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命雙修.成就佛心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性命雙修.成就佛心

修性即修心性,修命是續長生 (物格.知至.意誠.心正.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


您沒有登錄。 請登錄註冊

空生大悲 佛陀的真意 微妙法門

向下  內容 [第1頁(共1頁)]

1空生大悲  佛陀的真意  微妙法門 Empty 空生大悲 佛陀的真意 微妙法門 周六 9月 08, 2012 8:02 pm

陳志玄


版主
版主

空生大悲說緣由 佛說一大事因緣
生滅變異非佛性 入法性中方為真
法華入室如來衣 涅槃體空生妙有
慈悲安住廣說法 善常般若安樂行

空者,我空法空,人法二空。人無我及法無我。
生者,生滅,因緣生因緣滅。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
大者,大事因緣,佛以一大事因緣,出生於世間。無私,所以能成其大。
悲者,拔苦,度眾生苦厄,得究竟樂。不取不捨,所以能成其悲。

玅境老和尚:
金剛不壞身 不動如須彌 大悲利有情 同歸無上覺
敬以一偈和之約:
金剛法身心 如如不動地 大悲利眾生 同住萬法中

空生大悲者,是心性的本體作用,本然作為。君不見古往今來,歷史上有所記載,或更多名不見經傳,大義凜然,佛心佛性,諸多菩薩聖賢君子,從心性中發出的光芒,照耀這世間,溫暖人們的心,帶給我們依靠、安住與響往。佛性的慈悲隨處可見,菩薩的行願時刻在進行。

空的梵語wunya有多種譯名,例如空無、空虛、空寂、空淨、非有等,有時亦與無字同義。空所指的是一個很高的境界。除遍計所執;除妄執,除依他起執。無常觀及無我觀,無常、苦、空、無我。《解深密經》卷三,也講了十種相空:云:「為遣諸相,勤修加行,有幾種相,難可除遣,誰能除遣?善男子!有十種相空,能除遣。」一、由一切法空,除遣種種文字相;二、由相空及無先後空,能除遣生住異滅的性相續隨轉相;三、由內空及無所得空,除遣顧戀身相及我慢相;四、由外空,能除遣顧戀財物相;五、由內外空及本性空,能除遣男女的內安樂相及外淨妙相;六、由大空,能除遣無量之建立相;七、由有為空,能除遣有內寂靜解脫相;八、由畢竟空、無性空、無性自性空及勝義空,能除遣補特伽羅無我相、法無我相、唯識相及勝義相;九、由無為空及無變異空,能除遣有無為相及無變異相;十、由空空,能除遣有空性相,以對治空性的作意思惟(大正十六,七○一上)。這十項空觀,乃是加行位修的觀行方法。從空觀來說,唯識學派的《解深密經》與中觀學派的《般若經》,似乎沒有什麼不同。所不同的,是在於種子說與自性空的觀點了。

諸佛的本源真性,是超越一切見聞覺知的虛空寂滅之境。也有真性空寂的說法。「真性」,即是真如、實際、實相、法性、佛性、第一義諦等的異名。於《楞嚴經》中有兩處見到,(一)卷一云:「佛告阿難:此是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性。」(大正十九,一○八下)(二)卷二云:「見性周遍,非汝而誰?云何自疑汝之真性。」(大正十九,一一一下)依《楞嚴經》經義而言,此真性是指「寂常心性」(大正十九,一○九上),也是「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大正十九,一一四上)。

根據宗密所撰《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上之一,解釋「禪源」二字,對於真性有較詳明的敘述:「源者,是一切眾生本覺真性,亦名佛性,亦名心地。悟之名慧,修之名定,定慧通稱為禪那,此性是禪之本源,故名禪源。」(大正四十八,三九九上)又云:「但眾生迷真合塵,即名散亂,背塵合真,方名禪定,若直論本性,即非真非妄,無背無合……況此真性,非唯是禪門之源,亦是萬法之源,故名法性;亦是眾生迷悟之源,故名如來藏藏識(出《楞伽經》);亦是諸佛萬德之源,故名佛性(《涅槃》等經);亦是菩薩萬行之源,故名心地(《梵網經‧心地法門品》)。」又云:「真性則不垢不淨,凡聖無差。」(以上大正四十八,三九九上及中)

神會的《顯宗記》有云:「湛然常寂,應用無方,用而常空,空而常用。用而不有,即是真空,空而不無,便成妙有。」乃是諸佛的大寂大用,即是諸佛的法身,也是諸佛的真智,乃是常寂常用,用而常空的真空妙有。」

唯識的法相教,主張「我身是唯識所變」,所謂萬法唯識,「識為身本」,即是八識三能變,是依八識變現眾生的五蘊身心,故此五蘊身心是虛妄不實的。依唯識學派所說,八識也是虛妄,必須轉八識成四智,稱為轉依,才能轉虛妄為真實,故其關鍵仍在第八識。唯識學派只說由妄轉真,而未說第八識是如何由真成妄的,其本體既不是真性,又何以能成為真性﹖

生者,生滅,因緣生因緣滅。是指一切法,皆依各種因緣而出現、而消失,稱為眾緣起、眾緣滅,這一思想,即是佛法的主要特色,釋迦成道時所證悟的,便是此一緣起的真諦。例如《中阿含經》卷七的第十《象跡喻經》說:「若見緣起,便見法,若見法,便見緣起。所以者何?諸賢!世尊說:五盛陰(蘊),從因緣生。」(大正一,四六七上)《增一阿含經》卷二十也有說:「如來恭敬法故,其有供養法者,則恭敬我(佛)已,其觀法者,則觀我(佛)已,有法則有我(佛)已。」(大正二,六五二下)

在《阿含經》中的因緣,主要是講眾生(人)的生命,由三世十二因緣的順向及反向循環,而成為流轉生死及生死還滅的現象。到《大乘入楞伽經》卷二,則說:「一切法因緣生,有二種,謂內及外。外者,謂以泥團、水、杖、輪、繩、人功等緣,和合成瓶……;內者,謂無明、愛、業等,生蘊、界、處法,是為內緣起。」(大正十六,六○○上)這是將因緣生的一切法,分作外及內的二大類,外者是指器世間的一切物,內者是指由五蘊、十八界、十二處構成有情世間的一切眾生(人),已將因緣法的範圍,涵蓋了三界一切法。

真如「心」的本「性」,謂之「心性」,乃是「不生不滅」的,人所謂的「一切諸法」差別相,乃是「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大正三十二,五七六上)。意思是說,心真如性,是不生不滅的,是沒有差別的,之所以凡夫執著有一切諸法的各種境界,只因起了生滅的妄念心,才見有種種法相的差別,若能出離了這種虛妄生滅的心念,即不會見有一切的善惡好壞、千差萬別的境界之相了。

《起信論》又告知我們說:「當知世間一切境界,皆依眾生無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鏡中像,無體可得,唯心虛妄;以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故。」

虛妄的諸法,必定是依真實法產生的,真妄、虛實,是相對的,若無真實法,豈有虛妄法。例如水與濕性的關係,水是可以隨著氣溫環境等因緣的變化,而會變成氣、雨、霧、霜、露、雲、雪、雹、冰等各種型態,唯其實體的濕性不會變。那麼,在妄心及妄境的背後,倒底又是誰呢?

「心境皆空(無)」的解脫觀,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未免過於空洞了,如果說,完成了圓滿果位的諸佛,在他們的色身涅槃之後,便什麼都沒有了,豈不落於唯物論或自然外道的斷滅見了?當然不是的,因此,就有了真空妙有的佛性、法身、法性、真如、如來藏等真常心性之教法。

如來是永恆常住不滅的,但也不會違背空義,亦不以空為如來身,空是空去一切有為法的我見。一切宣說空義的(如般若)經典,都是方便的有餘之教。

如來藏的一乘顯性教,是顯示在空去一切有為法的我見之後,尚有常住的如來法身,而此法身不僅是觀念的、理論的、抽象的,亦是實際恆常住於安樂國土,同時也是可以隨眾生的祈求在人間示現的。這是將哲學層面、實證層面、信仰層面,都兼顧到了,也與彌陀淨土的思想和信仰銜接上了。這就是佛陀的大悲,即所謂的空生大悲。

依據四十卷本的《大般涅槃經》卷六,先說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的四法,然後逐項解說,講到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項下,即謂:
了義者名為菩薩,……又聲聞乘名不了義,無上大乘乃名了義。若言如來無常變易,名不了義,若言如來常住不變,是名了義;聲聞所說,應證知者,名不了義,菩薩所說,應證知者,名為了義;……若言如來入於涅槃,如薪盡火滅,名不了義,若言如來入法性者,是名了義。(大正十二,四○一中及四○二上)

這是明示只有宣說如來常住不變的無上大乘,是了義,只有宣說如來涅槃之後即入於常住法性的,是了義。了義就是大悲,入法性才能生大悲,令諸眾生離諸苦厄,得究竟樂;反之,若如薪盡灰滅,大悲要從何談起呢?
法華經法師品中提到慈悲,一切眾生中大慈悲心是,經文如下:

《法華經法師品》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若欲住佛道,成就自然智,常當勤供養,受持法華者。其有欲疾得,一切種智慧,當受持是經,并供養持者。…
菩薩亦復如是,若未聞、未解、未能修習是法華經,當知是人去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尚遠。若得聞解、思惟、修習,必知得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者何?一切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屬此經。此經開方便門,示真實相。…
藥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來滅後,欲為四眾說是法華經者,云何應說?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爾乃應為四眾廣說斯經。如來室者,一切眾生中大慈悲心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然後以不懈怠心,為諸菩薩、及四眾廣說是法華經。

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是如來的智慧德相,極廣大盡精微,放之則彌漫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如來即說是眾生中大慈悲心,柔和忍辱心,這正契合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如來座者,當然不是叫我們登高座才能說法;而是開示我們要安住在真如本性、真心法性之中,為四眾廣說是法華經。《法師品》說:一切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屬 ”此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依法出生分第八也提到”此經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依法出生分第八:
『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如是說來,《法華經》是此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也是此經。如來佛以不同的名相宣說解釋同一”此經 “。一切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屬 ”此經 ”。我們如佛所為,登堂入室,拜明師求大法(衣),從”此經 ”修起,行道弘法,廣度眾生,此乃空生大悲是也。如同佛陀於過去無量劫中,求法華經,無有懈惓。勤求獲此法,遂致得成佛。《法華經提婆達多品》有以下經文:

《法華經提婆達多品》
吾於過去無量劫中,求法華經,無有懈惓。…
偈言:
「我念過去劫, 為求大法故, 雖作世國王, 不貪五欲樂。
 搥鍾告四方, 誰有大法者, 若為我解說, 身當為奴僕。
 時有阿私仙, 來白於大王:
『我有微妙法, 世間所希有。 若能修行者, 吾當為汝說。』
 時王聞仙言, 心生大喜悅, 即便隨仙人, 供給於所須,
 採薪及果蓏, 隨時恭敬與, 情存妙法故, 身心無懈惓。
 普為諸眾生, 勤求於大法, 亦不為己身, 及以五欲樂。
 故為大國王, 勤求獲此法, 遂致得成佛, 今故為汝說。」

一切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屬此經。此經開方便門,示真實相。以慈忍故不滯涅槃由空觀故不著生死。又以慈忍故越二乘地。具空觀故越凡夫境。以慈忍故安住世諦。具空觀故住第一義諦。以慈忍故名為禪定,具空觀故稱為智慧。慈乃一切眾生中大慈悲心是,忍乃柔和忍辱心是,空觀乃一切法空是,佛陀教我們安住是中,為眾生廣說是法華經。既然一切法空,為什麼佛陀又要求法華經,勤求大法?一切法空,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即第一義諦,一切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盡不壞,不垢不淨,不生不滅即第一義諦,離一切過失,不可變易,通達賢聖及成佛之道。那麼如何才能為眾生說法?

胡吉藏撰法華玄論卷第一
妙顯諸佛如來正法為能答。又能破三乘異執為能問。巧顯一乘同歸為能答。能問能答佛教宣流故名大法師也。又慈忍為行空慧為解。解行雙備說必利人謂解行法師。具慈忍故則能利他。心修空觀名為自行。俱濟之德名為雄勇法師。又以慈忍故不滯涅槃由空觀故不著生死。以無所染謂無著法師。又以慈忍故越二乘地。具空觀故越凡夫境。非凡夫行非賢聖行名道行法師。菩薩住二諦中為眾生故說法。為著有者說空為滯空者說有。以慈忍故安住世諦。具空觀故住第一義諦。依二諦說法所言不虛謂誠諦法師。了四悉檀善識佛意。於十二部經八萬法藏不相違背。以慈忍故依三悉檀具空觀故識第一義。入佛法中無所執著不相違背謂無諍法師。佛子定慧具足。以無量喻為眾講法。以慈忍故名為禪定具空觀故稱為智慧。定慧圓備名具足法師。安住二法魔不能壞。知諸法空及不捨眾生謂難壞法師。…

以上所說,世界悉檀、各各為人悉檀、對治悉檀、第一義悉檀是為四悉檀。
一、世界悉檀
隨順世間思考的方式、語言結構及一般觀念,說明因緣和合的道理,使凡夫眾生樂欲聞法,而契入佛法正智,叫世界悉檀。
二、各各為人悉檀
依各別根機,教授各種出世間法門,「已生之善令增長,未生之善令生出」,這是菩薩廣行的法,所以又叫做「生善悉檀」。
三、對治悉檀
智論說:「云何名對治悉檀?有法,對治則有,實性則無。」
佛法中治療心病的方法,如修不淨觀,為對治貪欲;修慈心觀,為對治嗔恚;修因緣觀,為對治愚痴。如貪欲病重的人教修慈心觀,求種種善美好事,厚積福報功德;瞋恚病重的人教修不淨觀,觀此身過失不淨,無一可愛;愚痴病重的人心生邪見,若教修不淨觀或慈心觀。
維摩經玄疏說:「對治之法藥,遍施眾生,為斷其惡故,名對治悉檀也。」
四、第一義悉檀
智論說: 「一切法性,一切論議語言,一切是法、非法,一一可分別破散,諸佛、辟支佛、阿羅漢所行真實法,不可破、不可散。上三悉檀不通,此則通。」 因為世間的眾生各依自己的知見,立自己的法,再依自法架構自己的議論,而生諍競戲論,互不信受,甚至妄語不淨,毀謗佛法。類此「一切論可破,一切語可壞,一切執可轉」,虛妄不實的法,都不是第一義,所以「不通」。若能「一切語言道斷,心行處滅,遍無所依,無初、無中、無後,不盡不壞」,才是第一義悉檀,是離一切過失,不可變易的「通」。維摩玄疏說: 「若事若理,聞說即悟解,是第一義悉檀也。」

常行忍辱,哀愍一切,乃能演說 佛所讚經。以大慈悲,如法化世,見一切人受諸苦惱,欲求解脫,與諸魔戰,為是眾生說種種法。經中所云,要能安住四法,為眾生演說是經。經文如下:

《法華經安樂行品》
世尊。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云何能說是經。佛告文殊師利。若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欲說是經。當安住四法。一者安住菩薩行處及親近處。能為眾生演說是經。
復次菩薩摩訶薩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不顛倒不動不退不轉。如虛空無所有性。一切語言道斷。不生不出不起。無名無相實無所有。無量無邊無礙無障。但以因緣有。從顛倒生故。說常樂觀如是法相。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二親近處。…
又文殊師利。如來滅後。於末法中欲說是經。應住安樂行。若口宣說若讀經時。不樂說人及經典過。亦不輕慢諸餘法師。不說他人好惡長短。於聲聞人亦不稱名說其過惡。亦不稱名讚歎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樂心故。諸有聽者不逆其意。有所難問。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為解說。令得一切種智。…
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滅時。有持是法華經者於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於非菩薩人中生大悲心。應作是念。如是之人則為大失。如來方便隨宜說法。不聞不知不覺不問不信不解。其人雖不問不信不解是經。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隨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文殊師利。是菩薩摩訶薩。於如來滅後。有成就此第四法者。說是法時無有過失。常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王子大臣人民婆羅門居士等。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虛空諸天為聽法故亦常隨侍。若在聚落城邑空閑林中。有人來欲難問者。諸天晝夜。常為法故而衛護之。能令聽者皆得歡喜。所以者何。此經是一切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神力所護故。文殊師利。是法華經。於無量國中。乃至名字不可得聞。何況得見受持讀誦。

如佛所說,如來方便隨宜說法。不聞不知不覺不問不信不解。其人雖不問不信不解是經。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隨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敬以一偈讚曰:

方便隨宜廣說法 安住四法慈忍空
不信不解是經者 引之令住是法中

金剛不壞身 不動如須彌 大悲利有情 同歸無上覺
金剛法身心 如如不動地 大悲利眾生 同住萬法中


參考資料
後秦龜茲國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 詔譯:妙法蓮華經。
胡吉藏撰:法華玄論。
聖嚴法師::華嚴心詮―――原人論考釋 ( 法鼓文化 )。

回頂端  內容 [第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