產生的功德和妄想的關係究竟如何,瑜伽師地論以這三地概括得層次分明,這裡暫且不提。
般若就是無上咒
那麼觀自在菩薩的「觀」,本身就是般若修法,難道另外別有個法嗎?!假使真有一個咒語,要唸咒子才對,你圖的是什麼?心經末後不就有個咒嗎?「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觀自在菩薩說,你們不要亂唸咒子啦,般若就是無上咒,沒有其他咒語超過它了,「能除一切苦」,只有這個咒子,使人能解決一切問題,「真實不虛」,不是蓋的。「即說咒曰」我現在說給你們聽,「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這便是大咒。因此關鍵不是咒不咒的問題,你以為念個咒子才叫修行啊,般若法門正是最好的咒,「觀」自在就是咒,觀自在就是陀羅尼,總持法門。
開始一切都在觀境中修──觀與捨,這麼樣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到了最後已不是觀,觀還用心,而是無覺無觀了。身心真空,不須唸唸再捨,而是自然靜,當下就「照」見五蘊皆空。我常比方,觀,這一法門,好像打一盞燈籠,或拿支手電筒找東西,光有限度有範圍,找,找,慢慢找;照則不是,整個大電廠開了,如太陽照耀萬物,一剎那普照大地,叫佛光普照。你人為的觀想,畢竟有限,非普遍。等觀到純熟,一轉澈底照見五蘊皆空。照見什麼?身體的感覺沒有了,無感覺,全盤空掉,那時全不考慮腿痛不痛,麻不麻,什麼都沒有,可是清楚的很,那是菩提覺性,如有所悟,「五蘊皆空」。你看般若修法那麼簡單,可是做到了嗎?做不到。你們要是這樣修起來多好,非成就不可。
色與空的問題
因為有人做不到,所以觀自在菩薩又為舍利弗說明色與空的道理。佛在楞嚴經所教的修法是漸次空五蘊。第一色陰,(地水火風)這個身體如何空掉?你們打坐儘管坐在這裡,很舒服,還是有身體感覺,色陰空不了;為什麼?因為有地水火風緣聚的關係。地就是肌肉和筋骨,水─身上的血液唾液等,火─生命本能的熱力,風則是氣脈。氣脈怎麼會沒有?身體自然有氣流走動,沒有氣就死亡了。密宗修氣脈,是把四大先修好了,容易將它空掉,了了色法。而誰在修氣脈呢?這就不屬於氣脈問題了。氣脈沒修好,我們這個肉體四大業氣籠罩之下,別說念頭空不了,感覺都空不了。色法不空,受陰難除,一天到晚在這裡,不是頭痛,就是腿麻,飯少吃,餓了!多吃了,肚子發脹!心情不好,無不都在感覺之中。甚至你看我不起,我生氣;我看你不順眼,你討厭,完全沉醉在受陰裡,妄想空不了。行陰是生命的本能活動,你更空不了,隨生死流轉,要病的時候,無法不病,要死的時候,就活不下去,心意識都控制不了。
於是佛菩薩善知識們替我們想很多的辦法。從色身上了的,修氣脈。從心地上了的,修止觀。從信仰上了的,念佛念法念僧。八萬四千法門都是般若的差別智,都是根本般若演發出來的差別智慧與方法。在色法上,你說沒有氣脈的作用嗎?沒有肉體中各種身心變化嗎?肉體明明擺在這裡,怎麼了?有時你自以為精通佛法,曉得自己不要生氣,可是今天肝火旺了,脾氣來了,控制都控制不了,一發不可收拾,皆是色陰、受陰、想陰、行陰主使了你,你無法做它們的主宰,它用你,你不能用它。
因此,心經第二段菩薩慈悲告訴舍利弗,也是一種感歎:「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菩薩先講修法原理,五蘊裡頭第一重色蘊。舍利子,你當如此觀,如此了,不走修氣脈的路線,但可了氣脈。所謂氣脈肉體是業氣,業氣存在,這股力量行到肺部,肺部就起作用,有所變化或生病。那麼假使你不用其他方法,天天做教理觀念,也可以,白骨觀就是了色法的根本方法,將身體觀成白骨。白骨觀、不淨觀屬有為法,因為眾生做不到色即是空,只好先修白骨觀、不淨觀,等修到白骨流光,光也空了,便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白骨觀你既不能觀起來,不能不修啊!佛初步傳法給弟子們,大多都是要人修不淨觀和白骨觀。而根據佛經統計,佛在世時的弟子,由白骨觀證果的太多太多了,這是以有為法了色法的最佳法門。
此外還有很多別的途徑,如密宗的修氣脈,修明點,修拙火。拙火修成功了如何呢?拙火不是一團火,若成一團火,是火觀成就,終究還得歸空,與其他法門殊途同歸。修氣脈並非氣脈修成便了事,雖然氣脈為修道途程中的必經之路,但並非究竟。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那麼不用上述修法,直接走般若路線,如何空色法?──觀。內觀,觀色法,色就是空,有智慧一觀就入,便把色法身體空了。慧力不夠,修有為法不淨觀、白骨觀等等,照樣空。到了空,就是究竟了嗎?你氣脈化掉空了就是嗎?不究竟啊!舍利子,「空不異色」。空了以後,空也不留,有個空的境界,清淨的狀態,也是色法的變相,與色法沒有兩樣。所以第一步告訴你小乘聲聞的「色不異空」,證到了空呢?空還要空掉,「空不異色」,空依然是有相清淨,心意識所變現,仍是執著。
那麼你說到了第二步「空不異色」,連空也空了,那還不是嗎?還未澈底清淨,只到一半,不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個色法本身就是空的,用不著你去空掉它,它的本性唸唸遷流,時時不住,本來不住,你去空掉幹嘛?這是大乘境界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由於本來空,才有色,有肉體,有物質世界的起用。你別去追求另一個空,認為是道,是究竟;如果這樣,還不是的,因為空仍是有。一切萬有諸法,一切宇宙現象,都因空而有,無真空便無萬有的緣起。譬如房間不空則不能用,因為空才有多種用途。萬法從空生,從空滅,空生空滅,並非沒有,它有生有滅,來去自在,生滅自由。所以如來者,無所從來,無所從去,自性本空,故說「緣起性空,性空緣起」。到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有二法毫沒有兩樣,何必造作去空色法,多費心機。但又何不可造作諸法,生起一切妙用呢!到此才為大乘的成就境界。
經文一開始「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已經傳法完畢。明知你空不了,因此說,舍利子啊!五蘊皆空,談何容易,第一色法便夠難辦了;別說色法,身見能夠空得了嗎?我們打坐在這裡,腿子到這個時候非麻不可,就是色法氣脈不通,身見不能空的關係,若無氣脈,坐一萬年也沒問題。大家口口聲聲五蘊皆空,你到了瑪?到了便成就、成佛,不需修了,到達無學之地。
所以說,舍利子啊!不容易呢!需要了色法,「色不異空」。懂嗎?懂了,嘿!不要抓住一個空,「空不異色」,空和色並無不同。那麼,假如對色與空,兩頭都不執著,對不對呢?還不對,還沒真用心。「色即是空」色法當下便是空的,不必多此一舉去空,不要執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
如此,「受」──感覺的狀況。「想」──思想。「行」──生命的動能。「識」──現識。亦復如是,都同上述色法四句話一樣。禪宗要人「離四句,絕百非」。四句就是:「空」、「有」、「非空非有」、「即空即有」。大家應從此細加體會。本經的中文翻譯太高明了,不把色蘊後面四句,一句一句重複囉嗦的再譯。若是用科學邏輯的方法,要將受、想、行、識和色法一樣,一句一句寫出來,可是本經不循此途,而以文學手法──「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一筆便交代圓滿。然而不囉嗦也不可以啊!般若法門,是最高智慧的成就法門,一般凡夫,怎麼能懂?
色法剛才已講過。「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交代完了,再來一談感覺狀態。舍利子啊!「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你們現在自己觀照看看,腿都坐得差不多了,有些人本來滿定的,現在是定的反面,難受到不得不搖動。坐久了不舒服,甚之,煩躁不安,這是受陰在作怪。「受即是空,空即是受」。能嗎?如果現在有人拿把手槍,你動一動就打死你,這一怕,就忘了這雙腿,只注意到手槍,管不了身體酸痛脹麻,好像是空掉了似的,這是心的變相作用,注意力的轉移,受陰變相為駭怕,不是真能空了此感受。因此要觀,觀心為要。
但你觀心的感覺即是念頭,你別以為只有思想的作用才叫念頭!人坐在那裡,百千種滋味在心頭翻滾,就是受陰沒空,受陰不空之故。譬如坐著氣脈使身體自由搖動,一搖已是動念了;因為你念頭跟著身上氣脈,與受陰配合。如果受陰不與之配合,便不致於隨他起而動搖了。有些人搞不清楚,硬說只是氣脈在動在搖,自己實在沒有幫忙它,也沒管它,它自然在動,沒辦法。甚至認為是神奇,是道的妙用。這真叫人啼笑皆非,不可說,不可說。因為不懂現識的道理,那是第八阿賴耶識整個念頭的異熟等流在作怪啦!
南懷瑾先生 講述
十方 記輯
(民國七十二年寒假期間,十方叢林書院學生屏息諸緣,入禪堂精進用功。南師懷公親為督導,並授「心經修證圓通法門」,眾等如飲醍醐。諸方聞訊,鹹盼共餐法味,遂輯錄以公同好。)
從普賢行入三摩地
你們在禪堂裡坐著用功,依照受日本佛教觀念影響的本省話,叫坐禪,即普通所謂靜坐。一堂靜坐,就是修一堂法,到底修個什麼法?──修禪定法。不然你木然不動坐著幹什麼!?但是,只顧坐著貪圖舒服,執著清淨,逃避現實,是不對的。
所以,現在告訴大家一個法門,普賢行願品的修法。修普賢法門第一要懺悔。每堂一上座,腿子收好,身心稍稍清淨一下,然後觀想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同時遍滿時間空間,傳法師尊亦遍滿十方三世,每一佛菩薩三寶面前都有我在禮拜懺悔。把懺悔的觀念情感統統歸納起來,一字一字自己思維清楚,不是嘴念,而是將生命整個投入心念中:「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不是念了算數,心念隨念隨想,自己有那些習氣雜念?都把它投入一念的誠敬而懺悔透澈,然後觀想也不觀想,只是一念虔誠,一念懺淨,一個法門就到底了。
第二要發願。我為大家作好四句發願文,每一上座都須如此,由懺悔而發願,否則難以相應:「未生善法當令生,未盡惡業今使盡」。內心裡尚未發生的善法善念,一切現在都讓它生起,而無始以來身心的惡業、雜染及煩惱,同時一刀兩斷不復造作。但不可隨便口念,心中應切實伺察,切實做到。
接著要觀想:「十方三世佛加護,迅速發起菩提心」。觀想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師尊三寶等等,遍滿過去現在未來無盡法界,慈悲庇護加持於我,使我能迅速生起無上菩提道心。
我們平常開了一門課「唯識與中觀研究」,現在則要講「般若與中觀正見」。最近一回,在本次寒假禪修以前,維摩經第十一菩薩行品提到釋迦牟尼佛與香積佛國的諸大菩薩說法,佛告訴我們,有個法門你們諸大菩薩必須修學,什麼法門呢?──「盡無盡法門」。
盡無盡法門 汝等當學
「盡」有頭有尾,「無盡」無始無終,無量無邊。佛說什麼是盡?──有為法,一切有為法都有到底的時候。什麼是無盡?──無為法,無量無邊無窮盡,亦無始處,亦無終處。我們需要知道,凡是有修有證,不論世間法出世間法,也不論顯教密教那一宗派,皆是有為法。有為法有些是佛法,有些是佛法與外道的共法。無為法則為佛法的正法。無為法,無修,無證,本來如是,一切眾生本來是佛。
但是,真的沒有法、沒有修、沒有證嗎?不是。無為法就是法、就是修、就是證。證得無為法便是證得涅槃之果,成佛。而涅槃畢竟無果也無佛。真正的大法,無上佛法,就是無為法,說一句無為法已經落在有為了。說也錯,不說也錯;定也錯,不定也錯。本自無為。
如果證得般若智慧,真證得了,喚作開悟,豁然大悟,即是悟了菩提,原來一切法本自無為,而一起用,皆是有為。大家注意!照密法來說,這樣明講,也就是傳法,但一般人的習氣,喜歡一種形相,喜歡神秘,不瞭解這樣說就是傳了一個大法。當然遇到蠢人笨人便非得有個形式不可,燒燒香,唸唸經,擺擺供養,鬧鬧熱熱,請人傳這麼一套法,然後用點淨水、香酒往頭上一倒,灌了頂啦。唉!當然,那樣亦是法,是方便,是助道,是加行。
心經為般若法門精髓
現在退而求其次,再講佛法的般若智慧,般若正見。你們都知道般若,也都會誦心經,今天就傳一個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修證圓通法門,但要以誠敬虔求的心情來聽,是依法,不要依我。能不能有所心得,看你們的福德智慧。
隨時在戒定慧中的人,沒有不成就的。拿著記錄簿,拿著筆也可入定。用時提起,不用就放下;如果這樣用功修持多好呢!然而人們在放下不用的時候「小人閒居為不善」,成了小人,妄想紛飛,那就不對了。
心經般若法門是大乘道六度最後成就的大法,所謂三世諸佛以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修般若無法成就。學佛不是迷信的信仰,那是普通宗教。學佛要你懷疑,要有問題,例如生死問題,自我問題等等。要你觀察透澈,而以智慧成就,不是迷信成就,這得靠般若。所以般若法門是佛法的中心點,漸次演變為法相唯識,乃是般若的發揮。般若法門因龍樹菩薩大加宏揚而光芒萬丈,即如中國的禪宗,有時也被稱為般若宗,另外更有一個別名──心宗,一切諸佛之心中心法。般若法門中大般若經有六百卷,都是告訴一切眾生如何以智慧成就法身解脫的法門。而金剛般若波羅密多經一卷,便是六百卷大般若經的濃縮精要,至於般若法門精髓的精髓,中心的中心,則是中譯習誦的二百六十個字的心經,加上題目總共二百七十個字。(編者註:本光碟中所收之《心經》,統計為二百六十一。)
先唸經題「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為什麼有這部經?是佛的大弟子舍利弗,問佛修持般若法門成就的方法,佛乃叫觀自在菩薩答覆這問題。舍利弗問,觀自在答,記錄下來成為經典流傳後世。過去我講過很多次,現在再來教大家做般若觀法,就是前面所提迅速發起菩提心。
首先要瞭解原經文字。「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是第一段,注意最後一句「度一切苦厄」。我們如果拿佛學的教理來研究,佛的一切說法,有兩條路線,其一始終以小乘四諦法「苦集滅道」為基礎,世間一切皆苦。煩惱也是苦,生死一大苦,有生必有死,生老病死等無不是苦。如何了苦?如何了脫?若不能了,怎麼才得了?除非得道,滅了所有妄想煩惱,滅了所有業力作用,方能解脫一切苦,離苦得樂。但是一切凡夫眾生以苦為樂,積集一切苦,拚命去追逐痛苦之事,當成現實之樂,所以佛說眾生顛倒。
如何了苦?首重觀想
般若經即以「苦集滅道」為基礎。因此,第一要知如何了苦?觀自在菩薩告訴舍利弗要「行」,就是修行,同我們大家一樣打坐,也就是修行的一個法門,行住坐臥隨時照管自己,才是修行。我們知道菩薩的名號代表他的修法,等於世間人取名字,有特別的意義。觀自在的意義著重在「觀」,隨時隨地,觀照起心動念,照管每個思想的起沒,但不是用眼睛去看,而是以自己的智慧去覺察它,這就是行的方法。
你們只曉得打坐,內心沒去觀察自己的心念,沒有觀心,等於呆坐。光坐在那裡昏昏沉沉,懵懵懂懂,與睡眠何異?!不對的,這樣不是修道,必須觀察自己起心動念。坐在那裡身體不管了,四肢不動,六根不用,正是休息,這肉體既已休息,已經很舒服,便不要再管它了。
這時內心要起觀,──觀,觀自在菩薩,觀自己一個人在起心動念,唸唸明瞭,譬如我現在在講話,大家在聽講,每一句話,每一個字,講的,聽的,自己觀察得清清楚楚;對了沒有?錯了沒有?該講不該講?善的惡的,是的非的,一一覺察無失,這是初步。觀自心在那裡?有人煩惱起來的時候,作不了主,觀也觀不了,被煩惱障礙,無明一起,睡意一來,隨境逐流,再也不知迴光返照。
密宗要人修觀想,其實,觀是觀,想是想。初步的觀即是想,這不是很簡單嗎!觀想,就是你須想像得出來,你念頭裡想,譬如畫家要畫一座山、一湖水,心一想念,便呈現出來,一山一水,如在目前。密宗修觀想也要將對眾主題想出來。觀和想相連,這是入門方法。可是,你們現在學這法門,老實講應在那裡觀呢?──先要在心頭起觀,肉體有形之心,兩個乳房中間,心窩子上下。觀心,先須輕輕的在心頭部位作觀,當然,思想不是由心臟而生,但是,你正好觀察心頭這一部份,此是正修行之路,別腦子空想妄想,也不要看光什麼了。初學者用此觀法,有時覺得心窩子這裡痛啊痛的,那是由於胃上食道管不乾淨的緣故。除非心臟原有疾病的,另須研究其他方便。
怎樣才是觀自在菩薩修行菩薩道的觀法呢?換言之,怎樣才是「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的觀行呢?你這樣從起心動念,慢慢起修,慢慢觀想,走路也好,做事也好,隨時不離心中自我觀照,等智慧功力深入以後,自己自性實相般若的智慧爆發了,就不是先前追求心念起動時的觀想智慧了。我們觀想的觀是妄心觀妄心,妄想觀妄想,雖然能觀的作用是理性的,但仍是妄想。審察自己心念,觀到功力深了,因緣成就時,自然呈現智慧德相。但觀自在菩薩雖然告訴我們行深般若波羅密多,卻也不是一觀就會,火候到了,起心動念,時時明白,個個清楚,來的時候不歡迎,念頭就跑掉了,去的時候不追求,不理它何處消失,如果觀行漸深,觀到妄心雜念,既不來也不去,正好,一段空靈,得「初住」休息之境。
照見五蘊皆空
唸唸都捨,捨掉,但捨不是壓制的妄造空境,只是隨起隨消。如此直修下去,最後真智實相般若必然現前。此時一點都不吃力,不必觀了,到達另一境界──「照見五蘊皆空」。五蘊皆空就是身也空,心也空,精神世界、物理世界一切都空,身心也無,感覺也無。空了,沒有了,並非死亡;空了,自己找自己的身心覺受都找不到,沒有腰酸腿麻等現象,意識心中如果還有個感覺,那是受陰,也要空掉;妄想有沒有?沒有了!想陰也空。
「照見五蘊皆空」,五蘊一了,什麼都了!無苦亦無樂,既無歡喜也無悲,實相般若自然呈現,見自性空性,不完了嗎!雖然如此,觀還是初步的修法。例如密宗的所謂觀想,或天台宗的所謂止觀的觀境,這觀字是用第六意識的思想妄心,也是分別的妄想妄心,都是由尋、伺,審察的心態入手。但觀的作用很重要,般若修法即從觀心開始修觀自在。
假如你求個神通、求個清淨、求個境界、求個氣脈通,都是意識妄念的欲求;你把這些觀念弄清楚,唸唸捨,捨即佈施,念頭來就丟開,隨便它是什麼念頭,包括佛法的心思都丟開。能唸唸佈施,自然持戒,起心動念,對與不對,善與惡,都拋掉,當然是戒了。能唸唸佈施,自然忍辱,忍即切斷念頭,合乎法忍。能唸唸佈施,自然精進;唸唸來則捨之,去也不追,自然是禪定。這六度都在觀心境界中,等到自性般若顯露,便照見身心內外一切皆空,都空無所有了。
小乘佛法如何禪修
小乘佛法的修持,對行者的心理狀況有個名稱叫「有覺有觀」。念佛也好,觀想也好,顯教也好,密宗也好,都是有覺有觀,有知覺,有感覺在觀想,心清淨與不清淨,身體舒不舒服感覺得到,這便是有覺有觀起修的境界。那麼修到了無覺,肉體感受沒有了,還有觀,是比較進一步的修行人,但觀的心念仍在。真做到了無覺無觀,感覺不存,更不必起觀,自然清淨,如此小乘的禪定修法才算有基礎。然而你要知道,這個清淨,它是心意識所顯現的清明境界,不過已經不錯了,如果由此繼續定慧等持修下去,即使不了菩提,也可證果。所以舊譯修觀方法「有覺有觀」。玄奘法師棄而不用,新譯「有尋有伺」。
「尋」的心理現況,一個念頭去接另一個念頭,一個思想去接另一個思想,就是尋的現象。「伺」,妄想念頭好像停止一樣,似乎不大用力,很靜,但其實還是念。古人譯為「有覺有觀」、「無覺有觀」、「無覺無觀」,彌勒菩薩在瑜伽師地論裡,談心理修持的狀態,提出三個程序,玄奘法師將之異譯「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這些心意識的心念變化過程形態,自己須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如此這般修持所產生的功德和妄想的關係究竟如何,瑜伽師地論以這三地概括得層次分明,這裡暫且不提。
般若就是無上咒
那麼觀自在菩薩的「觀」,本身就是般若修法,難道另外別有個法嗎?!假使真有一個咒語,要唸咒子才對,你圖的是什麼?心經末後不就有個咒嗎?「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觀自在菩薩說,你們不要亂唸咒子啦,般若就是無上咒,沒有其他咒語超過它了,「能除一切苦」,只有這個咒子,使人能解決一切問題,「真實不虛」,不是蓋的。「即說咒曰」我現在說給你們聽,「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這便是大咒。因此關鍵不是咒不咒的問題,你以為念個咒子才叫修行啊,般若法門正是最好的咒,「觀」自在就是咒,觀自在就是陀羅尼,總持法門。
開始一切都在觀境中修──觀與捨,這麼樣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到了最後已不是觀,觀還用心,而是無覺無觀了。身心真空,不須唸唸再捨,而是自然靜,當下就「照」見五蘊皆空。我常比方,觀,這一法門,好像打一盞燈籠,或拿支手電筒找東西,光有限度有範圍,找,找,慢慢找;照則不是,整個大電廠開了,如太陽照耀萬物,一剎那普照大地,叫佛光普照。你人為的觀想,畢竟有限,非普遍。等觀到純熟,一轉澈底照見五蘊皆空。照見什麼?身體的感覺沒有了,無感覺,全盤空掉,那時全不考慮腿痛不痛,麻不麻,什麼都沒有,可是清楚的很,那是菩提覺性,如有所悟,「五蘊皆空」。你看般若修法那麼簡單,可是做到了嗎?做不到。你們要是這樣修起來多好,非成就不可。
色與空的問題
因為有人做不到,所以觀自在菩薩又為舍利弗說明色與空的道理。佛在楞嚴經所教的修法是漸次空五蘊。第一色陰,(地水火風)這個身體如何空掉?你們打坐儘管坐在這裡,很舒服,還是有身體感覺,色陰空不了;為什麼?因為有地水火風緣聚的關係。地就是肌肉和筋骨,水─身上的血液唾液等,火─生命本能的熱力,風則是氣脈。氣脈怎麼會沒有?身體自然有氣流走動,沒有氣就死亡了。密宗修氣脈,是把四大先修好了,容易將它空掉,了了色法。而誰在修氣脈呢?這就不屬於氣脈問題了。氣脈沒修好,我們這個肉體四大業氣籠罩之下,別說念頭空不了,感覺都空不了。色法不空,受陰難除,一天到晚在這裡,不是頭痛,就是腿麻,飯少吃,餓了!多吃了,肚子發脹!心情不好,無不都在感覺之中。甚至你看我不起,我生氣;我看你不順眼,你討厭,完全沉醉在受陰裡,妄想空不了。行陰是生命的本能活動,你更空不了,隨生死流轉,要病的時候,無法不病,要死的時候,就活不下去,心意識都控制不了。
於是佛菩薩善知識們替我們想很多的辦法。從色身上了的,修氣脈。從心地上了的,修止觀。從信仰上了的,念佛念法念僧。八萬四千法門都是般若的差別智,都是根本般若演發出來的差別智慧與方法。在色法上,你說沒有氣脈的作用嗎?沒有肉體中各種身心變化嗎?肉體明明擺在這裡,怎麼了?有時你自以為精通佛法,曉得自己不要生氣,可是今天肝火旺了,脾氣來了,控制都控制不了,一發不可收拾,皆是色陰、受陰、想陰、行陰主使了你,你無法做它們的主宰,它用你,你不能用它。
因此,心經第二段菩薩慈悲告訴舍利弗,也是一種感歎:「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菩薩先講修法原理,五蘊裡頭第一重色蘊。舍利子,你當如此觀,如此了,不走修氣脈的路線,但可了氣脈。所謂氣脈肉體是業氣,業氣存在,這股力量行到肺部,肺部就起作用,有所變化或生病。那麼假使你不用其他方法,天天做教理觀念,也可以,白骨觀就是了色法的根本方法,將身體觀成白骨。白骨觀、不淨觀屬有為法,因為眾生做不到色即是空,只好先修白骨觀、不淨觀,等修到白骨流光,光也空了,便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白骨觀你既不能觀起來,不能不修啊!佛初步傳法給弟子們,大多都是要人修不淨觀和白骨觀。而根據佛經統計,佛在世時的弟子,由白骨觀證果的太多太多了,這是以有為法了色法的最佳法門。
此外還有很多別的途徑,如密宗的修氣脈,修明點,修拙火。拙火修成功了如何呢?拙火不是一團火,若成一團火,是火觀成就,終究還得歸空,與其他法門殊途同歸。修氣脈並非氣脈修成便了事,雖然氣脈為修道途程中的必經之路,但並非究竟。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那麼不用上述修法,直接走般若路線,如何空色法?──觀。內觀,觀色法,色就是空,有智慧一觀就入,便把色法身體空了。慧力不夠,修有為法不淨觀、白骨觀等等,照樣空。到了空,就是究竟了嗎?你氣脈化掉空了就是嗎?不究竟啊!舍利子,「空不異色」。空了以後,空也不留,有個空的境界,清淨的狀態,也是色法的變相,與色法沒有兩樣。所以第一步告訴你小乘聲聞的「色不異空」,證到了空呢?空還要空掉,「空不異色」,空依然是有相清淨,心意識所變現,仍是執著。
那麼你說到了第二步「空不異色」,連空也空了,那還不是嗎?還未澈底清淨,只到一半,不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個色法本身就是空的,用不著你去空掉它,它的本性唸唸遷流,時時不住,本來不住,你去空掉幹嘛?這是大乘境界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由於本來空,才有色,有肉體,有物質世界的起用。你別去追求另一個空,認為是道,是究竟;如果這樣,還不是的,因為空仍是有。一切萬有諸法,一切宇宙現象,都因空而有,無真空便無萬有的緣起。譬如房間不空則不能用,因為空才有多種用途。萬法從空生,從空滅,空生空滅,並非沒有,它有生有滅,來去自在,生滅自由。所以如來者,無所從來,無所從去,自性本空,故說「緣起性空,性空緣起」。到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有二法毫沒有兩樣,何必造作去空色法,多費心機。但又何不可造作諸法,生起一切妙用呢!到此才為大乘的成就境界。
經文一開始「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已經傳法完畢。明知你空不了,因此說,舍利子啊!五蘊皆空,談何容易,第一色法便夠難辦了;別說色法,身見能夠空得了嗎?我們打坐在這裡,腿子到這個時候非麻不可,就是色法氣脈不通,身見不能空的關係,若無氣脈,坐一萬年也沒問題。大家口口聲聲五蘊皆空,你到了瑪?到了便成就、成佛,不需修了,到達無學之地。
所以說,舍利子啊!不容易呢!需要了色法,「色不異空」。懂嗎?懂了,嘿!不要抓住一個空,「空不異色」,空和色並無不同。那麼,假如對色與空,兩頭都不執著,對不對呢?還不對,還沒真用心。「色即是空」色法當下便是空的,不必多此一舉去空,不要執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
如此,「受」──感覺的狀況。「想」──思想。「行」──生命的動能。「識」──現識。亦復如是,都同上述色法四句話一樣。禪宗要人「離四句,絕百非」。四句就是:「空」、「有」、「非空非有」、「即空即有」。大家應從此細加體會。本經的中文翻譯太高明了,不把色蘊後面四句,一句一句重複囉嗦的再譯。若是用科學邏輯的方法,要將受、想、行、識和色法一樣,一句一句寫出來,可是本經不循此途,而以文學手法──「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一筆便交代圓滿。然而不囉嗦也不可以啊!般若法門,是最高智慧的成就法門,一般凡夫,怎麼能懂?
色法剛才已講過。「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交代完了,再來一談感覺狀態。舍利子啊!「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你們現在自己觀照看看,腿都坐得差不多了,有些人本來滿定的,現在是定的反面,難受到不得不搖動。坐久了不舒服,甚之,煩躁不安,這是受陰在作怪。「受即是空,空即是受」。能嗎?如果現在有人拿把手槍,你動一動就打死你,這一怕,就忘了這雙腿,只注意到手槍,管不了身體酸痛脹麻,好像是空掉了似的,這是心的變相作用,注意力的轉移,受陰變相為駭怕,不是真能空了此感受。因此要觀,觀心為要。
但你觀心的感覺即是念頭,你別以為只有思想的作用才叫念頭!人坐在那裡,百千種滋味在心頭翻滾,就是受陰沒空,受陰不空之故。譬如坐著氣脈使身體自由搖動,一搖已是動念了;因為你念頭跟著身上氣脈,與受陰配合。如果受陰不與之配合,便不致於隨他起而動搖了。有些人搞不清楚,硬說只是氣脈在動在搖,自己實在沒有幫忙它,也沒管它,它自然在動,沒辦法。甚至認為是神奇,是道的妙用。這真叫人啼笑皆非,不可說,不可說。因為不懂現識的道理,那是第八阿賴耶識整個念頭的異熟等流在作怪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