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音菩薩的慈悲與人類文化的關係
南懷瑾先生 講述
(南懷瑾教授早年曾應邀隨中日文化訪問團赴日,作為時一周的講學,並為日本新建那智山妙正寺觀音菩薩落成開光,南教授在開光典禮上,曾就「觀世音菩薩的慈悲與人類文化的關係」向日本各界人士作專題講演,對觀世音菩薩的慈悲救世精神,闡揚深邃。)
「觀世音菩薩」的名號與他的慈悲威德,深入亞洲人心目中,約有三千年的悠久歷史。他慈悲為懷的精神,與中華民族素以仁義存心的教化相融會,已成為家喻戶曉,男女老幼無所不知的人生守則;以慈悲的心腸而濟世利物,以犧牲小我而成全大我的懷抱救苦救難,因此而成為中華民族的中心思想,已有一五○○年的歷史。而遠在一三○○年前左右,正當中國唐代初期,觀世音菩薩的精神與教化,同時隨著中國佛教文化而傳播到日本、韓國,以及東南亞各地,至今已達千餘年之久,所以他又是東方文化精神的座標。但是他們的歷史淵源,還不止於此;遠在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尚未創建佛教,及正當他創立佛教的階段,觀世音菩薩的教化精神,在印度固有宗教的婆羅門教中,已經存有典範。所以佛教的大乘經典中,釋迦牟尼佛指出他在遠古以前早已成佛,他的原始名號,稱為「正法明如來」。他與中國唐代中葉傳入日本的佛教密宗的毗盧遮那佛(大日如來),幾乎具有相等的悠久歷史。他又是密宗蓮花部的本尊,例如:馬首明王、准提佛母、四臂觀音、千手千眼大悲觀世音等等,都是他二而一,一而二的分身現象。由此看來,觀世音菩薩慈悲濟世教化的精神,不但在人類歷史上,早已成為亞洲文化的中堅信仰,同時也可以說是人類文化多方面的光榮。因為東方文化的慈悲與仁義,與西方文化的博愛,雖然只有在名辭的涵義與解釋的內容上,意義略有深淺的差別,但是,在為指出人性本有善良而光明的一面,並無太大的差異;這與觀世音菩薩化身千億的意義,正好相互吻合。
現在我們簡略扼要的舉出觀世音菩薩「慈悲濟世的精神,應化利物的形式,智慧解脫的開發,名號具有的含義」四個要點,稍加說明:
慈悲濟世的精神:在中國大乘的佛教思想裡,慈悲二個字,雖然構成為一個名辭,但有兩種不同的含義。所謂「慈」:是具有父性的慈愛,它在濟世、救人、利物的範圍中,含有莊嚴肅穆的意義;譬如夏天的太陽,它有利於世人與萬物,但有時候也會使你望之生畏。所謂「悲」:是具有母性的慈愛,它有一味的含容撫育萬物而不辭其勞的作用。這種母性慈愛的悲心,卻往往被人誤解為「婦人之仁」,好像沒有太大的價值;然而人們如果能夠徹底擴充所謂「婦人之心」的悲心,也就是發揮了人類母愛的偉大。我們只要仔細觀察世界上每個大宗教,它的最崇高的象徵,往往都是以母性來作為代表,便可知道宗教文化的真正精神所在了。所以觀世音菩薩在東方的宗教中,他始終以女性的化身出現,也就是這個道理。事實上,女性在人類中,固然付出了無比崇高的母愛,同時所遭遇到人生的痛苦與災難,也比男性更多、更大,這是我們有志為人類文化和平而努力的人們,所應該具有更深切的認識與瞭解;這也就是東方佛教,觀世音菩薩的聖像,經常以女性的化身而站在茫茫苦海中而救人利物的深長意義。此外,我們更要瞭解觀世音菩薩的慈悲救世利物的精神,是無條件的絕對的慈愛。因此佛學中解釋「慈」與「悲」,是說它為「無緣之慈」、「同體之悲」。所謂「無緣慈」,就是無條件、無要求的慈愛。所謂「同體悲」,就是無時間、無空間的阻礙,悲愛一切人類眾生。中國儒家所謂:「民吾胞也」、「物吾與也」,也同是由這種觀念而出發的。
應化利物的形式:根據佛教大乘經典,如法華經、華嚴經等等的記載,觀世音菩薩為了達到慈悲救世的願望,他能夠以種種不同的化身而應化利物;法華經中的普門品,就說他:「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他能夠以比丘、宰官、居士、男女等各種身形而顯世應化。我們如果僅以普通觀念來看,這種說法,好像完全屬於宗教性的神秘主義,事實上,世間多少不同身份的人,都抱有一番「悲天憫人」思想,甚之,真能做到「悲天憫人」的事業,不過各以不同的立場、不同的身份,為人類和平而努力。例如我們當年的決策──「以德報怨」,與貴國上下明智之士祈求和平的動機,以及現在中日兩國朝野人士對於今天建寺的用心,也正是觀世音菩薩化身千百萬億的慈悲精神的一種榜樣。
智慧解脫的開發:遠在一五○○年前左右,自從佛教大乘思想在中國生根,而與中國文化中儒、道兩家思想合流以來,觀世音菩薩藉著另一化身名號為「觀自在菩薩」的智慧,闡發人性智慧昇華的文化思想,不但普遍深入東亞各國,提高了東方人對形而上的瞭解深度,與發揮人性至善的解脫境界;同時,他的濃縮成為一卷數百字的經書「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已經成為東方人千餘年來人生哲學的圭皋。所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名言,使東方人能超越於物性的追求與享受,而進入精神世界的昇華領域,的確具有人類文化思想上的另一面偉大而崇高的價值。
名號具有的含義:我們都知道這個世界上與人生最密切,而首先接觸到的,便是聲色的關係。所謂聲色,也便是物理世界中的光色與音聲,與人生生命中所有的光色與音聲,與人生生命中所有的色相與呼號。我們從外表上,看到各種形形色色所構成的這個世界,以及世上許多自然音聲的美妙,便會使人感覺到人世的優美,而產生了許多文學與藝術的意識,給予歌頌與讚歎。但是透過這些外表,深入觀察,我們便可瞭解這個世界到處充滿著憂悲苦惱,啼饑號寒,以及求生不得,祈死不能的痛苦呼號。例如本世紀的人們,因為文化學術思想上的偏差,導致目前中國的情形,使我們同胞,陷入水深火熱的痛苦之中;甚之,它的流毒蔓延,還在不斷的浸透到整個亞洲地區,使多少人流離失所,多少人生死兩難,而呼號求救!觀世音菩薩是觀察世界上苦難的呼聲,而來「循聲救苦」,這是他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大無畏精神與作為的境界。由此可知,觀世音菩薩名號的含義,和內涵的慈悲精神,正是我們急需傚法的宗旨。
而且人類的文化與文明,到了二十世紀的今天,自然科學的日新月異,促進物質文明的快速發展,它給予人類世界許多物質生活上的便利,與肉體生理上新奇舒適的享受。相反的,生存在今天世界的人們,他所遭遇到精神與心靈上的壓力與痛苦,並沒有因為自然科學的發達而得到平安;因此,東方人文文化的精義,與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的精神,也正是救時的良藥。
我們今天不遠千里而來到貴國,參加觀世音菩薩與關公、徐福聖像的開光典禮,深為欣喜貴國朝野各界與我華僑同胞們為中華文化儒、佛、道三家的典範而樹立規模。今後更希望中日兩國,能夠共同攜手,發揚東方文化的精神,以補救今天世界人類文化的不足,這便是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願望的宗旨,也是我們共同祈求的目標。
南懷瑾先生 講述
(南懷瑾教授早年曾應邀隨中日文化訪問團赴日,作為時一周的講學,並為日本新建那智山妙正寺觀音菩薩落成開光,南教授在開光典禮上,曾就「觀世音菩薩的慈悲與人類文化的關係」向日本各界人士作專題講演,對觀世音菩薩的慈悲救世精神,闡揚深邃。)
「觀世音菩薩」的名號與他的慈悲威德,深入亞洲人心目中,約有三千年的悠久歷史。他慈悲為懷的精神,與中華民族素以仁義存心的教化相融會,已成為家喻戶曉,男女老幼無所不知的人生守則;以慈悲的心腸而濟世利物,以犧牲小我而成全大我的懷抱救苦救難,因此而成為中華民族的中心思想,已有一五○○年的歷史。而遠在一三○○年前左右,正當中國唐代初期,觀世音菩薩的精神與教化,同時隨著中國佛教文化而傳播到日本、韓國,以及東南亞各地,至今已達千餘年之久,所以他又是東方文化精神的座標。但是他們的歷史淵源,還不止於此;遠在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尚未創建佛教,及正當他創立佛教的階段,觀世音菩薩的教化精神,在印度固有宗教的婆羅門教中,已經存有典範。所以佛教的大乘經典中,釋迦牟尼佛指出他在遠古以前早已成佛,他的原始名號,稱為「正法明如來」。他與中國唐代中葉傳入日本的佛教密宗的毗盧遮那佛(大日如來),幾乎具有相等的悠久歷史。他又是密宗蓮花部的本尊,例如:馬首明王、准提佛母、四臂觀音、千手千眼大悲觀世音等等,都是他二而一,一而二的分身現象。由此看來,觀世音菩薩慈悲濟世教化的精神,不但在人類歷史上,早已成為亞洲文化的中堅信仰,同時也可以說是人類文化多方面的光榮。因為東方文化的慈悲與仁義,與西方文化的博愛,雖然只有在名辭的涵義與解釋的內容上,意義略有深淺的差別,但是,在為指出人性本有善良而光明的一面,並無太大的差異;這與觀世音菩薩化身千億的意義,正好相互吻合。
現在我們簡略扼要的舉出觀世音菩薩「慈悲濟世的精神,應化利物的形式,智慧解脫的開發,名號具有的含義」四個要點,稍加說明:
慈悲濟世的精神:在中國大乘的佛教思想裡,慈悲二個字,雖然構成為一個名辭,但有兩種不同的含義。所謂「慈」:是具有父性的慈愛,它在濟世、救人、利物的範圍中,含有莊嚴肅穆的意義;譬如夏天的太陽,它有利於世人與萬物,但有時候也會使你望之生畏。所謂「悲」:是具有母性的慈愛,它有一味的含容撫育萬物而不辭其勞的作用。這種母性慈愛的悲心,卻往往被人誤解為「婦人之仁」,好像沒有太大的價值;然而人們如果能夠徹底擴充所謂「婦人之心」的悲心,也就是發揮了人類母愛的偉大。我們只要仔細觀察世界上每個大宗教,它的最崇高的象徵,往往都是以母性來作為代表,便可知道宗教文化的真正精神所在了。所以觀世音菩薩在東方的宗教中,他始終以女性的化身出現,也就是這個道理。事實上,女性在人類中,固然付出了無比崇高的母愛,同時所遭遇到人生的痛苦與災難,也比男性更多、更大,這是我們有志為人類文化和平而努力的人們,所應該具有更深切的認識與瞭解;這也就是東方佛教,觀世音菩薩的聖像,經常以女性的化身而站在茫茫苦海中而救人利物的深長意義。此外,我們更要瞭解觀世音菩薩的慈悲救世利物的精神,是無條件的絕對的慈愛。因此佛學中解釋「慈」與「悲」,是說它為「無緣之慈」、「同體之悲」。所謂「無緣慈」,就是無條件、無要求的慈愛。所謂「同體悲」,就是無時間、無空間的阻礙,悲愛一切人類眾生。中國儒家所謂:「民吾胞也」、「物吾與也」,也同是由這種觀念而出發的。
應化利物的形式:根據佛教大乘經典,如法華經、華嚴經等等的記載,觀世音菩薩為了達到慈悲救世的願望,他能夠以種種不同的化身而應化利物;法華經中的普門品,就說他:「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他能夠以比丘、宰官、居士、男女等各種身形而顯世應化。我們如果僅以普通觀念來看,這種說法,好像完全屬於宗教性的神秘主義,事實上,世間多少不同身份的人,都抱有一番「悲天憫人」思想,甚之,真能做到「悲天憫人」的事業,不過各以不同的立場、不同的身份,為人類和平而努力。例如我們當年的決策──「以德報怨」,與貴國上下明智之士祈求和平的動機,以及現在中日兩國朝野人士對於今天建寺的用心,也正是觀世音菩薩化身千百萬億的慈悲精神的一種榜樣。
智慧解脫的開發:遠在一五○○年前左右,自從佛教大乘思想在中國生根,而與中國文化中儒、道兩家思想合流以來,觀世音菩薩藉著另一化身名號為「觀自在菩薩」的智慧,闡發人性智慧昇華的文化思想,不但普遍深入東亞各國,提高了東方人對形而上的瞭解深度,與發揮人性至善的解脫境界;同時,他的濃縮成為一卷數百字的經書「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已經成為東方人千餘年來人生哲學的圭皋。所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名言,使東方人能超越於物性的追求與享受,而進入精神世界的昇華領域,的確具有人類文化思想上的另一面偉大而崇高的價值。
名號具有的含義:我們都知道這個世界上與人生最密切,而首先接觸到的,便是聲色的關係。所謂聲色,也便是物理世界中的光色與音聲,與人生生命中所有的光色與音聲,與人生生命中所有的色相與呼號。我們從外表上,看到各種形形色色所構成的這個世界,以及世上許多自然音聲的美妙,便會使人感覺到人世的優美,而產生了許多文學與藝術的意識,給予歌頌與讚歎。但是透過這些外表,深入觀察,我們便可瞭解這個世界到處充滿著憂悲苦惱,啼饑號寒,以及求生不得,祈死不能的痛苦呼號。例如本世紀的人們,因為文化學術思想上的偏差,導致目前中國的情形,使我們同胞,陷入水深火熱的痛苦之中;甚之,它的流毒蔓延,還在不斷的浸透到整個亞洲地區,使多少人流離失所,多少人生死兩難,而呼號求救!觀世音菩薩是觀察世界上苦難的呼聲,而來「循聲救苦」,這是他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大無畏精神與作為的境界。由此可知,觀世音菩薩名號的含義,和內涵的慈悲精神,正是我們急需傚法的宗旨。
而且人類的文化與文明,到了二十世紀的今天,自然科學的日新月異,促進物質文明的快速發展,它給予人類世界許多物質生活上的便利,與肉體生理上新奇舒適的享受。相反的,生存在今天世界的人們,他所遭遇到精神與心靈上的壓力與痛苦,並沒有因為自然科學的發達而得到平安;因此,東方人文文化的精義,與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的精神,也正是救時的良藥。
我們今天不遠千里而來到貴國,參加觀世音菩薩與關公、徐福聖像的開光典禮,深為欣喜貴國朝野各界與我華僑同胞們為中華文化儒、佛、道三家的典範而樹立規模。今後更希望中日兩國,能夠共同攜手,發揚東方文化的精神,以補救今天世界人類文化的不足,這便是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願望的宗旨,也是我們共同祈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