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 刺 節 論 篇 第 五 十 五
刺 家 不 診 , 聽 病 者 言 , 在 頭 頭 疾 痛 , 為 藏 針 之 。 刺至 骨 病 已 , 上 無 傷 骨 肉 及 皮 , 皮 者 道 也 。
陰 刺 入 一 , 傍 四 處 , 治 寒 熱 。
深 專 者 刺 大 臟 , 迫 臟 刺 背 , 背 俞 也 。 刺 之 迫 臟 ,臟 會 , 腹 中 寒 熱 去 而 止 。 與 刺 之 要 , 發 針 而 淺 出 血 。
治 腐 腫 者 , 刺 腐 上 , 視 癰 小 大 深 淺 刺 。 刺 大 者 多血 , 小 者 深 之 , 必 端 內 針 為 故 止 。
病 在 少 腹 有 積 , 刺 皮 ● 以 下 , 至 少 腹 而 止 。 刺 俠脊 兩 旁 四 椎 間 , 刺 兩 髂 季 脅 肋 間 , 導 腹 中 氣 熱 下 已 。
病 在 少 腹 , 腹 痛 不 得 大 小 便 , 病 名 曰 疝 , 得 之 寒。 刺 少 腹 兩 股 間 , 刺 腰 髁 骨 間 , 刺 而 多 之 , 盡 靈 病 已 。
病 在 筋 , 筋 攣 節 痛 , 不 可 以 行 , 名 曰 筋 痺 。 刺 筋上 為 故 , 刺 分 肉 間 , 不 可 中 骨 也 。 病 起 筋 靈 病 已 止 。
病 在 肌 膚 , 肌 膚 盡 痛 , 名 曰 肌 痺 , 傷 於 寒 濕 。 刺大 分 小 分 , 多 發 針 而 深 之 , 以 熱 為 故 , 無 傷 筋 骨 , 傷 筋骨 , 癰 發 若 變 。 諸 分 盡 熱 病 已 止 。
病 在 骨 , 骨 重 不 可 舉 , 骨 髓 酸 痛 , 寒 氣 至 , 名 曰骨 痺 。 深 者 刺 無 傷 脈 肉 為 故 。 其 道 大 分 小 分 , 骨 熱 病 已止 。
病 在 諸 陽 脈 且 寒 且 熱 , 諸 分 且 寒 且 熱 , 名 曰 狂 。刺 之 虛 脈 , 視 分 盡 熱 病 已 止 。
病 初 發 歲 一 發 , 不 治 月 一 發 , 不 治 月 四 五 發 , 名曰 癲 病 。 刺 諸 分 諸 脈 。 其 無 寒 者 , 以 針 調 之 病 止 。
病 風 且 寒 且 熱 , 靈 汗 出 , 一 日 數 過 , 先 刺 諸 分 理絡 脈 , 汗 出 且 寒 且 熱 , 三 日 一 刺 , 百 日 而 已 。
病 大 風 骨 節 重 , 鬚 眉 墮 , 名 曰 大 風 , 刺 肌 肉 為 故。 汗 出 百 日 , 刺 骨 髓 汗 出 百 日 , 凡 二 百 日 鬚 眉 生 而 止 針。
皮 部 論 篇 第 五 十 六
黃 帝 問 曰 : 余 聞 皮 有 分 部 , 脈 有 經 紀 , 筋 有 結 絡 ,骨 有 度 量 , 其 所 生 病 各 異 。 別 其 分 部 , 左 右 上 下 , 陰 陽所 在 , 病 之 始 終 , 願 聞 其 道 。
岐 伯 對 曰 : 欲 知 皮 部 以 經 脈 為 紀 者 , 諸 經 皆 然 。
陽 明 之 陽 , 名 曰 害 蜚 , 上 下 同 法 , 視 其 部 中 有 浮絡 者 , 皆 陽 明 之 絡 也 。 其 色 多 青 則 痛 , 多 里 則 痺 , 黃 赤則 熱 , 多 白 則 寒 , 五 色 皆 見 , 則 寒 熱 也 。 絡 盛 則 入 客 於經 。 陽 主 外 , 陰 主 內 。
少 陽 之 陽 , 名 曰 樞 持 。 上 下 同 法 , 視 其 部 中 , 有浮 絡 者 , 皆 少 陽 之 絡 也 。 絡 盛 則 入 客 於 經 , 故 在 陽 者 主內 , 在 陰 者 主 出 , 以 滲 於 內 , 諸 經 皆 然 。
太 陽 之 陽 , 名 曰 關 樞 。 上 下 同 法 , 視 其 部 中 , 有浮 絡 者 , 皆 太 陽 之 絡 也 。 絡 盛 則 入 客 於 經 。
少 陰 之 陰 , 名 曰 樞 儒 。 上 下 同 法 , 視 其 部 中 , 有浮 絡 者 , 皆 少 陰 之 絡 也 。 絡 盛 則 入 客 於 經 , 其 入 經 也 ,從 陽 部 注 於 經 , 其 出 者 , 從 陰 內 注 於 骨 。
心 主 之 陰 , 名 曰 害 肩 , 上 下 同 法 , 視 其 部 中 , 有浮 絡 者 , 皆 心 主 之 絡 也 。 絡 盛 則 入 客 於 經 。
太 陰 之 陰 , 名 曰 關 蟄 。 上 下 同 法 , 視 其 部 中 , 有浮 絡 者 , 皆 太 陰 之 絡 也 。 絡 盛 則 入 客 於 經 。
凡 十 二 經 絡 脈 者 , 皮 之 部 也 。
是 故 百 病 之 始 生 也 , 必 先 於 皮 毛 。 邪 中 之 , 則 腠理 開 , 開 則 入 客 於 絡 脈 , 留 而 不 去 , 傳 入 於 經 , 留 而 不去 , 傳 入 於 腑 , 廩 於 腸 胃 。
邪 之 始 入 於 皮 也 , 泝 然 起 毫 毛 , 開 腠 理 , 其 入 於絡 也 , 則 絡 脈 盛 色 變 ; 其 入 客 於 經 也 , 則 感 虛 , 乃 陷 下, 其 留 於 筋 骨 之 間 。 寒 多 則 筋 攣 骨 痛 ; 熱 多 則 筋 弛 骨 消, 肉 爍 ● 破 毛 直 而 敗 。
帝 曰 : 夫 子 言 皮 之 十 二 部 , 其 生 病 皆 何 如 。
岐 伯 曰 : 皮 者 , 脈 之 部 也 。 邪 客 於 皮 , 則 腠 理 開, 開 則 邪 入 客 於 絡 脈 , 絡 脈 滿 , 則 注 於 經 脈 , 經 脈 滿 ,則 入 舍 於 腑 臟 也 。 故 皮 者 有 分 部 不 與 而 生 大 病 也 。 帝 曰: 善 。
經 絡 論 篇 第 五 十 七
黃 帝 問 曰 : 夫 絡 脈 之 見 也 , 其 五 色 各 異 , 青 黃 赤 白黑 不 同 , 其 故 何 也 ?
岐 伯 對 曰 : 經 有 常 色 , 而 絡 無 常 變 也 。
帝 曰 : 經 之 常 色 何 如 ? 岐 伯 曰 : 心 赤 、 肺 白 、 肝青 、 脾 黃 、 腎 黑 , 皆 亦 應 其 經 脈 之 色 也 。
帝 曰 : 絡 之 陰 陽 , 亦 應 其 經 乎 ?
岐 伯 曰 : 陰 絡 之 色 應 其 經 , 陽 絡 之 色 變 無 常 , 隨四 時 而 行 也 。
寒 多 則 凝 泣 , 凝 泣 則 青 黑 ; 熱 多 則 淖 澤 , 淖 澤 則黃 赤 。 此 皆 常 色 , 謂 之 無 病 。 五 色 具 見 者 , 謂 之 寒 熱 。帝 曰 : 善 。
氣 穴 論 篇 第 五 十 八
黃 帝 問 曰 : 余 聞 氣 穴 三 百 六 十 五 以 應 一 歲 , 未 知 其所 , 願 卒 聞 之 。
岐 伯 稽 首 再 拜 對 曰 : 窘 乎 哉 問 也 ? 其 非 精 帝 , 孰能 窮 其 道 焉 , 因 請 溢 意 盡 言 其 處 。
帝 捧 手 逡 巡 而 卻 曰 : 夫 子 之 開 余 道 也 , 目 未 見 其處 , 耳 未 聞 其 數 , 而 目 已 明 , 耳 以 聰 矣 。
岐 伯 曰 : 此 所 謂 精 人 易 語 , 良 馬 易 御 也 。
帝 曰 : 余 非 精 人 之 易 語 也 , 世 言 真 數 開 人 意 , 今余 所 訪 問 者 真 數 , 發 蒙 解 惑 , 未 足 以 論 也 。 然 余 願 聞 夫子 溢 志 盡 言 其 處 , 令 解 其 意 , 請 藏 之 金 匱 , 不 敢 復 出 。
岐 伯 再 拜 而 起 曰 : 臣 請 言 之 , 背 與 心 相 控 而 痛 ,所 治 天 突 與 十 椎 及 上 紀 。 上 紀 者 胃 脘 也 , 下 紀 者 關 元 也。
背 胸 邪 繫 陰 陽 左 右 如 此 , 其 病 前 後 痛 澀 , 胸 脅 痛而 不 得 息 , 不 得 臥 、 上 氣 、 短 氣 、 偏 痛 、 脈 滿 起 , 斜 出尻 脈 , 絡 胸 脅 , 支 心 貫 膈 , 上 肩 加 天 突 , 斜 下 肩 , 交 十椎 下 。
臟 俞 五 十 穴 。
腑 俞 七 十 二 穴
熱 俞 五 十 九 穴
水 俞 五 十 七 穴
頭 上 五 行 , 行 五 , 五 五 二 十 五 穴 。
中 ● 兩 傍 各 五 , 凡 十 穴 。
大 椎 上 兩 傍 各 一 , 凡 二 穴 。
目 瞳 子 浮 白 二 穴 。
兩 髀 厭 分 中 二 穴 。
犢 鼻 二 穴 。
耳 中 多 所 聞 二 穴 。
眉 本 二 穴 。
完 骨 二 穴 。
頂 中 央 一 穴 。
枕 骨 二 穴 。
上 關 二 穴 。
大 迎 二 穴 。
下 關 二 穴 。
天 柱 二 穴 。
巨 虛 上 下 廉 四 穴 。
曲 牙 二 穴 。
天 突 一 穴 。
天 府 二 穴 。
天 牖 二 穴 。
扶 突 二 穴 。
天 窗 二 穴 。
肩 解 二 穴 。
關 元 一 穴 。
委 陽 二 穴 。
肩 貞 二 穴 。
喑 門 一 穴 。
齊 一 穴 。
胸 俞 十 二 穴 。
背 俞 二 穴 。
膺 俞 十 二 穴 。
分 肉 二 穴 。
踝 上 橫 二 穴 。
陰 陽 蹻 四 穴 。
水 俞 在 諸 分 , 熱 俞 在 氣 穴 , 寒 熱 俞 在 兩 骸 厭 中 二穴 。
大 禁 二 十 五 在 天 府 下 五 寸 。
凡 三 百 六 十 五 穴 , 針 之 所 由 行 也 。
帝 曰 : 余 已 知 氣 穴 之 處 , 游 針 之 居 , 願 聞 孫 絡 溪谷 , 亦 有 所 應 乎 ?
岐 伯 曰 : 孫 絡 三 百 六 十 五 穴 會 , 亦 以 應 一 歲 , 以溢 奇 邪 , 以 通 榮 衛 。 榮 衛 稽 留 , 衛 散 榮 溢 , 氣 竭 血 著 。外 為 發 熱 , 內 為 少 氣 。 疾 瀉 無 怠 , 以 通 榮 衛 , 見 而 瀉 之, 無 問 所 會 。
帝 曰 : 善 。 願 聞 溪 谷 之 會 也 。
岐 伯 曰 : 肉 之 大 會 為 谷 , 肉 之 小 會 為 溪 , 肉 分 之間 , 溪 谷 之 會 。 以 行 榮 衛 , 以 會 大 氣 。 邪 盛 氣 壅 , 脈 熱肉 敗 , 榮 衛 不 行 , 必 將 為 膿 , 內 銷 骨 髓 , 外 破 大 膕 。 留於 節 湊 , 必 將 為 敗 。 積 寒 留 舍 , 榮 衛 不 居 , 捲 肉 縮 筋 ,肋 肘 不 得 伸 。 內 為 骨 痹 , 外 為 不 仁 , 命 曰 不 足 , 大 寒 留於 溪 谷 也 。 溪 谷 三 百 六 十 五 穴 會 。 亦 應 一 歲 。 其 小 痹 淫溢 , 循 脈 往 來 , 微 針 所 及 , 與 法 相 同 。
帝 乃 避 左 右 而 起 , 再 拜 曰 : 今 日 發 蒙 解 惑 , 藏 之金 匱 , 不 敢 復 出 。 乃 藏 之 金 蘭 之 室 , 署 曰 氣 穴 所 在 。 岐伯 曰 : 孫 絡 之 脈 別 經 者 , 其 血 盛 而 當 瀉 者 , 亦 三 百 六 十五 脈 , 並 注 於 絡 , 傳 注 十 二 絡 脈 , 非 獨 十 四 絡 脈 也 , 內解 瀉 於 中 者 十 脈 。
氣 府 論 篇 第 五 十 九
足 太 陽 脈 氣 所 發 者 , 七 十 八 穴 。
兩 眉 頭 各 一 。
入 髮 至 項 三 寸 半 傍 五 , 相 去 三 寸 。
其 浮 氣 在 皮 中 者 , 凡 五 行 , 行 五 , 五 五 二 十 五 。
項 中 大 筋 兩 旁 , 各 一 。
風 府 兩 旁 , 各 一 。
俠 背 以 下 至 尻 尾 二 十 一 節 , 十 五 間 各 一 , 五 臟 之俞 各 五 , 六 腑 之 俞 各 六 。
委 中 以 下 至 足 小 趾 旁 , 各 六 俞 。
足 少 陽 脈 氣 所 發 者 , 六 十 二 穴 , 兩 角 上 各 二 。
直 目 上 髮 際 內 各 五 。
耳 前 角 上 各 一 。
耳 前 角 下 各 一 。
銳 髮 下 , 各 一 。
客 主 人 , 各 一 。
耳 後 陷 中 , 各 一 。
下 關 各 一 。
耳 下 牙 車 之 後 , 各 一 。
缺 盆 各 一 。
掖 下 三 寸 , 脅 下 至 胠 , 八 間 各 一 。
髀 樞 中 傍 , 各 一 。
膝 以 下 至 足 小 趾 次 趾 各 六 俞 。
足 陽 明 脈 氣 血 所 發 者 , 六 十 八 穴 , 額 顱 髮 際 旁 各三 。
面 鼽 骨 空 各 一 。
大 迎 之 骨 空 各 一 。
人 迎 各 一 。
缺 盆 外 骨 空 各 一 。
膺 中 骨 間 各 一 。
俠 鳩 尾 之 外 , 當 乳 下 三 寸 , 俠 胃 脘 各 五 。
俠 臍 廣 三 寸 , 各 三 。
下 齊 二 寸 , 俠 之 各 三 。
氣 街 動 脈 各 一 。
伏 兔 上 各 一 。
三 里 以 下 至 足 中 趾 各 八 俞 , 分 之 所 在 穴 空 。
手 太 陽 脈 氣 所 發 者 , 三 十 六 穴 , 目 內 眥 各 一 。
目 外 各 一 。
鼽 骨 下 各 一 。
耳 郭 上 各 一 。
耳 中 各 一 。
巨 骨 穴 各 一 。
曲 掖 上 骨 穴 各 一 。
柱 骨 上 陷 者 各 一 。
上 天 窗 四 寸 , 各 一 。
肩 解 各 一 。
肩 解 下 三 寸 , 各 一 。
肘 以 下 至 手 小 指 本 各 六 俞 。
手 陽 明 脈 氣 所 發 者 , 二 十 二 穴 。 鼻 空 外 廉 項 上 ,各 二 。
大 迎 骨 空 各 一 。
柱 骨 之 會 各 一 。
骨 之 會 各 一 。
肘 以 下 至 手 大 指 次 指 本 各 六 俞 。
手 少 陽 脈 氣 所 發 者 三 十 二 穴 , 鼽 骨 下 各 一 。
眉 後 各 一 。
角 上 各 一 。
下 完 骨 後 各 一 。
項 中 足 太 陽 之 前 各 一 。
俠 扶 突 各 一 。
肩 貞 各 一 。
肩 貞 下 三 寸 分 間 各 一 。
肘 以 下 至 手 小 指 次 指 本 各 六 俞 。
督 脈 氣 所 發 者 , 二 十 八 穴 。
項 中 央 二 。
髮 際 後 中 八 。
面 中 三 。
大 椎 以 下 至 尻 尾 及 旁 十 五 穴 。
至 ● 下 凡 二 十 一 節 脊 椎 法 也 。
任 脈 之 氣 所 發 者 , 二 十 八 穴 , 喉 中 央 二 。
膺 中 骨 陷 中 各 一 。
鳩 尾 下 三 寸 , 胃 脘 五 寸 , 胃 脘 以 下 至 橫 骨 六 寸 半一 , 腹 脈 法 也 。
下 陰 別 一 。
目 下 各 一 。
下 唇 一 。
斷 交 一 。
沖 脈 氣 所 發 者 , 二 十 二 穴 。 俠 鳩 尾 外 各 半 寸 , 至齊 寸 一 。
俠 齊 下 旁 各 五 分 , 至 橫 骨 寸 一 , 腹 脈 法 也 。
足 少 陰 舌 下 。
厥 陰 毛 中 急 脈 各 一 。
手 少 陰 各 一 。
陰 陽 蹻 各 一 。
手 足 諸 魚 際 脈 氣 所 發 者 。
凡 三 百 六 十 五 穴 也 。
骨 空 論 篇 第 六 十
黃 帝 問 曰 : 余 聞 風 者 , 百 病 之 始 也 。 以 針 治 之 奈 何?
岐 伯 對 曰 : 風 從 外 入 , 令 人 振 寒 汗 出 , 頭 痛 、 身重 、 惡 寒 。 治 在 風 府 , 調 其 陰 陽 , 不 足 則 補 , 有 餘 則 瀉。
大 風 頸 項 痛 , 刺 風 府 , 風 府 在 上 椎 。
大 風 汗 出 , 灸 ● 譆 , ● 譆 在 背 下 俠 脊 傍 三 寸 所 ,壓 之 令 病 人 呼 ● 譆 , ● 譆 應 手 。
從 風 憎 風 , 刺 眉 頭 。
失 枕 在 肩 , 上 橫 骨 間 。
折 使 榆 臂 齊 肘 正 灸 脊 中 。
● 絡 季 脅 引 少 腹 而 痛 脹 , 刺 ● 譆 。
腰 痛 不 可 以 轉 搖 , 急 引 陰 卵 , 刺 八 與 痛 上 , 八 在 腰 尻 分 間 。
鼠 寒 熱 , 還 刺 寒 府 。 寒 府 在 附 膝 外 解 營 。 取 膝上 外 者 , 使 之 拜 ; 取 足 心 者 , 使 之 跪 。
任 脈 者 , 起 於 中 極 之 下 , 以 上 毛 際 , 循 腹 裏 , 上關 元 , 至 咽 喉 , 上 頤 循 面 入 目 。
沖 脈 者 , 起 於 氣 街 , 並 少 陰 之 經 , 俠 臍 上 行 , 至胸 中 而 散 。
任 脈 為 病 , 男 子 內 結 七 疝 , 女 子 帶 下 瘕 聚 。
沖 脈 為 病 , 逆 氣 裏 急 。
督 脈 為 病 , 脊 強 反 折 。
督 脈 者 , 起 於 少 腹 以 下 骨 中 央 。 女 子 入 係 廷 孔 ,其 孔 溺 孔 之 端 也 。 其 絡 循 陰 器 , 合 篡 間 , 繞 篡 後 , 別 繞臀 , 至 少 陰 與 巨 陽 中 絡 者 合 , 少 陰 上 股 內 後 廉 貫 脊 屬 腎。
與 太 陽 起 於 目 內 眥 , 上 額 交 巔 , 上 入 絡 腦 , 還 出別 下 項 , 循 肩 髆 內 。 俠 脊 抵 腰 中 , 入 循 膂 絡 腎 。
其 男 子 循 莖 下 至 篡 , 與 女 子 等 , 其 少 腹 直 上 者 ,貫 臍 中 央 , 上 貫 心 , 入 喉 上 頤 , 環 唇 上 系 兩 目 之 下 中 央。
此 生 病 , 從 少 腹 上 沖 心 而 痛 , 不 得 前 後 , 為 沖 疝, 其 女 子 不 孕 , 癃 痔 、 遺 溺 、 溢 干 ; 督 脈 生 病 治 督 脈 ,治 在 骨 上 , 甚 者 在 臍 下 營 。
其 上 氣 有 音 者 , 治 其 喉 中 央 , 在 缺 盆 中 者 。
其 病 上 沖 喉 者 , 治 其 漸 , 漸 者 , 上 俠 頤 也 。
蹇 膝 伸 不 屈 , 治 其 楗 ; 坐 而 膝 痛 , 治 其 機 ; 立 而暑 解 治 其 骸 關 ; 膝 痛 , 痛 及 姆 指 , 治 其 膕 ; 坐 而 膝 痛 如物 隱 者 , 治 其 關 ; 膝 痛 不 可 屈 伸 , 治 其 背 內 ; 連 ● 若 折, 活 陽 明 中 俞 。 若 別 治 巨 陽 少 陰 滎 , 淫 濼 脛 酸 不 能 久立 , 治 少 陽 之 維 , 在 外 上 五 寸 。
輔 骨 上 橫 骨 下 為 為 楗 , 俠 髖 為 機 , 膝 解 為 骸 關 ,俠 膝 之 骨 為 連 骸 , 骸 下 為 輔 , 輔 上 為 膕 , 膕 上 為 關 , 頭橫 骨 為 枕 。
水 俞 五 十 七 穴 , 尻 上 五 行 , 行 五 , 伏 菟 上 兩 行 ,行 五 , 左 右 各 一 行 , 行 五 , 踝 上 各 一 行 , 行 六 穴 。
髓 空 : 在 腦 後 三 分 , 在 顱 際 銳 骨 之 下 , 一 在 齦 基下 ; 一 在 項 後 中 復 骨 下 ; 一 在 脊 骨 上 空 , 在 風 府 上 。 脊骨 下 空 , 在 尻 骨 下 空 ; 數 髓 空 , 在 面 俠 鼻 ; 或 骨 空 在 口下 , 當 兩 肩 。 兩 髆 肩 空 , 在 髆 中 之 陽 。 臂 骨 空 , 在 臂 陽去 踝 四 寸 兩 骨 空 門 間 。 股 骨 上 空 , 在 股 陽 出 上 膝 四 寸 。 ● 骨 空 , 在 輔 骨 之 上 端 。 股 際 骨 空 , 在 毛 中 動 下 。 尻 骨空 , 在 髀 骨 之 後 , 相 去 四 寸 。 扁 骨 有 滲 理 湊 無 髓 孔 , 易髓 無 空 。
灸 寒 熱 之 法 , 先 灸 項 大 椎 , 以 年 為 壯 數 ; 次 灸 橛骨 。 以 年 為 壯 數 。
視 背 俞 陷 者 灸 之 , 舉 臂 肩 上 陷 者 灸 之 , 兩 季 脅 之間 灸 之 , 外 踝 上 絕 骨 之 端 灸 之 , 足 小 指 次 指 間 灸 之 , ● 下 陷 脈 灸 之 , 外 踝 後 灸 之 。
缺 盆 骨 上 切 之 堅 痛 如 筋 者 灸 之 , 膺 中 陷 骨 間 灸 之, 掌 束 骨 下 灸 之 , 臍 下 關 元 三 寸 灸 之 , 毛 際 動 脈 灸 之 ,膝 下 三 寸 分 間 灸 之 , 足 陽 明 跗 上 動 脈 灸 之 , 巔 上 一 灸 之。
犬 所 嚙 之 處 灸 之 , 三 壯 , 即 以 犬 傷 病 法 灸 之 。
凡 當 灸 二 十 九 處 。
傷 食 灸 之 , 不 已 者 , 必 視 其 經 之 過 於 陽 者 , 數 刺其 俞 而 藥 之 。
水 熱 穴 論 篇 第 六 十 一
黃 帝 問 曰 : 少 陰 何 以 主 腎 , 腎 何 以 主 水 ? 岐 伯 對 曰: 腎 者 至 陰 也 。 至 陰 者 , 盛 水 也 , 肺 者 太 陰 也 , 少 陰 者冬 脈 也 。 故 其 本 在 腎 , 其 末 在 肺 , 皆 積 水 也 。
帝 曰 : 腎 何 以 能 聚 水 而 生 病 ? 岐 伯 曰 : 腎 者 胃 之關 也 。 關 門 不 利 , 故 聚 水 而 從 其 類 也 。 上 下 溢 於 皮 膚 ,故 為 胕 腫 。 胕 腫 者 , 聚 水 而 生 病 也 。
帝 曰 : 諸 水 皆 生 於 腎 乎 ? 岐 伯 曰 : 腎 者 牝 藏 也 ,地 氣 上 者 , 屬 於 腎 , 而 生 水 液 也 。 故 曰 : 至 陰 勇 而 勞 甚, 則 腎 汗 出 , 腎 汗 出 逢 於 風 , 內 不 得 入 於 臟 腑 , 外 不 得越 於 皮 膚 , 客 於 玄 府 , 行 於 皮 裏 , 傳 為 胕 腫 , 本 之 於 腎, 名 曰 風 水 。 所 謂 玄 府 者 , 汗 空 也 。
帝 曰 : 水 俞 五 十 七 處 者 , 是 何 主 也 ? 岐 伯 曰 : 腎俞 五 十 七 穴 , 積 陰 之 所 聚 也 , 水 所 從 出 入 也 。 尻 上 五 行行 五 者 , 此 腎 俞 。 故 水 病 下 為 胕 腫 、 大 腹 , 上 為 喘 呼 、不 得 臥 者 , 標 本 俱 病 , 故 肺 為 喘 呼 , 腎 為 水 腫 , 肺 為 逆不 得 臥 , 分 為 相 輸 俱 受 者 , 水 氣 之 所 留 也 。
伏 菟 上 各 二 行 , 行 五 者 , 此 腎 之 街 也 。 三 陰 之 所交 結 於 腳 也 。 踝 上 各 一 行 , 行 六 者 , 此 腎 脈 之 下 行 也 ,名 曰 太 沖 。 凡 五 十 七 穴 者 , 皆 臟 之 陰 絡 , 水 之 所 客 也 。
帝 曰 : 春 取 絡 脈 分 肉 何 也 ? 岐 伯 曰 : 春 者 木 始 治, 肝 氣 始 生 , 肝 氣 急 , 其 風 疾 。 經 脈 常 深 , 其 氣 少 , 不能 深 入 , 故 取 絡 脈 分 肉 間 。
帝 曰 : 夏 取 盛 經 分 腠 何 也 ? 岐 伯 曰 : 夏 者 火 始 治, 心 氣 始 長 , 脈 瘦 氣 弱 , 陽 氣 留 溢 , 熱 熏 分 腠 , 內 至 於經 。 故 取 盛 經 分 腠 , 絕 膚 而 病 去 者 , 邪 居 淺 也 。 所 謂 盛經 者 , 陽 脈 也 。
帝 曰 : 秋 取 經 俞 何 也 ? 岐 伯 曰 : 秋 者 金 始 治 , 肺將 收 殺 , 金 將 勝 火 , 陽 氣 在 合 , 陰 氣 初 勝 , 濕 氣 及 體 陰氣 未 盛 , 未 能 深 入 , 故 取 俞 以 瀉 陰 邪 , 取 合 以 虛 陽 邪 ,陽 氣 始 衰 , 故 取 於 合 。
帝 曰 : 冬 取 井 滎 何 也 ? 岐 伯 曰 : 冬 者 水 始 治 , 腎方 閉 , 陽 氣 衰 少 , 陰 氣 堅 盛 , 巨 陽 伏 沉 , 陽 脈 乃 去 , 故取 井 以 下 陰 逆 , 取 滎 以 實 陽 氣 。 故 曰 : 冬 取 井 滎 , 春 不鼽 衄 。
帝 曰 : 夫 子 言 治 熱 病 五 十 九 俞 , 余 論 其 意 , 未 能領 別 其 處 , 願 聞 其 處 , 因 聞 其 意 。 岐 伯 曰 : 頭 上 五 行 行五 者 , 以 越 諸 陽 之 熱 逆 也 , 大 杼 、 膺 俞 、 缺 盆 、 背 俞 ,此 八 者 , 以 瀉 胸 中 之 熱 也 。 氣 街 、 三 里 、 巨 虛 上 下 廉 ,此 八 者 , 以 瀉 胃 中 之 熱 也 。 雲 門 、 骨 、 委 中 、 髓 空 ,此 八 者 , 以 瀉 四 肢 之 熱 也 。 五 臟 俞 傍 五 , 此 十 者 , 以 瀉五 臟 之 熱 也 。 凡 此 五 十 九 穴 者 , 皆 熱 之 左 右 也 。
帝 曰 : 人 傷 於 寒 , 而 傳 為 熱 , 何 也 ? 岐 伯 曰 : 夫寒 盛 則 生 熱 也 。
調 經 論 篇 第 六 十 二
黃 帝 問 曰 : 余 聞 刺 法 言 , 有 餘 瀉 之 , 不 足 補 之 , 何謂 有 餘 , 何 謂 不 足 ? 岐 伯 對 曰 : 有 餘 有 五 , 不 足 亦 有 五, 常 欲 何 問 ? 帝 曰 : 願 盡 聞 之 。 岐 伯 曰 : 神 有 餘 , 有 不足 ; 氣 有 餘 , 有 不 足 ; 血 有 餘 , 有 不 足 ; 形 有 餘 , 有 不足 ; 志 有 餘 , 有 不 足 。 凡 此 十 者 , 其 氣 不 等 也 。
帝 曰 : 人 有 精 氣 、 津 液 、 四 肢 、 九 竅 、 五 臟 十 六部 , 三 百 六 十 五 節 , 乃 生 百 病 , 百 病 之 生 , 皆 有 虛 實 。今 夫 子 乃 言 有 餘 有 五 , 不 足 亦 有 五 , 何 以 生 之 乎 ?
岐 伯 曰 : 皆 生 於 五 臟 也 。 夫 心 藏 神 , 肺 藏 氣 , 肝藏 血 , 脾 藏 肉 , 腎 藏 志 , 而 此 成 形 。 志 意 通 , 內 連 骨 髓而 成 身 形 五 臟 。 五 臟 之 道 , 皆 出 於 經 隧 , 以 行 血 氣 。 血氣 不 和 , 百 病 乃 變 化 而 生 , 是 故 守 經 隧 焉 。
帝 曰 : 神 有 餘 不 足 何 如 ? 岐 伯 曰 : 神 有 餘 則 笑 不休 , 神 不 足 則 悲 。 血 氣 未 並 , 五 臟 安 定 , 邪 客 於 形 , 洒淅 起 於 毫 毛 , 未 入 於 經 絡 也 。 故 命 曰 神 之 微 。
帝 曰 : 補 瀉 奈 何 ? 岐 伯 曰 : 神 有 餘 則 瀉 其 小 絡 之血 , 出 血 勿 之 深 斥 ; 無 中 其 大 經 , 神 氣 乃 平 。 神 不 足 者, 視 其 虛 絡 , 按 而 致 之 , 刺 而 利 之 , 無 出 其 血 , 無 泄 其氣 , 以 通 其 經 , 神 氣 乃 平 。
帝 曰 : 刺 微 奈 何 ? 岐 伯 曰 : 按 摩 勿 釋 , 著 針 勿 斥, 移 氣 於 不 足 , 神 氣 乃 得 復 。
帝 曰 : 善 。 ( 氣 ) 有 餘 不 足 奈 何 ? 岐 伯 曰 : 氣 有餘 則 喘 咳 上 氣 , 不 足 則 息 利 少 氣 。 血 氣 未 併 , 五 臟 安 定, 皮 膚 微 病 , 命 曰 白 氣 微 泄 。
帝 曰 : 補 瀉 奈 何 ? 岐 伯 曰 : 氣 有 餘 則 瀉 其 經 隧 ,無 傷 其 經 , 無 出 其 血 , 無 泄 其 氣 。 不 足 則 補 其 經 隧 , 無出 其 氣 。
帝 曰 : 刺 微 奈 何 ? 岐 伯 曰 : 按 摩 勿 釋 , 出 針 視 之曰 , 我 將 深 之 , 適 人 必 革 , 精 氣 自 伏 , 邪 氣 散 亂 , 無 所休 息 , 氣 泄 腠 理 , 真 氣 乃 相 得 。
帝 曰 : 善 。 血 有 餘 不 足 奈 何 ? 岐 伯 曰 : 血 有 餘 則怒 , 不 足 則 恐 , 血 氣 未 併 , 五 臟 安 定 , 孫 絡 水 溢 , 則 經有 留 血 。
帝 曰 : 補 瀉 奈 何 ? 岐 伯 曰 : 血 有 餘 則 瀉 其 盛 經 ,出 其 血 ; 不 足 則 視 其 虛 經 , 內 針 其 脈 中 , 久 留 而 視 , 脈大 疾 出 其 針 , 無 令 血 泄 。
帝 曰 : 刺 留 血 奈 何 ? 岐 伯 曰 : 視 其 血 絡 , 刺 出 其血 , 無 令 惡 血 得 入 於 經 , 以 成 其 疾 。
帝 曰 : 善 。 形 有 餘 不 足 奈 何 ? 岐 伯 曰 : 形 有 餘 則腹 脹 , 逕 溲 不 利 。 不 足 則 四 肢 不 用 , 血 氣 未 併 , 五 臟 安定 。 肌 肉 蠕 動 , 命 曰 微 風 。
帝 曰 : 補 瀉 奈 何 ? 岐 伯 曰 : 形 有 餘 則 瀉 其 陽 經 ,不 足 則 補 其 陽 絡 。
帝 曰 : 刺 微 奈 何 ? 岐 伯 曰 : 取 分 肉 間 , 無 中 其 經, 無 傷 其 絡 , 衛 氣 得 復 , 邪 氣 乃 索 。
帝 曰 : 善 。 志 有 餘 不 足 奈 何 ? 岐 伯 曰 : 志 有 餘 則腹 脹 飧 泄 , 不 足 則 厥 。 血 氣 未 併 , 五 臟 安 定 , 骨 節 有 動。
帝 曰 : 補 瀉 奈 何 ? 岐 伯 曰 : 志 有 餘 則 瀉 然 筋 血 者, 不 足 則 補 其 復 溜 。
帝 曰 : 刺 未 併 奈 何 ? 岐 伯 曰 : 即 取 之 無 中 其 經 ,邪 所 乃 能 立 虛 。
帝 曰 : 善 。 余 已 聞 虛 實 之 形 , 不 知 其 何 以 生 ? 岐伯 曰 : 氣 血 以 併 , 陰 陽 相 傾 , 氣 亂 於 衛 , 血 逆 於 經 , 血氣 離 居 , 一 實 一 虛 。 血 併 於 陰 , 氣 併 於 陽 , 故 為 驚 狂 。血 併 於 陽 , 氣 併 於 陰 , 乃 為 炅 中 。 血 併 於 上 , 氣 併 於 下, 心 煩 惋 善 怒 。 血 併 於 下 , 氣 併 於 上 , 亂 而 喜 忘 。
帝 曰 : 血 併 於 陰 , 氣 併 於 陽 , 如 是 血 氣 離 居 , 何者 為 實 ? 何 者 為 虛 ? 岐 伯 曰 : 血 氣 者 喜 溫 而 惡 寒 , 寒 則泣 不 能 流 , 溫 則 消 而 去 之 , 是 故 氣 之 所 併 為 血 虛 , 血 之所 併 為 氣 虛 。
帝 曰 : 人 之 所 有 者 血 與 氣 耳 。 今 夫 子 乃 言 血 併 為虛 , 氣 併 為 虛 , 是 無 實 乎 ? 岐 伯 曰 : 有 者 為 實 , 無 者 為虛 , 故 氣 併 則 無 血 , 血 併 則 無 氣 。 今 血 與 氣 相 失 , 故 為虛 焉 。 絡 之 與 孫 絡 俱 輸 於 經 , 血 與 氣 併 則 為 實 焉 。 血 之與 氣 併 走 於 上 , 則 為 大 厥 , 厥 則 暴 死 , 氣 復 反 則 生 , 不反 則 死 。
帝 曰 : 實 者 何 道 從 來 ? 虛 者 何 道 從 去 ? 虛 實 之 要。 願 聞 其 故 。 岐 伯 曰 : 夫 陰 與 陽 皆 有 俞 會 。 陽 注 於 陰 ,陰 滿 之 外 , 陰 陽 均 平 , 以 充 其 形 , 九 候 若 一 , 命 曰 平 人。 夫 邪 之 生 也 , 或 生 於 陰 , 或 生 於 陽 。 其 生 於 陽 者 , 得之 風 雨 寒 暑 ; 其 生 於 陰 者 , 得 之 飲 食 居 處 , 陰 陽 喜 怒 。
帝 曰 : 風 雨 之 傷 人 奈 何 ? 岐 伯 曰 : 風 雨 之 傷 人 也, 先 客 於 皮 膚 , 傳 入 於 孫 脈 , 孫 脈 滿 則 傳 入 於 絡 脈 , 絡脈 滿 則 輸 於 大 經 脈 , 血 氣 與 邪 併 , 客 於 分 腠 之 間 , 其 脈堅 大 , 故 曰 實 。 實 者 , 外 堅 充 滿 不 可 按 之 , 按 之 則 痛 。
帝 曰 : 寒 濕 之 傷 人 , 奈 何 ? 岐 伯 曰 : 寒 濕 之 中 人也 , 皮 膚 不 收 , 肌 肉 堅 緊 , 榮 血 泣 , 衛 氣 去 , 故 曰 虛 。虛 者 , 聶 辟 氣 不 足 , 按 之 則 氣 足 以 溫 之 , 故 快 然 而 不 痛。
帝 曰 : 善 。 陰 之 生 實 奈 何 ? 岐 伯 曰 : 喜 怒 不 節 ,則 陰 氣 上 逆 , 上 逆 則 下 虛 , 下 虛 則 陽 氣 走 之 。 故 曰 實 矣。
帝 曰 : 陰 之 生 虛 奈 何 ? 岐 伯 曰 : 喜 則 氣 下 , 悲 則氣 消 , 消 則 脈 虛 空 。 因 寒 飲 食 , 寒 氣 熏 滿 , 則 血 泣 氣 去, 故 曰 虛 矣 。
帝 曰 : 經 言 陽 虛 則 外 寒 , 陰 虛 則 內 熱 , 陽 盛 則 外熱 , 陰 盛 則 內 寒 , 余 已 聞 之 矣 , 不 知 其 所 由 然 也 。 岐 伯曰 : 陽 受 氣 於 上 焦 , 以 溫 皮 膚 分 肉 之 間 , 令 寒 氣 在 外 ,則 上 焦 不 通 , 上 焦 不 通 , 則 寒 氣 獨 留 於 外 , 故 寒 慄 。
帝 曰 : 陰 虛 生 內 熱 奈 何 ? 岐 伯 曰 : 有 所 勞 倦 , 形氣 衰 少 , 谷 氣 不 盛 , 上 焦 不 行 , 下 脘 不 通 , 胃 氣 熱 , 熱氣 熏 胸 中 , 故 內 熱 。
帝 曰 : 陽 盛 生 外 熱 奈 何 ? 岐 伯 曰 : 上 焦 不 通 利 ,則 皮 膚 致 密 , 腠 理 閉 塞 , 玄 府 不 通 , 衛 氣 不 得 泄 越 , 故外 熱 。
帝 曰 : 陰 盛 生 內 寒 奈 何 ? 岐 伯 曰 : 厥 氣 上 逆 , 寒氣 積 於 胸 中 而 不 瀉 , 不 瀉 則 溫 氣 去 寒 獨 留 , 則 血 凝 泣 ,凝 則 脈 不 通 , 其 脈 盛 大 以 澀 , 故 中 寒 。
帝 曰 : 陰 與 陽 併 , 血 氣 以 併 , 病 形 以 成 , 刺 之 奈何 ? 岐 伯 曰 : 刺 此 者 取 之 經 隧 。 取 血 於 營 , 取 氣 於 衛 。用 形 哉 , 因 四 時 多 少 高 下 。
帝 曰 : 血 氣 以 併 , 病 形 以 成 , 陰 陽 相 傾 , 補 瀉 奈何 ? 岐 伯 曰 : 瀉 實 者 , 氣 盛 乃 內 針 , 針 與 氣 俱 內 , 以 開其 門 , 如 利 其 戶 , 針 與 氣 俱 出 , 精 氣 不 傷 , 邪 氣 乃 下 ,外 門 不 閉 , 以 出 其 疾 , 搖 大 其 道 , 如 利 其 路 , 是 謂 大 瀉, 必 切 而 出 , 大 氣 乃 屈 。
帝 曰 : 補 虛 奈 何 ? 岐 伯 曰 : 持 針 勿 置 , 以 定 其 意, 候 呼 內 針 , 氣 出 針 入 , 針 空 四 塞 , 精 無 從 去 , 方 實 而疾 針 , 氣 入 針 出 , 熱 不 能 還 , 閉 塞 其 門 , 邪 氣 布 散 , 精氣 乃 得 存 , 動 氣 候 時 , 近 氣 不 失 , 遠 氣 乃 來 , 是 謂 追 之。
帝 曰 : 夫 子 言 虛 實 者 有 十 , 生 於 五 臟 , 五 臟 五 脈耳 。 夫 十 二 經 脈 皆 生 其 病 , 今 夫 子 獨 言 五 臟 。 夫 十 二 經脈 者 , 皆 絡 三 百 六 十 五 節 , 節 有 病 必 被 經 脈 , 經 脈 之 病, 皆 有 虛 實 , 何 以 合 之 ? 岐 伯 曰 : 五 臟 者 故 得 六 腑 與 為表 裏 , 經 絡 支 節 , 各 生 虛 實 , 其 病 所 居 , 隨 而 謂 之 。
病 在 脈 , 調 之 血 ; 病 在 血 , 調 之 絡 ; 病 在 氣 , 調之 衛 ; 病 在 肉 , 調 之 分 肉 ; 病 在 筋 , 調 之 筋 ; 病 在 骨 ,調 之 骨 。 燔 針 動 刺 其 下 及 與 急 者 。 病 在 骨 焠 針 藥 熨 。 病不 知 所 痛 , 兩 蹻 為 上 。 身 形 有 痛 , 九 候 莫 病 , 則 繆 刺 之痛 在 於 左 而 右 脈 病 者 巨 刺 之 。 必 謹 察 其 九 候 , 針 道 備 矣。
繆 刺 論 篇 第 六 十 三
黃 帝 問 曰 : 余 聞 繆 刺 , 未 得 其 意 , 何 謂 繆 刺 ?
岐 伯 對 曰 : 夫 邪 之 客 於 形 也 , 必 先 舍 於 皮 毛 , 留而 不 去 , 入 舍 於 孫 脈 , 留 而 不 去 , 入 舍 於 絡 脈 , 留 而 不去 , 入 舍 於 經 脈 , 內 連 五 臟 , 散 於 腸 胃 , 陰 陽 俱 感 , 五臟 乃 傷 , 此 邪 之 從 皮 毛 而 入 , 極 於 五 臟 之 次 也 。 如 此 則治 其 經 焉 。 今 邪 客 於 皮 毛 , 入 舍 於 孫 絡 , 留 而 不 去 , 閉塞 不 通 , 不 得 入 於 經 , 流 溢 於 大 絡 , 而 生 奇 病 也 。 夫 邪客 大 絡 者 , 左 注 右 , 右 注 左 , 上 下 左 右 與 經 相 干 , 而 佈於 四 末 , 其 氣 無 常 處 , 不 入 於 經 俞 , 命 曰 繆 刺 。
帝 曰 : 願 聞 繆 刺 , 以 左 取 右 , 以 右 取 左 , 奈 何 ?其 與 巨 刺 何 以 別 之 ? 岐 伯 曰 : 邪 客 於 經 , 左 盛 則 右 病 ,右 盛 則 左 病 , 亦 有 移 易 者 , 左 痛 未 已 , 而 右 脈 先 病 , 如此 者 , 必 巨 刺 之 , 必 中 其 經 , 非 絡 脈 也 。 故 絡 病 者 , 其痛 與 經 脈 繆 處 , 故 命 曰 繆 刺 。
帝 曰 : 願 聞 繆 刺 奈 何 ? 取 之 何 如 ? 岐 伯 曰 : 邪 客於 足 少 陰 之 絡 , 令 人 卒 心 痛 、 暴 脹 、 胸 脅 肢 滿 、 無 積 者, 刺 然 骨 之 前 出 血 , 如 食 頃 而 已 , 不 已 左 取 右 , 右 取 左。 病 新 發 者 , 取 五 日 已 。
邪 客 於 手 少 陽 之 絡 , 令 人 喉 痺 , 舌 倦 口 乾 , 心 煩, 臂 外 廉 痛 , 手 不 及 頭 , 刺 手 中 指 次 指 爪 甲 上 , 去 端 如韭 葉 , 各 一 痏 , 壯 者 立 已 , 老 者 有 頃 已 , 左 取 右 , 右 取左 , 此 新 病 數 日 已 。
邪 客 於 足 厥 陰 之 絡 , 令 人 卒 疝 暴 痛 。 刺 足 大 指 爪甲 上 與 肉 交 者 , 各 一 痏 , 男 子 立 已 , 女 子 有 頃 已 , 左 取右 , 右 取 左 。
邪 客 於 足 太 陽 之 絡 , 令 人 頭 項 肩 痛 。 刺 足 小 指 爪甲 上 與 肉 交 者 , 各 一 痏 , 立 已 。 不 已 , 刺 外 踝 下 三 痏 ,左 取 右 , 右 取 左 , 如 食 頃 已 。
邪 客 於 手 陽 明 之 絡 , 令 人 氣 滿 胸 中 , 喘 息 而 肢 胠, 胸 中 熱 。 刺 手 大 指 次 指 爪 甲 上 , 去 端 如 韭 葉 , 各 一 痏, 左 取 右 , 右 取 左 , 如 食 頃 已 。
邪 客 於 臂 掌 之 間 , 不 可 得 屈 。 刺 其 踝 後 , 先 以 指按 之 痛 , 乃 刺 之 。 以 月 死 生 為 數 , 月 生 一 日 一 痏 , 二 日二 痏 , 十 五 日 十 五 痏 , 十 六 日 十 四 痏 。
邪 客 於 足 陽 蹻 之 脈 , 令 人 目 痛 , 從 內 眥 始 。 刺 外踝 之 下 半 寸 所 各 二 痏 , 左 刺 右 , 右 刺 左 , 如 行 十 里 頃 而已 。
人 有 所 墮 墜 , 惡 血 留 內 , 腹 中 滿 脹 , 不 得 前 後 。先 飲 利 藥 , 此 上 傷 厥 陰 之 脈 , 下 傷 少 陰 之 絡 。 刺 足 內 踝之 下 , 然 骨 之 前 , 血 脈 出 血 , 刺 足 跗 上 動 脈 。 不 已 , 刺三 毛 上 各 一 痏 , 見 血 立 已 , 左 刺 右 , 右 刺 左 , 善 悲 驚 不樂 , 刺 如 右 方 。
邪 客 於 手 陽 明 之 絡 , 令 人 耳 聾 , 時 不 聞 音 。 刺 手大 指 次 指 爪 甲 上 去 端 如 韭 葉 各 一 痏 , 立 聞 。 不 已 , 刺 中指 爪 甲 上 與 肉 交 者 , 立 聞 。 其 不 時 聞 者 , 不 可 刺 也 。 耳中 生 風 者 , 亦 刺 之 如 此 數 , 左 刺 右 , 右 刺 左 。
凡 痺 往 來 , 行 無 常 處 者 , 在 分 肉 間 痛 而 刺 之 , 以月 死 生 為 數 , 用 針 者 , 隨 氣 盛 衰 , 以 為 痏 數 , 針 過 其 日數 則 脫 氣 , 不 及 日 數 則 氣 不 瀉 , 左 刺 右 , 右 刺 左 , 病 已止 , 不 已 復 刺 之 如 法 , 月 生 一 日 一 痏 , 二 日 二 痏 , 漸 多之 , 十 五 日 十 五 痏 , 十 六 日 , 十 四 痏 , 漸 少 之 。
邪 客 於 足 陽 明 之 經 , 令 人 鼽 衄 , 上 齒 寒 。 刺 足 中指 次 指 爪 甲 上 與 肉 交 者 , 各 一 痏 , 左 刺 右 , 右 刺 左 。
邪 客 於 足 少 陽 之 絡 , 令 人 脅 痛 , 不 得 息 , 咳 而 汗出 。 刺 足 小 指 次 指 爪 甲 上 與 肉 交 者 , 各 一 痏 , 不 得 息 立已 , 汗 出 立 止 , 咳 者 溫 衣 飲 食 , 一 日 已 。 左 刺 右 , 右 刺左 , 病 立 已 , 不 已 , 覆 刺 如 法 。
邪 客 於 足 少 陰 之 絡 , 令 人 嗌 痛 , 不 可 內 食 , 無 故善 怒 , 氣 上 走 賁 上 。 刺 足 下 中 央 之 脈 , 各 三 痏 , 凡 六 刺, 立 已 。 左 刺 右 , 右 刺 左 , 嗌 中 腫 , 不 能 內 唾 , 時 不 能出 唾 者 , 刺 然 骨 之 前 , 出 血 立 已 , 左 刺 右 , 右 刺 左 。
邪 客 於 足 太 陰 之 絡 , 令 人 腰 痛 , 引 少 腹 控 眇 , 不可 以 抑 息 , 刺 腰 尻 之 解 , 兩 胛 之 上 , 是 腰 俞 , 以 月 死 生為 痏 數 , 發 針 立 已 , 左 刺 右 , 右 刺 左 。
邪 客 於 足 太 陽 之 絡 , 令 人 拘 攣 、 背 急 、 引 脅 而 痛, 刺 之 從 項 始 , 數 脊 椎 俠 脊 , 按 疾 之 應 手 如 痛 , 刺 之 傍三 痏 , 立 已 。
邪 客 於 足 少 陽 之 絡 , 令 人 留 於 樞 中 痛 , 髀 不 可 舉, 刺 樞 中 , 以 毫 針 , 寒 則 久 留 。 針 以 月 死 生 為 數 , 立 已。
治 諸 經 刺 之 , 所 過 者 不 病 , 則 繆 刺 之 。
耳 聾 、 刺 手 陽 明 , 不 已 , 刺 其 通 脈 , 出 耳 前 者 。
齒 齲 , 刺 手 陽 明 。 不 已 , 刺 其 脈 , 入 齒 中 , 立 已。
邪 客 於 五 臟 之 間 , 其 病 也 , 脈 引 而 痛 , 時 來 時 止, 視 其 病 繆 刺 之 於 手 足 爪 甲 上 , 視 其 脈 , 出 其 血 , 間 日一 刺 , 一 刺 不 已 , 五 刺 已 。
繆 傳 引 上 齒 , 齒 唇 寒 痛 , 視 其 手 背 脈 血 者 , 去 之, 足 陽 明 中 指 爪 甲 上 一 痏 , 手 大 指 次 指 爪 甲 上 各 一 痏 ,立 已 , 左 取 右 , 右 取 左 。
邪 客 於 手 足 少 陰 太 陰 足 陽 明 之 絡 , 此 五 絡 皆 會 於耳 中 , 上 絡 左 角 , 五 絡 俱 竭 , 令 人 身 脈 皆 動 , 而 形 無 知也 , 其 狀 若 屍 , 或 曰 屍 厥 。
刺 其 足 大 指 內 側 爪 甲 上 , 去 端 如 韭 葉 , 後 刺 足 心, 後 刺 足 中 指 爪 甲 上 各 一 痏 , 後 刺 手 大 指 內 側 , 去 端 如韭 葉 , 後 刺 手 心 主 , 少 陰 銳 骨 之 端 , 各 一 痏 , 立 已 。 不已 , 以 竹 管 吹 其 兩 耳 , 鬄 其 左 角 之 髮 , 方 一 寸 燔 治 , 飲以 美 酒 一 杯 , 不 能 飲 者 , 灌 之 , 立 已 。
凡 刺 之 數 , 無 視 其 經 脈 , 切 而 從 之 , 審 其 虛 實 而調 之 。 不 調 者 , 經 刺 之 ; 有 痛 而 經 不 病 者 , 繆 刺 之 。 因視 其 皮 部 有 血 絡 者 , 盡 取 之 , 此 繆 刺 之 數 也 。
刺 家 不 診 , 聽 病 者 言 , 在 頭 頭 疾 痛 , 為 藏 針 之 。 刺至 骨 病 已 , 上 無 傷 骨 肉 及 皮 , 皮 者 道 也 。
陰 刺 入 一 , 傍 四 處 , 治 寒 熱 。
深 專 者 刺 大 臟 , 迫 臟 刺 背 , 背 俞 也 。 刺 之 迫 臟 ,臟 會 , 腹 中 寒 熱 去 而 止 。 與 刺 之 要 , 發 針 而 淺 出 血 。
治 腐 腫 者 , 刺 腐 上 , 視 癰 小 大 深 淺 刺 。 刺 大 者 多血 , 小 者 深 之 , 必 端 內 針 為 故 止 。
病 在 少 腹 有 積 , 刺 皮 ● 以 下 , 至 少 腹 而 止 。 刺 俠脊 兩 旁 四 椎 間 , 刺 兩 髂 季 脅 肋 間 , 導 腹 中 氣 熱 下 已 。
病 在 少 腹 , 腹 痛 不 得 大 小 便 , 病 名 曰 疝 , 得 之 寒。 刺 少 腹 兩 股 間 , 刺 腰 髁 骨 間 , 刺 而 多 之 , 盡 靈 病 已 。
病 在 筋 , 筋 攣 節 痛 , 不 可 以 行 , 名 曰 筋 痺 。 刺 筋上 為 故 , 刺 分 肉 間 , 不 可 中 骨 也 。 病 起 筋 靈 病 已 止 。
病 在 肌 膚 , 肌 膚 盡 痛 , 名 曰 肌 痺 , 傷 於 寒 濕 。 刺大 分 小 分 , 多 發 針 而 深 之 , 以 熱 為 故 , 無 傷 筋 骨 , 傷 筋骨 , 癰 發 若 變 。 諸 分 盡 熱 病 已 止 。
病 在 骨 , 骨 重 不 可 舉 , 骨 髓 酸 痛 , 寒 氣 至 , 名 曰骨 痺 。 深 者 刺 無 傷 脈 肉 為 故 。 其 道 大 分 小 分 , 骨 熱 病 已止 。
病 在 諸 陽 脈 且 寒 且 熱 , 諸 分 且 寒 且 熱 , 名 曰 狂 。刺 之 虛 脈 , 視 分 盡 熱 病 已 止 。
病 初 發 歲 一 發 , 不 治 月 一 發 , 不 治 月 四 五 發 , 名曰 癲 病 。 刺 諸 分 諸 脈 。 其 無 寒 者 , 以 針 調 之 病 止 。
病 風 且 寒 且 熱 , 靈 汗 出 , 一 日 數 過 , 先 刺 諸 分 理絡 脈 , 汗 出 且 寒 且 熱 , 三 日 一 刺 , 百 日 而 已 。
病 大 風 骨 節 重 , 鬚 眉 墮 , 名 曰 大 風 , 刺 肌 肉 為 故。 汗 出 百 日 , 刺 骨 髓 汗 出 百 日 , 凡 二 百 日 鬚 眉 生 而 止 針。
皮 部 論 篇 第 五 十 六
黃 帝 問 曰 : 余 聞 皮 有 分 部 , 脈 有 經 紀 , 筋 有 結 絡 ,骨 有 度 量 , 其 所 生 病 各 異 。 別 其 分 部 , 左 右 上 下 , 陰 陽所 在 , 病 之 始 終 , 願 聞 其 道 。
岐 伯 對 曰 : 欲 知 皮 部 以 經 脈 為 紀 者 , 諸 經 皆 然 。
陽 明 之 陽 , 名 曰 害 蜚 , 上 下 同 法 , 視 其 部 中 有 浮絡 者 , 皆 陽 明 之 絡 也 。 其 色 多 青 則 痛 , 多 里 則 痺 , 黃 赤則 熱 , 多 白 則 寒 , 五 色 皆 見 , 則 寒 熱 也 。 絡 盛 則 入 客 於經 。 陽 主 外 , 陰 主 內 。
少 陽 之 陽 , 名 曰 樞 持 。 上 下 同 法 , 視 其 部 中 , 有浮 絡 者 , 皆 少 陽 之 絡 也 。 絡 盛 則 入 客 於 經 , 故 在 陽 者 主內 , 在 陰 者 主 出 , 以 滲 於 內 , 諸 經 皆 然 。
太 陽 之 陽 , 名 曰 關 樞 。 上 下 同 法 , 視 其 部 中 , 有浮 絡 者 , 皆 太 陽 之 絡 也 。 絡 盛 則 入 客 於 經 。
少 陰 之 陰 , 名 曰 樞 儒 。 上 下 同 法 , 視 其 部 中 , 有浮 絡 者 , 皆 少 陰 之 絡 也 。 絡 盛 則 入 客 於 經 , 其 入 經 也 ,從 陽 部 注 於 經 , 其 出 者 , 從 陰 內 注 於 骨 。
心 主 之 陰 , 名 曰 害 肩 , 上 下 同 法 , 視 其 部 中 , 有浮 絡 者 , 皆 心 主 之 絡 也 。 絡 盛 則 入 客 於 經 。
太 陰 之 陰 , 名 曰 關 蟄 。 上 下 同 法 , 視 其 部 中 , 有浮 絡 者 , 皆 太 陰 之 絡 也 。 絡 盛 則 入 客 於 經 。
凡 十 二 經 絡 脈 者 , 皮 之 部 也 。
是 故 百 病 之 始 生 也 , 必 先 於 皮 毛 。 邪 中 之 , 則 腠理 開 , 開 則 入 客 於 絡 脈 , 留 而 不 去 , 傳 入 於 經 , 留 而 不去 , 傳 入 於 腑 , 廩 於 腸 胃 。
邪 之 始 入 於 皮 也 , 泝 然 起 毫 毛 , 開 腠 理 , 其 入 於絡 也 , 則 絡 脈 盛 色 變 ; 其 入 客 於 經 也 , 則 感 虛 , 乃 陷 下, 其 留 於 筋 骨 之 間 。 寒 多 則 筋 攣 骨 痛 ; 熱 多 則 筋 弛 骨 消, 肉 爍 ● 破 毛 直 而 敗 。
帝 曰 : 夫 子 言 皮 之 十 二 部 , 其 生 病 皆 何 如 。
岐 伯 曰 : 皮 者 , 脈 之 部 也 。 邪 客 於 皮 , 則 腠 理 開, 開 則 邪 入 客 於 絡 脈 , 絡 脈 滿 , 則 注 於 經 脈 , 經 脈 滿 ,則 入 舍 於 腑 臟 也 。 故 皮 者 有 分 部 不 與 而 生 大 病 也 。 帝 曰: 善 。
經 絡 論 篇 第 五 十 七
黃 帝 問 曰 : 夫 絡 脈 之 見 也 , 其 五 色 各 異 , 青 黃 赤 白黑 不 同 , 其 故 何 也 ?
岐 伯 對 曰 : 經 有 常 色 , 而 絡 無 常 變 也 。
帝 曰 : 經 之 常 色 何 如 ? 岐 伯 曰 : 心 赤 、 肺 白 、 肝青 、 脾 黃 、 腎 黑 , 皆 亦 應 其 經 脈 之 色 也 。
帝 曰 : 絡 之 陰 陽 , 亦 應 其 經 乎 ?
岐 伯 曰 : 陰 絡 之 色 應 其 經 , 陽 絡 之 色 變 無 常 , 隨四 時 而 行 也 。
寒 多 則 凝 泣 , 凝 泣 則 青 黑 ; 熱 多 則 淖 澤 , 淖 澤 則黃 赤 。 此 皆 常 色 , 謂 之 無 病 。 五 色 具 見 者 , 謂 之 寒 熱 。帝 曰 : 善 。
氣 穴 論 篇 第 五 十 八
黃 帝 問 曰 : 余 聞 氣 穴 三 百 六 十 五 以 應 一 歲 , 未 知 其所 , 願 卒 聞 之 。
岐 伯 稽 首 再 拜 對 曰 : 窘 乎 哉 問 也 ? 其 非 精 帝 , 孰能 窮 其 道 焉 , 因 請 溢 意 盡 言 其 處 。
帝 捧 手 逡 巡 而 卻 曰 : 夫 子 之 開 余 道 也 , 目 未 見 其處 , 耳 未 聞 其 數 , 而 目 已 明 , 耳 以 聰 矣 。
岐 伯 曰 : 此 所 謂 精 人 易 語 , 良 馬 易 御 也 。
帝 曰 : 余 非 精 人 之 易 語 也 , 世 言 真 數 開 人 意 , 今余 所 訪 問 者 真 數 , 發 蒙 解 惑 , 未 足 以 論 也 。 然 余 願 聞 夫子 溢 志 盡 言 其 處 , 令 解 其 意 , 請 藏 之 金 匱 , 不 敢 復 出 。
岐 伯 再 拜 而 起 曰 : 臣 請 言 之 , 背 與 心 相 控 而 痛 ,所 治 天 突 與 十 椎 及 上 紀 。 上 紀 者 胃 脘 也 , 下 紀 者 關 元 也。
背 胸 邪 繫 陰 陽 左 右 如 此 , 其 病 前 後 痛 澀 , 胸 脅 痛而 不 得 息 , 不 得 臥 、 上 氣 、 短 氣 、 偏 痛 、 脈 滿 起 , 斜 出尻 脈 , 絡 胸 脅 , 支 心 貫 膈 , 上 肩 加 天 突 , 斜 下 肩 , 交 十椎 下 。
臟 俞 五 十 穴 。
腑 俞 七 十 二 穴
熱 俞 五 十 九 穴
水 俞 五 十 七 穴
頭 上 五 行 , 行 五 , 五 五 二 十 五 穴 。
中 ● 兩 傍 各 五 , 凡 十 穴 。
大 椎 上 兩 傍 各 一 , 凡 二 穴 。
目 瞳 子 浮 白 二 穴 。
兩 髀 厭 分 中 二 穴 。
犢 鼻 二 穴 。
耳 中 多 所 聞 二 穴 。
眉 本 二 穴 。
完 骨 二 穴 。
頂 中 央 一 穴 。
枕 骨 二 穴 。
上 關 二 穴 。
大 迎 二 穴 。
下 關 二 穴 。
天 柱 二 穴 。
巨 虛 上 下 廉 四 穴 。
曲 牙 二 穴 。
天 突 一 穴 。
天 府 二 穴 。
天 牖 二 穴 。
扶 突 二 穴 。
天 窗 二 穴 。
肩 解 二 穴 。
關 元 一 穴 。
委 陽 二 穴 。
肩 貞 二 穴 。
喑 門 一 穴 。
齊 一 穴 。
胸 俞 十 二 穴 。
背 俞 二 穴 。
膺 俞 十 二 穴 。
分 肉 二 穴 。
踝 上 橫 二 穴 。
陰 陽 蹻 四 穴 。
水 俞 在 諸 分 , 熱 俞 在 氣 穴 , 寒 熱 俞 在 兩 骸 厭 中 二穴 。
大 禁 二 十 五 在 天 府 下 五 寸 。
凡 三 百 六 十 五 穴 , 針 之 所 由 行 也 。
帝 曰 : 余 已 知 氣 穴 之 處 , 游 針 之 居 , 願 聞 孫 絡 溪谷 , 亦 有 所 應 乎 ?
岐 伯 曰 : 孫 絡 三 百 六 十 五 穴 會 , 亦 以 應 一 歲 , 以溢 奇 邪 , 以 通 榮 衛 。 榮 衛 稽 留 , 衛 散 榮 溢 , 氣 竭 血 著 。外 為 發 熱 , 內 為 少 氣 。 疾 瀉 無 怠 , 以 通 榮 衛 , 見 而 瀉 之, 無 問 所 會 。
帝 曰 : 善 。 願 聞 溪 谷 之 會 也 。
岐 伯 曰 : 肉 之 大 會 為 谷 , 肉 之 小 會 為 溪 , 肉 分 之間 , 溪 谷 之 會 。 以 行 榮 衛 , 以 會 大 氣 。 邪 盛 氣 壅 , 脈 熱肉 敗 , 榮 衛 不 行 , 必 將 為 膿 , 內 銷 骨 髓 , 外 破 大 膕 。 留於 節 湊 , 必 將 為 敗 。 積 寒 留 舍 , 榮 衛 不 居 , 捲 肉 縮 筋 ,肋 肘 不 得 伸 。 內 為 骨 痹 , 外 為 不 仁 , 命 曰 不 足 , 大 寒 留於 溪 谷 也 。 溪 谷 三 百 六 十 五 穴 會 。 亦 應 一 歲 。 其 小 痹 淫溢 , 循 脈 往 來 , 微 針 所 及 , 與 法 相 同 。
帝 乃 避 左 右 而 起 , 再 拜 曰 : 今 日 發 蒙 解 惑 , 藏 之金 匱 , 不 敢 復 出 。 乃 藏 之 金 蘭 之 室 , 署 曰 氣 穴 所 在 。 岐伯 曰 : 孫 絡 之 脈 別 經 者 , 其 血 盛 而 當 瀉 者 , 亦 三 百 六 十五 脈 , 並 注 於 絡 , 傳 注 十 二 絡 脈 , 非 獨 十 四 絡 脈 也 , 內解 瀉 於 中 者 十 脈 。
氣 府 論 篇 第 五 十 九
足 太 陽 脈 氣 所 發 者 , 七 十 八 穴 。
兩 眉 頭 各 一 。
入 髮 至 項 三 寸 半 傍 五 , 相 去 三 寸 。
其 浮 氣 在 皮 中 者 , 凡 五 行 , 行 五 , 五 五 二 十 五 。
項 中 大 筋 兩 旁 , 各 一 。
風 府 兩 旁 , 各 一 。
俠 背 以 下 至 尻 尾 二 十 一 節 , 十 五 間 各 一 , 五 臟 之俞 各 五 , 六 腑 之 俞 各 六 。
委 中 以 下 至 足 小 趾 旁 , 各 六 俞 。
足 少 陽 脈 氣 所 發 者 , 六 十 二 穴 , 兩 角 上 各 二 。
直 目 上 髮 際 內 各 五 。
耳 前 角 上 各 一 。
耳 前 角 下 各 一 。
銳 髮 下 , 各 一 。
客 主 人 , 各 一 。
耳 後 陷 中 , 各 一 。
下 關 各 一 。
耳 下 牙 車 之 後 , 各 一 。
缺 盆 各 一 。
掖 下 三 寸 , 脅 下 至 胠 , 八 間 各 一 。
髀 樞 中 傍 , 各 一 。
膝 以 下 至 足 小 趾 次 趾 各 六 俞 。
足 陽 明 脈 氣 血 所 發 者 , 六 十 八 穴 , 額 顱 髮 際 旁 各三 。
面 鼽 骨 空 各 一 。
大 迎 之 骨 空 各 一 。
人 迎 各 一 。
缺 盆 外 骨 空 各 一 。
膺 中 骨 間 各 一 。
俠 鳩 尾 之 外 , 當 乳 下 三 寸 , 俠 胃 脘 各 五 。
俠 臍 廣 三 寸 , 各 三 。
下 齊 二 寸 , 俠 之 各 三 。
氣 街 動 脈 各 一 。
伏 兔 上 各 一 。
三 里 以 下 至 足 中 趾 各 八 俞 , 分 之 所 在 穴 空 。
手 太 陽 脈 氣 所 發 者 , 三 十 六 穴 , 目 內 眥 各 一 。
目 外 各 一 。
鼽 骨 下 各 一 。
耳 郭 上 各 一 。
耳 中 各 一 。
巨 骨 穴 各 一 。
曲 掖 上 骨 穴 各 一 。
柱 骨 上 陷 者 各 一 。
上 天 窗 四 寸 , 各 一 。
肩 解 各 一 。
肩 解 下 三 寸 , 各 一 。
肘 以 下 至 手 小 指 本 各 六 俞 。
手 陽 明 脈 氣 所 發 者 , 二 十 二 穴 。 鼻 空 外 廉 項 上 ,各 二 。
大 迎 骨 空 各 一 。
柱 骨 之 會 各 一 。
骨 之 會 各 一 。
肘 以 下 至 手 大 指 次 指 本 各 六 俞 。
手 少 陽 脈 氣 所 發 者 三 十 二 穴 , 鼽 骨 下 各 一 。
眉 後 各 一 。
角 上 各 一 。
下 完 骨 後 各 一 。
項 中 足 太 陽 之 前 各 一 。
俠 扶 突 各 一 。
肩 貞 各 一 。
肩 貞 下 三 寸 分 間 各 一 。
肘 以 下 至 手 小 指 次 指 本 各 六 俞 。
督 脈 氣 所 發 者 , 二 十 八 穴 。
項 中 央 二 。
髮 際 後 中 八 。
面 中 三 。
大 椎 以 下 至 尻 尾 及 旁 十 五 穴 。
至 ● 下 凡 二 十 一 節 脊 椎 法 也 。
任 脈 之 氣 所 發 者 , 二 十 八 穴 , 喉 中 央 二 。
膺 中 骨 陷 中 各 一 。
鳩 尾 下 三 寸 , 胃 脘 五 寸 , 胃 脘 以 下 至 橫 骨 六 寸 半一 , 腹 脈 法 也 。
下 陰 別 一 。
目 下 各 一 。
下 唇 一 。
斷 交 一 。
沖 脈 氣 所 發 者 , 二 十 二 穴 。 俠 鳩 尾 外 各 半 寸 , 至齊 寸 一 。
俠 齊 下 旁 各 五 分 , 至 橫 骨 寸 一 , 腹 脈 法 也 。
足 少 陰 舌 下 。
厥 陰 毛 中 急 脈 各 一 。
手 少 陰 各 一 。
陰 陽 蹻 各 一 。
手 足 諸 魚 際 脈 氣 所 發 者 。
凡 三 百 六 十 五 穴 也 。
骨 空 論 篇 第 六 十
黃 帝 問 曰 : 余 聞 風 者 , 百 病 之 始 也 。 以 針 治 之 奈 何?
岐 伯 對 曰 : 風 從 外 入 , 令 人 振 寒 汗 出 , 頭 痛 、 身重 、 惡 寒 。 治 在 風 府 , 調 其 陰 陽 , 不 足 則 補 , 有 餘 則 瀉。
大 風 頸 項 痛 , 刺 風 府 , 風 府 在 上 椎 。
大 風 汗 出 , 灸 ● 譆 , ● 譆 在 背 下 俠 脊 傍 三 寸 所 ,壓 之 令 病 人 呼 ● 譆 , ● 譆 應 手 。
從 風 憎 風 , 刺 眉 頭 。
失 枕 在 肩 , 上 橫 骨 間 。
折 使 榆 臂 齊 肘 正 灸 脊 中 。
● 絡 季 脅 引 少 腹 而 痛 脹 , 刺 ● 譆 。
腰 痛 不 可 以 轉 搖 , 急 引 陰 卵 , 刺 八 與 痛 上 , 八 在 腰 尻 分 間 。
鼠 寒 熱 , 還 刺 寒 府 。 寒 府 在 附 膝 外 解 營 。 取 膝上 外 者 , 使 之 拜 ; 取 足 心 者 , 使 之 跪 。
任 脈 者 , 起 於 中 極 之 下 , 以 上 毛 際 , 循 腹 裏 , 上關 元 , 至 咽 喉 , 上 頤 循 面 入 目 。
沖 脈 者 , 起 於 氣 街 , 並 少 陰 之 經 , 俠 臍 上 行 , 至胸 中 而 散 。
任 脈 為 病 , 男 子 內 結 七 疝 , 女 子 帶 下 瘕 聚 。
沖 脈 為 病 , 逆 氣 裏 急 。
督 脈 為 病 , 脊 強 反 折 。
督 脈 者 , 起 於 少 腹 以 下 骨 中 央 。 女 子 入 係 廷 孔 ,其 孔 溺 孔 之 端 也 。 其 絡 循 陰 器 , 合 篡 間 , 繞 篡 後 , 別 繞臀 , 至 少 陰 與 巨 陽 中 絡 者 合 , 少 陰 上 股 內 後 廉 貫 脊 屬 腎。
與 太 陽 起 於 目 內 眥 , 上 額 交 巔 , 上 入 絡 腦 , 還 出別 下 項 , 循 肩 髆 內 。 俠 脊 抵 腰 中 , 入 循 膂 絡 腎 。
其 男 子 循 莖 下 至 篡 , 與 女 子 等 , 其 少 腹 直 上 者 ,貫 臍 中 央 , 上 貫 心 , 入 喉 上 頤 , 環 唇 上 系 兩 目 之 下 中 央。
此 生 病 , 從 少 腹 上 沖 心 而 痛 , 不 得 前 後 , 為 沖 疝, 其 女 子 不 孕 , 癃 痔 、 遺 溺 、 溢 干 ; 督 脈 生 病 治 督 脈 ,治 在 骨 上 , 甚 者 在 臍 下 營 。
其 上 氣 有 音 者 , 治 其 喉 中 央 , 在 缺 盆 中 者 。
其 病 上 沖 喉 者 , 治 其 漸 , 漸 者 , 上 俠 頤 也 。
蹇 膝 伸 不 屈 , 治 其 楗 ; 坐 而 膝 痛 , 治 其 機 ; 立 而暑 解 治 其 骸 關 ; 膝 痛 , 痛 及 姆 指 , 治 其 膕 ; 坐 而 膝 痛 如物 隱 者 , 治 其 關 ; 膝 痛 不 可 屈 伸 , 治 其 背 內 ; 連 ● 若 折, 活 陽 明 中 俞 。 若 別 治 巨 陽 少 陰 滎 , 淫 濼 脛 酸 不 能 久立 , 治 少 陽 之 維 , 在 外 上 五 寸 。
輔 骨 上 橫 骨 下 為 為 楗 , 俠 髖 為 機 , 膝 解 為 骸 關 ,俠 膝 之 骨 為 連 骸 , 骸 下 為 輔 , 輔 上 為 膕 , 膕 上 為 關 , 頭橫 骨 為 枕 。
水 俞 五 十 七 穴 , 尻 上 五 行 , 行 五 , 伏 菟 上 兩 行 ,行 五 , 左 右 各 一 行 , 行 五 , 踝 上 各 一 行 , 行 六 穴 。
髓 空 : 在 腦 後 三 分 , 在 顱 際 銳 骨 之 下 , 一 在 齦 基下 ; 一 在 項 後 中 復 骨 下 ; 一 在 脊 骨 上 空 , 在 風 府 上 。 脊骨 下 空 , 在 尻 骨 下 空 ; 數 髓 空 , 在 面 俠 鼻 ; 或 骨 空 在 口下 , 當 兩 肩 。 兩 髆 肩 空 , 在 髆 中 之 陽 。 臂 骨 空 , 在 臂 陽去 踝 四 寸 兩 骨 空 門 間 。 股 骨 上 空 , 在 股 陽 出 上 膝 四 寸 。 ● 骨 空 , 在 輔 骨 之 上 端 。 股 際 骨 空 , 在 毛 中 動 下 。 尻 骨空 , 在 髀 骨 之 後 , 相 去 四 寸 。 扁 骨 有 滲 理 湊 無 髓 孔 , 易髓 無 空 。
灸 寒 熱 之 法 , 先 灸 項 大 椎 , 以 年 為 壯 數 ; 次 灸 橛骨 。 以 年 為 壯 數 。
視 背 俞 陷 者 灸 之 , 舉 臂 肩 上 陷 者 灸 之 , 兩 季 脅 之間 灸 之 , 外 踝 上 絕 骨 之 端 灸 之 , 足 小 指 次 指 間 灸 之 , ● 下 陷 脈 灸 之 , 外 踝 後 灸 之 。
缺 盆 骨 上 切 之 堅 痛 如 筋 者 灸 之 , 膺 中 陷 骨 間 灸 之, 掌 束 骨 下 灸 之 , 臍 下 關 元 三 寸 灸 之 , 毛 際 動 脈 灸 之 ,膝 下 三 寸 分 間 灸 之 , 足 陽 明 跗 上 動 脈 灸 之 , 巔 上 一 灸 之。
犬 所 嚙 之 處 灸 之 , 三 壯 , 即 以 犬 傷 病 法 灸 之 。
凡 當 灸 二 十 九 處 。
傷 食 灸 之 , 不 已 者 , 必 視 其 經 之 過 於 陽 者 , 數 刺其 俞 而 藥 之 。
水 熱 穴 論 篇 第 六 十 一
黃 帝 問 曰 : 少 陰 何 以 主 腎 , 腎 何 以 主 水 ? 岐 伯 對 曰: 腎 者 至 陰 也 。 至 陰 者 , 盛 水 也 , 肺 者 太 陰 也 , 少 陰 者冬 脈 也 。 故 其 本 在 腎 , 其 末 在 肺 , 皆 積 水 也 。
帝 曰 : 腎 何 以 能 聚 水 而 生 病 ? 岐 伯 曰 : 腎 者 胃 之關 也 。 關 門 不 利 , 故 聚 水 而 從 其 類 也 。 上 下 溢 於 皮 膚 ,故 為 胕 腫 。 胕 腫 者 , 聚 水 而 生 病 也 。
帝 曰 : 諸 水 皆 生 於 腎 乎 ? 岐 伯 曰 : 腎 者 牝 藏 也 ,地 氣 上 者 , 屬 於 腎 , 而 生 水 液 也 。 故 曰 : 至 陰 勇 而 勞 甚, 則 腎 汗 出 , 腎 汗 出 逢 於 風 , 內 不 得 入 於 臟 腑 , 外 不 得越 於 皮 膚 , 客 於 玄 府 , 行 於 皮 裏 , 傳 為 胕 腫 , 本 之 於 腎, 名 曰 風 水 。 所 謂 玄 府 者 , 汗 空 也 。
帝 曰 : 水 俞 五 十 七 處 者 , 是 何 主 也 ? 岐 伯 曰 : 腎俞 五 十 七 穴 , 積 陰 之 所 聚 也 , 水 所 從 出 入 也 。 尻 上 五 行行 五 者 , 此 腎 俞 。 故 水 病 下 為 胕 腫 、 大 腹 , 上 為 喘 呼 、不 得 臥 者 , 標 本 俱 病 , 故 肺 為 喘 呼 , 腎 為 水 腫 , 肺 為 逆不 得 臥 , 分 為 相 輸 俱 受 者 , 水 氣 之 所 留 也 。
伏 菟 上 各 二 行 , 行 五 者 , 此 腎 之 街 也 。 三 陰 之 所交 結 於 腳 也 。 踝 上 各 一 行 , 行 六 者 , 此 腎 脈 之 下 行 也 ,名 曰 太 沖 。 凡 五 十 七 穴 者 , 皆 臟 之 陰 絡 , 水 之 所 客 也 。
帝 曰 : 春 取 絡 脈 分 肉 何 也 ? 岐 伯 曰 : 春 者 木 始 治, 肝 氣 始 生 , 肝 氣 急 , 其 風 疾 。 經 脈 常 深 , 其 氣 少 , 不能 深 入 , 故 取 絡 脈 分 肉 間 。
帝 曰 : 夏 取 盛 經 分 腠 何 也 ? 岐 伯 曰 : 夏 者 火 始 治, 心 氣 始 長 , 脈 瘦 氣 弱 , 陽 氣 留 溢 , 熱 熏 分 腠 , 內 至 於經 。 故 取 盛 經 分 腠 , 絕 膚 而 病 去 者 , 邪 居 淺 也 。 所 謂 盛經 者 , 陽 脈 也 。
帝 曰 : 秋 取 經 俞 何 也 ? 岐 伯 曰 : 秋 者 金 始 治 , 肺將 收 殺 , 金 將 勝 火 , 陽 氣 在 合 , 陰 氣 初 勝 , 濕 氣 及 體 陰氣 未 盛 , 未 能 深 入 , 故 取 俞 以 瀉 陰 邪 , 取 合 以 虛 陽 邪 ,陽 氣 始 衰 , 故 取 於 合 。
帝 曰 : 冬 取 井 滎 何 也 ? 岐 伯 曰 : 冬 者 水 始 治 , 腎方 閉 , 陽 氣 衰 少 , 陰 氣 堅 盛 , 巨 陽 伏 沉 , 陽 脈 乃 去 , 故取 井 以 下 陰 逆 , 取 滎 以 實 陽 氣 。 故 曰 : 冬 取 井 滎 , 春 不鼽 衄 。
帝 曰 : 夫 子 言 治 熱 病 五 十 九 俞 , 余 論 其 意 , 未 能領 別 其 處 , 願 聞 其 處 , 因 聞 其 意 。 岐 伯 曰 : 頭 上 五 行 行五 者 , 以 越 諸 陽 之 熱 逆 也 , 大 杼 、 膺 俞 、 缺 盆 、 背 俞 ,此 八 者 , 以 瀉 胸 中 之 熱 也 。 氣 街 、 三 里 、 巨 虛 上 下 廉 ,此 八 者 , 以 瀉 胃 中 之 熱 也 。 雲 門 、 骨 、 委 中 、 髓 空 ,此 八 者 , 以 瀉 四 肢 之 熱 也 。 五 臟 俞 傍 五 , 此 十 者 , 以 瀉五 臟 之 熱 也 。 凡 此 五 十 九 穴 者 , 皆 熱 之 左 右 也 。
帝 曰 : 人 傷 於 寒 , 而 傳 為 熱 , 何 也 ? 岐 伯 曰 : 夫寒 盛 則 生 熱 也 。
調 經 論 篇 第 六 十 二
黃 帝 問 曰 : 余 聞 刺 法 言 , 有 餘 瀉 之 , 不 足 補 之 , 何謂 有 餘 , 何 謂 不 足 ? 岐 伯 對 曰 : 有 餘 有 五 , 不 足 亦 有 五, 常 欲 何 問 ? 帝 曰 : 願 盡 聞 之 。 岐 伯 曰 : 神 有 餘 , 有 不足 ; 氣 有 餘 , 有 不 足 ; 血 有 餘 , 有 不 足 ; 形 有 餘 , 有 不足 ; 志 有 餘 , 有 不 足 。 凡 此 十 者 , 其 氣 不 等 也 。
帝 曰 : 人 有 精 氣 、 津 液 、 四 肢 、 九 竅 、 五 臟 十 六部 , 三 百 六 十 五 節 , 乃 生 百 病 , 百 病 之 生 , 皆 有 虛 實 。今 夫 子 乃 言 有 餘 有 五 , 不 足 亦 有 五 , 何 以 生 之 乎 ?
岐 伯 曰 : 皆 生 於 五 臟 也 。 夫 心 藏 神 , 肺 藏 氣 , 肝藏 血 , 脾 藏 肉 , 腎 藏 志 , 而 此 成 形 。 志 意 通 , 內 連 骨 髓而 成 身 形 五 臟 。 五 臟 之 道 , 皆 出 於 經 隧 , 以 行 血 氣 。 血氣 不 和 , 百 病 乃 變 化 而 生 , 是 故 守 經 隧 焉 。
帝 曰 : 神 有 餘 不 足 何 如 ? 岐 伯 曰 : 神 有 餘 則 笑 不休 , 神 不 足 則 悲 。 血 氣 未 並 , 五 臟 安 定 , 邪 客 於 形 , 洒淅 起 於 毫 毛 , 未 入 於 經 絡 也 。 故 命 曰 神 之 微 。
帝 曰 : 補 瀉 奈 何 ? 岐 伯 曰 : 神 有 餘 則 瀉 其 小 絡 之血 , 出 血 勿 之 深 斥 ; 無 中 其 大 經 , 神 氣 乃 平 。 神 不 足 者, 視 其 虛 絡 , 按 而 致 之 , 刺 而 利 之 , 無 出 其 血 , 無 泄 其氣 , 以 通 其 經 , 神 氣 乃 平 。
帝 曰 : 刺 微 奈 何 ? 岐 伯 曰 : 按 摩 勿 釋 , 著 針 勿 斥, 移 氣 於 不 足 , 神 氣 乃 得 復 。
帝 曰 : 善 。 ( 氣 ) 有 餘 不 足 奈 何 ? 岐 伯 曰 : 氣 有餘 則 喘 咳 上 氣 , 不 足 則 息 利 少 氣 。 血 氣 未 併 , 五 臟 安 定, 皮 膚 微 病 , 命 曰 白 氣 微 泄 。
帝 曰 : 補 瀉 奈 何 ? 岐 伯 曰 : 氣 有 餘 則 瀉 其 經 隧 ,無 傷 其 經 , 無 出 其 血 , 無 泄 其 氣 。 不 足 則 補 其 經 隧 , 無出 其 氣 。
帝 曰 : 刺 微 奈 何 ? 岐 伯 曰 : 按 摩 勿 釋 , 出 針 視 之曰 , 我 將 深 之 , 適 人 必 革 , 精 氣 自 伏 , 邪 氣 散 亂 , 無 所休 息 , 氣 泄 腠 理 , 真 氣 乃 相 得 。
帝 曰 : 善 。 血 有 餘 不 足 奈 何 ? 岐 伯 曰 : 血 有 餘 則怒 , 不 足 則 恐 , 血 氣 未 併 , 五 臟 安 定 , 孫 絡 水 溢 , 則 經有 留 血 。
帝 曰 : 補 瀉 奈 何 ? 岐 伯 曰 : 血 有 餘 則 瀉 其 盛 經 ,出 其 血 ; 不 足 則 視 其 虛 經 , 內 針 其 脈 中 , 久 留 而 視 , 脈大 疾 出 其 針 , 無 令 血 泄 。
帝 曰 : 刺 留 血 奈 何 ? 岐 伯 曰 : 視 其 血 絡 , 刺 出 其血 , 無 令 惡 血 得 入 於 經 , 以 成 其 疾 。
帝 曰 : 善 。 形 有 餘 不 足 奈 何 ? 岐 伯 曰 : 形 有 餘 則腹 脹 , 逕 溲 不 利 。 不 足 則 四 肢 不 用 , 血 氣 未 併 , 五 臟 安定 。 肌 肉 蠕 動 , 命 曰 微 風 。
帝 曰 : 補 瀉 奈 何 ? 岐 伯 曰 : 形 有 餘 則 瀉 其 陽 經 ,不 足 則 補 其 陽 絡 。
帝 曰 : 刺 微 奈 何 ? 岐 伯 曰 : 取 分 肉 間 , 無 中 其 經, 無 傷 其 絡 , 衛 氣 得 復 , 邪 氣 乃 索 。
帝 曰 : 善 。 志 有 餘 不 足 奈 何 ? 岐 伯 曰 : 志 有 餘 則腹 脹 飧 泄 , 不 足 則 厥 。 血 氣 未 併 , 五 臟 安 定 , 骨 節 有 動。
帝 曰 : 補 瀉 奈 何 ? 岐 伯 曰 : 志 有 餘 則 瀉 然 筋 血 者, 不 足 則 補 其 復 溜 。
帝 曰 : 刺 未 併 奈 何 ? 岐 伯 曰 : 即 取 之 無 中 其 經 ,邪 所 乃 能 立 虛 。
帝 曰 : 善 。 余 已 聞 虛 實 之 形 , 不 知 其 何 以 生 ? 岐伯 曰 : 氣 血 以 併 , 陰 陽 相 傾 , 氣 亂 於 衛 , 血 逆 於 經 , 血氣 離 居 , 一 實 一 虛 。 血 併 於 陰 , 氣 併 於 陽 , 故 為 驚 狂 。血 併 於 陽 , 氣 併 於 陰 , 乃 為 炅 中 。 血 併 於 上 , 氣 併 於 下, 心 煩 惋 善 怒 。 血 併 於 下 , 氣 併 於 上 , 亂 而 喜 忘 。
帝 曰 : 血 併 於 陰 , 氣 併 於 陽 , 如 是 血 氣 離 居 , 何者 為 實 ? 何 者 為 虛 ? 岐 伯 曰 : 血 氣 者 喜 溫 而 惡 寒 , 寒 則泣 不 能 流 , 溫 則 消 而 去 之 , 是 故 氣 之 所 併 為 血 虛 , 血 之所 併 為 氣 虛 。
帝 曰 : 人 之 所 有 者 血 與 氣 耳 。 今 夫 子 乃 言 血 併 為虛 , 氣 併 為 虛 , 是 無 實 乎 ? 岐 伯 曰 : 有 者 為 實 , 無 者 為虛 , 故 氣 併 則 無 血 , 血 併 則 無 氣 。 今 血 與 氣 相 失 , 故 為虛 焉 。 絡 之 與 孫 絡 俱 輸 於 經 , 血 與 氣 併 則 為 實 焉 。 血 之與 氣 併 走 於 上 , 則 為 大 厥 , 厥 則 暴 死 , 氣 復 反 則 生 , 不反 則 死 。
帝 曰 : 實 者 何 道 從 來 ? 虛 者 何 道 從 去 ? 虛 實 之 要。 願 聞 其 故 。 岐 伯 曰 : 夫 陰 與 陽 皆 有 俞 會 。 陽 注 於 陰 ,陰 滿 之 外 , 陰 陽 均 平 , 以 充 其 形 , 九 候 若 一 , 命 曰 平 人。 夫 邪 之 生 也 , 或 生 於 陰 , 或 生 於 陽 。 其 生 於 陽 者 , 得之 風 雨 寒 暑 ; 其 生 於 陰 者 , 得 之 飲 食 居 處 , 陰 陽 喜 怒 。
帝 曰 : 風 雨 之 傷 人 奈 何 ? 岐 伯 曰 : 風 雨 之 傷 人 也, 先 客 於 皮 膚 , 傳 入 於 孫 脈 , 孫 脈 滿 則 傳 入 於 絡 脈 , 絡脈 滿 則 輸 於 大 經 脈 , 血 氣 與 邪 併 , 客 於 分 腠 之 間 , 其 脈堅 大 , 故 曰 實 。 實 者 , 外 堅 充 滿 不 可 按 之 , 按 之 則 痛 。
帝 曰 : 寒 濕 之 傷 人 , 奈 何 ? 岐 伯 曰 : 寒 濕 之 中 人也 , 皮 膚 不 收 , 肌 肉 堅 緊 , 榮 血 泣 , 衛 氣 去 , 故 曰 虛 。虛 者 , 聶 辟 氣 不 足 , 按 之 則 氣 足 以 溫 之 , 故 快 然 而 不 痛。
帝 曰 : 善 。 陰 之 生 實 奈 何 ? 岐 伯 曰 : 喜 怒 不 節 ,則 陰 氣 上 逆 , 上 逆 則 下 虛 , 下 虛 則 陽 氣 走 之 。 故 曰 實 矣。
帝 曰 : 陰 之 生 虛 奈 何 ? 岐 伯 曰 : 喜 則 氣 下 , 悲 則氣 消 , 消 則 脈 虛 空 。 因 寒 飲 食 , 寒 氣 熏 滿 , 則 血 泣 氣 去, 故 曰 虛 矣 。
帝 曰 : 經 言 陽 虛 則 外 寒 , 陰 虛 則 內 熱 , 陽 盛 則 外熱 , 陰 盛 則 內 寒 , 余 已 聞 之 矣 , 不 知 其 所 由 然 也 。 岐 伯曰 : 陽 受 氣 於 上 焦 , 以 溫 皮 膚 分 肉 之 間 , 令 寒 氣 在 外 ,則 上 焦 不 通 , 上 焦 不 通 , 則 寒 氣 獨 留 於 外 , 故 寒 慄 。
帝 曰 : 陰 虛 生 內 熱 奈 何 ? 岐 伯 曰 : 有 所 勞 倦 , 形氣 衰 少 , 谷 氣 不 盛 , 上 焦 不 行 , 下 脘 不 通 , 胃 氣 熱 , 熱氣 熏 胸 中 , 故 內 熱 。
帝 曰 : 陽 盛 生 外 熱 奈 何 ? 岐 伯 曰 : 上 焦 不 通 利 ,則 皮 膚 致 密 , 腠 理 閉 塞 , 玄 府 不 通 , 衛 氣 不 得 泄 越 , 故外 熱 。
帝 曰 : 陰 盛 生 內 寒 奈 何 ? 岐 伯 曰 : 厥 氣 上 逆 , 寒氣 積 於 胸 中 而 不 瀉 , 不 瀉 則 溫 氣 去 寒 獨 留 , 則 血 凝 泣 ,凝 則 脈 不 通 , 其 脈 盛 大 以 澀 , 故 中 寒 。
帝 曰 : 陰 與 陽 併 , 血 氣 以 併 , 病 形 以 成 , 刺 之 奈何 ? 岐 伯 曰 : 刺 此 者 取 之 經 隧 。 取 血 於 營 , 取 氣 於 衛 。用 形 哉 , 因 四 時 多 少 高 下 。
帝 曰 : 血 氣 以 併 , 病 形 以 成 , 陰 陽 相 傾 , 補 瀉 奈何 ? 岐 伯 曰 : 瀉 實 者 , 氣 盛 乃 內 針 , 針 與 氣 俱 內 , 以 開其 門 , 如 利 其 戶 , 針 與 氣 俱 出 , 精 氣 不 傷 , 邪 氣 乃 下 ,外 門 不 閉 , 以 出 其 疾 , 搖 大 其 道 , 如 利 其 路 , 是 謂 大 瀉, 必 切 而 出 , 大 氣 乃 屈 。
帝 曰 : 補 虛 奈 何 ? 岐 伯 曰 : 持 針 勿 置 , 以 定 其 意, 候 呼 內 針 , 氣 出 針 入 , 針 空 四 塞 , 精 無 從 去 , 方 實 而疾 針 , 氣 入 針 出 , 熱 不 能 還 , 閉 塞 其 門 , 邪 氣 布 散 , 精氣 乃 得 存 , 動 氣 候 時 , 近 氣 不 失 , 遠 氣 乃 來 , 是 謂 追 之。
帝 曰 : 夫 子 言 虛 實 者 有 十 , 生 於 五 臟 , 五 臟 五 脈耳 。 夫 十 二 經 脈 皆 生 其 病 , 今 夫 子 獨 言 五 臟 。 夫 十 二 經脈 者 , 皆 絡 三 百 六 十 五 節 , 節 有 病 必 被 經 脈 , 經 脈 之 病, 皆 有 虛 實 , 何 以 合 之 ? 岐 伯 曰 : 五 臟 者 故 得 六 腑 與 為表 裏 , 經 絡 支 節 , 各 生 虛 實 , 其 病 所 居 , 隨 而 謂 之 。
病 在 脈 , 調 之 血 ; 病 在 血 , 調 之 絡 ; 病 在 氣 , 調之 衛 ; 病 在 肉 , 調 之 分 肉 ; 病 在 筋 , 調 之 筋 ; 病 在 骨 ,調 之 骨 。 燔 針 動 刺 其 下 及 與 急 者 。 病 在 骨 焠 針 藥 熨 。 病不 知 所 痛 , 兩 蹻 為 上 。 身 形 有 痛 , 九 候 莫 病 , 則 繆 刺 之痛 在 於 左 而 右 脈 病 者 巨 刺 之 。 必 謹 察 其 九 候 , 針 道 備 矣。
繆 刺 論 篇 第 六 十 三
黃 帝 問 曰 : 余 聞 繆 刺 , 未 得 其 意 , 何 謂 繆 刺 ?
岐 伯 對 曰 : 夫 邪 之 客 於 形 也 , 必 先 舍 於 皮 毛 , 留而 不 去 , 入 舍 於 孫 脈 , 留 而 不 去 , 入 舍 於 絡 脈 , 留 而 不去 , 入 舍 於 經 脈 , 內 連 五 臟 , 散 於 腸 胃 , 陰 陽 俱 感 , 五臟 乃 傷 , 此 邪 之 從 皮 毛 而 入 , 極 於 五 臟 之 次 也 。 如 此 則治 其 經 焉 。 今 邪 客 於 皮 毛 , 入 舍 於 孫 絡 , 留 而 不 去 , 閉塞 不 通 , 不 得 入 於 經 , 流 溢 於 大 絡 , 而 生 奇 病 也 。 夫 邪客 大 絡 者 , 左 注 右 , 右 注 左 , 上 下 左 右 與 經 相 干 , 而 佈於 四 末 , 其 氣 無 常 處 , 不 入 於 經 俞 , 命 曰 繆 刺 。
帝 曰 : 願 聞 繆 刺 , 以 左 取 右 , 以 右 取 左 , 奈 何 ?其 與 巨 刺 何 以 別 之 ? 岐 伯 曰 : 邪 客 於 經 , 左 盛 則 右 病 ,右 盛 則 左 病 , 亦 有 移 易 者 , 左 痛 未 已 , 而 右 脈 先 病 , 如此 者 , 必 巨 刺 之 , 必 中 其 經 , 非 絡 脈 也 。 故 絡 病 者 , 其痛 與 經 脈 繆 處 , 故 命 曰 繆 刺 。
帝 曰 : 願 聞 繆 刺 奈 何 ? 取 之 何 如 ? 岐 伯 曰 : 邪 客於 足 少 陰 之 絡 , 令 人 卒 心 痛 、 暴 脹 、 胸 脅 肢 滿 、 無 積 者, 刺 然 骨 之 前 出 血 , 如 食 頃 而 已 , 不 已 左 取 右 , 右 取 左。 病 新 發 者 , 取 五 日 已 。
邪 客 於 手 少 陽 之 絡 , 令 人 喉 痺 , 舌 倦 口 乾 , 心 煩, 臂 外 廉 痛 , 手 不 及 頭 , 刺 手 中 指 次 指 爪 甲 上 , 去 端 如韭 葉 , 各 一 痏 , 壯 者 立 已 , 老 者 有 頃 已 , 左 取 右 , 右 取左 , 此 新 病 數 日 已 。
邪 客 於 足 厥 陰 之 絡 , 令 人 卒 疝 暴 痛 。 刺 足 大 指 爪甲 上 與 肉 交 者 , 各 一 痏 , 男 子 立 已 , 女 子 有 頃 已 , 左 取右 , 右 取 左 。
邪 客 於 足 太 陽 之 絡 , 令 人 頭 項 肩 痛 。 刺 足 小 指 爪甲 上 與 肉 交 者 , 各 一 痏 , 立 已 。 不 已 , 刺 外 踝 下 三 痏 ,左 取 右 , 右 取 左 , 如 食 頃 已 。
邪 客 於 手 陽 明 之 絡 , 令 人 氣 滿 胸 中 , 喘 息 而 肢 胠, 胸 中 熱 。 刺 手 大 指 次 指 爪 甲 上 , 去 端 如 韭 葉 , 各 一 痏, 左 取 右 , 右 取 左 , 如 食 頃 已 。
邪 客 於 臂 掌 之 間 , 不 可 得 屈 。 刺 其 踝 後 , 先 以 指按 之 痛 , 乃 刺 之 。 以 月 死 生 為 數 , 月 生 一 日 一 痏 , 二 日二 痏 , 十 五 日 十 五 痏 , 十 六 日 十 四 痏 。
邪 客 於 足 陽 蹻 之 脈 , 令 人 目 痛 , 從 內 眥 始 。 刺 外踝 之 下 半 寸 所 各 二 痏 , 左 刺 右 , 右 刺 左 , 如 行 十 里 頃 而已 。
人 有 所 墮 墜 , 惡 血 留 內 , 腹 中 滿 脹 , 不 得 前 後 。先 飲 利 藥 , 此 上 傷 厥 陰 之 脈 , 下 傷 少 陰 之 絡 。 刺 足 內 踝之 下 , 然 骨 之 前 , 血 脈 出 血 , 刺 足 跗 上 動 脈 。 不 已 , 刺三 毛 上 各 一 痏 , 見 血 立 已 , 左 刺 右 , 右 刺 左 , 善 悲 驚 不樂 , 刺 如 右 方 。
邪 客 於 手 陽 明 之 絡 , 令 人 耳 聾 , 時 不 聞 音 。 刺 手大 指 次 指 爪 甲 上 去 端 如 韭 葉 各 一 痏 , 立 聞 。 不 已 , 刺 中指 爪 甲 上 與 肉 交 者 , 立 聞 。 其 不 時 聞 者 , 不 可 刺 也 。 耳中 生 風 者 , 亦 刺 之 如 此 數 , 左 刺 右 , 右 刺 左 。
凡 痺 往 來 , 行 無 常 處 者 , 在 分 肉 間 痛 而 刺 之 , 以月 死 生 為 數 , 用 針 者 , 隨 氣 盛 衰 , 以 為 痏 數 , 針 過 其 日數 則 脫 氣 , 不 及 日 數 則 氣 不 瀉 , 左 刺 右 , 右 刺 左 , 病 已止 , 不 已 復 刺 之 如 法 , 月 生 一 日 一 痏 , 二 日 二 痏 , 漸 多之 , 十 五 日 十 五 痏 , 十 六 日 , 十 四 痏 , 漸 少 之 。
邪 客 於 足 陽 明 之 經 , 令 人 鼽 衄 , 上 齒 寒 。 刺 足 中指 次 指 爪 甲 上 與 肉 交 者 , 各 一 痏 , 左 刺 右 , 右 刺 左 。
邪 客 於 足 少 陽 之 絡 , 令 人 脅 痛 , 不 得 息 , 咳 而 汗出 。 刺 足 小 指 次 指 爪 甲 上 與 肉 交 者 , 各 一 痏 , 不 得 息 立已 , 汗 出 立 止 , 咳 者 溫 衣 飲 食 , 一 日 已 。 左 刺 右 , 右 刺左 , 病 立 已 , 不 已 , 覆 刺 如 法 。
邪 客 於 足 少 陰 之 絡 , 令 人 嗌 痛 , 不 可 內 食 , 無 故善 怒 , 氣 上 走 賁 上 。 刺 足 下 中 央 之 脈 , 各 三 痏 , 凡 六 刺, 立 已 。 左 刺 右 , 右 刺 左 , 嗌 中 腫 , 不 能 內 唾 , 時 不 能出 唾 者 , 刺 然 骨 之 前 , 出 血 立 已 , 左 刺 右 , 右 刺 左 。
邪 客 於 足 太 陰 之 絡 , 令 人 腰 痛 , 引 少 腹 控 眇 , 不可 以 抑 息 , 刺 腰 尻 之 解 , 兩 胛 之 上 , 是 腰 俞 , 以 月 死 生為 痏 數 , 發 針 立 已 , 左 刺 右 , 右 刺 左 。
邪 客 於 足 太 陽 之 絡 , 令 人 拘 攣 、 背 急 、 引 脅 而 痛, 刺 之 從 項 始 , 數 脊 椎 俠 脊 , 按 疾 之 應 手 如 痛 , 刺 之 傍三 痏 , 立 已 。
邪 客 於 足 少 陽 之 絡 , 令 人 留 於 樞 中 痛 , 髀 不 可 舉, 刺 樞 中 , 以 毫 針 , 寒 則 久 留 。 針 以 月 死 生 為 數 , 立 已。
治 諸 經 刺 之 , 所 過 者 不 病 , 則 繆 刺 之 。
耳 聾 、 刺 手 陽 明 , 不 已 , 刺 其 通 脈 , 出 耳 前 者 。
齒 齲 , 刺 手 陽 明 。 不 已 , 刺 其 脈 , 入 齒 中 , 立 已。
邪 客 於 五 臟 之 間 , 其 病 也 , 脈 引 而 痛 , 時 來 時 止, 視 其 病 繆 刺 之 於 手 足 爪 甲 上 , 視 其 脈 , 出 其 血 , 間 日一 刺 , 一 刺 不 已 , 五 刺 已 。
繆 傳 引 上 齒 , 齒 唇 寒 痛 , 視 其 手 背 脈 血 者 , 去 之, 足 陽 明 中 指 爪 甲 上 一 痏 , 手 大 指 次 指 爪 甲 上 各 一 痏 ,立 已 , 左 取 右 , 右 取 左 。
邪 客 於 手 足 少 陰 太 陰 足 陽 明 之 絡 , 此 五 絡 皆 會 於耳 中 , 上 絡 左 角 , 五 絡 俱 竭 , 令 人 身 脈 皆 動 , 而 形 無 知也 , 其 狀 若 屍 , 或 曰 屍 厥 。
刺 其 足 大 指 內 側 爪 甲 上 , 去 端 如 韭 葉 , 後 刺 足 心, 後 刺 足 中 指 爪 甲 上 各 一 痏 , 後 刺 手 大 指 內 側 , 去 端 如韭 葉 , 後 刺 手 心 主 , 少 陰 銳 骨 之 端 , 各 一 痏 , 立 已 。 不已 , 以 竹 管 吹 其 兩 耳 , 鬄 其 左 角 之 髮 , 方 一 寸 燔 治 , 飲以 美 酒 一 杯 , 不 能 飲 者 , 灌 之 , 立 已 。
凡 刺 之 數 , 無 視 其 經 脈 , 切 而 從 之 , 審 其 虛 實 而調 之 。 不 調 者 , 經 刺 之 ; 有 痛 而 經 不 病 者 , 繆 刺 之 。 因視 其 皮 部 有 血 絡 者 , 盡 取 之 , 此 繆 刺 之 數 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