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命雙修.成就佛心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性命雙修.成就佛心

修性即修心性,修命是續長生 (物格.知至.意誠.心正.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


您沒有登錄。 請登錄註冊

解六結,越三空,破五蘊,超五濁,全憑三慧。

向下  內容 [第1頁(共1頁)]

陳志玄


版主
版主

佛法的自利,解六結,越三空,破五蘊,超五濁,全憑三慧。這個三慧,它的總名稱就叫做根本智,你們在經上常常看到的,又叫做無分別智,三慧都是無分別智。無分別智是對內的,對外那是叫大慈大悲,是後得智,是為他受用的。我們現在顛倒錯亂,把他受用的當作自受用,自受用的沒得了,這才變成生死凡夫,才變成可憐憫者。

佛在《楞嚴經》上說得很好,「邪師說法如恆河沙」,你要去請教別人,別人把你的路指錯了,你不叫冤枉嗎!

奢摩他、三摩、禪那,捨識用根,那是一乘的修行法。用意識心,一般講是三乘的修行法、大乘的修行法。我們在中國禪宗也能看得出來,六祖大師他這個方法,就是從達摩祖師傳下來的這個派別,是捨識用根,所以他接引的根性是上上乘人。

不但佛法裡面叫你收心,連儒家在學問上也講究這個功夫。你看孟子所說的,「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放,放在外面嗎?放在六塵境界上嗎?這就是我們佛法常講的流逸於六塵境界,把這個收回來,這就叫學問。儒家做學問也講這個,但是它沒有講到更上一層。佛法是講觀照,求其放心跟觀照功夫是一樣的,一個意思。講照住,照住是講修定,儒家有。但是講照見,儒家就沒有看到,所以它的境界相當之高。依儒家的修行法也能到事一心不亂的境界,但是它沒有迴向,沒有求往生;它要一迴向往生,那就不是往生凡聖同居土,而是方便有餘土。

      由此可知,儒家學術的基礎我們不能夠忽視,因為中國佛法是崇尚於大乘法,大乘法必定要以小乘為基礎。譬如大乘講三慧,你沒有三學,你就沒基礎。那個三慧是戒定慧之慧,你沒有那個慧,談什麼聞思修?所以它以小乘為基礎。可是小乘到中國來行不通,原因在哪裡?我們中國的儒家、道家代替了。儒家、道家的學術思想、修持的功夫不在小乘之下,在心、在願比小乘大得多;功夫相當於小乘,但是他的願力與大乘不相上下。所以大乘佛法特別能夠在中國發揚光大,確實得力於儒、道的基礎,這個道不是道教,是道家。有這樣的基礎在,大乘佛法一到這個地方來就行得通。

入流就是與本覺相應,這叫合覺。「亡所」,所就是剛才比喻譬如讚歎你的音聲、毀謗你的音聲,你怎麼樣?忘掉了,沒有注意到。你整個意識都集中在反聞,集中在內照去了,不向外攀緣,把外面境界忘掉了。這個忘掉不是說外面境界你不清楚,你真的把它忘掉,不是。這個忘是個比喻,就是外面境界已經不取相,像《金剛經》裡講「不取於相」,不取外面境界相。把外境全變為智慧向內去照去,用這個功夫。

亡所,在六結裡面,第一個結就解開了,就是「動」。因為人在這個境界裡頭常常用這個功夫,他心地清淨,外面無論境界順逆,好像都與他不相干,他自己的心很清淨,常住在清淨當中。這個時候的境界非常好,在佛法裡面講,第一個得到叫輕安。但是注意,這不是禪定,距離禪定功夫還遠得很。這是你剛剛得到的一個好境界,就是你心不為外面境界轉了,你心得輕安,無論是順境、逆境你都能夠處之泰然。

      心清淨,「靜」也是個結,這個結要不解開也是個麻煩事情,所以必須依舊要用入流這個功夫。入流的功夫,就是反聞的功夫,要用到底,從開始一直要用到成佛為止,不能夠中斷。不要說我現在得點輕安,好像舒服了,你就不用這個功夫,那好了,你的境界就止在這個地方。你境界止於這個境界,跟諸位說,修其他的法門不能成就。因為什麼?你沒有斷煩惱,你這是伏煩惱,伏住,沒斷,不能了生死,你還是要有輪迴。所以這個事情麻煩大。修淨土,功夫到這一層,功夫成片了,帶業往生沒有問題。可見得帶業往生不難,容易!但容易什麼?六結裡頭解一個,你要沒有這個能力,往生沒有把握。

古人註解《楞嚴》有個比喻,六結就好比我們穿六件衣服,我們看只看到外面這一件,必須脫掉外面一件,才看到裡面一件。根結從外面來說是第三件,前面二件脫了才看到第三件,一般人很不容易發覺的。我們現在能夠體會到的、所接觸的是動,一切都是動相,外面境界動,我們的心也動。至於靜,我們能夠想像得到、能夠理解得到,可是我們靜不下來,能理解到。至於根,那就不曉得了。就是外面這一件,裡面這一件彷彿還能看到一點,再裡面,再裡面不知道了。必須前面兩個結解開,這第三個根結就現出來,現出來就可以破它了;就是你功夫再繼續不斷的精進,定力愈來愈深,根結也解了。根結解的現象是什麼?能受跟所受沒有了,就是受陰破了。就是你有感受,像我們每個人都有感受,受就是根結的作用,能受是它,所受還是它。

      這個結破了之後,這功夫我們常講照住了,在念佛法門來講,事一心不亂得到了,就是念佛三昧得到了。三昧是正受,正受裡面是能受、所受都沒有,才叫正受。不像前面得到輕安,自己有感受,「我心好清淨」,你還有這個受。你有這個受,換句話說,你根結存在,這個受不是正常的。所以這個要不得,只要有受,哪怕很清淨的受都不行,那都是障礙,不是正受,就是不是三昧。怎麼辦?繼續不斷的用入流的功夫,還是用返照的功夫。

第三個結解開了,第四個結現前,第四個結是「覺結」,就是你有覺,受沒有了,能受所受都沒有了,有覺。覺依舊是障礙,為什麼?它是法執的障礙,你有了它,它是無明根本。楞嚴會上佛說過,「知見立知,是無明本」,那就是你自己「我有覺」,有覺就是無明。你無覺,無覺你是凡夫。這個事情很麻煩,愈往後去境界愈微細。不將覺結解開,不能證得法空,不能破法執。所以,到一切受,能受所受都沒有了,只有一個覺性現前,我們還要曉得這個境界,這個境界不是究竟的境界。到這個時候,不要以為我已經證得大覺,我已經成佛了,覺性現前!你再看經上講的無上正等正覺,你要是誤會了,那糟了。

覺結解開了,這個時候「空」現前,空還是障礙,為什麼?因為你還有能空、有所空。能空是你入流這個功夫,所空的是覺,能覺所覺沒有了,空了,可見得你還有能所;換句話說,空性雖然是現前了,不圓滿,功夫還要精進,不能間斷,不能終止。到「生滅既滅,寂滅現前」,這時候就是最後的一關,「滅結」。生滅,這六個結,前面五個結統統是生滅法,你用入流的功夫把它破除、把它消滅了,可見得它都是生滅的。總而言之,全叫生滅心,生滅心就是妄心,生滅法就是有為法。動滅了,靜生了;靜滅了,根生了;根滅了,覺生了;覺滅了,空生了;空滅了,滅生了,寂滅生了。這個寂滅、滅還不是個好東西,還是有為法,是最細微的有為法,這一關很難斷,斷掉這一關就入三摩地。入三摩地是什麼?見性!

可見得我們真如本性上有六重障礙,我們的真性不能現前,真性裡面本有的智慧、本有的德能透不出來、起不了作用,就是上面有這六種障礙。這六種障礙去除的辦法就是一個返照。返照的方法那太多了,八萬四千法門都是方法,念佛也是方法,念觀世音菩薩也是方法。方法無量無邊,原理是一個,都是一個道理。所以才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為什麼?所有的方法你運用的得當,統統是解六結,破三空,叫你明心見性。

      到這個地方,就是見性了,像《心經》裡面所講的「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到這個功夫還不是圓滿,這就是你剛剛見性,所以說圓教初住菩薩的地位。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他是從圓教初住開始,初住菩薩是吉祥雲比丘,而初住菩薩的時候,吉祥雲比丘教給他什麼法門?念佛法門。所以,明心見性的菩薩,沒有一個不念佛的,可見得念佛法門之殊勝。

古人教我們,「上友古人」,我們跟佛菩薩交朋友,這多自在,這多高尚。向下,「普門品」裡面所講的,都是以這個理論做基礎。所以菩薩才有那麼大的能力,與我們起感應道交的作用,我們有任何苦難,依照這個理論、方法來修學,必定感應,道理在此地。

以上節錄自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集)

淨空法師

http://edu.hwadzan.com/play/08/4/0/58935



楞嚴經清淨明誨章講義
釋經題
按經中佛自所說。有五種題名。
一、大佛頂悉怛多般怛羅無上寶印十方如來清淨海眼。
二、救護親因度脫阿難及此會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
三、如來密因修證了義。
四、大方廣妙蓮華王十方佛母陀羅尼咒。
五、灌頂章句諸菩薩萬行首楞嚴。
今題於五名中略取十九字。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1、大-即眾生心。心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故稱為大。在
華嚴即一真法界。諸經或名實相。佛性。圓覺。真如。本經名如
來藏。其實皆一心也。
是知此心。十方無盡。三際莫窮。為法界體。在迷曰如來藏。
在悟曰修證了義。在因為菩薩。在果為首楞嚴王。一經要妙。不
出此矣。
貫下則密因為大因。了義為大義。萬行為大行。首楞嚴為大
定。具此諸大。是為大經。又密因是理。了義是教。萬行是行。
楞嚴是果。則受持此經者。依大教。解大理。起大行。證大果。
2、佛頂-表法勝妙。
華嚴法華如佛全身。此經為如來頂。極顯圓頓尊妙。佛頂最

勝無上。顯此法最勝。依修直趣無上菩提。佛頂最妙無見。顯此
法最妙。唯佛究竟。非他能了故。
3、如來密因︱即正因佛性。眾生等有。迷而不知。即二根
本中真本。〈1〉生死根本。〈2〉菩提涅槃。不唯近具根中。實
為遠該萬法。此取六根門頭。頓悟圓湛不生滅妙明真心「如來藏
性」。乃是難測難知最深最密之法。即妙奢摩他。頓悟了達則微密
觀照。
密-遣權小著相之過。因-遣圓教狂慧廢置進修之過。
4、修證了義-了因顯發。
因信起觀曰修。即以觀行為修。非歷事造修也。以解悟為證。
非歷位取證也。
修了義。解六結(動、靜、根、覺、空、滅)。越三空(人空、
法空、具空)。
證了義-獲二勝(上與諸佛同一慈力。下與眾生同一悲仰)。
發三用(三十二應。十四無畏。四不思議。)
用根不用識。特選耳根為了義中之了義。一修一切修。一證
一切證。
從性起修。非事相之染修。非新成之實證。即妙三摩地。故
為了義。
5、諸菩薩萬行-緣因助修。
分證諸聖。歷位所修。行應無量。如十信。全根力而植佛種。
十住。生佛家而成佛子。十行。廣六度而行佛事。十回向。回佛

事而向佛心。四加行。泯心佛而滅數量。十地。契真如而覆涅槃。
等覺。齊佛際而破生相。
圓頓行人。功業惟在初心。乾慧以後。即任運流入如來妙莊
嚴海。即妙禪那也。
6、首楞嚴-妙果究證。大定之總名。圓含上三。為一定之
全體。
佛自釋云。一切事究竟堅固。古德依此說明其能窮澈諸法根
底本源。法法無非實相。求於去來生滅。了不可得。如法華所謂
「世間相常住」是也。
經明七趣原無。五魔預識。理障不蔽。奢摩。三摩。禪那。
始終不壞。故直目之曰。究竟堅固。所謂首楞嚴也。交光大師以
妙圓大三定釋。
〈1〉此是妙定。正以性本自具。天然不動。不假修成。
〈2〉此是圓定。正以此定。不但獨取自心不動。乃統萬法
萬事。皆悉本來不動。為一定體。
〈3〉此是大定。正以此定。縱在迷位。尚且不動。開解之
後。豈有出退。
7、經(略)
清淨明誨章
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攝
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阿難。云何攝心。我名為戒。

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
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
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
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諸魔。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
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熾盛世間。廣行貪
淫。為善知識。令諸眾生。落愛見坑。失菩提路。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斷心淫。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
一決定。清淨明誨。
是故阿難。若不斷淫。修禪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飯。經
百千劫。祇名熱砂。何以故。此非飯本。砂石成故。
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縱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輪
轉三途。必不能出。如來涅槃。何路修證。
必使淫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於佛菩提。斯可希冀。
如我此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阿難。又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殺。則不隨其生死相續。
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殺心不除。塵不可出。
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殺。必落神道。上品之人。為
大力鬼。中品則為飛行夜叉。諸鬼帥等。下品當為地行羅剎。
彼諸鬼神。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
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熾盛世間。自言食肉得菩
提路。
阿難。我令比丘。食五淨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無命根。

汝婆羅門。地多蒸溼。加以沙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
因大慈悲。假名為肉。汝得其味。奈何如來滅度之後。食眾生肉。
名為釋子。
汝等當知。是食肉人。縱得心開。似三摩地。皆大羅剎。報
終必沈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殺相吞。相食未已。
云何是人得出三界。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斷殺生。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
二決定。清淨明誨。
是故阿難。若不斷殺。修禪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聲
大叫。求人不聞。此等名為欲隱彌露。
清淨比丘。及諸菩薩。於歧路行。不蹋生草。況以手拔。云
何大悲。取諸眾生。血肉充食。
若諸比丘。不服東方絲綿絹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乳酪
醍醐。如是比丘。於世真脫。酬還宿債。不遊三界。何以故。服
其身分。皆為彼緣。如人食其地中百穀。足不離地。必使身心。
於諸眾生,若身身分。身心二途。不服不食。我說是人真解脫者。
如我此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阿難。又復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偷。則不隨其生死相續。
汝修三昧。本出塵勞。偷心不除。塵不可出。
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偷。必落邪道。上品精靈。中
品妖魅。下品邪人。諸魅所著。彼等群邪。亦有徒眾。各各自謂。
成無上道。

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熾盛世間。潛匿姦欺。稱
善知識。各自謂己。得上人法。眩惑無識。恐令失心。所過之處。
其家耗散。
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捨貪。成菩提道。諸比丘等。不
自熟食。寄於殘生。旅泊三界。示一往還。去已無返。
云何賊人。假我衣服。裨販如來。造種種業。皆言佛法。卻
非出家。具戒比丘。為小乘道。由是疑誤。無量眾生。墮無間獄。
若我滅後。其有比丘。發心決定。修三摩地。能於如來形像
之前。身然一燈。燒一指節。及於身上。爇一香炷。
我說是人無始宿債。一時酬畢。長揖世間。永脫諸漏。雖未
即明無上覺路。是人於法。已決定心。
若不為此。捨身微因。縱成無為。必還生人。酬其宿債。如
我馬麥。正等無異。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後斷偷盜。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
三決定。清淨明誨。
是故阿難。若不斷偷。修禪定者。譬如有人。水灌漏梔(無
木字邊),欲求其滿。縱經塵劫。終無平復。
若諸比丘。衣缽之餘。分寸不畜。乞食餘分。施餓眾生。
於大集會。合掌禮眾。有人捶詈。同於稱讚。
必使身心。二俱捐捨。身肉骨血。與眾生共。
不將如來。不了義說。迴為已解。以誤初學。佛印是人。得
真三昧。

如我所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阿難。如是世界。六道眾生。雖則身心。無殺盜淫。三行已
圓。若大妄語。即三摩地。不得清淨。成愛見魔。失如來種。
所謂未得謂得。未證言證。或求世間尊勝第一。謂前人言。
我今已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道。辟支佛乘。
十地地前。諸位菩薩。求彼禮懺。貪其供養。
是一顛迦。消滅佛種。如人以刀。斷多羅木。佛記是人。永
殞善根。無復知見。沈三苦海。不成三昧。我滅度後。敕諸菩薩。
及阿羅漢。應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種種形。度諸輪轉。
或作沙門。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
淫女寡婦。姦偷屠販。與其同事。稱讚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
地。
終不自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洩佛密因。輕言未學。
唯除命終。陰有遺付。云何是人。惑亂眾生。成大妄語。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後復斷除。諸大妄語。是名如來。先
佛世尊。第四決定。清淨明誨。
是故阿難。若不斷其大妄語者。如刻人糞。為旃檀形。欲求
香氣。無有是處。
我教比丘。直心道場。於四威儀。一切行中。尚無虛假。云
何自稱。得上人法。
譬如窮人。妄號帝王。自取誅滅。況復法王。如何妄竊。因
地不真。果招紆曲。求佛菩提。如噬臍人。欲誰成就。

若諸比丘。心如直絃。一切真實。入三摩地。永無魔事。我
印是人。成就菩薩。無上知覺。
如我所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阿難。汝問攝心。我今先說。入三摩地。修學妙門。求菩薩
道。要先持此四種律儀。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葉。心三口
四。生必無因。阿難。如是四事。若不遺失。心尚不緣色香味觸。
一切魔事。云何發生。

回頂端  內容 [第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