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三空(人空、法空、俱空)
http://edu.hwadzan.com/play/05/6/1/20395
大勢至念佛圓通章研習報告 (第二集) 1992/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5-006-0002
.........
『頓悟了達則微密觀照。』你看得清清楚楚、聽得清清楚楚,沒有一樣不清楚,當你沒有起心動念時,這是「微密觀照」。我們凡夫有這個境界,但是時間很短,太短暫了不能保持。如果能保持,你就成佛成菩薩了。諸佛菩薩永遠保持在這個境界,就是見色聞聲都不分別、不執著,所以在他的境界裡,萬法平等,萬法如一,沒有好醜,沒有高下。所有一切好醜高下都是分別執著裡生出來的,離開一切分別執著,哪有好醜高下?一切法是平等的,這是微密觀照,照見諸法實相。諸法實相是平等相,是清淨相。
「密因」還有一個意思也很重要,『密—遣權小著相之過』,「權」是權教,是大乘的初開端,是大乘的方便教;「小」是小乘,聲聞、緣覺都是小乘。權教、小乘的毛病是著相,著相與大乘就無緣了。大乘佛法裡,只有念佛法門著相修還可以;除這一個法門之外,著相修一切大乘法都不能成就。「密」有這個含義,勸勉權教小乘要離相,不要執著。
『因—遣圓教狂慧廢置進修之過。』圓教的學人也有毛病,他聰明、悟性很高,於大乘佛法一聽,他就能悟入,所謂是大開圓解。雖然悟入,他不肯認真修行,稱為狂慧。阿難就是這種人的代表。
佛在楞嚴會上,講完了「七處徵心,十番顯見」,阿難開悟了,阿難明白了。富樓那證得小乘阿羅漢果,但是沒開悟,聽不懂佛講的是什麼?阿難只是初果須陀洹,他開悟了。所以富樓那尊者就提出問題來,「為什麼阿難悟了,我沒有悟」?四果羅漢不開悟,初果須陀洹開悟了。佛這才說出來,一個根性是多聞,他有聞慧容易開悟。開悟了,不肯認真修行,所以他證不了阿羅漢。富樓那尊者雖然認真修行,但是他分別執著,所以他不開悟。
阿難所知障輕他開悟了,雖然他煩惱障重,他也不肯認真修行。富樓那尊者與他正好相反,煩惱障輕,他能修成定,但是所知障重,聽佛講大乘法聽不懂。所以兩種障礙有輕重不同,原因在此處。密因有很深的意思,希望著相的小乘、狂慧的圓教都能回頭,有這個含意在。
【四、修證了義—了因顯發。因信起觀曰修。即以觀行為修。非歷事造修也。以解悟為證。非歷位取證也。修了義。解六結(動、靜、根、覺、空、滅)。越三空(人空、法空、俱空)。證了義。獲二勝。上與諸佛同一慈力。下與眾生同一悲仰。發三用。三十二應。十四無畏。四不思議。】
『修證了義—了因顯發』,這一句是三因佛性屬於了因佛性。了是明瞭,就是大乘佛法裡常說的般若智慧。智慧與聰明不一樣,世間人聰明,在佛法裡稱作世智辯聰。聰明、智慧從哪裡分?從真性流露出來的是智慧,從心意識發出來的是聰明。由此可知,權教、小乘、六道凡夫都用心意識,所以沒有智慧。一定要到捨識用根,就是離心意識。離心意識,我們真心本性起作用是真智慧。佛家講的般若智慧是真心本性起作用,凡是意識心起的作用都是世智辯聰,差別在此處。
『了因』,「了」是真正的明瞭。對於宇宙人生任何一法,他真明瞭,絲毫錯誤都沒有。沒有錯誤、沒有偏差,這是真實的智慧。『顯發』,「顯」是明顯,「發」是開發,就是自性般若智慧明顯的起作用了。
『因信起觀曰修,即以觀行為修,非歷事造修也。』大乘佛法的修學與權小修學真的不一樣。權小修行要在事上去修,事很繁很雜,修行的時間要長,所謂「三大阿僧祇劫」,他不懂得修學的要領。如果真正懂得修學的要領,成佛一生可以辦得到。
「因信起觀」,「信」是指佛在楞嚴會上所講的這些道理,所說的事實真相,他真的能相信。第一個相信的是我們六根的根性就是自己的真如本性,這很重要。你相信了,從今之後你就用根性,不再用六識,這就是修。「觀」,六根的作用都是觀。眼見色是觀,耳聽聲也是觀,用這一個字來作代表,這是真修。修是修正錯誤。以往我們見色用眼識,聞聲用耳識,錯了!搞六道輪迴,這是生死根本。現在我們覺悟、明白了,我們把它修正過來。我不用眼識見,我用見性見;我不用耳識聽,我用聞性聽,這就真正修正過來。這個修行方法是從根本修。
「即以觀行為修」,「行」是行為,從前的行為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落在意識裡面;今後我所有一切行為,都用根性當家,真如本性當家,這就是修,所以不是「歷事造修」。歷事造修是摘枝折葉,苦不堪言!這是從根本修。好像砍樹一樣,從樹根一下砍斷,多省事。不會砍的,先把葉子一片一片摘下來,再把樹枝一條一條掐斷,慢慢的再砍樹,這多費事!多麻煩!所以會修的人從根本修,不會修的人從枝葉修。從枝葉修是歷事造修,從根本修就是捨識用根。
『以解悟為證,非歷位取證也。』「歷位取證」,像五十二個位次,從初信位證二信位,二信位再證三信位。好像念書一樣,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慢慢去念,一共五十二個年級,有得念了。圓人證得的不一樣,他一下就開悟了,這是解悟。解是什麼?他的結解開了,豁然大悟,一下就圓滿了。不要一位一位證,一證一切證,圓證。
楞嚴講的是這個道理,說的事實真相。而《楞嚴經》裡所講的理論與方法,我們這一生真正能如佛所說的圓解圓證,就是依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這一段。圓通就是證悟,圓是圓滿,通是通達,圓滿通達就是「解悟為證」,一生就圓滿成功。這是先把「修證了義」的原則給我們說出來。
『修了義:解六結,越三空。』再講到「修了義」,經上講「解六結,越三空」,這是修了義。「六結」是什麼?『動、靜、根、覺、空、滅』。如果要講這六個字,兩個小時也講不完。這就是我們常講的六個結,不會解的一個一個解,很麻煩!實在講一百年也解不開,很難很難。你要是很用功的人,大概第一個結你可以解開,你會得到靜,真正得到定。得到定,一個人入定,能十天半個月都不出定。多大的功夫?才解一個結,在第二個結上,往後還很多,你才曉得真難。而且定功有淺深不同,淺的定無濟於事,欲界都出不了。真正到初禪,修到四禪八定,才能超過欲界到色界、無色界,出不了三界。出三界,要把「根、覺」這兩個結解開,才能出三界,才能了生死。你才曉得解六結好難。
念佛法門殊勝微妙之處就在一句佛號,老老實實念。不要去想六結,也不要去想三空,到時候水到渠成,六結自然就念沒有了,妙不可言。因為其他大乘法門,「解六結,越三空」全靠你自己的力量。念佛法門不但有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沒有一個不加持的。所以念這一句佛號,念到六結自然就沒有了,三空也沒有了。三空是人空、法空、具空,自自然然就把問題解決了,這個法門妙。真正認識這個法門,真正知道這個法門之妙、之好的人不多,這是說實在話。所以我們真清楚明白,法喜充滿,喜歡得不得了。同修們有緣,我們把這個法門貢獻給諸位。
『證了義—獲二勝(上與諸佛同一慈力。下與眾生同一悲仰)』,證得了義,你就得到兩種殊勝。第一種,「上與諸佛同一慈力」。我們在講席中常常勸勉同修,修行要從心地上下功夫,我們的心要同佛、願要同佛、解要同佛、行要同佛,那你就「上與諸佛同一慈力」。如何才能做到?這是一個大問題。同修們一定要清楚,時代在變,所以法令規章常常修改。國家的憲法過幾年還要修憲一次,為什麼?要適應這個時代。同樣佛門也不例外,佛度眾生是應機說法,古時候眾生的根器與我們現代眾生的根器不一樣,就應當用不一樣的方法,才能叫我們得真實的利益。過去佛門的課誦本,諸位念得很熟,都照著課誦本做早晚課。做了這麼多年,你得到了什麼?每天念好多經、念好多咒,你得到什麼?三昧有沒有得到?開悟有沒有得到?煩惱有沒有少一點?如果念了這麼多年都沒效,就好像人生病吃藥,藥吃下去,病一天比一天重,怎麼辦?你會趕緊把藥丟掉,另外再找醫生。
同樣的佛門課誦本在今天已經失效。從前有效果,但現代人的根性與從前人不一樣,那一付藥給現代人來吃沒效。所以我們淨宗學會,現在在印編一個新的課誦本。這個課誦本早課採取《無量壽經》的四十八願,我們讀經讀這一部分,再念佛、迴向。晚課我們採取《無量壽經》第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前面四十八願就是「上與諸佛同一慈力」,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就是「下與眾生同一悲仰」,能治我們現在人的病。念了真有好處、真有受用,我們在各地都這樣提倡。
『發三用:三十二應、十四無畏、四不思議。』菩薩自行化他,與諸佛如來的示現很相似。諸佛如來有三十二應,我們現在不能變三十二應,其實我們有相似的變化。譬如我們講經說法,對中國人是一種講法,對老修行人又是一種講法,對初學的人又是一個講法。對外國人和對中國人講法絕對不一樣,隨著眾生的根性程度我們說法就有變化,方式也不一樣,這就等於三十二應。應以什麼方法來說,就用什麼方法,無有定法可說,這就類似。能證這個,修了義就能得了義的利益,得了義的作用。換句話說,你有一分的修持,就有一分的感應,就有一分的受用;有十分的修持,你就有十分的受用。
淨空法師 http://edu.hwadzan.com/play/05/6/1/20395
楞嚴經清淨明誨章講義
釋經題
按經中佛自所說。有五種題名。
一、大佛頂悉怛多般怛羅無上寶印十方如來清淨海眼。
二、救護親因度脫阿難及此會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
三、如來密因修證了義。
四、大方廣妙蓮華王十方佛母陀羅尼咒。
五、灌頂章句諸菩薩萬行首楞嚴。
今題於五名中略取十九字。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1、大-即眾生心。心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故稱為大。在
華嚴即一真法界。諸經或名實相。佛性。圓覺。真如。本經名如
來藏。其實皆一心也。
是知此心。十方無盡。三際莫窮。為法界體。在迷曰如來藏。
在悟曰修證了義。在因為菩薩。在果為首楞嚴王。一經要妙。不
出此矣。
貫下則密因為大因。了義為大義。萬行為大行。首楞嚴為大
定。具此諸大。是為大經。又密因是理。了義是教。萬行是行。
楞嚴是果。則受持此經者。依大教。解大理。起大行。證大果。
2、佛頂-表法勝妙。
華嚴法華如佛全身。此經為如來頂。極顯圓頓尊妙。佛頂最
2
勝無上。顯此法最勝。依修直趣無上菩提。佛頂最妙無見。顯此
法最妙。唯佛究竟。非他能了故。
3、如來密因︱即正因佛性。眾生等有。迷而不知。即二根
本中真本。〈1〉生死根本。〈2〉菩提涅槃。不唯近具根中。實
為遠該萬法。此取六根門頭。頓悟圓湛不生滅妙明真心「如來藏
性」。乃是難測難知最深最密之法。即妙奢摩他。頓悟了達則微密
觀照。
密-遣權小著相之過。因-遣圓教狂慧廢置進修之過。
4、修證了義-了因顯發。
因信起觀曰修。即以觀行為修。非歷事造修也。以解悟為證。
非歷位取證也。
修了義。解六結(動、靜、根、覺、空、滅)。越三空(人空、
法空、具空)。
證了義-獲二勝(上與諸佛同一慈力。下與眾生同一悲仰)。
發三用(三十二應。十四無畏。四不思議。)
用根不用識。特選耳根為了義中之了義。一修一切修。一證
一切證。
從性起修。非事相之染修。非新成之實證。即妙三摩地。故
為了義。
5、諸菩薩萬行-緣因助修。
分證諸聖。歷位所修。行應無量。如十信。全根力而植佛種。
十住。生佛家而成佛子。十行。廣六度而行佛事。十回向。回佛
3
事而向佛心。四加行。泯心佛而滅數量。十地。契真如而覆涅槃。
等覺。齊佛際而破生相。
圓頓行人。功業惟在初心。乾慧以後。即任運流入如來妙莊
嚴海。即妙禪那也。
6、首楞嚴-妙果究證。大定之總名。圓含上三。為一定之
全體。
佛自釋云。一切事究竟堅固。古德依此說明其能窮澈諸法根
底本源。法法無非實相。求於去來生滅。了不可得。如法華所謂
「世間相常住」是也。
經明七趣原無。五魔預識。理障不蔽。奢摩。三摩。禪那。
始終不壞。故直目之曰。究竟堅固。所謂首楞嚴也。交光大師以
妙圓大三定釋。
〈1〉此是妙定。正以性本自具。天然不動。不假修成。
〈2〉此是圓定。正以此定。不但獨取自心不動。乃統萬法
萬事。皆悉本來不動。為一定體。
〈3〉此是大定。正以此定。縱在迷位。尚且不動。開解之
後。豈有出退。
7、經(略)
清淨明誨章
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攝
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阿難。云何攝心。我名為戒。
......
http://l1i9c4h3e0n.pixnet.net/blog/post/96862826
http://edu.hwadzan.com/play/05/6/1/20395
大勢至念佛圓通章研習報告 (第二集) 1992/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5-006-0002
.........
『頓悟了達則微密觀照。』你看得清清楚楚、聽得清清楚楚,沒有一樣不清楚,當你沒有起心動念時,這是「微密觀照」。我們凡夫有這個境界,但是時間很短,太短暫了不能保持。如果能保持,你就成佛成菩薩了。諸佛菩薩永遠保持在這個境界,就是見色聞聲都不分別、不執著,所以在他的境界裡,萬法平等,萬法如一,沒有好醜,沒有高下。所有一切好醜高下都是分別執著裡生出來的,離開一切分別執著,哪有好醜高下?一切法是平等的,這是微密觀照,照見諸法實相。諸法實相是平等相,是清淨相。
「密因」還有一個意思也很重要,『密—遣權小著相之過』,「權」是權教,是大乘的初開端,是大乘的方便教;「小」是小乘,聲聞、緣覺都是小乘。權教、小乘的毛病是著相,著相與大乘就無緣了。大乘佛法裡,只有念佛法門著相修還可以;除這一個法門之外,著相修一切大乘法都不能成就。「密」有這個含義,勸勉權教小乘要離相,不要執著。
『因—遣圓教狂慧廢置進修之過。』圓教的學人也有毛病,他聰明、悟性很高,於大乘佛法一聽,他就能悟入,所謂是大開圓解。雖然悟入,他不肯認真修行,稱為狂慧。阿難就是這種人的代表。
佛在楞嚴會上,講完了「七處徵心,十番顯見」,阿難開悟了,阿難明白了。富樓那證得小乘阿羅漢果,但是沒開悟,聽不懂佛講的是什麼?阿難只是初果須陀洹,他開悟了。所以富樓那尊者就提出問題來,「為什麼阿難悟了,我沒有悟」?四果羅漢不開悟,初果須陀洹開悟了。佛這才說出來,一個根性是多聞,他有聞慧容易開悟。開悟了,不肯認真修行,所以他證不了阿羅漢。富樓那尊者雖然認真修行,但是他分別執著,所以他不開悟。
阿難所知障輕他開悟了,雖然他煩惱障重,他也不肯認真修行。富樓那尊者與他正好相反,煩惱障輕,他能修成定,但是所知障重,聽佛講大乘法聽不懂。所以兩種障礙有輕重不同,原因在此處。密因有很深的意思,希望著相的小乘、狂慧的圓教都能回頭,有這個含意在。
【四、修證了義—了因顯發。因信起觀曰修。即以觀行為修。非歷事造修也。以解悟為證。非歷位取證也。修了義。解六結(動、靜、根、覺、空、滅)。越三空(人空、法空、俱空)。證了義。獲二勝。上與諸佛同一慈力。下與眾生同一悲仰。發三用。三十二應。十四無畏。四不思議。】
『修證了義—了因顯發』,這一句是三因佛性屬於了因佛性。了是明瞭,就是大乘佛法裡常說的般若智慧。智慧與聰明不一樣,世間人聰明,在佛法裡稱作世智辯聰。聰明、智慧從哪裡分?從真性流露出來的是智慧,從心意識發出來的是聰明。由此可知,權教、小乘、六道凡夫都用心意識,所以沒有智慧。一定要到捨識用根,就是離心意識。離心意識,我們真心本性起作用是真智慧。佛家講的般若智慧是真心本性起作用,凡是意識心起的作用都是世智辯聰,差別在此處。
『了因』,「了」是真正的明瞭。對於宇宙人生任何一法,他真明瞭,絲毫錯誤都沒有。沒有錯誤、沒有偏差,這是真實的智慧。『顯發』,「顯」是明顯,「發」是開發,就是自性般若智慧明顯的起作用了。
『因信起觀曰修,即以觀行為修,非歷事造修也。』大乘佛法的修學與權小修學真的不一樣。權小修行要在事上去修,事很繁很雜,修行的時間要長,所謂「三大阿僧祇劫」,他不懂得修學的要領。如果真正懂得修學的要領,成佛一生可以辦得到。
「因信起觀」,「信」是指佛在楞嚴會上所講的這些道理,所說的事實真相,他真的能相信。第一個相信的是我們六根的根性就是自己的真如本性,這很重要。你相信了,從今之後你就用根性,不再用六識,這就是修。「觀」,六根的作用都是觀。眼見色是觀,耳聽聲也是觀,用這一個字來作代表,這是真修。修是修正錯誤。以往我們見色用眼識,聞聲用耳識,錯了!搞六道輪迴,這是生死根本。現在我們覺悟、明白了,我們把它修正過來。我不用眼識見,我用見性見;我不用耳識聽,我用聞性聽,這就真正修正過來。這個修行方法是從根本修。
「即以觀行為修」,「行」是行為,從前的行為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落在意識裡面;今後我所有一切行為,都用根性當家,真如本性當家,這就是修,所以不是「歷事造修」。歷事造修是摘枝折葉,苦不堪言!這是從根本修。好像砍樹一樣,從樹根一下砍斷,多省事。不會砍的,先把葉子一片一片摘下來,再把樹枝一條一條掐斷,慢慢的再砍樹,這多費事!多麻煩!所以會修的人從根本修,不會修的人從枝葉修。從枝葉修是歷事造修,從根本修就是捨識用根。
『以解悟為證,非歷位取證也。』「歷位取證」,像五十二個位次,從初信位證二信位,二信位再證三信位。好像念書一樣,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慢慢去念,一共五十二個年級,有得念了。圓人證得的不一樣,他一下就開悟了,這是解悟。解是什麼?他的結解開了,豁然大悟,一下就圓滿了。不要一位一位證,一證一切證,圓證。
楞嚴講的是這個道理,說的事實真相。而《楞嚴經》裡所講的理論與方法,我們這一生真正能如佛所說的圓解圓證,就是依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這一段。圓通就是證悟,圓是圓滿,通是通達,圓滿通達就是「解悟為證」,一生就圓滿成功。這是先把「修證了義」的原則給我們說出來。
『修了義:解六結,越三空。』再講到「修了義」,經上講「解六結,越三空」,這是修了義。「六結」是什麼?『動、靜、根、覺、空、滅』。如果要講這六個字,兩個小時也講不完。這就是我們常講的六個結,不會解的一個一個解,很麻煩!實在講一百年也解不開,很難很難。你要是很用功的人,大概第一個結你可以解開,你會得到靜,真正得到定。得到定,一個人入定,能十天半個月都不出定。多大的功夫?才解一個結,在第二個結上,往後還很多,你才曉得真難。而且定功有淺深不同,淺的定無濟於事,欲界都出不了。真正到初禪,修到四禪八定,才能超過欲界到色界、無色界,出不了三界。出三界,要把「根、覺」這兩個結解開,才能出三界,才能了生死。你才曉得解六結好難。
念佛法門殊勝微妙之處就在一句佛號,老老實實念。不要去想六結,也不要去想三空,到時候水到渠成,六結自然就念沒有了,妙不可言。因為其他大乘法門,「解六結,越三空」全靠你自己的力量。念佛法門不但有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沒有一個不加持的。所以念這一句佛號,念到六結自然就沒有了,三空也沒有了。三空是人空、法空、具空,自自然然就把問題解決了,這個法門妙。真正認識這個法門,真正知道這個法門之妙、之好的人不多,這是說實在話。所以我們真清楚明白,法喜充滿,喜歡得不得了。同修們有緣,我們把這個法門貢獻給諸位。
『證了義—獲二勝(上與諸佛同一慈力。下與眾生同一悲仰)』,證得了義,你就得到兩種殊勝。第一種,「上與諸佛同一慈力」。我們在講席中常常勸勉同修,修行要從心地上下功夫,我們的心要同佛、願要同佛、解要同佛、行要同佛,那你就「上與諸佛同一慈力」。如何才能做到?這是一個大問題。同修們一定要清楚,時代在變,所以法令規章常常修改。國家的憲法過幾年還要修憲一次,為什麼?要適應這個時代。同樣佛門也不例外,佛度眾生是應機說法,古時候眾生的根器與我們現代眾生的根器不一樣,就應當用不一樣的方法,才能叫我們得真實的利益。過去佛門的課誦本,諸位念得很熟,都照著課誦本做早晚課。做了這麼多年,你得到了什麼?每天念好多經、念好多咒,你得到什麼?三昧有沒有得到?開悟有沒有得到?煩惱有沒有少一點?如果念了這麼多年都沒效,就好像人生病吃藥,藥吃下去,病一天比一天重,怎麼辦?你會趕緊把藥丟掉,另外再找醫生。
同樣的佛門課誦本在今天已經失效。從前有效果,但現代人的根性與從前人不一樣,那一付藥給現代人來吃沒效。所以我們淨宗學會,現在在印編一個新的課誦本。這個課誦本早課採取《無量壽經》的四十八願,我們讀經讀這一部分,再念佛、迴向。晚課我們採取《無量壽經》第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前面四十八願就是「上與諸佛同一慈力」,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就是「下與眾生同一悲仰」,能治我們現在人的病。念了真有好處、真有受用,我們在各地都這樣提倡。
『發三用:三十二應、十四無畏、四不思議。』菩薩自行化他,與諸佛如來的示現很相似。諸佛如來有三十二應,我們現在不能變三十二應,其實我們有相似的變化。譬如我們講經說法,對中國人是一種講法,對老修行人又是一種講法,對初學的人又是一個講法。對外國人和對中國人講法絕對不一樣,隨著眾生的根性程度我們說法就有變化,方式也不一樣,這就等於三十二應。應以什麼方法來說,就用什麼方法,無有定法可說,這就類似。能證這個,修了義就能得了義的利益,得了義的作用。換句話說,你有一分的修持,就有一分的感應,就有一分的受用;有十分的修持,你就有十分的受用。
淨空法師 http://edu.hwadzan.com/play/05/6/1/20395
楞嚴經清淨明誨章講義
釋經題
按經中佛自所說。有五種題名。
一、大佛頂悉怛多般怛羅無上寶印十方如來清淨海眼。
二、救護親因度脫阿難及此會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
三、如來密因修證了義。
四、大方廣妙蓮華王十方佛母陀羅尼咒。
五、灌頂章句諸菩薩萬行首楞嚴。
今題於五名中略取十九字。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1、大-即眾生心。心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故稱為大。在
華嚴即一真法界。諸經或名實相。佛性。圓覺。真如。本經名如
來藏。其實皆一心也。
是知此心。十方無盡。三際莫窮。為法界體。在迷曰如來藏。
在悟曰修證了義。在因為菩薩。在果為首楞嚴王。一經要妙。不
出此矣。
貫下則密因為大因。了義為大義。萬行為大行。首楞嚴為大
定。具此諸大。是為大經。又密因是理。了義是教。萬行是行。
楞嚴是果。則受持此經者。依大教。解大理。起大行。證大果。
2、佛頂-表法勝妙。
華嚴法華如佛全身。此經為如來頂。極顯圓頓尊妙。佛頂最
2
勝無上。顯此法最勝。依修直趣無上菩提。佛頂最妙無見。顯此
法最妙。唯佛究竟。非他能了故。
3、如來密因︱即正因佛性。眾生等有。迷而不知。即二根
本中真本。〈1〉生死根本。〈2〉菩提涅槃。不唯近具根中。實
為遠該萬法。此取六根門頭。頓悟圓湛不生滅妙明真心「如來藏
性」。乃是難測難知最深最密之法。即妙奢摩他。頓悟了達則微密
觀照。
密-遣權小著相之過。因-遣圓教狂慧廢置進修之過。
4、修證了義-了因顯發。
因信起觀曰修。即以觀行為修。非歷事造修也。以解悟為證。
非歷位取證也。
修了義。解六結(動、靜、根、覺、空、滅)。越三空(人空、
法空、具空)。
證了義-獲二勝(上與諸佛同一慈力。下與眾生同一悲仰)。
發三用(三十二應。十四無畏。四不思議。)
用根不用識。特選耳根為了義中之了義。一修一切修。一證
一切證。
從性起修。非事相之染修。非新成之實證。即妙三摩地。故
為了義。
5、諸菩薩萬行-緣因助修。
分證諸聖。歷位所修。行應無量。如十信。全根力而植佛種。
十住。生佛家而成佛子。十行。廣六度而行佛事。十回向。回佛
3
事而向佛心。四加行。泯心佛而滅數量。十地。契真如而覆涅槃。
等覺。齊佛際而破生相。
圓頓行人。功業惟在初心。乾慧以後。即任運流入如來妙莊
嚴海。即妙禪那也。
6、首楞嚴-妙果究證。大定之總名。圓含上三。為一定之
全體。
佛自釋云。一切事究竟堅固。古德依此說明其能窮澈諸法根
底本源。法法無非實相。求於去來生滅。了不可得。如法華所謂
「世間相常住」是也。
經明七趣原無。五魔預識。理障不蔽。奢摩。三摩。禪那。
始終不壞。故直目之曰。究竟堅固。所謂首楞嚴也。交光大師以
妙圓大三定釋。
〈1〉此是妙定。正以性本自具。天然不動。不假修成。
〈2〉此是圓定。正以此定。不但獨取自心不動。乃統萬法
萬事。皆悉本來不動。為一定體。
〈3〉此是大定。正以此定。縱在迷位。尚且不動。開解之
後。豈有出退。
7、經(略)
清淨明誨章
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攝
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阿難。云何攝心。我名為戒。
......
http://l1i9c4h3e0n.pixnet.net/blog/post/96862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