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大菩薩要安住在般若波羅蜜多,要以無所得做為方便法門,超越一切的善境界,才能圓滿三種解脫門。
三種解脫門:空、無相、無願
悟空是修行的最高點,在悟到空入聖人境後,則要靠般若慧再入世渡到彼岸,而不是以空(離群)而渡到彼岸的。
有病的人或壽將盡者,悟空者一去探望他,在不施一法之中,苦主的業相即能微妙地轉化,他的病不久就能好,該捨報也能續活命。佛陀所制定的戒律中說,受菩薩戒者當他聞眾生有病時應當前去探望,其意也就在此,菩薩當為眾生解病痛。而菩薩若能有此能力者,權稱悟得空觀智見。
有所證都要以無所得為方便,捨棄一切法,始能步步高昇,終至佛禪的解脫境界。
空並非不能起心動念,而是以所修証到的空觀智,無形中去化解一切業,才能渡到彼岸,否則如何能夠渡到彼岸呢?
不要以開發出心的靈知靈覺為滿足,而自己認為已了不起,因為這仍然是凡夫界地,仍然是未脫輪迴的。
要破空的修證而進入無相解脫門的修證。
若「空」真証到以後,卻不能一直守「空寂」下去,必須以無所得而轉它入無相門。
為轉空門為不空門。不空門即是為接納外界一些有相,卻不作一切相的主人,有法無主,用佛性去映照一切因緣,但是所現的一切因緣,不作一切因緣諸相的主人,不如意的不會有煩惱,該值得高興的,也不覺得有什麼可高興的,這就是「相對的空」。
無相解脫門,也就是有法無主,不要做諸法的主人,知法後不能執、不能說。把以前閉關自守、閉門造車的修練空解脫門,慢慢的打開來,再接觸人群,以前看不慣的,現在都可空掉了,而能無所謂;有緣就說,無緣也罷,如果沒有空掉就會有受不了的毛病。
有靈知靈覺者,每一個人的事情,每一個人的心,他都很清楚,別人家裏的事情他也知道,如果嘴沒有空掉,就會愛講出來了,講了以後應該有能力幫人徹底解決,否則有時候會造成別人的惶恐;別人不知時,不知不覺、不痛不癢還無所謂,告知了以後心神不寧、惶恐不安。
這就是沒有空掉法執的人的習氣毛病,沒有做到有法無主,也沒有做到無相,所以從絕對的空慢慢的回過來,接受境界、因緣起滅而能夠自在無礙,不隨業流轉,在第二個階段如何以般若的智慧度到彼岸,是以無相解脫門,這是更進一步的修證境界
無願修證中第一個要斷掉「我」,如果內心有一個欲望、有一個希望,有欲望、有希望就會有罣礙,
無願就是要斷掉一切希求,不要假藉這個願力來成就一些業力,修行者應該會隨緣,走正確的路,水到渠成不強求
無願解脫門要成就,得以無所得為目標,且以方便法來證入無所得,才能圓滿無願解脫門。
諸大菩薩要安住在般若波羅蜜多,總是要以無所得而為方便,修證這三解脫門,而在圓滿空解脫門、無相解脫門、無願解脫門後,應以般若慧學觀三解脫門實不可得,諸法皆空,了不可得。
主要是體悟情感糾結而得
請參考看看
為情所惑,迷失心智
不論男女,愛上一個人,就迷失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誰,在哪裡,更會因為對方愛自己或不愛自己而痛苦、糾纏、失態,借酒消愁,大吵大鬧,自哀自傷自憐,或'衣帶漸寬終不懂,為伊消得人憔悴'、或'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歡歌,強樂還無味',沉緬其中,不可自拔。《楞嚴經》說:“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意思是兩個眾生相互有情意,以這樣的因緣,經歷了百千劫,常常在一起糾纏不清。
有的男男女女,墜入無望的單戀,把自己變成牽牛花,圍繞著對方開放,時時盼望著對方的光華,把自己的心束縛地死死的,絕望而偏執,毫無自由,被絞入恩怨糾纏的索中,再沒有獨立而尊嚴的光彩。年輕如許,不知道他們身罹這致命的情障,能否痊癒?
為什麼要飛蛾撲火?為什麼陷入這麼多的痛苦里而心頭放不下呢?在貪。貪對方對你關心,照顧,全心全意為你付出,貪圖這個“我”受到了保護,得到對方的關愛,貪圖對方甜蜜愉悅的情話與承諾,人心裡貪這個,因此也受這個苦。《大寶積經》卷78有言“諸煩惱中愛緣所合,此最為重,如是煩惱,深徹骨髓”,確實如此。
請珍重 了解原因後 也要懂得善待陷入困境的人
感恩我擁有的所有美好
它們讓我喜悅…
感恩所有彷彿是磨難與痛苦的經歷
它們讓我看得更深、更真…
感恩
讓我打開了心
看見了生命的豐盛
從來都包覆著我…
是我一直拒絕看見
我認為豐盛不應該是那樣
而把自己關在“自以為匱乏”的牢房…
感恩
讓我看見了
在粗糙的事件表象之下
無非是深深的愛與祝福…
生命 在我放掉了頭腦的抗拒
全然的用心接納、
並且感恩所有之後
才開始演出真正的精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