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命雙修.成就佛心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性命雙修.成就佛心

修性即修心性,修命是續長生 (物格.知至.意誠.心正.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


您沒有登錄。 請登錄註冊

五十一種心所分成六位

向下  內容 [第1頁(共1頁)]

1五十一種心所分成六位 Empty 五十一種心所分成六位 周日 五月 04, 2014 11:31 pm

陳志玄


版主
版主

五十一種心所分成六位
http://www.drbachinese.or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100Dharma/explanation.htm
五十一種心所分成六位,第三位是「善十一」。善都是好的,所以謂之善。善是幫助我們的,幫助我們修行,幫助我們成功。那麼,這十一種善心所,是甚麼呢?

(一)信。無論做甚麼事情,必須要有信心。第一要信自己,信自己甚麼呢?要信自己決定可以成佛,要信自己和佛是沒有甚麼分別的。沒有分別是在佛性上說沒有分別,但是還要修行,修行就可以成佛,我們一定要信這個道理。不單信自己可以成佛,也要信其他的人都可以成佛;不單信其他的人可以成佛,也要信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有了這種信心,自己就要守規矩,守規矩就是守戒律,守戒律才能成佛。自己這樣,也教其他人這樣,也教一切眾生這樣。這個信心要堅固,像石頭那麼堅固,那麼硬,不要像灰堆那樣的信心,用手一碰就沒有了。

(二)精進。有了信心,就要去做去,這就是精進。精進甚麼呢?精進修行,念佛、念法、念僧都要精進。不要往後退,要往前進,精進又精進。

(三)慚。是對自己說的,自己應該生一種慚心:「唉!我自己做的事情很不對,應該改過自新。」

(四)愧。是指對人而說,對人要生一種愧心,覺得自己總不如人,不要總覺自己比人好,心裏想:「啊!這個人真比我好,他總是這麼和顏悅色,不憂愁煩惱,為甚麼我會這麼多憂愁?」要有這種愧不如人的心。

(五)無貪。不要生出一種貪心,這個貪,沒有得到的時候想得到,已經得到了又怕失掉,這就是貪心。希望人人都不要有貪心,不要貪財、貪色、貪名、貪食、貪睡。我叫你們不要有貪心,但是我自己要有貪心,我這貪心是替你們生出來的,是為美國一切人生出來的。貪甚麼呢?貪想要造一個廟,建立一個道場,好給美國地區的人去修行。大家共同有一個道場才可以修行,連道場都沒有,修道就難了。要有道也要有場,所以要貪一個道場,這個道場就要現出來了,為甚麼要現出來了呢?就因為我生出這個貪心,就把它貪出來。本來我不想生這個貪心,但是,如果我不生這個貪心,你們成佛的機會也就會很慢,所以我生出這個貪心,貪你們大家快點成佛,你們大家都要幫忙我生這個貪心。為甚麼說不要貪,現在又要貪呢?這是為人貪,為眾生貪,不是為自己貪,所以這個貪心不妨大一點。

貪嗔癡就是三毒,無貪、無嗔、無癡即是三善根。上星期我說叫人不要貪而我要貪,這個貪不是為「我」就不算貪,要是為自己而貪那就是貪,不是為自己而是為其他的眾生,這不是貪。可是這樣就容易出毛病,容易令人認識不清楚,也很容易令人假借這個題目來貪,說不是為自己貪而是為他人貪,但實際上還是為自己。為自己就是貪,要怎樣才不是為自己呢?不為自己的名,不為自己的利,那就是不為自己。為甚麼貪是不好呢?因為它是一種染污法,染著就是不乾淨,有貪就不乾淨,有所染污,有所執著。這個貪能招苦果,我們受苦報受苦果,就是因為有貪而造成的。

(六)無嗔。嗔是嗔恚,心裏有一種恨。我們也不要有嗔心。

(七)無癡。癡就是昏暗,以暗為相,昏暗便是無明。如果能夠無貪、無嗔、無癡,那就是三善根成就了。

(八)輕安。輕安就是禪定的一種前方便。在禪定未得到以前,有一種輕安的境界。這種輕安境界從甚麼地方來的呢?它是從精進而來的。精進於善法,而止住一切的惡法,再加上三善根(無貪、無嗔、無癡) 所得的功德,就會產生一種輕安的感覺─覺得身心舒暢,身自在,心也自在。到了那種境界就會感覺非常快樂,這就是參禪時有的無上快樂境界。

(九)不放逸。不放逸就是守規矩,不守規矩就是放逸。不放逸就是守規矩,依法修行,時時刻刻都不隨隨便便。甚麼叫放逸,好像有人初來在暑期班的時候,有時把腿伸直擱在前面的櫈子上,就是放逸的表現;現在呢?他就沒有這種情形了,所以就叫不放逸。

(十)行捨。行捨就是將五蘊中行蘊裏面所有一切染污法都捨去。捨甚麼呢?捨去不合乎規矩的惡法。行蘊中的捨和受蘊中的捨是不同的,受蘊的捨是隨覺隨捨,而行蘊的捨在行蘊內念念遷流,不停薰化不合規則的念,而令它捨掉。捨一點就與道相應一點,所以念念捨就念念入,入就是入道。

(十一)不害。不惱害一切眾生。不害和嗔不同。嗔是由於他人不順著我的心意去做,而生嗔恨;不害是克制自己,不去損害他人。嗔是人違背我的意思時,我就生嗔恨心;不害就是我不去害人。

四煩惱六者。一貪。二嗔。三癡。四慢。五疑。六不正見。

「煩惱六者」應加上根本二字。煩惱就是無明,無明也就是癡,應該排在六煩惱中第三,所以用「根本」二字作為分別。根本煩惱就是十使。十使即五鈍使和五利使。五鈍使:貪、嗔、癡、慢、疑。五利使:身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邪見,這就是五種不正見。為甚麼叫鈍呢?因為它於事情上無所明瞭而不能決定,來得非常緩慢,所以叫鈍使。利呢?利是很快的,遇到事情很快就決定了,所以就叫五利使。

(一)貪。貪就是貪而無厭,所以一切的財、色、名、食、睡都貪;色、聲、香、味、觸也貪。

(二)嗔。因為貪,得不到就生出一種嗔恨心,嗔恨之後就變成無明了。

(三)癡。就是無明,有無明就胡作非為,甚麼都敢去做。

(四)慢。是驕慢,輕人傲物,對他人看不起,很驕傲的。

(五)疑。疑就是遇到事情不能決定,有所疑惑。

(六)不正見:

1. 身見。執著身是我的,執著我所有是我的,由身見就生出邊見來。

2. 邊見。偏於一邊,不是偏左就是偏右,不是太過就是不及,不合乎中道,與中道不相合。

3. 見取見。就是執著有所取,就是想佔有,亦即十二因緣中的「取」,見取見是非果計果,未能得到的果,卻妄認為能得到。

4. 戒禁取見。「戒」就是守戒的戒,「禁取」就是不應該守的戒卻去守,就好像印度持牛、狗戒的那一派,非因計因。本來這個因不正當的,他以為正當。

5. 邪見。即邪知邪見。具有邪見的人,你叫他講正法,他不會講,只會講染污法。甚麼是染污法,講男女的這一套,講男的怎樣,女的如何,這就是邪見。他會對人說:「不要守戒啊!守戒律是沒用的,愚癡人才守戒律,有智慧的人何必守戒律呢!」他就是講這些染污法擾亂人家的道心,本來這個人心裏很清淨的,沒有欲念,也沒有染污心,正修行到快要得到禪定的境界,將把客塵都趕跑,正在這時,聽了染污法,又給客塵黏著,生出很多欲念。所以在說法的時候,無論是出家人在家人,男人女人,都不應該講任何染污法,應該要講清淨法,教人清淨六根,不要引誘人生出淫欲心,否則將來一定會受到惡報。以上就是「根本煩惱六」。

五隨煩惱二十者。一忿。二恨。三惱。四覆。五誑。六諂。七憍。八害。九嫉。十慳。十一無慚。十二無愧。十三不信。十四懈怠。十五放逸。十六昏沉。十七掉舉。十八失念。十九不正知。二十散亂。

以下我們談的是二十種隨煩惱,隨煩惱就是跟隨根本煩惱生出來的,可以分為三類:

一、自類俱起。大隨煩惱和大隨煩惱是一類,中隨煩惱和中隨煩惱是一類,小隨煩腦也如是。這是說:「人以類聚,物以群分。」例如學佛法的人只和學佛法的人在一起;學魔法的人也都跑到學魔法的地方去;學世間法的人就跑到世間法的地方去,這就是「人以類聚」。再說到「物以群分」,生物是有說不完的這麼多種類,同類的集合在一起。自類俱起就是中煩惱和中煩惱一同生起來,大煩惱和大煩惱一同生起來。

二、徧不善性。徧就是普徧,這種不善性是互通的,譬如你有「慚」,「愧」就生出來;你有「不信」,「懈怠」,「放逸」也都生出來了。

三、徧二染心。怎麽叫「二染心」?這「二染心」,一個叫「有覆」、一個就叫「無記」,叫兩種染污心。

「有覆」就是有所覆藏,掩飾遮蓋,不叫人知道。

「無記」就是也不記善,也不記惡,也不知道是善、是惡。

如果這三類都具足,就列為大隨煩惱;只有二類,就列為中隨煩惱;單具一類就是小隨煩惱。

小隨煩惱有十:

(一) 忿。忿就是分下面加個心,也即是分心,一種違情的境界,不順心意,於是嗔心遽發,這種嗔恨心突然而發,就是忿。

(二) 恨。嗔心沒有發出來,藏在心裏深處,永遠都不能遺忘,好像用繩子打成死結縛牢似的。這個埋在心的深處的心,就叫恨。

(三) 惱。煩惱也。惱含有忿和恨,忿恨到極點,忍也忍不住,就生出煩惱來。忿和恨都沒有這麼厲害,「惱」在忍無可忍而發作的時候,就厲害無比了。

(四) 覆。覆就是覆藏,蓋藏著。本來心裏有煩惱,忿、恨、惱都具足了,可是一想,還是不發作出來的好,於是把煩惱藏在心裏,這就是覆。這種人有的念頭是:「我不歡喜你。我不告訴你。我不願意和你坦白的說。」他不發你的脾氣,甚麼都隱藏起來,藏起來做甚麼,想叫你不知道的時候,來一個暗箭,偷偷地給你一刀,因為他知道明的打不過你,所以在背後一刀把你暗殺了,你也不知道是誰打死你的。

(五) 誑。就是假仁假義,表面好像對你好,但不是真的。譬如有人對你說:「要不要吃藥呀?我這兒有,不要錢的,你拿去吃吧!」等你上了毒癮後,就非買他的藥不可,他就是販毒的,這叫假仁假義,也就是「誑。」

(六) 諂。就是諂媚,俗語叫「拍馬屁」,又叫「溜虛」,又叫「捧」。當這種人見到你時便說:「嗨!你現在想到那裏去?我現在正想找你,我有一個朋友,他非常賞識你啊!」大約這人想和對方合股做生意,所以盡給人戴高帽子。諂就是給人戴高帽子,盡向人家說好話。又譬如自己窮,沒有錢,所以見到有錢人便稱呼對方甚麼「大爺爺」、「大奶奶」、「老太爺」,把這人捧得高高在上地說:「你是最好的啊!」好像老百姓見到總統,慌慌張張,不知說甚麼話才好,這樣的情形,就是諂媚。

(七) 憍。自己沒智識,但卻不佩服人。自己沒有讀過書,卻驕傲地說:「哼!你們讀書的懂得甚麼啊!我不讀書也一樣活著,有衣有食,也一樣有這麼多錢。」憍的人很自負,覺得自己比任何人都高貴。

(八) 害。害是損害人,前面善法十一說的是「不害」,現在說的是相反的害人惡法。

(九) 嫉。嫉就是嫉妒,嫉妒他人勝過自己。譬如有一個人記憶力很好,懷著嫉心的人就生了妒忌,自忖地說:「如果他不在,我不就是第一嗎?有他在,我就得不到第一!」有的人學問很高深,他也要妒忌,心裏想:「要是沒有這個人在,我的學問就是最高,我就是第一啦!」總而言之,總是妒忌任何勝過自己的人。

(十) 慳。就是慳吝,不肯捨,不肯布施。雖然他有錢,如果你叫他布施出來,他絕對是不肯的。他要把錢拿穩,就算錢化成水,從手指縫流了出來,全部消失,他仍是懊喪地找:「我的錢那裏去了?怎麼變成水了?」這類人就是這麼慳貪。對於財的方面不能捨便是「慳」。鴿子都是因慳貪才做鴿子,過去生中牠們不但不捨,還吃人家的。

以上是十種小隨煩惱。

中隨煩惱有二:

(十一)無慚。不知道慚,也不知道愧,自己覺得自己高於一切,自命不凡,自視太高,以為自己是高尚的人。

(十二)無愧。這種人不覺得自己甚麼事都不如人,也不怕人譏笑,也不怕人諷刺。

大隨煩惱有八:

(十三)不信。前面善法第一談的是「信」,現在說的是相反的「不信」。甚麼都不信,師父也不信,徒弟也不信。師父不信徒弟,徒弟也不信師父;父親不信兒子,兒子也不信父親;師兄弟之間,更不用提了。這種人會這樣說:「我為甚麼要相信你,你相信我才對啊!」總覺得自己比別人好,對他講甚麼都不信。你對他講法,他卻說:「這都是假話。講法?講甚麼法啊?都是騙人的吧!」不錯,我所說的法,一句真法也沒有,如果你們不要聽,那就趕快跑。好像那個在門口的人,他自己已經先說明白:「我願意在門口外邊。」如果你叫他進門來,他就會跑了。

(十四)懈怠。這和精進正好相反。懈怠也就是懶惰的一個別名,就是不精進。

(十五)放逸。上面善心所法第九說的是「不放逸」,這兒說的是相反的「放逸」。放逸就是不守規矩,願意幹甚麼就幹甚麼,和美國提倡的自由是一樣。你們誤解的自由就是放逸的別名,也就是教人不用守規矩,不要聽別人的勸導,自己喜歡怎樣就怎樣,所以我對於教化美國人真的很頭痛。你在笑,這是真的。

(十六)昏沉。就是坐著聽聽經,就睡著了。無論幹甚麼,都想打瞌睡,看經也想要睡覺,拜佛也想要睡覺,翻譯經典也想要睡覺,聽經時更想要睡覺。昏沉就是睡覺的別名。昏沉和「癡」是不同,癡是暗昧,無明─無所明了是癡的相;昏沉是懵懂,以懵懂為相。懵懂就是甚麼都不知道,坐了一會兒,甚麼都忘了,聽經也忘了,說話也忘了,像做夢又不是做夢。不像是做夢,可是心裏卻不明白,這就是懵懂,所謂「懵懂傳懵懂,一傳兩不懂,師父下地獄,徒弟往裏拱。」

(十七)掉舉。甚麼叫掉呢?你看見那天來的魔王沒有?他的行為就是掉舉。他不能靜下來,不能安處清淨的境界,他的身體不停亂動,剛坐下來又站起來,站起來又要坐下去。他胡亂地跑來跑去,南走走,北走走,東跑跑,西跑跑,身亂行;口亂言,口裏胡說八道,亂說一通;心裏也胡思亂想,盡是想入非非,一會兒想起這個,一會兒又想起那個,甚麼都想起來:「我到天上去,那個天人對我說,說我過了三天就可以生天。」也許又想:「我不知道到了甚麼地方去打坐,像是坐在虛空裏,虛空裏甚麼都沒有的,是不是這樣子的呀?」他總想個不停,想入非非,這就是掉舉,你看可憐不可憐?

(十八)失念。把正念失去了,就是邪念。邪念就是盡想入非非,到了「非非想處天」。甚麼是不好的他就想甚麼,甚麽是不和乎規矩的他就想甚麼,甚麼是合乎規矩的他就不想了。

(十九)不正知。這種人知道的都是邪的,正的他不知道。

(二十)散亂。這個散亂的心,紛紛擾擾的亂七八糟,這和掉舉不同。

六不定四者。一睡眠。二惡作。三尋。四伺。

五十一個心所法分為六位,前五位已經講完,現在只剩下第六位的最後四種心所。為甚麼叫不定呢?就是沒有一定,所以叫不定;若有一定,就叫「定」了。不定是善法,譬如發菩提心;不定也是染法,譬如生愛欲心。有四種不定:

(一)睡眠。睡眠就是一種暗昧。甚麼是暗昧呢?暗就是黑暗,昧就是不明。總而言之,暗昧就是不明白,不是心裏不明白,而是根本所行所作都是黑暗的。這樣就把外緣減少,沒有人緣。外面沒有人緣,內在也沒有智慧了,這就叫暗昧,亦即睡眠。

(二)惡作。也就是「悔」,後悔的悔,後悔甚麼呢?譬如你後悔地想:「以前為甚麼我對那人不這樣做?我要是這樣做,不就把他制服了嗎?」這是為了沒有這樣做而後悔。但是如果真做了,這種人也會後悔地想:「唉!為甚麼我要這樣做呢?」做也後悔,不做也後悔。譬如心裏也許這樣想:「為甚麼我不砍他一刀,要是我一刀砍斷他的胳臂,他就不能打我了。為甚麼我不先砍他的胳臂反而被他打了一拳呢?」事情過去了總是後悔,自己對自己過不去,自己覺得自己所做的事情都不對,沒有如自己的意。

在聽法的時候,各位要注意留心聽講,不要像風從耳邊颳過去就算了。我給你們講了這麼多法,講完了你們還不懂,甚麼事情惹你生氣的時候,還一樣生氣;惹你發脾氣的時候,還一樣發脾氣,這些法對你們一點都沒用處,聽過了就煙消雲散,那就是白費了。縱然聽一百個大劫,那麼樣聽經是沒用的。你們一定要告訴自己:「哦,這個經典教我不要有煩惱,我一個也不要有,六種根本煩惱,我根本就不要叫它生,這才是發菩提心的人應要學習的。不要因為煩惱的名詞你知道多了,你的煩惱就更多,發的脾氣就更厲害。有的時候你會說:「我知道現在該是『忿』了。」或者說:「我今天發脾氣是因為『恨』。」以前你未有明白的,還不知道是那一種境界,現在明白了。你知道你要「惱」了,你或者要用「覆」的方法在背後對付人家,那就錯啦!那你就白聽經了。

(三)尋。就是尋求,是粗意推度。

(四)伺。就是伺察,是細意推度。

尋伺是一粗一細,在善惡將作的時候,自己就先來算一算,用意識自己和自己開會議:「這件事情你說這樣做好不好,是不要這樣做吧!」粗的思惟是「尋」,微細的推度是「伺」,這兩種不定的心所,都是以思惑為本體。

第三色法。略有十一種。一眼。二耳。三鼻。四舌。五身。六色。七聲。八香。九味。十觸。十一法處所攝色。

前面所講的心法八種,心所有法五十一種,一共是五十九種,現在要講的是第三位色法十一種。甚麼是色法呢?就是有色質可見,有障礙可尋的。以下是十一種色法:

(一)眼色法。眼能觀種種色。眼的本身也是色,它有形質的,有眼睛的形像,你可以看得見。

(二)耳色法。能聽種種音聲。耳有耳法,當眼睛願意看某種東西,常看也不厭倦;不願意看的東西,一看就討厭了,這都是由色法生出來。耳朵也是這樣,願意聽的,天天聽也不厭倦;不願意聽的聲音,一聽就厭了,不願意聽了。

(三)鼻色法。香的就歡喜,一點也不討厭;臭的一嗅就討厭了,不願意嗅了。

(四)舌色法。舌嚐味,歡喜嚐的總要嚐,不歡喜嚐的便說:「唉,太苦了!我不要吃。」

(五)身色法。身體也屬色法,歡喜接觸,就想要接近,不歡喜的就想遠離。

這是內五根的色法,為甚麼不說意根呢?因為意根屬於第七識(第七識不屬色法)。

(六)色法。就是有形色。

(七)聲法。有聲音。

(八)香法。有香氣。

(九)味法。有味道。

(十一) 觸法。有感覺。

(十一)法處所攝色。也就是法塵,法塵就是外五塵─色、聲、香、味、觸留下來在意識處的影子,所以也屬於色法。以上十一種色法,都是有形色可尋的。

我們找一找這些色法的來源,它們是從甚麼地方生出來呢?原來色法的來源是從如來藏性,地、水、火、風四大而成的。眼、耳、鼻、舌、身、意是由四大和合而成;色、聲、香、味、觸、法也是從這四大產生的。地水火風充滿於法界,所以在法界裏面,它們是互相幫助的。《楞嚴經》云:四大乃如來藏性,故地水火風,各各皆周徧法界,互不障礙。在我們看來,水火是不相容,可是在法界內,水也周徧法界,火也周徧法界,風也周徧法界,地也周徧法界。它們在法界中,互相幫助,互相不障礙。為甚麼呢?因為它們都是如來藏性。由於四大形成我們的身體,所以才有這麼多法。你會驚詫我們的身體怎麼會由四大所形成,不明白這道理的人,聽到這樣說,絕對不會相信;聽過佛法的人,才會知道這是真的。你身體上,有汗液,這是濕氣,濕性屬於水,大小便也屬於水。身上有溫暖,暖氣就屬火。我們有呼吸氣,這就屬於風。我們的皮肉筋骨,就屬於地大。四大和合,就生出以上十一種色法。這只是簡單地說色法的來源,若真想知道,就要等開悟後,才能徹底了解了。

明晚就會講完這《百法明門論》,你們明不明,是你們自己的事;我講得明不明,是我的事。總而言之,你要是明了,就明白這個百法;要是沒有明,就是不明白這個百法。這百法要是懂了,所有佛教的重要道理就會明白了。我們明不明,就在明天晚上。明白了這百法,那就可以說是開悟,要是不明白呢?還是慢慢學。

第四心不相應行法。略有二十四種。一得。二命根。三眾同分。四異生性。五無想定。六滅盡定。七無想報。八名身。九句身。十文身。十一生。十二住。十三老。十四無常。十五流轉。十六定異。十七相應。十八勢速。十九次第。二十時。二十一方。二十二數。二十三和合性。二十四不和合性。

這二十四種叫心不相應行法。甚麼是不相應呢?用現代的名詞來說,就是不合作。你不和我合作,我也不和你合作。我說我們向東走吧!你卻偏想向西方行,這就叫不合作,不相應了。要相應就要合作,我說往東走,你就往東走;我說往西走,你就往西走。好像手裏拿著米,鴿子就來吃,這就是相應;牠們若不吃,那就不相應了。

這二十四種不相應,是和誰不合作呢?和你的心不合作,和心所有法、色法、和無為法都不合作。為甚麼這樣說呢?因為心和心所都以能緣外境為功能;而二十四種不相應法就沒有這種能力,不能緣境,所以與心和心所法不相應。那麼為甚麼和色法不相應呢?因為這些不相應法沒有形質,沒有障礙,沒有自相和本體,完全是虛假的。就因為是假的,所以和各方面都不相應。法有真有假,現在就給你們講假的法,知道假的法,才能現出真性來;若假的法不知道,又怎麼會得到真性?認假為真,這叫假中之假,虛妄中之虛妄。一切法本來就是虛妄,你又加上一個虛妄像阿難尊者想得到真的,卻怕丟了假的。捨不了這個假的,那個真的就不會現前,所以說:「捨不了假,成不了真;捨不了死,換不了生。」

二十四種假法雖然沒有形相,但卻有生滅。因為有生滅,所以和無為法又不相應。無為法沒有生滅,二十四種假法都有生滅在裏面,它是由心法,心所法和色法三種法交互顯現出來的影子,所以是假,沒有一個真的。有人說:「我今天來是想聽真法,這位法師偏講假法,我若知道講假法,就不來聽了。」你不聽假法,也沒有真法;你要先聽假法,然後才能認識真法。所以還是為真說假,去假就現真。

現在我們來談談二十四種不相應法:

(一)得。甚麼叫「得」呢?「得」是從甚麼地方生出來的?就是從貪心生出來的。想要在沒有希望的境界中希望得到。例如有人想像中得到一塊金子,是不是他真的得到金子?這金子並沒有得到,這個「得」只是虛名,是假的,所以這個法也是假的。

(二)命根。我們生命之根。當八識種子來投生,就有了生命。生命具有壽、暖、識三個條件。壽是年齡;暖是身上的暖氣;識就是神識。八識在身上就有命在,八識去了,命也就沒有了。所以命根也是假的,不是真實的。不要認為我們的生命是真的,無論如何都在為我們這個報身打算,誰碰我們一下也不行,誰說我們一句不好也不願意聽。這就是因為放不下這個 命根啊!所以才不能開悟,才不能成佛。這個命根把我們害了,我們還拿它當寶貝,心裏想:「我這生命可真寶貴啊!」這是執著,認假為真。自性才是真的,命根是假的。

(三)眾同分。就是大眾都有相同的一分。例如你有個身體,是你的一分;我有個身體,是我的一分,大家相同地有個身體,這就叫眾同分。凡夫和凡夫是眾同分,二乘與二乘是眾同分,菩薩與菩薩是眾同分。眾同分中也有不同處,比方說狂人和狷人,狂狷都是「犬」字旁。《論語》內有云:「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狂人積極地不顧一切往前進取,狷人消極地甚麼事都不願意做。狂人批評狷人說:「你看他有甚麼用?一天到晚甚麼都不幹,只會吃飯睡覺,這種人不如把他殺了。」狷人卻說:「你看這個人,甚麼都幹,這個世界就被他弄壞了,這樣的人該早消滅他。」這兩個人互相要消滅對方,互相嫉妒、障礙和毀謗。又像做鎧甲和做劍的人一樣。做鎧甲的人,怕鎧甲不堅固,會被刀槍劍戟刺透;做刀槍劍戟的人,怕自己製造出來的武器刺不透鎧甲。這兩類物品都是武術中人用的,所以叫眾同分,但是一類是用來保護人,一類卻用來殺人,這就是眾同分中的不同處。

還有禪、教互不相容為例,昨天一位聽眾,問我是甚麼宗,我說我沒有宗,為甚麼沒有宗呢?因為沒有宗,別人就無法攻擊。若是有個宗,禪宗就說教宗不好,教宗就說禪宗不對,互相毀謗,這也是眾同分中的不同。在其次,自古以來,一些閒人,互相排斥,那個說孔子根本沒有知識,這個又批評孟子不懂甚麼,我比他們都有智慧。你看,大家都是人,卻互相毀謗,你對我不好,我對你不好,這也是眾同分中的不同。

(四)異生性。在相同之中有異,異中又有同,這叫異生性。例如同是人,但是各有個的所好和習慣。

(五)無想定。這是外道所修的,他們厭倦生死,為求出離,就用一種強制的力量來令心和心所不工作,停止思想,但是這種做法是很勉強的,好像用石頭壓草似的,把草壓得不長了,但是根還在。第七識「俱生我執」(與生俱來的執著)和第八識「命根」尚存在,這時候就叫無想定,修無想定則生到無想天去。

(六)滅盡定。也是外道所修的,也是用勉強的方法來修。同樣第六識和心所都停止了,不打妄想了,勉強不打妄想,像是妄想滅盡了。這時第七識的俱生法執(這種法執也是與生俱來了,比我執細一點。) 和第八識混在一起,不能分離,這種定不是真定,只可以稱之為滅盡定。

(七)無想報。無想定和無想報不同,無想定是因,無想報是果。無想定是未捨身之前的境界,無想報是已經捨身而受的果報。捨身後就生到第四禪天,就是非想非非想處天,可以說是無想了,但仍然以第八識微細色執作為生命。這種微細色執,就是最微細的識裏面出來的第八識相分,所以仍有生命的存在,這就是無想報。這種生命仍是有盡的時候,那還會墮落的。以前我曾講過有一個人想修非想非非想處定,卻被一些魚兒來攪擾他,於是他就生一種嗔恨心:「我要變一隻魚鷹把你們都吃了。」所以他生到天上之後,天福享盡,就墮落為魚鷹。所以我說這房子前面兩隻鴿子,是從前兩個不守規矩,不守戒律的出家人,現在他們便要受鴿子的果報,這是一樣的道理。

暑期班就快開始了,今年的暑期和往年又稍有不同。前兩年的暑期班都是講經、坐禪、練習講演,很辛苦的,今年把這個「很」改成「更」,比以前辛苦。一開始便要打觀音七,然後才開始暑期的講修班,十個星期之後,又要打一個禪七。兩個七就是十四天,再多一天就是十五,十五月光就圓了,我們人的性光也應該圓了。參加這個暑期班究竟有甚麼好處?你要想找好處,就不要來,這裏沒有好處。沒有好處,這裏有甚麼呢?有苦處,天天很辛苦的,從早到晚都很辛苦,沒有休息的時間。雖然這兒沒有好處,只有苦處,但是卻有個「道」處,修道的「道」就在這個暑期班裏。這個道字,又可以換一個「到」字而唸成到處。到甚麼處?到佛處、法處、僧處,這個暑期班就是到三處地方。我再給你們說清楚一點,你們根本就不應該有一個想得到好處的心。為甚麼呢?你若有這個心,就變成百法裏的「貪」心了。要想對自己有好處是不合法,不合道的。那麼,怎樣才合道呢?那就要無人無我,為修行而受苦,為求法而忘軀,好像二祖為求法而把自己的手臂斬斷一隻,那才是真正為法啊!我們這些人又有誰會為求佛法而肯把自己的手臂斷掉,那除非是喝醉酒了。

(八)名身。名就是名稱,例如我們都叫「人」,這就是通名。東西也有名,好像爐有「爐」的名字,瓶有「瓶」的名字,各有各的名字。名身呢?卻具有兩個字,例如香爐、花瓶等,這是燒香的爐,那是插花的瓶,這些東西都有個名身了。

(九)句身。名和句都是顯法的。甚麼叫句呢?那就是一句句子的句,例如說:「諸法無常,是生滅法。」就是句身了。總而言之,以一句顯出法來,就叫句身。

(十)文身。就是文字。單單是一個字,稱為字,當字連起來,有了意義,就叫文身。一切的經典是文身,一切的書籍是文身,凡是文章都叫文身。

(十一)生。凡物都有生,有生就有老,無論是人是畜生或是物質,都有生有老。「生」就是以前沒有,現在有了才叫生。

(十二)住。住是停在本位而不動,住過後便成為老。

(十三)老。凡物經過生住後,便漸漸衰老。老是變壞,變異,這就是生住異滅。

(十四)無常。就是滅,生住異滅,也就是成住壞空。生的時候就是成,住的時候就是停留,老時就是壞,無常就是空。

(十五)流轉。就是說我們眾生從無始劫以來到現在,在六道輪迴中流轉生死,萬劫不息。

(十六)定異。定就是肯定、固定。異就是變異。例如因果輪迴的道理是肯定的,種善因,結善果;種惡因,結惡果,在因上是同樣的因,在果上有不同的變異。

(十七)相應。二十四種不相應中,為甚麼會有個相應呢?這真令人不解。不錯,這是令人真不明白。這二十四種分明是不相應,卻又說出一個相應來,豈不是自相矛盾?但這二十四種「不相應」是和心法、心所法、色法和無為法不相應,而現在說的「相應」是和這二十四種「不相應法」相應。怎樣相應呢?就是相應於因果輪迴。因是開始,果是終點,中間就是業相。「相應」就是和因果相應,種甚麼因,就結甚麼果,中間的業相就與開始的因相應,與終點的果也相應。所以流轉定異,中間也決定相應的,如影隨形地一點也沒差錯。

(十八)勢速。就是變遷不停的趨勢非常迅速,像電光那麼快,像風那麼速,也像鳥飛和兔子跑般迅速,這就是勢速的表現。

(十九)次第。這是有上下、前後、一切層次的法,絕對不會混亂。

(二十)時。時是有時間性的,例如年、月、日、時,再短的就叫剎那,長的就是無量劫。劫的梵文整體是「劫波」,也屬於時。

(二十一)方。就是方向。前後、左右、上下都各有其方向。

(二十二)數。就是數目。

(二十三)和合性。「和」是調和,譬如把水混在牛奶中,就分不清水和牛奶,這叫和。「合」是蓋合,茶杯有個蓋子,一蓋上正好相合,這就是合。

(二十四)不和合。和「和合」剛好是相反。和合就是因緣,不和合就是自然。外道執著於自然不和合這是偏見;二乘執著於因緣和合。如來藏性是非因非緣,非和合非不和合,非自然的。

這二十四種不相應,不屬於色,也不屬於心,不屬於心所和無為法,所以另成為二十四種不相應。

第五無為法者。略有六種。一虛空無為。二擇滅無為。三非擇滅無為。四不動滅無為。五想受滅無為。六真如無為。

第五位無為法可分為六種:

(一)虛空無為。所謂虛空無為並不是說虛空是無所為的。虛空根本就是無所為,要想叫它有為也沒有辦法,因為虛空是空的,那麼虛空無為是怎樣解釋呢?是你能觀空,也即是照見五蘊皆空,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和壽者相。假如你有一種想法:「我真心修行,我有一點功夫了,我長坐不臥,我又一天吃一餐。」你要是知道你長坐不臥,每天只吃一餐,還用功修行,那你就還沒有到虛空無為的境界。要是能達到自性如虛空,身體如虛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那就是虛空無為。有人打了你一拳,好像打在虛空似的。你想想看,若是有人一拳打到虛空,虛空也不會反擊的,人如果修到這種境界,甚麼煩惱也沒有了。虛空無為真是妙極,你能達到這個地步,也就能做到我常對你們說的:「Everything’s O.K.!」。要是能「Everything’s O.K.!」,那就如虛空了。虛空是包羅萬象,甚麼也包含在虛空中,但是虛空不會討厭你,也不會埋怨別人:「呀!你把我弄得這麼骯髒,你怎麼在這兒大小便呢?這虛空都被你染污了。」虛空沒有這種思想。鴿子常常在虛空飛來飛去,虛空一點也不障礙牠們,說起來,例子太多了。簡單來說,就是常常觀空。達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與萬物合一,所謂「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天有多大德行,我就有多大德行;地有多大德行,我也有多大德行。太陽光明,我和太陽的光明是一樣的;月光光明,我和月光的光明也是一樣的。春夏秋冬有四時的時間性,春天萬物發芽,夏天萬物成長,秋天收割,冬天收藏。修行要是能達到虛空的境界,也就會與春夏秋冬四季順序而生存。再其次,鬼神所知道的事情,你也知道了,你看妙不妙?這是說能到虛空無為的境界時,就與大自然合成一體。

(二)擇滅無為。擇就是揀擇,揀擇這個滅的無為。說有所揀擇,這好像有為似的。這個擇是有為,等到滅的時候,也即是沒有身體的時候,就是無為了,所以這個法不算在前面所說的九十四種法內。

(三)非擇滅無為。前面所說的擇滅無為,是權教菩薩所證的涅槃境界。二乘分析色相來觀空,明白了空理,即是擇滅無為;非擇滅無為則是本能的,而不用法性的揀擇力,由本來清淨自性所顯現,是實教菩薩所證的境界。權教菩薩所證的擇滅無為,是斷一分無明,證一分法性。實教菩薩所證的非擇滅無為也叫「有為緣缺」,那就是有為法中缺乏一種因緣,亦即有為的緣不具足,凡夫和二乘人有的時候也有這種境界。

(四)不動滅無為。這不動就是修的不動定,這不動定是本來不動的,不像修無想定那一種不動。

(五)想受滅無為。前面說的不動滅無為是生到色界天去,到想受滅無為就生到無色界天去了。這時,苦樂都不動於心,對苦的境界、樂的境界都無所搖動。不像我們這些人,遇到一個苦的境界,就覺得受不了;遇到一個樂的境界,就想跟著它跑,「怎麼回事?哦,快去看看,試一試!」或者聽到有人說:「這是一件新奇的東西,這國家沒有的,真是可口啊!」

「是嗎?我也想嚐一嚐。」於是跟著這個「味」跑了。這是苦樂都動心,到想受滅的境界,苦樂就不動心了。享福也可以,受苦也可以,一點也不加造作,一點也不用強忍,根本就無動於衷,也就是本來怎樣都可以,Everything’s O.K.了,這就叫苦樂不動。想和受,苦受和樂受都滅掉,這就叫想受滅無為。修到這種境界,就可到色界天了,也就是五不還天的所在,三果聖人所住的地方。

佛在世時,有一次舍利弗的舅舅說他甚麼法都不受,苦樂都不受來表示自己有定力,於是佛陀問他:「還受不受這個『見?』」即時他就無話可說。因為他這不受,根本就是「見」要是他說受,那麼他先前所說的甚麼都不受就不成立了,所以他還沒有到Everything’s O.K.的境界,因為他還有個「不受」,所以他就失敗了。若有不受,就有受了。其實沒有「受」,沒有「不受」,那就無勝無敗了,無為就是這樣解釋。

(六)真如無為。甚麼叫真如無為呢?有人說:「我聽過了,真如就是本來的佛性,又叫涅槃,又叫如來藏,有很多名稱,不就是這個真如嗎?」雖然是這個,但是你也沒認識清楚,不是這個,你更不認識了。這個是甚麼呢?這個就是不妄不倒,不妄就是不打妄語,不倒就是不顛倒,不妄不倒就是如如不動,了了常明,這叫真如。你想明白這個真如,就先要知道我們有的徧計執性、依他起性和圓成實性,這是我們人人都有的顛倒。真如就是圓成實性。

1.徧計執性。徧是普徧,計是計劃,執是執著。譬如有一天晚上你正在走路時,看見一條繩子在地上,還以為是蛇,害怕得叫了起來:「哇!這條蛇這麼長,有幾丈長啊,不得了啊!」黑暗中看見在遠處這麼長的東西,在路上好像移動,以為一定是蛇,這就是「徧計執性」。一看見這條蛇就怕起來,徧計執性自然地說:「哇!這麼大一條蛇,不得了,快跑。」

忽然碰見一個人問道:「喂,你跑甚麼?」

「我看見一條蛇,你從那邊來,沒看見嗎?」

「那裏有蛇?我和你去看看,我們倆可以一同去把牠打死。」

於是他倆一同去,一看,那條所謂蛇原來是一條繩子,不是蛇。

2.依他起性。黑暗中看見東西就以為是蛇,這是徧計執性;誤認繩子是蛇,這是依他起性,也就是從徧計執性轉為依他起性。徧計執性是妄,依他起性是倒。

3.圓成實性。這一條繩子,本來是麻,可以變成一條繩,又可以變成一條蛇,你說是誰叫他變的,是依他起性和徧計執性。圓成實性是不妄不倒,亦即是真如。修行人能達到諸妄已淨,顛倒以窮,就是真如的境界。現在我們談的這個真如,還不是一個真的真如,它是個假的真如,是你知道它叫真如。要說真的真如,根本是沒有甚麼真如,沒有甚麼叫甚麼,沒有一,也沒有異;沒有法,也沒有不是法。真的真如是一切諸法的本體,好像水有波浪,水是波浪的本體,麻是繩子的本體。沒有真如,「法」也沒有本體了。

言無我者。略有二種。一補特伽羅無我。二法無我。

前面所說的一切法,就是百法,都已經講完。現在再講的是「無我」。「言無我者」所說的無我是甚麼呢?「我」不是在這兒嗎?真實地在這兒,為甚麼又說無我?豈不是自己騙自己嗎?要這樣就沒有明白「法」,如果明白了法,你就知道應該無我了。

無我略有二種:

(一)補特伽羅無我。補特伽羅是梵語,華譯為「數取趣」。甚麼是數取趣呢?就是說眾生數數在六趣(六道)輪迴,跑來跑去。六道就是天、人、阿修羅三善道及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凡夫和一切眾生都在六道輪迴裏轉來轉去,這叫六凡法界。又有四聖法界,四聖法界就是佛、菩薩,聲聞、緣覺。六凡四聖合起來就是十法界。十法界從那裏出來的,是由你我這現前一念心生出來的。你心想修行成佛,將來就可以成佛;你心想修行成菩薩;將來就可以成菩薩;你心想做二乘人─聲聞、緣覺、就可以做聲聞緣覺;以上是四聖的法界。你心要是想生天,將來就會生天,你只要實行五戒十善,就會生天;如果你要做人,那你就得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你若想做修羅,那你一天到晚就發脾氣,想要殺人,想殺人和發脾氣就屬於修羅法界,將來就會做阿修羅。天、人、阿修羅是三善道。

三惡道呢?你要是貪心重,貪得無厭,將來就會墮地獄;你要是嗔心重,一天到晚盡發脾氣,就會變餓鬼;你要是癡心重,胡作非為,就會變畜生。貪嗔癡會令人墮三惡道,修戒定慧就會生三善道,進一步就可以成菩薩、成佛。六道輪迴是很危險的,古人說得很明白:「脫馬腹,入牛胎,閻王殿前幾度回,始從帝釋殿前過,又到閻君鍋裏來。」從馬肚裏面剛出來做馬,死後又入牛胎去變牛。在閻羅王的殿前不曉得跑了多少次,那條路是太熟了,閉著眼睛也可以走。剛從玉皇大帝的殿前走過,現在又到閻羅王的油鍋裏。所以做人、做畜生都是由心造的。若做畜生事,將來就做畜生;做人事,將來就做人;做鬼事,將來就做鬼。有人說他不信鬼,他為甚麼不信鬼呢?就因為他自己就是鬼,他怕人家認識他這個鬼,所以他就提倡不信鬼的法,也就是叫人不要相信他是鬼。我常常這樣說:「鬼和佛根本沒有甚麼分別。惡到極點就是鬼,善到極點就是佛。修道到開悟就是佛,不開悟而盡做愚癡的事就是鬼,所以根本沒有甚麼分別。」

有人信有佛便說:「佛是有的,我卻不相信有鬼,鬼是沒有的。」

「為甚麼沒有呢?」

他說他沒看見鬼,他就不相信鬼,於是我問他:「那你看見佛了嗎?(不問而知,這人既然沒有看見鬼,當然也沒有看見佛。)你沒有看見鬼,就不信鬼,沒有看見佛,為甚麼你信佛呢?看不見的,你不應該信呀!」

「佛有佛像,我們可以看見。」

「那麼,鬼也有鬼像呀!為甚麼你看見佛像就信有佛,看見鬼像你就不相信有鬼呢?」

這真是太愚癡了,比畜生還要愚癡,沒有圓融無礙的智慧。若不信鬼,就不要信佛,為甚麼呢?因為是鬼、是佛,大家都沒看過,既然沒看見,可以說甚麼都沒有。不錯啊!本來是甚麼都沒有,本來就是無人無我,無佛無鬼,一切都沒有,這就是無我的境界。但可不是在演講的時候說無我,吃飯的時候比誰都吃得多,那就有「我」了。工作的時候你也說:「法師告訴我們要無我,那我不要工作啦!」到吃飯的時候,這個我就出現了:「我一定要吃飯呀!」你看,要真正無我才算。真正無我就一切都不執著了。不執著就是無我,執著有個我,就是我執,是障道的因緣。我執空了,也就是無我了。如果你有「我」,就有煩惱,要是你沒有「我」,所有的煩惱都無從而生,所以無我能破煩惱障。

(二)法無我。不單是無我,還要無法。法是因我而顯的,沒有了我,還要法幹甚麼呢?法也不用了。你要是無我,就破了我執、我障;你若無法了,就破法執,也即是破「所知障」。雖然我執空了,但是如果法執不空,就有所知障。甚麼是所知障呢?譬如你這樣想:「我懂,所有的佛法,我現在都明白了,《般若》六百卷,我讀了不知多少遍,《法華經》我也會講,《楞嚴經》我也會說。」這就是所知障。你知道的很多,這就給你帶來障礙,心裏會這樣想:「我知道,你不知道;我會講經,你不會講經;我會修行,你不會修行;我有道德,你沒有道德;我有智慧,你沒有智慧。」這一切都是所知障。換句話說,所知障就是法執未空。如果你能夠沒有法執,雖然你明白一切法,還和未明白一樣。也許你會問:「那我學法有甚麼用呢?」你能知而不知,那就是真知了,所知障也破了。不要沒有了煩惱障,就覺得自己沒有甚麼煩惱了,一切都過得去。這樣你就還有個執著,執著自己懂得「法」,應該把明白「法」的思想也放下。

人人都執著有個「我」,對「我」不執著了,又執著「法」。佛知道眾生的心理,所以就要破除人的煩惱障和所知障。佛說一切的法,就是破「障」。真的無我見是很不容易的,你沒有「我」了,可是還說:「你看,我沒有『我』了!」你沒有我了,那你又是誰?譬如像說法,說來說去,還是說:「我比誰都說得好,這不是我說的,是菩薩說的。」無形中把自己奠定一個菩薩位。無我不是口頭上說:「我『無我』了。」你「無我」,還有一個無我的見存在。說法一定要徹底,不可以含糊,如果只是一知半解,認識佛法的人一聽,就知道你似懂非懂了。如果你盡歡喜戴高帽了,那就是我見未空。

我們現在再來研究這個「我」。我們的頭有頭的名字,頭髮有頭髮的名字,眼睛、耳朵、鼻子、手、腳、手指頭、指甲都各有各的名字。我們身上八萬四千毛孔有毛孔的名字,每塊骨頭有骨頭的名字。但是,從頭到足,那一個地方有「我」的名字?找一找看,那一塊骨頭叫「我」?那一塊肉是「我」?那一滴血叫「我」?找遍全身,沒有一個地方叫「我」,所以何必再執著「我」?

有人說:「我知道我在甚麼地方。」你真的知道才行,不要有染污法。你要知道你那清淨的我,本來自性在甚麼地方嗎?找一找看,看誰能找得到。現在我在這兒講經也有個「我」,你在這兒聽經也有個「你」。我講經有講經的「我」,你聽經有聽經的「你」,那麼,你不聽經就沒有你嗎?還是有個「你」,只不過沒有你在這兒聽經吧!如果你能在這兒聽經,也好像不在這兒,那就是得到一點功夫了。也許有人說:「我真的有這種功夫啊!剛才我在這兒聽經,就打妄想在酒吧喝酒,那種酒的酒味不錯。」那是你這個我跑了,並不是沒有「我」。另外一個人又說:「我曾經參加一個法會,那裏很多人,有一個荷蘭的沙彌,他會瑜伽術,又會跳舞,非常好看,可惜那晚我不在場錯過機會。」

很多人都打妄想,把這個「我」都擰跑了,不是沒有我,是「我」跑了。要是「我」能不跑也沒有在這兒,那就是差不多了,這才是真的無我。現在我講完了這本論,也算我沒有講,你們也沒有聽,大家都無我了,這才是妙,就是真的無我了。你說:「這個法師盡打妄語。」我這是跟你們學的,你們要跟誰學,我就不知道了。

 http://www.drbachinese.or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100Dharma/explanation.htm

陳志玄


版主
版主

何等一切法。云何為無我。

甚麼是一切法?怎麼是無我呢?

一切法者。略有五種。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應行法。五者無為法。

這是說一切法大略有五種,只能大慨講,不能詳細講,詳細講就太多了。

「一者心法」。第一種是心法,也就是心王,一切法之王,因為一切法都是從心法建立起來,若沒有心王,就沒有一切法,所以說:「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心法就是心王之法,共有八種,在下面將會詳細解釋。
「二者心所有法」。亦即是心所法,又叫心使,使就是一個使喚人,也就是心的工人。心是王,心所就好像是大臣或工人似的,替國王去做事。做事的時候,必須用這個心所。心所又叫「心數」,有五十一個,這些法都是依照心而起的,是心家所有,心家就是心王,所以叫心所有法。

「三者色法」。凡是有形質、有實體的都叫色法,不是單單有顏色才叫色法,有障礙的都是色法,有十一種,後面再講。

「四者心不相應行法」。這種法和其餘的四法都不合作。相應就是合作,它是不合作者,是自己單獨不相應地從心生出來的。這種法是屬於一切行,有所表現的。

「五者無為法」。前面四種都是有為法,後面這種是無為法。無為法是修出世大乘的一種法,所以,要修出世法才能證得這種境界。以上所說五種法,講到正文時,我們會詳細分析。

在這一切法中,前四種是有為法,最後一種是無為法。如果單是認識前面四種,就是凡夫外道,若單認識無為法,就是小乘偏空,沒有達到大乘境界。大乘的境界是甚麼呢?即有為而無為,就是在有為法上,體會到無為法;不是離開有為法,再另外找一個無為法。有為無為只是一念心的轉變,在有為法上,你就能了解無為法,即世間而出世間,在世界上你一切一切都明白了。無爭、無貪、無罣無礙,自在圓融,這種境界你說多快樂!能夠達到這種境界就是大乘菩薩,如果再能在「無我」上用功夫,勇猛精進,就能達到究竟妙覺的果位了。

一切最勝故。與此相應故。二所現影故。三位差別故。四所顯示故。如是次第。

「一切最勝故」說的就是第一種心法。因為在一切法中,它是心王,也是在一切法中最勝的。

「與此相應故」就是指第二種心所有法。心所有法與心王是相應的,它是聽心王的指揮。

「二所現影故」說的是第三種色法。色法是心法和心所有法顯現出來的一種影子,是八識中的一個相分。本來是沒有自體,因為我們看見的一切形相,根本是不存在的,只不過是八識中的「見分」生起妄執分別,認取由八識中的「相分」變現出來的影像以為實境。

「三位差別故」說的是第四種心不相應行法。心不相應行法也是由心法,心所有法和色法所分別出來的。

「四所顯示故」指的是特別深奧的第五種無為法。是很難明白的,因為沒法子明白,所以要藉「有為法」來顯示「無為法」。

「如是次第」,這就是法的次序;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應行法、無為法。

第一心法。略有八種。一眼識。二耳識。三鼻識。四舌識。五身識。六意識。七末那識。八阿賴耶識。

現在講的是第一心法。心法略有八種:

(一)眼識。眼能見,不是眼能見,而是識能見。

你說眼睛能看,把眼睛割出來放在一邊,你看它能看不能看?你說我不去看電影,我把我的眼睛挖出來,你帶它去看電影吧!你說它會不會看?當然不會看,所以眼睛是不能看,是甚麼能看呢?是那個識。這個識是從甚麼地方來的?從心識那裏來的。

(二)耳識。耳能聽,不是耳能聽,因為如果你把耳朵割下來放在一邊,它就不能聽。

(三)鼻識。(四)舌識。(五)身識。(六)意識。都是和上述同一道理。

剛才所講的六識,是由內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對外六塵(色、聲、香、味、觸、法)而產生的,六根、六塵、六識合起來叫十八界。這十八界在《心經》上說過,要詳細研究,可以參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非台頌解》。

第六識意識並不是意識的本體,真正意識的體是第七識。第六識只是意的用。

(七)末那識。心法的第七種就是第七識─末那識。末那是梵文,翻譯華言為「染污」,所以又稱為「染污識」。第七識的任務是把第六意識的用,交給第八識,所以也叫「傳送識」。

第六識是依第七識而有的。第七識是根本意識,根本意識是意識之根,第六識是意識之用。第七識也叫「染淨依」─染就是第六意識的染依;第八識是淨,也是依第七識,所以第七識叫染淨依。

(八)阿賴耶識。阿賴耶識轉變過來,就是如來藏性,所謂轉八識(八種識),成四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阿賴耶是梵語,翻譯華言為「含藏」。含藏就好像埋在地下的種子,還沒有長出來的時候,就藏在泥土裏。我們常說心田,也就是將心譬喻做田地,所以說:「栽培心上地,涵養性中天。」我們所接觸的一切境界,無論是善是惡,是染是淨,都放在第八識裏,所以叫含藏識。含藏識通過修行,就變為如來藏性,只要會用它,就是大圓鏡智現前了。如果不會用它,盡打妄想,每一個妄想,都是由第八識生出來的,這種微細的念,你覺察不到,所以說:「一念不覺生三細。」這時就把如來藏性變成第八識了。從第八識變回如來藏性,就是返本還原。

含藏有三個意思:一、能藏。能藏甚麼呢?能藏善惡的種子。二、所藏。所藏的種子都在八識裏面,一切善惡業都含藏在內。三、執藏。有所執著,都執藏在這第八識裏面。我們一切所行所作,一念善或是一念惡,都藏在第八識內。所有一切法都是由八識變現出來的,我們所見的是八識的相。看見的東西是八識的相分,我們能見就是識的見分,所以說萬法唯識,一切都是由識生出來的。淨的時候是真如,染的時候叫識,這個識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佛性,也就是善惡的本源,也就是一切凡夫和聖人都有的一座房子,也就是本有的家鄉。

阿賴耶又翻譯為「無沒」,甚麼是無沒呢?就是真如隨著生死而不會沒失,不會脫掉,不會沒落。以上是第八識大慨的意思。

第二心所有法。略有五十一種。分為六位。一遍行有五。二別境有五。三善有十一。四根本煩惱有六。五隨煩惱有二十。六不定有四。

心所有法,是屬於心法,不過這是心所,不是心法。心王就是第八識,如果心法在現量時(現量就是真性現前,周遍法界的體量) ,就沒有塵勞,那便可以停止一切的業報。可是因為有心所,心所就幫著心王做出很多善事、惡事,以致造成善業、惡業。好像皇帝沒做甚麼事,做事的只是文武百官,全都是大臣們來幫他辦事。心王好比皇帝,心所好比宰官大臣,一共有五十一個大臣,這就好比五十一種「心使」,心使的意思就是供人使喚的。又叫「心數」,因為心裏頭的思想不知多少,沒有數量那麼多。重要的心數大略可分為五十一種,也就是論文說的「心所有法略有五十一種」。

又說「分為六位」,這是說五十一種心所有法,可劃分為六個單位,如下:

「一遍行有五」:它是遍一切處,無不周徧的,遍行心所有法是五種。

「二別境有五」:別境是不周徧的、個別的、單獨的和特別的境界,共有五種。

「三善有十一」:屬於善法的有十一種。

「四根本煩惱有六」:我們人沒有一時一刻無煩惱啊!你現在有的是那一種煩惱呢?這煩惱從甚麼地方來的呢?這六種煩惱就可以給你一個答案。六種煩惱就是六種毒藥。

「五隨煩惱有二十」:除了六種根本煩惱外,又有隨煩惱。隨煩惱是枝末,末梢的二十種煩惱,分列為小煩惱、中煩惱、大煩惱。

「六不定有四」:第六單位是不定的心所有法,共有四種。

一遍行五者。一作意。二觸。三受。四想。五思。

現在詳述遍行五。

(一)作意。作意取境,為甚麼要作意呢?作意就是要找境界,本來心王不會作意的,可是,因為歷劫的習氣和善業惡業的種子,薰進八識裏面,好像煙薰一般,因為這種緣故,心被鼓動了,不知不覺間有了作意,這就是心生境的開始。菩薩的境界無所不知,不必作意就知道一切善惡因果;羅漢呢?就要作意,作意就是想一想,他對於甚麼事情作意觀察,就知道因果本末。譬如為甚麼簷前的三十二隻鴿子都跑了呢?原來牠們是前生種下的業,做人的時候不修行用功,應出家也不出家,應修行也不修行,應吃齋也不吃齋,應念佛也不念佛,總是不認真去做。不要說鴿子,就拿現在到這裏來的人來說,有的來到了佛教講堂,就不走了;有的一進門就跑了;有的連門口也不能進的。不要以為這是很平常的因緣,這其中就有特殊的因果。凡是到佛教講堂來的人,要是沒有善根,就沒有辦法入此門來;要是沒有善根,也沒有辦法來這兒聽經。凡來聽經的人都是有善根的,不過善根有大有小,有多有少,想要發菩提心,一定要多聽佛法,明白佛法了,就自然會發菩提心了。

(二)觸。作意是周徧的,觸也是周徧的。 可是這個觸,是受、想、思這三個心所所依。先有觸,然後就有了受、有了想、有了思,所以這個觸是受、想、思的所依止。有這種觸境,觸的境界,就有了一種受心所、想心所、思心所。所以前邊那個作意,是由心生境的一個開始;這個觸,就是由境生心的開始,就生出這種妄想心來。

(三)受。妄想心一生,就對於所對的境界有一種領受的心,生出受心所法來。

(四)想。想要領受就有想相。你想這個境界的時候,也就跟隨著這個境界跑了!

(五)思。由境就生妄想心,由想相就有「思」了。甚麼叫思呢?思可以支配這個心,令這個心去籌量、盤算怎樣才能得到這個境界,也就是想辦法。

前面所說的就是遍行五,遍行就是遍於三性,何謂三性?就是善性、惡性、無記性。這五種遍行是通於善性、惡性和無記性的。善性和惡性的意義很明顯,無記性的解釋就是沒有記取,是善是惡都不知道。大約和I don’t know差不多。無記又通三時,又叫一切時,即是包括過去、現在和未來。三時也稱三世:過去、現在和未來世。例如今天是現在世,昨天就是過去世,明天就是未來世。過去的時刻是已經過去了,現在的時刻又不能停頓,未來的時刻還沒有來。所以是沒有過去,沒有現在,也沒有未來,雖然說是通三世,也了不可得。如果你能隨時把這五種遍行停止,那就不會造成惡業,你要是不停止,它們又有了,所以叫遍行五。遍行五還沒有做出善惡業來,到了別境五就不能停止造業了。

二別境五者。一欲。二勝解。三念。四三摩地。五慧。

「別境」。別就是特別,也是分別、個別。別境五和遍行五不同的地方,就是在遍行五的境界中,如果具有任何其中之一,就連帶著五種關係。別境五是個別而不遍行,和遍行五正是相反,每一種境界都是個別獨立生出來的,和其他四種境界並沒有連帶關係。別境五的產生是以攀緣心為緣造成每種境界,而遍行五是由善惡念生出來的。當遍行心所法剛要生出來的時候,還可以把它制止,叫它不要生,那就是用功修行,就可以停止這個善惡念的產生。善惡念不生,所造的善惡業行也就沒有了。要是「別境」五種心所法生出來的話,善惡念就不能停止了,所以別境五就是為善為惡的一個開始。

(一)欲。欲就是希望,有希望就想佔有,所以就叫希望欲取。欲取甚麼呢?欲取這種快樂的境界,想得到這種境界。

(二)勝解。甚麼是勝解呢?勝解就是當境界來了,便去審決。審就是審察,看一看這事情該怎麼辦,作出決定,這就是審決。當這個心還在審決的時候,任何其他因緣都不能牽動這審決的心,那就是「勝解」。

(三)念。念就是明記,明白的明,不忘記的記。明記甚麼呢?明記你以前曾經學習的境界。例如你是學生,現在學校裏的情形你都記得,這就是念,念就是明記不忘。

(四)定。這個定不是戒定慧那個定,這個定就是專注於彼,心不散亂。「注」是注意,「彼」是另外一個方向。譬如你心裏注意某一件事情,不想其他的事,這叫專一,專一就是當一般人希望成功地做成某件事,就集中精神,這就是「定」,有時這種定也會生出智慧、知識來。

(五)慧。這不是出世智慧的慧,這是一般普通人所有的世間智慧,不是修道人修出來的智慧。世間的智慧是含有一種揀擇心的,揀是揀選,擇是思量,即是去揀選可以或不可以,這就是譬如你已經做了一件事,然後你又思量這件事情做得好與不好,對或不對,這就是世間的智慧。要是出世法的智慧呢?出世法的定與慧是互相幫助的,定幫助慧,慧也幫助定;世間法的定慧,是單獨成立的,不能同時有定就有慧,有慧就有定。世間法的定和慧,是不能同時現前的,有定就沒有慧,有慧就沒有定,所以定和慧是分開的個別境界,而不是有一種境就具有五種的遍行境界,也不是有一種心就附帶著五種心。別境是單獨的,每種境界都不同,因為不同,所以就於所樂的境界上生出一種「欲」;在決定的境界上,又生出一種「勝解」來;遇到以前熟習的境界,就生出一種「念」;在一心觀想的境界上,就會生出「定」來,生出「慧」來。

回頂端  內容 [第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