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講
內容提要
水老鶴
識陰
五陰及邊際
妄想本空
四大解脫
佛說法華經
拈花微笑
上次我們談到修證的事相,說到楞嚴經的五十種陰魔,都是修持過程的現象。關於五陰的解脫,還沒有講完。上次講到最後一個識陰的範圍。
現在先提出一個要點,我們這一次講課的重點在修證,現在還沒有正式開始,只是講修證有關的資料。不過大家注意:大家聽課要聽清楚,教書的人常常發現,自己在上面講課,如果下面十個人聽,十個人的瞭解都不一樣,一作測驗,你就會知道,你說西他聽到東去了。所以,尤其是聽佛法,一定要特別小心注意。
我引一個佛經的典故作比喻:釋迦牟尼佛過世後,一、二十年間,阿難尊者還活著,阿難老了,他的相貌就跟他的哥哥釋迦牟尼佛一樣。過去大陸上比丘尼,一定是供阿難尊者,因為佛不答應女性出家,還是阿難硬要求下來的,佛就罵他一頓:你搞的好事,我的佛教要早滅五百年。阿難以前代他的姨媽要求出家,後來人稱阿難為歡喜尊者,不是雍和宮歡喜佛的意思,大家不要搞錯了。
阿難尊者還在世時,佛的弟子中有一位法師,也跟佛學過,是再傳弟子。他教弟子佛法,一傳再傳,有的便說:佛是這樣說的。阿難尊者一日入竹林,聞此頌偈曰:若人生百歲,不見水老鶴,不如生一日,而能得見之。徒弟們都這麼念。阿難尊者一聽,糟了,這是哪個師父教的?徒弟們說是師父教的。阿難告訴他們:佛的意思是:若人生百歲,不解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口音不對,就變成“不見水老鶴”了。阿難糾正這班弟子後,弟子們就回去跟師父講。師父說:“你們不要聽阿難的話,他老了,昏憒,還是我的對。”這一下阿難尊者搞得沒有辦法,好在當時有一位聖宿大士,說了一首偈子:
彼者念諷偈 實非諸佛意
今遇歡喜尊 而可依了之
這首偈子是說:阿難說的對,另一個說法說的不對,才把他糾正了。
佛涅槃還沒多久,佛法就變質到這個程度。佛滅後一百年,因對戒律和教法,各有不同見解,而分為上座部與大眾部二派;佛滅後四百年左右,以演化成二十部了。所以現在人鬧些意見算什麼,佛所親自教授的弟子尚且如此,何況我們。
聽佛法要注意,不要發生偏差,把生滅法變成“水老鶴”,那就真叫牛頭不對馬嘴了。
現在繼續講識陰區宇。識陰範圍大得很,其實五陰的範圍都很大,這還是講好的境界,正面的境界。如果走真正修持的路子,每個人都會經過這些步驟,真正修持的路,幾乎是固定的。
若於群召,已獲同中,銷磨六門,合開成就,見聞通鄰,互用清淨。
關於一切生滅的根源,在行陰區宇的範圍,已經說得很清楚了。這裏的六門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我們一般人不靠眼睛就看不見,不靠耳朵就聽不見,為什麼?我們生命無始以來的業力,必須要靠這器官各自的功能。如果真正到達了修持有成就,識陰解脫的範圍,就可以不靠這些生理功能了。銷磨六門,就是說成就者不受六根功能的限制、障礙,而且合開成就,見聞通鄰,眼睛可當耳朵用,耳朵可當眼睛用。這聽起來有些古怪,其實一點都不古怪,不但有成就的人可以辦到,有些事連凡夫也可以做到。
比如我們注意一件事,只注意前面,但是後面有人過來你也曉得,沒有回頭,也沒有用眼睛看。現代人講第六感等,都是屬於這個範圍。不過這是普通人一點點體會,到了合開成就,境界就大了。下面八個字見聞通鄰,互用清淨,說明了六根互用不是雜亂、煩憂的,而是非常清淨的。我們常說出家人六根清淨,就是語出這裏。六根清淨不是聽不到聲音,而是不論聽到好的、壞的、善的、惡的、是的、非的,都一樣清淨,這個清淨以後要再討論。
到此時,十方世界,及與身心,如吠琉璃,內外明徹,名識陰盡。識陰進一步解脫,達到什麼境界呢?整個的宇宙,以及個人的生理、心理、整個身心,跟宇宙渾然一體,像一個琉璃圓體,內外透明,通體光明,沒有障礙。到了這個境界,才算解脫了識陰的作用。
識陰解脫了,就很了不起,我們望塵莫及,連想都想像不到的。現在先把理透徹了,搞清楚了,修行的事相就容易了。佛說到達這個境界,是人則能超越命濁,才了三界的命根,可以超出三界了。但要注意,到識陰盡了以後,才可以超越命濁。下面佛的結論又要特別注意了!
觀其所由,罔象虛無,顛倒妄想以為其本。由識陰境界而到識陰盡,而至於超越命濁,仔細一研究,這還是妄想作用,還沒有離開一念。我們學佛打坐都討厭妄想,要趕掉它,但是你們看,要能解脫五陰境界,也就是靠它呢!大家現在學佛學禪的,不管你學什麼,總把心理的思想、意識狀態,往來於腦子裏頭當作一念。但這只是一念的浮想,浮在上面,還不是真正妄想意識之根。所以佛在楞嚴經開始時,告訴阿難: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閒,猶為法塵分別影事。又說:現前雖成九次第定,不得漏盡成阿羅漢果。他說你們學佛就算滅掉一切見聞覺知,清清淨淨的,都還在意識的狀態中。
法塵就是意識,為什麼?譬如當你聽過佛法有什麼境界等話,你下意識已經先中毒了。所以你靜坐起來,達到那個境界,有時並不是真的,而是你的意識狀態,將那個境界勾劃出來。這只是隨便打一個比喻。甚至你雖證得九次第定,也還不能證果,何況只是“法塵”影事!
法塵分別影事,是第三重錄影。比如我現在講話,錄音是第二重,別人再拿去錄是第三重、第四重。它究竟不是我現在講話的真聲音。就是這樣,到達這個境界還是大妄想,而這還算是正路。佛告訴你,這裏頭有邪路——外道。五十種陰魔,最後的識陰叫作外道。羅漢、聲聞、緣覺都是外道之見。佛說這是罔象虛無,顛倒妄想來的。
“罔象”這兩個字出自莊子,罔象等於影像,也就是影像的影像。當然,它不是一個實際的東西,它是虛幻,卻也的的確確有那個影像,所以楞嚴經這裏這個罔象虛無,放在顛倒妄想上面,的確安排得很好。
你看,這一念這麼難,五陰就是這一念。有時我們覺得,自己念頭清淨了,身心內外清淨,能達到這個境界,一半還是生理幫忙你,心理較寧靜時,才能夠達到這個境界。因為是身心兩方面互相影響,所以仍屬於色陰境界。這個裏頭一走偏差,問題就多了。比如我們這時氣脈——嚴格說,還談不上氣脈,只能說你那個神經系統,在平常的感受境界上,突然得到一種沒有經驗過的寧靜境界,因而起了變化。尤其是當氣脈通過後腦這一部分時,耳朵會聽到一種聲音;到了眼睛,眼睛出毛病;到了牙齒,牙齒出問題;到每一部分都出問題。瞭解了這個問題,都可以因應、證入;不瞭解這個關鍵,就會走火入魔。其實,既沒有火,也沒有魔,這是你心理幻想變化的錯覺。而你認為的清淨,也不是清淨;你認為的光明,也不是光明。
楞嚴經最後,把漸修方面的次序功夫,講解得很清楚,頓悟不離漸修。我們平常看楞嚴經,絕對會馬馬虎虎把珠寶看過去,其中的巧妙你去找吧!珠寶都埋在泥礦裏頭,自己去找吧!它是藏在五十種境界裏頭,要用智慧,把首尾貫通,要讀到滾瓜爛熟才能真懂。我現在告訴你們的,是我花了幾十年的時間成本,才把密因抽出來的。你找找看,古人也沒有把它認真指出來過。所以“莫將容易得,便作等閒看”。
下面是一個總論:
汝等存心,秉如來道,將此法門,於我滅後,傳示末世,普令眾生,覺了斯義,無令見魘,自作沉孽。
佛吩咐他的出家弟子,一定要存心發願。存心就是發願,儒家稱為存心,佛家就叫發願。也就是立志的意思。佛說等我過世以後,把這個法門,傳給修持的人,使一切眾生明白這個道理。無令見魘,自作沉孽,一切觀念、一切修持的錯誤,都是“見”的問題。見解的錯誤,也就是所謂“見濁”。我們這個世界,有所謂五濁惡世的說法,見濁就是五濁之一。這世界上意見最多了。例如戰爭,就是因意見上的紛爭而起。人的煩惱都是從意見上產生的,我的對,你的錯,大家就鬧起來了。執著了個人見解,變成了見魔。佛說自作沉孽,這個孽字,不是那個業字,這裏幹乾脆脆,就是說自己造孽。
保綏哀救,銷息邪緣,令其身心入佛知見,從始成就,不遭岐路。
所以你們要把修持的路子告訴大家,使大家不要走錯了路,走錯了路不得了。
精真妙明,本覺圓淨,“精真”比喻這個本性,生命本來的這個東西。楞嚴經上不用學理性的名稱,如“真如”啦,“法界”啦,“法性”啦,“如來藏”啦……乾脆用事相來表達。每一本經典都有它的重點,楞嚴經偏重在修證,所以明明白白用這個代名詞——精真。佛家講本性是本覺、始覺。覺什麼?覺那個“本覺”,並不是另外得到一個東西,是覺我本來的東西,這個東西是本來清淨的。
非留死生,及諸塵垢,乃至虛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注意這句非留死生,不是沒有生死,生是有的,只是生死無妨,不留不礙,不垢不淨,沒有關係。所以張拙秀才悟到“涅槃生死等空花”,不但生死等於空花,涅槃也等於空花。換句話說,你認為你認為涅槃是一個東西,涅槃就是生死。又換句話說,你證了生死本來虛幻,生死就是涅槃。這個“留”字實在用得好極了。“非”字也改不得的。
年輕的出家同學,你們注意!未來的佛教,中國文化的佛教,是要你們挑擔子的,文學沒有搞好,這個擔子怎麼挑啊?挑不起來的。唐、宋以前的高僧為什麼樣樣好?再加上詩詞歌賦,個個都是高手。他們會的,你們不會;所以那時上自皇帝,下至挑蔥賣蒜的,沒有不佩服這些高僧的,而現在我們做了出家人,你不會的,在家人會,你會的,在家人都會,那麼問題不就來了嗎?我站在你們這一旁,勉勵出家人,要發願挑這個擔子。你看!楞嚴經翻譯,一個字也不能馬虎的,非留死生,不但“留”字用得好,那個“非”字,也真不知用盡多少心思。
這部楞嚴經是般刺密地法師帶過來的,當時印度是禁止佛書出境的,違犯了就要殺頭。據說這位大師把自己脅下的皮肉剝開,把這本經縫在皮肉裏頭,才能帶到中國來。我們讀經往往忽略了當時種種艱苦的情形,所以佛教中有預言,這本經最後傳進中國,到了末法時期,這本經最先被毀掉。末法來了,開始有人攻擊這本經是假的,後世人聽到這批學者的偽經論調,也就不去看它。其實這批作者也不是學佛的,什麼功夫,什麼修證,一概都沒有。
接著又再叮嚀:斯元本覺妙明真精,妄以發生諸器世間。這個問題大了,是科學的領域,這也是楞嚴經第四卷,富樓那問佛的問題。你說本性本來清淨,本來圓明,為什麼形成這個物理世界呢?第四卷所討論的問題,就是這個地球是怎麼變出來的。我們打坐為什麼丹田會發暖?秘密也就在這裏,佛把秘密露給你,所以楞嚴經自稱是“密因修證”,他的秘密放在裏頭,而且根本也沒有秘密,“乾坤之內,宇宙之間,中有一寶,秘在形山”,就在你那裏。
法華經也告訴你這一點,一切眾生本覺妙明,因為妄想而發生了器世間。器世界,也就是物理世界。真正的佛法是純粹唯心的,物理世界是心的功能變化的附屬部分。所以佛說:如演若達多,迷頭認影,當釋迦牟尼佛時代,城裏有一個人,名叫演若達多,長得蠻漂亮的,一天早上起來照鏡子,咦!我的頭到哪里去了?鏡子裏是有一個頭,有哪個人看到過自己真正的頭?有人看到自己這本來面目沒有?鏡子裏看過,但鏡子裏焦點相反的,也不是真的自己。演若達多天天找,天天找,找瘋了。這故事形容得好極了。是嘛!我們的真頭掉了,用的都是這點影子,都是第三重的幻影。
內容提要
水老鶴
識陰
五陰及邊際
妄想本空
四大解脫
佛說法華經
拈花微笑
上次我們談到修證的事相,說到楞嚴經的五十種陰魔,都是修持過程的現象。關於五陰的解脫,還沒有講完。上次講到最後一個識陰的範圍。
現在先提出一個要點,我們這一次講課的重點在修證,現在還沒有正式開始,只是講修證有關的資料。不過大家注意:大家聽課要聽清楚,教書的人常常發現,自己在上面講課,如果下面十個人聽,十個人的瞭解都不一樣,一作測驗,你就會知道,你說西他聽到東去了。所以,尤其是聽佛法,一定要特別小心注意。
我引一個佛經的典故作比喻:釋迦牟尼佛過世後,一、二十年間,阿難尊者還活著,阿難老了,他的相貌就跟他的哥哥釋迦牟尼佛一樣。過去大陸上比丘尼,一定是供阿難尊者,因為佛不答應女性出家,還是阿難硬要求下來的,佛就罵他一頓:你搞的好事,我的佛教要早滅五百年。阿難以前代他的姨媽要求出家,後來人稱阿難為歡喜尊者,不是雍和宮歡喜佛的意思,大家不要搞錯了。
阿難尊者還在世時,佛的弟子中有一位法師,也跟佛學過,是再傳弟子。他教弟子佛法,一傳再傳,有的便說:佛是這樣說的。阿難尊者一日入竹林,聞此頌偈曰:若人生百歲,不見水老鶴,不如生一日,而能得見之。徒弟們都這麼念。阿難尊者一聽,糟了,這是哪個師父教的?徒弟們說是師父教的。阿難告訴他們:佛的意思是:若人生百歲,不解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口音不對,就變成“不見水老鶴”了。阿難糾正這班弟子後,弟子們就回去跟師父講。師父說:“你們不要聽阿難的話,他老了,昏憒,還是我的對。”這一下阿難尊者搞得沒有辦法,好在當時有一位聖宿大士,說了一首偈子:
彼者念諷偈 實非諸佛意
今遇歡喜尊 而可依了之
這首偈子是說:阿難說的對,另一個說法說的不對,才把他糾正了。
佛涅槃還沒多久,佛法就變質到這個程度。佛滅後一百年,因對戒律和教法,各有不同見解,而分為上座部與大眾部二派;佛滅後四百年左右,以演化成二十部了。所以現在人鬧些意見算什麼,佛所親自教授的弟子尚且如此,何況我們。
聽佛法要注意,不要發生偏差,把生滅法變成“水老鶴”,那就真叫牛頭不對馬嘴了。
現在繼續講識陰區宇。識陰範圍大得很,其實五陰的範圍都很大,這還是講好的境界,正面的境界。如果走真正修持的路子,每個人都會經過這些步驟,真正修持的路,幾乎是固定的。
若於群召,已獲同中,銷磨六門,合開成就,見聞通鄰,互用清淨。
關於一切生滅的根源,在行陰區宇的範圍,已經說得很清楚了。這裏的六門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我們一般人不靠眼睛就看不見,不靠耳朵就聽不見,為什麼?我們生命無始以來的業力,必須要靠這器官各自的功能。如果真正到達了修持有成就,識陰解脫的範圍,就可以不靠這些生理功能了。銷磨六門,就是說成就者不受六根功能的限制、障礙,而且合開成就,見聞通鄰,眼睛可當耳朵用,耳朵可當眼睛用。這聽起來有些古怪,其實一點都不古怪,不但有成就的人可以辦到,有些事連凡夫也可以做到。
比如我們注意一件事,只注意前面,但是後面有人過來你也曉得,沒有回頭,也沒有用眼睛看。現代人講第六感等,都是屬於這個範圍。不過這是普通人一點點體會,到了合開成就,境界就大了。下面八個字見聞通鄰,互用清淨,說明了六根互用不是雜亂、煩憂的,而是非常清淨的。我們常說出家人六根清淨,就是語出這裏。六根清淨不是聽不到聲音,而是不論聽到好的、壞的、善的、惡的、是的、非的,都一樣清淨,這個清淨以後要再討論。
到此時,十方世界,及與身心,如吠琉璃,內外明徹,名識陰盡。識陰進一步解脫,達到什麼境界呢?整個的宇宙,以及個人的生理、心理、整個身心,跟宇宙渾然一體,像一個琉璃圓體,內外透明,通體光明,沒有障礙。到了這個境界,才算解脫了識陰的作用。
識陰解脫了,就很了不起,我們望塵莫及,連想都想像不到的。現在先把理透徹了,搞清楚了,修行的事相就容易了。佛說到達這個境界,是人則能超越命濁,才了三界的命根,可以超出三界了。但要注意,到識陰盡了以後,才可以超越命濁。下面佛的結論又要特別注意了!
觀其所由,罔象虛無,顛倒妄想以為其本。由識陰境界而到識陰盡,而至於超越命濁,仔細一研究,這還是妄想作用,還沒有離開一念。我們學佛打坐都討厭妄想,要趕掉它,但是你們看,要能解脫五陰境界,也就是靠它呢!大家現在學佛學禪的,不管你學什麼,總把心理的思想、意識狀態,往來於腦子裏頭當作一念。但這只是一念的浮想,浮在上面,還不是真正妄想意識之根。所以佛在楞嚴經開始時,告訴阿難: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閒,猶為法塵分別影事。又說:現前雖成九次第定,不得漏盡成阿羅漢果。他說你們學佛就算滅掉一切見聞覺知,清清淨淨的,都還在意識的狀態中。
法塵就是意識,為什麼?譬如當你聽過佛法有什麼境界等話,你下意識已經先中毒了。所以你靜坐起來,達到那個境界,有時並不是真的,而是你的意識狀態,將那個境界勾劃出來。這只是隨便打一個比喻。甚至你雖證得九次第定,也還不能證果,何況只是“法塵”影事!
法塵分別影事,是第三重錄影。比如我現在講話,錄音是第二重,別人再拿去錄是第三重、第四重。它究竟不是我現在講話的真聲音。就是這樣,到達這個境界還是大妄想,而這還算是正路。佛告訴你,這裏頭有邪路——外道。五十種陰魔,最後的識陰叫作外道。羅漢、聲聞、緣覺都是外道之見。佛說這是罔象虛無,顛倒妄想來的。
“罔象”這兩個字出自莊子,罔象等於影像,也就是影像的影像。當然,它不是一個實際的東西,它是虛幻,卻也的的確確有那個影像,所以楞嚴經這裏這個罔象虛無,放在顛倒妄想上面,的確安排得很好。
你看,這一念這麼難,五陰就是這一念。有時我們覺得,自己念頭清淨了,身心內外清淨,能達到這個境界,一半還是生理幫忙你,心理較寧靜時,才能夠達到這個境界。因為是身心兩方面互相影響,所以仍屬於色陰境界。這個裏頭一走偏差,問題就多了。比如我們這時氣脈——嚴格說,還談不上氣脈,只能說你那個神經系統,在平常的感受境界上,突然得到一種沒有經驗過的寧靜境界,因而起了變化。尤其是當氣脈通過後腦這一部分時,耳朵會聽到一種聲音;到了眼睛,眼睛出毛病;到了牙齒,牙齒出問題;到每一部分都出問題。瞭解了這個問題,都可以因應、證入;不瞭解這個關鍵,就會走火入魔。其實,既沒有火,也沒有魔,這是你心理幻想變化的錯覺。而你認為的清淨,也不是清淨;你認為的光明,也不是光明。
楞嚴經最後,把漸修方面的次序功夫,講解得很清楚,頓悟不離漸修。我們平常看楞嚴經,絕對會馬馬虎虎把珠寶看過去,其中的巧妙你去找吧!珠寶都埋在泥礦裏頭,自己去找吧!它是藏在五十種境界裏頭,要用智慧,把首尾貫通,要讀到滾瓜爛熟才能真懂。我現在告訴你們的,是我花了幾十年的時間成本,才把密因抽出來的。你找找看,古人也沒有把它認真指出來過。所以“莫將容易得,便作等閒看”。
下面是一個總論:
汝等存心,秉如來道,將此法門,於我滅後,傳示末世,普令眾生,覺了斯義,無令見魘,自作沉孽。
佛吩咐他的出家弟子,一定要存心發願。存心就是發願,儒家稱為存心,佛家就叫發願。也就是立志的意思。佛說等我過世以後,把這個法門,傳給修持的人,使一切眾生明白這個道理。無令見魘,自作沉孽,一切觀念、一切修持的錯誤,都是“見”的問題。見解的錯誤,也就是所謂“見濁”。我們這個世界,有所謂五濁惡世的說法,見濁就是五濁之一。這世界上意見最多了。例如戰爭,就是因意見上的紛爭而起。人的煩惱都是從意見上產生的,我的對,你的錯,大家就鬧起來了。執著了個人見解,變成了見魔。佛說自作沉孽,這個孽字,不是那個業字,這裏幹乾脆脆,就是說自己造孽。
保綏哀救,銷息邪緣,令其身心入佛知見,從始成就,不遭岐路。
所以你們要把修持的路子告訴大家,使大家不要走錯了路,走錯了路不得了。
精真妙明,本覺圓淨,“精真”比喻這個本性,生命本來的這個東西。楞嚴經上不用學理性的名稱,如“真如”啦,“法界”啦,“法性”啦,“如來藏”啦……乾脆用事相來表達。每一本經典都有它的重點,楞嚴經偏重在修證,所以明明白白用這個代名詞——精真。佛家講本性是本覺、始覺。覺什麼?覺那個“本覺”,並不是另外得到一個東西,是覺我本來的東西,這個東西是本來清淨的。
非留死生,及諸塵垢,乃至虛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注意這句非留死生,不是沒有生死,生是有的,只是生死無妨,不留不礙,不垢不淨,沒有關係。所以張拙秀才悟到“涅槃生死等空花”,不但生死等於空花,涅槃也等於空花。換句話說,你認為你認為涅槃是一個東西,涅槃就是生死。又換句話說,你證了生死本來虛幻,生死就是涅槃。這個“留”字實在用得好極了。“非”字也改不得的。
年輕的出家同學,你們注意!未來的佛教,中國文化的佛教,是要你們挑擔子的,文學沒有搞好,這個擔子怎麼挑啊?挑不起來的。唐、宋以前的高僧為什麼樣樣好?再加上詩詞歌賦,個個都是高手。他們會的,你們不會;所以那時上自皇帝,下至挑蔥賣蒜的,沒有不佩服這些高僧的,而現在我們做了出家人,你不會的,在家人會,你會的,在家人都會,那麼問題不就來了嗎?我站在你們這一旁,勉勵出家人,要發願挑這個擔子。你看!楞嚴經翻譯,一個字也不能馬虎的,非留死生,不但“留”字用得好,那個“非”字,也真不知用盡多少心思。
這部楞嚴經是般刺密地法師帶過來的,當時印度是禁止佛書出境的,違犯了就要殺頭。據說這位大師把自己脅下的皮肉剝開,把這本經縫在皮肉裏頭,才能帶到中國來。我們讀經往往忽略了當時種種艱苦的情形,所以佛教中有預言,這本經最後傳進中國,到了末法時期,這本經最先被毀掉。末法來了,開始有人攻擊這本經是假的,後世人聽到這批學者的偽經論調,也就不去看它。其實這批作者也不是學佛的,什麼功夫,什麼修證,一概都沒有。
接著又再叮嚀:斯元本覺妙明真精,妄以發生諸器世間。這個問題大了,是科學的領域,這也是楞嚴經第四卷,富樓那問佛的問題。你說本性本來清淨,本來圓明,為什麼形成這個物理世界呢?第四卷所討論的問題,就是這個地球是怎麼變出來的。我們打坐為什麼丹田會發暖?秘密也就在這裏,佛把秘密露給你,所以楞嚴經自稱是“密因修證”,他的秘密放在裏頭,而且根本也沒有秘密,“乾坤之內,宇宙之間,中有一寶,秘在形山”,就在你那裏。
法華經也告訴你這一點,一切眾生本覺妙明,因為妄想而發生了器世間。器世界,也就是物理世界。真正的佛法是純粹唯心的,物理世界是心的功能變化的附屬部分。所以佛說:如演若達多,迷頭認影,當釋迦牟尼佛時代,城裏有一個人,名叫演若達多,長得蠻漂亮的,一天早上起來照鏡子,咦!我的頭到哪里去了?鏡子裏是有一個頭,有哪個人看到過自己真正的頭?有人看到自己這本來面目沒有?鏡子裏看過,但鏡子裏焦點相反的,也不是真的自己。演若達多天天找,天天找,找瘋了。這故事形容得好極了。是嘛!我們的真頭掉了,用的都是這點影子,都是第三重的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