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命雙修.成就佛心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性命雙修.成就佛心

修性即修心性,修命是續長生 (物格.知至.意誠.心正.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


您沒有登錄。 請登錄註冊

  解深密經疏卷第三 四

向下  內容 [第1頁(共1頁)]

1  解深密經疏卷第三    四 Empty   解深密經疏卷第三 四 周三 10月 30, 2013 6:44 pm

陳志玄


版主
版主

解深密經疏卷第三
  唐西明寺沙門圓測撰
  五中第四說經處所。於中有二初明如來住處莊嚴後釋世尊總別功德。就住處中有其二義初明住處同異後正釋經住處差別。言同異者。依解節經化身如來在穢土說故彼經云如是我聞一時佛婆伽婆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若依深密經即受用身在淨土說同解深密。解云。真諦翻解節經意欲礭明勝義諦相故。十八品內但翻中間四品略而不翻餘十四品。為成此經具足三分故。不二品內安通序文一味品末安後流通。故真諦記第一卷云經初不說通序文者譯家略故。解云。不安品目故說為略非無序文名之為略。然真諦記與經相違。經王舍城耆闍崛。真諦記第一云毗舍離國鬼王法堂為真尚菩薩說解節經等。又智度論第三卷云王舍城在摩揭陀國不云山在毗耶離國。故知違經也。依佛地論釋佛地經自有三說。故第一云佛住如是大宮殿中說此契經。受用變化二佛土中今此淨土何土所攝。說此經佛為是何身。有義。此土變化土攝。說此經佛是變化身。聲聞等眾住此土中現對如來聞說此經歡喜信受而奉行故。佛心所現故。出三界淨識為相為說勝法化此地前諸有情類令其欣樂修行彼因故。暫化作清淨佛土殊勝化身神力加眾令暫得見。若不爾者聲聞等眾應俱不見。有義。此土受用土攝。說此經佛是受用身。此淨土量無邊際故。路乘門等是實德故。受用如是清淨佛土一向淨妙一向安樂一向無罪一向自在餘處說故。解深密說三地已上乃得生故。(解云。此經無此文也。應是廣本。或可譯家錯也。此文即是瑜伽第七十九。)說此經佛具後所說二十一種實功德故。說餘經時不列如是佛功德故。若暫化作如是淨土如是妙身加眾令見應如餘經分明顯說然不說故。是受用土及受用身。聲聞等眾是佛化作。或諸菩薩現作此身莊嚴佛土說法會故。若爾。此是地上菩薩所應見聞。何故於此化佛土中結集流布。傳法菩薩為欲示現一切智者及所居處超過一切世間法故。如是示現欲令所化生欣樂故。為令發願當生如是清淨佛土見如是佛聞如是法修彼因故。為生廣大勝解有情及諸菩薩勝歡喜故。欲令增上意樂勝解界堅牢故結集流布。又是法勝於此宜聞。然處非勝化身相麤不可宣說。故受用身居受用土為初地上諸菩薩說令傳法者結集流通。若爾。何故不但說彼所說法耶若不說處及能說者。不知此法何處誰說。一切生疑故須具說。如實義者。釋迦牟尼說此經時地前大眾見變化身居此穢土為其說法。地上大眾見受用身居佛淨土為其說法。所聞雖同所見各別。雖俱歡喜信受奉行解有淺深所行各異。而傳法者為令眾生聞勝希願勤修彼因當生淨土證佛功德。故就勝者所見結集言薄伽梵住最勝等乃至廣說如來功德。今釋此經同如實義義亦無失。諸本同異已如上釋。
  住最勝光曜七寶莊嚴。
  今正釋住處之義。依智度論第三三義釋住一住威儀二住聖住三住佛住故名為住。故彼論云問曰何不直說般若波羅蜜而說住處耶。答曰說時方人令人生信故。(時謂說經時。方謂說法處。人謂聽眾聲聞菩薩等。)云何住四種身儀坐臥行住故名為住。復有三住一者天住謂六欲天住法二者梵住謂色無色天住法三者聖住謂佛獨覺及阿羅漢住法於三住中佛住聖住。復次施戒善心三事名為天住四無量心名為梵住空無相無作三三昧名為聖住於三住中佛住聖住。復有四住一天二梵三聖四佛三住如前佛住首楞嚴等諸佛無量三昧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一切智等種種諸慧及八萬四千法藏度人法門如是等種種諸佛功德是佛所住處佛於中住故名佛住。法華論云顯法勝故佛住勝處。勝思惟論同法華論。寶積論云。問曰何故初明住處。答佛住此處者欲令敬重彼處故重福眾生敬此處故增長善根是故先明住處。功德施菩薩般若論中同寶積論。真諦三藏八義釋住。一境界住謂一切十六大國四事供養之處是佛所遊履故云境界住。二依止住是一切僧伽藍耆闍崛山迦蘭陀竹林等是所依止。三威儀住謂行住坐臥四威儀。四未捨壽命住謂現在未般涅槃住戒定等五分法身中也。五者梵住謂四無量心佛在大悲中故名梵住也。六者天住謂四禪即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第四禪最勝佛住此中。七者聖住謂是解脫解脫有四一入無心定暫滅苦二入空定滅諸見三入無願定滅貪愛四入無相定滅四謗佛住無相定中心惑都盡也。八佛住佛住無生無滅無處所法中而具足在此八處故名佛住。三身而辨。前三住即是化身住次三是應身後二是法身。前二身是能住後法身是所住也。經中多舉八住。前兩境界化白衣依止化出家人。即舉總別二處。就釋此經住處之中有十九句顯彼淨土十八圓滿十八圓滿即十八段。言十八者如佛地論第一卷云。論曰此顯如來住處圓滿諸佛淨土。如是淨土復由十八圓滿事故說名圓滿謂顯色圓滿形色圓滿分量圓滿方所圓滿因圓滿果圓滿主圓滿輔翼圓滿眷屬圓滿任持圓滿事業圓滿攝益圓滿無畏圓滿住處圓滿路圓滿乘圓滿門圓滿依持圓滿。由十九句如其次第顯示如是十八圓滿。即此圓滿所嚴宮殿名佛淨土。佛住如是大宮殿中說此契經。然諸論中世親無性攝大乘釋第十梁朝攝論第十五佛地論等(等取大業論等)。皆釋經中十八圓滿。至文對釋。初圓滿中有二句經初明顯色七寶莊嚴後辨放光照無邊界。此中句者顯義滿足之為句非要數字方名句也。餘十八句準此應知。然初經句親光兩釋。故佛地論云謂大宮殿用最勝光曜七寶莊嚴(此釋光曜屬於七寶也。)或大宮殿七寶莊嚴故最勝光曜。(此釋光曜屬於宮殿。)無性釋論亦同佛地。世親不釋易可知故。言七寶者如稱讚淨土經云一金二銀三吠瑠璃四頗胝迦五赤真珠六阿溼摩揭拉婆七牟婆洛揭拉婆。依智度論亦同彼經。故第十云金銀毗瑠璃頗梨車渠馬瑙赤真珠。解云。金銀二寶此土有故翻為此名。真諦釋云。弗師羅伽此云黃色寶即是金也。旃陀羅乾多此云白色寶即是銀也。吠瑠璃者是正梵音。毗瑠璃者梵音訛也。或云瑠璃者略吠音也。或可此土無真瑠璃有似瑠璃故亦翻也真諦梁論記云瑠璃是青色寶燒不可壞唯有鬼神有神力者能破為器或可是其金翹鳥卵。頗胝迦者此云黃綠色寶。佛地論云羯雞怛諾迦寶。智度論云過千歲冰化為頗梨珠。赤真珠者。佛地論云赤蟲所出名赤真珠。或珠體赤名赤真珠。真諦釋云即無價寶珠也。阿溼摩揭拉婆者舊云馬瑙。真諦釋云是赤色寶無性攝論云是帝青大青等寶。解云帝青是帝釋青色寶大青是帝釋勝青色寶。牟婆洛揭拉婆者舊云車渠。真諦釋云是紺色寶。又智度論云。寶有三種謂人寶天寶菩薩寶。人寶力少唯有清淨光色除毒除鬼除闇亦除飢渴寒熱等苦。天寶亦大亦勝常隨逐天身可使令共語輕而不重。菩薩寶勝於天寶能兼有人天寶事又能令眾生知死此生彼因緣本末又復能出種種法音乃至廣說。又彼復云。問曰是諸珍寶從何處出。答曰金出山石沙赤銅中。真珠出魚腹中竹中蛇腦中。龍珠出龍腦中。珊瑚出海中石樹生。貝生蟲甲。銀生燒石。餘瑠璃頗梨等皆出山窟中。如意珠出自佛舍利。若法沒盡時諸舍利皆變為如意珠譬如過千歲冰化為頗梨珠。如是等諸寶是人中常寶所莊嚴一切國土是最殊勝。諸天所不能得何以故從大功德所生故。大業論云七寶皆是石所攝也。
  放大光明普照一切無邊世界。
  明第二句放光普照親光釋云。他受用土體雖不遍以光普照。自受用土以體遍故光亦普照。世親釋云謂前七寶放光普照。無性釋論具上二釋。
  無量方所玅飾間列
  此顯第二形色圓滿。言方所者如綺井等言玅飾者如華文等。親光釋云。謂大宮殿玅飾間列無量方所(此釋無量屬於方所)或大宮殿無量玅飾方所間列(此釋無量屬於玅飾)。言無量者或數無量或處無量。解云。此中數無量者重釋前云無量玅飾。處無量者重釋前云無量方所。世親無性亦同親光。上來已釋顯形二色。然此二色有差別者依俱舍等二門分別。一約二十色分別顯形二顯形相對四句分別。二十色辨顯形者。如俱舍論初卷頌云色二或二十。長行釋云言色二者一顯二形。顯色有四青黃亦白。餘顯是此四色差別。解云。餘者光影明闇煙雲麈霧皆是青等之差別也。日光名光。餘光名明。有云光者黃色所攝。有云赤色。有云黃赤今解不爾。光明二種皆通四色。影闇是青。煙雲麈霧皆通四色。或可霧是青白所攝。形色有八謂長短方圓高下正不正。復說二十者謂青赤白光影明闇雲煙麈霧長短方圓高下正不正。有餘師說空一顯色第二十一。釋諸色相具說如彼。言四句者。如彼論說或有色處有顯無形謂青黃赤白影光明闇。或有色處有形無顯謂長等一分身表業性。或有色處有顯有形謂所餘色。然此四句諸說不同。一真諦三藏云。一顯而非形如須彌山四方空中青等顯色。二形而非顯謂身表色。三亦顯亦形如身等中青黃等色。四非顯非形如無表色。二大唐三藏約生智義以辨四句。如一疋帛染青色時而形不改唯生顯智形智不生如是名為顯而非形。若其截割而不染者但有形智顯智不生如是名為形而非顯。若其染截形顯智生。如正理說遙見黑幡作如是言是烏非幡幡非烏等如是名為亦顯亦形。非顯非形者如空界色等。然第四句諸說不同。依毗婆沙自有兩說一云空界色為第四句一云非顯非形者無也。若依正理聲香味觸及無表色為第四句。識身足論五根四麈及無表色為第四句。又俱舍云有餘師說唯光明色有顯無形。現見世間青等色處有長等故。(此是薩婆多第二師說。)問。薩婆多顯形別體如何說云亦顯亦形。解云俱舍由此問答故彼論云如何一事具有顯形(經部師等問薩婆多宗。)由於此中俱可知故此中有者是有智義非有境義。薩婆多師答於一處所約新生智故名為形顯非於一體有二境義大唐三藏依此而說。今依大乘種數多少諸論不同。若依瑜伽二十四色。故第一云略說有三謂顯色形色表色。顯色者謂青黃赤白光影明闇雲煙麈霧及空一顯色。形色者謂長短方圓麤細正不正高下。表色者謂取捨屈申行住坐臥如是等色。解云。雖二十四色四句分別唯有三句。一顯而非形有十三。二形而非顯有十種。三非顯非形謂表色。依顯揚論亦二十四。故初卷云若顯色若形色若表色。謂青黃赤白如是等顯色長短方圓麤細高下正及不正煙雲麈霧光影明闇若空一顯色若影像色是色。解。顯揚言雖有異意同瑜伽。故彼所說如是等言等取後說雲煙等句影像之色即是表色。依雜集論二十五色更加迥色。餘同瑜伽而不分別。四句差別同瑜伽論於理無違。
  周圓無際其量難測。
  此顯第三分量圓滿。親光菩薩先以三義釋其難測後約二土分別難測。言三義者一云其量周圓無際難測一云其量無際周圓難測第三一義約十方等以釋難測。故佛地云謂大宮殿其量周圓無際難測或大宮殿其量無際周圓難測又東方等分齊無故長短等相難可測故。後約二土釋難測者有三師釋。故佛地云。有義。如來受用身土隨所化生所宜而現或大或小其量無定。雖現廣大亦有邊際。然就地前菩薩智等說言無際其量難測。有義。如來受用身土三無數劫所修無邊善根所感周遍法界。地上菩薩及諸如來亦不能測其量邊際。以無邊故如無始時。如實義者受用身土略有二種。一自受用謂諸如來三無數劫所修無邊善根所感周遍法界為自受用大法樂故。從初得佛盡未來際相續無變。如諸功德諸大菩薩亦不能見但可得聞。如是淨土以無量故諸佛雖見亦不能測其量邊際。二他受用謂諸如來為令地上諸菩薩眾受大法樂進修勝行隨宜而現或勝或劣或大或小改轉不定如變化土。如是淨土以有邊故地上菩薩及諸如來皆測其量。但就地前言不能測。由是二種差別故言周圓無際其量難測。無性即同佛地三中初二復次。世親不釋義可知故。
  超過三界所行之處。
  此明第四方所圓滿。親光釋云。謂大宮殿處所方域超過三界所行之處。非如三界自地諸愛執為己有所緣相應二縛隨增。是彼異熟及增上果。如是淨土非三界愛所執受故離二縛故。非彼異熟增上果故。如涅槃等超過三界異熟果地。約十八界問答分別具不具等。廣如佛地及淨土章。(勘淨土章及三身章約十八界問答分別有不。)
  勝出世間善根所起
  此明第五因圓滿也。親光釋云。謂大宮殿用出世間無分別智後所得智善根為因而得生起。非是無因非大自在天等為因。云何淨土超過三界而用出世無分別智後所得智。世間淨法為異熟因。不說與彼為異熟因。然為餘因彼得生起。如苦法智忍品世第一法為因。此用本來無分別智後得無漏善法種子三無數劫修令增廣為此淨土變現生因。無分別智名出世間。後得過前說名為勝。用勝出世無漏善根為此生因。或諸聲聞獨覺聖道名出世間。如來善根過彼名勝。此佛淨土如來識中無漏善根為因而生。有義。但是增上緣生。以外法故。有義。亦是因緣而生親能生故。若不爾者應無因緣。外法相望非因緣故。一切外法皆用內法熏習為因。若爾。外法既是共有。云何有情各別種子共為因緣合生一果。勿以小心測量大法。外物豈是極微合成實有體性多因共感。但是有情異識各變同處相似不相障礙。如眾鐙明如多所夢。因類是同果相相似。處所無別假名為共實各有異。諸佛淨土亦復如是。各別識變皆遍法界。同處相似說名為共。
  最極自在淨識為相。
  此顯第六果圓滿也。親光釋云。謂大宮殿最極自在佛無漏心以為體相。唯有識故。非離識外別有寶等。即佛淨心如是變現似眾寶等。此即如來大圓鏡智相應淨識。由昔所修自利無漏淨土種子因緣力故。於一切時遍一切處不待作意任運變現眾寶莊嚴受用佛土與自受用身作所依止處。利他無漏淨土種子因緣力故。隨他地上菩薩所宜變現淨土或小或大或劣或勝與他受用身作所依止處。謂初地菩薩所宜現小現劣如是展轉乃至十地最大最勝。於地地中初中後等亦復如是。世親無性更無別釋。
  如來所都。
  此明第七主圓滿也。親光釋云。謂大宮殿諸佛世尊為主非餘。以殊勝故唯屬世尊。或唯世尊住持攝受非餘所能。自受用土雖遍法界一一自變各自為主不相障礙。他受用土雖諸佛變然一合相亦一相身攝受為主不相障礙。世親無性無別異釋。
  諸大菩薩眾所雲集。
  此辨第八輔翼圓滿。親光釋云。謂大宮殿常有無量大菩薩僧共所雲集諸來朝者名為輔翼。既有無數大菩薩僧常來輔翼故無怨敵能為違害。諸聲聞等無如是事。謂初地上諸菩薩眾雖不能集諸佛自利受用淨土而能集會諸佛利他受用淨土。諸佛慈悲於自識上隨菩薩宜現麤玅土菩薩隨自善根願力於自識上似佛所生淨土相現。雖是自心各別變現而同一處形相相似謂為一土共集其中。如是地上菩薩淨土為是有漏為是無漏。如是等義具如章說。世親無性更無異釋。
  無量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茶緊捺洛莫呼洛伽人非人等常所翼從。
  此即第九眷屬圓滿。依智度論第五卷說天有三種。一假號天謂輪王等。(等即等取諸小王也。)二者生天謂從四天王天乃至有頂天。三者淨天謂佛法身菩薩辟支佛阿羅漢。智度論第七大同此說。又第二十二天有四種。一者名天如今國王名為天子。二者生天從四天王乃至非非想天。三者淨天謂人中生諸聖人是。四者生淨天三界天中生諸聖人是。解云。三種四種天中名生二天名為天也。故法華云我此土安隱天人常充滿。本業經云無色諸天來入會故亦名天眾。依舍利弗問經護天諸神名為天也。龍有四種。一者天龍持天宮殿令不墮落。二者人龍興雲致雨。三者地龍持地及海。四者王龍守王寶藏。言藥叉者舊云夜叉。真諦翻為輕捷鬼也。大唐三藏翻為暴惡亦名勇健亦名可畏。其類有三一者在地二者在空三者在天為天給使。健達縛者舊云乾闥婆。此翻名尋香行。西方人呼發樂戲兒名健闥縛。不事生業尋食香氣作樂乞求名尋香行。今此神鬼常能作樂食諸香氣名健達縛。智度論第十云是天伎神。常隨諸天其心柔軟福少諸天居十寶山間。阿素洛者舊云何修羅。此云非天。行多諂詐無天實行名曰非天如人惡行名曰非人。故瑜伽論第四卷云又諸非天當知天趣所攝。然由意志多懷詐幻諂誑多故不如諸天為淨法器由此因緣有時經中說為別趣實是天類。由不受行諸天法故說為非天。或云疑神。故智度論第三十云。阿修羅神是天受樂少減諸天威德變化隨意所作。是故人疑言是修羅非修羅。或云身大。智度論云修羅秦言大也。大海中立不沒於膝向下觀忉利天。又云不端正唯女舍脂端正父兄眷屬皆醜。又云男醜女端正故云不端正又云無酒採四天下華於海釀酒不成故言無酒。依瑜伽智度修羅天攝。毗曇論說修羅鬼攝。依正法念處經有鬼有畜。依伽他經有天鬼畜三種所攝。然阿修羅有五地別。如地經說。一者地上眾相山中勢力最下。二在須彌山北大海之下二萬一千由旬有修羅王名曰羅睺。三羅睺下過二萬一千由旬有修羅王名曰勇健。於勇健下復過二萬一千由旬有修羅王名曰華鬘。於華鬘下復過二萬一千由旬有修羅王名毗摩質多。毗摩之母本從天生故名天。劫初成時有諸天女來海中洗浴水觸其身遂失精氣流在水中成一肉卵逕八千歲乃生一女有九百九十九頭頭有千眼有九百九十九口口有四牙牙上出火猶如礔礰二十四手九百九十九腳此女後時在海浮戲水精人身生一肉卵逕八千歲生毗摩質多身千頭頭有千眼口中出火有九百九十手腳唯有八其形四倍大於須彌純食淤泥及與藉根多與天諍如正法念經說。揭路荼者舊云迦樓羅。名為金翅鳥。今云玅翅鳥鳥翅種種寶色莊嚴不唯金故。華嚴經云。法身金翅鳥四如意為足慈悲明淨眼住一切智樹。菩薩金翅鳥生死大海中搏撮天人龍安置涅槃岸。此是不退三昧金翅之法門。準此應知淨土八部皆是化也。海龍王經翻為大身鳳凰。經云其鳥兩翅相去三百三十六萬里。閻浮提止容一足。頸下有如意珠故名如意。又云。是其鳥神於中有其金翅之鳥純食諸龍有四生別其化生者食四生龍。其胎生者食三生龍除其化生。其卵生者食二生龍除化除胎。其溼生者唯食其溼。此四天下有一化生迦樓羅王名曰正音壽八千歲日別新食一大龍王五百小龍繞四天下周而復始次第食之。命欲終時諸龍吐毒不復能食飢火所燒聳翅直下至風輪際為風所吹而復上來往返七迴無處停足遂至金剛輪山頂上命終。以食諸龍身肉毒氣遂發猛火。其難陀龍王及跋難陀恐燒寶山遂降大雨滴如車輪以滅其火。身肉消散唯有心在大如人●(月+坒)清瑠璃。輪王得之用為珠寶帝釋得之為髻中珠。緊捺洛者此云歌神能歌詠與乾闥婆同事諸天。天須之時更互來去。又云疑神。體是畜生形狀似人面貌端正頂有一角。人見生疑不知為人為鬼畜耶故名疑神。此是天之樂神。莫呼洛伽者莫呼此云大洛名為腹伽名為行。此是蟒神。亦云地龍無足腹行神。即世間廟神。受人酒肉悉入蟒腹。又龍蛇難辨以濫於龍故偏指也。世親攝論云。前已舉龍。今復舉莫呼洛伽為攝大蟒。人非人等者有八部神悉非人作人形來聽法故曰人非人。故舍利弗問經云非八部鬼神皆曰人非人也。又云人者總攝一切人非人者總攝一切人非人。又云人非人者疑云為是人為非人也。依舍利弗問經說八部因。彼云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八部鬼神以何因緣生於惡道常聞正法。佛言以二種業一以惡業生於惡道二以善業多受快樂。此八部皆曰人非人者先身以車轝等供養三寶父母賢勝之人猶懷慳險誑嫉故受此身如普光淨勝天神等。龍者先世修建德本廣行布施不依正念急性好瞋故受此身如摩尼光龍王等。夜叉神者先世好大布施或先損害然後饒益隨功勝負故受此身。乾闥婆者先生亦少有瞋恚常好布施以青蓮華自嚴作眾伎樂今為此神常為諸天奏諸伎樂因名樂神。阿修羅者志強不隨善友所作淨福好逐幻偽之人作諸邪福依傍邪師甚好布施又樂觀他鬬訟故受此身。迦樓羅神者先世修大捨施常有高心以陵於物故受此身。緊那羅者昔好勸人發菩提心未正其志逐諸邪師故受此身。摩睺羅神者亦布施護法性好瞋恚故受此身。又佛地論云。云何淨土超過三界所行之處而有天等以為眷屬。天等皆是三界攝故。淨識如是攝受變現為嚴淨土故不相違。或為成熟所化有情示現如是變化種類。如為調伏劫比拏王現化無量轉論王眾眷屬圍繞。或諸菩薩化作無量天龍等身住淨土中以供養佛。或自化身為天龍等翼從如來故無有過。梁攝論十五云於淨土中實無如此天龍等眾。欲令不空故佛化作如此雜類。
  廣大法味喜樂所持。
  此明第十任持圓滿。親光釋云。謂於此中大乘法味喜樂所持。食能令住是任持義。(此上親光釋義。)已說淨土超過三界所行之處云何有食。又無漏法不應名食。食能長養三有眾生此斷有故應不名食。(此外人問有其三意。一問超過三界云何有食。二無漏法不應名食三斷三有故應不名食。)是任持因故亦名食。(論主略答。雖是無漏,而任持故亦名為食。)如汝宗中生色界等入無漏定亦應名食。(此反經部。汝宗生色界等入無漏定雖是無漏亦應名食。)非過去食應名為食過去無故。(此破薩婆多用過去食為食。此抑破小乘合許無漏食。)此亦應爾是任持因故說為食。(此即論主立自宗義。)如有漏法雖障無漏然持有漏得名為食。無漏亦爾雖斷有漏然持無漏云何非食。(論主成立食義。)此淨土中諸佛菩薩後得無漏能說能受大乘法味生大喜樂。又正體智受真如味生大喜樂。能任持身令不斷壞長養善法故名為食。(此申大乘正義。)世親無性更無別釋。又法華云其國眾生常以二食一者法喜食二者禪悅食。即彼偈云法喜禪悅食更無餘食想。
  現作眾生一切義利。
  此第十一事業圓滿。親光釋云。謂於此中自能現作一切有情一切義利或令一切有情自作一切義利。現益名義當益名利世間名義出世名利離惡名義攝善名利福德名義智慧名利。如是等別雖在寂定由先所修加行願行任運能作一切有情一切義利。世親無性更無異釋。
  蠲除一切煩惱纏垢。
  此第十二攝益圓滿。依佛地論煩惱纏垢二種差別三復次釋。故彼論云即諸煩惱名為纏垢。解云。煩惱纏垢差別異名。如瑜伽第八卷云煩惱差別者謂纏垢等。數起現行故名為纏自性染污故名為垢。又煩惱者一百二十八根本煩惱(欲界四諦各有十。色無色界四諦除瞋各九。合有一百一十二。欲界修道有六使謂貪瞋慢無明身見邊見。色無色界修道各五除瞋。合有一百二十八。如顯揚第一說。)纏者即是無慚愧等。(等者於入纏中等取惛沈掉舉惡作嫉妒慳吝。如瑜伽第八雜集第七。)垢者即是諂誑憍等。(等者於六垢中等取害恨惱三。)又所知障或諸隨眠名為煩惱即彼現起說名纏垢本惑名纏隨惑名垢。如是遠離煩惱纏垢名為攝益。然此經文三本不同。攝大乘論所列經文雖有災橫而無纏垢故彼論云蠲除一切煩惱災橫。今依此經雖有纏垢而無災橫。佛地經文具說煩惱災橫纏垢故彼經云滅諸煩惱災橫纏垢。釋災橫義如佛地論及攝大乘。
  遠離眾魔。
  顯第十三無畏圓滿。言眾魔者如前所說煩惱蘊死及與天魔。如親光說如是四種皆能損害諸善法故說名為魔。然離四魔有差別者。依薩婆多及大乘化相。菩提樹下成佛道時無間解脫破煩惱魔。入無餘依涅槃界時能破蘊魔。留三月命能破死魔。入慈定時能破天魔。若依大乘理實說者。如佛地論初地以上離麤四魔於佛果中究竟永離。隨義分別十信已上於諸地中漸次遠離如理應思。
  過諸莊嚴如來莊嚴之所依處。
  辨第十四住處圓滿。親光釋云。謂於此中佛所住處勝過一切菩薩及餘莊嚴住處唯是如來玅飾莊嚴為所住處。由勝一切莊嚴住處是故說名住處圓滿。世親無性更無異釋。
  大念慧行以為遊路。
  顯第十五路圓滿也。親光釋云。謂於此中大念大慧及以大行為所行路所遊履故名為遊路是道異名。聞所成慧名為大念聞已記持無倒義故。思所成慧名為大慧依理審思得決定故。修所成慧名為大行由修習力趣真理故。大者念等緣大乘法而生起故。是彼果故彼所攝故履三玅慧淨土往還故名遊路。此說菩薩因三玅慧得入淨土故名遊路。(八地已上常入定位即用何慧名為聞慧。準此大乘設入定位義說聞慧於理無失。)若諸如來大念即是無分別智由念安住真如理故大慧即是後所得智分別諸法真俗相故。此二皆有造作淨土增上業用故俱名行由此二智通生淨土故名遊路。或大念行是自利行內攝記故大慧行者是利他行外分別故。如其次第通生如來二種淨土故名遊路。(具如佛地論說。)無性世親更無異釋。
  大止玅觀以為所乘。
  是第十六乘圓滿也。親光釋云。止謂三摩地觀謂般羅若。大義如前。此二等運故名所乘。乘此止觀隨其所應行前道路路是總位。位中止觀別名所乘。(總別顯不思議。)世親釋云乘止及觀而遊趣故。無性釋云。以乘止觀遊三慧路往所趣國。勝諸聲聞獨覺菩薩所乘止觀故名為大。
  大空無相無願解脫為所入門。
  是第十七門圓滿也。親光釋云。謂大宮殿三解脫門為所入處。解脫即是出離涅槃即大空等名解脫門依從此門而入淨土。遍計所執生法無我說名為空。緣此三摩地名空解脫門。相謂十相一色二聲三香四味五觸六男七女八生九老十死。即是涅槃無此等相故名無相。緣此三摩地名無相解脫門。願謂求願觀三界苦無所求願故名無願。緣此三摩地名無願解脫門。由此空等三解脫門得入淨土故名為門。大如前說。此淨土中亦應有事路乘門等。為令有情欣樂實德故就行說。(如論說須釋。此中應辨三解脫門章。)
  無量功德眾所莊嚴大寶華王眾所建立大宮殿中。
  明第十八依持圓滿。佛地論云。謂如地等依風輪等或如世間宮殿依地。如是淨土無量功德眾所莊嚴大寶紅蓮華王眾所建立。下以三義釋大及王。一者謂紅蓮華大寶所成如是大寶無量功德眾善所起於眾寶中勝故名大。(釋大。)此寶紅蓮於諸華中最為殊勝故名華王。(釋王。)二者或此寶華望諸菩薩善根所起紅蓮華眾勝故名大。(釋大。)佛是法王是佛最勝善根所起故名華王。(釋王。)三者又此寶華極難得故名為大。(釋大。)寶華中最勝故名華王。(釋王。)此華非一或華葉多故名為眾。世親釋云。次有一句顯依持圓滿如大地等依風輪住此佛淨土何所依持。無量功德眾所莊嚴大紅蓮華之所建立。無性釋云。此紅蓮華於諸華中最為殊勝是故說名大寶華王。或即如來說名大王故此紅蓮華是佛依處從王為名。所建立者謂佛淨土依此華王長時相續無有間絕。此句顯示依持圓滿。
  解深密經疏卷第三

  解深密經疏卷第四
  唐西明寺沙門圓測撰
  上來已釋住處莊嚴。自下第二釋總別德。如何此中先處後德。親光釋云為顯世尊依淨佛土具如是德說此經故。就釋德中復分為二。初釋總德二釋別德。說此二德有何義耶。依佛地論有其二義。一顯諸佛異餘大師故說世尊功德殊勝二為其餘生淨信故顯示世尊功德圓滿。無性論云。顯薄伽梵異諸聲聞獨覺菩薩覺最勝故。
  是薄伽梵最清淨覺。
  薄伽梵者顯有德人。最清淨覺者正明勝德。依佛地論釋有三義。一於一切有為無為所應覺境正開覺故二於一切所應覺境淨玅圓滿正開覺故三於一切如所有性盡所有性正開覺故。解云。三釋有差別者。一約法數以釋淨覺有為無為攝法盡故。二約二慧以釋淨覺淨玅圓滿攝慧盡故。(淨玅者緣俗智。圓滿者緣真智。)三就真俗以釋淨覺以依二諦攝境盡故。下經云盡所有性如五數蘊等如所有性七真如等。此盡所有性如所有性如第三卷經記中說。
  自下第二釋諸別德然釋此德有其二義一明種數多少新舊同異二依諸論正釋經文。文同異者。真諦三藏梁攝大乘論本唯有二十句闕經一句窮未來際。無著但二十德名。釋論初云由二十道理成就如來智慧最清淨故乃至後云第一句為本餘二十一句為能成就。解云。舊本有二種失。一脫經一句窮未來際二或釋云二十道理便違後說二十一句。由斯諸師謬釋非一。真諦記云。別德唯有二十句通取結句合成二十一句。別德常●(冖+言)二師亦同真諦。嵩法師云論中有二十句而言一者剩此一字或可脫失一種功德。道默法師總別合說成二十一。如是等謬不可具述。今依唐本攝大乘等具釋經中二十一德。故今唐本經論為正。二依經論正釋經者。釋此別德諸論不同。一攝大乘論先舉經中二十一德後依道理立功德名而不解釋。故本論云謂於所知一向無障轉功德。於有無無二相真如最勝清淨能入功德。無功用佛事不休息住功德。於法身中所依意樂作業無差別功德。修一切障對治功德。降伏一切外道功德。生在世間不為世法所礙功德。安立正法功德。授記功德。於一切世界現示受用變化身功德。斷疑功德。令入種種行功德。當來法生玅智功德。如其勝解示現功德。無量所依調伏有情加行功德。平等法身波羅蜜多成滿功德。隨其勝解示現差別佛土功德。三種佛身方處無分限功德。窮生死際常現利益安樂一切有情功德。無盡功德等。二者世親略釋經論二十一德。(長一紙半)三者無性廣釋經論二十一德。(三紙半)後明功德生起次第。(一紙半)四者親光佛地論中有二復次初自立名釋經諸句。(兩半紙)後依無著所立德名以釋經句。(有其四紙)今依諸論正釋經文。就釋文中自有兩說。一世親等一一別釋為二十一。二者親光合釋後二分為二十。雖有兩說且依前說。依無性論總分為二。初有四種明自利德後十七種顯利他德。自利德中復分為四一明智德二顯斷德三辨恩德四釋化用平等。配文可知。
  不二現行。
  此釋第一不二現行。世親釋云。即是於所知一向無障轉功德。非如聲聞獨覺智亦有障亦無障故。(解云。且如天眼三千界內無障外即有障。餘皆準此。)依無性論有二復次。初同世親。後復次云或二處現行此中無有。(二處自有兩說。一云前約得通者說。今二處約未得通於內外處皆有障行。佛無此故不二現行。或可二處如佛地論生死涅槃以為二處也。)親光釋云。顯示世尊一向無障殊勝功德。謂諸異生住著生死二乘聖者住著涅槃如是二障世尊無故。佛地後釋文同世親。如是諸釋總有三說。一有障無障為二現行二內外二處無智為二現行三樂著生死涅槃為二現行。
  趣無相法。
  顯第二德。世親釋云。謂清淨真如名無相法。趣謂趣入即是於有無無二相真如最勝清淨能入功德。謂此真如非是有相諸法無性以為相故亦非無相自相有故。於此無相真如最勝清淨能入故。解云。真如有其二義一者最勝二者清淨。證智能入最勝清淨二種境義亦令他入是故說最勝能入清淨能入。無性兩釋。初同世親。後復次云無住涅槃名為無相不住生死涅槃相故。親光釋云。顯示世尊調化方便殊勝功德。謂無相法即是涅槃。佛善知了三乘有情隨彼堪能調化方便如實為說令彼趣證無相法故。親光後釋亦同世親。如是諸論總有三釋。一者真如名為無相遠離有無二種相故。二無住涅槃名為無相不住生死涅槃相故。三者三乘涅槃名為無相以無色等十種相故。
  住於佛住。
  顯第三德。世親釋云。謂住佛所住無所住處即是無功用佛事不休息住功德。謂此住中常作佛事無有休息。解云。無所住處者謂無住涅槃。無功用者謂不由功用作利有情事。無性攝論第十卷云。佛無住為住者生死涅槃無住為住此即安住無住涅槃。諸事無功用者不由功用作一切事猶如世間末尼天樂。無性釋云。隨其所應恆正安住聖天梵住非如聲聞要作功用方利有情非如外道有住非勝。天住即是四種靜慮。梵住即是悲等無量。聖住即是空無相等。又無性云於空大悲善安住故名為佛住。親光釋云顯示世尊觀所調化殊勝功德。謂住大悲晝夜六時觀世間故。親光後釋同無性前釋。如是諸論總有四釋。一住無住涅槃二住聖天梵住三住空大悲四住大悲。
  逮得一切佛平等性。
  明第四德。世親釋云即是於法身中所依意樂作業無差別功德。更無別釋。梁攝論云。所依即法身意樂即應身。作業即化身。如是三身一切十方三世如來平等無異皆已至得。無性釋云。所依無差別者一切皆依清淨智故。意樂無差別者一切皆有利益安樂一切有情勝意樂故。作業無差別者一切皆作受用變化利他事故非如聲聞等唯有所依故。親光釋云。顯示世尊得一切佛相似事業殊勝功德。謂證諸佛相似事業平等性故。解云。諸佛能現受用變化利有情事平等相似。親光後釋亦同無性。如是諸論總有三釋。一者諸佛三身無別二者諸佛淨智大悲受用變化二身無別三者諸佛示現受用變化相似事業無別。
  到無障處。
  顯第五德。世親釋云。即是修一切障對治功德。謂一切時常修覺慧對治一切障故。無性釋云。謂已串習一切煩惱及所知障對治聖道一切種智定自在性。(此釋功德。)已到永離一切習氣所依趣處。(此釋到無障處。所依趣處即是涅槃。)親光釋云。顯示世尊永斷所治殊勝功德。謂已證得解脫一切煩惱所知二障智及已永斷一切障。親光後釋同無性論總釋。意云如上諸論修二障智斷一切障能到涅槃無障之處。
  不可轉法。
  辨第六德。世親論云。即是降伏外道功德。更無別釋。(非諸外道所能退轉。)無性釋云。謂教證二法皆不為他所能動轉無有餘法勝過此故。(教證二法非外道轉。)又無性云謂諸魔等不能退轉。親光釋云。顯示世尊降伏外道殊勝功德。謂佛正法一切外道不能退轉降伏彼已顯正道故。親光後釋同無性前解。如是諸論總有二釋。一者外道不能退轉二者魔等不能退轉。
  所行無礙。
  顯第七德。世親釋云。即是生在世間不為世法所礙功德。謂雖生世間行於世間所行之處不為利等世間八法所染污故。(言八法者謂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廣如無性前釋。亦同世親。)又無性云。於諸所化有情利益安樂事中無有高下能為拘礙名所行無礙。親光釋云。顯示世尊降伏魔怨殊勝功德。謂所行者即色等境此所行境擾亂心故障礙善故說名魔怨。謂佛世尊心善安定極悅意境。亦不能亂。所有功德極善成滿一切惡境不能為礙以能摧伏一切境界一切所行不能拘礙是故說名所行無礙。親光後釋同世親說。如上諸論總有三釋。一者八風二者高下三者魔境皆不能礙。
  其所安立不可思議。
  明第八德。世親釋云。即是安立正法功德。由契經等正法無量不可思議(原本有非凡夫所能知如來安立不可思議十四字。世親釋論本無。今刪。)非諸愚夫所能解故。解云。教法對佛名所安立。非愚所解名不可思議。梁攝論云。十二部教安立竟乃至嬰兒等亦能通達。無性釋云。謂契經等十二分教名所安立安立彼彼自相共相故。如是安立非諸愚失覺所行故出世間故不可思議。解云。十二分教對佛名所安立。即此教法安立自相共相故名為安立。親光兩釋。初同世親。第二復次大同無性。
  遊於三世平等法性。
  辨第九德。世親論云。即是授記功德。無性釋云。謂於三世平等法性能遍遊涉以於三世平等性中能隨解了過去未來曾當轉事皆如現在而授記故。解云。無性自有兩釋。此則初釋謂能了知三世諸法平等真如故證知過未猶如現在。或即三世名為法性證無差別故名平等。無性後釋三世諸佛利有情事皆相似故。親光釋云。顯示世尊記別三世殊勝功德。謂記三世皆無礙故。後復次云謂於三世流轉句義皆如現在分別無倒故名平等。如是諸論總有二釋。一云三世即所記境二云三世謂三世佛。
  其身流布一切世界。
  明第十德。世親釋云。即是於一切世界示現受用變化身功德。無性意同。親光釋云。顯示世尊現從覩史天宮來下殊勝功德謂現化身普於一切世界州渚同時流下入母胎故。親光後釋意同世親。如是諸論總有兩釋。一約二身二謂化相。
  於一切法智無疑滯。
  顯第十一德。世親釋。即是斷疑功德。無性釋。於一切境善決定故。非於諸法自不決定能決他疑非離決定能斷疑故。親光釋云。顯示世尊斷一切疑殊勝功德。謂於諸法已得能除一切疑惑決定智故。佛地後釋亦同無性。如是諸釋皆同斷疑。
  於一切行成就大覺。
  第十二德。世親釋云。即是令入種種行功德。無性亦同。親光釋云。顯示世尊於一切乘所化有情能隨所應示現自身殊勝功德。謂遍了知一切有情性行差別如其所應現自身故。親光後釋意同世親。如上諸釋皆同入行。
  於諸法智無有疑惑。
  第十三德。世親釋云。即是當來法生玅智功德。謂知當來如是法生如來玅智。無性釋云。謂聖聲聞言此全無少分善根而棄舍者。佛薄伽梵知彼後時善法當生現證知彼餘生微少善根種子所隨逐故。解云。如經中說(勘是何經)。佛於一時在祇洹林有一乞人至比丘所請求入道。諸聲聞等以宿住智觀八萬劫來未有一念趣向善根故皆不度。佛後責問不度所由。諸比丘等具報所為。於後世尊為說法要得證初果。諸比丘等請問所由。佛為說云此人先世定光佛時作取柴人至城門首見諸人等掃飾治道以待世尊此取柴人問諸人云治道何為。諸人答言定光如來今日入城故修道路。此取柴人聞佛名已身毛皆豎悲泣雨淚不能自勝欲待世尊衣食所累遂往入山路逢一虎摟而食之未入口時忘本佛名但云城門首人遂為虎食。此人唯有此一念念佛善根從定光佛是第二僧祗時起此念佛。後經第三僧祗及九十餘劫此一念善根方熟。故佛依此善種為其說法得證初果。如此細種二乘不知佛能達也。親光釋云。顯示世尊玅善了達一切法智能隨所應恆正教誨殊勝功德。謂於諸佛懷疑惑者無有堪能隨應教誨。唯佛世尊證見諸法智善決定能隨所應無倒教誨無休廢故。親光後釋意同無性。如上諸論總有兩釋。一於當來二通諸法。
  凡所現身不可分別。
  第十四德。世親論云。即是如其勝解示現功德。無性釋云。謂隨有情種種勝解現金色等雖現此身而無分別如末尼珠及簫笛等。(雖無分別而能現身名不可分別。或可所現之身由無分別起故餘人不可分別。)無性復云即於所化有情邪正及俱行中所應現相不可分別。(於有情中現邪正等行不可分別是邪正等行名不可分別也。)親光釋云。顯示世尊能正攝受無染自身殊勝功德。謂諸佛身非是虛妄分別所起無煩惱業生雜染故。如來身非是雜染分別起故不可分別。(凡所現身不由虛妄分別起故名不可分別。或可所現身非虛妄分別起故餘人不可分別也。)親光後釋大同無性。故彼論云謂佛世尊雖無分別如末尼珠由諸如來增上力故亦由自身勝解力故見如來身如金色然諸如來無有分別無異分別。具說如彼。(無有分別者無自性分別。無異分別者無差別分別。)又親光云或同彼類不可分別。解云。此同無性現邪等行不可知故不可分別。或可現六道身不可分別與其六道有差別相名不可分別。依梁論云。示現化身數量相貌時節處所並不可分別。如上諸說總有四釋。一云凡所現身不由分別任運起故名不可分別。一云於有情中現邪等行不可知故名不可分別。
  一切菩薩正所求智。
  第十五德。世親云。即是無量所依調伏有情加行功德。謂無量菩薩所依能作調伏諸有情事此非諸佛已得自他平等更求此智。唯有諸佛已作如是勝調伏事。總釋意云。佛調伏智即是無量菩薩所依。由菩薩加行漸次證得非佛所求。以佛已證最勝調伏故。餘釋差別如後所引。無性釋云。謂由無量菩薩所依。為欲調伏諸有情故發起加行。佛增上力聞法為先獲得妙智。異類菩薩攝受付屬。展轉相續無間而轉。由此證得一切菩薩等所求智。於此釋中先釋功德後釋經句。無量菩薩所依者釋上無量所依。無量所依即佛智也。有說即是菩薩無分別智。為欲調伏諸有情執取心故發起加行者。求佛智也。或可求菩薩智。雖有二釋求佛智為勝。下釋經句。佛增上力。有菩薩聞法為先獲得初地無分別妙智。或可獲得佛一切妙智。譬如一鐙傳然千鐙。地前異類菩薩及不定姓聲聞獨覺佛自攝受。佛涅槃時付屬餘佛及大菩薩。一切善人展轉令聞思修智由此證得一切菩薩等皆所求佛果智也。世親般若論。善護念者依根熟菩薩說。善付屬者依根未熟菩薩說。無性復云。列攝任持不定種姓聲聞菩薩故讚大乘。為顯此事故次說言一切菩薩等所求智。解云。為列不定聲聞等令進趣故任持不定菩薩令不退故說大乘智。故法華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親光釋云。顯示世尊成就佛種不斷方便殊勝功德。謂諸菩薩為令佛種無斷絕故勤修加行。非聲聞等。是故佛智唯諸菩薩正所應求。(準此佛智以為所求非菩薩智為所求也。)親光後釋亦同無性。如上諸說總有兩釋。一者利他德二者佛種不斷即自利德。
  得佛無二住勝彼岸。
  第十六德。世親釋云。即是平等法身波羅蜜多成滿功德。謂無二法身名平等法身。即於如是無二法身得善清淨波羅蜜多。解云。準梁論用圓滿法身及四德波羅蜜為功德體。故梁論云如來法身名住四德究竟名波羅蜜。具說如彼。無性釋云謂無二故名為平等依平等法身波羅蜜多果位成滿故。解云。諸佛法身無二故名平等。無性復云果位六度無增減故名為平等。具說如彼。親光釋云。顯示世尊自性身分殊勝功德。謂佛法身無差別相名無二。佛無二住即是法身真如為體無差別相。於中一切二相分別皆不現行。緣彼勝定常住其中故名為住。即無二住名勝彼岸。佛已窮到故名為得。解云。判此親光三說不同。一云舉能住定顯所住境平等法身。一云雖舉所住意取住定。一云通取所住能住以立德名。又親光云。謂於佛地無二法身一切施等波羅蜜多平等圓滿。解云。法身一故名為無二。六度皆滿故名平等。如上諸論總有兩釋。一云法身一故名為無二一云於法身中無種種二故名為無二。
  不相間雜如來解脫妙智究竟。
  第十七德。世親釋云。謂於無雜如來智中勝解究竟此中勝解名為解脫。即是隨其勝解示現差別佛土功德。解云。世親論意。依無性釋而可了知。言不相間雜者如來勝解所現佛土不相間雜。言如來解脫者即是如來現土勝解。於所現中無不了知故名妙智究竟。無性釋云。謂觀眾生勝解差別現金銀等種種佛土不相間雜。世尊勝解現在前時隨眾所樂悉皆顯現無不了知。無性復云。聞一切佛得平等言即謂一切應同一性。為遮此疑故次說言如來解脫妙智究竟。親光釋云。顯示世尊受用身分殊勝功德。(立功德名。)謂受用身不相間雜一切如來受用身體各各別故。(釋自受用身不相間雜。)如來妙智能令一切眾生解脫故名如來解脫妙智。佛於此智已得究竟如是即說如來妙智不相間雜。(此釋妙智不相間雜。)於淨佛土現受用身亦不相雜。(此釋他受用身不相間雜。)大集會中現種種身與諸菩薩受用法樂亦不相雜。(釋受用法樂不相間雜。)如來於此智所現身亦到究竟(重釋究竟。)親光後解同無性初釋。上來五釋文顯可知。
  證無中邊佛地平等。
  第十八德。世親釋云。即是三種佛身方處無分限功德。謂佛法身不可分限爾所方處。受用變化亦不可說爾所世界。(文顯可知。)梁論釋云。如來三種身中法身約處所不可度量。應化兩身亦爾。不可言但此世界有彼世界無。無有一法出法身外無有眾生界出應化兩身外。無性兩釋。初次中復有四種意同世親。故彼論云如世界無中無邊。佛地亦爾功德方處無有分限。或復世界方處無邊。諸佛三身即於其中稱世界量平等遍滿。以法身等即住如是諸世界中非餘處故。或法身等於佛地中平等遍滿。無中無邊無有分限。此法身等遍一切處為諸眾生現作饒益。然非自性無中無邊。解云。無中無邊有其四種。一約喻法釋無中邊。二或復世界下約所依能依釋無中邊。三或法身等下唯約佛地釋無中邊無有分限。四此法身等下明為眾生故現身無分限然非自性無中邊身也。無性復云。非一非異其相云何。為答此問故次說言證無中邊佛地平等。解云。於此德中先問後答。乘前不相間雜故云非一。乘前得佛無二故云非異。如是非一異相云何應知。為答此問故次說言證無中邊佛地平等。雖復非一各各遍周若是無二亦是遍滿故無中邊。親光云。顯示世尊證真如相殊勝功德。謂真如相無有中邊遠離一切有為無為中邊相故。遠離方處中邊相故。如是真如即是佛地平等法性。證此佛地平等性故遍知一切有為無為等於中不染。解云。遠離一切有為無為中邊相故者如於有為執為定有是常邊。執為定無是斷邊。非有非無是中道。中道之義待邊故立。邊性自離中何所中。故佛證平等中邊俱離。有為既爾無為亦然。若隨俗說方土處所有中有邊如中國為中餘國名邊。佛證平等無方土故遠離方土中邊相也。或可有為無為為二邊非有為非無為為中。邊既非有中何所中。方所中邊準此應釋。親光後釋同世親說。
  極於法界。
  第十九德。世親釋云。謂極清淨法界是名極於法界。即是窮生死際常現利益安樂一切有情功德。(準無性釋可知。)無性釋云。謂此法界最清淨故能起等流契經等法。極此法界於當來世一切有情如其所應常能現作利益安樂。解云。最清淨法界流出正智。由正智故流出後智。由後智故流出大悲。由大悲故流出契經等十二部。由此法界常住故常於當來世能現利益。親光釋云。顯示世尊證得果相殊勝功德。謂得窮極清淨法界如是法界是修道果。親光後釋同於無性。
  盡虛空性。
  第二十德。世親釋云。即是無盡功德。謂佛智無盡如虛空故。無性釋云。如彼虛空無邊無際無盡無減無生無滅無有變易於一切時現前容受一切質礙。法界亦爾常現前作一切有情利樂為相。盡一切界遍作眾生諸饒益事無有休息。廣說如彼。
  窮未來際。
  第二十一德。世親釋云。即是究竟功德。等言等此佛智究竟窮未來際無有間斷是故名為最清淨覺。無性釋云。等者等取究竟功德。謂此功德窮未來際常無間斷窮於未來無際之際。顯佛功德永無窮盡所化有情永無盡故。若依親光後二合釋故佛地云次後二種殊勝功德顯示世尊功德無盡。盡虛空性窮未來際者顯示世尊自利利他二德無盡謂如虛空經成壞劫性常無盡如來一切真實功德亦復如是常無斷盡。如未來際無有盡期利他功德亦復如是窮未來際常作一切有情利益安樂事故。親光後釋云。顯示世尊二利無盡殊勝功德。謂如虛空性常無盡如來一切真實功德亦復如是常無斷盡。如未來際無有盡期利樂一切有情加行無休息故。解云。親光兩釋有差別者。前釋立功德名皆是無盡。後復次釋同世親等兼有問答。具說如彼。上來所釋如來功德具申諸論諸講說者隨情廣略。若用一者取世親釋或親光初說。若用二者合取兩家。
  解深密經疏卷第四

回頂端  內容 [第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