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聖學至要者,曰:天理,天理者,良心也,斂之於內為慎獨修省,推之於外為敦倫處世。細目曰: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2、宗聖曾子曰:聖學者,聖人之學也。聖人之學,卷之作忠、行孝、希賢、希聖、希天;放之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
3、(此段講寡欲)宗聖曾子曰:吾夫子之道,內曰誠意,外曰盡理。盡理由誠意而發,意由何而誠?曰養心寡欲。
第一節,寡念。念者,心之意也。一日之間,心中不知生有幾千萬意,忽焉念及於此,忽焉念及於彼。念多心則淆,淆則不誠。去此念,在笃敬。
第二節,寡思。燕居獨處,上有青天之監臨,下有厚地之承載,當笃當敬,念勿妄生。此念是屬何念?蓋所謂七情六欲之邪念也,畏天之監臨,懼地之承載,一不敢生。出其位以亂思,人之常情也,故曰去邪念,仍當寡正思,寡思之道在守理。夫理者何?乃吾人之天理也。天理具之於心,見夫親則知孝,見夫君則知忠,見夫事則知為,見夫理則知盡,見知何地則知盡,何地之事宜未見先思,天理所不知也。燕居獨處之地,是天理無見之時,故天理仍反思其已見之君父事理。一思其所見之行為得失,其思為不出其位;不出其位,是於天理守得嚴;嚴守天理,不使稍疏則思自能寡。思一寡,天理之守益嚴。嚴其守,寡其思,是曰守天理。
第三節,寡想。寡想之道,在絕思。夫絕思二字非不思也;蓋所思者,己位應盡之事理,於其深處,毫不有思,絕之;要似滌塵之淨,滌淨此塵,然後虛靈方為不昧。盡到所見所知之事理,思到自省、自察、自訟、自責之心官,無一毫越分之想,無一絲過中之思,湛然一己,塊然天地。一室之內,若大廷焉,公坦無私,盡其在我,是為思不出其位之中處。此思不出其位之中,端由寡想中求。寡想之道,在絕思,思絕自能合不出其位之中,如是是為絕思。
第四節,寡象。象者,形也,形者,影也。雖無實跡,而思想所及,恆有真能見及其象其形,恍惚絲毫不少差者。今言寡象又在寡想,是因象之發源乃由想之結構,思及於深即有是象,是象為想之終末。絕此終末,又在絕其開始。開始是想之所致,故曰寡象則在絕想。前條絕思,乃絕想之起頭,此條絕想,乃絕象之起頭也。
以上四節,是為寡欲。欲如是寡,心地天理無日不得養矣。虛靈不昧,一復其初,入手實功,盡在乎是。
4、(此段講慎獨克己)宗聖曾子曰:獨者,人所不知己所獨知之地也。其地是何?曰心。此心中藏得天理二字。因是吾得吾夫子修持之功,故由是力行,時時於人所不知、己所獨知之地,惕焉自警,一念來,則自警曰不可起是念,有十目視之也。一意生,則自警曰不可生是念,有十手指之也。天理若昭,群思若掃,實能有如斯之警覺;天理既如是嚴密,以警覺人心發此天理。其道在何?曰克己。己是何?我也。何謂克去盡之也?我思我益、我思我利、我思我榮、我思我逸;我思人之不是、我思人之非禮、我思人之不合、我思人之昧己,甚至,我思人之貪,我思人之欺,我思人之巧、我思人之詐、我思人之拂我意、我思人之奪我利、我思人之毀我名、我思人之爭我益。種種之思生之心地,此思皆己也,皆為我利也;為我利,人不容我取此利,則必與我來爭來奪,我恐此利為人爭、為人奪,則於獨知之地必將暗生種種抵制之法,以待臨事與彼抗衡。是以心之天理無力鎮掃群思。失之所止,遂群思畢集,亦弗能覺得十目十手之指視矣!
故克之功修要力。何以克?吾夫子之道無他,忠恕而已矣!何謂忠?盡己之心也;何謂恕?推己及人也。此忠此恕,即天理二字也,即內之誠意,外之盡理也。我盡我之心,何必思及於人?我管我之心,何必思及於彼?我施人要推之於我,何必思人之所施於我?我施人,先驗之於我,何必思人之所及於我?我管我之忠,我盡我之恕,如此而已矣。如此以守心地,則人所不知、己所獨知之處,掃淨群思天理畢露,雖再有微毫私念私心之起,則天理燭照,有不能自容者矣。故恆有念未動而有如鬼神伺其旁,心未起而有如人彼窺其際。十目十手,指視其間也。慎幽獨者還須先知克己。
5、(此段講聖教洗心)宗聖曾子曰:天命之謂性,性者,天理也。天命此天理,寄之我心,稱為全性之一人。今奉吾夫子之命,重闡聖經,特發明聖教之主腦曰:聖教無他,洗心明性。性何以明?曰:洗心;心何以洗?曰:明性。先明性乎?先洗心乎?洗心即是明性,明性即是洗心。洗一分心,即是明一分性;明一分性,即是洗一分心,其道在何?道在遵教,遵教則聖學洗心之功,不至棄絕,是為聖教中人矣。
聖教洗心,要領是何?
第一要清心第二要寡思
第三要慎獨第四要盡理
四要皆為盡天理之方針。盡天理,在清心(清者,靜心寡欲);心能清,思自寡;思能寡,獨自慎;獨能慎,天理昭然,毫無父母之質偏,毫無習染之遷性,不受世風之蒙蔽,不困境遇之繞纏,日日所守,教旨是宗,如是則心洗得淨盡,性明得湛然,於是再擴大性天,去作聖作賢、作孝作忠、作節作義、作禮作信、作正士、作君子、作良佐、作善紳、作義人、作義僕、作賢婦、作孝女之真事業。自能盡合中庸,成得名垂千古而不朽,榮享萬世之俎豆。婦孺知敬、日月同光之事跡,不至將天命之性,日失日遠、日污日深,生為全性之人,死為無性之鬼矣。故聖教論語無他,只教人洗心明性。
6、(此段講心性之偏)宗聖曾子曰:吾夫子所絕有四,首二條曰:意、曰:必。意者,私意也;必者,期必也。私意一起,天機淆亂,於是將私意種種想像於心,欲必至於是,方為快意。
所謂事當何如盡,理當何如行,吾夫子於燕居之下,皆不知計及之也。道具於心,臨時只知盡義,公存於腑,遇事不知有私。如是持己,事來則理,又奚必於燕居獨暇之際,百端思慮,審慎於其間乎?故凡心定時,不能定如水清魚定、月朗風停,意念常起其間者,無論事正事邪,皆為私意,此吾夫子絕之要盡也。
宗聖曾子曰:吾夫子所絕之四,末二條曰:固,曰:我。固者,固滯也,我者,私己也。何謂固滯?自恃己見也;何謂私己?事欲從我也。毋意、毋必,是吾夫子燕居之功;毋故、毋我,是夫子理事之功。
此間學問不可於遇事時求之,當於未事時養之。何以養其學問?
第一條 養心寡欲 第二條 毋意毋必
第三條 捨己從人 第四條 虛心驗己
四條功夫總要全在虛心考驗處入手。考驗何為己之固滯?何為己之私見?處處皆從虛心探討,無一時稍放其心、自恃其才、以申己見,如是則人之偏處我不及知,人之自恃我不暇管,謹謹慎慎,考驗一己,無時或松,將己之固滯、己之私見斂得干干淨淨,如玉之純、如水之清。
7、(此段講明孔聖一貫之道)宗聖曾子曰:聖賢為群倫之表率,其出類拔萃之處,毫無他長,只此心地不稍欺偽耳。吾夫子之道,忠恕為一貫之本。忠者盡己之心,恕者推己及人之心。此二心地,一不欺、二不偽也。欺則不忠,偽則不恕。無忠無恕,何能修吾夫子之道?故「不欺」為吾夫子之道,畢世最切要功夫。
8、吾夫子之道無他,忠恕而已矣。此忠恕之理,即不欺鬼神之所視、所聽、所體。明此心地,正大公平。為何若斯?實為保天地之原靈,以合天地之原理耳。故一言一行,忠恕為主,不欺此心,以質鬼質神,質天質地;鬼神雖曰虛渺,若天若地,不明證欤?
9、(此段講儒家倫常之道)宗聖曾子曰:吾夫子道述堯舜、教正人倫。人倫者,五倫也。五倫是何?曰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五倫開自羲皇、明諸堯帝;暨乎春秋,王綱廢墜,倫理喪絕,臣弑君者有之,子弑父者有之,夫婦禮棄,朋友義乖,是為春秋之大變。吾夫子擔教統於是時,首以明人倫為要端,所謂道心人心之分歧。尚後焉者也。春秋筆削,首嚴名分,以正倫常為正人心、明道心之宗旨。倫常果盡,人心即沒,道心即明矣。蓋倫常之盡,即天理之不昧也。
忠恕為吾夫子立教之真旨,盡己之心是謂之忠,己心之盡,孰有真於君父之地乎?推己及人為恕,推己及人,孰有真於夫婦兄弟朋友之地乎?統論吾夫子之教旨,則曰忠恕。剖論吾夫子之教旨,則曰倫常。其實倫常即行忠、行恕之地也。何以行忠?
一曰 不欺心 二曰 不欺己
三曰 不欺世 四曰 不欺天
此四條乃行忠之主腦。
夫忠行於君、孝行於父、立此盡心持己之心,行此百年待鑒之事,此種飲泣苦誠誰實知之?只有覆我之天、載我之地、一己之心耳。此心可上告諸天、下質諸地、中對諸己。行此飲泣苦誠,心盡盡時,雖君父不知,世人不知,而亦皆不欲其知;蓋具此飲泣苦誠,惟只欲覆我之天知,載我之地知,一己之心知而已。如是不欺諸天,忠孝方全;四條不欺,行忠行孝,忠孝言盡,倫常敦全。
再言行恕、倫理無憾行恕之道。
一曰 不欺心 二曰 不欺己
三曰 不欺世 四曰 不欺天
四條附闡,又為行恕之主腦。
總之,吾夫子之道,一忠恕而已矣。忠恕之理,一不欺也。統論吾夫子之道,則曰:忠恕;剖論吾夫子之道,則曰:倫常,倫常盡,即忠恕盡。忠恕盡,即天理盡,即道心盡。內曰:行忠行恕,外曰:盡倫盡常,實即羲皇立教之主腦。堯舜明教之真旨,吾夫子祖述之道宗,世界綱常之范圍也。置心地於不欺。庶可以敦倫常。
10、宗聖曾子曰:吾夫子之道,忠恕而矣。聖賢行之如履平途,庸人視之則甚非易。原有淺近之路,曰笃誠忠信,可為入道之津梁。笃誠二字,忠之謂也;忠信二字,恕之謂也。何謂笃誠?曰:樸實不假;何謂忠信?曰:忠真不欺。此四字為庸人立淺近指歸,實即聖賢之注腳也。
忠真不欺,是待物之行為;樸實不假,是居心之渾厚。舉天下萬世論之,其奸惡狡猾之流,昧理喪良,惡雖萬種,起始開源,無非出於不笃誠、不忠信六字而已。故吾夫子論語一書,統括全綱,由正心誠意起首,以至齊家、治國、平天下,萬緒千條,摘其要旨,不過內曰:居心笃誠、外曰:行事忠信,細目細綱,端皆由此四字發出。今重闡論語全書,由內之存誠、外之盡理起首,以至齊家治國之妙要、希聖希賢之要綱,聯成一線,明示橋梁,以顯階梯之等級,仍是一貫之學、忠恕之道。立教旨,深恐庸愚難於操守,故明揭其微,曰忠恕非甚難之舉,只是內要笃誠,外要忠信而已矣。
11、至言處世故於斯時(現世),直難以笃誠忠信,立為防,定為道,只得於吾夫子忠恕之道外稍增學業曰:處斯世故,有四要防:
第一 要防偽學偽理及新詞巧說。
第二 要防奢侈迷風及棄倫棄理。
第三 要防欺偽世態及奸巧詭詐。
第四 要防天理良心及倫常皆昧。
以上四防,於吾夫子忠恕道外,別立新規,以防斯時世故之奇變。變過時非,世故稍正,仍當知吾夫子之道,忠以存於內、恕以見於外,為處世故之要旨。
12、故吾夫子之道,忠恕以立其本,本立則道生;道也者,即推我心之天理,以博愛濟物為懷;體天地好生之機,以達自己事天之學業,謂之曰:善,謂之曰:德。從事吾夫子之道,於忠恕之本立後,當知體天地好生之心以事天,壹為聖賢之事業。
13、宗聖曾子曰:吾夫子之道,忠恕以立其本、博濟以事其天。本立道生,事天性全,終至奚似,曰仁而已矣。仁者天地為心,胞與為懷,萬物一體,私心克盡也。欲求此仁,先以忠恕敦倫處世為本,次以博愛濟物為道。本立道生,仁德已具,全此仁德,只是責己二字。
蓋求仁前時,無時不可不責己;得仁後時,亦無時不可不責己。統以責己為求仁要端。何謂責己?責自己也,有一時心地未忠未恕、未博愛、未濟物,則當嚴責自己之一失,即已盡忠行恕、博愛濟物,事過時非,又當嚴責自己,何者?是為盡忠未盡到處、行恕未行極處、博愛尚有缺處、濟物尚有憾處。時時責己,日日責己、刻刻責己、念念責己、終身責己、終世責己,責己如是之勤、如是之嚴、如是之切、如是之深,方可行至忠恕無憾、博愛無憾、濟物無憾、事天無憾、質鬼無憾、質神無憾、對天無憾、對地無憾、對人無憾,對世無憾、對己無憾、對心無憾、對千古聖賢無憾、對萬世人心無憾,稱之曰聖無憾、稱之曰賢無憾、稱之曰義無憾、稱之曰仁無憾。及至無憾,庶可曰求仁而得仁。
14、宗聖曾子曰:吾夫子之道,忠恕以立其本。博愛濟物以行其道。本立道生、終身責己以求得仁字。夫仁者何?天理之公也、萬物之心也、靈明之性也、生初之理也。公心性理具之一心,推之萬物,皆本此天良,以建其極。天良,乃天賦之原理,建此至極。初無難處,只是氣質之偏,拘而失明,故而建此至極之詣,只有曰聖曰賢,獨登其級,庸愚中資雖求日月至焉,亦弗能矣。既有此氣秉之拘,復加以私欲之蔽,所謂天理之公、萬物之心、靈明之性、生初之理,如鏡為塵蒙,益難復其光明正大之體矣。是此氣秉之拘則為修聖修賢之一大阻礙也明矣。
今欲去此阻礙,其法無他,亦為養我浩然之氣而已。何謂浩然?浩然者,坦然也,坦坦蕩蕩、無涯無邊。
吾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為本,萬事皆末,欲養此浩然,以化氣秉之拘,仍宜先求忠恕之大本,本立則博愛濟物之道生;道生本立,萬事可期於成。立此忠恕之大本,首要養心、慎獨修省。
15、(此段講明儒教為根本之教)佛道二教之真旨,皆不出吾夫子之忠恕二字。行盡吾夫子之忠恕,即為行盡佛道二教之要旨。所異者,吾夫子之教只言理字,理盡不知有功,理虧則知有過。如是存心,是為吾夫子之教旨。
於今之時,是何時欤?三教並湮,毫無明隙,若吾夫子之修省慎獨,全性求仁之教旨,固為救世之大本,然於今時三教並湮之時世,全得仁字,仍當體吾夫子當初周游列國之苦心,以修功於萬世。何以學吾夫子之修功?先以忠恕立其本,次以忠恕接於世,後以忠恕全其性,末以忠恕求其仁。
恭敬摘錄自《孔教真理》,宗聖曾子闡述。
注:儒家倫常之道,為人道之根本。
五倫:
君臣有義:居上位者待眾以禮,下位者待上以忠,君仁臣忠,自然君臣有義也。
父子有親:父教化子弟要仁慈,子侍奉父母要孝順,父慈子孝,自然父子有親也。
夫婦有別:夫待妻盡其責任,妻事夫君盡溫和,夫愛護賢妻,妻敬愛夫君,相敬如賓,各盡人倫之道,家有大小事情夫妻商議而行,自然乾坤合德,白頭偕老。
長幼有序:敬老尊賢,年長者,須盡其責務,以教愛幼輩,年幼者,安其身份,以恭敬長輩,若能長幼各守其份,而不亂倫,則一團和氣,自然長幼有序也。
朋友有信: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若有過錯,勸而改之,若有善事助而成之,不論貧富,一視同仁,以道德來往,自然朋友有信也。
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又稱為十義,意指為人所必須履行的十項義務。
五倫之道是人倫之根本,也是做人之基礎,人遵五倫,天降吉祥也。
五常:
仁:仁者人也,親親(敬愛雙親)為大,存心良善,即是人要講天理良心,慈悲為懷,壞事不可干。
義:宜也,指人捨棄私欲,作事正當而合宜,謂之義也。知恩報恩,做人問心無愧,上無愧於天,下不怍於人,合理則行,非理則退,合道則進,非道則隱。
禮:不染邪氣,有恭敬心之意。恭順長輩,遠離一切淫亂背德之行為。
智:知也,正知正見,不蒙蔽其心。有過必改,有善必行,見義勇為。
信:誠實待人,做事講信用。人若欺心,便是欺天,無信也。
http://big5.xuefo.net/nr/article22/222266.html
儒教聖學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