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命雙修.成就佛心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性命雙修.成就佛心

修性即修心性,修命是續長生 (物格.知至.意誠.心正.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


您沒有登錄。 請登錄註冊

致虛極 守靜篤 萬物並作 吾以觀其復 道德經復命章第十六章

向下  內容 [第1頁(共1頁)]

陳志玄


版主
版主

致虛極 守靜篤 道德經復命章第十六章

2011 陳麗貞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

達到無,空之極;守住有徼,靜中見真正實相也。空中生妙有,萬物始作生長,凡有起於虛,動起於靜,卒復歸於虛靜,是物之極篤也。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觀即是法,用心去觀,用行深造。

誠者清淨無為,妙理自明,人心即天心;誠之者全憑心意用功夫,下手一三五,落腳九轉丹,腹內運真經,泥丸別主賓。守真意正法以期復命歸根。『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各返其所始也。歸根即歸命根本源,真正實相,實相非靜不可得,故已達清靜境界。

靜則守有,得以回復本命,故曰復命也。復命則得性命之常,運作無礙,不偏不彰,依正軌而行,順乎天道而生,故曰常也。

知常則不昧於真理,故曰明也。不知常偏離正道,則邪入乎分,邪妄入心,違反常道,窒礙難行,凶多吉少,故曰不知常妄作凶也。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知常則不昧於真理,放之則瀰漫六合無所不包,其容乃大。以無量智慧功德、平等法性、無私之心,公天下、平天下也。乃至於無所不周普,即如一國之君王以其功德庇祐百姓臣民也。無所不周普,乃至於高明配天,天之道生生不息,聖人參贊化育代天地理萬物,與天合德,開物成物,道成天上,與天地同壽,精神永留人間。

老子: 『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楞嚴經大勢至念佛圓通章: 『大佛頂 悉怛多般怛羅 十方如來清淨海眼 得菩提心入徧知海。大是對心性的讚詞,人人自覺人人有份。

佛頂表殊勝妙法,成佛之不可思議大法。

悉怛多般怛羅是梵語白傘蓋,白色是一切色的本色,傘蓋防止污染,心理的汙染,精神思想的汙染,如妄想、分別、執著等是。

如何才能離開污染,得到一切清靜?唯有十方如來清淨海眼,唯有心性、清淨心、智慧眼 才能照見諸法實相。

普賢行願品: 『清淨身語意修禮敬』。真誠心、清淨心、恭敬心、慈悲心、內斷諸煩惱,外淨三業,不為五欲六塵污染,不貪著財色名食睡, 真心懺悔,智慧如海。

憶佛 念佛 等覺菩薩 去佛不遠 念力本有佛性力 諸佛本願威神加持力 不為世間事務牽纏 破人我執 証入生忍 悟生空 是為小聖證悟

仁王經是大乘般若經 仁王法會的目的是為國消災祈福

仁王經對大成菩薩階位的名稱 不同於其他經典 仁王經把菩薩位次通稱為忍 忍香是發菩提心香 是解悟 證悟之分

仁王經的無生法忍菩薩有三品 七地(遠行地)是下品無生忍 八地(不動地)是中品無生忍 九地(觀慧地)是上品無生忍

無生忍之上是寂滅忍 其中包括 十地(法雲地)是下品寂滅忍 等覺菩薩是中品寂滅忍 佛是上品寂滅忍

大悲咒九十九億恆河沙數諸佛所說,觀音菩薩受之於千光王靜住如來佛,時觀世音始住初地,一聞此咒立超第八地,發誓願弘布安樂眾生,即時應願,身生千手千眼。

誦大悲咒陀羅尼者,當知其人即是佛身藏、光明藏、慈藏、妙法藏、禪定藏、虛空藏、無畏藏、妙語藏、常住藏、解脫藏、藥王藏、神通藏。

華嚴經云 『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 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証得』又云: 『 菩提心香 能除貪嗔癡等熱惱 令其具足智慧清涼』又云: 『理事無礙 事事無礙』

事事所以窒礙難行 理未明 意未淨也 以無量智慧功德 對治妄想 以平等法性 空寂無為 對治惡境

六祖慧能法師 : 『 若真修道人 不見世間過』

世人誰無過,改之為聖賢,希賢希聖由天命,學禮學詩聽自然。未得慧命者則有門戶之說,得著慧命總歸一也。不圖正法圖如意,墮落萬劫翻身難。萬法皆空因果不空。

天地鬼神在我們周圍,我門一身下來就有兩位天人在我們肩上同生同名,一記載善一記載惡,我們一生言行舉動念頭、身口意諸業欺騙不了果報。

證悟的人稱如來、法身(常寂光)菩薩、隨順忍。

忍: 三昧、正受、不受諸受、真空寂定、此心不動、不起心不動念。

無所有畢竟空、生根本智、不生煩惱,般若無知無所不知,在十法界應化,隱而不顯、無所不知、不增不減、不生不滅、得隨順忍,在一切境界中恆順眾生、自在隨緣、隨喜功德。

法身菩薩斷分別執著但習氣還在,習氣斷了即入初地。


彌勒古佛云 有道無德難証果 有德無道難超凡 有功無果易生魔 有果無功難圓融


主敬存誠養性天 克己復禮守正命

人心偽道路歧曲 道法真方可通天 禍福至因果不爽 吉凶判神鬼分明
後天業人意作用 先天事清淨無為 外功行主敬存誠 內果立克己復禮

己是陰土 陰土是妄意 陰蘊妄行 性命難保
克己妄意不生 以保元氣
土生金 金生水 水生木 木生火 陽火生 元神足 神還太虛 天理流行 是為復禮
復禮為明為誠 明則誠 誠則明矣 自誠明謂之性 自明誠為之教 誠者物之終始 不誠無物
是故君子誠之為貴
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 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
一念不生是謂誠 叫正念
無自私自利的念頭
無人我眾生壽者相
四相放下得清淨心 無一切妄念

誠者天之道也 誠之者人之道也 誠者不免而中 不思而得 從容中道 聖人也

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博學之 審問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篤行之

無禮則道不生 無智則命不濟 誠者自誠也 而道自道也 皆由內而外非外求也

菩提心就是道德本心 也就是濟世的仁心 天下溺 援之以道

孟子曰:「可欲之謂善,有諸已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 從道德本心自然而發之所欲者即是「善」,這個善是本有的,把本有的充養之,使之成其氣勢,成其真實即是「信」,信即實,此一由自身之本心中充實而起的德性品格,就是「美」的象徵,此一品格不斷地充養且達致相當境界之後,自會發揮巨大的影響力量,廣披眾人,正己而化人,此之謂「大」,既高明配天博厚配地,這就進入「聖」者的境界了,再者利而不害,民受其利而不知者,眾生皆謂我自然。那是出「神」入化的境界了。 sunny

白陽教主儒童金公

白陽三期道降塵凡 山龍志遠行善積德 陽光照世澤沾眾生 德心一致領導後賢
祖訓真言眾等誠悟 覺道體悟同心協力 師道徒繼共辦末後 功圓果滿可証品蓮

陳志玄


版主
版主

誠者天之道也 誠之者人之道也 誠者不免而中 不思而得 從容中道 聖人也

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博學之 審問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篤行之

無禮則道不生 無智則命不濟 誠者自誠也 而道自道也 皆由內而外非外求也

菩提心就是道德本心 也就是濟世的仁心 天下溺 援之以道

陳志玄


版主
版主

誠者清淨無為,妙理自明,人心即天心;誠之者全憑心意用功夫

4致虛極 守靜篤  萬物並作  吾以觀其復     道德經復命章第十六章 Empty 守真意 正法 以期復命歸根 周日 6月 09, 2013 5:21 am

陳志玄


版主
版主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各返其所始也。歸根即歸命根本源,真正實相,實相非靜不可得,故已達清靜境界。

靜則守有,得以回復本命,故曰復命也。復命則得性命之常,運作無礙,不偏不彰,依正軌而行,順乎天道而生,故曰常也。

知常則不昧於真理,故曰明也。不知常偏離正道,則邪入乎分,邪妄入心,違反常道,窒礙難行,凶多吉少,故曰不知常妄作凶也。

陳志玄


版主
版主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知常則不昧於真理,放之則瀰漫六合無所不包,其容乃大。以無量智慧功德、平等法性、無私之心,公天下、平天下也。乃至於無所不周普,即如一國之君王以其功德庇祐百姓臣民也。無所不周普,乃至於高明配天,天之道生生不息,聖人參贊化育代天地理萬物,與天合德,開物成物,道成天上,與天地同壽,精神永留人間。

老子: 『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陳志玄


版主
版主

如何才能離開污染,得到一切清靜?唯有十方如來清淨海眼,唯有心性、清淨心、智慧眼 才能照見諸法實相。

普賢行願品: 『清淨身語意修禮敬』。真誠心、清淨心、恭敬心、慈悲心、內斷諸煩惱,外淨三業,不為五欲六塵污染,不貪著財色名食睡, 真心懺悔,智慧如海。

陳志玄


版主
版主

仁王經把菩薩位次通稱為忍 忍香是發菩提心香 是解悟 證悟之分

仁王經的無生法忍菩薩有三品 七地(遠行地)是下品無生忍 八地(不動地)是中品無生忍 九地(觀慧地)是上品無生忍

無生忍之上是寂滅忍 其中包括 十地(法雲地)是下品寂滅忍 等覺菩薩是中品寂滅忍 佛是上品寂滅忍

陳志玄


版主
版主

誦大悲咒陀羅尼者,當知其人即是佛身藏、光明藏、慈藏、妙法藏、禪定藏、虛空藏、無畏藏、妙語藏、常住藏、解脫藏、藥王藏、神通藏。

華嚴經云 『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 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証得』又云: 『 菩提心香 能除貪嗔癡等熱惱 令其具足智慧清涼』又云: 『理事無礙 事事無礙』

事事所以窒礙難行 理未明 意未淨也 以無量智慧功德 對治妄想 以平等法性 空寂無為 對治惡境

陳志玄


版主
版主

未得慧命者則有門戶之說,得著慧命總歸一也。不圖正法圖如意,墮落萬劫翻身難。萬法皆空因果不空。

天地鬼神在我們周圍,我門一身下來就有兩位天人在我們肩上同生同名,一記載善一記載惡,我們一生言行舉動念頭、身口意諸業欺騙不了果報。

陳志玄


版主
版主

菩提心就是道德本心 也就是濟世的仁心 天下溺 援之以道

孟子曰:「可欲之謂善,有諸已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 從道德本心自然而發之所欲者即是「善」,這個善是本有的,把本有的充養之,使之成其氣勢,成其真實即是「信」,信即實,此一由自身之本心中充實而起的德性品格,就是「美」的象徵,此一品格不斷地充養且達致相當境界之後,自會發揮巨大的影響力量,廣披眾人,正己而化人,此之謂「大」,既高明配天博厚配地,這就進入「聖」者的境界了,再者利而不害,民受其利而不知者,眾生皆謂我自然。那是出「神」入化的境界了。

回頂端  內容 [第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