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方便門 示真實相
千經萬論莫過於守本真心是為要也
古德云「欲修最上乘,塵勞為資糧,冤家一齊到,莊嚴此道場。」
「你們全家在修行,不是已經出家了嗎?還有什麼出家?」令人省思的一句話。
《安般守意經》,經云:「坐禪法,一不二數,二不一數。一數二者,謂數一息未竟,便言二,是為一數二,如是為過精進。二數一者,謂息已入二,甫言一,是為二數一,如是為不及精進。、、、,在一數一,在二數二,是為法行,便隨精進也。」
“氣”在《大藏經》裡稱為”風大”。氣的起源有三個部位,丹田、腎臟、會陰穴即是。坐禪可依以下三步驟:1 七支坐法 2 安那般那數息法 3 數息守意法。
分別敘述如下:
1 七支法是手支、足支、腰脊支、肩胛支、頭頸支、目支、舌支。
2 數息法就是認識心的一種過程。
3 守意法就萬法歸一法門,用「萬法歸一」來攝心。
達摩祖師云:「達摩西來一字無,全憑心意用功夫。」
張玄祥居士:「剛開始打坐沒有氣呀!故坐姿不是很重要,先培養丹田成形最重要。」
打坐的姿勢,在佛教來講是指七支坐法,「支」者可以講做支撐點,也可以講做重點。有七個重點對打坐都影響很大。以下僅就七支法作一些重點說明,有一部份觀點引述自張玄祥居士的《打坐入門》。
一、手支
在一般的禪修之間,都是結三昧印為手印,「三」梵語就是正,「昧」是定,正定手印,要能入正定都是從手印結出來的,所以我們結的三昧印就是正定手印。手印一結,外在的干攪都對你沒有影響,這是正定手印。禪修時結這個手印,若肩膀會酸、會痛時,表示你的膽經、三焦經與膀胱經較不通。
入定是世間禪,一進去就是一個月、一年、兩年、十幾年。大陸有的修行人,三十幾年還在入定中。在梁初的時候有位和尚入定,醒來時已經是清末了,經過十個朝代,這是世間禪定。此跟佛禪不一樣,佛禪是注重在心的覺悟,我清清楚楚的知道,對人、事、物中,或在行、住、坐、臥之間,沒有事物可以讓我起煩惱,你證到這境界才能解脫,才能超越自己業力的牽扯。佛教的禪跟一般的世間禪定是不一樣的,所以學這個佛禪就是在學斷煩惱。
二、足支
盤腳的方式是打坐的基本,有三個姿勢-單盤、雙盤、散盤。單盤又有兩種方式-一個是如意坐,另一個是金剛坐,有什麼不同呢?如意坐是左腳在上,金剛坐是右腳在上。如意坐從這個字意上去體會,自在如意的話就是你心無礙,隨便坐都沒關係,所以心定的人就可用如意坐。金剛坐-是右腳在上,此姿勢會逼著你產生金剛怒目的威力,故稱為金剛坐。打坐時腳的功夫、手的功夫不同,會影響到整個身體氣的分佈的。( 編者按:萬善同歸,足支也可以採一般的坐姿,坐椅三分之一處,雙足踏地平放,如意而坐。只要結祖師的至善手印,用「萬法歸一」來攝心。行者可以自行體悟印證。 )
三、腰脊支
腰脊支也是很重要的部位,當氣誘發起來的時候,腰部位的腰脊骨是要挺起的。如果彎腰駝背氣就不通了,氣到此堵在命門穴,命門穴這裡就會脹,脹時表示坐的姿勢不對,硬把胸挺起來的話,氣就會往上方走去。( 前面肚臍的正後方是腰脊椎的命門穴,督脈上的命門穴就在此。 )
四、肩胛支
肩胛支是在肩膀與背後飯匙骨部份的重點,兩肩膀往後拉張後,胸部自然就挺出來,然後飯匙骨就會稍微往後拉凸。膀胱經在督脈旁一寸多的地方下行,兩條很長的脈,如果打坐時背後氣不夠強,可能常常會感冒,這是膀胱經不通的原因。
足太陽膀胱經在肩膀、背後面,邪氣、風邪侵襲吾身時第一個侵襲到它,會使肩膀僵硬、後頸部緊張,就表示感冒了。如果打坐彎腰縮肩,真氣就上不來,氣上不來就會想睡覺,這是氣不具足。本來打坐的人越打坐腦筋越清醒,一個了了的覺知很清楚,怎麼會想睡覺呢?
姿勢擺好後就要放鬆,因為肩胛支是下氣上行所必須,肩胛是背後、膀胱經氣運行是很重要的,尤其氣上來以後會走到喉、頭部,沒有的話,腰部會酸痛,肩膀會僵硬、酸痛。
五、頭頸支
頭部跟頸部也很重要。打坐到一個境界後,如果姿勢不對,會有一個粗的昏沈出現;打作至更高的境界時,又會有另一個微細的昏沈現出來。粗的昏沈出現在頭頸支姿勢不對時,因氣會堵在後腦勺靠近睡穴的地方。細的昏沈是氣從中脈過喉輪要通到明點時,在要通不通的時候,會有短暫的微細昏沈。
氣從背脊上來,會經後腦至頭頂百會穴,要讓氣能從下方至頭頂,頭頸支要擺好。方法是下鄂微收,有力壓到頸外側兩頸動脈處,如此頭頸支架構起來的話,要有三股力量產生:一股是在後腦勺,一股是在下顎,一股是在後頸椎基部,這三道力量要相稱。
頭頸支姿勢擺好後,觀想頭頂百會處往正下方來,經過體中腔到肛門要成一條直線。如果頭是仰的,這條直線太往前端了,劃到你前面去了,如此會怎麼樣呢?氣上不去頭部,氣會聚集在後腦勺處,終造成昏沈。如果頭壓太低的話,這條直線就劃到身後去了,這也不對的;正確的線條是要在「正中」的。
老參們打坐時下鄂要稍往內縮,擺出這個姿勢,身體的氣馬上會沖到後腦勺這裡,然後上到頭頂。怎麼會上不去呢?除非你的氣還沒有開發出來。頭頸支一擺,背脊部真氣即呈一直線,氣馬上到後腦勺處來,在這裡有一個叫腦戶穴。
「腦戶穴」是氣進入腦內部去的門戶,如果你福德因緣很好的話,真氣從腦戶穴進去,佛法所謂的般若智慧就開發出來,這智慧是非常的銳利的,不會講的就會講,不懂的就看懂,修世間禪是不能進到這裡去的。般若智慧不是一般的智慧,跟你身體氣脈是有關的,上天的真氣一進去腦門戶內的話,什麼智慧都來了,世間智慧、出世間智慧、出出世間智慧都來了。修佛法要進入這裡,沒有的話,沒有用的!有幾個人可以進去?要看你的福德因緣。
老參們擺好這個姿勢後,真氣有兩條路可以前進,一個是進去到腦戶內,一個是從中脈走到明點。眉尖輪是第三支眼睛,由通明點而發通,如果修道家法,或者是世間禪,眉尖這裡開的話就可以看外境,看十方的山河大地。眉間這裡沒開也沒關係,您是要修見性的。頭如果太仰的話,會產生昏沈,一覺昏沈下鄂就要往下微拉,讓氣從背到頭頂;如果沒有氣的話,再怎麼擺都沒有用,想睡覺就是想睡覺。那是太累了。
六、目支
打坐時眼睛有兩種用功方式:一個是把眼睛閉起來,這個較簡單易行,剛開始學的人心較亂,那個人動、那個在製造聲音、..,好煩。剛開始修的人都是受不了外境的干擾,所以眼睛閉起來較好。眼閉起來有一個好處,是眼不見為淨,但也有一個壞處,是黑枺枺的,初學的人有時候心不健康,怕怕的,怕黑暗。
另一種方法是學佛像的三分眼,瞇瞇的看,眼微微的三分開張,看正前方1.5公尺的地方。這個方法較不會使你胡思亂想的,很會胡思亂想的人,就要把眼睛微張三分眼。因為眼睛閉起來時,沒有一個可抓住的東西,就會動起心念來,心動就會亂想。如果眼睛打開,你的眼識會意會到光,前面模模糊糊的看到一些東西,但不要很用心去看,要視而不見,不要太用心的去看前面有什麼東西,哦!
微張眼睛有個好處,因為你很用心,心意會守住眼睛處,氣易走到眼球,眼球的波長很容易改變,易開發出超視覺的能力。看到或看不到,沒關係,它只是一個過程而已,超越它以後,慢慢就不會再看到了。
對老參而言,眼睛用功起來是個複雜的部位,睛明穴是在眼睛角頭的基部,承泣穴是在眼睛裡下眼簾中間,氣通的話,每過一段時間循環一次,「啵」的一下就進去到眼睛裡面去,從入睛明穴、承泣穴的基底去;眼睛部位的經絡要全部通的話,氣上上下下,起碼要有三次通過眼睛。第一次從頭部下來入眉尖輪後,會從眼睛的背後下來。第二次氣從下面上來也要經眼球,這時候老參會「翻白眼」讓氣由下往上走。往那裡走都有氣要通,眼球每一個部位都要通。如果眼睛發澀、流眼淚、酸痛等,這些是氣要通過眼球的現象,此時就要幫助它通過。
老參們有先天氣能夠轉到眼球本身裡面去,兩顆眼球都能讓氣旋轉而進去,進去後會改變眼睛的光波波長,就可以看到另一個世界的東西。眼睛酸澀、流眼淚都是好現象,每一個現象都有方法來對治它的,不懂就要花很長的時間去承受,也許是搞得心慌意亂?以後你慢慢功夫高了,會碰到這些現象。
七、舌支
舌頭剛開始也是個準備功夫,到真的氣從會陰穴起來後,走到喉結前,當先通過心臟---心輪,再走到喉輪。走到喉輪時,氣會拉你動你的舌頭,這時舌根擺得對不對就很重要。
舌頭捲起來是準備架橋,舌頭捲起來後頂住上顎,上顎頂有曲浪痕處,舌頭捲起來就頂住那裡。這樣是會很累,還會流口水,流口水沒關係,感覺有口水就吞下去,唾液裡面有很多的澱粉脢(amylase),它的功用是用來消化吃進去的澱粉(碳水化合物)。所以胃腸不好的,就可以借這個機會慢慢的讓胃腸消化系統變好,覺得口水多了就吞下去。
世間禪定的四禪天,就有舌頭架橋的功夫。一進入四禪定中會息止,入一境性中。一進去禪定中,一個月、兩個月,一年、兩年都不出定,所以呼吸就靠體表皮一點點的呼吸,這個時候你不必去呼吸,也不必去管什麼,真正入世間禪定的話,什麼都會放下,這是色界第四禪天的禪定。
而修佛法本在修這個心,得真實解脫之境,故要面對日常生活的人、事、物中,經磨練、去執而得自在。修佛禪雖不入定,但氣下、上通順亦是必然的,所以打坐時舌頭還是要捲得高高的,下面來的氣到喉結會拉動舌根,內氣馬上能往上沖而入頭內。
喉結的氣要通,要靠舌頭,為什麼打坐時常常會打嗝呢?會不舒服呢?就是舌頭沒有拉得很高,氣堵在胃裡;舌頭拉高的話,就像要打嗝要吐的樣子,這樣氣馬上就上來,就會拉動喉嚨的舌頭。舌頭拉動氣就直接沖上頭內去。故我們如何讓氣上下連貫,沖到頭部是很重要的!
若打坐會造成打嗝(反嗝),是胃部的氣翻轉不過來的現象,這些都是要用點技巧,高捲起舌頭。有的人不知道這些技巧,打坐氣通到胃堵在那裡,很不舒服,只會在那兒打嗝,知道氣已經到胃了,氣旺又沒辦法翻轉過來,這時候舌頭一捲,有一條似管樣形成,氣就會衝到喉嚨,下面的氣就會翻轉到上面來,氣往上沖的話,胃就不叫了。除非你胃有病、有潰瘍,那就永遠都會有打不完的嗝,故要先把胃病治好。
以上是打坐的七個重點,有一些是要有境界才會發生,沒有境界也沒關係,現在再加上一支-肛門支。肛門在七支坐法中是不講的,氣旺的話,前陰、後陰中間有會陰穴,氣要通到督脈時就要通過會陰穴。丹田的氣很旺的話,觀想背後,會陰穴會「啵」一下,氣就通了。如果沒有氣的話,或微微的氣,要過不過的,通不過就卡死在這裡。
氣正規的走法是先走督脈,再由頭頂下來接入任脈。有的念佛、念咒、練氣功的,不去管氣怎麼走,一定會先走任脈,那是走反了。正式打坐修行的人,丹田成形了,一定要先導氣到督脈去,再接到任脈,然後再入丹田,所以會陰要讓它通。
我們初學者氣不旺,怎麼通過會陰穴呢?藉「提肛」來達到目的。「提肛」是三分的力量,七分的意念。縮肛剛好是相反,三分的意念,七分力量,力比較強,就像在忍大便一樣用力。身體那裡出力,氣就往那裡走,如果你用力縮肛的話,氣會在肛門的部位,不往前行,這是不對的。
打坐時輕輕的提肛,小腹氣起要讓氣先走到督脈,一般人的會陰部都下墜樣,不提肛的話就下墜,一提肛的話,會陰部份就會內縮,就呈內凹的樣子,沒有壓力,再觀想命門,氣就很容易通過會陰而至命門。提肛的用意和捲舌頭一樣,打坐姿勢擺好了,提肛過一陣子不經意時就會掉下來,意會到時再把它提起來就好了。
結語
修心之妙,修道以玄,謂之真修。修也者,人人應守之於玄也。修道悟玄謂之玄機。修明善復其初至。即云:「人之初,性本善。」善根長培可出之玄也。玄者,修成之妙也。玄助明善可復其初,曰之妙善玄生。玄機廣度有緣諸生,則妙道真修可云。弘忍祖師《最上乘論》將守心作為論究一切佛法的最上乘,千經萬論莫過於守本真心,因此本文以禪修守心守意為要點,而以七支坐法為初步入門法也。
全文完
千經萬論莫過於守本真心是為要也
古德云「欲修最上乘,塵勞為資糧,冤家一齊到,莊嚴此道場。」
「你們全家在修行,不是已經出家了嗎?還有什麼出家?」令人省思的一句話。
《安般守意經》,經云:「坐禪法,一不二數,二不一數。一數二者,謂數一息未竟,便言二,是為一數二,如是為過精進。二數一者,謂息已入二,甫言一,是為二數一,如是為不及精進。、、、,在一數一,在二數二,是為法行,便隨精進也。」
“氣”在《大藏經》裡稱為”風大”。氣的起源有三個部位,丹田、腎臟、會陰穴即是。坐禪可依以下三步驟:1 七支坐法 2 安那般那數息法 3 數息守意法。
分別敘述如下:
1 七支法是手支、足支、腰脊支、肩胛支、頭頸支、目支、舌支。
2 數息法就是認識心的一種過程。
3 守意法就萬法歸一法門,用「萬法歸一」來攝心。
達摩祖師云:「達摩西來一字無,全憑心意用功夫。」
張玄祥居士:「剛開始打坐沒有氣呀!故坐姿不是很重要,先培養丹田成形最重要。」
打坐的姿勢,在佛教來講是指七支坐法,「支」者可以講做支撐點,也可以講做重點。有七個重點對打坐都影響很大。以下僅就七支法作一些重點說明,有一部份觀點引述自張玄祥居士的《打坐入門》。
一、手支
在一般的禪修之間,都是結三昧印為手印,「三」梵語就是正,「昧」是定,正定手印,要能入正定都是從手印結出來的,所以我們結的三昧印就是正定手印。手印一結,外在的干攪都對你沒有影響,這是正定手印。禪修時結這個手印,若肩膀會酸、會痛時,表示你的膽經、三焦經與膀胱經較不通。
入定是世間禪,一進去就是一個月、一年、兩年、十幾年。大陸有的修行人,三十幾年還在入定中。在梁初的時候有位和尚入定,醒來時已經是清末了,經過十個朝代,這是世間禪定。此跟佛禪不一樣,佛禪是注重在心的覺悟,我清清楚楚的知道,對人、事、物中,或在行、住、坐、臥之間,沒有事物可以讓我起煩惱,你證到這境界才能解脫,才能超越自己業力的牽扯。佛教的禪跟一般的世間禪定是不一樣的,所以學這個佛禪就是在學斷煩惱。
二、足支
盤腳的方式是打坐的基本,有三個姿勢-單盤、雙盤、散盤。單盤又有兩種方式-一個是如意坐,另一個是金剛坐,有什麼不同呢?如意坐是左腳在上,金剛坐是右腳在上。如意坐從這個字意上去體會,自在如意的話就是你心無礙,隨便坐都沒關係,所以心定的人就可用如意坐。金剛坐-是右腳在上,此姿勢會逼著你產生金剛怒目的威力,故稱為金剛坐。打坐時腳的功夫、手的功夫不同,會影響到整個身體氣的分佈的。( 編者按:萬善同歸,足支也可以採一般的坐姿,坐椅三分之一處,雙足踏地平放,如意而坐。只要結祖師的至善手印,用「萬法歸一」來攝心。行者可以自行體悟印證。 )
三、腰脊支
腰脊支也是很重要的部位,當氣誘發起來的時候,腰部位的腰脊骨是要挺起的。如果彎腰駝背氣就不通了,氣到此堵在命門穴,命門穴這裡就會脹,脹時表示坐的姿勢不對,硬把胸挺起來的話,氣就會往上方走去。( 前面肚臍的正後方是腰脊椎的命門穴,督脈上的命門穴就在此。 )
四、肩胛支
肩胛支是在肩膀與背後飯匙骨部份的重點,兩肩膀往後拉張後,胸部自然就挺出來,然後飯匙骨就會稍微往後拉凸。膀胱經在督脈旁一寸多的地方下行,兩條很長的脈,如果打坐時背後氣不夠強,可能常常會感冒,這是膀胱經不通的原因。
足太陽膀胱經在肩膀、背後面,邪氣、風邪侵襲吾身時第一個侵襲到它,會使肩膀僵硬、後頸部緊張,就表示感冒了。如果打坐彎腰縮肩,真氣就上不來,氣上不來就會想睡覺,這是氣不具足。本來打坐的人越打坐腦筋越清醒,一個了了的覺知很清楚,怎麼會想睡覺呢?
姿勢擺好後就要放鬆,因為肩胛支是下氣上行所必須,肩胛是背後、膀胱經氣運行是很重要的,尤其氣上來以後會走到喉、頭部,沒有的話,腰部會酸痛,肩膀會僵硬、酸痛。
五、頭頸支
頭部跟頸部也很重要。打坐到一個境界後,如果姿勢不對,會有一個粗的昏沈出現;打作至更高的境界時,又會有另一個微細的昏沈現出來。粗的昏沈出現在頭頸支姿勢不對時,因氣會堵在後腦勺靠近睡穴的地方。細的昏沈是氣從中脈過喉輪要通到明點時,在要通不通的時候,會有短暫的微細昏沈。
氣從背脊上來,會經後腦至頭頂百會穴,要讓氣能從下方至頭頂,頭頸支要擺好。方法是下鄂微收,有力壓到頸外側兩頸動脈處,如此頭頸支架構起來的話,要有三股力量產生:一股是在後腦勺,一股是在下顎,一股是在後頸椎基部,這三道力量要相稱。
頭頸支姿勢擺好後,觀想頭頂百會處往正下方來,經過體中腔到肛門要成一條直線。如果頭是仰的,這條直線太往前端了,劃到你前面去了,如此會怎麼樣呢?氣上不去頭部,氣會聚集在後腦勺處,終造成昏沈。如果頭壓太低的話,這條直線就劃到身後去了,這也不對的;正確的線條是要在「正中」的。
老參們打坐時下鄂要稍往內縮,擺出這個姿勢,身體的氣馬上會沖到後腦勺這裡,然後上到頭頂。怎麼會上不去呢?除非你的氣還沒有開發出來。頭頸支一擺,背脊部真氣即呈一直線,氣馬上到後腦勺處來,在這裡有一個叫腦戶穴。
「腦戶穴」是氣進入腦內部去的門戶,如果你福德因緣很好的話,真氣從腦戶穴進去,佛法所謂的般若智慧就開發出來,這智慧是非常的銳利的,不會講的就會講,不懂的就看懂,修世間禪是不能進到這裡去的。般若智慧不是一般的智慧,跟你身體氣脈是有關的,上天的真氣一進去腦門戶內的話,什麼智慧都來了,世間智慧、出世間智慧、出出世間智慧都來了。修佛法要進入這裡,沒有的話,沒有用的!有幾個人可以進去?要看你的福德因緣。
老參們擺好這個姿勢後,真氣有兩條路可以前進,一個是進去到腦戶內,一個是從中脈走到明點。眉尖輪是第三支眼睛,由通明點而發通,如果修道家法,或者是世間禪,眉尖這裡開的話就可以看外境,看十方的山河大地。眉間這裡沒開也沒關係,您是要修見性的。頭如果太仰的話,會產生昏沈,一覺昏沈下鄂就要往下微拉,讓氣從背到頭頂;如果沒有氣的話,再怎麼擺都沒有用,想睡覺就是想睡覺。那是太累了。
六、目支
打坐時眼睛有兩種用功方式:一個是把眼睛閉起來,這個較簡單易行,剛開始學的人心較亂,那個人動、那個在製造聲音、..,好煩。剛開始修的人都是受不了外境的干擾,所以眼睛閉起來較好。眼閉起來有一個好處,是眼不見為淨,但也有一個壞處,是黑枺枺的,初學的人有時候心不健康,怕怕的,怕黑暗。
另一種方法是學佛像的三分眼,瞇瞇的看,眼微微的三分開張,看正前方1.5公尺的地方。這個方法較不會使你胡思亂想的,很會胡思亂想的人,就要把眼睛微張三分眼。因為眼睛閉起來時,沒有一個可抓住的東西,就會動起心念來,心動就會亂想。如果眼睛打開,你的眼識會意會到光,前面模模糊糊的看到一些東西,但不要很用心去看,要視而不見,不要太用心的去看前面有什麼東西,哦!
微張眼睛有個好處,因為你很用心,心意會守住眼睛處,氣易走到眼球,眼球的波長很容易改變,易開發出超視覺的能力。看到或看不到,沒關係,它只是一個過程而已,超越它以後,慢慢就不會再看到了。
對老參而言,眼睛用功起來是個複雜的部位,睛明穴是在眼睛角頭的基部,承泣穴是在眼睛裡下眼簾中間,氣通的話,每過一段時間循環一次,「啵」的一下就進去到眼睛裡面去,從入睛明穴、承泣穴的基底去;眼睛部位的經絡要全部通的話,氣上上下下,起碼要有三次通過眼睛。第一次從頭部下來入眉尖輪後,會從眼睛的背後下來。第二次氣從下面上來也要經眼球,這時候老參會「翻白眼」讓氣由下往上走。往那裡走都有氣要通,眼球每一個部位都要通。如果眼睛發澀、流眼淚、酸痛等,這些是氣要通過眼球的現象,此時就要幫助它通過。
老參們有先天氣能夠轉到眼球本身裡面去,兩顆眼球都能讓氣旋轉而進去,進去後會改變眼睛的光波波長,就可以看到另一個世界的東西。眼睛酸澀、流眼淚都是好現象,每一個現象都有方法來對治它的,不懂就要花很長的時間去承受,也許是搞得心慌意亂?以後你慢慢功夫高了,會碰到這些現象。
七、舌支
舌頭剛開始也是個準備功夫,到真的氣從會陰穴起來後,走到喉結前,當先通過心臟---心輪,再走到喉輪。走到喉輪時,氣會拉你動你的舌頭,這時舌根擺得對不對就很重要。
舌頭捲起來是準備架橋,舌頭捲起來後頂住上顎,上顎頂有曲浪痕處,舌頭捲起來就頂住那裡。這樣是會很累,還會流口水,流口水沒關係,感覺有口水就吞下去,唾液裡面有很多的澱粉脢(amylase),它的功用是用來消化吃進去的澱粉(碳水化合物)。所以胃腸不好的,就可以借這個機會慢慢的讓胃腸消化系統變好,覺得口水多了就吞下去。
世間禪定的四禪天,就有舌頭架橋的功夫。一進入四禪定中會息止,入一境性中。一進去禪定中,一個月、兩個月,一年、兩年都不出定,所以呼吸就靠體表皮一點點的呼吸,這個時候你不必去呼吸,也不必去管什麼,真正入世間禪定的話,什麼都會放下,這是色界第四禪天的禪定。
而修佛法本在修這個心,得真實解脫之境,故要面對日常生活的人、事、物中,經磨練、去執而得自在。修佛禪雖不入定,但氣下、上通順亦是必然的,所以打坐時舌頭還是要捲得高高的,下面來的氣到喉結會拉動舌根,內氣馬上能往上沖而入頭內。
喉結的氣要通,要靠舌頭,為什麼打坐時常常會打嗝呢?會不舒服呢?就是舌頭沒有拉得很高,氣堵在胃裡;舌頭拉高的話,就像要打嗝要吐的樣子,這樣氣馬上就上來,就會拉動喉嚨的舌頭。舌頭拉動氣就直接沖上頭內去。故我們如何讓氣上下連貫,沖到頭部是很重要的!
若打坐會造成打嗝(反嗝),是胃部的氣翻轉不過來的現象,這些都是要用點技巧,高捲起舌頭。有的人不知道這些技巧,打坐氣通到胃堵在那裡,很不舒服,只會在那兒打嗝,知道氣已經到胃了,氣旺又沒辦法翻轉過來,這時候舌頭一捲,有一條似管樣形成,氣就會衝到喉嚨,下面的氣就會翻轉到上面來,氣往上沖的話,胃就不叫了。除非你胃有病、有潰瘍,那就永遠都會有打不完的嗝,故要先把胃病治好。
以上是打坐的七個重點,有一些是要有境界才會發生,沒有境界也沒關係,現在再加上一支-肛門支。肛門在七支坐法中是不講的,氣旺的話,前陰、後陰中間有會陰穴,氣要通到督脈時就要通過會陰穴。丹田的氣很旺的話,觀想背後,會陰穴會「啵」一下,氣就通了。如果沒有氣的話,或微微的氣,要過不過的,通不過就卡死在這裡。
氣正規的走法是先走督脈,再由頭頂下來接入任脈。有的念佛、念咒、練氣功的,不去管氣怎麼走,一定會先走任脈,那是走反了。正式打坐修行的人,丹田成形了,一定要先導氣到督脈去,再接到任脈,然後再入丹田,所以會陰要讓它通。
我們初學者氣不旺,怎麼通過會陰穴呢?藉「提肛」來達到目的。「提肛」是三分的力量,七分的意念。縮肛剛好是相反,三分的意念,七分力量,力比較強,就像在忍大便一樣用力。身體那裡出力,氣就往那裡走,如果你用力縮肛的話,氣會在肛門的部位,不往前行,這是不對的。
打坐時輕輕的提肛,小腹氣起要讓氣先走到督脈,一般人的會陰部都下墜樣,不提肛的話就下墜,一提肛的話,會陰部份就會內縮,就呈內凹的樣子,沒有壓力,再觀想命門,氣就很容易通過會陰而至命門。提肛的用意和捲舌頭一樣,打坐姿勢擺好了,提肛過一陣子不經意時就會掉下來,意會到時再把它提起來就好了。
結語
修心之妙,修道以玄,謂之真修。修也者,人人應守之於玄也。修道悟玄謂之玄機。修明善復其初至。即云:「人之初,性本善。」善根長培可出之玄也。玄者,修成之妙也。玄助明善可復其初,曰之妙善玄生。玄機廣度有緣諸生,則妙道真修可云。弘忍祖師《最上乘論》將守心作為論究一切佛法的最上乘,千經萬論莫過於守本真心,因此本文以禪修守心守意為要點,而以七支坐法為初步入門法也。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