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命雙修.成就佛心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性命雙修.成就佛心

修性即修心性,修命是續長生 (物格.知至.意誠.心正.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


您沒有登錄。 請登錄註冊

9~24 70年 天道奧義

向下  內容 [第1頁(共1頁)]

19~24   70年   天道奧義 Empty 9~24 70年 天道奧義 周二 9月 24, 2013 11:22 am

陳志玄


版主
版主

第九章 何謂修道

  無極老母曰:「道」的本身,是看不見的,聽不到的,也摸不著的,而確是先天地生,為萬有的主宰。因道是最高的,無所不能的。「道」如同江河之水,源泉滾滾,日夜流動而不停止,宇宙一切變化,都是「道」的表現。宇宙的本體便是「道」。一切由「道」而生,道先天地生,沒有天地之先已有「道」。道是宇宙萬有的母體。道成人身,人身又返於道,所以,人若修道,得「道」昇天,便是神,不會再像肉體的人。「道」是萬有的主宰,修道即信仰宇宙的主宰,人人能修道,則可返本還原而昇天。所以,人人當志於道,須要修道,因為人,如果能進入天道。求什麼就能得到什麼,有罪也可以免了。進入天道。便是天人一體,也是天人合一,是故,「道」為天下之貴,天下母也。

  然則,「道」要怎樣修呢?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道是不能片刻離開的,可離開便不是道。生活就是「道」,把日常生活做好,就是修道。生活很複雜,不完全是善的,也有很壞的地方,所以必須謹慎,必須在看不見,聽不到的地方下功夫,這是說罪惡之來,都是從細微變來的,修道者,一定要對於許多細微處,加以小心,不要被魔鬼鑽進來。

  修道,須要實踐「道」。道有德,就是道德,怎樣講呢?「道」是看不見的,但是至公至正的。而「德」是「道」的表現於外的,所以說:凡大德是出自道。道德本是一個,道不可見,而德可見,所以修道就是修德。什麼叫德呢?禮義廉恥是德,孝悌忠信也是德。須要實踐,空口說話是不會修德的。要想求道,以期生命的長存,高昇於天,必要實踐「道德」。持齋清口,減少殺孽,燒香念經,多行善事,都是自修之道,但必須身體力行,多立功德,宣揚正道,才是修道。修一分德,即進一分道,一定要有最大的德行,才能進於道,所以修德也就是修道也。

  修道者,必須修「內聖」與「外王」。茲將內聖、外王,分別闡述於后,以悟諸子。

「內聖」:在克己,將自己先克制的很清潔,而無半點私慾,私是我執,慾是物執,則物我兩忘。而後才可「見素抱樸」。當從致良知用功夫,良知本是人之原有,惜為物慾所蒙蔽,只要去掉私慾,則良知自然出現,即所謂「盡性」也。良知即性,復其本來的性,亦致良知也。所以,意誠、心正、身修、即內聖之道,亦即修內果也。

「外王」:在救世,犧牲自己的利益,以幫助別人。則兼愛之精神也。外王進道,原因在「起良能」。良能為宇宙的動能,此種動能,至大至剛,瀰漫於宇宙之間,即浩然之正氣也。凡是犧牲自己利益.而幫助他人,其良能必有所發揮。其犧牲愈大,良能的發揮亦必愈大。淺言之,亦即佈施濟困.樂助等之造功德,亦即造外功也。

  良知良能,原是一體,靜曰良知,動曰良能,修道者須靜動雙修,即內聖外王兼顧也。

  是故,窒慾為修道第一步功夫,慾淨則可現出良知。慾之來,起於物,故修道者,必須無貪欲之心,即可遠物也。亦即內聖之功夫。行功了愿,佈施財物,即外王之功夫也。

  娘今特引述五千年前,黃帝訪道的一個例證,以開悟修道的諸兒子:

例證:「修道如種田」

  昔時,軒轅黃帝,平定天下,舉行封禪大典。所謂封禪,就是封泰山以祭天,禪粱父山以祭地,就是祭天祭地的大典。有豐功偉業的皇帝,才能舉行封禪。

  當時泰山有一位修道之士,不詳其姓名,但修道的境界,很是高深。他的修道方法,完全為入世的,很合乎一般人的需要,黃帝早知其人。黃帝舉行封禪大典完畢後,即訪這位修道士,卻遍訪而不得,遂下山西歸。

  在歸途中,一日的中午,黃帝在路旁的樹蔭下休息,隨從的軍馬很盛,一般民眾多不敢接近,惟獨有一白髮老者,在田中除草如舊,頭也不抬,眼也不睜,彷彿不知有大隊軍馬經過,更不知黃帝駐蹕。護衛的士兵,為了保護黃帝的安全,在駐蹕的四圍,不免要清理閒雜人。黃帝戰榆罔、誅蚩尤,自有許多人心存仇恨,不能不防萬一。對於種田的老農,自須驅之遠去,老農毫不注意,漫為不理,兵土多無禮貌,擬強迫他離開。

  老農曰:「各處訪我,今我在此地,反要驅我遠去,奇怪的很。」

  老農遂荷鋤,緩緩而去。士兵知黃帝訪道,立刻將這位老農的話,傳達給風后。風后馬上追趕老農,因走的不遠,很快的趕上。

  「老先生,士兵失禮,多請原諒,我帝訪君很久,今已遇老先生,可否與我帝一晤?」

  老農立住腳.笑一笑:「我知道黃帝訪我,我不忍他失望而去,所以今天特來此相迎。」

  風后很感激老農的意思,遂相偕,至駐蹕的所在。斯時早已有人報告黃帝,黃帝正準備親迎,適風后偕老農已至,帝便親迎於帳外。

  「士兵無禮,多請原諒。」帝向老農道歉。

  「榮辱無動於衷,一般之禮儀,何足介意。」老農也很客氣。

  「寡人雖有天下,而好道,此次封禪,遍訪天下有道之士,藉開茅塞,願先生教之。」黃帝避席很恭敬的請教。

  老農:「我聽說帝前年,曾不遠千里,登崆峒山,訪問廣成子,廣成子是得道之士。想廣成老仙,一定有寶貴的意見。本人鄉野之人,日以種田為生,實在不明什麼道?」

  帝再拜曰:「廣成老仙講養生,以抱神為第一要義。先生乃東方得道之士,久聞大名,必有更高的指示。」

  老農:「修道不是專為自己的得救,乃是在救世,帝居元首地位,既然濟人民於水火,如能再建立萬世的道統,功德更無量。本人鄉野的農夫,力弱德薄,且時代轉變,人心澆漓,更非一人之力,所可挽救的,願我帝發最大願心,救萬世的蒼生為幸。」

  帝曰:「榆罔時天下荼毒,蚩尤為虐更甚,賴天之助,得以平定,今天下無事,人民各安其生,我有志於道,願為後世留一修道的規範,而久不得其妙要,請先生不吝珠璣,詳示修道的方法。」

  老農避席一揖:「修道如種田,本人是農夫,從種田而悟道,敢不奉告明主。」

  帝亦避席再拜。(古人席地而坐,避席者,起立,表示恭敬之意。)

  老農:「種田須要分幾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整理士地』,先將選擇妥的士地加以整理、除草、翻土,使其整整齊齊,一根野草都沒有。修道第一步,也當如此。心田當是一塊肥沃地,不可淺薄,這是最重要的,把心理的私慾除掉,有一點私慾,都是阻礙,私慾就是魔鬼,小心親近。要把舊日的一切不好的習慣洗掉,把新的精神振刷起來,才有進益。」

  帝問:「何以知是肥沃的心田?為什麼要肥田?」

  老農:「心田的根基要厚,厚則根可深入,不易拔脫。有的土中多沙礫,好比心多雜念,自然不會多有收穫。深厚乃可載大道,淺薄只能小成。」

  帝曰:「為什麼一般人,不知注意深厚的心田?」

  老農:「一般人求速成.所見的很小。修道必用實功,不能存僥倖心理。世上外道甚多,其說,容易動人。大道平夷,一般人多不注意耳。」

  帝曰:「請問種田第二段功夫是什麼?」

  老農:「種田第二段功夫選種籽。選一粒最好的種籽,下在土裡,將來才能有好的收穫。」

  帝曰:「修道的種籽是什麼?」

  老農:「所謂修道的種籽,就是信什麼道?世上道派很多,究竟以什麼道為正道,這是十分重要的。」

  帝曰:「今流行很多道派,有出世者,有入世者,有習內功者,亦有習外功者,五光十彩,令人不知所從。」

  老農:「因大道之關閉,已數千年,法門不免複雜。但真道不二,要在從生活方面進修。生活的德行,即是人道的表現,故修德即修道,修道不能用什麼法術。凡是用法術的,最後不免走到旁門左道。」

  帝曰:「果如先生所言,則修道也很容易,是成神也不難了。」

  老農:「驟聽來.是很容易,但實際做到,亦非易事。譬如,以『信』論之,想要做得好,又多麼困難。真信則堅定不移.信其為山,則是山,信其為水,則是水,信決定一切。只此一個字,即可得道,聖人教人均是從生活入手,生活即是道,離開生活,便無真道。」

  帝曰:「許多壞人,生活腐敗,也是道的表現嗎?」

  老農:「腐敗的生活,那是罪惡,也是魔鬼,已經不是生活。生活是養人的,罪惡是害人的,所以稱謂魔鬼。」

  帝曰:「宇宙萬有,既然同出於道,為何又生出罪惡?」

  老農:「在後天的變化中,全憑陰陽的變化,陰則濁重,陽則清輕。濁重者則流為罪惡,清輕者則昇為和善。宇宙的變化,不外消長盈虛,一起一伏。宇宙的本體,寂靜不動,無善無惡。後天的運行,見於陰陽,始有善惡之分。魔鬼是由後天的習染中產生的,好似搾豆油者,不能無豆粕,所以善惡是對立的。有善就有惡,善惡也是相隨的。」

  帝曰:「魔鬼永遠也去不掉嗎?」

  老農:「陰陽世界,不免有對立現象,除非達於混元境界,否則,善惡是永不能分離的。如能增加善果,則魔鬼自可減少。」

  帝曰:「道既造生,又為何造死?使人不免生離死別的悲哀?」

  老農:「生無所從來,死也無所從去,整個宇宙不生不滅。所謂生死者,祇是消長的現象,死為新生的轉變.非真有死也,又何必悲哀。」

  帝曰:「選擇一粒種籽,也不容易,須有聖人出來指引迷津,否則,又向何處選種籽?」

  老農:「祇要把握住生活規範,不走入迷途,則離道不遠。」

  帝曰:「請問種田第三階段。」

  老農:「種田的第三階段是灌溉,不灌溉則種籽枯死了,修道必須要灌溉。」

  帝曰:「什麼是修道的灌溉?」

  老農:「每人都有向道的心,其向道的心,便是種籽的萌芽,惜不知灌溉,而

多枯死土中。修道的灌溉,則是通靈,宗教多用祈禱方式,每早晚都應當有祈禱。祈禱好似甘露,一次祈禱,即一次甘露的降下。」

  帝曰:「敢問種田的第四段功夫?」

  老農:「種田的第四段在培土,修道也須要培土。如不培土,則根脫於外,易於動搖。讀經,聽道,反省.均是培養功夫。培養至為重要,修道者多矣。而鮮有其成效,都是由於不知培養。時時培養之,才能滋長。許多修道之士一時興高彩烈,而轉瞬消沉下去,冷如冰霜,這樣子,又焉能有成。」

  帝曰:「開花結果是最後的希望,修道在昇天,不從生活上修養,又焉能昇天?」

  老農:「所謂昇天者,即昇化,昇化分多種。(一)隨緣昇化。(二)脫體昇化。(三)本相昇化。(四)幻化昇化。這四種昇化道理是:

  『隨緣昇化』,修道者明白生死之道理,之道我從何處來,將來歸到何處。並且把握住自己的心靈,死生不過是變化中的一個階段而已。到如此的境界,便可隨緣昇化。

  『脫體昇化』,如秋蟬脫殼,說死即死,其來去自如,所謂無疾而終。

  『本相昇化』,是帶肉體而去。即白日飛昇。這是比較困難的,但其成功,飛昇亦易事也。

  『幻化昇化』,是變另外一種形相而昇化,如變為鳥或變為龍虎。也都是昇化的一種妙法。

  帝曰:「如何能做到昇化?其方法如何?」

  老農:「昇化無方法,如有方法便是方術。離正道遠矣。人從虛無中來,自然再返於虛無,萬相均是幻化,世人認假成真,以致走入迷途。」

  帝曰:「怎樣才能跳出迷途?」

  老農:「知其為迷途,則不迷矣,世人受肉體的影響很大,一時不能自拔耳,肉體不可缺,但人不可過份愛惜,如過份愛惜,則必墜落於愛情中,一落愛情,便有執著,不克昇化了。」

  帝曰:「寡人聞道很多,從人道而進入天道,當以先生為第一次指示。寡人因有國事牽累,不能久留於外,今日聽先生的話,頓開茅塞。先生誠為東方的聖人,封先生為東華君。」

  按,老農受封為東華君,即東華帝君木公也。修道如種田,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祇要耕耘,自有收穫。開花結果;乃自然的變化,不可強其所為。東華君,古仙也,其說教,從平淡入手,誠有其高見。願世之修道者,應詳為研味之。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中華民國70年7月6日

歲次辛酉年六月初五日

律詩:護駕瑤池責不輕。著書奧義到三更。綱常丕振遺餘力。維德宣揚發正聲。

   滿望黎民皆信奉。尚祈庶子盡虔誠。堂名明正香煙繞。天道鸞章博好評。

聖示:天母至尊無極老母懿駕親臨,神人跪接。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絕詩:天道文章豈俗流。闡明奧義泛慈舟。世人拱璧修陰騭。定必論功願可酬。

又詩:虔誠一念要純真。人死魂飛魄尚珍。地獄幽門雖可破。修成有望列仙神。

懿示:諸賢卿及諸兒子免禮。

又示:娘在三更半夜,迢迢雲路,披星戴月,不遠千里而來,無非為諸迷子,一落凡塵,受酒色財氣所迷,而忘記回歸極樂之天,致使為娘日夜倚門閭,望眼欲穿。這次,不得不,躬親再下凡,揮筆著作「天道奧義」一書,以喚醒迷兒,早修善德,邁向康莊大道,齊歸天堂,以期母子團圓之樂也。

又示:幸諸兒女之中,尚有善覺者,助印「天道奧義」,協助代天宣化,娘心甚喜慰,所有叩求事項之文疏,娘皆已悉,當可酌情照准。可,繼續揮鸞著書。

第十章 生命

  無極老母曰:人之生命,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嗎?生命是由天而降臨的,故曰:「天命」。天命是屬於靈體的,所謂靈體者,是很微妙的,所以,又稱曰:「靈明」,靈是光明的,燭照蘟微,無所隔閡。所以,欲求生命之靈明,必須修「天道」。

  天賦人人的生命是平等的,沒有厚薄之分,其成就之不同的原因,是在「修持」有別的緣故。生命的價值,完全看個人的修持,善於修持,則其生命價值高超。如不能修持,則將生命棄如糞土。

  人之生命,均有靈明,只因其修持之能量不同耳,若能修持其生命,達到昇化的境界,便是達到天人合一。所謂合一者,即生命力充塞於宇宙,宇宙間有一種最基本的東西,瀰漫宇宙,為生天生地的原素,稱之曰「道」,人若果能修至昇化,則可成道與天地相通。

  然則,人之生命,要怎樣修持,才能達到「靈明」的地步呢?先當使你的心純

潔,心已純潔。就好似揭開幃幕,自然可以內外相通。祇要「道」進來住在你的心裡,你的生命,自然永久光明。所以,凡有生命的人,必須修道。怎樣才能使人心純潔呢?純潔不是空口說的,必須恪遵左列六純道:

  -、純念──誠意正心,泯除邪惡的念頭。

  二、純行──行為清潔,泯除邪僻的行為。

  三、純信──信仰專一,泯除複雜的思想。

  四、純志──志向堅定,泯除不正的志趣。

  五、純業──精進事業.泯除魔力的誘惑。

  六、純守──抱神以靜,泯除紛雜的困擾。

  果能恪遵六純,自然純潔,道即降臨了。「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誰是善的,「道」即與他接近。在道的眼光裡,沒有富貴,也沒有貧賤,只有善惡。善則賞之,惡則罰之。修道者,必須相信這個道理,這就是「天道」,絲毫不爽。

  怎樣才知道「道」住在你心中呢?當道住在你心裡時,你的精神是非常煥發的,你的心情是非常愉快的,你的志趣是非常高超的,你的信仰是非常堅定的。

  世上有兩條路,一條是生路,這條生路,是走向永生之家的。不過,這絛路很狹窄,也很崎嶇,可是必有柳暗花明之時。一條是死路,這條路是走向滅亡的。但是極其廣大,且平坦快樂,最後是黑暗,永遠痛苦。一般人都喜歡走寬路,從表面看是快樂的,所以人人都願走。修道之士是走窄路的,從表面看,生活很不自由,很困苦的,可是生命是無限大的。肉體的快樂,多屬魔鬼的,令人死亡。諸子若明白生死的道路,則應下決心修道了。

  人之生命,要怎樣修,才能進道呢?人有精、氣、神、三寶、與生命實為一物。應從此三寶而修,若能修至蓄精、養氣、定神之境界,則智慧宏開,能辨是非,精神飽滿,身體健康。自然可以進道也。

  蓋、精為人身之至寶,修道之原液,人若不知蓄精,精失則身體衰弱,精神散亂,道怎能修成乎?氣亦人身之至寶,人無氣則亡,所謂,三寸氣在則可長生也。若明理之人,都不敢多言以傷氣,在夜間臥睡時,不敢口開以漏氣,而善養浩然之氣也。神亦人身之至寶,神定則不散亂,神能馭氣,就不會六神無主也。

  精、氣、神,修得飽滿而無慾念,則可「通玄」,玄者天人一體之總名稱也。通玄只有一個「定」字。就足「知止而後有定」,「致虛極,守靜篤」的功夫。也就是「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也。」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中華民國70年7月16日

歲次辛酉年六月十五日

律詩:莊嚴斧鉞列前排。護聖追隨亦快哉。諸子若知遵道德。群黎卻免受輪迴。

   修真有路爭先到。奧義無門正啟開。把筆揮鸞資悟覺。今宵不負我登臺。

聖示:無極老母懿駕親臨,神人跪接。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律詩:夜靜山河分外嘉。一行駕起五雲車。星沈北海波光艷。月映南天景色華。

   道德淪亡悲此日。文章濟世放奇葩。上蒼奧義玄機洩。信奉勤修實不差。

懿示:諸賢卿及諸兒子免禮。

又示:娘,不辭辛苦,披星戴月,沐兩櫛風,每於三更夜靜,親自下凡降鸞於南天直轄武廟明正堂,揮筆著作「天道奧義」一書。無非是喚醒諸迷子,潔身自愛,勤修天道,避免輪迴之苦,咸歸極樂之天。

又示:惟憐憫諸迷子,浮沉於苦海之中,多造罪孽,難以超脫。娘特准許在著書期間中,凡有輸誠助印「天道奧義」,協助代天宣化者,有所祈求之事,酌情予以照准。凡有呈疏者,均已批交各部門,酌情辦理。可,繼續著書。

第十一章 通玄之道

  無極老母曰:修道者第一先要認識「通玄」。通是什麼?明白四達,四達者無所不達,即無所不通。玄是什麼?玄者幽遠也。玄之又玄,推求到極處,便是眾妙之門。眾妙之門,即是天地根,換言之,就是「天道」。通玄二字是修道最高的目的。修道之士,達到這個境界,便可成道。

  但,修通玄之道,障礙太多,須打破障礙,方能通玄。有下列之障礙:

  一、我障──去不掉我字,這是一個大障礙。人之私心,在有我。一定要無我,面後才可自然,否則,終有所固,有所固,即有所執,所謂固執也。

  二、物障──物者相也。一落於相,便失之於著,著即不能自然,不能自然,則為物所累,失去本性矣。

  三、知障──金玉難捐,土石易捨,此乃人之心理。學道之士,遇微言妙行,慎勿執之,是可為而不可執,腹心之疾,無藥可療也。切勿得魚忘筌,故修道者,不可執著。一經執著,則不可化矣。

  打破我、物、知三障,也非易事,但也不是不可能。須依「靜」、「動」兩種方法下功夫。

  「靜」──人在激動中,便是罪惡的淵藪,一切煩惱罪過,都是在慌亂中生出來 的。魔鬼之進入人心,也是在動亂中滲入的。所以必須要靜。靜中才有智慧,靜後則清,清則一塵不染。人之私慾也是在紛擾中來的,倘能至靜,私慾自也不起。

  「動」──靜不是槁木死灰,靜中有動,動而後有生命。生命是「能」。「能」即是「力」。有此力,而後宇宙才能動,否則,便是滅亡。修道不免遇魔,斬魔當用動力,不是一般和平功夫可能勝任者。

  所以,靜功在致良知,亦即明明德。動功在啟良能。良能現,則浩然之氣,充塞宇宙間。此天人合一最大的要求,亦即通玄之道也。

  修道在通達無礙,如何能通?在昇化。其所以能化者,在打破障礙。世人今日受盡八戒束縛。八戒者:「色、酒、利、名、怒、懼、樂、慾。」難得打破,真我隱於慾中,不得光明。故,修道者在少私寡慾,物我雙遺,則撥雲霧而見青天,萬里碧空,光風齋月。即可達「通玄」之境界,通玄微妙者,乃最高之昇化也。

  然而「通玄」之道,祇有一個「定」字,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是故,痛下苦心,以修「定」功,不但,可清除障礙,亦可打破「八戒」,不被八戒所束縛,而清心寡慾。真我可浮現而得光明,自能「通玄」也。

  凡有意修天道者,必先減少私慾,使自己日進於光明。也必須反省自己過錯,並應懺悔,這就是精進的功夫。然後修「定」功,以至於「通玄」。

  茲引述一例證:修「定」功,以打破「八戒」獲得「通玄」之故事,以悟修道者。

例證:修「定」功勘破八戒,八聖終能得「通玄」

  昔時黃帝西遊,登崑崙山,達於玄圃。玄圃者,為古代仙人聚會之所。遠在黃帝之前,時有仙人聚於此處。黃帝特訪玄圃,藉覓古仙修道的聖蹟。

  玄圃在崑崙山雲霞峰,此為最高峰,攀登不易。仙人之往來也乘雲,飛行空中,自無險阻。黃帝斯時尚未得道,其登山也不無困難。不過.因其是天子,一國之元首,開山通道,雖費時日,亦可通達。玄圃非有樓臺殿閣,其所奇者,在諸峰之中間,有一廣大之平臺,約有二里許之平方,四外峰巒環抱,蒼松翠柏,蔥鬱扶疏。各種佳禽,飛鳴上下。平臺上淺草如茵,在平臺之北端,生一高昂之大樹,其蒼老不知生幾萬年矣,除此則無所有。

黃帝瞻望良久,顧伯常曰:「此神仙所聚之處也。」

伯常問曰:「果如斯?則仙人何所樂也?」

  帝曰:「人間之所謂樂,均屬幻境。指地可起百層之樓。仙樂麗伎,意之所至,則隨想隨至,均是幻景耳。至於仙人則不飲不食,御風而行,又何所待於人世之樂。」

  黃帝靜默沉思,黃帝走到巨木的前面,不禁為之驚愕。

  「此生命之神樹也,何以墜落人間?」

  柏常問:「生命神樹有什麼作用?」

  「我告訴你,生命神樹的作用。」帝繞樹走一匝,至為欣慰。

  以一皮墊子放在地上,帝就坐,八聖圍繞著亦坐下。帝遂以至為愉快的心情,解說神樹的道理。

「此神樹即生命樹,永永遠遠不死,天地開闢之初,撒下種籽即生命樹,開五色鮮花,結五色生命果,凡是吃到生命果的,便永遠不死。」  

風后問曰:「此生命樹多少年開一次花?」

  帝曰:「五百年開一次花,亦即五百年結一次果。」

  風后曰:「我們今天來的不巧,未逢其結果時。」八聖不禁感嘆。

  帝曰:「曾聞古仙云,生命樹可以隨時開花,不必感嘆。」

  八聖為之欣喜若狂,拜請黃帝,使生命樹開花結果,每人可以吃一粒生命果,可永遠不死。

  帝曰:「生命神樹為五百年開一次花,所以世界上五百年必有王者興,這位王者便是吃到生命果的。為什麼也可隨時開花?這須要說明。」

  風后急於要知道這個說明,問曰:「請帝詳為指示。」

  帝曰:「生命果,人人願吃,可惜不能遵守生命的八戒。」

  風后曰:「我們無論什麼戒,都願遵守,祇要能吃到生命果。」

  帝曰:「第一戒色,策二戒酒,第三戒利,第四戒名,第五戒怒,第六戒懼,第七戒樂,第八戒慾。如果能打破八戒,則可吃到生命果。」

  八聖俱言:「絕對遵守八戒,請帝叫生命樹開花。」

  帝曰:「說話容易,恐怕你們八人做不到,我們還是快一點回去吧。」

既然已經看到生命樹,又焉能願意回去,再三懇求帝顯威靈,吃到生命果。

帝曰:「你們願心,我很同情,但生命樹的開花,不是任何人可轉移者,必須受八戒,姑一試之。」命八聖坐下,試一試八戒如何?

  一、玄圃平地起樓閣,美女如雲,翩翩歌舞,八聖受戒未動。

  二、忽現精餚美酒,飢腹轆轆,有動酒戒者。

  三、在亭臺之上,金銀財寶堆積累累,八聖未動心。

  四、另一環境,一大官高居寶座,享受萬民歡呼,極盡榮譽,八聖也未動心。

  五、正在遊玩之際,忽有一人向八聖漫罵,污辱備至,八聖不忍,為之理論。動五戒。

  六、玄圃之南,有一南天門,僅可立人一足,下臨萬丈深淵,經過此地而不懼者,才可登山,八聖祇過去三人,五人未敢過。

  七、又一新境界,樓閣均是金銀築成,瑪瑙舖地,美妙的音樂,嫵曼的舞蹈,誠為仙地,八聖本來有宿根,未為所動。

  八、至一深山,萬賴無聲,八聖端坐,不無雜念浮起,好似大海中的波紋,時起時伏,第八戒破矣。

  帝曰:「略一試之,即破戒。」守八戒也不是容易的。八聖不能吃到生命果。但已見到生命樹,又焉能輕易放過。要求帝暫留於玄圃,加緊修持,必須達到堅守八戒而後已。帝憫八聖的誠心,遂允暫留,叫八聖修「通玄」大法。

  「芒芒昧昧,因天之威,與玄通氣。」這是黃帝訓八聖,修「定」功以「通玄」之粵義。大道混元,所以稱芒芒昧昧。天者,原為人事之顯化也。由人事而通天,再通玄。玄者,天人一體之總名也。玄牝也是宇宙開闢之老祖,故曰:「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即黃帝所稱之「通玄」。通玄大法,衹有一個「定」字。八聖留於玄圃,痛下定功,八天而成功。再試之完全不動心。

  生命樹立刻開花,五彩濱紛,果實累累,黃帝摘生命果,分給八聖,八聖遂得長生久視之道。很快樂的下玄圃,東歸。

  生命樹長於玄圃,不可得而至,五百年開一次花,又不是每人可以吃到的,是生命果難矣。

  每人有一株生命樹,生在你的心裡,祇要守八戒:「色、酒、利、名、怒、懼、樂、慾。」則可通玄,生命樹自然開花結果的。天道便是生命樹,凡是歸依天道的,都能永永遠遠不死。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中華民國70年8月10日

歲次辛酉年七月十一日

律詩:接駕焚香遶案前。中州聖地百花鮮。鸞乩喜賦開迷句。木筆頻揮寫錦箋。

   老母無辭辛與苦。痴兒深沐德兼慈。天恩浩蕩君知否。道本須臾不可離。

聖示: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律詩:著書勸世醒迷兒。早覺修真正此時。天道無私傳奧義。人心秉正學規儀。

   慈航廣度成仙路。法鼓頻敲響海湄。箇裡功勳誰占浩。堪期碩果返瑤池。

懿示:諸賢卿及諸兒子免禮。

又示:娘為喚醒迷兒,早悟天道之寶貴,勤修實踐,以期天下大同。故不辭辛苦,為期一年,躬親下凡,著作無極天書「天道奧義」,實是人間之至寶,凡有善覺之兒子,開囊助印天書,協助代天宣化,其所祈求之事項,娘當酌情,予以照准,敕令各部門遵示辦理,以償其愿。以褒其功。嗟呼!現世竟有不肖之兒子,假藉聖神之名,亂出謬論以誹謗天道,或背道而毀道以擾人心之正信者,其人已被魔所作祟而不自知,若不早覺回頭,報應之日,悔之已晚矣。所謂:「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第十二章 心性

  無極老母:「何謂心?心是變化的樞機。心的本身,原是一無所有。常無欲,以觀其妙,此「妙」字,即變化的樞機,亦即心也。心無方所,既不在內,也不在外,只是變化的一個樞機。

  樞機是變化之所出,而非變化,故心是所以生,而非所生。故稱之曰「妙」。宇宙在無窮的變化中,此變化均生於心。而心又無形體,無方所。如指出心之形體,或指出心的方所,便不成為心矣。心乃由天而降,故稱之曰:「天心」。

  何謂性?「天命之謂性」,性為萬有之本。性是由無極自然而來的,自然為混元的景象,這個混元的景象,即太易,為真空的宇宙。在這真空中,慢慢開始運動,遂產生第一粒種籽──即「原靈之性」。第一粒種籽,原為無極,即是「道」既由天而降,故稱之曰:「天道」。既稱之曰「道」,又何以稱之曰「性」?性為無極之靜態,命為無極之動態,其實「一」也。言性,命自在其中。言命,性自在其中,性命不可分。性命是宇宙的基本,也是人生的要道。

  所以,天道之最高修養在心性。性為原靈之本體,未動之初,心為樞機,將動之際。樞機之發動在性,性之流露在心,心性總綰人生,可知其重要也。

  然則,修養天道的心性之道,應如何?人別之可分為「先天」與「後天」二類。後天,拜神──勸善規過。先天──修養心性。希望達於最高的境界。即是修「內聖」與「外王」也。

  所以,「心性」是修天道最高之工夫。

  一念之善,即是「正心」。全心之正,即是「盡性」。

  有一個善念,就是正心,這是多麼容易。善就是「天堂」,一念之善即昇天堂。惡就是地獄,一念之惡,即墜地獄。所注意者是「全心之正」,心無時無刻不正,果如此則盡性也。只要從善念下功夫,一日一善念,二日二善念。久之自然達到全心之正,亦即心無不善,即盡性也。此乃修「天道」入聖超凡之捷徑也。

  欲求盡性,必從正心入手。蓋以心之正,或不正,人人可以自求,下手容易耳。心性原是一體,性之動為心,心之正歸性也。

  修心性,確實容易,其方法如下:

一、慎獨──戒慎乎所不睹,恐懼乎所不聞,正心之道,首重慎獨。心之動,原為人所不可見,所不可聞。顯現者,心之動也。動則感應,絲毫不爽。一件行為,看來似很複雜,實為無數之「心動」集合而已。

二、塞其兌──兌為欲根,視、聽、嗅、味、觸、性、法。所謂塞者,使其不放縱耳。此七根為人生之需要,求其適中,不失其正可也。

三、閉其門──欲之經過,有其門徑:耳、目、口、鼻、身、色、意、此為七門。七門當有其用途,不可偏廢。但欲念經此七門而入,故不可不閉之。閉非棄而不用。是閉其邪惡者,行其善良者也。

  是故,性為天命之所由來,為宇宙之本。修天道者,在「原始要終」,即反其本也。性功既成,返於道也。既歸於道,則是天人合一,宇宙在握,所謂執大象也。心原是由性海中產生的一種波紋,心性為一體。萬化生於心,此為宇宙變化的樞機,性為體,心為用,體用兼備,始為修道之結果,故修天道之功夫在於心性。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中華民國70年8月21日

歲次辛酉年七月廿二日

律詩:斜月將沉入海隄。清晨絕好一台西。山河忽見來山雨。竹野微聞叫竹雞。

   愁世貪眠尤未醒。惱人難寐嘆長迷。登鸞勸善心惶恐。護駕追隨責不低。

懿示:無極老母懿駕親臨,神人跪接。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律詩:勸善又來盼望中。臺灣海峽水融融。名山畫憶王摩詰。勝地詩懷陸放翁。

   漁火依稀遙鹿渚。書燈隱現近王功。一聲鐘磬醒迷夢。奧義深藏喚大同。

懿示:諸賢卿及諸兒子免禮。

又示:娘躬親下凡著作「天道奧義」一書,欣看諸兒子都有善覺,爭先恐後。輸誠樂助印贈,由武廟明正堂將諸兒子祈求事項,填入文疏,呈娘批閱,娘心甚喜甚慰。娘本愛子心切,自應酌情照淮,懿命各部門,遵命辦理。諸兒子代天宣化,普渡眾生之功德,不失本來之善性,娘感動流淚不已。願諸兒子,切勿忘記天堂之極樂,早日修道立德,同歸極樂之天,以期母子團圓。俾使俗世,盡是善人,惡人絕跡,則大同世界可期也。

第十三章 道之貴

  無極老母曰:道事先天地生的,沒有天地之前,已經有了道。道是不生不滅,萬古長存。永遠運動,永不止息。便是萬物所從出處,為萬物之主宰,可以為天下母也。所以,「道之貴」,由此而可以之也。

  孔子曾形容「道之貴」而言曰:「朝聞道,夕死可矣。」是孔子形容「道之貴」,但並不是朝聞道,晚間就死了。如果朝聞道,到晚間即死,尚有誰敢再聞道?

  什麼叫道?彷彿是很玄妙的,其實,所謂「道」者,就是宇宙人生的道理,明白宇宙人生的道理就是得道了。世人皆認為得道不是如此的簡單,還有很神秘,所謂神秘者,是有許多問題不懂,一旦懂了,也就沒有神秘了。

  「人生為什麼活著?穿衣嗎?吃飯嗎?」人之衣食是維持生活的,但人絕對不是為衣食活著的。究竟為什麼而活的?這就是為「道」而活,所以,世人一定要「聞道」。其所以要「聞道」者,最大的關係是「人生是在外面流浪,人人必須回家」。

  何處是我家?人人究竟要回到那裡呢?所以,閒道者,在得一歸宿,不然的話永遠是流浪,永遠沒有家,不是太苦了嗎?那麼最後歸到何處?即「歸真反樸」,返同無極之天堂,生我原靈之家,如不聞道?將安歸乎。如果我聞道,便明白我的身份,也明白一切變化之由來,則萬化不動於中,此即「道之貴」也。

  然則,「道」是什麼?孔子曰:「吾道一以貫之」。這個『一』字是什麼?一即道,道先天地生,未有大地之前,已有道。萬有從『一』而來,最後又歸於『一』,由何處來?最後必返於何處?宇宙萬象看來是很複雜,實在很簡單。須知,「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凝,神得一以靈。」由此可知『一』即是道之可貴也。

  孔子曰:「吾道一以貫之」。孔門弟子不知其意,來問曾子,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忠、恕二字,中心為忠,如心為恕。中心者,人心也。袪除私慾,復其光明之本體。如心者、從心也,即放心,放其心,以達於自然。萬化生於心,把握住心,這就是一貫之道也。

  誠意正心是修身的基本功夫,以正心為最重要。正心者,不動心也,心不動則大定,定中自可復性。如心者從心也,從心者,從心所欲。物我兩忘,達到自然境界。由正心至從心,以說明養心的功夫,亦即一貫之道。用「心」以貫之,一貫者「心」也。

  心是萬化的樞機,宇宙的變化,都是由心而生的。心不是本體,祇是變化的一種樞機,如能把握住這種樞機,也就是把握住變化。所以心是修道的重要課目。

  根據娘,以上的解釋,世人可略知「朝聞道,夕死可矣」的大義,亦可知「道之可貴」。應如何聞道?應如何養正這顆心?這就是要看修道者,是否有恆心與毅力的功夫了。

  「聞道」則明道。道不是什物,本是一種精神境界。聞則知之矣。人生不過幾十寒暑,如白駒過隙,轉瞬即逝,逝而墜入輪迴,生生不已,亦極痛苦。聞道則復性,復性則明矣。可以永遠不死。

  聞道是一種通靈的工夫,第一必須先拋私見,才可容物。第二須淨化,而後才可一感即通。所以,若明道者,就可知「道之貴」也。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中華民國70年9月8日

歲次辛酉年八月十一日

律詩:揮鸞奉命降詩章。煙篆氤氳覺味香。喚醒群黎登彼岸。引迷眾信渡津梁。

   滿懷奧義修功果。一念慈悲引興長。愁世不曾能悟道。瑤池聖訓實堪揚。

聖示:無極老母懿駕親臨,神人跪接。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律詩:極樂瑤池不計春。往來盡是我生民。從來豈用塵寰物。過去何須世上珍。

   大學書中明本性。中庸句裡運元神。闡開奧義修天道。莫負為娘費苦辛。

懿示:諸賢卿及諸兒子免禮。

又示:娘為喚醒諸兒女,早覺黃梁之夢,勤修天道,庶免浮沉於苦海,齊歸無極之天,以期母子團圓。故不辭雲路迢迢之苦,下凡著作「天道奧義」,願我諸兒女,應體娘心之慈愛,棄惡從善,同頭是岸,莫負娘心之期待。須知天堂之大道,本是康莊,四方八達也。

第十四章 天道之進修

  無極老母曰:天道之進修,分為六段;『止、定、靜、安、慮、得』茲分別解釋如下:

第一段──止

  修天道者,可無所止,儘量可修也。止者,即止於一也。所謂: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孔子所云:「吾道一以貫之」,蓋宇宙最高之原理,即止於一也。世人名之曰「信仰」,其所以名之曰信仰者,乃最高之統一精神,實為最大之止處。宇宙不停的移動,世事也紛至沓來,人處於其中,沉浮輾轉,非常苦惱。所以必須有一止處,有所止,乃可應付紛擾苦惱的環境。止不是消極,止是精神之統一。知止而后能更有所為,實為修天道「止」的功夫。其進修的方法如下:

 (一)堅定信仰天道,信奉天道。

 (二)恪遵修道戒律,以嚴肅本身之生活。

 (三)實行抱一,絕無雜念,則精神可集中,自然止矣。

第二段──定

  正體不動,雷霆鳴於頭上而不覺。泰山崩於前而不驚。一切誘惑均不動搖,此是「定」功。定功的效果,見理明,不為邪說異詞所動。有大魄力,可擔當大任。即「莊敬自強,處變不驚」也。其進修方法如下:

注重食物衛生,多食素,以清血液。避免食葷,以免血液重濁。使生理健全, 須

鍛鍊身體,由生理以增加心理的力量。

 (二)時刻提氣,勿使下墜,則可以助長健康。

 (三)實行專氣調息,使氣平和不浮,氣不浮,則血液不上沖,心思自然底定。

第三段──靜

  由定而靜,靜如止水,水靜尚可照影。人的精神止靜,自可燭照萬物。由靜中可以生慧,更可進入感而遂通的妙境。其進修方法如下:

 (一)少私,私者我也,少私者忘我也。

 (二)寡欲,欲者物也,不可受物的影響。

 (三)實行心齋,使體合於心。

第四段──安

  止、定、靜、均不免用功夫,似由勉強而來。「安」則自然,自然即放心也。放心者,無心也。孔子七十而從心所欲,從心所欲即放心也。其進修方法如下:

 (一)任其自然,不造作,不矜式,不勉強。

合於玄同,打破一切差別,無所區分,自是盡物之性,盡人之性。 

第五段──慮

  以上四段多屬靜的,到此則變為動的。修天道的最高修養,不是專注重靜功,靜功祇是進修的一個段落,並不是進修的目標。其進修的方法如下:

 (一)鉤深致遠,隨心應化。

 (二)探賾索隱,揭發玄機。

第六段──得

  得者,得道也,而達天人合一的境界。天人合一者,即宇宙在我裡面,我在宇宙裡面,我與宇宙是一個。日月星辰,風雨雷電,大地山河,都是屬於我的,我與天地合成一個,即與天地參也。如此即可回歸故鄉之極樂無極天也。

  茲再解釋進修天道之六段功夫與效驗如下:

止──由止而形,形者立也,道形於中也。

定──由定而著,著者成長也。

靜──由靜而明,明者光華也。

安──由安而動,順其自然也。

慮──由慮而變,變者陰陽不測之謂也。

得──由得而化,化者超生了死也。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中華民國70年9月22日

歲次辛酉年八月廿五日

律詩:當年壯志貫凌雲。報國精忠蓋世勳。破敵萬千金國將。殲仇五百岳家軍。

   丹心扶宋威風在。碧血成河烈士焚。卻惡奸秦無限恨。于今地獄有何云。

聖示:無極老母懿駕親臨,神人跪接。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律詩:駕起雲頭遠望中。東敦夜色露光融。登臺覓韻羞偏澀。揮筆題詩句未攻。

   八德能通同造化。一誠可合建勳功。蒼天奧義人知否。願爾黎民信始終。

懿示:諸賢卿及諸兒子免禮。

第十五章 見素抱樸以卻魔

  無極老母曰:修道者,必須「見素抱樸」,始能修成大道。見素抱樸為除掉一切紛擾的捷徑。修道者,須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應如何解除本身的痛苦,痛苦就是魔考,這是急需的。修天道是回歸極樂世界之康莊大道,但未修成天道之前,如何能救我目前的痛苦,這是修道者十分急迫的事。欲解脫目前的痛苦,惟有見素抱樸,始能解脫。

  玆將「見素」與「抱樸」分別闡述如下:

  素者純白,一塵不染,毫無沾執也。見素者,所見為素;此處所講之素,並不是真正純白,而是一假藉之詞。見素則空無所有,如虛室生白。應如何才能見素?

一、毋我──不要有我念,一有我念,便起他念,我他對立,則生私心,魔就乘隙入矣。

二、毋遠──不要有遠念,一有遠念,便起近念,遠近對立,則生空間,魔就乘隙入矣。

三、毋早──不要有早念,一有早念,便有晚念,早晚對立,則生時間,魔就乘隙入矣。

四、毋親──不要有親念,一有親念,便起疏念,親疏對立,則生愛憎,魔就乘隙入矣。

五、毋重──不要有重念,一有重念,便有輕念,重輕對立,則生紛擾,魔就乘隙入矣。

六、毋高──不要有高念,一有高念,便有下念,高下對立,則生不平,魔就乘隙入矣。

七、毋老──不要有老念,一有老念,便有少念,老少對立,則生生死,魔就乘隙入矣。

八、毋強──不要有強念,一有強念,便有弱念,強弱對立,則生爭持,魔就乘隙入矣。

九、毋大──不要有大念,一有大念,便有小念,大小對立,則生計較,魔就乘隙入矣。

十、毋尊──不要有尊念,一有尊念,便有卑念,尊卑對立,則生貴賤,魔就乘隙入矣。

十一、毋是──不要有是念,一有是念,便有非念,是非對立,則生罪惡,魔就乘隙入矣。

十二、毋美──不要有美念,一有美念,便有惡念,美惡對立,則生色慾,魔就乘隙入矣。

  抱樸者無欲也,如何能作到無慾?

一、毋貪──無論何事,祇要一落貪心,便是慾念。慾則障,有所隔閡不能大通,魔就乘隙而入矣。

二、毋溺──父母愛子乃是本性,但溺愛則不明,溺者無是非,陷入罪惡中,魔就乘隙入矣。

三、毋忿──忿怒即嗔。忿是壞事,容易墜入暴戾中,暴則失常,有悖於裡,魔就乘隙而入。

四、毋喜──過喜也容易生欲,因喜之則不免迷惘,迷惘則亂真,魔就乘隙入矣。

五、毋悲──悲則沮喪,缺乏勇氣,魔鬼乘隙而入,終至跌倒。

六、毋惰──惰則精神懈弛,疏於防範,百病滋生,魔就乘隙而入矣。

七、毋淫──淫為萬惡之首,亟應戒之。

八、毋感──慾之由來,生理關係最大,故當注意感官,不可輕易受外感,有動於中,則魔乘隙而入矣。

  以上各項是修「見素抱樸以卻魔」之特效法,希修道者,應慎守而修之,則天道可成也。蓋毋者,略舉差別象耳,欲除掉差別,以還我本來之素。差別愈大,則痛苦(魔考)愈大,無差別,則無爭持,無爭持則無痛苦,亦即可避魔考。

  慾之起因不外貪、溺、忿、喜、悲、惰、淫、感。果能塞此八賊,則慾可止也。惟根絕慾念,則須「明明德」;明德既明,好比慧劍在握,一切妖魔,自然倒退。無欲即抱樸,亦即反樸也。

  總而言之,修道者,應「少私寡欲」,祇要無私欲,即可進道。如何能斬斷私欲?老子云:「致虛極,守靜篤」此為兩把利劍。虛則無私也,靜則無慾也,當一片空寂時,是什麼景象?「虛室生白」,「虛者心齋也」亦即修道的最高功夫。

  靜與虛攸關,但也有區別;靜是湛寂,欲其有,則萬象林立,欲其無,則一片闐然,靜中無所照,亦無所不照。前言十二毋以見素,八毋以抱樸,均是修道下手的功夫。如能善為修持,久之,自有成果。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中華民國70年10月10日

歲次辛酉年九月十三日

律詩:今宵護駕職無違。八百神兵任指揮。九九炎峰看隱現。三三松嶺認依稀。

   一誠可合天人意。八德能通宇宙機。願爾諸生修正果。成仙成佛興遄飛。

聖示:無極老母懿駕親臨,神人跪接。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律詩:一輪明月照瑤幃。錦繡江山入翠微。臺島風光看隱約。鯤瀛景色認依稀。

   遙觀可合乾坤裡。近卻能通造化機。勸世不辭千萬里。願期信奉莫相違。

懿示:諸腎卿及諸兒子免禮,娘續著天道奧義。

第十六章 修天道應修靈

  無極老母曰:修天道者,在有一最高境界,此種境界之達成在修靈。如無修靈,則境界等於是幻想,天道亦修不成矣。

一、何謂靈

  靈者天地之精氣也,此「氣」字並非指呼吸之氣,是指一種不可形容的代名詞,言其精微不測,因此稱曰「靈」。

  此靈氣為天人相通的媒介,極為微妙。其狀不可形容。細推其由來,原來是由「道」之運轉所產生者。道不可見,此精靈之氣,自亦不可見。有時形成光,但光並不靈,光為靈的一種放射線耳,此種放射線是不能常見的,祇是偶而一現。靈之降靈,不完全是光,故稱之曰「精氣」。

二、靈之由來

  靈不是先天而來的,先天者為「道」。道的運轉產生靈,靈為道之產物。所以凡是蒙到靈的,都是有道之士。靈之降臨,因人而異,蓋以人之修道不同,其所得之靈自異。通靈須你自己修持,修則靈至,不修則靈不至。所以靈之由來在我自己,不必他求。靈不是求而得來的,靈是修來的。

三、靈之種類

  在人世上所看到的靈,可分多種。其實靈體祇是一個,但在用的方法不同,其所表達者也各異。

  (一)靈機-當環境困難,生死存亡之際,而生一種機智,轉危為安,這「機」者靈也。靈,機二字合在一起,益知靈之微妙。

  (二)靈明-靈有時發射為光,故稱靈明。所謂智慧者,亦一種靈光,這種光明,彷彿是一塊明鏡,可以燭照萬物,反映出各種景色。靈明是由靜中產生的,所以修道在主靜,此大智慧所由來也。

  (三)靈感-宇宙一切都在感應中,宇宙為電磁場,善感則善應,惡感則惡應,絲毫不爽。甚哉感之危也。靈感者通神也,不是一般的感應。須有最大的修持,而後獲得靈感。

四、如何修來

  修靈不一定要脫離社會,無論何時何地,均可修靈。修靈的步驟如下:

  (一)發願──發願者,即發最大的決心。所謂「願」者,即對於天道下一種至誠的信仰,則精神統一。發願後,則精神有一方向,即有一歸宿也。不過,並未達到目的,祇是先建立一目標耳。必須先建立此目標,有目標而後才能邁步,朝著這個方向行進,故發願為修靈之首要。

  (二)受道──凡是志在修靈者,當接受「道」之真理,惟有接受真理,才能開悟。蓋宇宙一切都有一個真理。

  (三)洗心──用卦爻所講的吉凶悔吝,以洗滌此心,即戒慎恐懼之意。修道有戒律,時刻以此洗心,以免魔鬼乘隙而入。守戒律以澄清此心,不起漣漪。自然此心光明,無所不照。

  (四)開障──所有的過錯,及不良的習慣,都是魔障。魔是一種濁氣,把良知障礙,而發生一種極壞的毛病。開悟者開此濁氣;當用一種力量力以破除,此種力量,修持者自念:「天靈,地靈,天母神靈,諸魔退位,靈光靈靈。」誠心虔念,自有一種力量,這個力量可克制魔障。如有得道之士,助修持者念:「一心在念,萬靈聚掌,開關通竅,靈光靈靈。」助念者,舉掌向修持者,誠心念之,自有力量。

  (五)觀妙──「無慾以觀其妙」,妙者萬有變化之樞機也。無欲則明,明則靈現也。當用心齋功夫。心齋分四段功夫,即抱一,專氣,守神,還虛。心齋亦靜功之一種。心齋之目的在明,明則通。

  修靈分為五段,發願為一修,受道為一修,洗心為三修,開障為四修,觀妙為五修。如能按此五段進修,自有靈光降臨。如影之隨形,立竿見影。

  清輕者上升,濁重者下降。此乃不移之論也。何以清輕,要在少私寡欲,如無修靈又何能清輕?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中華民國70年10月19日

歲次辛酉年九月廿二日

律詩:護駕輸誠意念真。中州文物實堪珍。揮鸞闡教憑鸞筆。化俗移風啟俗人。

   武廟長留千載譽。神宮指日一番新。諸生奉聖成功果。奧義頒行志可申。

聖示:無極老母懿駕親臨,神人跪接。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律詩:人心不古已臨危。作惡多端仍未知。道德淪亡誠可嘆。天良喪盡實堪悲。

   匡時勸善文千句。濟世宣仁筆一枝。奧義箴言須記取。免教墜落苦無期。

懿示:諸賢卿及諸兒子免禮。

又示:娘躬親下凡著作「天道奧義」全書二十四章,作為臺中黃帝神官重建落成紀念書,由辛酉年正月十五日起,為期一年著成。玆因黃帝神宮重建,已將完成,並訂於本辛酉年十二月初四日舉行安座大典。娘為配合神官落成紀念,擬將「天道奧義」尚有七章,提前著成,即農曆十二月十五日完功。並訂於明年壬戌歲正月十五日繳書天廷。命鸞友雜誌社速印單行本贈閱。

又示:諸兒女輸誠助印造功,有祈求事項者,可在繳書前呈疏,娘當酌情照准。繳書後助印者,其所祈求事項之疏文,須經南天簽呈始得辦理,尚有三個月期間,希諸兒女,勿失造功良機。

第十七章 修天道的路線

  無極老母曰:世人論道,意見紛紜,似盲人摸象;有云鼻長者,有云似牆者,有云長牙者,均是象,並無錯誤。惜所論者,祇是一斑,未見其全貌。研究天道者,必須貫通,否則,必發生窒塞,百弊叢生也。

  蓋「道」是無為、至誠、至善、中庸也。

無為──從道的形態而言,無為即至道。

至誠──道的功效,中庸一書,論之甚詳。

至善──從道的功德說起,止於至差,即止於至道。

中庸──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庸者用也,即道之體用也。由道的運動論之,即天道也。

  中庸是一部天書。中庸:「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所以修天道者,有三條之路線,即「性」,「教」,「曲」之功夫。

  一、性功──「窮理盡性,以至於命」,性功為修天道重要功夫。「自誠明謂之性」,即頓性,一言而悟道,孔子之朝聞道,亦為頓悟。頓悟多為生而知之,有道根者,聽一言而大悟,直接通天,自是捷便,惟不可強求。

  二、教功──「自明誠謂之教」,用一種修養的方法,再恢復靈明。靈、明二字為道的光輝,靈明之照,即道之精進,修道的功夫,均是修明,要在少私寡欲。人性之暗澹,即是魔道,即墜入地獄。修道訂有戒律,修道者應所遵循。藉此以正心修身,去掉私欲。欲淨則明德現。故修道的功夫在「明」;明明德,則近於天道矣。

  三、曲功──「其次致曲」,曲者抱一也。精神集中,念「天母至尊無極老母」,無論行走坐臥,有閑則念之,專心在念。起初聲音很高,漸念漸低,以至無聲,達於靜止。曲功簡便易行,惜世人不知抱一之應用也。

  性、教、曲,三條道路,都可達到誠的境界,「誠」有六段功效;「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惟天下至誠,為能化」。

  (一)形──「進於道」,為入道之初,此形字不是有形之形。道是混元,先天地生,道不可聞,不可見,恍恍惚惚。老子稱曰:「無狀之狀,無物之象。」亦可知「道」之精微,所求者在用明的功夫。

  (二)著──「德潤身」,為形容道之成長。道之成長,為氣質之變化。氣質之變,在修養之勵進,則可進德修業也。

  (三)明──「含弘光大」,這是修道的重要功夫,明則洞燭隱微,辨別善惡,達於不惑的境界。

  (四)動──「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道之動,是自然的運轉。修道不完全用靜功,也注意動功。靜動是互用,這是很微妙的。

  (五)變──動而後變,變中萬象雜陳,即現世之境界。「道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從萬物之變化,看到宇宙之微妙。變者,幻相也。不變者,乃是真實的。

  (六)化──由變而化,「贊天地化育,與天地同參」這是天人合一的境界,亦即昇化。化者又返於道,道是創造宇宙萬物的主宰,返於道,即合於主宰,這是化的境界,也是修道最高的目標。

  性、教、曲,是修天道的三條大道,修道者當遵循此三條道路,作自己的規範。拳拳服膺,必能渡過苦海,達到彼岸而登極樂。不知修道者,難免走入歧途,或墜落深淵,希諸迷子,速猛醒!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中華民國70年10月28日

歲次辛酉年十月初一日

律詩:秋去冬來歲欲更。著書勸善育群英。人心不古堪為憾。世道澆漓實可驚。

   但願頹風能挽轉。惟期良俗得安榮。闡明奧義無窮理。天道文章博好評。

聖示:命御林軍排班,神人恭接懿駕。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律詩:深宵夜靜下瑤池。著作天書勸眾兒。立德造功修碩果。行仁履義達無為。

   謾言學道成非易。只要明心理自知。證佛登仙憑一念。勤修信奉勿多疑。

懿示:諸賢卿及諸兒子免禮。

又示:著作「天道奧義」完功期限,迫在眼前,尚有六章未著,娘擬提前著成,以便由鸞友雜誌社印行單行本,廣為贈閱勸世。此書為紀念臺中黃帝神官重建落成而作,現該神官已訂定辛酉年十二月初四日落成安座,娘雖在百忙中,亦不得不抽身,致力於著作也。

又示:此書是修道之秘要,人人必讀亦是修身立德之明師。凡有善覺者,研而學之,學而行之,自可進道也。

又示:凡協助代天宣化,助印本書,以利廣為贈閱者,無量功德。助印者有所祈求事,娘自當酌情,予以照准。

第十八章 人身難得

  無極老母曰:「人身難得,東土難生」,由此可知人生之寶貴。諸迷子既然已得人身,又生在東土,豈可不惜光陰,早日向道而修乎?須知,聖佛仙神,都是由人生修成正果,而得來者,所以「天人合一」是最高的「意識型態」,「大同思想」是人生最完備的「生活方式」,果能善為發揚,善為向道而修,啟發人類最高的理性,兼以完備的生活方式,才是修天道者所希望的,也就是人類最後的一個歸宿。

一、人生的價值

  「道大,天大,地大,人大」,人與道,天與地,並稱為宇宙之四大,是「人」的地位很高。既得人身,必須修道,始能與天地同參也。

  逍遙遊,形容修道者,氣象之高云:「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又云:「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搏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此是以大鵬鳥,形容修道者氣象之高。所以修道者,應似大鵬鳥直上九萬里之志也。「天池」是天國,達到無極天之天堂也。人身難得,今既得人身,應知人生之價值,早修天道,始不枉得人身也。

  人有萬物之靈,此靈乃天之付與也。是故,人是天之子,天是人之父,故有「天子」、「天父」之稱也。以天為父,人為天之子,是同一體,即可「天人合一」,從天人合一而言,則人也可修道,得道而昇天也。

二、人生的過程

  人自得人身而生至終,有四段的過程,即「嬰孩」、「少壯」、「老耄」、「死亡」。詳細解釋此四段過程之大意;嬰孩是天真德全。少壯是血氣方剛,易被物欲所攻。老耄是體衰,減欲。死亡是歸其真宅。真宅者,不生不滅,永恆的境界也。

  人生的過程也有四苦:生、老、病、死。釋迦當年想要逃出「生、老、病、死」的四苦,所以,出家修道,終能得道而成佛。

三、人生應厚積德

  大鵬之徙南冥,須有巨風,始能雄飛。大舟須有深水,始能航行。人也須有厚德,而後修道才有大成。誠意、正心、修身,多立功德,自然積厚。須知修德,才能進於道也。

四、人身應求懸解

  所謂懸解者,即解倒懸之苦也。人身既得,須修道以求懸解,欲求懸解者,須打破一切的煩惱,安時而處順,始能自解也。人之煩惱,多是受外感而引起精神上的不安。因此修道可安定精神,打破物欲,進於精神清淨愉快的境界。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中華民國70年11月11日

歲次辛酉年十月十五日

律詩:護駕軍威懾鬼魔。妖氛掃盡淨娑婆。榮膺大命丹心耿。保衛黎民鐵鉞磨。

   從此顯靈施德澤。佇看碩果廣恩波。千秋青史垂芳譽。丕振天聲績可歌。

聖示:無極老母懿駕親臨,神人跪接。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律詩:三陽復始線添長。春意梅傳菊傲霜。天道勤修憑毅志。人倫確守異尋常。

   著書勸化恩向沐。說法醒迷德可揚。奧義闡明開覺路。鸞門此日耀文光。

懿示:諸賢卿及諸兒子免禮。

又示:娘因愛子女心切,故不辭辛苦,躬親下凡著作「天道奧義」一書,全書二十四章,尚待其餘五章著完,全書就可完功,娘亦可償夙願。

又示:「天道奧義」之著,已決定提前一個月完成,即將於辛酉年十二月十五日著完全書二十四章。已命鸞友雜誌社彙集編印單行本,廣為贈閱勸世,並諭示於明年正月十五日上元節繳書。

又示:凡是有善覺之兒女,能善體娘心,協助代天宣化,助印「天道奧義」,廣為普化,其功果自能感動上蒼,故有所祈求者,娘自當酌情准其所請。

又示:「天道奧義」一書,乃無極天書,人間至寶,應予珍惜,朝夕勤讀,必有所得,切勿以一般之凡書而棄之。讀此書者,必須讀而再,再而三,研味其真髓,自能了悟天道之寶貴,進而信奉而修之,則道果可證,獲益無窮也。

第十九章 魔道

  無極老母曰:魔道是一種與正道相反的力量,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此種魔道之魔力,是專門阻礙正道之進修。

  天道由來平坦寬廣,怎奈,民眾好走小路,小路者,近乎魔道,魔道者為不正當的路,好比一個小巷子,雖然也是一條路,可是很狹小,最後就無出路,是一條死巷子,也就是一條死路。死路走不通,這就是魔道。魔道者左道也,不是中正大道。

  大道是光明的,昭然於世,人人可見,人人可修。大道甚易行,為人生不可須臾離由,離者非道也。凡是隱晦黑暗的,都不是正道,就是魔道。所以,凡修道者,必須「誠意、正心、修身、少私、寡欲」為主,這是光明大道,也是修道者,築基的功夫,惟有遵循此功夫而修,才能進入正道之境,否則,易墜入魔道也。

  魔道不時都在引誘民眾,一旦墜入魔道,則陷落地獄中。惟有善覺者,則可超然進入大道,堅志而修,就可超昇天國。地獄與天國,是兩個境界,一個代表黑暗──悲哀,一個代表光明──快樂。這兩個境界,隨時隨地都存在著,惡與善是地獄天國的分界線。魔道之魔力,好似一片的烏雲,遮蔽了日月,不久烏雲散開,日月重光。

  人的良知──人性,縱然一時為私慾之魔力所淹沒,但魔力終有消退之時,它是一種陰氣的凝結,好似晨霧一樣,轉瞬間,旭日東昇,晨霧自然消失了。每人都有良知,好似旭日,必能透過雲霧大放光明。只要堅志勤修正道,終必戰勝魔道,進入光明大道之境,所謂:邪不勝正,魔終是要滅亡的。

  然則,世人應走什麼道路,才可避免魔力的侵害?當然要走康莊大道,遵照聖佛仙神的聖訓,勤修天道,始得光明,就可避免魔力的侵害。但切不可誤入歧途,墜入魔道,以致萬劫不復也。

  語云:「玉不琢,不成器」,修道若無魔考,亦不能進道

回頂端  內容 [第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