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命雙修.成就佛心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性命雙修.成就佛心

修性即修心性,修命是續長生 (物格.知至.意誠.心正.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


您沒有登錄。 請登錄註冊

佛法修証心要問答集(1)-教理

向下  內容 [第1頁(共1頁)]

1佛法修証心要問答集(1)-教理 Empty 佛法修証心要問答集(1)-教理 周日 10月 18, 2009 1:37 pm

凡塵

凡塵
版主
版主

(一)佛學常識

01. 問:什麼是外道?

  答:心外有法就是外道。不受佛化,別行邪法;心遊道外,故名外道。究竟來說,羅漢也是外道,因為他有法可得,法執未除。

02. 問:何為感應道交?

  答:此感彼應也。念佛持咒為「感」,佛菩薩加被行者為「應」,彼此打成一片為道交也。

03. 問:何為「不即不離」?

  答:不即者,不就是也;不離者,離開它也就沒有了也。此乃說性相不二,色空無異也。

04. 問:什麼叫身內身,身外身?

  答:身內身即佛性,真身。在認識本性後,時時保護它,到六根不為境界所動,清淨了,我們的神識就出來了,不必等到死才出來。出來的身叫身外身,即意生身。它還是假身,是第七識。出來後還會有變化。第一次叫三味樂正受意生身,靠打坐的功夫。這時還不能要出就出,要入定才能出,動中出不來。超過五地就能出三個了。到八地以上,就是種類俱足無行作意生身。動植物山河大地一切東西都能變化自在。如不認識本性,縱然出陽神,還是有生死。呂純陽祖師後來見了黃龍祖師,才完全醒悟說:「自從得見黃龍後,方悔從前枉用功。」道教裏有住著,要到最後才能化空,氣功更有住著,所以不能了生死。道教、氣功是以煉精氣神為本,而佛法是以菩提心為根本,精修定慧積累功德而成道。一是有為之體,一是無為之德,故不可同日而語。

05. 問:什麼是無念?

  答:無念不是壓念不起,與死人相似,而是念起不隨,念念不停留。儘管做一切事,心中不留絲毫痕跡,無一點執著。

06. 問:什麼是無住用心?

  答:佛法不是消極厭世的,而是積極入世的,佛子故應身先大眾幹一切繁忙的工作,不可逃避現實,在工作時須應緣而作,心中不可存絲毫功德相。腦筋裏沒有一點東西,空空蕩蕩地就像沒有做過一樣才是無住用心。

07. 問:什麼叫無漏?

  答:修行是從有漏修到無漏。無漏是把你的一切妄想執著與一切功德相都漏光了,到了無善,無惡,無喜,無煩惱可漏了,這時就是無漏。有一點喜樂與煩惱在,還是有漏。你現在有妄心、妄想、妄念,趕快放下,不跟它走,把它都消光,沒有東西再漏了叫無漏。所以應一切放手,一切不要執著。證到無漏時,十方圓明,道通具足,成就無畏妙德。

08. 問:什麼是無生法忍?

  答:真智安住於實相理體而不動,叫無生法忍。我們的佛性根本是不生不滅的。沒有生哪有死?忍是安住不動,就是定力。最苦的,他也不覺苦了,在牛胎馬腹也不苦,這就是自性大忍的力量,就是法身不生不滅。事相都是假的,不接納它就沒有苦,你接受它就有苦。忍苦者無苦可忍也就是無心可動。無生法忍要有力量才能證到。在六道儘管走,也是無生,不是坐在界外淨土是無生。我們現在說,一念斷處,能起了了分明的大功量是我們的佛性。你認可它,一點不疑惑,不動搖,叫無生法。更進一步,這無生法也不可得。才叫無生法忍。無生法忍是行人證到本性,更無生滅的自然狀態,此時也就成道了。

09. 問:什麼叫微細流注?

  答:指微細的妄念,就是法相宗五遍行心所的「意」,如水一樣不停地流。平時人都不能見,因為它流得快。須入金剛喻定才能見它流動。

10. 問:什麼是見、定,行?

  答:見是見性,空悲不二;不著相就是大定,空明無依;行是指度生的行為而不著度生相,自性圓照,六度齊施。

11. 問:對各種境界不留痕跡的功夫是不是修行正路?

  答:此不留痕跡的功夫正是修持正路。但於無住中仍要圓現大悲妙用,開顯無量功德。

12. 問:我們修法的人該看什麼書?

  答:在修法前,顯教的書都可以看。但重點應看明白正知見,開發菩提悲願,建立正確身心行為的書。在師父傳你法後,應該看有關修這個法的經論和其他參考書。

13. 問:什麼叫觀自在?

  答:觀照自己在本位上不動搖。這個自己不是肉身的自己,了了靈知才是自己。但又不住了了靈知。

14. 問:什麼叫起疑情?

  答:叫你死無葬身之地。

15. 問:悟個什麼?

  答:三世諸佛也不識!還會麼?宗下答語切忌說理,須意在言外。現在人根機太鈍,修禪定不易開悟,唯有淨密雙修似較合宜,此誠無可奈何之事也。但遇有緣之志者,亦可攝受一、二以教之。

16. 問:什麼是心中心法?

  答:全名是「心中心又心」,即假心,真心,真假心都不可得的心,即證悟妙心。心中心法是大圓滿法中的精髓,是中心的中心,是借假心打開真心,徹顯妙心的無上。

17. 問:修心中心法講不講成佛資糧?若講,指的是什麼?

  答:成佛的資糧:(一)打坐入定,除障開智慧;(二)廣做善事,積累福德。因佛是二足尊,即智慧福德二俱圓滿。

18. 問:什麼是陰神?

  答:人家看不見你,但你自己知道。

19. 問:什麼是密法?

  答:打開秘密寶藏叫密法,是以三密加持來修法的。三密加持即以本尊的身、口、意來加持。身體不動,手結印,腿跏趺而坐,是身密;口持咒不停,是口密;意不想,不思,靜靜聽自己的持咒聲音,是意密。能以無相密法打開秘密寶藏,見得本性,是真正的密宗。

20. 問:密宗為什麼一定要灌頂?

  答:灌頂是個儀式。灌頂可以給你消業障,給你開梵穴,給你菩提的種子。灌頂後修法,可以得到加持。所以灌頂後往往會拉肚子或嘔吐,這是灌頂的力量。密宗要灌頂後才能修法。

21. 問:什麼是現量?

  答:現量者,如實而現,沒有分別。像照相機照相,照出影子而不分別。前五識為成所作智,它是現量。壞就壞在第六識加進去了,這是張三,那是李四,張三對我好,李四對我壞,這是比量。我們做功夫要不分別,意識不跟前五識跑,也不隨內影塵轉,離一切對待,當體圓現,正量分明,即是真現量境。

22. 問:緣從何來?

  答:緣是過去世所造的業感得的。業感緣起,心動就是緣。緣也是本性的妙能,大悲緣起,佛土莊嚴,都從菩提因緣而現。

23. 問:佛性與覺性有什麼關係?

  答:佛性就是覺性。什麼叫佛性呢?它是成佛的根本。還有法性,法性是一切事物的根本,三者合起來就是我們一靈真性,也叫一真法界。它是最真實,最珍貴的大寶貝,是一切事物的根本。

24. 問:《金剛經》云:「一切聖人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聖人怎麼有差別?什麼差別?

  答:聖人有位次,四聖六凡。羅漢,辟支佛、菩薩、佛都是聖人,不是有差別嗎?除此還有願、悲、智、方便等緣起差別,方成之為利生的大用。

25. 問︰實相念佛的要點是什麼?

  答:不著相,念自性。內照念頭起處,不跟它跑即名念實相佛。

26. 問︰到率兜天還會退轉嗎?在兜率天比在西方淨土成佛快些,是嗎?

  答:沒有退轉,同樣是阿毘跋致。至於成佛快慢全看自己的修行。釋迦佛與阿難一起修行,釋迦佛早已成果地佛了,而阿難還沒開悟呢。不管什麼地方,都要看你用功的精進程度而定。

27. 問:關於度眾生,在自己尚未證悟本來以前是否可減少外緣,安心修法,以自度眾主呢?

  答:對!

28. 問:何種情況不是無記空?

  答:一念不生時,一切都不知道了,就是無記空。

29. 問:菩薩是覺有情,怎樣理解?

  答:覺是覺破,把你的情見覺破了。一切眾生,都是有情。這情最壞,情就是愛,愛就生水,水向下流,生死不能了。所以我們要覺破這愛欲情見,自覺還要覺他,幫助他人也覺破情見。憨山大師說:「一句阿彌陀佛,要將自己的情見斬斷,才能生西。」情重生不到西方。又,覺即菩提正覺,有情即眾生。菩薩自覺已證,以慈悲心去覺悟一切眾生,所以稱為覺有情。

30. 問:「法性盡地」是什麼意思?心密裏如何講即身成就?

  答:「法性盡地」即修到最後,非但無法可得,連所謂法性亦不可得;非但神通不可得,連佛亦不可得,方是即身成就。

31. 問:中道義有真實之相嗎?

  答:非也。真假皆不可得。中道義乃既不廢假,亦不執真也。空假皆不住也,無取無捨也。

32. 問:有人問太虛:蛇斬二斷,佛性在那一段?

  答:佛性無所不在。

33. 問:我們看的經書太多了,好不好呢?

  答:太多就開雜貨店了,這樣就知解太多。所以我們師父說在百座中不要看書,免得幹擾你打坐的專一心。知見多了,不易得定。

34. 問:今世不能成佛怎麼辦?

  答:可往生淨土,也可再來投胎做人。要發大願,願力不可思議,要真心切願,成佛度眾生。世尊發願在五濁惡世度眾生,到最苦的地方度眾生。

35. 問:因果也是緣起的假相嗎?

  答:當然了!唯佛一人超出因果,大菩薩還跳不出因果的圈子。

36. 問:夢中佛事是否指沒有見性的人拜佛念經做功德一類的事?

  答:說法度生,也是夢中佛事也。

37. 問:我們學生讀書應如何起用?考試的時候又該怎麼辦?

  答:老師講課的時候,你聽得清爽,記在腦子裏,明白了,就是啟用。如果讀書時,你想別的事情,老師講的你沒聽到,考試考不出來,那就不起用了嘛!不是死記,要懂。「得意忘言道義親」,不能死在句下。

38. 問:做功夫有什麼決竅?

  答:不要著神奇,玄妙,認識這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靈知就是當人的本性。以平常心,處理一切事務而一絲不可得。

39. 問:道理說來說去是這麼簡單,可做起來總是走失?

  答:佛法本來就這麼簡單,沒什麼玄妙複雜。但多生積習,非一日可除,因這積習也非一生所積,故除起來也須長時期的精修磨煉。學人只須時時覺察,損之又損,自有水到渠成,圓證果地之日。

40. 問:怎麼能迅速成就?

  答: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還想成就個什麼?一切無求無著,但息妄,莫求真,自然歸家穩坐。

41. 問:聽說中脈及左右二脈通後就是報身成就,可有此說法?

  答:這好像是外道、邪門的說法。我們的色身是業報身,不是佛報身。你在這色身上做工夫,是大大的錯誤,你如此修法,直到彌勒佛下世,亦成就不了佛。

42. 問:密勒日巴尊者已至「修行是個大妄念,不修亦是大妄念。」的境界。但卻厭煩酬答施主,希望往雪山修行。為什麼?是習氣未盡麼?

  答: 其實話已說盡,還要請他說法,說一句無說之說:到雪山無人處,無話說時,看是什麼?會麼?

43. 問:近來對一切有相佛法難以眾生恭敬心,看得見的世界尚屬虛幻,看不見的世界又如何令人產生絕對信心呢?

  答:相雖屬虛幻,但不是沒有作用。所以說非空非有,有即是空,空即是有,二邊具不能住。天空之大,世界之多,現代科學尚不能測其端倪。只有佛眼明淨,一清二楚。你只一心按佛法修持,到根塵脫落時,所謂看不見的世界自然得見。

44. 問:如何才能振興佛教?

  答:著相的人多,無住的人少;迷信的人多,智信的人少;求佛的人多,用功的人少。出家人做佛事趕經懺的多,真正用功修行的也很少。很可惜,所以佛教才不景氣。只要大家都好好地用功修行,那佛教就有希望了。

45. 問:我想在師父出國前,與幾位同修來拜見您,聆聽教誨,可否?

  答:一切無住,瀟灑自在是大神用。佛法精華全具於此。此外有說,皆是魔說。不見雲門大師說:「即此見聞非見聞,無餘聲色可呈君。」還有什麼可說的呢?何必再徒勞往返,浪費精神?還是在家安養吧。

46. 問:不動心,腦子是否會遲鈍?

  答:不會的,腦子反應反而快。不動心,不是說不起心用而是不執著假相,為它所轉而已,我們知道一切事相都是假的,不動心,什麼事情來了,一來馬上就反應,更靈敏了。妄想多了反而會遲鈍。我們做事情要善運正念,否則怎麼做事?但做事時心不住相,隨緣應付,沒有雜念,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47. 問:我有時會用經書上看到的知識來評判自己的情況,這對嗎?

  答:是有用的。可以將自己的言行與經書上的道理對照,檢查自己有什麼不對。寺院裏早晚課的作用,就是教我們怎麼做人,明白怎麼修行。誦晚課是對照經文檢查自己,這一天的行為做得對不對;早課是提醒自己,這一天的行為須按經文所說去做。

48. 問:《大集經》裏說:「末法時代罕一得道」,這個得道是指什麼?

  答:解決分段生死,斷思惑,證無生,超輪回而常住。末法時代眾生障重慧淺,惡習深厚很難做到。

49. 問:怎樣理解無念為宗?

  答:無是無一切妄念分別,念是念真如覺性。念真如即念本性,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念念在本位上,保護它,時時刻刻見性,這是真用功。我們用功是靈活的,巧妙得很,不是死板的。

50. 問:處處要空,會不會落空?

  答:佛法所說的空是說一切事物皆不可得,不是說無有事物也,所說真空妙有!空是空卻執妄相的幻念。不是說不起妙用也,有由心得顯,有而不有,所以無可執著。有人口口聲聲說空,但卻心心著有,不行。即使真能「空諸所有」,不能顯現大悲妙用,正是「實諸所無」落在空無一邊。

2佛法修証心要問答集(1)-教理 Empty 回復: 佛法修証心要問答集(1)-教理 周日 10月 18, 2009 1:42 pm

凡塵

凡塵
版主
版主

51. 問:有人念彌陀心咒一千座後又去念阿彌陀佛,這樣可以嗎?

  答:彌陀心咒就是阿彌陀佛。心咒是佛菩薩的心力,力量大,七遍咒相當於一千遍佛號。當然也應該多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因為除了深入阿彌陀佛的法界心體外,更要顯現彌陀的慈悲願海,救度方便,使自利利他的功德能圓滿成就。所以心咒乃佛的心體妙能,佛名是佛悲願外顯,內外一致,體用不二,方能圓成淨土的事理功德。

52. 問:證到佛位還會迷失嗎?

  答:不會的。佛經中形容它如出礦之金,不與泥沙礦石混在一塊了。眾生猶如在礦之金,不是沒有金,但與砂石混在一起,所以迷於事物。修行斷盡了無明就是去淨了沙、石的純金。就不會再迷失了。

53. 問:我們為什麼要發願呢?

  答:願為一切事物成功之母。願能成事。所以修行鬚髮大願,要成佛度眾生,即不怕艱難困苦,勇猛精進,遇任何挫折也不會退失初心。人如果沒有願,碰到困難就不肯修行了。我們心中心法第一印就是菩提心印,要發成佛的大願。成佛必須靠眾生,佛是福德、智慧兩足尊。沒有大願,不做度眾生的事,福德從何而來?

54. 問:我確實感到周圍的眾生,有我的存在。佛感覺到嗎?

  答:佛是圓覺遍照,圓證普利。如果他有此感覺,就不是佛了。以你的凡夫心去度量佛的心,大錯了!

55. 問:兜率淨土與西方淨土有何區別?

  答:是一樣的。兜率淨土是我們娑婆世界的淨土。釋迦佛是從兜率天下降的,將來彌勒佛也要從兜率天下降,而且將來的佛都要從兜率天下降。我們這個劫是賢劫,有千尊佛出世。釋迦佛是第四尊佛,還有九百九十六尊佛出世。一切佛都從兜率內院下降。所以許多禪宗大祖師都是上升兜率內院去。西方,東方都不出我們本性之外、西方的淨土和兜率淨土無二無別。

56. 問:有沒有極樂世界?

  答:有。但非實有,乃真空妙有。心經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不可執著。阿彌陀佛也要退位的,由觀世音菩薩繼位。它比現在的極樂世界還要好。因為觀世音菩薩的功德大,他早已成佛,為度眾生而現菩薩身。但他也要退位的,由大勢至菩薩繼位。所以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57. 問:《淨土十要》對修淨土者很重要嗎?

  答:《淨土十要》實為修淨土的重要典籍。惜今人多不重視,只貪便利,說什麼散心念佛亦能生西。因之等到臘月三十到來,不免手忙腳亂,不能生西。

58. 問:我心中沒有妄念,與西方淨土有什麼兩樣?

  答:心體沒有兩樣。因為隨其心淨則佛土淨。但有人說大話,心不肯空。事情來了他還著相,著相了就不是淨土。理明,事跟不上,沒用。著相生西方,只能是生凡聖同居土。西方有四土的不同,一者,一心用功念佛了但不知一切皆幻現,執為實有,而生事相的淨土,亦得極樂莊嚴的受用。二者心空無住,證無生正定,了見思惑,則入方便有餘淨土。三者,以廣大菩提悲願,普行六度萬行,四相頓空,實報妙現,則生實報莊嚴土。四者,果德圓極,三身圓證,四智圓明,寂光圓常,則生常寂光淨土。如果只是不生妄念,心不具淨土之德,則離真淨土遠矣!

59. 問:如何是戒?

  答:戒者,戒你心不妄動而易於入定也,故最要緊的是心戒。心不為境界所動,於一切境,無染、無著是一切戒的根本。再由不動的妙心起饒益眾生的大悲方便,處處攝受利濟,方能具足一切戒的功德。

60. 問:善行是否主要是對治自己以往自私自利的習慣,達到「無我之境」的一種方便呢?

  答:善行的確很重要,但不是最主要的,主要還在開智慧。「佛」者,乃覺悟不著相之人也。如不開智慧只作善事,充其量不過做個享福之人罷了。福享完了,還要下地獄,仍不能了生死。但如果明悟心性後,以菩提心去做一切利生之善行,則一切善行又能成為道上的增上緣。

61. 問:世上很多人不信佛,還譏笑學佛人。故要發願救度一切眾生是否很難或不切實際?是不是只救有緣眾眾生?

  答:發願要廣,不可分別有緣無緣以及親疏遠近。至於能否得度,這就須看因緣如何了,佛亦不能度無緣眾生啊!

62. 問:要度眾生,首先自己要開悟,要有神通。否則談不上度人,人家也不信你。但如果只顧自己修法,又不度人,會被斥為自了漢。如何看待這種觀點?

  答:你的觀點錯了。現在自己修法正是為了度人而修的,不是為了自己尋快樂而修行,這就是菩薩心腸的大乘法。反之,只為了自己出苦海,不顧他人即為小乘法。另外,度人不在神通,而在道眼明正,不致指人入歧途。假如以神通來度人,那麼外道與魔王都有神通,他們都能度人嗎?你們修法都著神通,這是大錯!須知成佛不在神通而在開發般若!

63. 問:請問師父理上悟的和親證的體應該是一個吧?

  答:對!體雖無異,但事用不同。理悟的只是知解,遇事則非,證悟的,則能遇事不惑,對境不動。

64. 問:正定和普通睡眠的區別?

  答:等你定功深入,睡著亦是了了分明的,而不是昏昏沈沈的。

65. 問:怎樣才是真性妙用?

  答:做事而不著相,不起二念,做等於沒有做,這就是真性的妙用。乃至穿衣吃飯、迎賓、送客等等,都是自性的全體大用。

66. 問:我現在知道了,一切東西全是佛性的變化。但還會感到痛苦,尤其生病時感肉體上的痛苦。碰到物質上有障礙時,亦作不了主了。

  答:你還是著相心未曾空啊!而且定力很差,你應該多打坐,培養定力。理解是妄識,不管用。必須將你身心世界化空,那才行。真正保護心不隨境界轉,走路也會脫掉,沒有個「我」在走路,沒有馬路,沒有汽車,照樣會到目的地。真做功夫時,睡夢中也會脫掉。解悟不行,一定要證悟。要透得過,一定要好好做功夫。

67. 問:真正修行的人,知道得越少,見解越少越好。只須依止善知識與一兩部經典,而不必廣研經論,老實參禪念佛,必能大事成就。這種說法對嗎?

  答:修法不是不研習經論。不懂道理,怎麼修呢?這種說法是怕人著在文字裏,鑽牛角尖,不去實修,而耽誤了修行。如能在精通教理後,一切放下,不再執文字相,而腳踏實地的去修,那是最好了。

68. 問:請師父談談「意生身」?

  答:意生身個個都能出,它是從第七識生出來的。上面的眼、耳、鼻、舌、身、意封住它時,它就出不來了。現在我們六根不清淨,亂動腦筋,見相著相,就把它封住了。等你清淨到一定程度,它就自己出來了。做氣功做得好的,心清淨了,也能出來。不過只能出一個,還不能夠要出就出。入三昧時能出,不入三昧時就不能出。

69. 問:現在還沒有見性,能不能起用?

  答:一切時用都是我們佛性的作用,否則怎麼會講話,聽話呢?這就是啟用啊!我們在作用中不住相就是妙用。坐在那裏不動,不起作用。要靈活,要認真做事而不著相,這就是起用。

70. 問:中陰身與意生身的區別?

  答:兩者不同。中陰身是前身已死,後身未形成,還沒有投胎時的陰身。而意生身不是每個人都有的,要修行有一定功夫的人才有。是為濟度眾生如意受生的菩薩身,意生身有三種:三昧樂正受意生身、覺法自性性意生身、種類俱足無行作意生身。

71. 問:靈魂與佛性有什麼區別?

  答:靈魂是佛性與無明的和合。如你沒有識得本性,著相的,就是靈魂。有分別心,有粘染的就是靈魂。魂與魄也有區別。有人說三魂七魄,就是三分靈魂七分魄。魂是陽氣,魄是陰氣。人身上都有陰陽,陰極、陽極。凡夫身上光明的一面只有三分,黑暗的一面有七分,所以要將黑暗的一面,執著的習氣化掉。純陽祖師叫純陽,即陰氣都消光了。著相出不了三界,著了陽神還是有生死,須一點都不著才好。

72. 問:等覺菩薩尚有一品生相無明未破,我等凡夫怎麼能在二、三年中修了心中心法而破無明,並能住六道裏而度生呢?

  答:不是修心中心法的人都能破盡無明住六道裏度生,而是看各人所證深淺,隨自己願望往生淨土或隨眾生住世。

73. 問:修到什麼程度才能傳法?

  答:修法人真正開悟證道,才有資格傳法,「欲知山下路,須問過來人」你不是過來人,不知道路徑怎麼可以亂傳人。修法過程中有疑問需要人指點,如行人在十字路口向那裏轉彎,要人指點,你自己沒過這條路,怎麼能瞎指點人,豈不是以盲引盲,一齊走向地獄去了。

74. 問:只怕心不死,不怕不活。先將心死透了,還會活得起來嗎?

  答:心死透,是死去你的執著,不是死去你的妙用。用功過程中應注意適度鍛煉。你心在事物上真正死透,不粘著了,當下神用就一起現前了。

75. 問:萬法皆空,唯有佛性不空。這樣的話,佛性與萬物豈不看作二物了?

  答:萬物皆空,佛性不空是對初學佛人講的;萬法即佛性是對悟後人說的。二者不可混為一談。

76. 問:「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地藏王菩薩成佛了嗎?

  答:誓不成佛,是誓不取佛位。如果地藏王菩薩沒有佛的資格,他怎能到地獄去度眾生?怎能度化十方的菩薩成佛呢?他有佛的資格而不取佛位。其實在地藏王菩薩看來,地獄本來是空的,《心經》講諸法空相嘛!而且無佛可成才真正成佛!

77. 問:「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怎麼理解?

  答:世間法都是桑田滄海,瞬息萬變,不常久。我們的身體也不常久。蘇東波在《前赤壁賦》裏有兩句說得很清楚:「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你們看水和月亮,水在嘩嘩地流,水儘管在流卻沒有減少啊。同樣,月亮雖有圓缺時,但也沒增減啊!這就告訴我們,事相就是如此,這不就是常住嗎?「是法住法位」,就是說一切事相離不開真性,真性常住,世相也常住,世間只是因緣變遷而已,都是假相。

78. 問:見山是山,見水是水,進一步,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到後來,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怎麼理解?

  答: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是正做功夫真切的時候,無所見,一切不著。反過身來,噢,山不過是山,水不過是水,法爾如是,沒什麼玄妙。於是隨緣自在任運無礙了。如果一定要山不是山,水不是水,那就是斷滅了。山水都是本性的顯現,一切色相都是我們佛性變現的,都是妙用,那麼自然就不著相了。

79. 問:動念是妙用嗎?

  答:是,動念都是妙用。具體說,動念不住相就是妙用;動念住相是妄想。「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這就是妙用。用心時沒有心,要「常用恰恰無」,動念不住相,那是海印放光。

80. 問:虛雲老和尚在高寺眼睛能透過牆壁,見到屋外有人小解,這能說是開悟了嗎?

  答:這不是開悟,是色蘊境界。不能執著,一執著就要入魔了。虛雲老和尚在自傳中寫道:頓斷疑根,慶快平生。這八個字才是寫的茶杯落地,疑根頓斷。

81. 問:明心見性的時候,會展現圖像嗎?

  答:它沒有圖像,也沒東西,但不是斷滅相,它了了分明。這個靈知了了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明白這個以後,要注意,不是到家了,而是正好用功夫,時時保護它。可以用佛號,也可以用咒來保護它。禪宗大慧杲祖師就是用我們心中心法大隨求陀羅尼保護自己。禪師都會念咒的。憨山大師說得很明白,歷代禪師都秘密持咒,任何一宗都離不開密法。

82. 問:一切言談舉止,包括我現在提筆寫信,都是本性的妙用。其本身「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但非同土木草石,而是一種靈知覺性,人人本身具足,悟此則為見性。對嗎?

  答:不對,這只是理解,不是見性。這種理解,遇事不得力,無用。見性悟道首先要將身心世界化空,悟理後還須在事上透得過,如遇事透不過,亦不為見性。如果事上透得過,但住於空靈而不開顯大悲妙用,仍不算真見性。

83. 問:弟子認為上座按師父要求的心念耳聞,儘量多加坐;下座觀心。知行住坐臥,念佛持咒等都是自性所為,盡可能讓真心常現,對嗎?

  答:對,又不對。對者,須努力用功修持,不可輕忽。不對者,在「盡可能讓真心常現」一句,因為真心無隱藏,時時在你面門放光。你既知一切舉措作用,皆是真心的妙用,它豈不是時時現前,還用什麼「盡可能讓真心常現」呢?!

84. 問:見性之後,最精進的用功就是時時刻刻不忘失本來嗎?

  答:不對!本性不會失去的,只是你著相,被境迷了,就像太陽被烏雲遮蓋而不現一樣。精進用功只是綿密保護。用功時如率兵攻敵,義無反顧;不用時則一切放下,視若無事,這叫真精進。

85. 問:不忘失本來,就是要在覺知上用功。做事時知是本性的妙用,無事時靈知覺性並不曾減少,自然就隨時間因緣而成大道嗎?

  答:不對!古人雲:「但盡凡情,別無聖解」,你時時執在靈知性上,就是有所住著。須不著一切相,隨緣起用才是。靈知覺性亦不可著。在覺知上用功更是大錯。

86. 問:時時與自性相應,就是和上師相應。如法修行,上師、佛就在身邊。這認識正確嗎?

  答:對!

87. 問:要歸無所得,一切皆了不可得。但是,空空然而有覺知的光景不是還在嗎?若將此掃光,豈不斷滅了?

  答:不是將此靈覺掃光,而是不住此靈覺。以不住故,即無能覺與所覺,故歸無所得也。有個覺知的光景,早不是了,還說什麼空空然?

88. 問:這個無相的性體,儘管無相,但可以於無念時體會到它。是嗎?

  答:不對!不僅於無念時體會,更須於作用事相上體會。因作用與事相皆是自性的顯現,相即性,性即相,不可分離。若僅於無念時體會,豈不落死水一潭麼?

89. 問:古代禪師開悟偈中曾寫到:「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又:「春到花香處處秀,山河大地是如來。」這不是空有不二的注腳嗎?

  答:不可一概而論。上偈的「我今不是渠」,須認清賓主,不可侗顢頇認為是不二。當證體時,一物不立;但啟用時,物物顯現而不住。證體啟用合起來即是「山河大地是如來」了。證體不是住在真如位上不動,死在那裏,而是活潑妙用,應物隨緣而無所住的。

3佛法修証心要問答集(1)-教理 Empty 佛法修証心要問答集(1end)-教理 周日 10月 18, 2009 1:46 pm

凡塵

凡塵
版主
版主

(二)關於禪密

90. 問: 既然佛性不在修,卻又何必要修法呢?不如在生活中時時返照,尤其是煩惱現前透不過去時。

  答:因為你有無明在,遇事執相,不得自在,故須修行。修,不是修佛性,而是消除無明習氣。你能時時處處常攝在定,不隨境轉,這即是修。修到圓熟,定也不可得,那才不用修了。

91. 問:《心經》裏說:「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無明」,已破無明,「亦無無明盡」連無無明亦不立,這兩句應該已到最高佛位,怎麼歸納在十二因緣內?

  答:說無無明盡者,正是掃其悟跡,去其法執,歸無所得而入大乘佛位也。

92. 問:我認為妄心無處所,真心有處所。

  答:不對,妄心執境,故有處所。真心無物,無所不在,故無處所。

93. 問:智慧是一下子打開的,還是一點一點開啟的呢?什麼是後得智?明心見性與開大智慧有什麼關係?

  答:小悟無其數,大悟十八、九。由小而大,而徹。但這也無一定的規範,不須漸進。後得智是對根本智說的,是啟用的智慧。即於得根本智後,起用度生,磨光自己的習氣,啟發神通。隨眾生不同的根性,說不同的法,是度脫眾生之妙智也。

94. 問:明心見性後,是否八識田中的種子翻騰得更為劇烈呢?

  答:種子翻騰包含在修行的整個過程中。到徹悟後,即無種子翻騰了。所以我叫你不要得少為足,須慢慢在境上打掃習氣,將這些污染種子去光,以臻徹悟之境。

95. 問:心死後又活起來,怎麼辦?

  答:難免的。師祖在《解脫歌》裏講:「幾回生,幾回死,亙古亙今只如此。」一回死不透,要大死才行,否則又心動了。我們修法時有:「大悟十七八,小悟無其數」的歷程。

96. 問:初見性人是否腳跟就點地了?照這條路走下去,後來還要來個大翻身。對嗎?

  答:初悟只是法身邊事,成道的路還長,要精勤走下去。下面還有法身正位和法身向上。什麼是法身正位,磨煉到一定程度習染消融了,能度化自在,發現神通。心中污染未去,神通就不能顯現。心不動,壓住不動還不行,須自自然然地不動,一點兒不著相,一點不追求才行。

97. 問:念起不隨,是不是到了法身正位?

  答:念起不隨是有點小成績了,能受生自在了。但不演算法身正位,一定要斷思惑,才能到法身正位。到了法身正位還要向上,要離開這個位子,著在這個位子還不行。修禪人:「朗月當頭時,尤是階下漢。」要月落時相見,才是全體圓明。

98. 問: 見性後為什麼還要打坐?

  答:那沒有一定,假如執著的習氣還在,定力不夠,保不住才要打坐增加定力以透重關。(有人說我一打坐覺得妄念比平時多。不是打坐妄念多了,而是打坐了,你才看見妄念。不打坐時像一盆混水,有泥沙看不見,打坐之後水靜下來了,看見泥沙了)。

99. 問:神會大師講「知」之一字,眾妙之門。又有祖師講是眾禍之門。該如何理解?

  答:不錯,這能知的是誰?你知道了本性,不是眾妙之門嗎?大鵬金翅鳥一飛萬里,全靠腳下點地的一點勁。我們修行全靠這個「知」。後來人執著在這個「知」上便成窠臼,又不對了。所以祖師說是眾禍之門。什麼時候說什麼話,法無定法。

100. 問:明心見性後能否修大圓滿中的脫噶?

  答:大圓滿中分二步,(1)「徹卻」就是「立斷」。(2)「脫噶」是頓超,身體化虹光。要住山閉關修。你們年青人往往好高鶩遠,你們能於見性後,進一步刻苦用功修嗎?

101. 問:本性不生不滅,是不動體。怎麼理解?

  答:它沒有來去,所以叫不動體。沒有生死,沒有方位,但能隨緣顯現。這個人要顯男身才能得度,那就顯個男身去度他;那個人要以女身得度,那就顯個女身去度他,隨緣變現。真成道,牛胎馬腹也能去,但本性無有變異。

102. 問:經過一段時間的體會,弟子對見性一事有了較深的認識。從前以為開悟以後大事已了畢,除習氣只是個次要的過程。現在才真正知道見性只是剛斷了見惑,充其量也只做到了理上明白。習氣依然還在,境界來了照樣會動心,透不過去。欲真了生死還需繼續努力,萬萬鬆懈不得。待破盡思惑、塵沙惑、無明惑後大事方才了畢。如以為自己現在生死已了,那是自欺欺人,瞞那閻王老子不得。

  答:來函所說甚當,見性有悟與證之別。真正打開親見本性者,只斷見惑,未斷思惑,故生死未了。須悟後用功,斷盡思惑,才能了分段生死;更須上上升進,破塵沙與無明惑,方了變易生死,非一悟即能了生死也。近來人心多躁,以為開一點知見即為見性,不再用心修了,真是荒唐之極!

103. 問:「末等於初」怎麼理解?

  答:即最後成道了與當初沒有學佛一樣。當初學佛時六道輪回,最後也是六道輪回,但不是被業障所牽,而是大願所致。在六道中度眾生,不著境界了。從現象上看是一樣的,但實質不同。初學佛在六道裏受苦,後來認識這些境界是虛幻的,就不受苦了。不受一切受,是正受,這就是三昧。其實本無生死,來去都是假相。又,初發心時所見之道與末後所證之果,完全一致,所以《華嚴經》中說:「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可見初見道的根本智對於末後成就是何等重要。

104. 問:末法時期,心密複出,猶如當空紅日,殊勝無比。

  答:心中心密法是密法中的心髓部份,是大根器人才能修的。

105. 問:自從拜讀了您老的文章後,我對佛所說的法,有了正確的認識,佛法不光靠理解,更要靠自己腳踏實地修行。

  答:很好,你有了正解,就應不懈地努力修行,以期親證本來面目。只是理解不務正修,那是談食不飽的。

106. 問:等覺菩薩尚有一品生相無明未破,我等凡夫怎麼能在二、三年中修了心中心法而破無明,並能往六道去度眾生呢?

  答:不是修心中心法的人都能住六道裏度生,而是看各人修證的深淺,隨自己願望是往生淨土以了手,或隨眾生住世度生。

107. 問:我們心中法靠佛菩薩加持,這不是心外有佛嗎?

  答:佛是有的。如釋迦佛,阿彌陀佛、彌勒佛,燃燈佛……,都是有的。但千佛萬佛共一體,法身是一個。學佛的人必須做到理事不二、自他不二。

108. 問:有人說從六識下手,易用功易成就,從八識下手,上根者才可成就。對嗎?

  答:這話大錯特錯!從六識下手不易掀翻妄識巢穴,成功很難;從八識下手易於掀翻妄識巢穴,有事半功倍之效。淨土宗有些人,不識其他宗的優點,而且叫人散心念佛也能生西,這不知害了多少人。我們修法並不一定修幾種法,隨人喜歡,要選一個適合自己的法專心致志地去修。心中心法是集禪、淨、密於一體的。經文中說:第四印可以於命終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可隨緣往生十方淨土。由此可見,修心中心法即是修淨土,而且可以上品上生。

109. 問:到什麼程度方可開心密道場弘法?

  答:好好用功,能縱橫自在,遇境不惑,順逆無拘時,自開心密道場,即能大弘聖教矣。

110. 問:我們初學的人是不是得先將身心化空,將「有」先破掉,然後將「空」破掉呢?

  答:修心中心法,你只管修,到一定時候,一下子就爆開了,身心世界全化空,空也不可得。但你不能求爆開,有這個妄心,就遮住它了。

111. 問:請師父開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之義。

  答:「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是說影子都是假的,我們這個佛性是連影子也沒有,無相的。要反過來認識到影子是你自己的佛性所起的妙用。如果反不過來,去認影子就倒楣了。譬如這房子、椅子、桌子等等東西,都是我們的影子。你要執著它不就倒楣了嗎?但是影子可以起妙用啊!房子可以避風寒,衣裳可以遮體保暖,桌子可以工作、吃飯,這不是起妙用嗎?但你不能執著它,跟著影子跑就壞了。影子就是心中起的妙用,影子都是我們心中所顯現變化的。不是說沒有影子,因為這個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它是能起妙用的。我們具足法報化三身,不是只有法身,法身是體啊,它要起諸現象起諸妙用啊!如果不能起諸現象,不能起用就不值錢了。打坐不是死在那裏不動啊,死在那裏不動,那有什麼用?!所以要起諸妙用。但是,要認識體,不認識什麼是體,你怎麼起用?著相是不得了的,造業生死。你明白這個能起各種妙用的本體,不著相了,它就不造生死業。迷體著相,就造生死業,這是不能推翻的定理。又相由性造,相是幻像,但不離自性,故見相即是見性,性相不二,全妄即真,關鍵在不要粘境著相。若能念而無住,用而不著,即是解脫法門。

112. 問:為什麼說「肉眼不能見道」?又為什麼說「肉眼能見道」?

  答:我們初見道時,肉眼不能見道,因為法身無相,肉眼怎麼能見道呢?它是心地法眼,就是用無眼之眼,用智慧眼來體會。反過來,肉眼能見道,就是見相了,一切相都是我們心中顯現變化的。肉眼見道就徹底了,就能夠從體起用了。體相用…法報化三身都有了,不是只有法身,而沒有報化身。一開始不能說肉眼見道,只好說心地法眼才能見道,肉眼不能見道。反過來肉眼見道,就圓滿了,體相用都有了。無可取無可廢,無可取…都是影子,得不到;無可廢…都是自己心中變化的,無可廢離。佛教講的圓滿,一開始只好這樣講,法身體無相,見到一切相都不對;反過來,要現種種相,起種種妙用。

113. 問:《金剛經》說:「無人相,無我相」。誰說誰聞?

  答:只是無相,不是無說,不是無聞,一切沒有就落斷滅空了。常住真心無相,猶如虛空一樣。因空故,一切東西都能容得下。法身猶如虛空,但不能住在空相上,一住就有落處。說法也是,一有知見分別就有落處。所以,最後就以無說無聞來破言說的執著,歸於無相靈活妙用。

114. 問:憨山大師說:「生死晝夜,水流花謝。今日乃信鼻孔向下。」請解釋?

  答:是說今日乃明本分事也。昔日為生死晝夜,水流花謝等夢幻事所迷。今日幸何如之,親證本來面目,不費絲毫力,即是目前的自然景物也。本分事,本來如此,無有絲毫奇特,不用費心探索尋覓。故只須一切放下,愈用力愈不是,越輕鬆越好也。

115. 問:抱定一句話頭,朝參夕究,腳跟點地,步步踏實,直教鐵樹開花,冷灰爆豆。始信宗門中,有奇特事在。雖然如此,須具通方手段,始能定界外乾坤,要有作家眼目。何為通方手段?

  答:一通宗通教;二識諸方設施門庭之妙要;三,識各方來參者之根器;四,隨宜教以相應參究之話頭。

116. 問:不跟語脈轉,不是答非所問嗎?

  答:禪宗機鋒,主要是不能落著,如水上葫蘆,按著便轉,故謂之「轉語」,不是答非所問。不跟語脈轉是要針對問題答,但又不著相。舉個例子:如問你們鎮江金山寺寶塔有幾層?(有人答:七層,上師不許。)你要離開寶塔來答,又要針對這個問題。怎麼答呢?你可以打個○反相,反問對方「這有幾層?」你功夫到了自然會答。

117. 問:師父曾寫過一篇《往生西方關鍵問題》的文章,《廣東佛教》上登了一篇文章提出了不同看法,請師父談談您的意見。

  答:這篇文章我已看到,意思是:你提的要求這樣高,嚇得別人不敢修淨土宗了,你這不是害了別人嗎?其實我並沒有否認帶業往生,不少人錯會了,以為帶業往生就不必用功,莽莽蕩蕩的就可往生西方了。這去得了嗎?蓮池大師說過「念佛者多,生西者少。」念佛不痛切故。我這篇文章不是否認帶業往生,而是要大家好好用功,做到一心不亂。《彌陀經》說:「若一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才得生彼國。」我看到很多人,沒有功夫,臨終時佛號提不起來,昏迷了。還有人說:「痛死了,還念什麼佛?!」試問這樣怎麼能帶業往生呢?所以要看問題的中心,做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亂並不困難,能夠時時刻刻綿綿密密地在心中念「阿彌陀佛」,遇到再好的境界也不樂,遇到再壞再煩惱的境界也不煩惱,仍一心念佛,心不動搖。這要求並不高,帶業是對的,加重語氣說,一個人修到等覺菩薩,他還有業在。因為等覺菩薩還有一分生相無明在,無明就是造業的因,有無明才會造業。藕益大師也說:要有「信願行」,就是要人在真信切願上做工夫啊。只有「信願」而不「行」不能成就,就像鼎有三足,缺一不可。「行」能概括信願。「不行」,就是空信,空願,不是真信切願。不做功夫,怎麼能帶業往生?!這才是真的害人!知見已正,至於功夫做到那一步,就有品位高低的差異,與不做一心功夫的人自有極大之不同。

118. 問:請談談心與境的關係,什麼是內境、外境?

  答:境,就是我們思想起的幻境。一個念頭起,就有一個影子。心就是境,境就是心。沒有心,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就沒境了。果能把心境消光了,就好了。「心境頓消溶」就是一下子心和境都消光了。打坐時,能念所念一起脫落,心與境都沒有了。內境是我們的身心世界、思想,外境就是山河大地。「方明色與空」並明白這就是我們自己本性的顯現,學佛就是學這一點。

119. 問:有時自己放空無念,腦子很清明,有時散步亦可自然放空,但一晃又沒有了,不穩定。

  答:自然放空很好,沒有就讓他沒有,自然不住,否則是死定。

120. 問:入定以後是不是就醒不過來了?

  答:沒有的話,你現在還做不到醒不過來,現在你定的時間不會長。要入定時間長,須經過幾次入滅受想定才行,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的。剛開始滅受想定也不是很長,頂多定一二天。慢慢可以加長,一個星期,十幾天,半個月,一個月,那以後可能一下子定得時間長了,但也不是一下子長多少年,這不可能。有些人對能入定幾年,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人很羡慕。但是要知道這個滅受想定不好,那是死定。叫死水不藏龍,不起妙用,沒用。大定是活潑潑的,在境界上能大用,對境不粘著。無住才是大定,才是真定。要時時刻刻在定中,大定是無出入的。有出定和入定都不是真定。禪宗有個公案,一個女子在釋迦佛前入定。文殊菩薩走來一看,哎喲,這個女子不像話,怎麼坐在佛前入定了;要拉她出定。他對這個女子彈指,不出定。又把她舉到三十三天,不出定。再把她打到十八層地獄,還是不出定。釋迦佛說:下方有個罔明菩薩能叫她出定。正說著,下方的罔明菩薩來了。這位菩薩在女子面前也是一彈指,她就出定了。文殊菩薩是七佛之師,為什麼不能叫她出定啊?而罔明菩薩卻可以呢?有人說是緣的問題。不相干!問題在不能起知見。文殊菩薩起執見了:「這女子怎麼能在佛前入定?」這個執見不能起。文殊菩薩是代表大智慧的,大智慧不能起執見,這是表法的。罔明是什麼意思呢?罔者,不可得。就是一切聰明智慧不可得。所以沒有這些執見,一彈指就出定了。所以要把你的聰明打掉才行。老子說:「掊擊爾智」就是說:空掉你的世智聰辯,要心空空的,就能證大道。

回頂端  內容 [第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