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命雙修.成就佛心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性命雙修.成就佛心

修性即修心性,修命是續長生 (物格.知至.意誠.心正.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


您沒有登錄。 請登錄註冊

覺性闡悟 2 五聖恩主 關

向下  內容 [第1頁(共1頁)]

1覺性闡悟  2   五聖恩主  關 Empty 覺性闡悟 2 五聖恩主 關 周四 9月 18, 2014 8:49 am

陳志玄


版主
版主

覺性闡悟

普陀山觀音院南無清淨法身毘盧遮那佛  降

丁丑年七月初五日



雲遊到此,下塵觀視,知堂中教化教善,樂善急施,濟之以貧,實為弟子造福田。

述:福田

群生化育,共同互居,在混沌未盡之地,五氣八卦,三火七毒,都混為一居,如自己本身不好好去除污泥,鑽研經典,了悟真理,跳出塵緣,晚年之際,福田無份,何證菩提呢?

在家修行,早課、中課、晚課不可缺少(即三省),如在課程中靜心、慮心、定心,自然能得到那份屬於自己的物體(福份),儒、釋、道皆注重著三省吾身,定、靜、安、慮、得乃是自身修持之法門也。省察行為有禮義廉恥乎?言詞有冒犯乎?對朋友有信乎?對父母有孝乎?都是三省之範圍也。省之今日有無浪費光陰?待人處事有無慈悲心?切切一日都要省之,如無察之,明日睜眼之時,定要遵從〝省〞之範圍而行也。所以欲廣種福田,定要三省,方能得之。

  福田:有漏之果-福報;無漏之果-功德,字眼不同,義皆為積善功德。倘若布施之後,一所施,一所行,自己預先計量功德,存有獲福得報之心,舉凡不明法性,謂之「有為法之布施」,此之布施屬有盡的福報,終有盡期,故大乘不契焉。

修道之人,心存正念,不分何種的布施與善行,皆由自性中自然而為,不存一絲一苟的回報,更無考慮布施後之福果如何,旨在救人救世,不住得福之念,而一無所著,謂之「無為法之布施」,乃大乘之法也,望天下人人,皆以此效法之。

總論

建功積德不分善,只在於心之存念。

  心:回  報-下乘之善;不回報-上乘之善。

佛陀云:

照明光亮引明心  福德功德悟徹時

袈裟揮盡塵往事  放心一著即如來  

格言:「萬法唯心」,善無大小,德無上下,只要與人方便,與世有利,以救世救人為出發點或目的地,都是善、是德。

格言:學佛行菩薩道,必須「福德」與「慧德」兩俱,方能平順安穩地到達佛的境界。

本堂司命真君  降

丁丑年七月十五日

詩一

揮毫表意闡覺性  明表蒼天心不二

拜效鸞門盡忠義  守信誠意以達天

詩二

聖賢文字珍且貴  文字難容正明性

憑自意會文中妙  用心研熟聖訓詞



諸子研讀詩書,方不致〝書到用時方恨少〞,好好為之,勤之。片刻本堂特請嘉義九華山地藏庵地藏王菩薩,扶乩闡述,諸子肅靜,排班候駕,吾退。

嘉義九華山地藏庵地藏王菩薩  降

上參

母駕  再示

嘆也!為人在世不知修持正道,積福報也,反而利用難得之軀,做盡傷風敗俗,有損道德之壞事,此罪孽之舉止,以後落地獄而悔之,嘆哉!晚也。俗云:「早知如此,何必當初?」此句道盡了嘆者心聲,如能在事情未發生之前就能有所覺醒,放下屠刀,即時改過,必可種下無量無邊的福田。

吾職掌地獄一切大小事務,無不盼能波盡一切做惡受刑之魂也!受盡苦刑之刑,方能痛改生前所做之事,實可悲也!逢三期大開普渡之門,諸聖賢仙佛四處飛鸞闡述真理正道,及指引人生如何行光明大道,實用心良苦也,今宵登台。

述:渡化自己由懺悔做起

賀喜得肉身之蒼生,有靈有體,二者合一,方能渡化本身之靈性也。芸芸眾生,呱呱落地,曰之:「凡塵之人=載罪之人」,如要戴罪立功,吾指引真明路而行也。合眼思之,本身自懂事以來,有無為:殺人命、殺物命、打罵父母、違逆長上、盜取財物、詐騙財物、欠債未還、打妻罵人、挑撥離間、破人齋戒、仗勢凌人、口是心非、逆倫亂倫、失節敗門風、不遵三從四德、不和妯娌、謀財害命、通奸害夫......瞞昧良心之事等不勝枚舉,都可能犯之,修道之人須真心懺悔,如不把前罪去除,還是繼續造罪,如何能超生天界呢?六祖云:「懺者懺其前愆,從前所做之罪、過、錯悉皆盡懺,永不復起是名懺;悔者悔其後過,從今以後所有罪、過、錯今已覺悟,悉皆永斷,更不復起,是名悔。



妙心明



悔之初心以悔心  思之當初不是真

壞事嘗盡終自責  到頭受罪定是汝

悔心之法別無它  一切從頭現在起

低心求教處圓融  行之功德以上天

包容一切罪惡人  能再容忍罪犯之

不是初生行罪定  皆是凡塵作弄人

一切為實情已晚  真心潛修持丹田

法杖三千渡原靈  渡盡地獄鬼神欽

結論

修行之人如何渡化自己呢?首要就是由懺悔處下工夫,將六萬年來所犯罪、過、錯真心剷除,永不復起,二者培養浩然正氣,多博覽古聖先賢的事跡,以壯節氣,三者行功立德,財施、法施、無畏施,三施並行。如遵吾此法而行者,渡化自己並不難矣!

格言:懺悔是善行的開端,改惡向善即是聖賢。

本堂北極玄天上帝  降

丁丑年七月廿五日



玄玄天道藏玄妙  天時燃眉迫今朝

上天慈意渡原盡  帝責扶鸞教化先



今宵時逢本堂開著鸞期,特請台北中和指南宮呂仙祖、台北木柵指南宮岳武穆王、彰化八卦山指南宮黃帝先祖,一同到堂參著金篇,諸生肅靜,以禮恭迎,吾退。

台北中和指南宮呂仙祖

台北木柵指南宮岳武穆王  齊降

彰化八卦山指南宮黃帝先祖

上參

維皇老母  再示



覺化自醒得今朝  性理悟心正氣存

闡思浩然正純念  悟本思源何歸處

述:善養浩然正氣以達純陽之境

蓋天地之正氣,至大至剛,何稱之?曰:「浩然之氣」。

嘆!寶島南瀛數十年來,天災人禍災劫連連,何因?人皆俱備一股本來之氣,曰:「純陽之氣」,無分乾坤,備生靈之物全俱之,怎奈蒼生混濁了本身之氣,私心、利慾蒙蔽了明心、理性,導致家庭、社會、國家病了。

孟子有位弟子公孫丑曾問孟子:「何謂浩然之氣?」孟子曰:難言也,為何孟子說難言呢?因為浩然之氣乃大自然正大剛直之氣,如大學的定、靜、安、慮、得,其中的「得」就是得著浩然之氣,也是宇宙間生生不息之正氣,亦是人欲去盡,天理流行之理,此正氣持續涵養著而不去損害它,就能充滿於天地之間。(因浩然正氣是無極之真氣,無極之真氣是宇宙間一氣,與天地同體,故有此言)。

浩然之氣是配合著天地之道與義理,一點一滴積聚養成的,絕不是偶然合於道義就可以隨便取得的。你有不善之心念,或行為有不合於良心......,則此氣就無法涵養而充實起來了。

欲善養浩然之氣,必需內心涵養,外在修養與培養並重,缺一不可。人性為善方可養氣,發揮人性之善,若本性不善,難養正氣也。聖賢仙佛在世之時就存養著一股浩然之氣而成就聖位的。如武聖關夫子,忠肝義膽,日月可照,正氣長存,扶保漢室,偉績入聖,萬人敬仰;至聖孔夫子,周遊列國,闡揚倫理,固邦之內,安民之法,無能如願,一心一意,杏壇教化,導序入正,弟子滿千,刪詩書、定禮樂、讚周易、作春秋,一本精神長存,至聖稱之;吾之滿江紅,及文天祥夫子之正氣歌,志仰高範,正氣沖天,可謂稱之「浩然正氣」。

當今世道澆漓,人心不古,道德淪亡,正氣頹萎,故伸展正氣實為天下人人之責任,以正氣驅逐邪魔之氣,邪魔消散,正氣伸展,人心轉正,禍劫自消矣。



今宵奉旨登堂參讚,諸生誠心,諸神可感,在貴堂五聖恩主教化下,諸生如欲存養浩然之氣足足有餘乎!但他人、家庭、國家要達此境者,諸生還要努力些,好嗎?勉之,哈哈止。同修一同回天復旨。

本堂文昌帝君  降



利用有身乎  行盡諸理事

利用有時乎  加減多少事

論功行賞時  自然有你份

格言:良知足個人在道德上的自覺、自動、自發。  

道德的行為,絕不能只是偶然的行動,必須具有為善之心意與絕惡之覺悟的先決條件。

本堂馳聘神清水祖師  降

丁丑年八月初五日

清泉長流必有因  水源浩蕩利萬民

祖留餘蔭增福報  師指立功珍惜緣



今宵特請彰化竹塘慈航宮觀世音菩薩到堂參讚金篇,片刻登台,諸生肅靜,排班候駕,吾退。

彰化竹塘慈航宮觀世音菩薩  降

詩一

天地自然不易法  定律循規演萬千

逢期古秘法寶現  指竅開戶往回天

詩二

乾坤調合為陰陽  萬物出焉何分汝

同澤袍被出一源  相輔相成達三天

上參

母顏  再示

述:天地自然之法

蓋天地自然不易之則曰:「定律」。乃是大自然界生死輪迴萬物之規也。人類眾生要如何在大自然的法則下,體驗與感受生命的寶貴與渺小,進而體天恤行,共同為普化蒼生的責任而努力,今宵吾等述之。

古焉天地自然之則,迷茫無視,清則上昇為天,濁則下沈為地,混沌初演,氣象歸真,無中育有,有中化無,等於自然生態之定律也,萬物之首的眾生,歷化無限年代,還是沈溺今朝,可嘆也!

天地之所以悠久無疆,發育萬物,長養群黎,而生生不息,何故也?因天地無私,時時為萬物之生存著想,不顧自己,不自貪其生。聖人效法天地,捨己為人,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不爭名利,故曰:「天地不自生,故能長生,聖人無私,故能成其私」。

光華初東昇起時,自然規律應演行,沈睡復甦夢中醒,一日之計在於晨,日出做,日落息,萬物沈息睡夢中,惟有月光指引方針回故鄉,切切的表露出大自然之作息(24小時)。眾生每天所作何事?是不是像太陽般,孜孜不倦,照耀著需要溫暖的同澤呢?諸生啊!用心體悟這天地自然不易之法,而好好實踐吧!明白法則後,不可因周遭環境凜冽,而改變進取之心,灰心喪志,諸生該如何?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意謂:天之運行,從無止息,非健者不能,諸生當仿傚天之運行,自強永不止息,人生於世,安可不自強不息也。

何汝缺乏目標指引:逢三天大道普傳,白陽天盤,火宅傳道,「鸞堂」設立,指引自強不息之法甚多,盼諸生好好珍惜此緣份,也因如此,左道旁門,紛紛出籠,學無全術,得無正法,傳言惑眾......。識時者用知識和智慧分辨,再立正確目標而修行之、悟道之、普化之,同證如來菩提之法,方可和天地自然之法一樣「自強不息」。哈哈止。

本堂孚佑帝君  降

丁丑年八月廿五日

詩一

浮世醉點輕煙過  少壯力時方修少

迷世沈溺聲中樂  回首無疑恨春秋

詩二

習聖賢書知義理  入鸞門生行義路

中庸矩道準紀衡  銘記心田用一生

上參

皇母  再示

本堂成立「明心慈善會」至今,諸生個個辛勞無怨,實可感之。又云:慈善之路永遠無間,中庸行事方能持久。故今宵特來勉示文章一篇,以示諸生。

述:中庸中矩之道

蓋天地包含之大,中之在何?差之在緯呢?宇宙浩瀚星辰,無限藏之,藏之微玄,惟自性個體就是一個小空間,小宇宙也。俗云:蒼海之大,獨奇冥想,靜而得之,星空易演,皆出本性。現今科學所言之「磁場」乃正確之論也。空間之大,個體之小,磁場惟心能感應之。在磁場和個體之間仍有一距光速之遠,此速曰:「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重點在天命的性理,首言天命之謂性,性的本源出自於天而不可易,理乃性之大源,真理在天,無在無不在,大無不包,微無不入,吾人稟賦這個圓陀自如的至理本性,散則支配全體生命,四肢五臟六腑,聚則歸於微妙玄關竅也。現代科學、醫學發達,知人有靈性,認識這性說是知覺運動,而不知性命根源,性的本體何在?這就是人人迷失本來面目的緣故。

中矩之道即中和之道。中庸云: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致中就是將喜怒哀樂、七情六慾的情緒作用,持於未動之時。「致」是本身行的功夫之所在,將煩惱、貢高、嗔恨、邪念......等不好之物,一併掃除,而進入慈悲、安詳,努力的調適使心進入德性法界叫做致中。

致和即將你的言行舉止,一切行為,努力的適時而為,恰到好處,叫做「中肯中節、適宜」。這與諸生所行慈善會有何兩樣呢?「造福人群,幫助需要幫助的人」,適時的發揮慈善會的功用,謂之「宜、恰當」;反之,幫助不需要幫助的人叫做「不宜、不致和」,而浪費善心之士的財施。故發揮致和的功用,無論對人或處事,都會產生真善美的結果。

個體之小宇宙,中規中矩曰:「自性明心」。由小天地、小無極,貫通大宇宙、大無極,不偏絲毫,明自心,見自性,天人一貫,始可了脫生死。

自知怎麼來,就該怎麼回去。焉能迷戀世間,醉臥歲月行事,無以中庸中矩之道,為共由的路徑,失中失和,使君子道消,而小人道長,正氣無存,如此怎得啟迪良心,發揚天性,回歸本位呢?最後以「中和者即道不可須臾離」與諸生共勉之。至此。

格言:和諧是一種生活境界。  

人的心靈如果失去平衡,就會散亂,甚至走上極端,而無法達到圓滿,結果自私、是非、痛苦必然產生。人的心靈如能平衡,便是中庸之道。何謂中庸之道?就是不過緩,也不急躁,不偏激,亦不消極。

本堂九天司命真君  降

丁丑年九月初五日

詩一

九霄寶殿循感化  天機彩道定功勳

司禮寰掛記心田  命理行卦不怨天

真髓道脈一貫宗  君臨扶鸞闡道妙

詩二

妙法真理不二傳  直確天機妙如今

無誰與共違天命  如貫一指開汝門

詩三

悟由吾心而起因  千霞萬繫不由身

放下塵務清淨性  方能重返瑤池京



今宵特請南投埔里太子宮中壇元帥及高雄三鳳宮中壇元帥,一同到堂批示,諸生整肅儀容,排班接駕,勿失規儀,吾退。

南投埔里太子宮中壇元帥

高雄三鳳宮  中壇元帥  齊降

上參

皇母  再示

述:悟道之義

蓋天賦本性於人,焉有不平等乎?奇哉!怪哉!天下之蒼生又何嘗捫心自問,自己前世今生所作所為,是好還是壞呢?切萬不可斷言謂:「上天不公平」。因果經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此因果因素而影響了自己對悟道之遲速與頓漸也。奈蒼生不知「萬物本皆備於我」且「堯舜聖賢與我同類」。只怨憎上天不公平,實可悲也!今宵吾述對悟道之看法及感想,供大家做參考。

何謂假悟道:

只貪奪名利,不顧仁義道德,一味貪、嗔、痴、愛,不悟正等正覺,終日沈淪酒、色、財、氣,七情六慾等物質享受,時存慾望,不知世間乃虛花幻景,一切形色之相,皆是虛偽幻景,自認聰明伶俐,造罪孽,種冤愆,喪失天性,損害元神,愚憨而無智,不合天理,此謂假悟道也。

何謂真悟道:

宇宙萬有之物,不論有情無情之類,皆是一真一假而合成的。天地鬼神皆有靈,人畜草木皆有性,此性乃由「天」所賦之,在無極曰理,在天地曰靈,在人、動物、植物曰性。未有天地,先有此物,未有物體,先有此理,故天地萬物,若不得此理,是絕對不能成立的,此理乃真常而不變,永久不生不滅,即為吾人之本性,亦即是佛性良心,人之悟道則悟於此也。憑此天性率性而為,從五倫八德做起,看破世塵一切色相,皆是虛妄,識透真理,不受功名榮華富貴誘惑,不受酒、色、財、氣迷昧,涵養天性,思心無邪,純純而念,一切起居合乎天理,得心傳化世人,自覺覺他發願渡化眾生,離苦得樂,返回本源,母子相會,方為真悟道也。

何謂悟道之極:

以言語說法,以經書字義,來表現菩提真道,無論如何詳盡,皆屬鏡花水月,所見皆虛。蓋因人之性體本是真空無相,故所言之理,所行之道,皆落名相,非真道之本體,終不能契合「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之中道,而悟入性空無上之妙理,悟徹之後,必當時時在心,念念在茲,勤向自性中求工夫,久而久之,必能証那菩提實體,般若自現,不學而知,不為而得,不執妄相,這才是悟道之真實義,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之境地也。至此。

讚聯一

普化育蒼得賢得良言

覺性覺明闡化闡正道

讚聯二

正道歸引扶鸞闡化玄機

明心慈善重整驚濤駭浪

格言:修道之目的是要鍛鍊身心,淨化惡習,達到明心見性,超生了死的境界。

本堂關平靈侯太子  降

丁丑年九月十五日



闡悟真理返鄉里

覺性明心化痴徒



今宵特請新營太子宮中壇元帥及關廟山西宮山西夫子臨堂批示讚聯,諸生肅靜,排班接駕,嚴守規儀,吾退。

新營太子宮中壇元帥  降



新科善書已竣成  營帥扶前挽迷徒

太虛入歲塵已定  子亥時數壽天齊

宮艮良乾自性居

中壇元帥  上參

皇母  再示

讚聯

蓬萊仙島扶鸞醒世化民心

直轄鸞堂明性駕舟登彼岸

關廟山西宮山西夫子  關  降

讚聯

義薄雲天沖霄漢

理路立地緊隨身

本堂孚佑帝君  降

詩訓

波浪滔滔塵滾滾  世俗驚濤染塵埃

丙子禍害臘月盡  更新一年禍連連

脫災離塵避是非  勤功建業重自修

行功立德不掛邊  立身起行榜模樣

默默而行鮮人知  滿腔心喜貴之寶

行動付諸入社會  貧富差距鮮人知

憐之又憐餐不繼  人飢己飢同本性

人餓己餓肚連腸  人憐己憐惻隱心

人心何矣同一家  吾今登鸞再勉勵

修道法門諸善行  不分何事用誠心

年少力壯正此時  成聖成賢何難哉



「天地間的福祿,如果不存一些憂勤惕勵之心,使凝聚不來;假使不行些濟人利物之事,使無法消化!」只要我們存心幫助別人,便能對別人有所幫助。那怕是一句話、一文錢,甚至是給予精神上的鼓舞,都有很大的正面效果。

當一個人面帶憔悴時,我們卻毫無留意,等到他臥病危急時,我們又認為無法使他康復,所以坐以待斃。殊不知他是因為凍餓而生病,生病又不能得到食物,則愈餓病愈深。如果我們能布施一些食物用品來濟助他,經過數日,他便能求醫診治;只要他去求醫,便有一線生機。故我們焉能吝於施捨,而不肯幫助他呢?但豐衣足食的人,不曾受過飢寒的痛苦,那裏會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呢?況且,同走一母之子,如果異地而處,豈不遭受與其相同之命運?我能自給自足,享受豐衣足食,是多麼幸福啊!

如果我們為了子孫的長遠之計,而捨不得布施錢財,來救濟貧苦的同胞,應當觀察一下,從前的富豪,現在所剩幾人呢?他們的子孫也終究無法享用,這難道是前人愛好布施,而沒有深思遠謀?

世間的水災、火災、疾病.......等,都能使我的家業突然耗盡。稍許的福份也要靠蒼天庇佑,那裏是吝嗇金錢之人所能享有的呢?一旦我們與世永別,錢財便成為子孫享受和放逸的資本,那能比得上「廣積福德,蒙天庇佑」呢?至此。

格言:無相的布施,就是不求福報而做的善行。只有無相布施,才有無限的功德。  

格言:布施是放下心中的煩惱,我慢執著,嫉妒怨恨,貪嗔痴愛,酒色財氣,以及一切不良的意念種種。

本堂主席五聖恩主  關降

丁丑年九月廿五日

上參

維皇老母  再示

一訓

混沌初開濁氣沖氣  上清不分沈濁不明

生靈未焉生氣毫無  方外之際蘊育蒼生

生靈百態顯智為人

二訓

無嘗忘本一歸心  生去何來死歸根

難逢此期得肉身  軀體借真修立功

得求一指開汝戶  方能返天明自性

聞法此道勤修為  下氣低聲方為真

批何許短落人舌  五教一家本一堂

萬法歸宗一見宗  一化三千百葉開

各盡其職演化來  其職無他勸化人

闡悟明己立建功  有朝一日方論定

返池面母歸汝位

三訓

鸞堂林立應天時  扶道助道闡玄機

奉旨著書渡階層  有緣得聞悟善語

勿以微小不為之  屠刀放下立成佛

南天鸞務文衡帝  助道為顯妙法傳

不違旨意方針指  入鸞之生應認清

自稱祖師真假宗  應運承傳何其說

諸生認清一貫傳  金脈真線緊追隨

不管其何全掌握  心靈主宰面聖母

四訓

當今亂象立足正  不偏不差緊追隨

吾權提攜諸生者  引歸正道立修身

方寸不亂記吾則  不為方外亂己心

吾受南天之職也  奉旨闡化渡民心

其職之念應天意  誹謗吾堂日後知

鸞期著書諸生演  記下文章牢心田

不落旁人諸生淺  守則隨身活應變

中規中矩諸修子  內心闡發化他人

方是聖堂之門生

述:平等心

嘆哉!現今修道士普遍存有一種不正確的貢高心理,即是我所信仰、所崇拜、所修之道乃至高無上、最正確、最上乘之道。而其他各道各教為之下乘,無可與我之道(教)相互比擬。此不正確之心理,早已產生了分別相、不平等之錯誤觀念。須知「法」本無分別,因人施教而已矣!  何謂平等?譬如謙虛之人,必令人尊敬,驕傲之人,必被人排斥、遠離,如海之深方能藏物;如天之闊方能藏世界;如行善之人,必得善報;作惡之人,將得惡果。如此互相對待、互相循環,亦是平等之道理。因此,修道之人必須效法天地之自然,存平等之心,方能應化一切對待之心境,而無煩惱、無掛礙,隨緣生滅,不生嗔念。壇經云: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

然而,道之為道,人人平等,人人可修,若不能保持平等心懷,如此一來,便產生了分別心,有了分別心,焉能視九六原靈,平等而渡之呢?縱然得至高至貴之道,亦不能返回無極天堂。

總之,欲挽狂瀾、勸化人心,實現人間天堂,乃人人、教教之責也,吾奉勸當今修道之人,休有分別、不平等、故步自封之心態,共同為實現大同世界而努力吧!至此。



今宵特請半天岩紫雲寺觀音佛祖暨觸口龍隱寺濟公活佛,臨堂參著讚聯,諸生肅靜,排班接駕,勿失規儀,吾退。

半天岩紫雲寺觀音佛祖  降

讚聯

寶筏慈舟

觸口龍隱寺濟公活佛  降

讚聯

覺性本心何歸處

闡悟是非出歸何

逆來順受結善緣

歸結一團慶大同

本堂馳聘神天上聖母  降

丁丑年十月初五日

上參

皇母  再示

詩一

苦盡甘來感格天  赤誠明性扶鸞社

挽拯世風功一只  覺性了徹方闡悟

詩二

知足常樂無亂心  知福惜福更有福

珍惜現有情義理  亂世豪景定功勳

述:順逆之道

夫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一生如果沒有絆腳石之礙,那會激起燦爛美麗的浪花呢?

一個意志尚未鍛鍊到堅定之時,遇到順與逆,確能給人不小的影響。順境令人得意歡喜,也易使人忘形驕逸;逆境使人失望憂懼,也易使人悲觀自棄。那麼如何能在順境中求進步,逆境中排除萬難呢?恐怕只有依靠崇高的信仰理念及堅忍的意志了。論語曰: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又中庸云: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如能鍛鍊到此境界,這也就能不以順逆為憂了。

一個具有高尚人格之人,必能在處世上立定堅定的原則,自立自重,則順逆之來必不為動其信心。處順境則能謙虛涵容,善自為用,必可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處逆境則能戒慎自省,扭轉乾坤,重闢自我的新天地了。

人生是變化無常的,順中有逆,逆中有順,禍福之至,皆莫知其門也,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臏斷腿,遂演兵法,司馬宮刑,終成史記,此皆在逆境時,更能發揮出力量也,故有「逆境非禍,順境非福」之說也。為人在逆境中,最忌者乃灰心與絕望,如能信任自己的意志和能力,必不為逆境打倒,而生發激昂的奮鬥力。人生在世,惟賴此起伏激盪,才有進步,禍福不虛,有因而至,明智之人必是禍至不懼,福至不喜,而有其應付之道也。

雖言順逆,但大半決定於自我,個人的品性,處世的態度,應事的方法,都是決定順逆的因素,貧賤憂患當然令人不悅,如能視為對自己的一種磨鍊,為「逆境進德,順境誤人」不就時時存有感恩之心,而不怨天尤人了,至此。



今宵特請諸仙真,蒞臨本堂參著金篇與讚聯,諸生肅靜,排班接駕,勿失規儀,吾退。

本境南興宮天上聖母  降

詩一

南來北往走西東  興里建廟即落成

宮霞富麗光耀鮮

天上聖母

詩一

轄內堂中扶鸞社  承天一脈闡玄機

揮毫濟世勸化人  著書聖訓渡萬民

詩二

今生得此金機緣  門生珍惜握拳行

知此聖書告竣即  特來賀覺性闡悟

讚聯

法雨普潤、同體大悲

白陽法律主東嶽大帝  降



豪氣沖天震山河  義理明指奮民心

扶鸞揮毫闡玄妙  明性光輝普天年

讚聯

率性理直參鸞門生師拜關恩主

指導精進一瀉千里體同明性堂

西方南無大勢至菩薩  降

述:五教同源

蓋教之本源,出於道,只因道乃虛無玄奧,莫能知,莫能名,無可揣測,無可摸索,玄之又玄,莫可思議之玄妙物也,若非聖人立教,或現身說法,或著書立說,以教化世人,何能知其玄微精奧,超生了死,成聖成佛之大道呢?

然三教聖人,奉天承命,而來設教,是謂儒、道、釋之三教也,但老子負道降世,傳於孔子,並著道德經五千言遺世,為道教之祖,而無設立教壇,親自教民也,設教之初者,即儒教之杏壇也,孔子親自現身說法,諄諄善誘,誨人不倦,明以教人文字文章,禮樂躬御書數六藝之文,暗以密傳性理,心印之法,故子貢有:「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之嘆言!並刪詩書,定禮樂,讚周易,修春秋,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上法三皇,中效五帝,下兼三王,先聖後聖,若合乎禮,從此文化大備,文明大進,足為萬邦所取法,是為儒教之鼻祖。

際此三期末劫,三曹普渡,普傳性理真道,須要三教合一,以儒教之實踐方法,為修道之準繩,以釋家之規戒,為進道之型範,以道家之修煉工夫,為成果之造就,成為三不離之現象也,此乃三教同源也。道是由無極而來,教是由道而出,究其源皆出自  無極至尊母氣也,其後耶、回二教繼起,合為五教,與三教同普三曹大事,旨同源亦同,為五教同源也。

三教皆以奉命而歸儒,以為三期末後普渡收圓之統皈,為佛子回鄉之天橋大路也,數千年來歧路亡羊,莫知正法心傳,重顯塵寰,彌勒掌教,主持在儒,入德之門,由人道至於天道之總樞也,此時正合天運轉還,大道皈元,真儒復興,孔孟遍宇,天下大同,萬殊總歸一本之大運會也。

望四海諸子,不可執一之見,勿再牴牾,勿拘種族宗教,勿固執門戶之成見,應放大眼光,開闊胸懷,三教本一家,五教旨一同,同心協力,為挽末世狂瀾之重任,共同努力吧!



萬有原從一氣分  同源五教道為尊

分別門戶皆忘本  返本歸宗應儒門

讚聯

駕慈舟聖訓研著

扶鸞筆揮灑自如

本堂主席五聖恩主  關降



鸞堂闡教,扶毫揮筆,啟喚迷茫,重振古風,帝德巍峨,萬載流芳,妙理傳機,覺世牖民,力挽狂瀾,消除陋習,輔政化之不足,宏揚孔孟倫理道德,教化

迷津,激濁揚清,復興文化,匡正人心,化娑婆世界為佛國蓮花邦,重見堯天舜日,人人向善,同登彼岸矣!

本堂奉旨著造「覺性闡悟」乃道劫並降之時,諸聖仙佛,奉命普化,惻隱心發,悲天憫人,苦口婆心,諄諄告誡,以傳後世,自帝王將相,至庶民百姓,三教九流,皆可得聞。

上天慈悲拯挽蒼生之念,仙真憐憫黎庶之心,大開普渡,顯現而藉桃柳闡著金篇玉律,以喚醒兆民,乃恩叨至德彌高。此書之著,為體天宣化,普濟群生,以覺牖民。闡述玄妙至理,細悟之,其味無窮也。

際值三期延康末劫,幸我武哲天皇執掌三界,監制群神諸真,因不忍玉石俱焚,乃命群仙聖真諸佛降臨普眾。  皇母命三曹普渡,三佛收圓,渡回九二原人。

夫至尊者道,至貴者德,至難得者人身,人之至難者道與德也。道德者即仁義之道,內聖外王也,學道之要乃己立立人,己達達人,修己而渡人也。

本書「覺性闡悟」承蒙三界諸仙聖佛臨堂參著,字字珠璣,句句箴言,鸞筆傳真,寒暑不分,風雨不停,又諸生之合作厥責,方可至今圓滿結束。

首感  皇母天恩浩蕩,關皇之恩典,南天主宰恩主之慈悲,再次感謝三界諸真,大費婆心,鼎力相助,並諸生恪盡己責,同心協力,吾萬分感激,謹此以為跋。



下期乃本書告竣之日,玉詔來臨,諸生儀容要端正,準備鮮花素果為要,勿可怠慢,至此,吾退。  

格言:一個修道人的天賦不管有多豐富,外在與內在的資質如何豐美,如果沒有把本身的德行,推及到他人的身上,由他人的熱力,照射到自己的本身中,則不能發覺「德」實質的價值。

本書總校正神大成至聖先師  降

丁丑年十月十五日

恭賀覺性闡悟成  諸生矢志石洞堅

扶鸞揮動聖理演  同登玄妙無極邊



今宵乃本堂奉旨著作第五科覺性闡悟告竣之日,現刻本堂眾諸真到五里外空迎旨,片刻有聖佛仙真到堂參著恭賀,諸生肅靜,整齊儀容,排班候駕,待刻欽差大臣蒞堂迎送各嗚炮三響,好,吾立一旁。

南天教鸞童子  降



吾今宵奉南天聖主文衡聖帝之命,到堂頒賜:

「匡扶聖道」於明性堂惠存。

祝「覺性闡悟」頒行紀念

掌三曹,扶鸞演理著金篇

普四海,書成闡化啟迷津

萬華龍山寺觀音佛祖  降

祝「覺性闡悟」頒行紀念

金科告竣在今朝  喜賀連連不忘勞

有緣共扶聖道事  功成沾仙亦沾邊

東山孚佑宮孚佑帝君  降

祝「覺性闡悟」頒行紀念

鸞堂為要  直轄先機

渡化萬民  責屬明性



現刻欽差大臣駕臨,諸生速速焚香向外排班跪接,並鳴炮三響,吾立一旁。

欽差大臣金闕主秘護世天尊  駱降



欽帶玉旨下凡天  臨堂扶乩闡玉篇

金科完竣功成就  歡天喜地慶功成

玉旨宣讀  (神人一同下跪九叩首)

欽  奉

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  詔曰  

朕  高居金闕,統轄三曹,握掌三界仙佛聖真升降之權。唯!九二原靈失統,無能歸根復命,實可痛心也!咨爾直轄鸞堂:嘉義市聖天扶鸞社明性堂,每每參奏著造金篇,皆能功成圓滿繳旨。此部「覺性闡悟」歷時八個月,神人合一,不辭勞苦,今已告竣。又知悉明性堂附屬明心慈善會,以行動付之社會大眾。

朕  龍心大悅,特命駱卿帶詔嘉賞神人功勳。

敕賞本書神職加封六級

敕賞參著之聖仙佛真加封二級

敕賞本書人職各六大功可抵冤孽

敕賞助印每本三功可抵冤孽

敕賞鼓勵助印每本二功

欽此  勿違此詔(九叩首謝恩)

天運丁丑年十月十五日  頒行

本堂主席五聖恩主  關降  



現刻欽差大臣暨諸慶賀仙真回天,諸生向外送駕,並鳴炮三響。

本書「覺性闡悟」至今已圓滿結束,諸生矢志虔誠,奉聖效勞,其誠可感,其功可嘉。

本堂自奉旨開著以來,歷經數部善書頒行於世,普化南瀛仙島各角落,其績固然可喜可慰,但念及芸芸眾生尚多沈淪苦海之中,未能了悟塵緣,進修大道,更覺責任之重。因而望諸生再加努力,繼續推展普化救渡之任務,以期紅塵早日化為淨土,乃吾之深望也。

於書告竣之際,為弘揚聖理,亦為積功立德,願諸生及十方善士量力輸誠助印,吾深感銘謝之至,其功德無量也,最後祝諸生及各大德,萬事如意,道果日增,至此。「覺性闡悟」全書終  

格言:志士的天職,就是承上啟下,仁為己任,死而後已。聖人的天職,就是發揚德性,宣傳天道,救渡眾生。

本書完

回頂端  內容 [第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