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命雙修.成就佛心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性命雙修.成就佛心

修性即修心性,修命是續長生 (物格.知至.意誠.心正.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


您沒有登錄。 請登錄註冊

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 節錄 自 清靜經

向下  內容 [第1頁(共1頁)]

陳志玄


版主
版主

永失真道
第十二章



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



什麼是「妄心」?「妄」這個字,就是它不存在,但你卻以為存在的。萬法惟心,一切修行的總關鍵,就在「心」字上。這意思是說,不是什麼心念都會破壞本性的,你有很多很多的心,但只有「妄心」會破壞本性而已!因此你不必急著把所有的心念與感受都拿掉,你所要處理的只是有「貪妄」的那部分而已。



如果你要深入進入修行這門學問,就得先在自身之中確切地去認識什麼是你的「妄心」?當妄心發動時,你是什麼感覺?氣機有什麼變化?它究竟是怎麼危害著你的本性?這是修行的第一步。如果不能夠在自身中了解什麼是妄心?那麼你便無法進入真正修為的過程。



有個當了二十幾年的老師,他告訴我說,在沒進入這個學問之前,他不知道自己受妄心的影響竟然這麼大、這麼深!為了學生,他天天陷在煩惱裡打轉,他看到那個學生的腳在搖,就會氣得火冒三丈!他會說:「不可以搖」。那個學生在他面前不搖,待會兒又搖,他就最討厭那種陽奉陰違在背後搖腳的學生,他連坐在辦公室裡面,腦中也一直掛懷著那個傢伙一定又在搖腳!



他常為了類似的小事氣得要命,二十年來他每年都會碰到會搖腳、不正經的學生,你想這樣怎麼會快樂!搖腳不是重點,規勸學生學正經一點也是應該的,但是你要注意當下的過程中,你的內心有沒有撼動你的氣血,而那氣血有沒有罣礙你的心情?若有的話就叫「妄心」叫「執著」,自己帶著這麼嚴重的執著,卻整天要糾正人別人的小缺點,這叫夢中占夢,如何敲醒得了別人。



以前我們蓋禪院時,有部挖土機為了工程的關係,不得已走過一段柏油路,哇!有個村民追來罵,罵得很凶!好像犯了非常不可原諒的錯誤一般!關心路面當然對,但一點小事罵得咬牙切齒,雙方都因此而臉紅脖子粗,氣血奔騰不止,氣血越動,煩惱罣礙就越大…,這就是妄心的當下。



那司機被罵得火大,我行我素一直直往前走,走過後還回頂一句:「你看我走來走去,還不是好好的!」結果那人更氣!奇怪,沒壓壞馬路,為什麼沒有高興反而更氣?因為沒機會好好罵他一頓,真是氣死了!



你看,壓壞也煩惱罣礙,沒有壓壞也煩惱罣礙!都是氣血在控制人,這就是「妄心」!如果你能有個儀器看看他們當下內在的氣血的奔馳,再與祥和時的造化相比對,你就知道,真是妄心使我們失去了真道呀!



所以如果你不在妄心裡下功夫,即使修了五年十年,你的外在修飾已經愈來愈溫和,愈來愈有規矩禮貌,可是裡面卻猶如悶燒的火山一般,正在累積下一次暴發的能量!這種人多不多?很多的!所以老子說,先認識自己的妄心,這對自己的修為是很重要的。

第十三章



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



◎既有妄心,即驚其神:



妄心就是以假作真,不存在以為存在,以著妄想來擾亂自己的氣血,氣血一動,造化立即全改變了,這叫「即驚其神」。神是什麼?妙不可言的造化就是自性的真神。神不是外面的神,妄心驚動的不是外面的神,是你的自性真神。



你的神性它在你身中捍衛著周身奇妙的造化,捍衛著你的生生之理,如來說:「萬物皆具佛性!」那個奇妙的生生之理就是你的神性、你的佛性。但妄心一動,氣就變化了,氣一變化,若還對它懷著好惡的知見,性就被干擾了!



所以一個人若常常有妄心,心情常常起伏,他的精神便逐漸耗散,久而久之,每天都會覺得很疲憊。好比一個人如果連續三天心情都處在極不好的情況下,三天後他必然會感到心力交疲的。這就足以證明,人的妄心確實會擾亂周身的造化,會擾亂我們的精氣神,以及我們的本性。



◎既驚其神,即著萬物:



當我們的神一動,該好惡知見就深植到阿賴耶識裡了,以後再有類似的氣機感受出現,你便充滿著不可自拔的好惡煩惱,而這好惡投射在外物上,便形成對外物的貪嗔習性了。



然而若非因為內心的感受激動,使你久久不能自已,外物又有什麼可成為執著的呢?內心的感受雖然有很多種,但我們可以把感受分成兩大類:一個是貪,我喜歡的;一個是嗔,我不喜歡的。只有這兩種而已。



為什麼我會老遠從中和跑到內湖去吃麵線羹?因為我有一種久久不能自已的感受,那種感受造成了我換了三班公車到內湖!這時你所著的「物」到底是外在的一碗麵線羹?還是你身中那個激動不已的感受呢?仔細的往內觀察,所謂的「即著萬物」實際上指的只是裡面的一股感受、一股氣血的罣礙而已!大學說「格物」的「物」,最主要是指內心的這個「妄心」。



◎既著萬物,即生貪求:



該物若能帶給你一種很好的感受,因你對感受有貪求,所以下次你就會一直想追逐該物,以換得這種好的感受,這便是著於該物而生起貪求了;反過來說,如果該物所帶給你的,是一種不好的感受,那麼下次你就會因該物的出現而感到不安,最後你會想把它去之而後快。



◎既生貪求,即是煩惱:



貪求既然在氣血上已經形成了,便會開始藉由外境來追逐那份感覺,已經開始產生追逐,能如願、不能如願,最後也都將再度動盪到它的心性,這氣血動與心情久久不能平復,便是眾生的煩惱所在。



今天看到一個新聞,有個人跟他的合夥人拆夥,錢分得不如意,講得火大,就放把火把人家的房子給燒了,被抓去警察局,嘴裡還念念有詞的說:「我實在想錢想瘋了,沒辦法」。警察問他後不後悔,他還說「不後悔,我已經想錢想瘋了!」那神色讓我看了真是為他心疼,一副好累、好累的樣子,他真是被胸中的煩惱折磨到快瘋了!



想想他這漫長折磨的過程,必然在他的胸中時時充滿著一股鬱結的氣血,那是股令他判讀為「非常難過」的氣血。想要揮去那個難過,其實是想要揮去胸中這個被判讀為「難過」的氣血而已。為了揮去它,於是他暗暗想出了這個毀滅性的計劃,終於做出這樣無可挽救的事來!像這樣因在氣血上攀附貪嗔知見而惹出的煩惱,簡直無所不在,哪裡說得完呢!



一個人在社會上所做的種種努力,為的就是將來能獲得一個安寧平靜的生活,一個安祥幸福的心境。可是你有沒有發現在這個過程中,甚至在這個奮鬥的過程之後,我們都被什麼團團包圍?「煩惱」!看看那些外在物質已經毫無欠缺的頂尖人事,煩惱有沒有比你我更減少?或是比他以前更少?事實讓我們更明白,要去除煩惱的根本辦法,並不在於外在事物的滿足。



你說我是因為失業所以煩惱,可是你找到工作了,你的煩惱並沒有減少!然後你說因為我的薪水少,所以我很煩惱,但是現在一個月四萬多了,你的煩惱還是沒有減少!然後你又說因為我沒有女朋友,所以我煩惱,但是女朋友已經換了好幾個了,你的煩惱還是在增加中,對吧!最後你說如果我結了婚,嫁了一個帥氣的好老公,那時我一定是幸福美滿,我一定不再煩惱了!現在婚也結了,老公也很好,小孩也生了,但是還是煩惱!因為我的小孩不聽話、不讀書…。



您有沒有意識到,你一直在編故事,並試圖把責任往外推缷。然而煩惱是內在的一種習性,一種知見的狀態,內在要不要煩惱,是可以與外在毫無關係的!老子說:「其出彌遠,其知彌少!」若不經由自身的觀察,煩惱真是一個永遠無法破解的謎題。



因此如果你不開始學習在自身中認識煩惱的真相,你將永遠無法離開煩惱。不要以為你富裕了就不會有煩惱,全世界裡面這麼多人比你富裕,但是他們的煩惱都比你少嗎?還有很多人都比你窮,他們也不一定像你一樣有那麼多的煩惱;當然也有很多人比你窮,而且也比你煩惱,這種人又沒錢又不懂得解脫煩惱,真是夠倒楣的了。



所以煩惱是內心感受的問題,不是物質的問題,物質也許是個誘因,但它也可以不是誘因,因為最後讓你煩惱、讓你難過的,只是胸中的一股感受而已。因為胸中氣血一動,你就無法與它和平共處,而陷入煩惱了!



胸中的氣血早就被你分成兩大類:一是執著為喜歡,一是執著為不喜歡。因為想要營求那個你所喜歡的感覺,但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以煩惱;或是怕那個不好的感受來襲,但它偏偏常常現,這更是煩惱。最後你的人生就是,煩啊煩!真是煩!



因此當你奮鬥了一輩子,有了很豐富的人生閱歷了,最後你要遺留給子孫什麼呢?千萬不要遺留給他金山銀山,這不能幫助他們成為堅強、幸福的人。要留給子孫最大的資產,是教他如何解脫煩惱!這一招如果學會了,你的子孫縱然生活在各種或好或不好的際遇中,他都能自得其樂。你給他金山銀山,卻沒有教他解脫煩惱的方法,不論他富裕與否,他註定會很煩惱的!



所以說,要做學問,第一件事情應該了解什麼是煩惱?煩惱根源在哪裡?它如何形成?又要如何從種種罣礙中解脫出來?對於人的一生來說,這真是最重要的學問了。







第十四章



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煩惱妄想,憂苦身心:



有煩惱妄想,心神就愈來愈不安寧,心神不寧,陽氣、精神便慢慢耗散,精神愈來愈差,神色便愈來愈昏暗,早上起床愈來愈困難…這種心情與肉體的惡性循環,想脫都脫不開,真是令人非常的苦惱!這就是「憂苦身心」。



現在的學生早上起床要用好幾個鬧鐘,六點半響一下,六點四十五分再響一下,七點又響一下,還是起不來!年紀輕輕就把自己的精氣神耗散成這樣!然後叫他起床的人也很苦,「快點快點」!被叫的人更苦,「快什麼快」!還沒起床就一把火了,氣動了,元陽開始消散,昨天養了一整夜的精神,不須要十分鐘的生氣就消散光了!這樣浩然之氣怎麼養都養不起來呢!



回顧三五歲的小孩,他們起床多麼明快,以前我叫小犬起床,「兒子,起床啦!」他啪!爬起來,小腳站在床上,揉揉眼,四平八穩的大聲回答說:「什麼事!」哦!精神爽朗,很明快,聽了心情真的很好;但越長越大,你叫他起床,他老在床舖上滾來滾去,起不來!現代人的元陽就是這樣在貪嗔煩惱中,逐日的飄散。



你看那精神好的人身體也好,精神好的人吃這個也好吃,吃那個也好吃;玩這也快樂,玩那也起勁;躺著就睡,起床便很有精神。什麼都好!幸福得不得了!精神不好的人,這個也不好吃,那個也不好吃,這個看不順眼,那個也看不順眼,這也沒意思,那也沒意思!這真是「憂苦身心」。「憂苦身心」乃是因為煩惱妄想使身中的精氣神耗散之故。



精神的耗散你可以感受的,好比你與人大吵一架,你會發現當你的情緒激動之後,或者生了一肚子悶氣之後,你會感覺好累!好累!這就是妄想在動、氣血在動、元陽分散的結果。元陽分散必然累、苦。元陽若飽滿,做什麼都覺得有趣。



◎便遭濁辱,流浪生死:



如果你能善於法維護你的生生之性,你的身心將愈來愈清新。如果你不懂得維護你的生生之道,你的陽氣將耗散,濁陰將增加,身心便漸漸遭到濁辱。易經說:「水流濕,火就燥。」世上萬物都各有各的性,水總往濕的地方流,火總往乾的地方跑,這是特性使然。而人之所以為仙為鬼,也是特性使然,若整日的存心都在消陽長陰,到最後純陰而自然往鬼類跑,自然受到流浪生死的濁辱;若是你懂得解脫煩惱,整日消陰長陽,到最後純陽而自然入於永恆寂滅。這都是特性使然。



有人問說:「仙佛這麼慈悲,為什麼不把地獄的鬼魂往上面拉?」這沒有辦法的,就像「水流濕,火就燥。」火不能把水往上拉,就算勉強拉得上一時,以後還是會自己降到該有的位置的。物物各有一個理,修道就是修個「理」,再有能力的仙佛也沒有辦法違背大自然的定理。



讓自己身中的陰氣多了,自然常常昏沉、心情不好、暴躁、憂鬱、慾望、多病…生命結束後純陰而為鬼類,流浪生死,這叫「便遭濁辱」。



你的氣血一動就牽動你的思考,濁氣常動,慾望妄想就多,陽氣就開始消散,這是濁辱的根源。人常常不喜歡被別人污辱,卻不自覺的時時被自己身上的陰氣所辱,弄得一身的習氣、慾望,撼動了我的思考、影響了我的情緒、控制了你的作為…這樣人毫無自由!這個就「便遭濁辱」。



為什麼會流浪生死?因為我們氣血運行的規則有兩條路:清輕之氣走的是先天八卦的規則,重濁之氣走的是後天八卦的規則。一條是生生不息的路,一條是沉輪苦海的路。任何萬物的造化都有兩條路:一條是慢慢的死,一條是慢慢的生。人的生生之理的造化模式也有兩條路:一條慢慢的消陽長陰,一條慢慢的消陰長陽。就像一棵樹一樣,它要死要生,乃是因為它內在的造化模式產生了不同的關係,這兩條路如果你選錯了,結果就完全不同了。



性中造化之所以會分成兩條路,乃是我們的心先分成兩條路,煩惱妄想是一條路;萬緣俱下,無罣無礙也是一條路。氣血是跟著心走的,心有兩條路,氣血便有兩個樣子,兩個樣子就是造化的兩個模式,一條是鬼路的輪迴造化模式,一條是仙路的永恆造化模式。







◎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多少聖哲要渡你,說:「人生苦啊」!你偏說:「哪有?我覺得很好呢!」但沒人理你時,你卻常說:「我最近真是很煩!人生苦啊!煩惱呀!」天天苦悶煩惱,今年如此,明年更是如此,生生世世都是如此。這就是苦海,拔都拔不開,故曰「常沉苦海」。



真道在哪裡?物物本具的生生之性,才是真道的所在。天地哪兒都有道,但屬於你身中的造化,才是你的真道。有個學生問莊子,道在哪裡?莊子說:「道在天地!」學生又問哪裡還有?「在稊稗裡!」稊稗就是小雜糧,不值錢的東西裡也有。學生又一直問道在哪裡?最後莊子答「在屎尿裡!」為什麼?屎尿裡有沒有造化之道?當然也有呀!



天下萬物都有道,但你修道不是修那些稊稗、屎尿的造化之道,而是修自己身上的造化之道!你失去的道是你自己的道,不是失去別人的道。失去外面的道都可救,唯有失去自身的大道還不知道要找回時,真是無可救。

陳志玄


版主
版主

第十五章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真常之道:



真常之道是每一分每一秒都可以自在,都可以得到本性中生生之益的道。常常有人會以聽到某一段演講一時的感動、或靜坐到某一種一時的禪悅為道,或以身體一時的輕妙舒爽為道,或以看到什麼光、或看到仙佛、或聞到美妙的檀香、或接到什麼特殊靈機為道…,然而這種非比尋常的經驗,常在下一刻感受消失時,瞬間消失得蕩然無存了。



中庸說:「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道是分分秒秒都在的,無法離開一秒鐘的,是隨時反觀都在的,不是忽得忽失的。所以這種以追尋一時特殊感覺為道的人,在事事不如意的時候,有時候甚至連一分鐘的清靜與自在都遙不可及。這種在某一種條件下才獲得清靜的道,其實是忽得忽失的道,是忽存忽亡的道,不是「真常之道」。



「真常之道」是不論你在任何的境遇之下,都能夠清靜、都能夠自在、都能解脫的道。真常之道是不論你在何種的環境之下,都能夠盡得本性生生之益的道。不論置身於何種的境遇,我們都可以保有對身中實相真知的心法,在各種的境遇、各種的感受中,都能夠馬上得到寧靜跟解脫的。



一個人若是能夠具備這種對自性實相真知的心法,不論外境是順是逆,是住在東方還是西方,是凡間的人或西天的佛,在他們生命中的每一秒鐘,他們都可以盡得本性的生生之益,不使他們本性的造化機能有一點點的損傷。



因為這個生生之益就存在於每一個人的本性之中,它分分秒秒都實存在,所以叫做「真」,因為不論在什麼樣境遇之中,他都能夠盡得他的生生之益,沒有一秒鐘是丟失的,所以稱為「常」。無時無刻都本著實相的真知,盡得這個本性中的生生之益,這個就是老子所說的「真常之道」。



◎悟者自得:



「悟」這個字是「吾」「心」。了解自身實相的心法才稱為「悟」。而「自得」是一切答案都在自己的身中。所證得的都在自己體內,沒有一件是身外的。這兩個字明白的指引我們要往內觀照,而不是往外尋找,是從本質去體悟,而不是額外獲得了什麼。



自古至今所有的聖賢仙佛所證所悟,都離不開「本性」兩個字,打開五教的經典,他們的共同處就是「本性」這兩個字!而迷昧的眾生卻不斷的往外索求,所以老子在清靜經即將結束的時候,再一次的叮嚀成仙作佛所有的關鍵就在自己的身中,不在身外,更不在別人的身上,如果我們要修行的話,千萬不要再走錯了方向,只有往自己的身中去尋找,才能夠獲得完整的答案。



◎得悟道者:



悟道的人就是能掌握這個內在本性的人,有了這個見地就可以承傳聖道了。我們常以為那些具有某些超能力,能夠預知未來的人,或是能夠洞澈三世因果的人,或是那些能夠空中行雲、撒豆成兵的人,才是悟道的人。然而適問有這些超能力的人,都是心性無暇的人嗎?心性若不能無暇又怎能說悟道呢?



這些雖然都很好,但是成仙作佛所依靠的不是這些,成仙作佛所依靠的只是每個人本性中早就具足的造化之妙而已!因此所謂的悟道,指的是悟透了本性真機的人,悟透無為而無不為的人,而不是那些在旁門左道中有著絢麗成就的人。



◎常清靜矣:



「清靜」是不論在動靜中都能夠靜,而一般人以為靜就是在遂順無事、輕鬆舒暢時才能靜,但智者在困苦顛沛中就靜了,在煩惱、繁忙多事時就靜了,不是等到一身無事的時候才能夠靜。



中庸:「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意思是說,一個人身處富貴也清靜,身處貧賤的時候也清靜,置身於夷狄他也清靜,身陷患難之中他還是清靜。



君子不論身陷在什麼樣的境遇之中,都不改其清靜自在的本色,不改見性的本色。不論在什麼樣的境遇之中都能夠清靜,不是偶然的遂順的境遇中才獲得清靜的。這種動靜皆靜的功夫,這才是永遠的清靜,故曰「常清靜矣矣」。



記得在前面的文章曾經說過「動者靜之基」,這句話已經表明,這個清靜是建立在動中的,在奔忙中的,不是那沉空守寂、枯木死灰的靜。而這裡所說的「常清靜矣」,更指出這清靜是時時刻刻都清靜的,不是忽得忽失、忽存忽亡可以充數的。這個是實相心法中非常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凡夫及二乘者最常誤解的地方。所以老子在清靜經中的最後,對這個問題一再一再的反覆申論,這是我們不可忽略的。



這本清靜經經乍看之下文字感覺都極為淺顯,但是你若懂得仔細往身內去對照的話,你會發現它的含意真是極為隱微深邃。經典大都有這個特色,經典是專門為那些懂得將文字往內在的本性去對照的人所寫的,不是為那些善於說文解字的人寫的。所以希望各位在研究五教經典的時候,都能夠本著這個「對照本心本性」原則去閱讀、去翻譯,相信每一個人都可以直入聖賢心法,悟入言語所不能破的真機。







黃庭禪創辦人張慶祥甲申年辛末月寫於中嶺山禪院















黃庭禪叢書HTZ…01



清靜經釋義



……………………………………………………



作者/黃庭禪創辦人張慶祥



黃庭禪網址/htz.org.tw



電子信箱/a2178840@ms71.hinet.net



作者著作發行代表處/台北縣達觀靜禪協會(中嶺山禪院)



黃庭禪課程研習處/台北縣達觀靜禪協會(中嶺山禪院)



地址/台灣省台北縣新店市雙峰路158號



詢問電話/(02)22174564







作者著作:



書籍:清靜經、心即是氣、撥雲見日(修行原理)、失落的內心、



中庸首章、發而中節、真修蒐證、淨相系列、含愛的飲食。



有聲光碟:金剛經、心經、道德經、六祖壇經、黃庭禪坐、飲食與健康。



作者永久聯絡電話/(02)26669225







助印劃撥帳號/19882926



ATM帳號/銀行代碼:006 帳號:5333-717-503373



匯款帳號/合作金庫---北新分行 5333-717-503373



戶名/社團法人台北縣達觀靜禪協會







本書歡迎助印,亦歡迎以電子檔傳閱。





http://www.google.com.tw/url?url=http://www.htz.org.tw/htz/htz/htzbook3.doc&rct=j&frm=1&q=&esrc=s&sa=U&ei=UIDOU5buBZft8AXEoYCICw&ved=0CD0QFjAH&sig2=yLQDf6lvHnVQtUrKaBjjGg&usg=AFQjCNHb6Dq35FLpvQy50T_kzh1HuE5hNg

回頂端  內容 [第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