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命雙修.成就佛心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性命雙修.成就佛心

修性即修心性,修命是續長生 (物格.知至.意誠.心正.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


您沒有登錄。 請登錄註冊

有些該知道的事 ( 以免不懂文化的人確開口閉口怪罪傳統文化 ; 不懂禮 ,更沒有文化思想的人就如同禽獸一般,作出家暴的事,有人莫明其妙的把家暴事件算在傳統文化的頭上,這是多麼無俚頭的事啊!

向下  內容 [第1頁(共1頁)]

陳志玄


版主
版主

有些該知道的事
( 以免不懂文化的人確開口閉口怪罪傳統文化 ; 不懂禮 ,更沒有文化思想的人就如同禽獸一般,作出家暴的事,有人莫明其妙的把家暴事件算在傳統文化的頭上,這是多麼無俚頭的事啊!)

節錄自 南懷瑾老師 大學原本

泊客 寫到:
43、煉石補天靠母性

  現在我們回到《大學》所引用詩云「桃之夭夭,其葉蓁蓁」開始。我們要瞭解中國文化中,先來看看代表儒家的所謂萬世師表的孔子,他對於人類社會的看法是如何呢?大家都知道,他曾經說過一句:「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的名言。尤其在他所研究的《易經•序卦》下篇,便更明白地說:「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等等。換言之,他畢生主張盡「人道」以明「天道」,但從人類社會的現實開始,「天道遠,而人道邇(近)」。後來代表道家的莊子也提出,「六合之外,存而不論」的理念,都有類同之處。因此,孔子在他所整編的《詩經》第一部分的「國風」裡,開頭就引出與男女夫婦最有關係的《關雎》一篇,所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乃至「求之不得」,又是「寤寐思服」囉!「輾轉反側」囉!比起現代男女戀愛的情歌,激情都是一樣,並沒有什麼強調古人多是「聖人」,後人都是「剩人」的樣致。

  從「只知有母」到「女主內」的演變

  簡單扼要地講,這都是說明,這個人類社會的天下,主要的是男人一半,女人一半,平等!平等!女人並非是從男人拿出的一根肋骨變化出來,所以女人並非是永遠附屬於男人的。這都是傳統文化很明顯平實的基本原理。但是東西方的人類文化,自古以來,如「宗教學理」,以及「倫理道德」等的學說,甚至都把自然社會觀念變成同樣的「重男輕女」,變成了以男性社會為中心的現象。

  其實,我國的歷史傳統文化,自有上古的記載開始,便很公平地認為遠古人類的社會「只知有母,不知有父」。開初原來都是以母性為中心的社會。但因男女天然的生理不同,在女性的生理週期,以及最為重要的懷孕和生育時期,乏力再去自謀飲食和其他勞務,很自然地必須要男性的幫助和照顧,因此,就漸漸形成習慣,慢慢建立了男女兩相結合共同生活的「家」。因為有了「家」的形成,又漸漸演變成「男主外、女主內」的初步習俗。然後為了飲食和生活,才自然地知道需要收藏、儲蓄、佔有、開發等行為,就初步形成了如後世所謂的「私有財產」或「家庭經濟」的基本形態,這正是合於唯物史觀發展的原理。但這是沒有加入人性心理變化成分的觀念,同時,更沒有涉及人類社會發展的「自然」和「必然」的規律。有關這種綜合性的「人類社會」的發展變化進程,以及它的循環往復的法則,在孔子所著《易經•序卦》裡,都早已有了很科學性的邏輯理念了!

  因此,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於遠古,上古史上,便都有對「母性社會」、「母系為中心」的簡單記載,稱之為「氏」。我們姑且避開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來說,有巢氏、燧人氏,乃更伏羲氏、神農氏,直到黃帝有熊氏,因其母生「帝」於軒轅之丘(河南新鄭),因名「軒轅」。長於姬水,故又以「姬」為姓。但從黃帝以後,仍稱顓頊高陽氏、帝嚳高辛氏。直到帝堯開始,人類社會的文明漸盛,才改變以母系為中心的習慣,從其封地開始,改稱為「唐堯」。乃至「虞舜」。可以說,從堯、舜以後,以男姓為中心的「族姓」風俗,才開始建立。至於認為「氏」即是「姓」,「姓」即是「氏」的觀點,那是漢代儒家們,從「重男輕女」的狹隘思想開始,才把母系為中心的「氏」,輕易曲解改變過來的。事實上,中國歷代歷朝的政府所習用的,都是一直稟承上古傳統文化的習慣而有分別,直到清朝末代,還是如此。如男人冠「姓」,女人冠「氏」,男人稱「丁」,女人稱「口」,後來才統統混合通用,就叫某某「姓氏」的「人丁」或「人口」。其實,這種區分的稱呼,不是階級的觀念作用,是適合邏輯的分類而已。

  如果再向遠古史上溯,那就必須要如荷馬的史詩《奧德賽》、《伊利亞特》或屈原的《離騷》一樣,要推到遠古流傳的神活,便是代表歷史的根源上去了。例如我們傳統的古史神話之一,就說到黃帝和蚩尤的戰爭,那位被後世稱為「戰神」的蚩尤,頭觸不周之山,因此而使「天塌西北」、「地陷東南」,所以使中國變成了現在的地勢,西北高,多沙漠,東南低,多海洋。好在感動了我們大家的老祖母女媧氏,看不下去了,才出來「煉石補天」哩!女媧稱「氏」,仍是代表了上古以母系為中心的意義。而且人們所生存的最偉大的天地,有了嚴重的缺憾,還是要靠這位人神之間的老祖母出手撐持,才能挽回人類的浩劫。女媧氏,才是代表了人類母性的最偉大的光榮和功德。

  好了,我又說累了,也覺得自己愈說愈遠了,就到此打住。為什麼我要從遠古說起,以母系社會為中心的道理呢?簡單總括的一句,我要特別提出聲明,我是認為中國文化傳統繼續保持了五千年,大半是靠過去歷史上女性偉大的犧牲,以及她們所付出的「忍辱負重」的功勞。換言之,女性對中國傳統的社會文化,的確猶如女媧氏「煉石以補天」的功德。但這是說過去,今後是如何?我也和大家一樣,只能知過去,並不能知未來,更不明白現在。

  可是我們傳統的歷史文化,如從黃帝開始,下至夏、商、週三代前後,都是依循以「重男輕女」的男性社會觀念為中心,關於女性,大多只記其反面。對於因得力於母教的記載,少之又少,只有在商湯以一旅中興邦國的故事,還稍微表彰了商湯革命的成功,是得力於母教的成就。其他所記載的,都是對因女禍而破家亡國的故事,反加極力描寫。如夏桀因嬖妹喜而國亡,商紂因嬖妲己而國亡,周幽王因嬖褒姒而國亡。看來夏桀、商紂、幽王,還遠遠比不上後世的唐明皇,他卻是:空憶長生殿上盟,江山情重美人輕。華清池水馬嵬土,洗玉埋香總一人。

  美女子和美男人,那是天地父母自然生成的藝術品,它本身並不一定有善惡好壞的作為,無論是普通老百姓,或是一個帝王,因為有了美女而終至於國破家亡,那是男人本身沒出息,專門拿婦女來做代罪羔羊,這不算是公允吧!

  但到了西周的古公亶父東遷岐山,再到周文王、武王的興起,總算在歷史上有了公平的記載,極力讚揚了周朝初期的「三太」(古公亶父的后妃太姜、文王的生母太任、以及文王的后妃太姒,事見前述),外帶及周武王的賢後邑姜,她是太公望之女,「賢於治內,輔佐武王。有妊,立不跛,坐不差,笑不喧,獨處不倨,雖怒不詈」,生太子誦,就是後來的周成王。因此在孔子的思想觀念裡,女性的功勞對於「治國齊家」十分重要,他還極力讚頌了周初姬家母教和母儀的偉大,對於周武王革命事業的成功、周朝的興起極力推祟,因他有了十位最重要的賢臣,其中一位,還是女性呢!

  周武士的革命成功、建立了周室王朝的政權以後,開始整理自上古以來一脈相承的道統文化,也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傳統文化的,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後世所謂的「三禮」,即周禮、儀禮、禮記,據說都是周公姬旦彙集主編,然後才規定發佈的。當然囉,也許有些是出於他人之手,後來又經過孔子刪訂改編而成的。這樣說是屬於考據學專家博士的事,我是「後進於禮樂」的野人,也是粗人,就不必細心專說了。不管如何,由周初周公「制禮」開始,從孔子的觀念來說,中國人,才真正開始有了一套整體的文化體繫了。因此他鄭重讚歎周朝是「鬱鬱乎文哉」的開始。三禮制定了政治、社會、經濟等等禮儀,可說是一部「憲法」法理的大原則。同時在婚喪等等禮儀以外,制定男人成年的「冠禮」(等於後世的法定,有了成人資格,可以行使選舉權或人權了)以及「婚禮」,乃至女子的「笄禮」等等,幾乎相當繁瑣,別成一套體系的學問。但如仔細「好學、審問、慎思、明辨」一番,其中所包涵的生理、物理,以及人和自然界的關係等學問都有,並不是一部陳腐不堪的老賬簿。

  「三從四德」的時代意義

  好了,單說我們過去所要打倒的「孔家店」裡有關女性的問題吧!「五四」當時,搞婦女運動的人,一聽到女子要有「三從」、「四德」,就大喊打倒,而且都盲目地歸罪到「孔家店」裡去。其實這都出於《禮記》中《儀禮》上的記載。而且「三從」、「四德」的內涵,並沒有一點輕視女性、或是壓迫女性的意思。所謂「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或謂老來)從子」,就叫「三從」,那有什麼錯?你把「從」字換做現在流行的法律術語,變成「負擔」或「負責」來想想就通了,那真是對女性的尊重啊!女子在未嫁之前,應該由父母負擔生活,負責教養,有什麼不對?結婚出嫁以後,作為丈夫的男人,就應該負擔起妻子一切的生活費用,負責妻子的安全,那又有什麼不對?除非是反過來,男人要靠妻子生活的才對嗎?丈夫死了,當然妻子自身的父母也老了,不靠子女的照應,怎麼辦?

  當然囉!從現在來說,可以靠政府所辦的社會福利,但真是一個男子漢或好兒女,把父母養老的感情和責任,完全推之於社會,也未免有點那個吧!尤其在父母子女的情感上說,恐怕不是味道吧!為別人、為大眾爭福利的養老是大好事,如果是只為自己,那便不算是「民主」的本意,只能算是個人自由(自私)主義的什麼吧?也許我又錯了!不過,你如從上古的歷史社會來設想,三千年前,教育並不普及,尤其女性,根本無法受教育,不是完全無權受教育。而且基本上,上古是全靠人力的古老農業經濟社會,女性更沒有自由獨立謀生的能力,那麼,在家不從父,又要從誰呢?出嫁,當然也就是要有取得長期飯票的需要,不從未,又如何呢?至於夫死從子,事實很明顯,就不要多說了。但是還要知道,夫死、子小,還要「母兼父職」,撫養子女成人,試想那又是究竟誰從誰呢?如果你把「從」字只當做「服從」、「盲從」的意義來解釋,那便是你這個中國人,還沒有弄通中國字的內涵,還需要再回去在「孔夫子師母」那裡多學習學習吧!

  說到「婦德、婦言、婦容、婦功」的「四德」,這是有關婦女人格和人品養成教育的目標,不只適合於女性,即使是一個男兒,也同樣需要有這種教養。一個人的品德有了問題,不論是男女,當然是不受人歡迎。言語粗暴,或是刻薄貧嘴,或是出言不當等等,也就是一般人所謂的沒有口德,那也當然不行。至於「婦容」一項,更不要誤解是在選美。古文簡略,它所謂「容」,是指平常的「儀容」整潔,不要故作風騷,給人做笑料。「婦功」一項,過去在有的書上,要把「功」字讀成「紅」字的音,那是專指刺繡,或裁縫衣服和精工紡織的技能。尤其在過去以農業經濟為主的農村社會裡,這對於充實家庭經濟的作用更為重要,即使到現在「四德」中的這一項,我覺得對於現代和將來社會中的女性,更為重要。簡單地說,還在二十多年以前,我有一個朋友的女兒,大學畢業了,和一位在外國的華僑青年結婚,他們在出國以前,奉父母之命向我辭行。我就對那位朋友的女兒說,你出國第一件最重要的事,還要去求學。我不是叫你去讀一個什麼博士或碩士的學位,我希望你去學習一種個人獨立謀生的技術,如依一般女性來說,學會計也好。因為時代到了現在,尤其是將來婚姻制度快要破產了,愛情是抵不過麵包和米飯的。所以現代的女性,從小開始,必然要學會一項專業獨立謀生的專長,才能保障自己和夫妻的關係,這就是「婦功」的重要。這位小姐,後來照我的話做到了,固然不負所望,也不出所料。

  在以農業經濟為主的古老社會裡,雖然不是政府的明文規定,但在自然形成的風俗中,對於幼小男女的教育,尤其是「婦功」方面,早已自成為一種當然的行為。長話短說,我們只舉南宋詩人范成大一首《田家》詩,便可呈現出一幅江南農村社會教育的真實畫面了: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升瓜。

  另如清末的名臣曾國藩,當了那麼大的官,但是對家中的女兒媳婦,每天要績多少麻(做布的原料),織多少布,或者做鞋底,都有很嚴格的規定。其餘的例子不勝枚舉,也就不用多說了。

44、治國齊家須女寶

  總之,《大學》所講「治國在齊其家」,首先所提出的「之子于歸,宜其家人,而後可以教國人」,便是依照傳統文化《周禮》的精神,要點是講一個家族、家庭中,首先需要有一個具有婦德的女主人,才能使這個家庭、家族父子兄弟,上下老幼,各得其「宜」。這樣,當然可以使這個家庭中的男人們,向外發展事業,不但無內顧之憂,同時還可以得到賢內助的助力了!但就下一句的「而後可以教國人」的結語來說,他的重點還是在指「家天下」時期的帝室家庭,以及王侯將相,乃至當權士大大們的家族而言。因為上古的時代,還在「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的封建制度的社會,所以對於上層領導的要求,更為重要。這就是所謂的「春秋責備賢者」。

  從「婦德」到「母儀天下」

  其實自古以來,從東方的文化來講,當在周、秦時期,不但從孔子開始推祟《周禮》的文化,重視王朝帝室「齊家而後治國」、「婦德」和「母儀天下」的主旨;就如以「入世而後山世」的印度聖人釋迦牟尼佛來講,也是同樣推崇治世的「轉輪聖王」,將他等同於佛。同時他也強調所謂治世「輪王」的福德,必須同時具備「七寶」(輪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主藏臣寶、主兵臣寶)。但在人道上的第一重寶,就是「女寶」,也就是賢良有德的后妃。所謂「輪寶」,有兩重意義,一是指猶如現代精密科技的海陸空等武器。二是指歷史時代的巨輪,等於俗話所說的有好運氣,和「天命攸歸」的意義。「像寶」、「馬寶」是指交通和征戰所用的快速交通工具。「珠寶」是專指經濟、財政極發達的財富。但上面所說的四種,都屬物質文明方面。講到人事方面,第一需要有賢德智慧的后妃「女寶」。另一就需要有善於理財的經濟、財政的能手「主藏臣寶」。你們知道嗎?日本人叫財政大臣「大藏相」,就是出典在佛學中。另一最重要的就是善於知兵,統領大眾所向無敵的大元帥「主兵臣寶」了。

  雖然如此,但印度的古代信史,已很難稽考,例如著名的阿育王或孔雀王朝的好壞后妃,更是沒有信史可征。在中國傳統的「二十六史」中,除了周室初期,接連記載著四代的賢德后妃以外,自秦、漢以後,可以稱為帝王體制時代較為賢良的后妃,為數實在寥寥無幾。以開國創業的那些帝王來說,除了漢光武的陰皇后(陰麗華)和朱元璋的馬皇后以外,即如李世民的長孫皇后,還當退居其次才對。尤其是朱明開國的馬皇后,她是一個基本上沒有受過教育的鄉村婦女出身,但她的德行,卻遠遠超過歷代的賢後之上。而且她在朱元璋稱帝封後的時候,嚴謹地提出警告說:

  夫婦相保易,君臣相保難。

  足見她對朱元璋個性的瞭解和規勸,是多麼的高明啊!她比范蠡警告文種,越王之為人「只可共患難,不可以共安樂」的話,更有深度。因為她從人生艱苦的經歷中,瞭解到人性的反面。但是,她是朱元璋同甘共苦的妻子,她也深愛這個丈夫,只好在他得意歡樂登上皇帝寶座的時候,流著眼淚,對丈夫說了這樣警告性的歷史名言。短短的十個字,比起那些文章千古的大臣「諫書」,更為有力,真可以說是擲地有聲的金玉良言啊!

  下面,接著「宜其家人,而後可以教國人」之後,便是「宜兄宜弟,而後可以教國人」了。對於「宜兄宜弟」的出典來源和內容,前面已經說過,話不重提。但他引用這句在「治國在齊其家」的一段裡,那是用來專指在家庭、家族中兄弟姊妹,互相爭寵,互相爭鬥,尤其在權位和財利之間的爭奪,甚至還不及路人和外人,彼此互相殘殺的,歷代歷史所記載的太多了。豈只有初唐開國時代的「玄武門事件」,宋朝開國時代的趙匡胤兄弟的「燭影斧聲」,乃至清代雍正奪嫡的疑案等等。即使像一般平民老百姓,稍富裕的家庭,甚至如三家村裡薄有幾分半畝田地,或幾間東倒西歪的破屋的兄弟姊妹為了爭產分財,鬧得你死我活,實在也是不可勝數。如果推廣「四海之內皆兄弟也」這個觀念,如現代社會上的政黨、社團、公司、店號等的同志和同仁,都如兄弟姊妹,彼此都能夠「同心一德」,互相尊重,互相關愛,那是廣告中言語文字的「美聲」,事實上,恐怕比水面上畫花紋、小孩子的吹氣泡還要難得。

  因此,曾子只好著之於書,告誡奉勸天下後代,真正儒家「孔門」所教育的學問重點,對於「治國齊家」之道,首先重視有「賢妻良母」的「宜其家人」。同時就是兄弟姊妹之間,和妯娌、姑嫂之間的「宜兄宜弟」,就是如此而巳。尤其如現代人,已經開始有了「四海為家」的習慣了。假使碰到為了個人的利益關係,和兄弟姊妹、朋友之間爭得太過分痛苦的時候,我總是常常提醒他們一句話,古人說的「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時為弟兄」。退一步,放一著,就可自求多福了。話雖如此,如果沒有「知止」、「誠意」的平日涵養工夫,一碰到事情,就絕難做到了。

  「為政」不等於「政治」

  接著而來的,在「治國在齊其家」的本節末後,就又引用詩云「其儀不忒,正是四國」的名言,用來說明「治國」與「齊家」的「宜其家人」和「宜兄宜弟」,都不是只在要求妻子和兄弟姊妹來做到的。真正能夠做到使妻子和兄弟姊妹都能和樂相安相處的,都要由於自己本身一人的品德行為和學養教化的影響才行。這便是《大學》開端所說的「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效果的發揮了。「其儀不忒」,是說自己本身「誠意、正心、修身」的榜樣,始終一致,表裡如一,從來沒有言行相違、口是心非的敗德。那麼,自然而然地會「正是四國」,可以感化普及於國人了。

  所以它在做最後的結論便說:「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後民法之也。此謂治國在齊其家。」但須注意,在這裡所用的「法」字,不是指法律的法,而是作傚法的法來用。這是說,假如你能做到,使父子兄弟們都要傚法以後,漸漸就可使人民也都來傚法了。這就是孔門儒學所說的「為政」的道理。「為政」是正己然後正人的教化,由君道、父道而同時兼具師道的道德,感化人民的作用,不是「政治」;「政治」,是依法管理和治理人民的作用。如果望文生義,看來都是同一名詞,好像意義都差不多。事實上,它是大有差別的。

  例如,東周以前,周(姜)太公呂望的「治齊」,以及後來管仲的「治齊」,他兩位都是真正大政治家的做法,而稍微兼具有「為政」的風範。其他如周公兒子伯禽的「治魯」,比較重視「為政」的德化,可是卻使魯國在春秋、戰國末期,始終似嫌懦弱。可是到了秦亡、漢室初興的階段,東魯儒生始終還存有保全儒家傳統文化的風儀,影響兩漢而流傳於後世。所以說,文化是人類民族的靈魂,尤其是一個國家民族,切不可自毀靈魂、但取軀殼地糟蹋文明,更不可自毀千秋的文化大業,而偏取後世的一家之言,便當作金科玉律。那是必有自懺孟浪,後悔莫及的遺憾啊!

回頂端  內容 [第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