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命雙修.成就佛心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性命雙修.成就佛心

修性即修心性,修命是續長生 (物格.知至.意誠.心正.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


您沒有登錄。 請登錄註冊

玉 機 真 藏 論 篇 第 十 九 黃 帝 內 經 素 問 譯 解

向下  內容 [第1頁(共1頁)]

陳志玄


版主
版主

玉 機 真 藏 論 篇 第 十 九

    黃 帝 問 曰 : 春 脈 如 弦 , 何 如 而 弦 ?

    岐 伯 對 曰 : 春 脈 者 , 肝 也 , 東 方 木 也 , 萬 物 之 所以 始 生 也 , 故 其 氣 來 軟 弱 , 輕 虛 而 滑 , 端 直 以 長 , 故 曰弦 , 反 此 者 病 。

    帝 曰 : 何 如 而 反 ? 岐 伯 曰 : 其 氣 來 實 而 強 , 此 謂太 過 , 病 在 外 。 其 氣 來 不 實 而 微 , 此 謂 不 及 , 病 在 中 。帝 曰 : 春 脈 太 過 與 不 及 , 其 病 皆 何 如 ? 岐 伯 曰 : 太 過 則令 人 善 忘 , 忽 忽 眩 冒 而 巔 疾 ; 其 不 及 , 則 令 人 胸 痛 引 背, 下 則 兩 脅 胠 滿 。

    帝 曰 : 善 。 夏 脈 如 鉤 , 何 如 而 鉤 ? 岐 伯 曰 : 夏 脈者 心 也 , 南 方 火 也 , 萬 物 之 所 以 盛 長 也 , 故 其 氣 來 盛 去衰 , 故 曰 鉤 , 反 此 者 病 。

    帝 曰 : 何 如 而 反 ? 岐 伯 曰 : 其 氣 來 盛 去 亦 盛 , 此謂 太 過 , 病 在 外 , 其 氣 來 不 盛 去 反 盛 , 此 謂 不 及 , 病 在中 。 帝 曰 : 夏 脈 太 過 與 不 及 , 其 病 皆 何 如 ? 岐 伯 曰 : 太過 則 令 人 身 熱 而 膚 痛 , 為 浸 淫 ; 其 不 及 則 令 人 煩 心 , 上見 咳 唾 , 下 為 氣 泄 。

    帝 曰 : 善 。 秋 脈 如 浮 , 何 如 而 浮 ? 岐 伯 曰 : 秋 脈者 , 肺 也 , 西 方 金 也 , 萬 物 之 所 以 收 成 也 。 故 其 氣 來 輕虛 以 浮 , 來 急 去 散 , 故 曰 浮 , 反 此 者 病 。

    帝 曰 : 何 如 而 反 ? 岐 伯 曰 : 其 氣 來 毛 而 中 央 堅 ,兩 傍 虛 , 此 謂 太 過 , 病 在 外 ; 其 氣 來 毛 而 微 , 此 謂 不 及, 病 在 中 。 帝 曰 : 秋 脈 太 過 與 不 及 , 其 病 皆 何 如 ? 岐 伯曰 : 太 過 則 令 人 逆 氣 而 背 痛 。 慍 慍 然 , 其 不 及 則 令 人 喘, 呼 吸 少 氣 而 咳 , 上 氣 見 血 , 下 聞 病 音 。

    帝 曰 : 善 。 冬 脈 如 營 , 何 如 而 營 ? 岐 伯 曰 : 冬 脈者 , 腎 也 。 北 方 水 也 , 萬 物 之 所 以 含 藏 也 。 故 其 氣 來 沈以 搏 , 故 曰 營 , 反 此 者 病 。

    帝 曰 : 何 如 而 反 ? 岐 伯 曰 : 其 氣 來 如 彈 石 者 , 此謂 太 過 , 病 在 外 ; 其 去 如 數 者 , 此 謂 不 及 , 病 在 中 。 帝曰 : 冬 脈 太 過 與 不 及 , 其 病 皆 何 如 ? 岐 伯 曰 : 太 過 則 令人 解 ● , 脊 脈 痛 , 而 少 氣 不 欲 言 ; 其 不 及 則 令 人 心 懸 ,如 病 飢 , ● 中 清 , 脊 中 痛 , 少 腹 滿 , 小 便 變 。

    帝 曰 : 善 。 帝 曰 : 四 時 之 序 , 逆 從 之 變 異 也 , 然脾 脈 獨 何 主 。 岐 伯 曰 : 脾 脈 者 土 也 , 孤 臟 , 以 灌 四 傍 者也 。

    帝 曰 : 然 而 脾 善 惡 可 得 見 之 乎 ? 岐 伯 曰 : 善 者 不可 得 見 , 惡 者 可 見 。 帝 曰 : 惡 者 何 如 可 見 ? 岐 伯 曰 : 其來 如 水 之 流 者 , 此 謂 太 過 , 病 在 外 。 如 鳥 之 喙 者 , 此 謂不 及 , 病 在 中 。 帝 曰 : 夫 子 言 脾 為 孤 臟 , 中 央 以 灌 四 傍, 其 太 過 與 不 及 , 其 病 皆 何 如 ? 岐 伯 曰 : 太 過 則 令 人 四支 不 舉 , 其 不 及 則 令 人 九 竅 不 通 , 名 曰 重 強 。

    帝 瞿 然 而 起 , 再 拜 而 稽 首 曰 : 善 。 吾 得 脈 之 大 要, 天 下 至 數 , 五 色 脈 變 , 揆 度 奇 恒 , 道 在 於 一 , 神 轉 不迴 , 迴 則 不 轉 , 乃 失 其 機 , 至 數 之 要 , 迫 近 以 微 , 著 之玉 版 , 藏 之 臟 腑 , 每 旦 讀 之 , 名 曰 玉 機 。

    五 臟 受 氣 於 其 所 生 , 傳 之 於 其 所 勝 , 氣 舍 於 其 所生 , 死 于 其 所 不 勝 。 病 之 且 死 , 必 先 傳 行 , 至 其 所 不 勝, 病 乃 死 。 此 言 氣 之 逆 行 也 , 故 死 。

    肝 受 氣 於 心 , 傳 之 於 脾 , 氣 舍 於 腎 , 至 肺 而 死 。心 受 氣 於 脾 , 傳 之 於 肺 , 氣 舍 於 肝 , 至 腎 而 死 。 脾 受 氣於 肺 , 傳 之 於 腎 , 氣 舍 于 心 , 至 肝 而 死 。 肺 受 氣 於 腎 ,傳 之 於 肝 , 氣 舍 於 脾 , 至 心 而 死 。 腎 受 氣 於 肝 , 傳 之 於心 , 氣 舍 於 肺 , 至 脾 而 死 。 此 皆 逆 死 也 , 一 日 一 夜 , 五分 之 , 此 所 以 占 死 生 之 早 暮 也 。

    黃 帝 曰 : 五 臟 相 通 , 移 皆 有 次 。 五 臟 有 病 , 則 各傳 其 所 勝 , 不 治 。 法 三 月 , 若 六 月 , 若 三 日 , 若 六 日 。傳 五 臟 而 當 死 , 是 順 傳 其 所 勝 之 次 。

    故 曰 : 別 於 陽 者 , 知 病 從 來 ; 別 於 陰 者 , 知 死 生之 期 。 言 知 至 其 所 困 而 死 。

    是 故 風 者 , 百 病 之 長 也 。

    今 風 寒 客 於 人 , 使 人 毫 毛 畢 直 , 皮 膚 閉 而 為 熱 。當 是 之 時 , 可 汗 而 發 也 。 盛 痺 不 仁 腫 病 , 當 是 之 時 , 可湯 熨 及 火 灸 刺 而 去 之 。 弗 治 , 病 入 舍 於 肺 , 名 曰 肺 痺 ,發 咳 上 氣 弗 治 , 肺 即 傳 而 行 之 肝 , 病 名 曰 肝 痺 , 一 名 曰厥 , 脅 痛 出 食 。 當 是 之 時 , 可 按 若 刺 耳 。 弗 治 , 肝 傳 之脾 , 病 名 曰 脾 風 , 發 痺 , 腹 中 熱 , 煩 心 , 出 黃 。 當 此 之時 , 可 按 、 可 藥 、 可 浴 。 弗 治 , 脾 傳 之 腎 , 病 名 曰 疝 瘕, 少 腹  熱 而 痛 , 出 白 , 一 名 曰 蠱 。 當 此 之 時 , 可 按 、可 藥 。 弗 治 , 腎 傳 之 心 , 病 筋 脈 相 引 而 急 , 病 名 曰 瘈 。當 此 之 時 , 可 灸 、 可 藥 。 弗 治 , 滿 十 日 , 法 當 死 。 腎 因傳 之 心 , 心 即 復 反 傳 而 行 之 肺 , 發 寒 熱 , 法 當 三 歲 死 ,此 病 之 次 也 。

    然 其 卒 發 者 , 不 必 治 於 傳 , 或 其 傳 化 有 不 以 次 ,不 以 次 入 者 , 憂 恐 悲 喜 怒 , 令 不 得 以 其 次 , 故 令 人 有 大病 矣 。

    因 而 喜 , 大 虛 則 腎 氣 乘 矣 , 怒 則 肝 氣 乘 矣 , 悲 則肺 氣 乘 矣 , 恐 則 脾 氣 乘 矣 , 憂 則 心 氣 乘 矣 , 此 其 道 也 。故 病 有 五 , 五 五 二 十 五 變 及 其 傳 化 。 傳 , 乘 之 名 也 。

    大 骨 枯 槁 , 大 肉 陷 下 , 胸 中 氣 滿 , 喘 息 不 便 , 其氣 動 形 , 期 六 月 死 , 真 臟 脈 見 , 乃 予 之 期 日 。

    大 骨 枯 槁 , 大 肉 陷 下 , 胸 中 氣 滿 , 喘 息 不 便 , 內痛 引 肩 頸 , 期 一 月 死 。 真 臟 見 , 乃 予 之 期 日 。

    大 骨 枯 槁 , 大 肉 陷 下 , 胸 中 氣 滿 , 喘 息 不 便 , 內痛 引 肩 項 , 身 熱 、 脫 肉 破 胭 。 真 臟 見 , 十 月 之 內 死 。

    大 骨 枯 槁 , 大 肉 陷 下 , 肩 髓 內 消 , 動 作 益 衰 。 真臟 來 見 , 期 一 歲 死 , 見 其 真 臟 , 乃 予 之 期 日 。

    大 骨 枯 槁 , 大 肉 陷 下 , 胸 中 氣 滿 , 腹 內 痛 , 心 中不 便 , 肩 項 身 熱 , 破 胭 脫 肉 , 目 眶 陷 。 真 臟 見 , 目 不 見人 , 立 死 ; 其 見 人 者 , 至 其 所 不 勝 之 時 則 死 。

    急 虛 身 中 卒 至 , 五 臟 絕 閉 , 脈 道 不 通 , 氣 不 往 來, 譬 如 墮 溺 , 不 可 為 期 。 其 脈 絕 不 來 , 若 人 一 息 五 、 六至 , 其 形 肉 不 脫 , 真 臟 雖 不 見 , 猶 死 也 。

    真 肝 脈 至 , 中 外 急 , 如 循 刀 刃 , 責 責 然 如 按 琴 瑟弦 , 色 青 白 不 澤 , 毛 折 , 乃 死 。 真 心 脈 至 , 堅 而 搏 , 如循 薏 苡 子 , 累 累 然 , 色 赤 黑 不 澤 , 毛 折 , 乃 死 。 真 肺 脈至 , 大 而 虛 , 如 以 毛 羽 中 人 膚 , 色 白 赤 不 澤 , 毛 折 , 乃死 。 真 腎 脈 至 , 搏 而 絕 , 如 指 彈 石 , 辟 辟 然 , 色 黑 黃 不澤 , 毛 折 , 乃 死 , 真 脾 脈 至 , 弱 而 乍 數 乍 疏 , 色 黃 青 不澤 , 毛 折 , 乃 死 。 諸 真 臟 脈 者 , 皆 死 不 治 也 。

    黃 帝 曰 : 見 真 臟 曰 死 , 何 也 ? 岐 伯 曰 : 五 臟 者 ,皆 稟 氣 於 胃 , 胃 者 五 臟 之 本 也 ; 臟 氣 者 , 不 能 自 致 於 手太 陰 , 必 因 於 胃 氣 , 乃 至 於 手 太 陰 也 。 故 五 臟 各 以 其 時, 自 為 而 至 於 手 太 陰 也 。 故 邪 氣 勝 者 , 精 氣 衰 也 。 故 病甚 者 , 胃 氣 不 能 與 之 俱 至 於 手 太 陰 , 故 真 臟 之 氣 獨 見 ,獨 見 者 , 病 勝 臟 也 , 故 曰 死 。 帝 曰 : 善 。

    黃 帝 曰 : 凡 治 病 察 其 形 氣 色 澤 , 脈 之 盛 衰 , 病 之新 故 , 乃 治 之 無 後 其 時 。

    形 氣 相 得 , 謂 之 可 治 , 色 澤 以 浮 , 謂 之 易 已 ; 脈從 四 時 , 謂 之 可 治 ; 脈 弱 以 滑 , 是 有 胃 氣 , 命 曰 易 治 ,取 之 以 時 ; 形 氣 相 失 , 謂 之 難 治 ; 色 夭 不 澤 , 謂 之 難 已; 脈 實 以 堅 , 謂 之 益 甚 ; 脈 逆 四 時 , 為 不 可 治 , 必 察 四難 , 而 明 告 之 。

    所 謂 逆 四 時 者 , 春 得 肺 脈 , 夏 得 腎 脈 , 秋 得 心 脈, 冬 得 脾 脈 ; 其 至 皆 懸 絕 沈 澀 者 , 命 曰 逆 四 時 。

    未 有 臟 形 , 於 春 夏 而 脈 沈 澀 , 秋 冬 而 脈 浮 大 , 名曰 逆 四 時 也 。

    病 熱 脈 靜 ; 泄 而 脈 大 ; 脫 血 而 脈 實 ; 病 在 中 , 脈實 堅 , 病 在 外 , 脈 不 實 堅 者 ; 皆 難 治 。

    黃 帝 曰 : 余 聞 虛 實 以 決 死 生 , 願 聞 其 情 ? 岐 伯 曰: 五 實 死 , 五 虛 死 。 帝 曰 : 願 聞 五 實 五 虛 ? 岐 伯 曰 : 脈盛 , 皮 熱 , 腹 脹 , 前 後 不 通 , 悶 瞀 , 此 謂 五 實 。 脈 細 ,皮 寒 , 氣 少 , 泄 利 前 後 , 飲 食 不 入 , 此 謂 五 虛 。 帝 曰 :其 時 有 生 者 何 也 ? 岐 伯 曰 : 漿 粥 入 胃 , 泄 注 止 , 則 虛 者活 ; 身 汗 得 後 利 , 則 實 者 活 。 此 其 候 也 。




        三 部 九 候 論 篇 第 二 十

    黃 帝 問 曰 : 余 聞 九 針 于 夫 子 , 眾 多 博 大 , 不 可 勝 數。 余 願 聞 要 道 , 以 屬 子 孫 , 傳 之 後 世 , 著 之 骨 髓 , 藏 之肝 肺 , 歃 血 而 受 , 不 敢 妄 泄 。 令 合 天 道 , 必 有 終 始 。 上應 天 光 星 辰 歷 紀 , 下 副 四 時 五 行 , 貴 賤 更 互 , 冬 陽 夏 陰, 以 人 應 之 奈 何 , 願 聞 其 方 ? 岐 伯 對 曰 : 妙 乎 哉 問 也 !此 天 地 之 至 數 。

    帝 曰 : 願 聞 天 地 之 至 數 , 合 於 人 形 血 氣 , 通 決 死生 , 為 之 奈 何 ? 岐 伯 曰 : 天 地 之 至 數 始 於 一 , 終 於 九 焉。

    一 者 天 , 二 者 地 , 三 者 人 , 因 而 三 之 , 三 三 者 九, 以 應 九 野 。

    故 人 有 三 部 , 部 有 三 候 , 以 決 死 生 , 以 處 百 病 ,以 調 虛 實 , 而 除 邪 疾 。

    帝 曰 : 何 謂 三 部 ? 岐 伯 曰 : 有 下 部 、 有 中 部 、 有上 部 , 部 各 有 三 候 。 三 候 者 , 有 天 、 有 地 、 有 人 也 。 必指 而 導 之 , 乃 以 為 真 。

    上 部 天 , 兩 額 之 動 脈 ; 上 部 地 , 兩 頰 之 動 脈 ; 上部 人 , 耳 前 之 動 脈 。

    中 部 天 , 手 太 陰 也 ; 中 部 地 , 手 陽 明 也 ; 中 部 人, 手 少 陰 也 。

    下 部 天 , 足 厥 陰 也 ; 下 部 地 , 足 少 陰 也 ; 下 部 人, 足 太 陰 也 。

    故 下 部 之 天 以 候 肝 , 地 以 候 腎 , 人 以 候 脾 胃 之 氣。

    帝 曰 : 中 部 之 候 奈 何 ? 岐 伯 曰 : 亦 有 天 , 亦 有 地, 亦 有 人 , 天 以 候 肺 , 地 以 候 胸 中 之 氣 , 人 以 候 心 。

    帝 曰 : 上 部 以 何 候 之 ? 岐 伯 曰 : 亦 有 天 , 亦 有 地, 亦 有 人 。 天 以 候 頭 角 之 氣 , 地 以 候 口 齒 之 氣 , 人 以 候耳 目 之 氣 。

    三 部 者 , 各 有 天 , 各 有 地 , 各 有 人 。 三 而 成 天 ,三 而 成 地 , 三 而 成 人 。 三 而 三 之 , 合 則 為 九 , 九 分 為 九野 , 九 野 為 九 臟 。 故 神 臟 五 , 形 臟 四 , 合 為 九 臟 。 五 臟已 敗 , 其 色 必 夭 , 夭 必 死 矣 。

    帝 曰 : 以 候 奈 何 ? 岐 伯 曰 : 必 先 度 其 形 之 肥 瘦 ,以 調 其 氣 之 虛 實 , 實 則 瀉 之 , 虛 則 補 之 。 必 先 去 其 血 脈而 後 調 之 , 無 問 其 病 , 以 平 為 期 。

    帝 曰 : 決 死 生 奈 何 ? 岐 伯 曰 : 形 盛 脈 細 , 少 氣 不足 以 息 者 危 。 形 瘦 脈 大 , 胸 中 多 氣 者 死 。 形 氣 相 得 者 生。 參 伍 不 調 者 病 。 三 部 九 候 皆 相 失 者 死 。 上 下 左 右 之 脈相 應 如 參 舂 者 病 甚 , 上 下 左 右 相 失 不 可 數 者 死 。 中 部 之候 雖 獨 調 , 與 眾 臟 相 失 者 死 。 中 部 之 候 相 減 者 死 , 目 內陷 者 死 。

    帝 曰 : 何 以 知 病 之 所 在 ? 岐 伯 曰 : 察 九 候 獨 小 者病 , 獨 大 者 病 , 獨 疾 者 病 , 獨 遲 者 病 , 獨 熱 者 病 , 獨 寒者 病 , 獨 陷 下 者 病 。

    以 左 手 足 上 , 上 去 踝 五 寸 按 之 , 庶 右 手 足 當 踝 而彈 之 , 其 應 過 五 寸 以 上 蠕 蠕 然 者 不 病 , 其 應 疾 中 手 渾 渾然 者 病 , 中 手 徐 徐 然 者 病 。 其 應 上 不 能 至 五 寸 , 彈 之 不應 者 死 。

    是 以 脫 肉 身 不 去 者 死 。 中 部 乍 疏 乍 數 者 死 。 其 脈代 而 鉤 者 , 病 在 絡 脈 。

    九 候 之 相 應 也 , 上 下 若 一 , 不 得 相 失 。 一 候 後 則病 , 二 候 後 則 病 甚 , 三 候 後 則 病 危 。 所 謂 後 者 , 應 不 俱也 。 察 其 腑 臟 , 以 知 死 生 之 期 , 必 先 知 經 脈 , 然 後 知 病脈 。 真 藏 脈 見 者 勝 死 。 足 太 陽 氣 絕 者 , 其 足 不 可 屈 伸 ,死 必 戴 眼 。

    帝 曰 : 冬 陰 夏 陽 奈 何 ? 岐 伯 曰 : 九 候 之 脈 皆 沈 細旋 絕 者 為 陰 , 主 冬 , 故 以 夜 半 死 。 盛 躁 喘 數 者 為 陽 , 主夏 , 故 以 日 中 死 。

    是 故 寒 熱 病 者 以 平 旦 死 。 熱 中 及 熱 病 者 以 日 中 死。 病 風 者 以 日 夕 死 。 病 水 者 以 夜 半 死 。 其 脈 乍 疏 乍 數 ,乍 遲 乍 疾 者 , 日 乘 四 季 死 。

    形 肉 已 脫 , 九 候 雖 調 猶 死 。 七 診 雖 見 , 九 候 皆 從者 不 死 。 所 言 不 死 者 , 風 氣 之 病 , 及 經 月 之 病 , 似 七 診之 病 而 非 也 , 故 言 不 死 。 若 有 七 診 之 病 , 其 脈 候 亦 敗 者死 矣 。 必 發 噦 噫 。

    必 審 問 其 所 始 病 , 與 今 之 所 方 病 , 而 後 各 切 循 其脈 , 視 其 經 絡 浮 沈 , 以 上 下 逆 從 循 之 。 其 脈 疾 者 不 病 ,其 脈 遲 者 病 ; 脈 不 往 來 者 死 , 皮 膚 著 者 死 。

    帝 曰 : 其 可 治 奈 何 ? 岐 伯 曰 : 經 病 者 治 其 經 , 孫絡 病 者 治 其 孫 絡 血 。 血 病 身 有 痛 者 治 其 經 絡 。 其 病 者 在奇 邪 , 奇 邪 之 脈 則 繆 刺 之 , 留 瘦 不 移 節 而 刺 之 。 上 實 下虛 切 而 從 之 , 索 其 結 絡 脈 , 刺 出 其 血 以 見 通 之 。 瞳 子 高者 太 陽 不 足 , 戴 眼 者 太 陽 已 絕 , 此 決 死 生 之 要 , 不 可 不察 也 。 手 指 及 手 外 踝 上 , 五 指 留 針 。




        經 脈 別 論 篇 第 二 十 一

    黃 帝 問 曰 : 人 之 居 處 動 靜 勇 怯 , 脈 亦 為 之 變 乎 ? 岐伯 對 曰 : 凡 人 之 驚 恐 恚 勞 動 靜 , 皆 為 變 也 。

    是 以 夜 行 則 喘 出 於 腎 , 淫 氣 病 肺 。

    有 所 墮 恐 , 喘 出 於 肝 , 淫 氣 害 脾 。

    有 所 驚 恐 , 喘 出 於 肺 , 淫 氣 傷 心 。

    渡 水 跌 仆 , 喘 出 於 腎 與 骨 。

    當 是 之 時 , 勇 者 氣 行 則 已 , 怯 者 則 著 而 為 病 也 。

    故 曰 : 診 病 之 道 , 觀 人 勇 怯 , 骨 肉 皮 膚 , 能 知 其情 , 以 為 診 法 也 。

    故 飲 食 飽 甚 , 汗 出 於 胃 。 驚 而 奪 精 , 汗 出 於 心 。持 重 遠 行 , 汗 出 於 腎 。 疾 走 恐 懼 , 汗 出 於 肝 。 搖 體 勞 苦, 汗 出 於 脾 。

    故 春 秋 冬 夏 , 四 時 陰 陽 , 生 病 起 於 過 用 , 此 為 常也 。

    食 氣 入 胃 , 散 精 於 肝 , 淫 氣 於 筋 。

    食 氣 入 胃 , 濁 氣 歸 心 , 淫 精 於 脈 。

    脈 氣 流 經 , 經 氣 歸 於 肺 , 肺 朝 百 脈 , 輸 精 於 皮 毛。

    毛 脈 合 精 , 行 氣 於 腑 , 腑 精 神 明 , 留 於 四 藏 。

    氣 歸 於 權 衡 , 權 衡 以 平 , 氣 口 成 寸 , 以 決 死 生 。

    飲 入 於 胃 , 游 溢 精 氣 上 輸 於 脾 , 脾 氣 散 精 , 上 歸於 肺 , 通 調 水 道 , 下 輸 膀 胱 , 水 精 四 佈 , 五 經 併 行 。 合於 四 時 , 五 臟 陰 陽 , 揆 度 以 為 常 也 。

    太 陽 臟 獨 至 , 厥 喘 虛 氣 逆 , 是 陰 不 足 陽 有 餘 也 。表 裏 當 俱 瀉 , 取 之 下 俞 。

    陽 明 臟 獨 至 , 是 陽 氣 重 併 也 。 當 瀉 陽 補 陰 , 取 之下 俞 。

    少 陽 臟 獨 至 , 是 厥 氣 也 。 蹻 前 卒 大 , 取 之 下 俞 。

    少 陽 獨 至 者 , 一 陽 之 過 也 。

    太 陰 臟 搏 者 , 用 心 省 真 , 五 脈 氣 少 , 胃 氣 不 平 ,三 陰 也 。 宜 治 其 下 俞 , 補 陽 瀉 陰 。

    一 陽 獨 嘯 , 少 陽 厥 也 。 陽 并 於 上 , 四 脈 爭 張 , 氣歸 於 腎 。 宜 治 其 經 絡 ; 瀉 陽 補 陰 。

    一 陰 至 , 厥 陰 之 治 也 。 真 虛 ● 心 , 厥 氣 留 薄 , 發為 白 汗 , 調 食 和 藥 , 治 在 下 俞 。

    帝 曰 : 太 陽 臟 何 象 ? 岐 伯 曰 : 象 三 陽 而 浮 也 。 帝曰 : 少 陽 臟 何 象 ? 岐 伯 曰 : 象 一 陽 也 , 一 陽 臟 者 , 滑 而不 實 也 。 帝 曰 : 陽 明 臟 何 象 ? 岐 伯 曰 : 象 大 浮 也 。 太 陰臟 搏 , 言 伏 鼓 也 。 二 陰 搏 至 , 腎 沈 不 浮 也 。




        藏 氣 法 時 論 篇 第 二 十 二

    黃 帝 問 曰 : 合 人 形 以 法 四 時 五 行 而 治 , 何 如 而 從 ,何 如 而 逆 ? 得 失 之 意 , 願 聞 其 事 。

    岐 伯 對 曰 : 五 行 者 , 金 木 水 火 土 也 。 更 貴 更 賤 ,以 知 死 生 , 以 決 成 敗 , 而 定 五 臟 之 氣 , 間 甚 之 時 , 死 生之 期 也 。

    帝 曰 : 願 卒 聞 之 。 岐 伯 曰 : 肝 主 春 , 足 厥 陰 少 陽主 治 。 其 日 甲 乙 。 肝 苦 急 , 急 食 甘 以 緩 之 。

    心 主 夏 , 手 少 陰 太 陽 主 治 。 其 日 丙 丁 。 心 苦 緩 ,急 食 酸 以 收 之 。

    脾 主 長 夏 , 足 太 陰 陽 明 主 治 。 其 日 戊 己 。 脾 苦 濕, 急 食 苦 以 燥 之 。

    肺 主 秋 , 手 太 陰 陽 明 主 治 。 其 日 庚 辛 。 肺 苦 氣 上逆 , 急 食 苦 以 泄 之 。

    腎 主 冬 , 足 少 陰 太 陽 主 治 。 其 日 壬 癸 。 腎 苦 燥 ,急 食 辛 以 潤 之 , 開 腠 理 , 致 津 液 通 氣 也 。

    病 在 肝 , 愈 於 夏 , 夏 不 愈 , 甚 於 秋 , 秋 不 死 , 持於 冬 , 起 於 春 。 禁 當 風 。

    肝 病 者 , 愈 在 丙 丁 , 丙 丁 不 愈 , 加 於 庚 辛 , 庚 辛不 死 , 持 於 壬 癸 , 起 於 甲 乙 。

    肝 病 者 , 平 旦 慧 , 下 晡 甚 , 夜 半 靜 。

    肝 欲 散 , 急 食 辛 以 散 之 , 用 辛 補 之 , 酸 瀉 之 。

    病 在 心 , 愈 在 長 夏 , 長 夏 不 愈 , 甚 於 冬 , 冬 不 死, 持 於 春 , 起 於 夏 。 禁 溫 食 熱 衣 。

    心 病 者 , 愈 在 戊 己 , 戊 己 不 愈 , 加 於 壬 癸 , 壬 癸不 死 , 持 於 甲 乙 , 起 於 丙 丁 。

    心 病 者 , 日 中 慧 , 夜 半 甚 , 平 旦 靜 。

    心 欲 軟 , 急 食 鹹 以 軟 之 ; 用 鹹 補 之 , 甘 瀉 之 。

    病 在 脾 , 愈 在 秋 , 秋 不 愈 ; 甚 於 春 , 春 不 死 , 持於 夏 , 起 於 長 夏 。 禁 溫 食 飽 食 , 濕 地 濡 衣 。

    脾 病 者 癒 在 庚 辛 , 庚 辛 不 愈 , 加 於 甲 乙 , 甲 乙 不死 , 持 於 丙 丁 , 起 於 戊 己 。

    脾 病 者 , 日 昳 慧 , 日 出 甚 , 下 晡 靜 。

    脾 欲 緩 , 急 食 甘 以 緩 之 , 用 苦 瀉 之 , 甘 補 之 。

    病 在 肺 , 愈 於 冬 。 冬 不 愈 , 甚 於 夏 , 夏 不 死 , 持於 長 夏 , 起 於 秋 。 禁 寒 飲 食 , 寒 衣 。

    肺 病 者 , 愈 在 壬 癸 , 壬 癸 不 愈 , 加 於 丙 丁 , 丙 丁不 死 , 持 於 戊 己 , 起 於 庚 辛 。

    肺 病 者 , 下 晡 慧 , 日 中 甚 , 夜 半 靜 。

    肺 欲 收 , 急 食 酸 以 收 之 , 用 酸 補 之 , 辛 瀉 之 。

    病 在 腎 , 愈 在 春 , 春 不 愈 , 甚 於 長 夏 , 長 夏 不 死, 持 於 秋 , 起 於 冬 , 禁 犯 焠 ● 熱 食 , 溫 炙 衣 。

    腎 病 者 , 愈 在 甲 乙 , 甲 乙 不 愈 , 甚 於 戊 己 , 戊 己不 死 , 持 於 庚 辛 , 起 於 壬 癸 。

    腎 病 者 , 夜 半 慧 , 四 季 甚 , 下 晡 靜 。

    腎 欲 堅 , 急 食 苦 以 堅 之 , 用 苦 補 之 , 鹹 瀉 之 。

    夫 邪 氣 之 客 於 身 也 。 以 勝 相 加 , 至 其 所 生 而 愈 ,至 其 所 不 勝 而 甚 , 至 於 所 生 而 持 , 自 得 其 位 而 起 ; 必 先定 五 臟 之 脈 , 乃 可 言 間 甚 之 時 , 死 生 之 期 也 。

    肝 病 者 , 兩 脅 下 痛 引 少 腹 , 令 人 善 怒 。 虛 則 目 ● ● 無 所 見 , 耳 無 所 聞 , 善 恐 , 如 人 將 補 之 。

    取 其 經 厥 陰 與 少 陽 , 氣 逆 則 頭 痛 。 耳 聾 不 聰 、 頰腫 、 取 血 者 。

    心 病 者 , 胸 中 痛 , 脅 支 滿 , 脅 下 痛 , 膺 背 肩 胛 間痛 , 兩 臂 內 痛 。 虛 則 胸 腹 大 , 脅 下 與 腰 相 引 而 痛 。

    取 其 經 , 少 陰 太 陽 舌 下 血 者 , 其 變 病 刺 郗 中 血 者。

    脾 病 者 , 身 重 , 善 飢 肉 痿 , 足 不 收 行 , 善 瘈 , 腳下 痛 。 虛 則 腹 滿 , 腸 鳴 飧 泄 , 食 不 化 。

    取 其 經 太 陰 、 陽 明 、 少 陰 血 者 。

    肺 病 者 , 喘 咳 逆 氣 , 肩 背 痛 , 汗 出 , 尻 陰 股 膝 髀 ● ● 足 皆 痛 。 虛 則 少 氣 , 不 能 報 息 , 耳 聾 嗌 乾 。

    取 其 經 , 太 陰 足 太 陽 之 外 , 厥 陰 內 血 者 。

    腎 病 者 , 腹 大 、 脛 腫 、 喘 咳 身 重 , 寢 汗 出 、 憎 風。 虛 則 胸 中 痛 , 大 腹 、 小 腹 痛 , 清 厥 意 不 樂 。

    取 其 經 少 陰 太 陽 血 者 。

    肝 色 青 , 宜 食 甘 。 粳 米 、 牛 肉 、 棗 、 葵 皆 甘 。

    心 色 赤 , 宜 食 酸 。 小 豆 、 犬 肉 、 李 、 韭 皆 酸 。

    肺 色 白 , 宜 食 苦 。 麥 、 羊 肉 、 杏 、 薤 皆 苦 。

    脾 色 黃 , 宜 食 咸 。 大 豆 、 豬 肉 、 栗 、 藿 皆 鹹 。

    腎 色 黑 , 宜 食 辛 。 黃 黍 、 雞 肉 、 桃 、 蔥 皆 辛 。

    辛 散 、 酸 收 、 甘 緩 、 苦 堅 、 鹹 軟 。 毒 藥 攻 邪 。

    五 穀 為 食 。 五 果 為 助 。 五 畜 為 益 。 五 菜 為 充 。

    氣 味 合 而 服 之 , 以 補 精 益 氣 。

    此 五 者 , 有 辛 、 酸 、 甘 、 苦 、 鹹 , 各 有 所 利 , 或散 , 或 收 、 或 緩 、 或 急 、 或 堅 、 或 軟 。 四 時 五 臟 , 病 隨五 味 所 宜 也 。




        宣 明 五 氣 篇 第 二 十 三

    五 味 所 入 : 酸 入 肝 、 辛 入 肺 、 苦 入 心 、 鹹 入 腎 、 甘入 脾 , 是 為 五 入 。

    五 氣 所 病 : 心 為 噫 、 肺 為 咳 、 肝 為 語 、 脾 為 吞 、腎 為 欠 , 為 嚏 , 胃 為 氣 逆 為 噦 , 為 恐 , 大 腸 小 腸 為 泄 ,下 焦 溢 為 水 , 膀 胱 不 利 為 癃 , 不 約 為 遺 弱 , 膽 為 怒 , 是為 五 病 。

    五 精 所 並 : 精 氣 並 於 心 則 善 , 並 於 肺 則 悲 , 並 於肝 則 憂 , 並 於 脾 則 畏 , 並 於 腎 則 恐 , 是 謂 五 並 , 虛 而 相並 者 也 。

    五 臟 所 惡 : 心 惡 熱 、 肺 惡 寒 、 肝 惡 風 、 脾 惡 濕 、腎 惡 燥 。 是 謂 五 惡 。

    五 臟 化 液 : 心 為 汗 、 肺 為 涕 、 肝 為 淚 、 脾 為 涎 、腎 為 唾 。 是 為 五 液 。

    五 味 所 禁 : 辛 走 氣 、 氣 病 無 多 食 辛 ; 鹹 走 血 , 血病 無 多 食 鹹 ; 苦 走 骨 , 骨 病 無 多 食 苦 , 甘 走 肉 , 肉 病 無多 食 甘 ; 酸 走 筋 , 筋 病 無 多 食 酸 。 是 謂 五 禁 , 無 令 多 食。

    五 病 所 發 : 陰 病 發 於 骨 , 陽 病 發 於 血 , 陰 病 發 於肉 , 陽 病 發 於 冬 ; 陰 病 發 於 夏 。 是 謂 五 發 。

    五 邪 所 亂 : 邪 入 於 陽 則 狂 , 邪 入 於 陰 則 痺 ; 搏 陽則 為 巔 疾 , 搏 陰 則 為 瘖 ; 陽 入 之 陰 則 靜 , 陰 出 之 陽 則 怒。 是 為 五 亂 。

    五 邪 所 見 : 春 得 秋 脈 , 夏 得 冬 脈 , 長 夏 得 春 脈 ,秋 得 夏 脈 , 冬 得 長 夏 脈 , 名 曰 陰 出 之 陽 , 病 善 怒 不 治 。是 謂 五 邪 , 皆 同 命 死 不 治 。

    五 臟 所 藏 : 心 藏 神 、 肺 藏 魄 、 肝 藏 魂 、 脾 藏 意 、腎 藏 志 。 是 謂 五 臟 所 藏 。

    五 臟 所 主 : 心 主 脈 、 肺 主 皮 、 肝 主 筋 、 脾 主 肉 、腎 主 骨 。 是 為 五 臟 所 主 。

    五 勞 所 傷 : 久 視 傷 血 、 久 臥 傷 氣 、 久 坐 傷 肉 、 久立 傷 骨 、 久 行 傷 筋 。 是 謂 五 勞 所 傷 。

    五 脈 應 象 : 肝 脈 弦 、 心 脈 鉤 、 脾 脈 代 、 肺 脈 毛 、腎 脈 石 。 是 謂 五 臟 之 脈 。




        血 氣 形 志 篇 第 二 十 四

    夫 人 之 常 數 , 太 陽 常 多 血 少 氣 , 少 陽 常 少 血 多 氣 ,陽 明 常 多 氣 多 血 , 少 陰 常 少 血 多 氣 , 厥 陰 常 多 血 少 氣 ,太 陰 常 多 氣 少 血 。 此 天 之 常 數 。

    足 太 陽 與 少 陰 為 表 裏 , 少 陽 與 厥 陰 為 表 裏 , 陽 明與 太 陰 為 表 裏 , 是 為 足 陰 陽 也 。 手 太 陽 與 少 陰 為 表 裏 ,少 陽 與 心 主 為 表 裏 , 陽 明 與 太 陰 為 表 裏 , 是 為 手 之 陰 陽也 。

    今 知 手 足 陰 陽 所 苦 , 凡 治 病 必 先 去 其 血 , 乃 去 其所 苦 , 伺 之 所 欲 , 然 後 瀉 有 餘 , 補 不 足 。

    欲 知 背 俞 , 先 度 其 兩 乳 間 , 中 折 之 , 更 以 他 草 度去 半 已 , 即 以 兩 隅 相 拄 也 , 乃 舉 以 度 其 背 , 令 其 一 隅 居上 , 齊 脊 大 柱 , 兩 隅 在 下 , 當 其 下 隅 者 , 肺 之 俞 也 。

    復 下 一 度 , 心 之 俞 也 。 復 下 一 度 , 左 角 肝 之 俞 也。 右 角 脾 之 俞 也 , 復 下 一 度 , 腎 之 俞 也 , 是 為 五 臟 之 俞, 灸 刺 之 度 也 。

    形 樂 志 苦 , 病 生 於 脈 , 治 之 以 灸 刺 。

    形 樂 志 樂 , 病 生 於 肉 , 治 之 以 針 石 。

    形 苦 志 樂 , 病 生 於 筋 , 治 之 以 熨 引 。

    形 苦 志 苦 , 病 生 於 咽 嗌 , 治 之 以 百 藥 。

    形 數 驚 恐 , 經 絡 不 通 , 病 生 於 不 仁 , 治 之 以 按 摩醪 藥 。

    是 謂 五 形 志 也 。

    刺 陽 明 出 血 氣 , 刺 太 陽 出 血 惡 氣 , 刺 少 陽 出 氣 惡血 , 刺 太 陰 出 氣 惡 血 , 刺 少 陰 出 氣 惡 血 , 刺 厥 陰 出 血 惡氣 也 。




        寶 命 全 形 論 篇 第 二 十 五

    黃 帝 問 曰 : 天 復 地 載 , 萬 物 悉 備 , 莫 貴 於 人 。 人 以天 地 之 氣 生 , 四 時 之 法 成 。 君 王 眾 庶 , 盡 欲 全 形 。 形 之疾 病 , 莫 知 其 情 , 留 淫 日 深 , 著 於 骨 髓 , 心 私 慮 之 。 余欲 針 除 其 疾 病 , 為 之 奈 何 ?

    岐 伯 對 曰 : 夫 鹽 之 味 鹹 者 , 其 氣 令 器 津 泄 ; 弦 絕者 , 其 音 嘶 敗 ; 木 敷 者 , 其 葉 發 , 病 深 者 , 其 聲 噦 。 人有 此 三 者 , 是 謂 壞 府 , 毒 藥 無 治 , 短 針 無 取 , 此 皆 絕 皮傷 內 , 血 氣 爭 黑 。

    帝 曰 : 余 念 其 痛 , 心 為 之 亂 惑 反 甚 。 其 病 不 可 更代 , 百 姓 聞 之 , 以 為 殘 賊 , 為 之 奈 何 。

    岐 伯 曰 : 夫 人 生 於 地 , 懸 命 於 天 ; 天 地 合 氣 , 命之 曰 人 。 人 能 應 四 時 者 , 天 地 為 之 父 母 ; 知 萬 物 者 , 謂之 天 子 。 天 有 陰 陽 , 人 有 十 二 節 。 天 有 寒 暑 , 人 有 虛 實。 能 經 天 地 陰 陽 之 化 者 , 不 失 四 時 。 知 十 二 節 之 理 者 ,聖 智 不 能 欺 也 , 能 存 八 動 之 變 , 五 勝 更 立 , 能 達 虛 實 之數 者 獨 出 獨 入 , 呿 吟 至 微 , 秋 毫 在 目 。

    帝 曰 : 人 生 有 形 , 不 離 陰 陽 。 天 地 合 氣 , 別 為 九野 , 分 為 四 時 , 月 有 大 小 , 日 有 短 長 。 萬 物 並 至 , 不 可勝 量 。 虛 實 呿 吟 , 敢 問 其 方 ?

    岐 伯 曰 : 木 得 金 而 伐 , 火 得 水 而 滅 , 土 得 木 而 達, 金 得 火 而 缺 , 水 得 土 而 絕 , 萬 物 盡 然 , 不 可 勝 竭 。 故針 有 懸 布 天 下 者 五 : 黔 首 共 餘 食 , 莫 知 之 也 。 一 曰 治 神, 二 曰 知 養 身 , 三 曰 知 毒 藥 為 真 , 四 曰 制 砭 石 大 小 , 五曰 知 腑 臟 血 氣 之 診 。 五 法 俱 立 , 各 有 所 先 。 今 末 世 之 刺也 , 虛 者 實 之 , 滿 者 泄 之 , 此 皆 眾 工 所 共 知 也 。 若 夫 法天 則 地 , 隨 應 而 動 , 和 之 者 若 響 , 隨 之 者 若 影 , 道 無 鬼神 , 獨 來 獨 往 。

    帝 曰 : 願 聞 其 道 。 岐 伯 曰 : 凡 刺 之 真 , 必 先 治 神, 五 臟 已 定 , 九 候 已 備 , 後 乃 存 針 , 眾 脈 不 見 , 眾 凶 弗聞 , 外 內 相 得 , 無 以 形 先 , 可 玩 往 來 , 乃 施 於 人 。 人 有虛 實 , 五 虛 勿 近 , 五 實 勿 遠 , 至 其 當 發 , 間 不 容 瞚 。 手動 若 務 , 針 耀 而 勻 。 靜 意 視 義 , 觀 適 之 變 , 是 謂 冥 冥 ,莫 知 其 形 。 見 其 烏 烏 , 見 其 稷 稷 , 從 見 其 飛 , 不 知 其 誰。 伏 如 橫 弩 , 起 如 發 機 。

    帝 曰 : 何 如 而 虛 ? 何 如 而 實 ? 岐 伯 曰 : 刺 虛 者 須其 實 , 刺 實 者 須 其 虛 。 經 氣 已 至 , 慎 守 勿 失 , 深 淺 在 志, 遠 近 若 一 , 如 臨 深 淵 , 手 如 握 虎 , 神 無 營 於 眾 物 。




        八 正 神 明 論 篇 第 二 十 六

    黃 帝 問 曰 : 用 針 之 服 , 必 有 法 則 焉 , 今 何 法 何 則 ?岐 伯 對 曰 : 法 天 則 地 , 合 以 天 光 。

    帝 曰 : 願 卒 聞 之 。 岐 伯 曰 : 凡 刺 之 法 , 必 候 日 月星 辰 , 四 時 八 正 之 氣 , 氣 定 乃 刺 之 。

    是 故 天 溫 日 月 , 則 人 血 淖 液 而 衛 氣 浮 , 故 血 易 瀉, 氣 易 行 ; 天 寒 日 陰 , 則 人 血 凝 泣 而 衛 氣 沉 。 月 始 生 則血 氣 始 精 , 衛 氣 始 行 ; 月 郭 滿 則 血 氣 實 , 肌 肉 堅 , 月 郭空 , 則 肌 肉 減 , 經 絡 虛 , 衛 氣 去 , 形 獨 居 , 是 以 因 天 時而 調 血 氣 也 。

    是 以 天 寒 無 刺 , 天 溫 無 疑 ; 月 生 無 瀉 , 月 滿 無 補; 月 郭 空 無 治 。 是 謂 得 時 而 調 之 。 因 天 之 序 , 盛 虛 之 時, 移 光 定 位 , 正 立 而 待 之 。

    故 日 月 生 而 瀉 , 是 謂 臟 虛 ; 月 滿 而 補 , 血 氣 揚 溢; 絡 有 留 血 , 命 曰 重 實 ; 月 郭 空 而 治 , 是 謂 亂 經 。 陰 陽相 錯 , 真 邪 不 別 , 沈 以 留 止 , 外 虛 內 亂 , 淫 邪 乃 起 。

    帝 曰 : 星 辰 八 正 何 候 ? 岐 伯 曰 : 星 辰 者 , 所 以 制日 月 之 行 也 。 八 正 者 , 所 以 八 風 之 虛 邪 以 時 至 者 也 。 四時 者 所 以 春 秋 冬 夏 之 氣 所 在 , 以 時 調 之 也 。 八 正 之 虛 邪而 避 之 勿 犯 也 。 以 身 之 虛 而 逢 天 之 虛 , 兩 虛 相 感 , 其 氣至 骨 , 入 則 傷 五 臟 , 工 候 救 之 , 弗 能 傷 也 。 故 曰 : 天 忌不 可 不 知 也 。

    帝 曰 : 善 。 其 法 星 辰 者 , 余 聞 之 矣 , 願 聞 法 往 古者 。 岐 伯 曰 : 法 往 古 者 , 先 知 針 經 也 , 驗 於 來 今 者 , 先知 日 之 寒 溫 , 月 之 虛 盛 , 以 候 氣 之 浮 沈 , 而 調 之 於 身 ,觀 其 立 有 驗 也 。

    觀 其 冥 冥 者 , 言 形 氣 榮 衛 之 不 形 於 外 , 而 工 獨 知之 。 以 日 之 寒 溫 , 月 之 虛 盛 , 四 時 氣 之 浮 沈 , 參 伍 相 合而 調 之 , 工 常 先 見 之 。 然 而 不 形 於 外 , 故 曰 觀 於 冥 冥 焉! 通 於 無 窮 者 , 可 以 傳 於 後 世 也 。 是 故 工 之 所 以 異 也 。然 而 不 形 見 於 外 , 故 俱 不 能 見 也 。 視 之 無 形 , 嘗 之 無 味, 故 謂 冥 冥 , 若 神 髣 彿 。

    虛 邪 者 , 八 正 之 虛 邪 氣 也 ; 正 邪 者 , 身 形 若 用 力汗 出 , 腠 理 開 , 逢 虛 風 , 其 中 人 也 微 。 故 莫 知 其 情 , 莫見 其 形 。

    上 工 救 其 萌 牙 , 必 先 見 三 部 九 候 之 氣 , 盡 調 不 敗而 救 之 , 故 曰 上 工 。 下 工 救 其 已 成 , 救 其 已 敗 , 救 其 已成 者 , 言 不 知 三 部 九 候 之 相 失 , 因 病 而 敗 之 也 , 知 其 所在 者 , 知 診 三 部 九 候 之 病 脈 處 而 治 之 , 故 曰 守 其 門 戶 焉。 莫 知 其 情 , 而 見 邪 形 也 。

    帝 曰 : 余 聞 補 瀉 , 未 得 其 意 。 岐 伯 曰 : 瀉 必 用 方, 方 者 以 氣 方 盛 也 。 以 月 方 滿 也 , 以 日 方 溫 也 , 以 身 方定 也 , 以 息 方 吸 而 內 針 , 乃 復 候 其 方 吸 而 轉 針 , 乃 復 候其 方 呼 而 徐 引 針 , 故 曰 瀉 必 用 方 , 其 氣 而 行 焉 。

    補 必 用 員 , 員 者 行 也 。 行 者 , 移 也 。 刺 必 中 其 榮, 復 以 吸 排 針 也 。 故 員 與 方 , 非 針 也 。

    故 養 神 者 , 必 知 形 之 肥 瘦 , 榮 衛 血 氣 之 盛 衰 。 血氣 者 , 人 之 神 , 不 可 不 謹 養 。

    帝 曰 : 妙 乎 哉 論 也 , 合 人 形 於 陰 陽 四 時 , 虛 實 之應 , 冥 冥 之 期 , 其 非 夫 子 孰 能 通 之 。 然 夫 子 數 言 形 與 神, 何 謂 形 ? 何 謂 神 ? 願 卒 聞 之 。

    岐 伯 曰 : 請 言 形 , 形 乎 形 , 目 冥 冥 , 問 其 所 病 ,索 之 於 經 , 慧 然 在 前 , 按 之 不 得 , 不 知 其 情 , 故 曰 形 。

    帝 曰 : 何 謂 神 ? 岐 伯 曰 : 請 言 神 , 神 乎 神 , 耳 不聞 , 目 明 , 心 開 而 志 先 , 慧 然 獨 悟 , 口 弗 能 言 , 俱 視 獨見 , 適 若 昏 , 昭 然 獨 明 , 若 風 吹 云 , 故 曰 神 。 三 部 九 候為 之 原 , 九 針 之 論 , 不 必 存 也 。




        離 合 真 邪 論 篇 第 二 十 七

    黃 帝 問 曰 : 余 聞 九 針 九 篇 , 夫 子 乃 因 而 九 之 , 九 九八 十 一 篇 餘 盡 通 其 意 矣 。 經 言 氣 之 盛 衰 , 左 右 傾 移 。 以上 調 下 , 以 左 調 右 。 有 餘 不 足 , 補 瀉 於 榮 輸 , 余 知 之 矣。 此 皆 榮 衛 之 傾 移 , 虛 實 之 所 生 , 非 邪 氣 從 外 入 於 經 也。 余 願 聞 邪 氣 之 在 經 也 , 其 病 人 何 如 ? 取 之 奈 何 ?

    岐 伯 對 曰 : 夫 聖 人 之 起 度 數 , 必 應 於 天 地 ; 故 天有 宿 度 , 地 有 經 水 , 人 有 經 脈 。

    天 地 溫 和 , 則 經 水 安 靜 ; 天 寒 地 凍 , 則 經 水 凝 泣; 天 暑 地 熱 , 則 經 水 沸 溢 , 卒 風 暴 起 , 則 經 水 波 涌 而 隴起 。

    夫 邪 之 入 於 脈 也 , 寒 則 血 凝 泣 , 暑 則 氣 淖 澤 , 虛邪 因 而 入 客 , 亦 如 經 水 之 得 風 也 , 經 之 動 脈 , 其 至 也 ,亦 時 隴 起 , 其 行 於 脈 中 , 循 循 然 。

    其 至 寸 口 中 手 也 , 時 大 時 小 , 大 則 邪 至 , 小 則 平。 其 行 無 常 處 , 在 陰 與 陽 , 不 可 為 度 。 從 而 察 之 , 三 部九 候 。 卒 然 逢 之 , 早 遏 其 路 。

    吸 則 內 針 , 無 令 氣 忤 。 靜 以 久 留 , 無 令 邪 布 。 吸則 轉 針 , 以 得 氣 為 故 。 候 呼 引 針 , 呼 盡 乃 去 , 大 氣 皆 出, 故 命 曰 瀉 。

    帝 曰 : 不 足 者 補 之 , 奈 何 ? 岐 伯 曰 : 必 先 捫 而 循之 , 切 而 散 之 , 推 而 按 之 , 彈 而 怒 之 , 抓 而 下 之 , 通 而取 之 , 外 引 其 門 , 以 閉 其 神 。 呼 盡 內 針 , 靜 以 久 留 , 以氣 至 為 故 , 如 待 所 貴 , 不 知 日 暮 。 其 氣 以 至 , 適 而 自 護, 候 吸 引 針 , 氣 不 得 出 , 各 在 其 處 , 推 闔 其 門 , 令 神 氣存 , 大 氣 留 止 , 故 命 曰 補 。

    帝 曰 : 候 氣 奈 何 ? 岐 伯 曰 : 夫 邪 去 絡 , 入 於 經 也, 舍 於 血 脈 之 中 , 其 寒 溫 未 相 得 , 如 涌 波 之 起 也 , 時 來時 去 , 故 不 常 在 。

    故 曰 : 方 其 來 也 , 必 按 而 止 之 , 止 而 取 之 , 無 逢其 沖 而 瀉 之 。

    真 氣 者 , 經 氣 也 , 經 氣 太 虛 , 故 曰 其 來 不 可 逢 ,此 之 謂 也 。

    故 曰 : 候 邪 不 審 , 大 氣 已 過 , 瀉 之 則 真 氣 脫 , 脫則 不 復 , 邪 氣 復 至 , 而 病 益 蓄 。 故 曰 其 往 不 可 追 , 此 之謂 也 。

    不 可 挂 以 髮 者 , 待 邪 之 至 時 而 發 針 瀉 矣 。 若 先 若後 者 , 血 氣 已 盡 , 其 病 不 可 下 。 故 曰 : 知 其 可 取 如 發 機, 不 知 其 取 如 扣 椎 。 故 曰 : 知 機 道 者 不 可 挂 以 發 , 不 知機 者 扣 之 不 發 , 此 之 謂 也 。

    帝 曰 : 補 瀉 奈 何 ? 岐 伯 曰 : 此 攻 邪 也 。 疾 出 以 去盛 血 , 而 復 其 真 氣 。

    此 邪 新 客 溶 溶 未 有 定 處 也 。 推 之 則 前 , 引 之 則 止, 逆 而 刺 之 , 溫 血 也 。 刺 出 其 血 , 其 病 立 已 。

    帝 曰 : 善 。 然 真 邪 以 合 , 波 隴 不 起 , 候 之 奈 何 ?岐 伯 曰 : 審 捫 循 三 部 九 候 之 盛 虛 而 調 之 。 察 其 左 右 , 上下 相 失 , 及 相 減 者 , 審 其 病 臟 以 期 之 。

    不 知 三 部 者 , 陰 陽 不 別 , 天 地 不 分 ; 地 以 候 地 ,天 以 候 天 , 人 以 候 人 。 調 之 中 府 , 以 定 三 部 , 故 曰 刺 不知 三 部 九 候 病 脈 之 處 , 雖 有 大 過 且 至 , 工 不 能 禁 也 。

    誅 罰 無 過 , 命 曰 大 惑 , 反 亂 大 經 , 真 不 可 復 , 用實 為 虛 , 以 邪 為 真 , 用 針 無 義 , 反 為 氣 賊 。 奪 人 正 氣 ,以 從 為 為 逆 , 榮 衛 散 亂 , 真 氣 已 失 。 邪 獨 內 著 , 絕 人 長命 , 予 人 天 殃 , 不 知 三 部 九 候 , 故 不 能 久 長 。

    因 不 知 合 之 四 時 五 行 , 因 加 相 勝 , 釋 邪 攻 正 , 絕人 長 命 。

    邪 之 新 客 來 也 未 有 定 處 , 推 之 則 前 , 引 之 則 止 ,逢 而 瀉 之 , 其 病 立 已 。



回頂端  內容 [第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